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概说(七)
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第二十四次的佛一讲座。以前佛一法会都是开放莲友参加,一方面共修念佛,一方面听闻讲法。但由於疫情的关系,自本次起,佛一的进行就以讲法为主,除了少数的志工外,没有开放莲友参加。因此,录影的场面就会跟以前有所不一样,完全以我讲法为主。
目前,我们是讲解《观无量寿经》大意。《观经》跟《法华经》一样,有「施、开、废」三种意涵。上次也有讲过,但由於时间的关系,讲得比较简略,这次我另外立了一个标题—–「第十八、《观经》『施开废』三义」来作较详细的说明。
第十八、《观经》施开废三义
首先,解释「施、开、废」的字义。
「施」,就是施设。譬如,从这岸要到对岸,必须造一条船,或者造一座桥,才可坐船前往,或者过桥而去,这个就是施设。
「开」,就如坐船,或者是走路。
「废」,到了对岸之後,就必须离开船或离开桥而上岸。就好像《金刚经》所讲的「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筏」就是船筏,是指佛法。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都是帮助我们脱离生死苦海到涅盘彼岸的方便,一旦到了目的地,这个法门就必须放下,才能够契入真如实相,证入佛果。就好比到了对岸,就一定要离开船只才能够上岸,也就是「舍舟登岸」,放下一切所依赖的超脱生死的工具,像理论啦、观念啦、方法啦,要抛下这一些,最後才能够真正的解脱。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它当体是空的,了不可得。所以修行到最後就是「舍」,这就是之前所说的废舍是为了昇华,所以「废」也可以说是昇华的意涵。因此「废」,并不是贬低,反而是昇华的意思。好像我们要继续登上二楼,就必须离开一楼;要上十楼也就必须离开七、八、九楼,这个就是废舍。
《观经》的「施、开、废」三义是:
一、为实施权;
二、开权显实;
三、废权立实。
「施开废」也各以莲花来作比喻,叫作「莲花三喻」:
「为实施权」,比喻为为莲故花;
「开权显实」,比喻为花开莲现;
「废权立实」,比喻为花落莲成。
净土宗也称为「莲宗」,也就是以莲花代表净土宗的宗名。莲花,外层是花瓣,里面是莲蓬。莲花的生长过程分为花苞、花开、花落这三个阶段,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时,就是用莲花成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来比喻说明。我们如果详细研讨《观无量寿经》的内容,并且探讨这一部经的时节因缘,就晓得《观无量寿经》跟《法华经》一样,都有从假入真的施开废三义。《观经》开显的次第,也同样可以用这三层比喻来说明。那《观经》三层内涵的经文是在哪里呢?
一、为实施权,也就是为莲故花。经文是在《观经》「正宗分」的定散二善。《观经》所讲的十三种定观以及三福九品,可以说是「为实施权」,为了真实而施设的方便,也就是「为莲故花」。
二、开权显实,也就是花开莲现。经文是在《观无量寿经》「正宗分」,定善散善之中所讲出的念佛。所以念佛就是《观经》的真实,其他都是《观经》的方便。
三、废权立实,也就是花落莲成。经文是在《观无量寿经》最後「流通分」,废舍了定散二善而单独立出念佛,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就是《观无量寿经》的真实法。其他的定善、散善都是权,都是方便,都是为真实法所施设的,最後都是要导归到这一句名号,导归到专一念佛的。
一、「为实施权,为莲故花」
「为实施权」就是「为莲故花」,也就是《观经》「正宗分」所讲的定善跟散善。为实施权的「实」是指名号,也就是念佛,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解释的弘愿念佛。「权」是指定散二善,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为了弘愿的念佛法门,而先施设权假方便的定散二善,以莲花来比喻,比喻为「为莲故花」。「莲」是指莲子,「花」是指莲花瓣,莲花外面有花萼、花瓣,里面包着莲子,目的不是为了莲花好看,而是为了收成里面的莲子;为了收获莲子,所以先有莲花瓣,这叫「为莲故花」。莲花瓣是要废除的,但如果一开就废,将来哪有莲子收成呢?所以,未到时候莲花瓣还不能废,莲花瓣必须负起任务,把莲子包在里面。
在这部《观经》当中,「为莲故花」是怎麽样的情形呢?「莲」就是指阿弥陀佛的弘愿,也就是弘愿念佛的教法,善导大师解释为「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那「花」呢?花瓣很庄严,有保护的作用,也有引导的作用,是指什麽呢?是指「要门」,也就是「定善」跟「散善」。从组织结构来说,《观经》「序分」,特别是「散善显行缘」与「定善示观缘」,就是「为实施权,为莲故花」的发起因缘。
当韦提希夫人请求释迦牟尼佛说:「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经文接下来就说:「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微笑了。佛为什麽微笑呢?因为韦提希夫人这麽一问,开展阿弥陀佛主动、积极、平等、无差别的本愿救度法门的机缘就来到了。这是释迦牟尼佛微笑的原因。可是还不能马上讲出来,而是说「我今为汝广说众譬」。释迦牟尼佛先跟韦提希夫人说,我来给你讲解一些譬喻,这一些譬喻就是定善十三种定观跟散善的十一种内容。
以定善、散善作为譬喻方便,目的是要逐渐引导到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也就是弘愿念佛。所以到了正宗分,就将序分中的定善示观缘开展为十三种定观,散善显行缘开展为三福九品的行业,在这当中显出阿弥陀佛平等救度的法门,这叫「开权显实,花开莲现」。也就是说,为了引导念佛,也就是实、真实,首先在《观经》的正宗分讲十三种定观与三福九品,这一些是属於权、方便。这个叫做「为实施权,为莲故花」。
二、「开权显实,花开莲现」
《观经》「正宗分」定散之中说念佛之文,当权假方便开显出来的时候,同时也把真实一起显现,这就是「开权显实」,也就是譬喻为「花开莲现」。莲花开了,里面的莲蓬就看到了。在这之前,还不知道里面有莲蓬包在莲花瓣之中,等到莲花开的时候莲蓬才出现。其实,花苞包起来的时候,莲蓬就在里面了,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莲子看不见(代表「为实施权」)。莲子代表成熟的果实,也就是真实,为了这个真实教法,先施设权假方便—–讲定善散善,这譬喻为莲花的花叶。
念佛,是里边的莲子。在刚开始讲定善、散善时,大家不知道释迦牟尼佛的本意其实是要讲念佛,好像莲子被莲花包起来还没有显示出来一样,因此称为「为莲故花」。
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是「花开莲现」,莲花瓣绽开了,莲子就显现出来了,也就是在定善、散善经文中讲到念佛。如定善第九观有一段经文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这段经文是指弘愿念佛的功能利益。
也就是说,虽然是讲定善的观像,但是把念佛安插进来了,可以说莲子就显现出来了;在散善时也讲到念佛,如「称无量寿佛名」、「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叫「花开莲现」。这个时候定善的观佛也有了,散善的三福也有了,而本愿的念佛也有了,莲花、莲子都显现出来了。所以「花开莲现」就代表「开权显实」,把权巧方便的教法打开,显示出真实的教法。
「开权显实」的经文在「正宗分」当中总共有六段:
一、也就是前面说的,「定善」中「第九观」的经文: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这是《观经》当中很重要的一段经文。显示「第九观」观想成就之後,看见佛的光明是在摄取念佛的人。这就是从观佛引导向念佛,显示观佛是权假方便,念佛才是唯一真实;十三种定观是权假,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真实。所谓「开权显实,花开莲现」,现出了念佛。
二、「定善」中「第十二观」经文说: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三、「散善」中「下品上生」经文说:
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
四、「散善」中「下品上生」经文说:
化佛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五、「散善」中「下品中生」经文说:
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六、「散善」中「下品下生」经文说: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散善三观」是在下品生的经文,单讲念佛,不讲其他。因为下三品的众生平生造恶多端,可说是极重的罪人,一点修行都没有,一直到临终才遇到了佛法。对他们来讲,定善散善都不可能修持,只有念佛法门可以救度他们。所谓「极重恶人,无他方便;唯称弥陀,得生极乐。」单单提出念佛,也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九品往生当中的「开权显实」。
以上六段经文,就是《观经》「正宗分」定善跟散善之中讲念佛的经文。也就是「开权显实」的经文,比喻为「花开莲现」。
三、「废权立实,花落莲成」
「花落莲成」代表「废权立实」,真实教法比喻为莲子,莲子独立出来了,也就是真实独显。
《观经‧流通分》「废定散立念佛」之文,也就是「废权立实」,比喻为「花落莲成」。意思是莲花开了之後,花瓣慢慢凋谢脱落,最後独将莲子显现出来。这就是「废权立实」,比喻为「花落莲成」。定善散善的莲花瓣弃舍了,不付嘱定善散善,唯有把「持无量寿佛名」付嘱给阿难尊者,将念佛的教法完全独立出来。
这在哪一段经文呢?在《观经‧流通分》的「付嘱文」。付嘱文不流通定善,也不流通散善,只有流通念佛;也就是废舍了权假方便的定善跟散善,采取唯一的真实,也就是念佛。
《观经‧流通分》的经文可以分为两段:一段是在赞美念佛,一段是观念废立,也就是废舍了观想的十三种定观,乃至十一种散善的内涵,而举出了念佛,这叫作「观念废立」。
首先,经文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这一段经文是先赞叹念佛,说念佛有两种果报,也就是「现当二益」。
