成佛如林的法门
--2008年10月17日讲於「佛林寺」
【目录】
壹、 易行难信之法
贰、 法门的历史因缘
参、 法门的核心教义
一、 善导大师四十八字愿成释
二、 昙鸾大师三愿释
1、 第十八愿——往生
2、 第十一愿——成佛
3、 第廿二愿——度众生
肆、 法门的超胜利益
一、 今生成就 一世圆满
二、 不加功行 自然成佛
三、 教行简单 成佛关键
四、 十方佛宣 成佛如林
五、 自利利他 两相成全
六、 大慈大悲 大愿大力
伍、 期勉大众
◎ 答问
一、 末法净土门的出家观
二、 有关念佛回向
◎ 法语摘录
【内文】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南无阿弥陀佛!
壹、易行难信之法
我们是学佛人,也是念佛人,因此,生活中一切言语、行为、做事,都要跟法相应。在法方面,我们这个法门叫「净土宗」,属於「易行道」,易行道的定义是:在修行上很简单、很容易、很方便,在证果上很快速、很超越、很圆满。只要持念这一句佛号,念念不舍弥陀佛名,把念佛融入到我们生活当中的行住坐卧、时处诸缘,养成习惯,让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这样就能与法相应。
至於教理方面可深可浅,如果年纪大了,或是文化水平不高,那麽只要懂得「众生称念,必得往生」,然後就专称弥陀佛名就可以了。如果是年轻一辈,而且有志有为,发心将来站在布教线上弘扬这个法门的话,那就有必要反覆地看我们这一套书,深入教理。有关净土宗正依三经重要的经文,还有传承祖师重要的法语,都要牢记在心,务期能够朗朗上口,因为在布教当中是必定会引用到的。
总之,我们这个法门,在教理上固然可深可浅、可多可少,但在行持上就是一句弥陀佛号,亦即「专称弥陀佛名」,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易行道。
当然,这个法门虽然是易行,但也是难信的法门,释迦牟尼佛已预先在《阿弥陀经》里说:「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是极难信之法,也是极难说之法,因为如果说的不稳妥,会让人家误解。而之所以难信,是因为它是易行道,太容易了,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救度;同时又太殊胜了,必定往生,快速成佛。因其极简极易、至顿至圆,使得一般初听这个法门的人就会两眼一瞪,嘴巴一张,很惊讶的:「会是这样吗?」所以净土法门难信难入。
这正如印光大师所讲的:「莫讶一称超十地,当知六字括三乘。」所以一般人一听到这一个法门,他首先就会打一个问号,真的是这样吗?因为这跟以前所学的、所理解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他如果与这法门因缘不足的话,就可能会掉头而去;因缘够的话,就会在问号的当中去寻求、去打听,甚至去摸索。如果他真的缘分到了,让他一肯定的话,就会一头栽进去,就会勇往直前,所谓万牛莫挽,也一定会将他所知道的去跟亲朋好友讲,把他自己知道的传播出去。
贰、法门的历史因缘
我们这个法门,在全国来讲可说是少有。就像宣城当地的高书记称赞我们弘愿寺是「安徽仅有,全国少见」,不但弘愿寺硬体设备是这样,它的软体,就是它的内容,它的法义教理,也是这样,是「安徽仅有,全国少见」。那这麽好的东西为什麽会安徽仅有?为什麽会是全国少见呢?这是因为我们这一宗的教理,善导大师这一传承、这个法脉、这系列着作在唐朝末年就失传了,以致於自古以来,凡是研修净土法门的学者或行者,都是依据他们本宗的教理来解释这个法门。
例如说:自北宋以来,弘扬净土最多的可说是天台宗,因为他们主张「教宗天台,行归净土」,因此,就用天台的教理来解释净土的法门。像北宋时代最有名的知礼大师,以及明末的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他们注解《观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往往也是以天台、或者华严、或者其它圣道门的义理来解释。这样的话,因为都没有完全依据净土法门的经典来解释净土法门,导致净土不成为净土,圣道不成为圣道。
