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授记:念佛必生,平生业成(上)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又逢一年一度的弥陀诞,我们大家无不怀抱着欢喜踊跃、感恩赞叹的心情,共同庆祝这殊胜的吉祥日。因为阿弥陀佛与我们十方众生,有着极其深切而特殊的因缘。这份殊胜因缘,关系到我们能否解脱生死轮回,能否往生成佛,乃至於将来能否广度十方众生——一切的一切,都系於阿弥陀佛的本愿大悲之中。
早在兆载永劫之前,阿弥陀佛就已主动为我们发起了四十八愿,并历经兆载永劫的修行,广积菩萨无量功德,终於圆满成就这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一旦成就,也就同时圆满了三件无比伟大的大事:
一者,成就了清净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
二者,成就了一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回施给十方一切众生;
三者,成就了阿弥陀佛自身的无上佛果,成为无量光、无量寿的「报身佛」。
这三大成就,正是阿弥陀佛为度脱十方众生而发愿修行的核心目的。阿弥陀佛以何救度我们?正是以他所发的愿、所修的行,凝结成这句六字洪名,回施与十方众生,只要众生信受弥陀的救度,专称弥陀佛名,便能超越生死苦海,决定往生极乐净土,於极乐世界速疾成佛。
因此说,这个法门是「万修万人去」,今生今世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的同时,便已平生业成,现生决定往生,不待临终时刻;活着的当下,已得弥陀摄受,住不退转,往生成佛,必定无疑。阿弥陀佛跟我们十方众生,有这麽重大的关系。
因此阿弥陀佛与我们十方众生,有着深重难报之恩。可以说,有阿弥陀佛,我们才能解脱轮回、成就佛道;若无阿弥陀佛,我们将生生世世沉沦於六道苦海,长劫难出,甚至沉没於三恶道中,苦无出期。
故阿弥陀佛之恩,不仅是再生之恩,更是拔苦与乐、横超三界、直证佛果的不可思议大恩。此恩德,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非人天语言所能穷尽,亦非世智辩聪所能说明。
正因如此,每逢弥陀诞,不论风雨寒暑、道路遥远,我们都愿欢喜聚首,以无尽感恩心、赞叹心、庆贺心,共同庆祝,称念佛名,回向法界,同愿往生极乐,圆证无上佛果。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三经授记:念佛必生,平生业成」。
所谓「三经」,即是《净土三经》,亦即净土宗的三部根本正依经典——《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简称为《大经》、《观经》、《小经》。虽然这三部经文长短各异,但宗旨完全一致,皆在宣示:十方众生只要信佛念佛,必定得生极乐、究竟成佛;而且在信受称念当下,往生极乐这件大事的「正定之业」就已经成就了。
因此,「念佛必生,平生业成」,正是三部经所共同授记的核心宗旨。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各宗各派皆有其殊胜特色,净土宗亦有其独特而圆顿之处。净土宗的主要特色,可以概括为:「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在此,我特别提出其中两项——「本愿称名」与「平生业成」来作说明。
阿弥陀佛以其本愿,救度十方众生,以其万德洪名,回施十方众生。只要众生信佛本愿,称佛名号,便与佛愿相应,与佛德感通,当下就决定了命终必生极乐。
这种称名决定往生、现生即定的状态,就称为「平生业成」。所谓「平生业成」,即在今生之中,尚未命终之前,便已成就了往生净土的正因,业因确定、果报必至。这正是净土宗超胜一切修行法门之处。
其他宗派没有所谓「平生业成」的,因为其他宗派都是要依照自力修行的通轨,也就是戒定慧圆满成就了,贪瞋痴烦恼断除了,才能解脱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如果进一步要成佛,就必须发四弘誓愿,也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同时要修四摄六度万行,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方得究竟圆满。
这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是从什麽阶段开始算起呢?须先破「见惑」,证得初果须陀洹,成为圣者,才能保证不堕三恶道、生生世世得人天之身,精进修行。若尚未破见惑,仍在凡夫地,烦恼未断,则仍难免沉沦六道,轮转不息。
破见惑者,始入圣流,证初果须陀洹,就永远不会堕落三恶道,至多七返人天,即可出离三界,证得四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已断尽三界见思二惑,成就解脱果,其境界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後有。」即其生死业已尽,烦恼已断,戒定慧圆满具足,未来不再受生於三界,得证涅盘之乐。
然而,阿罗汉虽解脱生死,尚未究竟成佛。若欲圆满佛果,仍须回小向大,修菩萨道,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位次,仍需经历三大阿僧只劫的长劫修行。
是故,於他宗而言,其「业成」须至平生断惑乃至证果,方能称之。
反观净土宗,乃是善导大师所弘、十方诸佛共赞、弥陀本愿成就的法门。凡夫众生,只要信受弥陀愿力,专称佛名,即得弥陀本愿摄受,现生决定往生,称为「平生业成」,往生极乐,速得成佛。此不待破惑、证果、修诸难行苦行,只须信愿持名,就能往生、不退成佛。
如此平生决定、当生成办的法门,岂非十方三世佛所共赞的难信之法,亦是现代末法时代众生唯一的大机大用!