「现」指现在,肉体还在这个世间,还没有往生到极乐世界的现在。念佛的人,现在蒙受释迦牟尼佛称赞为人中芬陀利华,是人中的白莲花;莲花表示不受污染,而白莲花是莲花之中最高贵的,这段经文的内涵,等於赞美念佛的人即使内心还有贪瞋痴烦恼、妄想杂念,肉体还在这个五浊恶世,可是不受五浊恶世的牵绊,也不受我们内心烦恼妄想杂念的果报,将来必定脱离而到极乐世界成佛。所以,释迦牟尼佛就以芬陀利花来比喻、赞叹念佛人。
同时又说,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两位等觉菩萨是念佛人的朋友。一般人的朋友都是凡夫,但念佛人的朋友是这两位大菩萨,这等同说,一个念佛人就是平生业成,现生在这个娑婆世界就已等同跟等觉菩萨一样了。显示到了极乐世界就进入妙觉,也就是成佛。所以,接下来释迦牟尼佛就说「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就是「当益」,来生「当坐道场」,就是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以这一段经文赞美念佛人之後,接着就付嘱阿难尊者说: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一段经文就是释迦牟尼佛「废权立实,花落莲成」的经文。
「持是语」显示不是观无量寿佛,也不是持三福,而是持什麽呢?是持无量寿佛名,也就是持名念佛。把真实的教法显露出来,单提这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这才是整部《观经》的心髓和精要。这一句经文,可说是一锤定音,所谓「千里来龙,在此结穴」。《观无量寿经》一开始讲定善,讲三福九品,经文内容非常多,就像一条龙从千里之外而来,到了流通分付嘱文,在此结穴。
所以,《观经》的心髓、《观经》的精要、《观经》的中心点、核心之处,就在这一句「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的释迦牟尼佛付嘱文,这才是释迦牟尼佛讲这一部《观经》最後的落脚点,也就是持名—–持名念佛,执持名号。
不过,这样讲并不是说十三种定观的修行不好,三福的内容不好,不是的;而是就以净土法门来说,往生的正因不在那些,是在这一句名号;同时就众生根机来讲,普遍的众生根机是没办法入定观想的,也没办法圆满三福功德的。如果没有念佛,没有这一句名号的话,岂不是普遍的众生都不能脱离轮回,永远必须在六道中造罪造业、受苦受难?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要门(定善、散善)的花瓣统统凋落了,只留下了弘愿的「持无量寿佛名」。这就是「废权立实,花落莲成」。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首先暂时建立「念观两宗」,他说: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先建立两个宗,最後才作取舍废立。也就是依据释迦牟尼佛的付嘱文: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依据这一段经文而判定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个解释也同样是「废权立实,花落莲成」的「施、开、废」的取舍废立。如果以建筑来讲,做柱子要先钉板模,然後往里面浇灌水泥,板模是方便,是要废的。既然是要废的,为什麽还要钉板模呢?因为不钉板模就没办法浇灌柱子,为了浇灌柱子,所以要钉板模。水泥浇进去,还要保养一段时间,水泥凝固成型,板模就要卸掉,也就是废了。所谓的「废」是这个意义与作用。
又如登船,船很高,要架个梯子,或者离岸有一段距离,就要拿登船的桥板才可以走过去,等上了船或登岸了,才能将梯子或桥板撤走。虽然这是一个过程,可是开始没有也不行;而有了桥板之後,也不能一直站在桥板上不动,而要走过去而上船,直到要开船了,这个时候桥板就可以收起来。这中间有必然的次第关系。
释迦牟尼佛用这样的次第来引导我们从圣道门入净土门,在净土门里,再从诸行而入专修念佛。如果了解这样的道理,就不能辜负释迦牟尼佛的一片苦心,就应该专修念佛。
释迦牟尼佛讲这一部《观无量寿经》,可说是煞费苦心。因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如果没有佛的智慧,以这样的方便善巧来讲这部《观经》,次第引导,我们连弘愿的门都摸不着。总之,释迦牟尼佛讲这一部《观无量寿经》,他的意思在哪里呢?不在定善也不在散善,而是在「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要十方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到了最後结尾的地方,就付嘱持弥陀佛名给阿难尊者。
以上是《观经》施开废三种意涵。
有关「第十八《观经》『施开废』三义」就讲到这里。
第十九、《观经》要弘二门、念观两宗、隐显废立、从假入真。
接下来讲第十九点,也就是将之前所讲的「要弘二门」、「念观两宗」、「隐显废立」、「从假入真」等等,作一个整体的归纳。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七门料简的第一序题门,归纳《观经》的内容与大意而作出有名的「要弘二门判」:
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观经》一部所说的大意全都在「要门」与「弘愿」这两门。「要门」就是定善的十三观及散善的三福九品,「弘愿」就是《无量寿经》的第十八愿,也就是弥陀本愿力。
「要门」是自己修习定善或散善,回向求生极乐世界,龙树菩萨称此为「难行道」,昙鸾大师称为「自力」;「弘愿」是全凭弥陀的本愿力,弥陀已经预先为十方众生完成了不可思议的救度力,也就是大愿业力。十方众生万机不漏,善恶都救,大愿如此弘广,所以叫作弘愿。只要念佛,就当下直接依靠了阿弥陀佛弘愿的力量,所以,龙树菩萨说念佛是易行道,昙鸾大师说念佛是他力。
接下来,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第三「宗旨门」,判定《观经》的宗旨: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这是善导大师对《观经》的宗旨所判定的,判定有二个宗。因为《观经》的内容既然在说要弘二门,所以就有「要门的观佛」与「弘愿的念佛」,所谓「一经两宗」。但是入定观佛是自力难行的法门,既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也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更不是我们十方众生做得到的;而称名念佛是他力易行的法门,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更是十方众生所能做得到的。
因此《观经》「流通分」中,释迦牟尼佛不付嘱要门的教法,而付嘱念佛的法门,而说「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体悟了弥陀、释迦二尊一致的心而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观经》「正宗分」广泛地细说定善十三观与散善的三福九品。如果依据定善跟散善而修的话,虽然也有利益,回向也能够往生,但是还有更大的利益不是在定散两门之中,而是在弘愿念佛这一个法门,也就是《无量寿经》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第十八愿的念佛,《无量寿经》「流通分」赞叹是「大利无上功德」,是阿弥陀佛对念佛众生必定往生弥陀净土的誓约保证。十方众生的根机虽然上中下,千差万别,但如果都同样信受弥陀救度(至心信乐),愿生弥陀净土(欲生我国),专称弥陀佛名(乃至十念),这样,不管任何众生都必生弥陀净土,这个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一部《观经》的「流通分」,就先咨嗟赞叹地付嘱阿难,要他好持无量寿佛的名号,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所以殷劝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乃深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具足法界所有全部的功德,能够救度十方法界所有的众生;任何众生只要一向任凭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就已经领受了阿弥陀佛的全部功德,而不是要门所修的,回向求救的一种自力的观佛,或是自力的行善积德。
从「要弘二门」的「念观两宗」到「要弘废立」(废要门立弘愿)、「念观废立」(废观佛立念佛)的「念佛一宗」,有「从假入真」(从方便入真实)的隐显之意,这也就是释尊为了引导圣道门的诸种机类进入净土门,再由净土门中的要门导归弥陀本愿的弘愿念佛的施设。所以《观经》的目的不在十三定观或三福九品,而是在善导大师所判定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附表於下:
念观两宗: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观经疏.玄义分)
念观废立: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观经.流通分)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观经疏.散善义)
第十九点就讲到这里。
接下来,我先来讲一个故事,也是跟莲花很有关系的一个故事。在我们第二十二次佛一的时候,我有讲了一个七岁的小女孩,也就是「李宇涵游极乐」的故事。那个故事可以说非常的奇特,也由於是小孩子所梦的,可以说真实不虚。不像大人,大人往往有了自己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因此所看到的,所梦到的未必那麽的合乎事实;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或者是身体环境种种的关系,而做了那样的梦。但小孩子的心思是单纯的,他所梦到的合乎事实的话,就显示他的梦是真实的。
李宇涵二游极乐
(林思妤叙述 2019.9.24)
宇涵自从今年(2019)4月11日梦游极乐世界之後,每一天都是念着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入睡,希望再次能让阿弥陀佛带到极乐世界玩。很有趣的是过了几天,宇涵跟我说阿弥陀佛怎麽都没来了?
