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讲演

  1. 轮回诸趣众生类——弥陀愿心的根源
  2. 三经授记:念佛必生,平生业成
  3. 视讯剃度讲话
  4. 志工团聚讲话(2024年12月14日)
  5. 2025蛇年新春讲话
  6. 平生业成的日人见证与信心之歌
  7. 德兴念佛会来访谈话(摘)
  8. 与韩国法师谈话并接受依止
  9. 「信心一决定,当晚便往生」的启示
  10. 阿弥陀经是在说什麽?
  11. 2024龙年新春讲话
  12. 皈依开示(2023年11月11日新营)
  13. 庆祝弥陀圣诞暨净嵩法师往生二十周年纪念讲话
  14. 2023中元开示
  15. 剃度开示 ──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2023年8月30日)
  16. 皈依.五戒.剃度开示(2023年7月18日)
  17.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三)
  18. 谈净土宗志工的发心与行持
  19. 2022中元开示
  20. 「光明遍照」六特色
  21. 为净土宗志工干部讲话
  22. 清明节慎终追远与念佛(2022年清明节开示)
  23. 念佛超度之胜益
  24.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25.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二)
  26.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一)
  27.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必得超绝去
  28.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9.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30.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31. 2021中元念佛超荐法会开示
  32.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33.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34. 2019年弥陀诞开示
  35. 2020中元法会开示
  36. 志工四喻
  37. 人生是苦
  38. 生命无常三根本
  39. 两种深信、触光柔软、感恩欢喜
  40. 剃度开示(2019年7月7日)
  41. 中元节开示(2019)
  42. 剃度开示(2019年5月12日)
  43. 猪年话猪
  44. 剃度开示(2018年7月31日)
  45. 净土宗──往生净土成佛宗
  46. 受戒与持戒
  47. 趋向净土的关键密码
  48. 剃度开示(2018年3月24日)
  49. 二种成佛法
  50. 横超的净土法门
  51. 往生与预知时至
  52. 剃度及皈依开示(2017年9月19日)
  53. 往生极乐的条件(下.问答)
  54. 剃度开示(2017年8月18日)
  55. 往生极乐的条件(中)
  56. 往生极乐的条件(上)
  57. 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念佛成佛
  58. 四十八愿分类归结
  59. 弥陀愿心的根源
  60. 净土宗的结论──宗旨四句偈
  61. 大慈悲五要点
  62. 慈心法门
  63. 念佛不妄语
  64.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脱离轮回之上
  65. 净土宗的根源
  66. 真正的孝行──托父母於阿弥陀佛
  67. 为何吃素?
  68. 略谈佛教的意义与净土宗之殊胜
  69. 「自省己过,善覆他罪,乐修慈心」
  70. 爱与佛命
  71. 不请之友
  72. 岁末聚餐对僧众的谈话
  73. 学佛的目的
  74. 说爱(二)
  75. 说爱(一)
  76. 念佛名号 学佛爱心
  77. 心平气和 无住生心
  78. 念佛超度 三涂众生
  79. 澳门净土宗学会 赞颂辞
  80. 「以诚感人」的意涵
  81. 第一届净土宗志工研习会勉言
  82. 慧净法师除夕团拜电话致辞
  83. 在心、在缘、在决定
  84. 佛教点灯的意义
  85. 念佛的方法与要领
  86. 念佛成佛的原理
  87. 佛在何处?
  88. 志工服务精神的内涵
  89. 净土行人应具备的根本知见
  90. 慈悲的救度
  91. 念佛生莲
  92. 三涂众生 念佛往生
  93. 信受弥陀救度
  94. 为新戒比丘开示
  95. 归依劝嘱
  96. 念佛的音调与心态
  97. 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98. 「澳门弥陀共修会落成法语」略讲
  99. 厌秽欣净 切愿往生
  100. 初机念佛群疑问答
  101. 简介净土宗专纯念佛的道风及心态
  102. 净土法门 理事互含
  103. 初学净土法门应有的认识
  104. 念佛人的「本尊」
  105.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
  106. 念佛即圆满悲智功德
  107. 〈人有实德,天有奇报〉一文的启发
  108.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9. 如何真正圆满人生的目的
  110. 万行不凭凭念佛(二)
  111. 万行不凭凭念佛(一)
  112.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终直入涅盘城
  113. 弥陀名号 不可思议
  114. 守愚念佛 弥陀住顶
  115. 阿弥陀佛的救度
  116.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117. 念佛方能消宿业
  118.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9. 阿弥陀佛 是何等佛
  120. 以佛为念 以净为归
  121. 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
  122. 乘本愿船 登涅盘岸
  123. 净土法门 万法归宗
  124. 世间虚假 唯佛独真
  125. 一心念佛 无疑无杂

