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一决定,当晚便往生」的启示
──2024年1月7日「第一期北区教理研习班」结业讲话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第一期北区教理研习班」最後一堂课,结业之日,由我来跟大家分享。
有一句话说「理论不如证据,事实胜於雄辩」,这段时间,十几节课所讲的都着重在教理方面,事例比较少,然而教理必须要有事证才能证明所说的教理,所以事证很重要,尤其有的人往往听经十年,不如一件感应事蹟的证明,起信他这十年所听的教理是正确无讹的。
这个故事的标题是「信心一决定,当晚便往生」,信心如果不决定的话,当晚就还没能往生,不晓得要拖到什麽时候,这件故事是我们台南弥陀寺住持净根法师所写的,是他亲身所经历的分享,对我们很有启发的作用。故事的内容是:
信心一决定,当晚便往生(净根法师2023年10月28日)
民国102年(2013)九月的某一天晚上,我依当家师指示,前往台北荣总医院关怀一位癌末病人。这病人大约是六十几岁的男众,见我进门,他立刻下床准备向我顶礼,我示意问讯就好。随後不待我开口,他就急切问道:「请问法师,念佛一定可以往生吗?」
我开导他:「念佛一定可以往生啊!因为『念佛乘佛愿,必生极乐国』,这是阿弥陀佛的誓言,佛言不虚,你怎麽会怀疑呢?」
他又问:「然我今妄想烦恼还很多,仍无法一心不乱,怎能往生呢?」
我想他应不是学善导法脉的念佛人,所以便用譬喻的方式反问他:「假如你现在想回家,是穿着病人的病服,或者一定要换穿西装、打领带、穿皮鞋才能回家呢?以农夫为例,农夫下田回家不就是打着赤脚、扛着锄头就回家了吗?难道还要换上西装、打领带、穿皮鞋,才能扛着锄头回家吗?回家是相应父母亲的盼望,不是因为穿得如何、漂不漂亮。
同样的,我们之往生,也是阿弥陀佛十劫以来,日夜金臂遥伸垂手切盼我们回极乐的家啊!所以众生只要念佛就可以回家了,不是完全没有了妄想烦恼才能回家的,对不对?昙鸾祖师就说:『不断烦恼得涅盘分』啊!为什麽你害怕有烦恼妄想而不能往生呢?」
他频频点头似乎听懂也肯定,所以我就和他一起念佛,离开前再度提醒他:「众生只要称念弥陀佛名,必定可以往生弥陀净土。愿生必生,我们极乐再见!」
这位病人经过我的开导之後,当天晚上就立即往生了。
当天晚上就往生,这让我很震撼,是甚麽原因呢?便与他女儿连系,她跟我说:「师父离开之後,爸爸满颜欢喜的立即收拾病房衣柜的衣服,然後跟我说:我既然可以往生了,为什麽还要在医院受苦呢?」
依据他女儿的叙述来推理,应是:她父亲长久以来对往生的疑惑与困扰解除了,信心决定了,如同黑暗中看见了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光明,知道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悲弘誓愿,是只要念佛必定乘佛愿,因此念佛必定能往生,让他心中得到了大安心、大欢喜,顿时一切恐惧转为大安,在信心决定的当晚就自在、安然、欢喜地往生了。
就这则故事,我写了几段案语:
一、阿弥陀佛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善导释: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念法门)
依据善导大师解释,十方众生,不管圣凡善恶,只要念佛,即是乘佛愿力,必生弥陀净土。
二、执着力、向心力:
执着力、向心力在娑婆,报已尽仍在执着,拖延、拉扯。
(事证一:香港老太的医学奇蹟--生命执着力。)
执着力、向心力在极乐,报将尽即生极乐,不拖延拉扯;
(事证二:决定往生,立即往生)
三、王调木老居士往生前的不当急救。
四、讲者的摄受力:受人敬重,教理通达,明确果断。
五、闻者的心态:生死观、无常观(真剑胜负、真枪实弹)。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六、善知识的重要:必须是本门善知识。
善导大师说:
一入泥犁受长苦,始忆人中善知识。
法照大师说:
弥陀宝界不思议,唯叹娑婆去者稀;
阿鼻地狱人多往,一堕何年更出时。
旷劫已来流浪久,随缘六道受轮回;
不遇往生善知识,谁能相劝得回归?