我反问她:阿弥陀佛有说会再来带你去玩吗?
她回我:有啊!他说只要一直念他的名字,他有时间就会再来带我去玩啊,他可能太忙了吧。
从她的童言童语中,流露出心中殷切的盼望。
俗话说「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就在今晚,她不但没有念佛,反而是在闹小脾气,伤心含泪的状态中入睡,阿弥陀佛却主动前来,再度带她游览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慈爱令人讶异感动,以实际事例贴切地说明,念佛人不管有没有在念佛,阿弥陀佛时处诸缘都临在加护,摄取不舍。
宇涵这次二游极乐的时间很短暂。缘起是这样的:
晚上我催促着宇涵上床睡觉,但她希望我陪她睡,可是我还有家事未完成,要她自己先睡,我忙完再过去陪她,她有点不开心而闹小脾气,但我没理会她。
待家事忙完,我到房间看她时,发现她脸上还垂着未乾的泪水,我看了好心疼,抱了她一下。这时她醒了,也回抱了我,兴奋的跟我说阿弥陀佛刚刚来带她去极乐世界玩了。
宇涵说,这次阿弥陀佛是从天花板下来的,她说应该是住在楼上的邻居也有在念佛,所以阿弥陀佛才从他们家下来的。
宇涵接着说:我这次有看到住在三重的外公(注:我的父亲林宜土,於2018年8月16日往生,有依佛教仪式助念24小时後入殓)。
也有看到台北的奶奶(注:是我先生斯纬的妈妈,我的婆婆李赵晴美,於2010年7月8日去世,当时夫家没有接触佛教,所以断气不久大体随即放进冰库,也没有依佛教仪式助念。去世九年之後的今年三、四月间,斯纬才接触净土宗,并到净土宗三重分会共修,分会的住持净仁法师建议,我们可以参加每个星期天下午的念佛超荐佛事,超荐婆婆,一样可以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接引婆婆往生极乐净土。因此共参加了七次净仁法师於2019年6月13日到2019年8月14日主持的念佛超荐佛事。藉由我女儿宇涵看见婆婆在极乐世界,让我先生对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深信不疑,这证明了阿弥陀佛的救度能力是超越时空的,家人念佛,能助往生之亲人解脱轮回超生净土,弥陀救度有这不可思议的特色,真的好神奇,如此殊胜方便,让我好开心。)
还有看到小Q(注:我当时怀孕三个月,小Q是宇涵帮尚在我腹中的宝宝取的小名),阿弥陀佛抱着小Q,他超级可爱的,我好喜欢,手脚都一圈一圈的连接在一起,很像米其林轮胎,阿弥陀佛双手抱着小Q靠在双腿上,但我看不出来是弟弟还是妹妹。
宇涵自述:我这次有吃了菠菜、高丽菜还有一条地瓜,地瓜超甜的。还有穿新衣服,是我一直想穿的白色礼服,全部白色的好漂亮喔,我觉得我很像公主。三重外公变得更年轻了,台北奶奶短头发,卷卷的,而且还有擦口红耶,好漂亮。
宇涵续述:这次看到的地板是金色的,像河流那样会流动的感觉;天空是白色的,有一点点淡蓝色,看起来很亮很亮。
我这次还数了阿弥陀佛头上的黑色珠珠,一共有100颗耶!阿弥陀佛这次是坐着的,双脚交叉(注:盘腿的意思),嘴巴也是一直念着南无阿弥陀佛,而且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头上就会有光出现,好奇妙喔。
宇涵续说:我突然好想有人帮我抓背喔,想着想着结果阿弥陀佛就请观世音菩萨帮我抓背耶,好舒服喔……然後我就醒了,是妈妈抱着我帮我抓背。
妈妈问:这次有看到哪些人的莲花?
宇涵回:有「ㄕˋ ㄏㄨㄟˋ ㄐㄧㄥˋ (释慧净)」(注:这个小女孩跟我只有一面之缘而已,在极乐世界当中同样也看到了我的名字,显示她所看到的,是跟她有缘的、认识的;至於广大的念佛人在那里也都有莲花,也有名字,可是由於她不认识,是比较没有缘的,所以就没看到。)、释净仁、林思妤、李宇涵、黄素娥、林君宪(以上诸位法师及莲友,都是和宇涵较熟识的),还有外婆(林刘金珠)。
然後,我跟阿弥陀佛说我想看「茉莉」的莲花(注:「茉莉」是是林君宪的女儿,宇涵的好朋友,今年三岁,有跟随他爸爸到三重分会念佛),阿弥陀佛就示现一朵上面写着「010」(注:阿拉伯数字)的莲花。(「茉莉」的本名叫「林奕玲」。阿弥陀佛知道宇涵还看不懂「奕玲」二字,所以用「010」来呈现。
这一些显示的名字,往往都以身分证(他的本名)为准,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莲花所记载的名字是身分证的本名。这很像阎罗王的生死簿,里面的名字往往也是身分证上的本名。
李宇涵第二次梦到极乐世界,过程、内容可以说很奇特,她并不是在念佛之下梦到,反而是在起情绪、闹脾气之後。因此她的母亲就很感动,觉得阿弥陀佛对他们特别眷顾。
再一提的是,宇涵的父母这几年来一直想在添一个孩子,不管男孩女孩都好,可是一直无法如愿。直到去年初接触到净土法门,小女孩第一次梦到极乐世界之後,她的父母对念佛有更虔诚的信心,所以就时不时的念佛,结果就怀孕了。今年初已经生下一个肥胖健壮的男孩。
一般人,求孩子就念观世音菩萨,求智慧就念文殊菩萨,求治病就念药师佛,求消业障就念地藏王菩萨灭定业真言,只有要往生了才来念佛,以为念佛只是往生用的,这完全是大错大误。这一句名号包办了三藏十二部经的功德跟功能,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充满了法界所有的功德功能在里面的。
其实要「求孩子」,只管念佛,而且虽然胎里面的孩子本来是男孩,但你想要女孩,也可以念佛来转变他的胎性,只要虔诚,就会有不可思议功能,这几乎是超越时下的医学观念了。乃至於不想怀孕,可是无意中怀孕了,也不能恣意行使人工流产,因为那是杀生的行为,怎麽办呢?还是念佛。念佛就能够圆满彼此的缘分而让他自然的流胎,让他转生到一个有缘的地方。当然我们以念佛来圆满这一件事情的动机,是要让不适合怀孕的胎儿就直接往生极乐世界,不要流胎之後,又跟别的缘去投胎转世,一直在六道轮回当中。所以如果无意中怀孕了,也可以念佛,让他自然往生极乐世界。
除此之外,凡是求健康、求事业顺利、求学业进步、求消业障、求增福慧,都只要念佛,因为佛号是万德洪名,念佛就包办了生前与生後。
当然人生短短几十年,再怎样的荣华富贵,都只不过一眨眼之间,一旦离开了世间,要到哪里去?未来有六道的轮回,而且时间非常的漫长,同时又是苦海无边,因此着眼於未来的解脱,未来的往生成佛,才是我们现在念佛最大的终极目的。至於现生种种的利益,它是附带性的。也就是说,尽管我们不晓得,或者不了解,但念佛都有这样的利益。
因此,对我们来讲,我们就只管念佛,专一念佛,安心念佛,不三心二意;尽管我们或者能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或者不认识字,或者因为老迈,脑力退化不能了解教理,都没有关系,因为即使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他还是要靠这一句名号,不是靠他智慧如海。只有这一句名号的功德能力,能够使得我们离开轮回往生极乐;否则的话,任您再有怎样的智慧学问,乃至於道德修行,到人生的最後,这一些一点也用不上,因为这一些,都抵挡不了我们旷劫以来深重的业力。
刚刚讲,在极乐世界会看到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相之外,会发现莲花之上都有念佛人的名字。这一朵莲花是念佛人的莲花,这个念佛人在娑婆世界业报已尽的时候,这一朵莲花就会来接引他到极乐世界,莲花化生。这一种见证自古以来多不胜数。
我等一下会再讲一件见证。讲这一件见证之前,先来讲一首偈子。
唐朝有一位净土宗的祖师法照大师,法照大师是专一念佛的人,他学问深,念佛专精,对净土宗有相当大的贡献,所以也被列为祖师之一。他的行持跟善导大师很像,专一念佛,写的诗偈也跟善导大师的诗偈同样一种风格,因此後人尊称他为後善导。认为他是善导大师所示现的再来者。
法照大师有一首偈子说: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华还到此间迎。
娑婆世界只要有一个人,不管这一个人是出家在家,是圣人还是凡夫,有修行没修行,是男众女众,老人还是小孩,有智慧没智慧都不管,只要有人念佛,西方极乐世界就会有一朵他念佛的莲花出生;只要我们念佛不退转,所谓退转就是放弃了念佛,不念佛了,不想往生极乐世界了,转修其他的法门了,这个就是退转;只要不退转,「此花还到此间迎」,这一朵莲花就会来到娑婆世界迎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念佛生莲、念者莲生、念者花开」。
以我们凡夫来看,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是有距离的,而且距离非常的遥远;《阿弥陀经》就说有十万亿佛土之远。可是我们在这里念佛,那里立刻生出莲花,这个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可是以经教来讲的话是很自然的,以现在科学来看也是很平常、不奇特的。
因为时间空间跟万物,是凡夫的妄想烦恼所呈现的,如果没有妄想烦恼,就会发现其实没有空间。在圣人的频率当中,此界娑婆跟西方极乐是在一起的,只是圣人所看到的是圣人的境界,而我们业障凡夫,是在业障凡夫的磁场频率时空之中;可是其实是同样一个地方,只是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不一样而已。
现在的科技发达,以手机来讲,都可以用视讯见面,在台湾可以跟美国的亲人面对面讲话,这岂不是彼此都没有距离了?