法义开示

  1. 净土宗三理论三内涵
  2.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三)
  3.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二)
  4.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一)
  5.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
  6.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九)
  7.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八)
  8.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七)
  9.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六)
  10.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五)
  11.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四)
  12.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三)
  13.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二)
  14.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一)
  15.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
  16. 弥陀净土的特色-超
  17. 《观无量寿经》概说(九)
  18. 《观无量寿经》概说(八)
  19. 《观无量寿经》概说(七)
  20. 《观无量寿经》概说(六)
  21. 《观无量寿经》概说(五)
  22. 善导净土教理的核心
  23. 净土宗带三法数
  24. 善导大师〈赞佛偈〉之深广内涵
  25. 善导净土教理特色
  26.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五)
  27.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四)
  28.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三)
  29.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二)
  30.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一)
  31. 《观无量寿经》概说(四)
  32. 《观无量寿经》概说(三)
  33.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
  34. 《观无量寿经》概说(一)
  35.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七)
  36.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六)
  37.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五)
  38.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四)
  39.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三)
  40.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二)
  41.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一)
  42.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
  43.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九)
  44.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八)
  45.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七)
  46.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六)
  47.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五)
  48.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四)
  49.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三)
  50.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二)
  51.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一)
  52. 「三誓偈」略解
  53. 念佛的利益
  54. 剃度典礼开示
  55. 「弥陀三约定」
  56. 为新戒弟子开示
  57. 净土宗「四不」
  58. 《无量寿经》大意(九)
  59. 《无量寿经》大意(八)
  60. 《无量寿经》大意(七)
  61. 《无量寿经》大意(六)
  62. 《无量寿经》大意(五)
  63. 《无量寿经》大意(四)
  64. 《无量寿经》大意(三)
  65. 《无量寿经》大意(二)
  66. 《无量寿经》大意(一)
  67. 《无量寿经》概说(续)
  68. 《无量寿经》概说
  69. 净土宗特色略说
  70. 净土宗宗旨略说
  71. 略说净土宗教判
  72. 佛化婚礼开示
  73. 自信教人信 担当向前行
  74. 成佛何时、极乐何处、往生何位?
  75. 出家的价值与意义
  76. 略说弥陀名号之义
  77. 为什麽净土法门是易行道?
  78. 净土宗是弥陀慈悲救度的法门
  79. 娑婆众生 无不是业
  80. 龙树菩萨往生安乐国
  81. 华光出佛
  82. 弥陀光明 最尊第一
  83. 法是道场的灵魂
  84.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
  85. 弥陀诞辰念弥陀 (二)
  86. 弥陀诞辰念弥陀(一)
  87. 「名号的功德」与「念佛的利益」
  88. 「《大经》三要文」的重要性
  89. 极乐安身实是精
  90. 大悲传普化 真成报佛恩
  91. 相劝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2. 《地藏经》「念佛度亡」之文略讲
  93. 口称成因由法德
  94. 念佛与佛,机法一体
  95. 净土法门的大根大本
  96. 何谓「一心不乱」?
  97. 略谈念佛方式与庄严道场
  98. 极乐无为涅盘界
  99. 如何真正纪念「弥陀圣诞」
  100.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
  101. 为回龙寺常住僧众开示
  102. 净宗宗旨与敦伦尽分
  103.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略讲
  104. 兼具胜易特色的纯正净土宗(问答)
  105. 兼具胜易特色的纯正净土宗(开示)
  106. 净土宗的几个名词略释
  107. 成佛如林的法门
  108. 善导大师-《观经疏》大愿业力与《大经》三誓偈
  109. 善导大师-略说善导大师「赞佛偈」之深广内涵
  110.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五)
  111.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四)
  112.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三)
  113.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二)
  114.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一)
  115.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四)
  116.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三)
  117.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二)
  118.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一)
  119.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四)
  120.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三)
  121.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二)
  122.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一)
  123. 《易行品》概说
  124. 龙树菩萨《易行品》- 称名、易行疾至、不退转(二)
  125. 龙树菩萨《易行品》- 称名、易行疾至、不退转(一)
  126.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三)
  127.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二)
  128.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一)

宗风

  1. 宗风学习(七)
  2. 宗风学习(六)
  3. 宗风学习一~五

临终开示

  1. 临终的殷切劝导叮嘱
  2. 娑婆旅程尽,辞别归莲乡
  3. 信顺弥陀救度

访问篇

  1. 辅仁大学宗教系所师生参访慧净法师记
  2. 传承的路_与越南团法师谈话

问答

  1. 为善导寺干部莲友开示(问答)
  2. 他力与因果,有矛盾吗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随缘的念佛?
  4. 如何从自觉愚恶契入弥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莲友问
  6. 於弘愿寺答僧众问

第十八愿善导释

  1. 第十八愿善导释(二十)
  2.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九)
  3.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八)
  4.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七)
  5.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六)
  6.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五)
  7.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四)
  8.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三)
  9.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二)
  10.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一)
  11.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
  12. 第十八愿善导释(九)
  13. 第十八愿善导释(八)
  14. 第十八愿善导释(七)
  15. 第十八愿善导释(六)
  16. 第十八愿善导释(五)
  17. 第十八愿善导释(四)
  18. 第十八愿善导释(三)
  19. 第十八愿善导释(二)
  20. 第十八愿善导释(一)

净土法门的核心

  1. 净土法门的核心(二十)
  2.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九)
  3.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八)
  4.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七)
  5.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六)
  6.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五)
  7.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四)
  8.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三)
  9.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二)
  10.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一)
  11.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
  12. 净土法门的核心(九)
  13. 净土法门的核心(八)
  14. 净土法门的核心(七)
  15. 净土法门的核心(六)
  16. 净土法门的核心(五)
  17. 净土法门的核心(四)
  18. 净土法门的核心(三)
  19. 净土法门的核心(二)
  20. 净土法门的核心(一)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