石有缘则浮,无缘则沉;
善知识如针,信徒如线。
七、断食善终、断食往生。
接下来我们从头开始。
净根法师说「他一进病房,对方就立刻下床,准备向我顶礼,我示意问讯就好。」表示对方精神体力还不错,虽然是癌末的病人,但还能够从床舖上下来,要向法师顶礼。净根法师就说「问讯就好,不用顶礼」。随後没有等待净根法师开口,对方就先急切的问:「请问法师,念佛一定可以往生吗?」
各位莲友,念佛一定可以往生吗?(众答:一定。)不过,如果没有学习这个教理,就会认为没有那麽容易哦。
信心这一事,如果没有绕几个圈子,没有思考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不容易相信的。为什麽?因为众生的特性就是贪、瞋、痴、慢、疑、邪见,所以疑心也是我们坚固的烦恼之一,要轻易的相信是不容易的。「我开导他,念佛一定可以往生啊。」这是净根法师先从结论上来讲,接着就讲原因说:「因为念佛乘佛愿,必生极乐国。」
念佛的本身就是靠上阿弥陀佛的愿力,只要有阿弥陀佛的愿力可依靠,不管任何人——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平生、临终,或者是昏迷,也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是阿弥陀佛的誓愿。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其中跟我们众生往生有关的愿有三个: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也是我们十方众生能够做得来,能够靠得上的愿。因为第十八愿在方法上最容易,在果境上也是最高超的,超越第十九愿跟第二十愿。为什麽?因为第十八愿没有任何条件,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乃至这一个人平生没有学佛,因为他没有遇到佛缘;乃至他遇到恶缘,作恶多端,到了临终,他懊悔了,那个时候他才回心来念佛,要接受弥陀的救度,他只是十念或乃至一念就断气,因为他当时的生命就剩下那麽短的时间,也一样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显示阿弥陀佛的救度根本是没有条件的,而且是平等的,因此才能够「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也能够不断烦恼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言。
如果是第十九愿的话,我们就做不来。第十九愿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我们都是凡夫,我执很重,虽然说「发菩提心」,菩提心的内涵是「舍己为人」,牺牲自己来利益别人、成就别人,这是凡夫难以做到的,所以凡夫的菩提心都不是真实的。至於「修诸功德」,要修种种的功德,《观无量寿经》就举出三福,以大乘佛教来讲,就是具足「戒、定、慧」三学之外,还要发「四弘誓愿」、「四无量心」,并且修「六度万行」,要这样的修为,然後以这些修行功德来至心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显然是有条件性的。
本来「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跟阿弥陀佛、跟往生极乐世界是没有关系的,只是因为他最後「至心发愿,欲生我国(极乐世界)」,才跟阿弥陀佛有关系,否则都是自己个别的愿行。什麽样的因就会导致什麽样的果,他如果没有回向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就跟往生极乐的因果不相应。所以第十九愿是阿弥陀佛的善巧方便,引导圣道门的行者归入净土门。
这一句名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阿弥陀佛五劫思惟的功德、兆载永劫成佛的功德,甚至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消除我们旷劫罪业的功德,凡此种种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都在这句弥陀名号里面;能够让我们凡夫只要称念弥陀名号,就能够离开三恶道,离开六道轮回,离开阎罗王的魔掌,就能够到极乐世界,同时在极乐世界成佛。这一些功德功能都在弥陀六字名号当中。
所以专称弥陀佛名在方法上是最简单,在果境上是最超越的,为什麽?超越六道轮回,超越二乘的境界,超越三贤十圣的境界,直接到佛的境界。
四十八愿中,第十一愿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已成正觉,所以四十八愿愿愿都已经成就了。因此我们到极乐世界,不住定聚、不入灭度(成佛),是不可能的。所以唯有第十八愿才是不断烦恼得涅盘的愿。
「不断烦恼得涅盘」这句法语是昙鸾大师所讲的,显示这个法门就是不可思议之道的法门,为什麽?因为净土法门是超绝通途因果的轨则,是一般道理以外的法,所以说不可思议之道,这不可思议完全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净土门也可说是他力念佛往生之道,能使不断烦恼的凡夫,当生往生最高妙的弥陀报土,亦即净土门的他力念佛往生之道是八万四千法门之外的「门余大道」。