念佛也是一样,以现在的量子物理学来看,我们在这里起一个念头,在遥远的其他的星球,跟我们有同样频率的人,他的心中就接收到了,这个就是互相感应道交、同频共振原理。
在台中有一位莲友叫作童美月,她在三十年前就已学佛念佛,那时往往会带她的一个七岁女儿叫林怡巧去附近的念佛道场念佛。
有一天,她带女儿怡巧到附近的道场参加共修念佛;怡巧也很乖巧,都很随顺的跟大众念佛。大概念了半小时之後,她说她有点困,就跟妈妈说:「我想睡觉。」因此,童美月就把她带到附近的寮房去休息。童美月就坐在寮房的门口念佛,因为怕她的女儿醒来找不到人,经过了三四十分钟之後,林怡巧醒过来了,而且脸上充满喜悦的表情,跑到了她妈妈旁边说:「妈妈,妈妈!我刚刚梦到阿弥陀佛,带我到极乐世界。」
童美月一听很兴奋,很好奇的问她:「啊!你居然能够梦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长什麽样子,是不是跟大殿的大佛一样?」这个七岁的林怡巧说:「不一样。梦中的阿弥陀佛好漂亮,好漂亮,又好慈祥的模样,总是笑眯眯的;还对我说,怡巧你要多多念佛,将来来极乐世界。」这是怡巧所形容的。
童美月因听到这麽说,觉得不太清楚,就要林怡巧继续形容阿弥陀佛的相貌,女儿就说:「阿弥陀佛的脸圆圆胖胖的,手也圆圆胖胖的,脚也圆圆胖胖的。」因为七岁的小女孩能运用的辞句有限,只能这样的形容。又说:「阿弥陀佛的脚下,有很大很大的莲花,极乐世界金光闪闪,到处都亮晶晶,地面,还有树上,都是宝物,很多很多的宝物;还有很大的水池,池里面有很多莲花,莲花有大朵的有小朵的,上面都有写着人的名字,有爸爸、妈妈,还有阿嬷,还有外公、外婆的名字。」林怡巧就一一把那些名字念出来。
这就表示,只要念佛,极乐世界自然就有我们的莲花,只是我们目前还不晓得而已。除此之外,在怡巧的梦中,阿弥陀佛跟她讲了一句话,这句话同样也可以说是对我们讲的,而且很重要。
阿弥陀佛跟她说:「怡巧,你要多念佛,来极乐世界。」意思是说,你要常念佛、要不断的念佛、不退转的念佛、一生一世、一辈子的念佛,这样就能来极乐世界,就能够不再六道里面轮回,不再因为烦恼的关系而造罪造业,继续受无尽的苦难。
所以,阿弥陀佛对怡巧所交待的,也可以说是对我们的付嘱—–「你要多念佛」。
释迦牟尼佛一生讲了很多部的经典,有很长很长好几卷的,有很短很短像《心经》二百六十个字的,不管长或短,都是在显示佛法,显示宇宙人生的真理;都是苦口婆心的以各种不同的善巧方便来引导众生,断除烦恼,证悟涅盘。当然,也都是为了引导所有的众生进入念佛的法门,因为一旦往生极乐世界,烦恼自然断,涅盘自然证。
不论是大部的经典,或是小篇的短文,无非都是佛金口所说的经文。七岁林怡巧的这个梦,虽然很短暂,却也是一部很简短、很精彩扼要的经文。因为这短短的见证故事当中似乎隐含有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序分就是因为她念佛累了,去睡觉了,阿弥陀佛就带她到极乐世界,醒过来之後,她妈妈很兴奋的、很好奇的问她梦的过程,这等同「序分」。之後,林怡巧就把整个过程,就她所记忆的,还有童美月所能够问的,就这样完整讲出来。
一个人梦到极乐世界,所看到的极乐世界情景,是很磅礡深广,壮观丰富的,只是小孩子不太会讲、不会形容,大人要问也问不完整,只能依据《净土三经》的内容去问她。
再者,因受限於文字的表达不易,极乐世界的实际庄严景况,在《净土三经》中也难以述说完整。童美月所问的,小女孩能够回答的就这样了。然而,这个内容已表明「正宗分」的重点,那就是念佛人在极乐净土中都有莲花,莲花也都标出念佛人的名字;这经验印证了法照大师所讲的「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的偈子的内涵。由此可见,法照大师必然也曾到过极乐世界,也看过极乐世界的景象,才能写下这样的偈子。法照大师被尊称为後善导,其来有自。
「流通分」就是阿弥陀佛交待告诉怡巧说:「怡巧,你要多多念佛,将来就能来极乐世界。」这岂不是像《观无量寿经》最後的流通分,释迦牟尼佛所讲的: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释迦牟尼佛付嘱阿难尊者的,等同於付嘱所有众生,尤其是未来的众生。阿弥陀佛跟林怡巧所讲的、所付嘱的,也等同於在跟我们讲,在付嘱我们,所以我们不要辜负释迦牟尼佛的悲心,不要辜负阿弥陀佛的悲心,要专一念佛,多多念佛,尽一辈子念佛。
第二十、《观经》圆顿
接下来讲第二十点「《观经》圆顿」。所谓「圆」就是圆教,「顿」就是顿法。也就是说,这一部《观经》在释迦牟尼佛一代教当中,它是处於圆顿的地位,为什麽?
佛教有所谓的判教,或者是教判,把释迦牟尼佛一辈子所讲的教理,进行判别划分。佛教分为小乘与大乘,大乘有「权实」、「偏圆」、「顿渐」三对的教理。就像天台宗智者大师他判一代佛教,所谓的「五时八教」。「五时」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八教」就是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
刚刚讲《观经》是属於圆顿的教理,圆顿的法门。在藏、通、别、圆当中是属於圆教;在顿、渐、秘密、不定当中是属於顿法。不过各宗各派都自称自己是圆顿之教,名称虽然一样,但内涵却有很大的不同。不同之处在於,《观经》是属於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的圆顿是超越其他教法的圆顿,也就是说,它超越了整个佛教其他各教派的教理。
为什麽这麽说呢?以净土宗的判教来讲,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除了净土门以外,所有的教派,所有的经典、教理,都是圣道门。不管圣道门所讲的圆教也好,顿教也好,如果跟净土门的圆教、顿教相比的话,统统都是属於渐教,不是顿教。这个部分,详细的听我解释就能够理解。
大乘有「权实、偏圆、顿渐」三对的教理。什麽是权?什麽是实?跟偏、圆、顿、渐有什麽关系?