  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结语
  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现往东方的佛
  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令众成佛的佛
  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使凡入报的佛
  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报身报土的佛
  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诸佛证诚的佛
  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临终来迎的佛
  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亲近增上的佛
  1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身心无碍的佛
  1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息三涂的佛
  1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无碍的佛
  1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唯摄念佛的佛
  1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名号的佛
  1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名体一如的佛
  1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1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机法一体的佛
  1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
  2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为作大安的佛
  2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阿弥陀佛,是一尊召唤众生的佛
  2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不摈众生的佛
  2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代众受苦的佛
  2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以身为质的佛
  2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2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2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主动救度的佛
  2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狱的佛
  2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救度众生的佛
  3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阿弥陀佛,是一尊为大施主的佛
  3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八)
  3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七)
  3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六)
  3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五)
  3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四)
  3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三)
  3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二)
  4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一)
  4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
  4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九)
  4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八)
  4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七)
  4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六)
  4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五)
  4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
  4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
  4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
  5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一)
  5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 目录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三经授记:念佛必生,平生业成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又逢一年一度的弥陀诞,我们大家无不怀抱着欢喜踊跃、感恩赞叹的心情,共同庆祝这殊胜的吉祥日。因为阿弥陀佛与我们十方众生,有着极其深切而特殊的因缘。这份殊胜因缘,关系到我们能否解脱生死轮回,能否往生成佛,乃至於将来能否广度十方众生——一切的一切,都系於阿弥陀佛的本愿大悲之中。

       早在兆载永劫之前,阿弥陀佛就已主动为我们发起了四十八愿,并历经兆载永劫的修行,广积菩萨无量功德,终於圆满成就这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一旦成就,也就同时圆满了三件无比伟大的大事:

       一者,成就了清净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
       二者,成就了一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回施给十方一切众生;
       三者,成就了阿弥陀佛自身的无上佛果,成为无量光、无量寿的「报身佛」。

       这三大成就,正是阿弥陀佛为度脱十方众生而发愿修行的核心目的。阿弥陀佛以何救度我们?正是以他所发的愿、所修的行,凝结成这句六字洪名,回施与十方众生,只要众生信受弥陀的救度,专称弥陀佛名,便能超越生死苦海,决定往生极乐净土,於极乐世界速疾成佛。

       因此说,这个法门是「万修万人去」,今生今世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的同时,便已平生业成,现生决定往生,不待临终时刻;活着的当下,已得弥陀摄受,住不退转,往生成佛,必定无疑。阿弥陀佛跟我们十方众生,有这麽重大的关系。

       因此阿弥陀佛与我们十方众生,有着深重难报之恩。可以说,有阿弥陀佛,我们才能解脱轮回、成就佛道;若无阿弥陀佛,我们将生生世世沉沦於六道苦海,长劫难出,甚至沉没於三恶道中,苦无出期。

       故阿弥陀佛之恩,不仅是再生之恩,更是拔苦与乐、横超三界、直证佛果的不可思议大恩。此恩德,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非人天语言所能穷尽,亦非世智辩聪所能说明。

       正因如此,每逢弥陀诞,不论风雨寒暑、道路遥远,我们都愿欢喜聚首,以无尽感恩心、赞叹心、庆贺心,共同庆祝,称念佛名,回向法界,同愿往生极乐,圆证无上佛果。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三经授记:念佛必生,平生业成」。

       所谓「三经」,即是《净土三经》,亦即净土宗的三部根本正依经典——《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简称为《大经》、《观经》、《小经》。虽然这三部经文长短各异,但宗旨完全一致,皆在宣示:十方众生只要信佛念佛,必定得生极乐、究竟成佛;而且在信受称念当下,往生极乐这件大事的「正定之业」就已经成就了。

       因此,「念佛必生,平生业成」,正是三部经所共同授记的核心宗旨。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各宗各派皆有其殊胜特色,净土宗亦有其独特而圆顿之处。净土宗的主要特色,可以概括为:「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在此,我特别提出其中两项——「本愿称名」与「平生业成」来作说明。

       阿弥陀佛以其本愿,救度十方众生,以其万德洪名,回施十方众生。只要众生信佛本愿,称佛名号,便与佛愿相应,与佛德感通,当下就决定了命终必生极乐。

       这种称名决定往生、现生即定的状态,就称为「平生业成」。所谓「平生业成」,即在今生之中,尚未命终之前,便已成就了往生净土的正因,业因确定、果报必至。这正是净土宗超胜一切修行法门之处。

       其他宗派没有所谓「平生业成」的,因为其他宗派都是要依照自力修行的通轨,也就是戒定慧圆满成就了,贪瞋痴烦恼断除了,才能解脱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如果进一步要成佛,就必须发四弘誓愿,也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同时要修四摄六度万行,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方得究竟圆满。

       这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是从什麽阶段开始算起呢?须先破「见惑」,证得初果须陀洹,成为圣者,才能保证不堕三恶道、生生世世得人天之身,精进修行。若尚未破见惑,仍在凡夫地,烦恼未断,则仍难免沉沦六道,轮转不息。

       破见惑者,始入圣流,证初果须陀洹,就永远不会堕落三恶道,至多七返人天,即可出离三界,证得四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已断尽三界见思二惑,成就解脱果,其境界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後有。」即其生死业已尽,烦恼已断,戒定慧圆满具足,未来不再受生於三界,得证涅盘之乐。

       然而,阿罗汉虽解脱生死,尚未究竟成佛。若欲圆满佛果,仍须回小向大,修菩萨道,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位次,仍需经历三大阿僧只劫的长劫修行。

       是故,於他宗而言,其「业成」须至平生断惑乃至证果,方能称之。

       反观净土宗,乃是善导大师所弘、十方诸佛共赞、弥陀本愿成就的法门。凡夫众生,只要信受弥陀愿力,专称佛名,即得弥陀本愿摄受,现生决定往生,称为「平生业成」,往生极乐,速得成佛。此不待破惑、证果、修诸难行苦行,只须信愿持名,就能往生、不退成佛。

       如此平生决定、当生成办的法门,岂非十方三世佛所共赞的难信之法,亦是现代末法时代众生唯一的大机大用!