我们的见惑、思惑、烦恼,一丝一毫都没有断除,乃至连降伏也尚未做到,又怎麽可能如同阿罗汉一样,自称「平生业成」、「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呢?若从自力修行来说,这根本是办不到的。故此,我们之所以能谈「平生业成」,毫无例外,完全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与功德,是全靠阿弥陀佛的他力救度。
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我们圆满成就离开六道生死轮回的功德资粮,乃至为我们成就往生极乐、证入涅盘、广度众生的究竟成佛之道。从头到尾,从因至果,一切都源於阿弥陀佛的大愿与大行。这就是为什麽净土宗特别强调「他力救度」,特别强调「阿弥陀佛的本愿力」。
所谓「他力」,这个「他」不是泛指其他佛菩萨,也不是其他法门之他力,而是专指阿弥陀佛本身的慈悲愿力与救度力量。正是因为这一无上的本愿力,使我们能够超越凡夫自力修行的困难与障碍,在没有断惑、没有证果的情况下,也能平生决定往生,将来成佛度众。
只要我们「本愿称名」,也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就得「往生决定,平生业成」的果证。
「本愿」即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最为根本,称为「本愿中之本愿」。虽然四十八愿皆是本愿,但从核心立场来看,第十八愿是一切愿之根本,其余四十七愿皆可视为「欣慕愿」,为引导众生欣慕极乐、愿生彼国所发之愿。
如果没有这句万德洪名,那我们凭什麽得以往生?极乐世界是清净无染的佛国净土,凡夫以染污之心、具足烦恼、罪障深重,根本无法以自力往生彼国,因此唯有假藉阿弥陀佛他力,才能得生彼国。这句名号正是阿弥陀佛将其愿与行之所有功德所凝结的总相,称名即与佛愿相应,即得佛力摄受。
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就是说,乃至临终之时,仅能十声称念佛名而命终,阿弥陀佛也必定使之往生。否则,阿弥陀佛就不成佛。如今,经文又说:「彼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可见第十八愿确实已然成就,阿弥陀佛确实已经成佛。我们依据这一愿称名念佛,自然就能「往生决定,平生业成」。
这正是净土宗独有的特色,其他宗派所无。其他宗派皆靠自力修行,须断烦恼、证圣果,方能出离生死、证入涅盘。唯有净土法门,凡夫具足烦恼,尚未断惑,但只要信愿称名,即得仰仗佛力,不断烦恼而往生,往生而成佛,因此,昙鸾大师说:「不断烦恼得涅盘分。」
当然,就烦恼的现象来说,这是娑婆世界的情况——此土是五浊恶世,众生都有见浊与烦恼浊,以自力修行断除烦恼极为困难。然而,一旦念佛往生极乐,由於国土清净之故,烦恼自然消除,佛性自然现前。这正是古德说的「土净令人道果圆」的意义。
「土净」,是指极乐世界清净无染、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殊胜国土;而「令人道果圆」,是指凡夫往生彼土,即得断惑证真,见闻觉知中自然而然转染还净、转识成智、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佛性当下显现,迅速圆满佛果。
这也正是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建设极乐世界的根本意趣。
所以,阿弥陀佛成佛之际,成就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本愿身,成为具足无量光明、无量寿命的佛。
「寿」从时间来说,是无尽无限,超越过去现在未来,尽未来际救度众生;
「光」从空间来说,是遍照十方,无有障碍无所不及,尽十方界救度众生。
因此阿弥陀佛的智慧光明与慈悲愿力,竖穷三世、横遍十方,在尽虚空、遍法界中,时时处处救度众生。
阿弥陀佛与我们有如此亲切的关系,乃至可说是一体的关系。在还没有解说净土三部经对我们的授记之前,先约略了解阿弥陀佛跟我们的关系。我们今天所谈所说,皆依据净土三经而来,绝非个人臆想,亦非理论推测,而是真实不虚的佛语授记,是诸佛所共赞、众经所证成的。(待续)
(2024年12月15日弥陀诞於板树体育馆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