「权」指权教:属於偏教、渐修,是基础、铺路、渐进、阶段、二三、三乘;
「实」指实教:属於圆教、顿入,是圆满、真实、究竟、快速、唯一、一乘。
「实」指实教,以教理而言,是真实唯一无二的教法;实教与权教相对,实就不是权。
「圆」指圆教,以教理而言,是究竟圆满无缺的教法;圆教与偏教相对,圆就不是偏。
「顿」指顿入,以修行而言,是当生快速证果的教法;顿入与渐修相对,顿就不是渐。
顿渐之间到底有什麽区别?
「顿教」,不需依次第步骤,不需按步就班,而是快速跨越到达证悟的教法。也就是当下、即时、直接、迅速,今生修行,今生成就,速疾顿成,名为顿教。
「渐教」,依次第、阶梯,一步一步顺序渐进,经过长久时间修行而证悟的教法。也就是历劫修行,方出生死,逐渐成就,名为渐教。
「圆教」与「偏教」,如大楼的层级有高有低;有在最顶楼,有在中间,有在低层。
「顿入」与「渐修」,如登楼的方法有快有慢;如步行有快慢,电梯也有快慢。
「圆教」,圆教就是究竟圆满的教法。中国佛教之各宗各派,将所有经典的内容体系化,以作教相判释,而都认为本派所宗(他们这一宗派)的经典教理是最圆满究竟的教法,谓之圆教,认为是唯一了义之教。但各宗派思想不同,因此所认为的圆教也各自不同。
如天台宗隋朝智顗大师判别释尊一代教为「五时八教」,就经典之判释而言,认为《法华》、《涅盘》为圆顿教,而「华严、方等、般若」之教理中,虽也都说是圆教,但都属未开显之圆,而非纯粹之圆教,只有《法华经》才属於纯粹的圆,叫做纯圆。故以《法华经》和《大般涅盘经》为圆教。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圆教。唐朝贤首大师判立释尊一代教为「小乘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等五教,而将《华严经》列入第五最顶端之圆教。圆教就是一乘的教法,同时又分为「同教一乘」、「别教一乘」二种。但以别教一乘超越所有经典,而说《华严经》的圆融无碍,因此特别指《华严经》之圆教是别教一乘。
以法相宗来讲,判别《解深密经》这一些讲唯识的大乘经是中道圆教。
真言宗或密宗,也以他们所依据的经典,与所说的教法,认为他们是圆教。
这一些判教的各宗各派,因为他们各自的见解是这样,所尊崇的也是这样,自然所说的也必然是这样。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各有所本,都不算自夸,因为都各有各自充分的理由。
但是有一句话说,「理须顿悟,事须渐修」。也就是说,顿悟是由渐悟而来的,顿证也是由渐修而来的。顿悟、顿证固然是在今生这一辈子发生的,可是渐悟、渐修则是在前生宿世。比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是一个不识字的樵夫,神秀通达教义,乃五百人的首座,为什麽惠能能够见性,而神秀反而不能呢?
任何一切法,都要通过三世来理解。就这一辈子(今生)来说,惠能累积学问的功夫不如神秀,但如果涵盖前生来讲的话,惠能或许早就已有好几劫的修行了,而神秀恐怕不是。所以两人优劣的关键不在今生,而是在前生、宿世。
在世间当中,有不学,但是很聪明;不必经商,可是很富有;没修行,但是具有定慧;不必多加思考,就能够领悟通达。乃至於孔子的弟子颜回,他贤德却贫穷短命;而古代的盗跖,他是江洋大盗,可是却富裕长寿。这是因为在过去生,他们各自曾播种贫穷短命的因,或是富裕长寿的因,所以这一辈子所受的,都是由前辈子的因所产生的果;而这一辈子所累积的好或坏的因子,要等下辈子或下下辈子之後才受这辈子所造善恶因的果报。
所以有一首三世偈说: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也就是说,过去世所累积的是好、是坏?我们忘记了,可是观察检讨这一辈子所受的是苦还是乐,就可以知道我们前辈子所作的是善因还是恶因。同样的,人不是一死百了,还有未来世乃至无穷的未来。未来要到哪里?是再度生而为人,或堕落三途,或上生天界?那就要检讨我们这辈子所做的、所修的,所谓「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所以,凡是判断事理,如果不把过去世与未来世连结在一起考量的话,那麽很多事情就会讲不通。可说是前无徵兆後无末梢,这样就十有八九说不通。因此,佛教所讲的三世因果,是最合乎实情的至理。
刚刚各教派所讲的圆顿,都是以圣道门、自力、难行道而言的。如果以净土宗来讲,是超越圣道门的圆教与顿教的。
《观无量寿经》是大乘的经典,而在大乘「偏、圆、顿、渐」四个法门当中,是属於哪个法门呢?先就结论而言,是「圆顿」的法门,而且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的法门。
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一开始的「归三宝偈」就说:
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
又在《观经疏‧玄义分》「宗旨门」说:
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这是善导大师对《观经》在整个佛法,三藏十二部经之中的地位所下的定义。并且以此做为一代佛教的教相判释,也就是认定《观经》是「菩萨藏」,「菩萨藏」是指大乘的法门。
佛法有小乘、有大乘,大乘有权教和实教,善导大师判定《观经》是大乘中的一乘实教,所谓「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实教就是圆教之意,圆满无缺的教理。
我依菩萨藏:我善导依据这部《观经》大乘菩萨藏的教理,开显净土法门。
顿教一乘海:「顿教」就是「圆顿」的教理,《观经》内容在说圆顿的教理。
接下来,进一步再度解释圆与顿的意义。
「圆」,就是「圆满」、「圆融」,完全无缺。也就是佛的境界,这里指的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威神力,也是弥陀名号的威神力。
「圆满」,弥陀名号具足万善万德,所有功德善根充满、圆满毫无所缺,如十五夜之月亮,称为圆月或满月,光明丝毫无缺。这句弥陀名号是法藏菩萨因位之万行、果位之万德,所有功德善根无所缺之名号,这叫作圆满。
「圆融」,而且能够无碍自在地救度任何圣凡善恶的众生,这叫作圆融。
「顿」,是当下的、即时的、迅速的、直接的,以弥陀愿力,使善恶凡夫一念十念即当下直接顿超生死界而入涅盘界,这种教法就是圆顿的教法。
「顿教一乘海」,所谓「一乘」是指佛乘,无三乘之别。「圆顿一乘」指的是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他力念佛往生的教法,这个教法能让即便是五逆谤法的恶人,临终一念也能够顿超生死,往生成佛。所以第十八愿也就是本愿,本愿一乘就是圆融圆满,这是就体德来讲;同时也是即顿即超的教法,则是就作用来讲。
「海」在这里意谓什麽呢?是一味的意思,一个味道,没有其他的味道,这是一种譬喻。譬喻无论是圣凡善恶,只要往生极乐世界,都进入一乘,也就是成佛。
本来圣人就是圣人,凡夫就是凡夫,恶人就是恶人,善人就是善人,因地上是不一样的;当然,将来的果报也是不一样,乃至天差地别的。可是,如果他们统统都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专称阿弥陀佛的名号,那将来就都往生极乐世界,统统进入佛的境界。之前圣凡善恶的那一种身分、性格或业报,就统统消除了,这个就是「一味」,一个味道。好像陆地上所有的水,一旦进入了大海,就统统跟大海一个味道。
昙鸾大师说:
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
也就是说,往生到极乐世界,都是大乘成佛的境界,所以都是平等的境界。在娑婆世界,在因地的时段,各有圣凡善恶的不同,可是到了极乐世界就统统相同,统统平等,没有不同,没有高低优劣。
昙鸾大师又说:
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
这段法语是说,只要愿生极乐世界,那麽,本来在娑婆世界有三三之品,三三之品就是三乘三为九,就九品,那九九八十一,八十一品,推广来讲有无量品。愿往生的人,因地当然根机千差万别,可说无量品,但是因为都是念佛人,都是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到了极乐世界就统统一样,就没有一或二这些分别,昙鸾大师用「淄渑一味」来譬喻形容。淄、渑是山东的两条河水,这两条河水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可是这两条河水统统向东流入渤海,最後都跟渤海的味道一样。昙鸾大师说「焉可思议」,这怎麽是我们思维得来,改变得来的呢?所谓「不可思议」,是我们凡夫没办法想像推测,也没办法改变的,就是不可思议。
阿弥陀佛的功德威神是不可思议的,即使等觉菩萨也不能推测,因为这是佛的境界,所谓「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怎麽一个平生没有遇到佛缘,没有修行的人,乃至於是遇到逆缘恶境,而造作种种的罪业,可是他在临终、十念一念也能够超越六道,也能够往生,而且跟有修有行的人同样的成就佛果,如此不可思议,那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威神的境界,不是我们以凡夫的思维能够理解的。
那麽《观经》下品生的根机,十声、一声、一念,即时当下,脱离六道生死轮回,往生极乐,不久就会成佛。由这一点来讲,就可知道《观经》就是圆顿的教法,因为当下脱离轮回了,岂不是顿吗?而且是顿超。往生极乐世界就进入佛的境界,不是圆满吗?而且是最圆满的。
所以,唐朝的一位净土宗的祖师,法照大师有一首偈,最能形容这一个道理。
法照大师说: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这一首偈意思是说,一个十恶五逆最愚痴罪业的人,以他这样的果报,必然是永远沈沦在六道里面,尤其是三恶道。可是当他临终的时候,他遇到了善知识,来跟他讲念佛的方法,那个时候他都即将断气了,他刚念了一声佛号或起了一念愿生心,当下就断气了,这样也能够往生成佛。所以说,「一念称得弥陀号」,这一念是指「乃至临终的一念」,并不是说平生只要念了一声,之後,忘记了、不想念了或转修其他的法门,没有要往生极乐,不是这样的。所以,这里的一念,是指临终的一念。所谓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这一念同时也涵盖平生,也就是我们一念念佛,就念念相续,念念不舍,一直到临终,一直到往生,这才是一念的真义。
「至彼还同法性身」,到了极乐世界就跟其他的菩萨一样,证得真如法性,也就是成佛的意思。所以,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这岂不是最圆融、最圆满、最顿速的吗?