直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着作才由日本回传到我们中国,可是那个时候,先是抗日大战,之後又是国共战争,大家逃难都无暇了,哪有时间静下来阅读研究这一些着作呢?都没有。有的话,就是印光大师曾经看过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所以印光大师在近代净土宗来讲,乃至古代来讲,都是比较专、比较纯的,就是因为他有接触到善导大师的思想,不然的话,恐怕也会不一样。但很可惜的是印光大师处在那一个年代,有他要面对的环境,所以他缺少机缘来专弘这一个法门。
参、法门的核心教义
然而现在时代完全不一样,机缘已经来了。我们不管到哪里,都可以挺起胸膛高扬这一个「念佛必定往生、念佛必定成佛」的教理,而不用顾忌。为什麽呢?因为我们这个教理确确实实是有经典的依据,而且有祖师的传承。我们看历代净土宗的大德,他们演说这一个法门,他们注解这一个法门,都没有像善导大师,或者昙鸾大师那样明确地指出阿弥陀佛的本愿,很明晰地引用《无量寿经》乃至《净土三经》的核心经文及精华的思想。
一、善导大师四十八字愿成释
善导大师很明确而又直截了当的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只是四十八个字而已,可是非常地铿锵有力,每一个字每一个字都在放光,都在照亮念佛人的心,讲得多麽的简洁而又明了,令人有信心、有安心、有法喜。「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自古以来,历代弘扬净土法门的大德也少有像这样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解说的。
大师又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直接提出「乘我愿力」的思想和法语的,古来净土大德也很少。
二、昙鸾大师三愿释
1、第十八愿——往生
当然善导大师是承接於昙鸾大师的。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最後的问答可以说是《往生论注》的结论,也是精华的地方。这个问答也是我们净土宗的大纲大本、成始成终,是个核心、是个精要的地方。所以那部份的问答非常重要。昙鸾大师在这部份问答中就直接引用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显示「净土宗」的「方法」与「目标」,亦即净土宗的「行」与「证」,以及净土宗他力的特色与殊胜。首先引用第十八愿之後,就为第十八愿作一个简单的结论说:「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像这样很简洁明了,又是掷地有声的说法,自古以来是少有的。
「缘佛愿力故」,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我们的增上缘。因此,我们只要「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念,乃至一念」,这就是十念念佛,这样的话,就必定往生,因为这样就是「缘佛愿力」之故。像这种铿锵有力而简洁明了的法语,让我们一看就眼睛为之一亮。
2、第十一愿——成佛
接着就提出第十一愿,来跟第十八愿相呼应。第十八愿是念佛往生愿,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往生去的那个地方又是什麽样的地方呢?依照第十一愿来讲是「住正定聚」,而且是「必至灭度」。必至灭度就是成等正觉、证大涅盘。既然是必至灭度的话,当然就是不退转了。所以先说不退转,最後就说必至灭度,来呼应第十八愿。有因必有果,念佛是因,往生是果,而且往生是到这一种必至灭度的涅盘境界。就如同善导大师所讲的「极乐无为涅盘界」,极乐是无为的涅盘的境界。所谓「无为」是到了那个境界,就会证入涅盘,不必经过修行,不必经过任何的加功用行,这个叫做无为。如果还要经过多久时间的加功用行,随着他的根机高低,所以他证涅盘的时间就有长短,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是无为了。那既然不是无为的话,那个境界就不是涅盘的境界。
所谓涅盘的境界是它没有上下高低的差别,是不生不灭的、是完全清净的,没有品位阶级差距的,这一种涅盘的境界就是无为的境界。当然这一种境界,以我们众生在娑婆世界随缘所修的,那就不能往生,所以善导大师就说「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可见专念弥陀佛名是因,而往生无为涅盘的极乐世界就是果。