因果是有一个法则的,就是如是因如是果;这如是因如是果又分为自力与他力,也就是自力的如是因如是果,与他力的如是因如是果。什麽是自力因果呢?譬如自己烦恼的因,自己的果报就是六道轮回,除非断了烦恼,果报就不在三界六道当中;甚至破了无明,就可以进入佛的报土。现在我们烦恼丝毫未断,业障丝毫未消除,竟然可以离开六道轮回,这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也就是他力因果。因此,他力因果是超越自力因果的道理的,不属於自力因果的轨则。
再者,极乐世界是高妙的报土,即使文殊、普贤要进入也要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不是说破了一品无明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的报土。当然,破了无明可以往生诸佛的报土,但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高妙的报土,超越诸佛的报土,所以即使破无明也不能进去。
不过阿弥陀佛成就这个报土是要让十方众生──不管是等觉菩萨,或三贤菩萨,或十圣菩萨,或六道的凡夫都平等往生的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的力量,阿弥陀佛的存在,就是要为众生付出奉献的。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都要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才能够进去。
如果有人说,不但要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也要看阿弥陀佛的脸色,或者经过阿弥陀佛的检验,达到门槛,够资格了,阿弥陀佛才让我们进去,不是这样的。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主动、平等、无条件的,什麽门槛也没有,没有所谓的检验或看脸色等荒诞的事。
如果我们自己就能够往生的话,阿弥陀佛何必发这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表示我们自己是有可能不能往生的──究实来说,我们都无法往生,一方面我们都还没断除烦恼,一方面极乐世界是高妙报土的境界,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我们凡夫以自己的业力是不可能往生净土的,但是阿弥陀佛非让我们往生不可,所以他才发下这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第十八愿。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成佛跟我们的往生是绑在一起的。我(阿弥陀佛)能不能成佛,要看能不能让你(十方众生)往生;你(十方众生)能往生了,我(阿弥陀佛)才成佛;你(十方众生)不能往生,我(阿弥陀佛)不成佛。我(阿弥陀佛)既然成佛了,你(十方众生)就能往生。这个就是第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内涵。
这样的教义、逻辑或许有的人一时理解不来,但是细细思维,就不难理解。
接续前面,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这个「十方众生」解释为「五逆谤法」,乍看好像违反第十八愿的道理,第十八愿明明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里为什麽说十方众生就是五逆谤法呢?五逆谤法是就我们六道的凡夫来讲的,至於声闻缘觉烦恼已经断了,无所谓谤法不谤法,因为他们已经悟了空性,进入空的境界,已超出六道轮回,不再受世间因果规则的规范。至於三贤十圣的菩萨以及等觉的菩萨,也不在这五逆谤法之内,可是他要往生极乐世界,还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还是跟我们六道五逆谤法的众生一样,要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并不是说,我们众生因为是凡夫,所以才需要靠阿弥陀佛的力量,而等觉菩萨如文殊、普贤就不需要,不是的。所以文殊菩萨的发愿偈说「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普贤菩萨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这一种心情跟我们的心情是没有两样的。为什麽?因为要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都必须要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所以他们表现得很谦卑、无我。
那善导大师为什麽将「十方众生」解释为「五逆谤法」?又是在哪个地方解释的呢?在《观经四帖疏》「七深信六决定」的地方。
第一深信是「机」,第二深信是「法」,这「机」跟「法」的深信的内容是就《无量寿经》来解释的。
第三是就《观经》,第四是就《阿弥陀经》。
前面这四种深信是就「净土三部经」的核心教理来解说的。