       我们的见惑、思惑、烦恼,一丝一毫都没有断除,乃至连降伏也尚未做到,又怎麽可能如同阿罗汉一样,自称「平生业成」、「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呢?若从自力修行来说,这根本是办不到的。故此,我们之所以能谈「平生业成」,毫无例外,完全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与功德,是全靠阿弥陀佛的他力救度。

       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我们圆满成就离开六道生死轮回的功德资粮,乃至为我们成就往生极乐、证入涅盘、广度众生的究竟成佛之道。从头到尾,从因至果,一切都源於阿弥陀佛的大愿与大行。这就是为什麽净土宗特别强调「他力救度」,特别强调「阿弥陀佛的本愿力」。

       所谓「他力」,这个「他」不是泛指其他佛菩萨,也不是其他法门之他力,而是专指阿弥陀佛本身的慈悲愿力与救度力量。正是因为这一无上的本愿力,使我们能够超越凡夫自力修行的困难与障碍,在没有断惑、没有证果的情况下,也能平生决定往生,将来成佛度众。

       只要我们「本愿称名」,也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就得「往生决定,平生业成」的果证。

       「本愿」即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最为根本,称为「本愿中之本愿」。虽然四十八愿皆是本愿,但从核心立场来看,第十八愿是一切愿之根本,其余四十七愿皆可视为「欣慕愿」,为引导众生欣慕极乐、愿生彼国所发之愿。

       如果没有这句万德洪名,那我们凭什麽得以往生?极乐世界是清净无染的佛国净土,凡夫以染污之心、具足烦恼、罪障深重,根本无法以自力往生彼国,因此唯有假藉阿弥陀佛他力,才能得生彼国。这句名号正是阿弥陀佛将其愿与行之所有功德所凝结的总相,称名即与佛愿相应,即得佛力摄受。

       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就是说,乃至临终之时,仅能十声称念佛名而命终,阿弥陀佛也必定使之往生。否则,阿弥陀佛就不成佛。如今,经文又说:「彼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可见第十八愿确实已然成就,阿弥陀佛确实已经成佛。我们依据这一愿称名念佛,自然就能「往生决定,平生业成」。

       这正是净土宗独有的特色,其他宗派所无。其他宗派皆靠自力修行,须断烦恼、证圣果,方能出离生死、证入涅盘。唯有净土法门,凡夫具足烦恼,尚未断惑,但只要信愿称名,即得仰仗佛力,不断烦恼而往生,往生而成佛,因此,昙鸾大师说:「不断烦恼得涅盘分。

       当然,就烦恼的现象来说,这是娑婆世界的情况——此土是五浊恶世,众生都有见浊与烦恼浊,以自力修行断除烦恼极为困难。然而,一旦念佛往生极乐,由於国土清净之故,烦恼自然消除,佛性自然现前。这正是古德说的「土净令人道果圆」的意义。

       「土净」,是指极乐世界清净无染、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殊胜国土;而「令人道果圆」,是指凡夫往生彼土,即得断惑证真,见闻觉知中自然而然转染还净、转识成智、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佛性当下显现,迅速圆满佛果。

       这也正是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建设极乐世界的根本意趣。

       所以,阿弥陀佛成佛之际,成就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本愿身,成为具足无量光明、无量寿命的佛。

       「寿」从时间来说,是无尽无限,超越过去现在未来,尽未来际救度众生;

       「光」从空间来说,是遍照十方,无有障碍无所不及,尽十方界救度众生。

       因此阿弥陀佛的智慧光明与慈悲愿力,竖穷三世、横遍十方,在尽虚空、遍法界中,时时处处救度众生。

       阿弥陀佛与我们有如此亲切的关系,乃至可说是一体的关系。在还没有解说净土三部经对我们的授记之前,先约略了解阿弥陀佛跟我们的关系。我们今天所谈所说,皆依据净土三经而来,绝非个人臆想,亦非理论推测,而是真实不虚的佛语授记,是诸佛所共赞、众经所证成的。       

       《无量寿经》说: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这段经文出自《无量寿经》下卷「三毒五恶段」,是佛陀对六道众生真实处境的深刻揭示。佛陀以大悲心直说实相,指出我们众生的实况究竟是什麽:是健康长寿吗?是功名事业、家庭美满、五福临门吗?表面上看似如此,实际上这些都不是人生的真相,而只是因缘短暂和合的假相,并不恒常,也不真实。

       一切荣华富贵、亲情爱恋,无非是「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的过程之中,刹那生灭、瞬息万变,无一法可保。今天拥有的,明日或已消散;今日依靠的,明日或已离去。最终终归於老、病、死的结局,一切归於虚空。因此,佛陀悲愍地提醒我们:「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念佛超荐仪轨》当中有两句话跟这则法语的内涵是相对应的:

金也空,银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金银财富再多,死後一件也不能带走;至亲至爱之人,也不能随行於黄泉路上。人生最後的结果,便是「一切皆空」的深刻体现。

       佛陀指出,众生之苦根源於五种逼迫:「老、病、死、离、独」。

       「老、病、死」是人人无法逃避的宿命;「离」,跟亲爱的人离开,跟自己喜爱的东西离开,这个就是「皆当别离」,亲人离开了,自己喜爱的物质也离开了,最後还有什麽可乐的呢?