我们这一座山叫「佛子山」,寺院叫做「佛林寺」。无形中佛菩萨在古代已经预先为现在授记了,表示在这里学我们这一个法门的,都能够成佛。现在就已经是佛的法王子(佛子),将来往生就能继承佛位,而且会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学这个法门,佛子如林,如同这个丛林数不尽。
3、第二十二愿——度众生
念佛是因,往生是果。这个完全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所以昙鸾大师就说「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必入涅盘」,「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就能够倒驾慈航,广度众生,这是第二十二愿的功能,因此昙鸾大师举出第十一愿之後,接着又举出这第二十二愿,显示大乘佛教的「教理行证」,完整无缺的具足在这三个愿。故知,我们的「往生、成佛、度生」,都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因为弥陀以这三个愿力为缘,使得凡是以念佛为因的众生,必定会获得「往生、成佛、度生」的果报。
肆、法门的超胜利益
一、今生成就 一世圆满
刚刚讲到往生极乐世界就一定成佛,就像六祖惠能大师一听到五祖大师为他讲解《金刚经》,讲解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突然间心眼一开就大彻大悟了。他根本预先都没有想到的,所以突然间领悟了那一个境界,而讲出了五句法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惠能大师所讲的我们当下都能够证得。如果没有到极乐世界的话,即使在这里能够理解,那也是跟我们毫不相关,因为我们的贪瞋痴毕竟还没有断,即使能理解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学问上的了解而已。如果在课堂上多上几堂课,在禅堂里面多参禅也能够领悟,可是这跟了脱生死轮回、跟成佛,还是两码事。只有我们这一个法门,只要他是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就能够今生成就,一世圆满。
二、不加功行 自然成佛
例如一个人,如果他今生能够圆满五戒的话,将来还能够当人。他十善具备的话,将来就能够生天;生天的话,就自然有五种神通。我们如果现生要具备五种神通的话,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持戒清净,而且要能够入定,没有入定是不可能有神通的。可是他以持戒之因,就能够获得生天的果报,而自自然然地就会有五种神通,那是报通,不是修通,可以说是自然不加功用行就有五种神通。
同样的,一个人的业力如果将来要堕落畜生道,譬如说飞禽的话,那麽它一出生,不用学飞自然就能够在天上飞,这是不必加功用行的,因为这是它的果报。
如果我们以称念这一句万德洪名为因,以阿弥陀佛的愿为往生极乐的增上缘,因跟缘和合,那当然百分之百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必定是进入涅盘的境界,因为极乐是一种无为涅盘的境界。那进入涅盘境界的话,自然就拥有六种神通,所谓三明六通百千陀罗尼就当下现前、当下具备,这就像生而为飞禽,不必学习就会飞,生而为天人,不必学习就自然有五种神通。我们生而为极乐世界的圣众,不必学习不但自然会在天上飞,而且具有五种神通;不但具有五种神通,而是六通具足;不但六通具足,而是三明六通百千陀罗尼都会当下显现。
一方面是阿弥陀佛他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成为我们的增上缘,一方面本来我们的佛性什麽都具足,刚刚所讲的三明六通百千陀罗尼都是具足的。就好像释迦牟尼佛一证悟的时候就大呼着:「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只因为贪瞋痴无明而盖住不能显露,如果贪瞋痴无明当下能够破除、能够掀开的话,岂不是一切的福德智慧都会现前?好像释迦牟尼佛在还没有夜睹明星之前还是凡夫,一旦夜睹明星之後,大彻大悟,不但超凡入圣,而且当下成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佛陀。所以同样的,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一接触到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也就是说我们的六根一对极乐世界的六尘,当下心开,就如同释迦牟尼佛以他的眼根对这个眼境,也就是夜睹明星,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也能大彻大悟。