第一种「机深信」与第二种「法深信」是就《无量寿经》的哪一段经文来解释的呢?是就第十八愿。解释第十八愿为「机法两种深信」的法语说: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第一,机的深信,是在解释我们就是罪恶生死凡夫,这一种罪恶生死凡夫到什麽地步呢?到了「无有出离之缘」。「无有出离之缘」岂不是五逆谤法?善导大师就是要我们彻底的认清凡夫众生都有五逆谤法的种子,逢缘遇境烦恼就会起现行,了解自己已没有退路。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这麽多条路,但每一个法门我们都学不来,都被我们的烦恼堵住了,只有一条白道是我们可以通行、是受弥陀所保护的。所以「机」的深信是在解释十方众生的本质就是「五逆谤法」。
第二,法的深信,是在解释阿弥陀佛。「彼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很多,但是只有这个「彼阿弥陀佛」跟我是一对一的,我不是对很多佛菩萨,是只有对阿弥陀佛。所以说「彼」跟「我」,「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四十八愿愿愿都在摄受众生,但哪一愿是「无疑无虑,定得往生」的呢?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就是「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就是「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就是「乘彼愿力」,「必得往生」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已经成正觉了,所以我们只要无疑无虑念佛,就「乘彼愿力」,就「定得往生」。
净根法师跟他说:「念佛乘佛愿,必生极乐国」,这是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中说:「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也就是说,像我们这种五逆的、十恶的、谤法的、阐提的极重罪业的众生,只要回心念阿弥陀佛,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回心」也是涵盖在念佛当中,不管有回心、没回心。因为这一句名号的功能是自然能使称念的人往生极乐世界,只是就我们众生而说回心念佛往生。至於动物,比如鹦鹉,牠只会依样画葫芦的跟着念阿弥陀佛,或者念南无阿弥陀佛,牠也能往生,无所谓信愿行、回不回心。这就显示:往生是这一句名号的自然功能,念佛就自然能够往生的。
他又问:「可是我妄想烦恼还很多。」所以说信仰是不容易的,虽然说念佛乘佛愿力,能够往生,但是还会怀疑:「我这一种身份够资格吗?」「虽然说念佛必定往生,可是,是不是有讲身分的这个条件?」就会这样的怀疑,怀疑起阿弥陀佛。
「无法一心不乱」,於净土门来说,一心不乱的解释是很单纯的,可是如果用圣道门的教理来解释,那念佛人就被害惨了。
「无法一心不乱怎能往生呢?」净根法师一听对方这麽问,就晓得他是一位念佛、有切愿往生心的人,但并不是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教理。也就是说,他不是学习纯正的净土法门,他的学习是掺杂难行杂修的教理在里面的。因此净根法师就用譬喻的方式来反问他:「假如你现在想回家,穿着病人的病服就可回家,还是一定要穿西装、打领带、穿皮鞋才能回家?」
也就是说,如果要我们提升身分、改变身分的话,那就有的人做得到,有的人做不到;如果需要这样的话,阿弥陀佛就有条件了。但是阿弥陀佛的救度是完全就我们十方众生的根机,不加任何条件的。所以有一句话说「鹤脚长,鸭脚短,就这样往生」。鹤的脚是长的,就以牠长脚这一种生命状态往生;鸭的脚是短的,就以短脚的生命状态往生。如果要鹤的脚短,鸭的脚长,那不可能,所以「以我们这样的根机」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就是阿弥陀佛平等无条件的慈悲,如同父母对儿女的爱心。
「不断烦恼,得涅盘分」,这一句是昙鸾大师说的。由此就可以晓得,净土法门是超越通途因果轨则,超越一般道理之外的,所以说净土法门是「不可思议」的法门,反之如果以圣道门的种种教理来解说净土门教理的话,那统统错了,那就等於可思议了。
可思议的,肯定是有烦恼,有烦恼就有轮回,断烦恼才能不轮回。净土法门是不可思议的,才能是「不断烦恼得涅盘」的法。对方一听,往生的信心就决定了,以前的疑心没有了,疑心转变成为信心。所以「信心决定」就是「没有怀疑」叫做「决定」,才能够「满颜欢喜的,立即收拾病房衣柜的衣服。」
往生是最没有造作的,想打扮,打扮不来;想客套,也客套不来。已经临命终了,还能打扮?还能客套吗?所以临终的人所流露的都是内心最真实的,所谓「言为心声」,因为那时候面对自己的生死,是客套不来的。所以他爸爸当天晚上一听完之後就满颜欢喜,这个不是假装的。而且还对她女儿说「我既然可以往生,为什麽还要在医院受苦?」
各位莲友,医疗已无法救治时,如果我们知道可以往生,那时候还会想在医院受苦吗?(众答:不要!)我们出家人因为是宗教师的身份,有比较多的机会到医院去关怀重症或绝症的病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比一般人看得多。所以,真的医疗无法救治时,一定要回家,甚至依照各自身体的情况来断食。後面我会讲到「断食善终」、「断食往生」,然而,这是就已经医疗罔效的时刻来讲的,不要误会是无端无故要自杀,不是的。断食善终是很好的,详细内容後面会提出说明。
「所以他当晚就往生了」,表示他在医院「满颜欢喜」是真的,否则怎麽就会当晚就往生极乐世界呢?