       本来爱欲荣华好像很欢乐、很幸福,但是这个欢乐是短暂的、虚假的,因此这种幸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没有什麽可快乐的,相对的就只有「苦」。

       前面是讲的「老、病、死、离」,现在讲「独」。

       佛陀於《无量寿经》中说: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我们出生的时候一个人单独出生,死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单独死去;再恩爱的夫妻也不能偕行黄泉,再孝顺的子女也不能替代我们受苦、替代我们承受病痛与死亡。老病苦时,子女无法代受;临命终时,更无人可陪伴我们走向未来的归途。

       因此,佛陀又告诫: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一个人死後,往哪里去,所受是苦是乐,全凭自己业力所招,无人能代。一切善恶因果,终须自受,无人能替。

       静下心来反观自己:今生所造善恶,究竟哪个多?多数人都是「恶多善少」,甚至从根本上讲,「只有恶业、没有纯善」。因为我们未曾断除贪瞋痴三毒,因此所做之善,也是杂染之善、有漏之善,非究竟清净之业。既然如此,死後所感的果报,唯有自受,无人能替。如古德所说:

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当无常一到,才蓦然惊觉原来一生如梦;再多感情、财物、身份、地位,全都带不走,只有业力如影随形,牵引我们走入下一生的命运。

       若一生所造多为恶业,死後的结果将是堕入三恶道,从今生的苦又迈入下一生更剧烈、更漫长的苦,永无止息。

       因此,人生在世,要「不以苦为苦」、「不以难为难」;我们所谓的苦与难,其实都还不是究竟的苦,若与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的苦相比,根本无法比拟。唯有深刻认识人生的本质与命运的真相,生起厌倦心,发起出离心,才能真正转生死为涅盘、转苦报为安乐。

       人生是孤独的,生死路上,既没有人能陪伴我们,更没有人能承担我们的罪业。然而我们的罪业极重,自己根本无法承受,那麽,有谁能陪伴我们、为我们承担呢?唯有「阿弥陀佛」陪伴我们,为我们承担。如《无量寿经》所说: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朋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仆人)。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施主)。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孝子)。
於诸众生,视若自己(自身)。

       这五段经文出现在《无量寿经》最前段的「序分」,说明释迦牟尼佛说此经时,十方大菩萨皆学阿弥陀佛所行,誓愿效法弥陀的慈悲与智慧,成就如同阿弥陀佛那样的无量光寿,来广度十方众生。

       这五段经文中,有四个词语──「庶类」、「群生」、「黎庶」、「众生」,都是在指我们凡夫──轮回於六道、具足贪瞋痴、罪业深重的凡夫众生。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说明阿弥陀佛主动来成为我们的朋友。这是一种难以思议的慈悲。以凡夫的立场,我们根本不可能请阿弥陀佛来作我们的朋友,因为弥陀境界高远,智慧深广,我们既不了解,也无法感应。在《无量寿经》就说: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即使阿罗汉与菩萨也无法穷尽如来智慧,惟有佛与佛才能了然於心。这样的佛,竟主动放下尊贵身份,无条件、不计门第地来作我们的朋友,称之为「不请之友」。

       刚才讲,人生的终极处境,是「独」──孤独。一般人无论有无学佛,终究都是孤独一人走上死亡之路。只有念佛人不孤独,因为我们有一位最慈悲、最殊胜的朋友──南无阿弥陀佛。念佛人与佛同在,不论身在何处,念佛的当下,阿弥陀佛即在我们烦恼污浊的心中,我们也在阿弥陀佛慈悲摄受的心中。所谓「佛入我心,我入佛心」,即是「机法一体,佛凡不离」。

       凡夫与佛永不分离,因为阿弥陀佛「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我们无论在任何时空,从未离开阿弥陀佛的慈光。正如古人所说: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天上月亮只有一个,地上的水到处都有,法界当中阿弥陀佛只有一个,但十方世界都有念佛的众生,因此很不可思议的,阿弥陀佛这枚月亮,就普遍照映在十方世界念佛众生的心水之中。这就是佛力不可思议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即使我们的心不够清净、有种种妄想杂念,但只要信受弥陀救度、称念弥陀佛名,佛即摄我,永不舍离。因为这是一位「不请之友」的慈悲行动,是主动、积极、平等、无条件的。

       若不是主动、积极、平等、无条件,就无法成为我们的朋友。世间交往尚且讲究「门当户对」,只有地位相当,乃至声气相求者才容易结为朋友,而我们与佛的差距是无法相比的。但弥陀却不论贵贱,不论贤愚,不论罪福,普皆平等摄受,这就是「不请」的真义。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阿弥陀佛来作我们的朋友,是有个目的的,其目的正是为了承担我们的重担。「荷」是肩挑,「负」是背负,弥陀将我们无量生死的重罪,一肩担起,甘为仆役,为我们解除轮回的生死大事。我们的重担是什麽?是烦恼与罪业,是自力不能救、自业难逃的轮回之苦。弥陀担起了这个重担,使我们从根本上获得解脱。

       正如佛所说:「皆当别离,无可乐者。」世间的一切终将别离,身体、亲人、财富,无一能久。但只要阿弥陀佛不离,我们就不孤独。念佛往生後,我们还将倒驾慈航,普度一切有缘众生。世间六亲眷属皆曾是我们的父母兄弟,我们亦将引度他们同归极乐,生生不舍,可说「与佛同在,眷属常在」,这是真正的「不独去、不独来」。

       所以我们也不是「无有代者」,而是「有代者」,谁来代?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弥陀以什麽来荷负我们的重担?就是以这一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这句「不请之法」指的就是名号。弥陀将五劫思惟、兆载永劫所修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悉皆融摄於六字洪名,无条件赐与十方众生。这是最高的布施,最究竟的救度。正如《无量寿经》所说: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开显法藏、创立法藏、成就法藏。

       这是什麽样的法藏呢?