三、教行简单 成佛关键
所以我们这一个法门很简单,就是在修行上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因为我们是靠弥陀的救度为缘,所以非常的简单,行持只要专称弥陀佛名,而教理主要就是善导大师所传承的法脉。是故,无论是就行持上来讲,或是从教理上来讲,都是非常简易的,不必要很有学问,也不必深入很多的经典教理才能了解成佛的法门,只要了解「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样就掌握到成佛的关键了。
因为不怕我们不成佛,只怕我们不能往生。一旦往生的话,不但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当下就永远断除了,而且往生极乐世界是一个涅盘的境界、成佛的境界,往生就必定成佛。不怕我们不会说法度众生,只怕我们不能成佛;既然成佛的话,哪有佛还没有慈悲、没有智慧、没有愿心来度众生的呢?一定有的。
四、十方佛宣 成佛如林
人必须具有两个条件,才能够利益众生。第一就是爱心,第二就是力量。有爱心没有力量他达不到;有力量没有爱心,他不会去做。十方诸佛他都有爱心,可是他要度十方众生,他的力量就显得不够。只有阿弥陀佛他不但有爱心,把我们十方众生看成他流浪在外的孤儿,时时刻刻在呼唤我们回他的故乡;而且他也有能力让我们回他的故乡,去继承他的佛的果位。所以十方世界都有十方诸佛在说法度众生,但是十方诸佛所说的度众生的法,归根究柢来讲就是为了要说这一个成佛如林的法门。因为他要广度众生,如果只是度一个两个,那就太枉费他来成佛说法;既然必须所有众生普遍救度,那当然就要说这一个法门。所以我们这个法门真的是成佛如林的法门。不专称弥陀佛名则已,不愿生弥陀净土则已,只要他愿生,只要他专称,就没有一个不能往生的。就像刚刚那位比丘尼说:「哎呀!我遇到这个法门,我被救了,我原来是一个要堕落地狱的人,想不到遇到了这个救度的法门。」就有一种感动、感恩而涕泣的流露。
五、自利利他 两相成全
我们这一个法门是自利利他都可以两相成全的。为什麽?我们念佛就是自利,我们推广念佛就是在利他,如果是其它的法门就不是这样的。其它法门,他贪瞋痴都还没有断,他都不能自利,他怎麽能够去利他让人家断贪瞋痴呢?
六、大慈大悲 大愿大力
我们这一个法门,我们念佛将来往生;告诉他人念佛,他人将来往生,那岂不是就像昨天所讲的真正的大慈大悲大愿大力的法门?因为「慈悲」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就是「无缘大慈」,「大悲」就是「同体大悲」。「无缘」、「同体」就是「平等不讲对象的」。「慈」就是「与乐」,「与乐」就是给他「成佛之乐」。「悲」就是「拔苦」,拔他六道轮回之苦。所以真正能够给他拔六道之苦、与成佛之乐的,就只有这个法门了,这样说来,弘扬这一个法门,岂不就是一个大慈悲大愿力的法门?而能够肯定这个法门就是大智慧,实践这一个法门就是大善根大福德。所以等於佛法的精要、佛法的精华,我们这一个法门就通通具备拥有了。
伍、期勉大众
所以我们这一个法门是任何人都可以挺起胸膛,拍拍胸脯,到处宣扬,不怕人家指指点点。因为背後是有经典的依据,有祖师的传承的。只是说对於祖师的传承目前所知道的人并不多,所以必须要把我们这一套书和光碟尽量推广出去,由点而线而成面。希望我们这一个法门就像我们的宗徽一样,我们的宗徽是「莲花地球」(地球之上遍开莲花)。因为念佛人步步都踏着莲花,时时蒙受弥陀的光明护照。凡是念佛的地方,就有莲花,就有佛光。所以希望有一天净土宗的这个念佛法门能够弘遍世界五大洲,让这个世界到处都开满着极乐世界的莲花。
当然这需要大家的推广,尤其是年轻一辈,有精力,记忆力强,体力又好,有活跃的动力。如果是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活力也不如。像我年轻的时候天天都有背诵经文,现在年纪大了,背起来就会觉得比较吃力。如果几天不背就会逐渐地淡忘。所以鼓励来我们这里的年轻佛子,要好好把握你们现在拥有的这一段宝贵光阴。