北宋时代,有一位高僧元照大师,他也有一段法语,也是对於圆顿极好的形容。他说:
此乃具缚凡愚屠沽下类,刹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谓世间甚难信也。
意思就是说,这个念佛的法门是具足贪瞋痴的愚痴凡夫,乃至於这一辈子是杀猪宰羊、卖活物,这般下劣根机的罪人,能够刹那之间就超越他的罪业及未来的轮回,而到极乐世界成佛的圆顿法门。
这一种教法,可说是世间非常难信的教法,因为一般的观念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净土法门是超越一般因果善恶报应的范围;当然,我们不是要违背因果,因为佛教基本的教理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尤其,佛弟子都知道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才会进入佛门修行。因此不管出家在家,都会有惭愧心、忏悔心,都会尽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只是他最後一检讨,晓得自己根器低劣,烦恼炽盛,业力强大,再怎麽样刻苦修行,还是不能够降伏烦恼,还是妄想杂念,而这个罪业日日是在增长,那怎麽办呢?最後终於遇到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确知这是他唯一的希望与光明,因此信受了弥陀的救度,也因为有这样的背景历程,他心中必然是柔软的、有惭愧心、有去恶行善的观念。
修习净土法门的人,由於自觉愚恶,内心是惭愧、柔软的;必然不会认为,这个法门是刹那超越成佛之法,因而就我行我素、纵恶为非。不但不会这样,反而他的心,因为柔软,所以会体谅别人,包容别人;也因为内心有惭愧,所以就会谦卑、谦下、柔和、柔软;凡事呢,尽量不会去计较、不平不满,因为晓得自己比别人还不如。
圣道门中有大乘小乘之别,但净土里面则只有大乘,没有小乘。圣道门有顿渐二教,而净土门,则唯有顿教,没有渐教。圣道门有三乘一乘,净土门唯有一乘,没有二乘三乘。
圣道门虽有大乘,但却是难行自力的,净土门是依他力的易行大乘。所以,净土门是超越了圣道门的大乘,不论是顿教或是圆教,全都超越。可以说,完全削掉了枝枝叶叶的葛藤,唯萃取佛教的精华。
接下来,我们以两个项目,亦即试分二科,来辨别圣道跟净土,也就是自力跟他力,两种顿教的差别。
两个项目,一个是就修入,修行进入来讲,另外一个是就断惑,断除烦恼来讲。
一、就修入来讲
圣道门的顿教,它的法体、教理,虽然讲的是顿,可是就我们修行的根机来讲,实际修入的是渐而不是顿。若以净土门来讲,它不必假藉我们根机这一边的修行而入,只要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专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够往生净土而成佛。因为不依靠圣道门三学六度的通轨,逐阶而上,所以从修入来讲,净土门可以说是顿中之顿。
二、就断惑来讲
圣道门固然讲顿教,而且常常讲「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可是,还必须等待烦恼断了才能够了脱生死,无明破了才能够证悟涅盘。从这一点来讲,岂不就是渐教吗?所以法然上人说:「天台、真言皆名顿教,然彼断惑证理故,犹是渐教也。」意思就是说,天台宗、华严宗或密宗、真言宗等等这一些宗派,虽然也说是顿教,可是实际上呢?还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逐渐的断除自己的烦恼。直到烦恼全断了,无明也完全破了,才能够证悟佛果。就这一点来讲呢,是渐而不是顿了。
可是,如果是他力净土宗,信受弥陀愿力救度的当下,就获得了断惑证真、解脱成佛的大利益,所以净土法门是顿教中的顿教。
也因如此,昙鸾大师就曾说:
不断烦恼得涅盘分。
我们不用断除烦恼,破除无明,就能够出离生死,证得涅盘,这就是不断烦恼得涅盘分。
印光大师也说:
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
也就是不用断除烦恼,就能够预先获得等觉菩萨的果位;即此一生圆满菩提,就在这一辈子的凡夫身,就已经圆满佛果了。这种顿中之顿,唯有净土的教理才有,其他各宗各派是没有的,因此唯有净土宗是真正的圆顿之教,圣道门中的所有教理法门,如果跟净土教门来比较的话,就统统是渐教,不是顿教。
净土三经是净土宗主要依据的正依经典,所以这三部经的内容、性质都是一样的。讲《观经》圆顿的同时,也是涵盖《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都同是圆顿的;是超越圣道门的圆顿,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这并不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是有根据的。根据在哪里?接下来就引用几段《净土三经》的经文,以及传承祖师的法语来做为证明。
首先,《无量寿经》说: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
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以上偈语很清楚明白的宣说,净土法门就是圆教,就是顿法,而且是横超三界六道,直接进入佛界,不经过时劫。怎麽讲呢?