       ──是令众生离开六道轮回的法藏。

       ──是令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法藏。

       ──是令众生在极乐世界成佛的法藏。

       这个法藏,就是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宝藏,是超胜一切诸法之王。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赞叹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所谓「观佛本愿力」,就是深观、明了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之力。观的目的,是为了信;真正理解了阿弥陀佛的本愿,自然生起深信不疑之心。

       那麽,阿弥陀佛的愿力是为了什麽?就是为了救度我们十方罪苦众生,使我们不堕恶道、不再轮回,能得往生、究竟成佛。

       所以,「观佛本愿力」就是「信佛本愿力」;而信佛本愿力,就是信受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

       接下来,经文说:「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前文中,阿弥陀佛是作为「施主」,将不请之法的功德名号,平等布施给一切黎庶;此处更进一步,以孝子自居──「如纯孝之子」,可见其慈心更为亲切贴近。

       「施主」固然慈悲,但多半是外人,如慈善家救济贫苦,虽施恩济众,却毕竟是出於外援。而「孝子」则是内亲,与父母血脉相连,不待请求,不须呼唤,便会主动体察父母心意,时时思念、处处照顾。

       同时,孝子对父母,是又爱又敬。世间人有爱未必敬,有敬未必爱,惟有「孝」能兼具爱与敬;既深情挚爱,又由衷恭敬,才堪称纯孝之子。

       阿弥陀佛对我们十方众生的关怀与摄受,正如这样一位纯孝之子,无间无断,无怨无悔。这不是泛泛的慈善,而是至亲的深恩。

       再进一步,《无量寿经》说:「於诸众生,视若自己。

       这一句话,超越前面所说的「朋友」、「仆人」、「施主」、「孝子」,因为以上四种关系,都还是「他者」的角色,是彼此分别的、是对待的,不是一体的。

       但这一句「视若自己」,则超越了人我界线──阿弥陀佛视我们如自身,将我们的苦视为自己的苦,我们的生死视为自己的生死,我们的成佛视为自己的成佛。我们与佛,情同一体,命如连根。这就是佛的大慈同体之悲。

       譬如《阿弥陀经》中的「共命之鸟」,两头一身,命运与共;若伤一翼,双亡俱灭。阿弥陀佛与我们的关系,正是如此。他不成佛,我们不能得救;我们不往生,他的本愿便不能圆满。因此,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悲愿与救度,不仅是慈悲与恩德,更是「同体感应」的自然流现。

       这就是「同体大悲」的究极体现,也是净土宗所依止的根本──弥陀以我为己,视我如身,救我如子。

       如此大悲、如此大恩,我们唯有信受弥陀救度,称念弥陀佛名,报佛恩德,永不退转,方为不负佛心。

       佛的本质,就是慈悲。而这种慈悲,并非出於情感性的爱恋,而是根源於般若空性的智慧。因为体证空性,便破除我执,超越对待,故能流露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无条件悲心。

       这种悲心,不是基於亲疏、有缘、取舍的爱,而是无缘大慈──无需因缘条件即可慈爱众生;是同体大悲──将一切众生视如己身,感其苦痛如己苦,怜其轮回如己陷。这份悲心,已超越父子母女之亲情,更超越世间有对待、有限制的感情之爱。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目的,是什麽?是「拔苦与乐」。这也是诸佛菩萨出世的本怀。前面所举的几段经文,正是为了突显:阿弥陀佛是真实的大慈悲者。他不是在某一时期、某一生救度我们,而是从旷劫以来至今生今世,乃至尽未来际,都以无尽愿力与行愿,悲愍摄受我们。

       阿弥陀佛能救度什麽样的众生呢?并非圣贤、清净之人,而是最难救的──五浊恶世罪恶深重之凡夫。

       阿弥陀佛能救的对象,甚至是其他十方诸佛所难救、所不能救的众生。因此,可称阿弥陀佛为大慈悲中之王,是真实、究竟、无对等的大悲者。

       所以,在十方诸佛之中,阿弥陀佛被尊称为:

佛中之王,光中之尊。

       诸佛都有炽盛的光明,其中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十方诸佛的光明都不能及。

       阿弥陀佛旷劫以来,就伸出了他悲愍的金手,殷切地呼唤着我们要往生到他的极乐世界,呼唤我们要给他救度。阿弥陀佛说:十方众生,你是什麽身分,我就依你这样的身分救度你,菩萨的身分就依菩萨的身分,凡夫的身分就依凡夫的身分;平等无别,无问净浊,皆令得生。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无有差别,皆同得无量光寿,皆成就无上正觉。