一个人最有价值的是做佛的手脚,奉献给众生。想想看:我们一生当中,精神体力最好的就是青壮年时期,可是我们青壮年时期却是卖给社会去上班,一个月只是赚他几千块,为家里面的几个人服务。等到退休了才学佛,或者是下班了才学佛,那已经是休息的时间了,筋疲力尽的时间了,体力脑力衰退的时候了。这样的话,可说是很可惜的!倒不如把年轻力壮的这一段时间来卖给阿弥陀佛,所赚的是无形的功德之财,不仅是服务家里面几个人,而是服务广大的众生。因为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生生世世以来的父母兄弟子女六亲眷属,比服务现在家里面的几个还要多。所以如果可以的话,趁着年轻就卖给阿弥陀佛,赚这无形的功德之财,为广大的法界六亲眷属来服务。
一旦成了家,有家就有家业,就有家累。那个时候,他早上眼睛一打开,就是忙着去上班,不然就是要动脑筋,要怎样来赚钱养家糊口,所以有压力、有挂虑。如果进入佛门的话,他没有这一些挂虑,他是随缘尽力的来为弥陀做事,反而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因为他利益的是广大的众生。
【问答】
一、末法净土门的出家观
问:听了上人的开示,很想出家,但印光大师也有开示,出家要求标准条件很高,不敢冒然地走这一步,要承担如来家业,觉得担子很重的。请上人开示。
答:如果是圣道自力难行的法门,那的确是如此。如果是我们这一个净土他力易行的法门,那还可以。也就是说我们现出家相,但是我们的内心并没有那种圣道自力难行的压力。因为我们是靠弥陀的救度,自利利他都是以念佛为主。如果我们内心是如同善导大师所讲的「常怀惭愧」、「仰谢佛恩」,这样的话就比较没有挂碍。因为毕竟现在是末法时代,都是凡夫僧。
所谓凡夫的定义就是具足贪瞋痴。所以即使现出家相了,还是贪瞋痴、还是凡夫,因此内心自然「常怀惭愧」;在这同时,因背後有弥陀可依靠,就会「仰谢佛恩」。出家众彼此都以惭愧的心相对待,自然言行就会谦卑柔和,这样的话也就不愧为一个出家众,因为我们自修化他都是以这一个法门。
当然出家要有出家的缘,这个缘有多方面。最基本的就是自己先要有这个愿心,还有就是相应於出家寺院的生活,能够喜欢或者能够适应就可以了,至於荷担如来大法,我们是做弥陀的手脚就可以了。只要弥陀的法在,佛法就在,因为佛法的目的是要救度众生,只要能够救度众生的就是佛法,所以即使将来经典灭尽了,释迦牟尼佛也要慈悲哀愍特留这部《无量寿经》止住百岁。《无量寿经》止住的话,等同所有的经典都止住,因为《无量寿经》在讲弥陀的救度,只要有弥陀救度在的话,岂不是佛法就在?只要众生都能够解脱轮回、往生成佛的话,岂不是所有的法都等同不灭一样。所以莲池大师说:《无量寿经》在,等同所有的佛法在;《无量寿经》不灭,等同所有的法不灭。
二、有关念佛回向
问:有个念佛的居士问:他每天念佛的功德能不能回向给他的亲人?再者我总觉得寿命太长了,是否能够给阿弥陀佛请示早一点提前往生?还有杂修的人诽谤我们这个法门的人不持戒律,我们应该作何答覆?
答:念佛当然能够回向给自己的六亲眷属,甚至都能回向给其他的众生。因为念佛本身有大功德。像我们念佛超度祖先,印光大师就有讲到:即使我们的祖先堕落地狱,我们至诚恳切念佛,必能够超度地狱的祖先。印光大师保证说:「但至诚念佛,如果不能超度地狱祖先的话,那我印光就瞎了眼睛。」用这样来保证,因为事实就是这样。
由於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跟他的光明是一体的。所以我们念佛本身就有光明在照耀。我们是为了地狱的众生、为了某某人而念佛,那麽这个光明就会照到对方那里去。那光明所到之处,就能够消灾难,就能够消业障,就能够增福慧,就能够度祖先。所以我们只要至诚念佛的话,都可以回向。要超度也好,或者回向某某人,使他开刀能够顺利也好,或者做事情能够无形之中化解困难,使其顺利圆满,这些在在都可以回向的。
当然回向要有一个基本观念,就是我回向出去不管能不能达到我的这个愿望,都任凭弥陀。就像陈海量居士所写的《可许则许》,我们就抱着那一种心态。因为每一个人,他生生世世以来的业缘,现在应该要导致如何才是最好的,我们都不知道。所以只能任凭弥陀的安排,既然至诚念佛回向了,结果就任凭弥陀去安排。
至於说对生命的延长或者缩短,在理念上也跟这个有关系。虔诚的念佛,要延长或者缩短,就任凭阿弥陀佛。就像印光大师所讲的,我们是念佛发愿愿往生,但不是说现在就非往生不可,如果抱着那一种观念,那就会有障碍。所以基本上我们就是抱着愿生之心,也希望能够早一点往生,这样的话就是此後专念佛。可以把握两点:
第一「诚心」。就是至诚殷切的心,所谓「诚能通天」、「至诚格神」、「人有诚心,佛有感应」。第十八愿所讲的「至心」,就是至诚心。「至心回向,愿生彼国」也是一种至诚心,就是虔诚的心。
第二「寂静」。因为有的人是一方面念佛,一方面东想西想。当然我们都有贪瞋痴、有妄想杂念,念佛的时候还是会有杂念、东想西想。可是如果有特定要求某一个目标、某一种对象的话,那就必须寂静下来,尽量少妄想杂念,便容易感通,这样效果就会比较快。
当然这并不表示说,阿弥陀佛救度我们到极乐世界非得我们这样不可,倒也不是这样。因为众生根机各各不一样,可是最基本的就是至诚心。你没有真心要往生,没有真心念佛,那就一切免谈了。既然有真心有诚心的话,不知不觉就会有一种寂静的心,心寂静的话,心就会收摄,就会比较专注,而收摄专注就会更寂静。因为一旦收摄、一旦专注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受那一份寂静的、没有什麽妄想杂念的那份空性,有这种空性,就容易感通,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
至於说我们这个法门是各随他的本分,出家众当然随分随力持守戒律而念佛,在家众尽量安分守己而念佛。以这标准要求的话,就会越觉得自己距离太远,这个时候,那一种「常怀惭愧」、「仰谢佛恩」,还有谦卑柔和的心会更加实在。这样的话,自然就德香显现,所谓「香光庄严」。
我们这个法门是难说之法,说得不稳妥,人家会说不持戒律,或者说不必修行、不必积功累德,会让人家误解。所以要站在前线布教的话,第一点自己的三业行为要被肯定;第二点要教理通达;第三点其他法门多少要了解。这样,在前线才能够所谓的左右逢源,应付自如。不然的话,不是我们在讲给他听,反而是人家讲给我们听,人家在教训我们了。所以,站在前线布教之前,三业行为要被肯定,并且深入本宗的教理,他宗的教理也要了解通达,所谓知己知彼。
当然有些事情要刻意培养是不容易的。譬如净宗法师我觉得他是一个讲经人才,智随法师也是一样,他的文笔非常好,一本《净土宗判教史略要》风行台湾大陆两地;若是我的话,怎麽样的培养都培养不来。
【附录】
法语摘录
【易行道的定义】
「净土宗」是「易行道」。
易行道的定义是:在修行上很简单、很容易、很方便,在证果上很快速、很超越、很圆满。
教理上可深可浅、可多可少;行持上就是一句弥陀佛号。
【与法相应】
念佛人,生活中一切言语、行为、做事,都要跟法相应。
只要持念这一句佛号,念念不舍弥陀佛名,把念佛融入到我们生活当中的行住坐卧、时处诸缘,养成习惯,让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这样就能与法相应。
【法门的自信】
我们不管到哪里,都可以挺起胸膛高扬这一个「念佛必定往生、念佛必定成佛」的教理,而不用顾忌。因为我们有经典的依据,有祖师的传承。
因为善导大师这一传承法脉、系列着作在唐朝末年失传了,以致於自古以来,凡是研修净土法门的学者,都是依据他们本宗的教理来解释。因为都没有完全依据净土法门的经典来解释净土法门,导致净土不成为净土,圣道不成为圣道。
历代净土宗的大德,他们注解这一个法门,都没有像善导大师,或者昙鸾大师那样明确地指出阿弥陀佛的本愿,很明晰地引用《无量寿经》乃至《净土三经》的核心经文及精华的思想。
【《往生论注》的精华】
《往生论注》最後的问答是《往生论注》的结论,也是精华的地方。这个问答也是我们净土宗的大纲大本、成始成终,是个核心、是个精要的地方。所以那部份的问答非常重要。
【往生、成佛、度生】
我们的「往生、成佛、度生」,都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凡是以念佛为因的众生,必定会获得「往生、成佛、度生」的果报。
只要了解「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就掌握到成佛的关键。
佛法的精要、佛法的精华,我们这一个法门就通通具备拥有了。
【成佛如林】
十方诸佛所说的度众生的法,归根究柢就是要说这一个成佛如林的法门。因为他要广度众生,如果只是度一个两个,那就太枉费他来成佛说法。
我们这个法门真的是成佛如林的法门。不专称弥陀佛名则已,不愿生弥陀净土则已,只要他愿生,只要他专称,就没有一个不能往生的。
【自利利他】
我们这一个法门是自利利他都可以两相成全的。为什麽?我们念佛就是自利,我们推广念佛就是在利他,如果是其它的法门就不是这样的。
其它法门,他贪瞋痴都还没有断,他都不能自利,他怎麽能够去利他让人家断贪瞋痴呢?