「必得超绝去」,「必」是必定、必然的的意思,百分之百,非常肯定。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人,就必定超越各种阶位、时间、直接到极乐世界成佛。所以这个「必」,是非常铿锵有力,是不模糊、不模棱两可的,没有或许能够,或许不能够的不肯定。而是必定的、百分之百的。
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已经预先为我们念佛的人授记了。怎麽授记呢?释迦牟尼佛说:「你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就是「必得」。「得」就是虽然还没有,可是已预先拥有了;虽然目前还没有到手,可是时间一到就百分之百会拥有,这就是「得」。也就是说念佛人肉体还在娑婆世界,过家庭的生活,社会的生活,可是临命终的时候,就一定到极乐世界。
那怎麽去呢?释迦牟尼佛说「超绝去」。「超」就是横超,不是一步一步的,而是跨越性的,从上面大步的跨越过去—–从娑婆世界直接超越到极乐世界,从凡夫直接超越到佛的境界,不经过一劫、二劫或百劫万劫、三大阿僧只劫,所以说「必得超绝去」。
总之,净土法门是超越的法门,是横超的法门。「绝」就是绝对,绝对性的而不是相对性的,「绝」跟「必」是同样的意思,「绝」就是和三恶道、六道轮回完全断绝,没有关系了,从此之後不再受六道轮回、造业造罪、受苦受难了。
「去」,去哪里?去极乐世界。
「往生安乐国」,就是往生安乐世界的地方。往生就是前往,舍此娑婆世界,前往极乐世界去莲花化生,这个叫做往生。所以,往生这两个字,是经典的名词,是净土宗的专有名词,是表示成佛的意思,它是非常神圣、崇高、光明、令人法喜充满的,和一般现在所谓的「死了就是往生、往生就是死」,概念完全是不一样的。
「横劫五恶道」,「横」就是横超、截断的意思;「五恶道」也叫做六恶道、六道轮回,也就是横超六道轮回,断截六道轮回。所以「必得超绝去」跟「横截五恶道」,是互相涵盖的;必得超绝去显示是横截五恶趣,能够横截五恶趣的话,就是超越的法门。
「恶道自然闭」,六道的轮回的门就关闭了,从此之後永不再经过六道轮回的门,永远就没有六道轮回了,所以说「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
「昇道无穷极」,往生安乐国,就能够进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就是最高的,所以说「无穷极」。
「易往而无人」,这一个法门很容易,因为,必得超绝去,必生弥陀国。「无人」并不是说没有人能够去,而是释迦牟尼佛的一种感叹,感叹说,这麽容易的法门,为什麽修行人都不进入这一个法门来念佛往生呢?所以说「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为,自然之所牵」,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愿力的救度,愿力自然,自自然然不经过人为的造作勉强。有这样的因,自自然然就会有那样的果,你要去改变它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是自然性的。
极乐世界是一个自然的境界,什麽样的自然呢?就是不管任何人,只要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就自自然然的往生极乐世界,不会受到种种的阻碍、障碍,所以念佛而往生,它是非常自然的。好像春天过了就是夏天,夏天过了就是秋天,秋天过了就是冬天;又好像太阳从东而升,逐渐向西而沉下,这个都是自然性的。
因此,我们只要一辈子都专一念佛,临终的往生也是自然性的;不管你临终是痛苦也好,或昏迷也好,都自然往生。依据什麽?完全是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阿弥陀佛有这样的力量,已经成为一种自然性,这个叫做自然,自然之所牵。
所以,由这一首偈子就可以知道,净土法门真的是圆顿之中的圆顿法门。
以一般来讲,要超越六道的话,首先要避免堕落三恶道;要避免不堕落三恶道,就必须先破烦恼之中的见惑。
烦恼有两种:见惑跟思惑。「见惑」有八十八品,必须八十八品都断除,至少就能够永保人身,不再堕落三恶道。之後,还要再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要超越这一些的话,就必须逐一断除八十一品的「思惑」,才能够先离开欲界,之後离开色界,等八十一品的思惑完全断除了,才能够离开无色界,从此彻底离开三界的轮回。要断除这一些烦恼,对我们来讲是不可能的,何况这只是就脱离三界六道来讲,如果要成佛的话,还要「回小向大」,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累积福慧圆满,所谓「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才能够成佛。
这是除了净土宗之外的任何法门的修行过程,就是勤修戒定慧、力持六度万行。但是,净土法门它不须经过这个过程,它是横超的。譬如在地面,要到某个地方去,或者自己走路,或者自己开车,要快的话坐火车或高铁;可是净土法门不是走路面上的道路,是坐飞机横超的,横超路面的种种路况跟交通。佛教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唯有净土法门是横超的法门,其他的法门都不是。
《无量寿经》又说:
生彼国者,究竟一乘,至於彼岸。
也就是说,只要到了极乐世界,就统统进入一乘,一乘是到达彼岸的佛境界。既是一乘,就无二亦无三,没有二乘三乘。
又说: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信佛救度,念佛名号的人,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後,就统统平等一个阶位。同样的智慧高明,同样的神通洞达,同样的相好庄严如佛,统统进入自然、虚无、无极的涅盘境界,也就是成佛的意思。
前面三段经文,是简略引用《无量寿经》。
现在,引用《观无量寿经》说:
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这段经文,是在「序分」的地方,於经文中,韦提希夫人跟释迦牟尼佛表白,希望将来到一个没有三恶道的地方,看不到恶人,也听闻不到恶声的清净地方。於是,释迦牟尼佛就把十方法界的清净国土显现给韦提希夫人看,让韦提希夫人选择。韦提希夫人看了之後,就选择极乐世界。她说十方诸佛的国土都非常清净庄严,充满了无量光明,可是,我现在只选择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韦提希夫人怎麽有智慧做这样的选择呢?其实她的选择是释迦牟尼佛加持她的,否则她教理不了解,也没有慧眼,怎麽能够选择呢?
《观无量寿经》「流通分」又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这里所讲的「当坐道场」就是成佛的意思。意思是说,一个人,不管他是什麽身分、什麽根机,只要专一念佛,将来就会到极乐世界成佛。所以说「若念佛者,当作道场」。
接下来引用《阿弥陀经》:
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这里就说,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话,都会进入阿鞞跋致—–不退转。这个不退转,跟一般圣道法门的不退转是不一样的。圣道法门的不退转,是指「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可是,这里的不退转是「一生补处的不退转」,也就是等觉菩萨的阶位。
其实到了极乐世界,统统跟阿弥陀佛一样,阿弥陀佛无量寿,我们也是无量寿;阿弥陀佛无量光,我们也是无量光;阿弥陀佛有无量的慈悲、智慧、愿力、神通,我们到极乐世界,也跟阿弥陀佛一样,有无量的智慧、慈悲、愿力、神通。但是,一个佛国只有一尊佛,其他圣者们即使有佛的身分资格,但都暂时在补处菩萨的地方等待时间後补佛位。如要成佛,则都要到其他的国土示现成佛。为什麽?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寿。
以上引用净土宗的正依三部经来讲。
接下来,引用几位传承的祖师的法语。第一位祖师就是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说:
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
无量寿世界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一乘的法门,也就佛乘的法门,到了极乐世界,只有佛的境界,没有二乘三乘。所以,到了极乐世界就进入佛的境界,佛的果位,最後就是成佛。
龙树菩萨这一句法语,也是根据刚刚所引用的《无量寿经》的法语「生彼国者,究竟一乘,至於彼岸」。同时龙树菩萨也已经在《十住毘婆沙论.易行品》当中,判别这个法门的属性。怎麽判别呢?
龙树菩萨在《易行品》说: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这一段法语,也等同是在判教。
龙树菩萨,把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无量法门归纳为两个道,就是世间道的步行跟乘船。龙树菩萨说,陆道的步行是苦的、是困难的,水道的坐船是快乐的、容易的、舒适的。龙树菩萨那个时代并没有飞机,如果在这个时代或许会用飞机来形容,这样更合乎释迦牟尼佛所讲「必得超绝去,横截五恶道」这个横截、横超的内涵。所以,龙树菩萨已经清楚明白的判别,净土法门是如同坐船一般,不是在路面行走,所以它是轻松、容易又快速的。
其他的法门呢?都如同是在路面上行走的,比较艰苦,遇到了高山要爬山,遇到了河水要涉水或造桥渡河,就非常的艰难。所以,龙树菩萨用难(困难)跟易(容易)来判别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无量法门。只有净土法门才是易行道,如同水路乘船则乐。
龙树菩萨接下来就说: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勤行精进」,陆路步行必须勤行精进,而且要生生世世都能够生而为人,每一世为人都能够遇到佛法,而且要持续精进不退转;一旦有某一生一世退转了,或者不能生而为人了,那就遥遥无期了。
「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以信方便」就是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这一种方法就能够直接的、容易的、进入不退转的境界。
所以龙树菩萨在整个《易行品》当中,已分判无量的法门有难行道跟易行道,同时又把易行道的内容很清楚明白的标示出来,让我们没有模棱两可的感觉。
龙树菩萨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几段法语清楚明白,同时也是在解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的根本愿——第十八愿。龙树菩萨在这里就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阿弥陀佛本愿是什麽呢?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本来第十八愿是说「十方众生」,龙树菩萨站在我们人的立场,浓缩而说:
「若人」,只要有人,不管他是什麽人;
「念我」,心中念阿弥陀佛,信受阿弥陀佛;
「称名」,口中称念弥陀佛名;
「自归」,归受归顺弥陀的救度;
「即入必定」,这样的人,在现生就已经进入不退转的境界,预先获得不退转菩萨的资格了。
所以龙树菩萨这一段法语,也等同是在判别教相。
当然,他在这里是就「易行道」的核心来说明的。所谓的「易行道」是指什麽?指阿弥陀佛的本愿,指我们众生的念佛。而且龙树菩萨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这「如是」两个字也可以说是天性自然,「如」就是不会变,「是」就不是非。也就是说,只要念佛愿生,那就百分之百不会差错,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叫做「如是」。
龙树菩萨又说: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
这几段法语,都是在讲阿弥陀佛的愿力,在讲我们众生念佛的「圆、顿」的内涵。
接下来,引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往生论》的核心偈语就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又说: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
「观佛本愿力」,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来看;
「遇无空过者」,只要念佛的人,就没有空过;
「能令速满足」,「速」就是「顿」的意思;
「功德大宝海」,就是「圆」的意思。
所以,天亲菩萨在这里,也赞叹净土念佛的法门是圆顿的法门,它的圆顿来自於阿弥陀佛的本愿力。
「大乘善根界」,极乐世界是佛的境界;
「等无讥嫌名」,没有讥嫌,也就是说没有二乘、三乘。「等」就是平等,任何人到了那里都是佛的境界,不管在娑婆世界的身分是什麽,总之到了那里就平等一相、平等一味。
鸾昙大师在《往生论注》一开始就说,净土法门是:
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
「上衍」就是大乘。「上衍之极致」,净土法门是大乘之中登峰造极的境界的法门。
「不退之风航」,不退就是顿,今生念佛,今生进入不退转,所以非常的快速。
善导大师除了在《观经疏》有扼要判教之外,最详细的判教就是在《般舟赞》。一开头就说,释迦牟尼佛来到娑婆世界说了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引导众生进入念佛的法门。
善导大师《般舟赞》说:
或说人天二乘法,或说菩萨涅盘因,
或渐或顿明空有,人法二障遣双除,
根性利者皆蒙益,钝根无智难开悟。
这六句偈语,最初两句是总,标举出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教理;第三句、第四句是解释它的涵义;最後两句是显示有没有利益。
「或说人天二乘法」,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後,一辈子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目的都是为了普度众生。或者说人乘、天乘的五戒十善的教法,使众生能够离开三恶道,得生人天的善道,也就是人天乘;二乘就是四谛十二因缘的教法,使众生离开三恶道,或离开六道轮回。这是就声闻藏来讲的。
「或说菩萨涅盘因」,或说菩萨成佛的正因,使众生发菩提心,行持六度万行,而最後成佛。这是就菩萨藏来讲的。
「或渐或顿明空有,人法二障遣双除」,总的来讲,宣说这一切的渐啊、顿啊的教法,阐明空啦、有啦,这空有二谛,都是意在开示所有法门的实相。这两句是总的,讲出释迦牟尼佛一代渐或顿的教法,来排除众生我执、法执这两种执着。
「根性利者皆蒙益」,根性锐利的人都能够获得利益,
「钝根无智难开悟」,可是顿根障重慧浅的人,就难以开悟,难以成就。背後的意涵在於显示一般多是钝根的根机,根性锐利的少之又少,因此所有的法门,不管再怎麽讲圆教、讲顿教,都成为渐教了。善导大师这几段法语就有这一种含意。
善导大师又说:
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
这两句等於在归纳,所有的教法若跟弥陀救度的法门相比,就统统如《璎珞经》中所说的是渐教的法门。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第五大门」就说:
修道之身,相续不绝,迳一万劫,始证不退位。
也就是说,发心修行要到达不退转的话,要经过一万劫,才能够不退转。这是指「别教十信」,从初信到十信圆满,进入不退转,要一万劫。一万个劫到底时间多长呢?以一劫来讲,是一千六百八十万年,那一万劫就是一万倍,你看时间有多久,所以要经过这麽久的时间。
道绰大师又说:
以一劫之中受身生死,尚不可数知。
不用讲一万劫,一劫之中我们在六道轮回所受的生生死死,那一种痛苦就已经不可计数了,何况一万劫之中所受的痛苦,岂不是更加的深重漫长!
道绰大师又说:
若能明信佛经,愿生净土,随寿长短,一形即至,位阶不退,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诸佛子等,何不思量,不舍难求易也?
意思是说,只要我们能够信受弥陀的救度,愿生弥陀佛的净土,能如此,则不管我们这一辈子是长寿、是短寿,就已经进入不退转的阶位,就已经跟修行一万劫同样的功德。既然这麽容易又殊胜,我们为什麽不选择愿生弥陀净土,而去修那一些难行道呢?
道绰大师这几句法语,不仅清楚明白而且铿锵有力。
接下来,善导大师说: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弥陀涅盘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第一、二句所讲的就是《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当然也包含《无量寿经》。这净土三部经所讲的教理,是属於顿教的教理,是属於大乘菩萨藏的法门。
接下来说: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这一日七日专一念佛,意思就是说,如果是平生的根机,尽一辈子念佛,如果是临命终的根机,就是或者七日或者一日,或者一小时,或者是十念,或者是五念、三念、一声、一念,这样他命断了,当下就往生极乐世界,永远离开六道轮回,而且证入无生法忍的境界。这也显示,这一个法门是顿中之顿。
这里讲,一日七日是针对前面所讲的,一万劫才能够进入不退来比较的。如果,就我们这个法门来讲的话,就是一念,而这一念,就是念念,就是相续,就是不断、不舍。我们从现在念佛念到临终,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的相续不断而已。所以,不论平生之机或临终之机,都可以说是一念。
善导大师就说:
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岂不是一声一念,断除六道轮回的罪业?这一种道理富有深厚的意义,难以说明,如能够体会,自然就能够明白。
我来讲一件「一声称念罪皆除」故事。
在大陆弘愿寺,有一位男众师父叫宗永法师,他今年二十七岁,他是在两年前剃度的。他说他小时候,大约十三岁到十五岁这期间,身体不好;什麽样的不好?他患了一种羊癫疯的病。这种病的现象是每一天的凌晨,固定一个时间就会犯羊癫疯,一发作的时候就口吐白沫,喉咙的痰声声作响,人事不知,就这样持续十几分钟。每一天早晨都固定这样的发作,经过两年多,每一天都是这样,所以他觉得很痛苦。虽然去过各大小医院,中医西医都治过,但都没有效果。他的母亲也用种种的偏方,包括把鸽子杀死,把心脏挖出来吃,但也都没有效果,现在想起来都很怕。
他有两个姐姐,就在他十五岁的时候,他的一个姐姐开始学佛。有一天,他这一个学佛的姐姐,就教导他念了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在当地学佛的人很少,所以从来没有听人念佛过。因此,这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他们也不晓得怎麽念。
他的姐姐那一天教他念了这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之後,不可思议的,当天晚上,从此之後这个羊癫疯的病就没有再发作了,完全好了,完全健康了。
这个事蹟传到我这里来,我就打电话过去问他:你当初是怎麽念佛的?你念了这一声佛号之後,事後有没有再念?他回答说:「当初是姐姐教我念的。只念了这一声之後就没有再念了。因为不晓得念这个有什麽意思,有什麽利益,统统不晓得,只不过是因为姐姐教我念,我就跟着念。」
其实姐姐根本也不晓得念佛是什麽意思,有多麽大的利益,可是自从那一天,就念那麽一声之後,直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他的羊癫疯就不药而癒,完全好了。本来各大医院、中医西医以及各种偏方都试过,都毫无效果,可是就因为那一天无意中念了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了六个字而已,羊癫疯就彻底好了。
长大了之後,慢慢的有了佛教的信仰,遇到了机缘就到了弘愿寺,首先当净人,不久之後就出家。
宗永法师的事蹟,可以作为善导大师所讲的「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的见证,也就是说,所谓的「利剑」就是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是很锐利的剑。古代有吹毛剑很锐利,只要把头发吹在这一把剑上,头发自然就断了。究竟来说,在所有法门中能够比喻为利剑的,就只有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了,其他的法门,跟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相比的话,就全都是钝刀而不是利剑了。
为什麽「一声称念罪皆除」?这一声阿弥陀佛,一念出来只是一念而已,他的罪业都消除了。当然我们的病来自於各个方面:有因为情绪过重而生的病,有因为四大不调而生的病,有因为业障引起而生的病。如果是心情、情绪所引生的病,所谓病由情生,那麽就要改变性情,也要调自己的生活饮食,病就容易好。如果是业障的病,以上这些调治就全没办法治癒了。业障的病医生没有办法,医药也没有办法,一般的神明也没有办法。因为是他的业障,必须有超越他业障的功德才能调治过来。这一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是万病总持的阿伽陀药,任何的业障只要念佛都会消除,业障消除,他的业障病就消了。
以此来看,宗永法师他的羊癫疯显然是深重的业障病。所以,大小医院及各种偏方都治不好,偶然的念一声佛号就好了,业障就消了。这可说是「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最好的典故说明。
由於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节就讲到这里。
祝愿各位,信佛念佛,得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