       阿弥陀佛的悲心,是如此恳切;阿弥陀佛的呼唤,是如此不舍。他不挑人、不论净秽,只问你是否愿意接受他的救度、称念他的名号。只要你信受本愿,称念佛名,便是所谓:「机法相应,佛凡一体。」当下就已是「正定之聚」,即是在凡夫之身已决定脱离轮回,决定往生,决定成佛。

       虽然秽身还在娑婆,但已成为极乐圣众。虽然仍有烦恼、病苦、老衰,但这只是暂时的──不过数年光景,便得往生极乐,领受无量光寿之佛身。

       这种教理叫做「本愿称名,往生决定,平生业成」。这是净土宗的根本特色,也是《三经》共通的宗旨。

       从经文内涵来讲,信佛念佛的人,大事已经解决了。何谓「大事」?有二:

       一是了生脱死的大事──已可脱离三界六道轮回,永不再堕恶趣。

       二是究竟成佛的大事──已经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必证涅盘佛果。

       这两件大事,靠自力绝对无法成就,唯有仰仗弥陀他力才能圆满,而这就是信仰净土宗的真实受用。

       前面所讲的五段经文,是描述菩萨学阿弥陀佛的风范,学阿弥陀佛的慈悲平等、普度众生之行。而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从何处发起的呢?在《无量寿经》中说:

令我於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这是阿弥陀佛在尚未发出四十八愿之前的初发心。他发愿速成正觉,目的不是为自己成佛,而是为了救拔十方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苦恼──贪瞋痴三毒。这是悲愿之初,也是万愿之源。

       而《平等觉经》也以另一方式表达同样精神: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阿弥陀佛的救度,不仅使我们脱离轮回,更要使我们与佛平等,悉令成佛,无一遗漏。这个是阿弥陀佛愿心的根本,因为有了这个根本,有了这个前提,所以才开展出阿弥陀佛四十八个大愿。其中核心、根本的愿,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就是念佛必生、平生业成的根本依据。

       第十八愿最後说: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句话是整个第十八愿的核心重点,也是最极致的悲愿宣示。意思是说:若有十方众生,一生当中未曾遇到善缘,甚至堕入恶缘之中,造作诸多恶业;或虽曾接触佛法,但未能遇到净土法门,修学其他艰难法门而未得究竟解脱;乃至於临命终前,才因某种机缘而得闻阿弥陀佛名号,生起信愿,称念佛名──即使仅有短短十念,念完即断气,阿弥陀佛也誓愿接引其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这样的众生不能往生,阿弥陀佛便不成佛──这正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精神。

       这一句话,显示出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广大与彻底,也凸显出第十八愿的平等与无条件。阿弥陀佛之所以成佛,正是因为这样的众生──造恶凡夫、临终十念──皆得往生。换句话说,能令最难救度的众生也得往生,才是阿弥陀佛成佛的标准。

       既然如此,如今阿弥陀佛已然成佛,就说明他的愿已经圆满实现──第十八愿已成就,句句不虚。

       既然阿弥陀佛成佛了,愿力成就了;那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解释?有没有授记?有的!

       在《无量寿经》之中,释尊亲自以「第十八愿成就文」来加以解释、证诚,并为我们授记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权威阐释与保证。其中说到,只要众生听闻阿弥陀佛名号,生起信心与欢喜,乃至仅有临命终一念的信愿称名,当下便「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里所说的「即得往生」,是关键所在。「即」有二意:同时即与异时即,即得往生的即是「同时即」,也就是发起「愿生」之心的当下就获得往生的资格与决定性。

       成就文的「乃至一念」与愿文的「乃至十念」,意思相同,都是就临终之机而言,以临终之机来涵盖平生之机,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即得往生,何况平生之机的念念不舍更不在话下。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一念」,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平生之机就是「平生业成」,临终之机就是「临终业成」。

       就平生之机而言,现在此刻的当下,就已经蒙佛授记「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也就是预先授记「命终决定往生,无有退转」。

       因此,这句成就文不只是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注解」,更是释迦如来亲自为之「背书、证诚、授记」,保证这一愿真实不虚,所以善导大师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换言之,我们此生若已信愿称名,则往生之事早已决定;日後不论在什麽时间、什麽地点、什麽状况下命终,皆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这就是《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解释与授记。至此,我们可以了然──「第十八愿成就文」即是释尊之印可与证明,为我们众生的往生决定钤下了不可动摇的誓印。

       以上,便是《大经》对念佛人必定往生的明确授记。

       那麽,《观经》的授记又在哪里呢?就在《观经》的最後──「得益分」之中,明白记载:

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
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
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

       各位莲友,当时韦提希夫人及五百宫女,是已经死去了,或是还活着呢?是活着的。还在世时,释迦牟尼佛就为她们授记「皆当往生」。这说明什麽?说明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往生,不须等待临终或死後!是不是这样呢?

       所以大家读经文,一定要理解它的根本内涵。净土法门的教理,必须以净土的经典和传承的祖师来解释;如果用其他教理来解释,就可能产生错误,甚至与佛意相违。

       那麽,经文中所说的「得见佛身及二菩萨」是什麽意思呢?