【把青春奉献给佛教】
一个人最有价值的是做佛的手脚,奉献给众生。想想看:我们一生当中,精神体力最好的就是青壮年时期,可是我们青壮年时期却是卖给社会去上班,一个月只是赚他几千块,为家里面的几个人服务。等到退休了才学佛,或者是下班了才学佛,那已经是休息的时间了,筋疲力尽的时间了,体力脑力衰退的时候了。这样的话,可说是很可惜的!倒不如把年轻力壮的这一段时间来卖给阿弥陀佛,所赚的是无形的功德之财,不仅是服务家里面几个人,而是服务广大的众生。因为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生生世世以来的父母兄弟子女六亲眷属,比服务现在家里面的几个还要多。所以如果可以的话,趁着年轻就卖给阿弥陀佛,赚这无形的功德之财,为广大的法界六亲眷属来服务。
一旦成了家,有家就有家业,就有家累。那个时候,他早上眼睛一打开,就是忙着去上班,不然就是要动脑筋,要怎样来赚钱养家糊口,所以有压力、有挂虑。如果进入佛门的话,他没有这一些挂虑,他是随缘尽力的来为弥陀做事,反而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因为他利益的是广大的众生。
【佛法不灭】
荷担如来大法,我们是做弥陀的手脚就可以了。
只要弥陀的法在,佛法就在。
只要众生都能够解脱轮回、往生成佛,所有的法都等同不灭。
莲池大师说:《无量寿经》在,等同所有的佛法在;《无量寿经》不灭,等同所有的法不灭。
【回向的基本原理】
由於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跟他的光明是一体的。所以我们念佛本身就有光明在照耀。我们是为了地狱的众生、为了某某人而念佛,那麽这个光明就会照到对方那里去。那光明所到之处,就能够消灾难,就能够消业障,就能够增福慧,就能够度祖先。所以我们只要至诚念佛的话,都可以回向。要超度也好,或者回向某某人,使他开刀能够顺利也好,或者做事情能够无形之中化解困难,使其顺利圆满,这些在在都可以回向的。
【回向的基本观念】
回向要有一个基本观念,就是我回向出去不管能不能达到我的这个愿望,都任凭弥陀。就像陈海量居士所写的《可许则许》,我们就抱着那一种心态。因为每一个人,他生生世世以来的业缘,现在应该要导致如何才是最好的,我们都不知道。所以只能任凭弥陀的安排,既然至诚念佛回向了,结果就任凭弥陀去安排。
【回向的基本要点】
第一「诚心」。就是至诚殷切的心,所谓「诚能通天」、「至诚格神」、「人有诚心,佛有感应」。第十八愿所讲的「至心」,就是至诚心,就是虔诚的心。
第二「寂静」。如果有特定要求某一个目标、某一种对象的话,那就必须寂静下来,尽量少妄想杂念,便容易感通,效果就会比较快。
既然有真心有诚心的话,不知不觉就会有一种寂静的心,心寂静的话,心就会收摄,就会比较专注,而收摄专注就会更寂静。因为一旦收摄、一旦专注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受那一份寂静的、没有什麽妄想杂念的那份空性,有这种空性,就容易感通,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