       这部《观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对象是韦提希夫人,当时她身边有五百位宫女在侧侍奉。佛陀先讲了三福──世福、戒福、行福,接着又讲定善十三观,从第一观的「日观」、第二观的「水观」,一直到第七观的「华座观」。这时,释迦牟尼佛已经察觉到韦提希夫人心中生起苦恼。

       什麽苦恼呢?佛讲的三福,韦提希夫人觉得自己做不到;接着讲十三观,她更是觉得困难,观想不来。她心想:像我这样的人,怎麽可能去得了极乐世界?自己既不能修观,又无定力、戒行,难道只能堕入三恶道吗?於是深感绝望,忧苦不堪。

       这时,释迦牟尼佛安慰她说:「韦提希,你要详细听、留心听,我现在要为你宣说解脱苦恼的方法。」

       正当释迦牟尼佛话一说完,阿弥陀佛就立即现身於虚空之中,身旁有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韦提希夫人与五百宫女全都亲眼见到,这就叫作「得见佛身及二菩萨」。

       韦提希夫人她们看到阿弥陀佛的时候「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这种欢喜是从来没有的,「豁然大悟」,当下一刹那间就豁然大悟了。「逮无生忍」,达到无生法忍,也就是八地菩萨的身分。

       这时候的韦提希夫人和宫女们,连三皈依都还未受,更别说五戒、十善、戒定慧、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这些佛法基本教义她们都不懂。然而,她们仅仅因为「见佛」,领悟到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便豁然大悟、信受在心,即得授记。

       正因为领悟弥陀的救度,内心生起大欢喜与深信,这个「欢喜」与「领悟」就是「信心」。因此我们说「信受弥陀救度」,也正是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就基於这个信心,为她们授记:「世尊悉记,皆当往生。」这正是释迦牟尼佛对她们的授记──一一授记往生,无一遗漏。

       这不是模糊的「应可得生」,也不是条件式的「若能如是当可往生」,而是「皆当往生」──肯定语气,未来决定成办,毫无悬念。

       而且不只往生而已,经中接着说:「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这是成就佛三昧的大境界。

       因此,《观经》流通分的这段经文,便是释尊为韦提希与五百侍女所作的往生授记,不仅授记她们一定往生,更授记往生之後必定成佛。

       那时的韦提希夫人仍是凡夫,烦恼未断,但因信受欢喜,佛即授记,并说她已达无生法忍,与八地菩萨同样的身分。

       善导大师对此加以解释,他说:

因兹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

       心生无比欢喜,叫「喜忍」;「豁然大悟」的「悟」,是悟什麽?是悟到弥陀的救度,所以叫做「悟忍」;有欢喜、有领悟,自然心生决定信受,这就是「信忍」。

       那「忍」是什麽意思?「忍」就是确定、稳固、不动摇、不改变之意。欢喜领悟而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永不改变。这样的人,释迦牟尼佛就当下为之授记──必定往生弥陀净土。

       此後,她们就过着忆佛、念佛的生活,这就是《观经》所说的「授记往生」。

       可能有人会认为:我们既非生於佛陀在世的时代,不能亲蒙佛陀授记,是否就无法当生成就、平生业成呢?

       其实不然。释迦牟尼佛不只是在《观经》中为韦提希夫人授记「皆当往生」,同样也为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作了授记──这个授记,就在《阿弥陀经》当中。

       自古以来,《阿弥陀经》流传下来有两个译本:一是东晋鸠摩罗什大师所译,名为《阿弥陀经》;一是唐代玄奘大师所译,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虽然这两部经典,文字略有差异、篇幅长短不一,但内容完全一致,都在明示一件事──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普遍救度,释迦牟尼佛对念佛往生者的确定授记。

       那有关这两部经为众生授记的经文,鸠摩罗什的译本是这麽翻译的: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於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里讲得非常清楚明白──不论是谁,只要愿生阿弥陀佛国,无论是「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不论是「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不论圣凡善恶,不论时间先後,一切皆得往生。可谓「愿生必生、愿生即生」。这就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末法时代,念佛众生的授记。

       玄奘大师的译本也同样表达了这一真义。他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说:

又舍利子,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功德庄严,
若已发愿,若当发愿,若今发愿,必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诸佛世尊之所摄受;
如说行者,一切定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一切定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是故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一切皆应於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深心信解,发愿往生,勿行放逸。

       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跟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内容是一样的,同样也很明确的说「一切定生」。不论是谁,只要愿生极乐,统统必生极乐。

       我们虽是罪恶深重的生死凡夫,然而就在现在,仍活着的时候,只要发起「愿生极乐」的心,释迦牟尼佛就为我们授记──「一切定生、必定往生、决定往生、一定往生」──百分之百,没有丝毫差错!这就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念佛人的授记。

       这段授记也与《无量寿经》的授记、《观无量寿经》的授记互相辉映,一贯不违──净土三经,同证一理,句句诚实不虚,足为众生信愿行的坚实依据。

       所以,不论古代的韦提希夫人,还是今日的你我,根本不在於身处佛世或末法,也不在於有否功夫或功德,唯一的关键,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

       善导大师说(取意):「一切佛法,无过念佛往生之法;一切利益,无过念佛往生之益。」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这就是佛在《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三部净土经中,一以贯之的核心教理。

       因此,我们今天念佛,也是在接受佛的授记──是释迦佛为我们预先印证的授记,是阿弥陀佛从十劫以来早已完成的摄受。当我们专称佛名,就与佛相应,当下便已具足平生业成,决定往生。

       由於时间的关系,今天这一节就先讲到这里。虽然还有很多内容未能细说,但没有关系──大家平时多多亲近净土宗的道场,多聆听我们法师的开示宣讲,并阅读我们出版的书籍与《净土宗双月刊》,就能正确而深入地理解弥陀救度的教理与真义。

       衷心祝愿大家:信佛念佛,得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

(2024年12月15日弥陀诞於板树体育馆开示)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