接下来稍微解释我所写的按语。
案语一、阿弥陀佛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善导释: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念法门)
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乘我愿力」四个字,是非常的关键的。
一般人念佛,认为不完全是「乘弥陀的愿力」,认为虽有阿弥陀佛的他力,也要有自己的自力,自他二力和合才能往生。这样讲的话,问题就来了,自己的力量有没有?够不够?达不达到标准?也就是会像这位居士所讲的「我虽然念佛,可是妄想烦恼还很多,还不能一心不乱」。这样的想法,显示出他认为还要靠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误认为,要有一心不乱的力量,要能够降伏烦恼或者是杂念。可是,并不是这样的。
自省:我们能达到禅定或心一境性的一心不乱吗?能降伏烦恼吗?如果能,那靠自己的力量不就可以出轮回了吗?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这种力量,才要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就因为阿弥陀佛晓得我们没有力量,才会完成「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这种功能、功德、力用。所以善导大师就解释,十方众生──不管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只要念佛,就是「乘佛愿力」,就「必定往生弥陀净土」。
善导大师对於第十八愿的解释非常的多,在这里只有引用一段。
这段第十八愿的解释文是在善导大师「五部九卷」着作中的《观念法门》。第十八愿共三十六个字,善导大师所解释的这一段文字共三十二个字,可说每一个字都扣紧第十八愿。只是第十八愿所讲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八个字,善导大师用「愿生我国」来做为结论性的解释;「至心信乐」没有解释出来,表示只要「愿生我国」就可以了;「乃至十念」善导大师解释为「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之後就是「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至於第十八愿所讲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善导大师就没有解释。也就是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成问题。如果要推究「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那谁是这样的众生呢?「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指谁呢?其实就是指我们、就是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就是「五逆诽谤」的众生。这个道理已在前面稍微解释过了。
案语二、「执着力,向心力」:
执着力、向心力在娑婆,报已尽仍在执着,拖延、拉扯。
事证一:香港老太的医学奇蹟--生命执着力。
执着力、向心力在极乐,报一尽即生极乐,不拖延拉扯;
事证二:决定往生,立即往生
这是要说明,虽然娑婆报体已经临命终,但还在执着、拖延、拉扯。这执着、拖延、拉扯的原因有两种:
第一种,是自己。自己还不想往生,因为人都有一种爱──「自体爱」。「自体爱」就是我执,也就是第七识的我见、我慢、我痴、我爱,爱自己、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生命。因为爱自己、爱自己的生命,也间接的爱自己的所有--丈夫是自己的,太太是自己的,儿女是自己的,财产是自己的,这个叫「境界爱」,爱自己今生在这世上所拥有的一切,这个就是「执着力」。有执着力,就有一个向心,这个叫「向心力」。这个执着力、向心力,一般人来讲,都是在娑婆世界,所以即使快要断气了,还再执着,这是自己。
第二种,是家人。家人舍不得放手,舍不得让亲人离开,要求医生要尽量的急救,这样就是在拖延、拉扯。报已尽而仍在执着,导致对方痛苦,家人劳累,也浪费医疗资源。
事证一,香港老太的医学奇蹟--生命执着力。
香港有一位老太婆已经病入膏肓,不能吃、不能喝,点滴也打不进去,已经奄奄一息了,医生判断生命不会超过一个星期,但这位老太太非常挂念远在南美洲的儿子,她的亲友到处寻找她的儿子,等到联络到她的儿子,办好手续回到香港,和母亲见了最後一面,老太太才安详的断气。这样的过程,拖延了五个月,医生都觉得非常讶异,不吃、不喝、点滴也打不进去,生命竟然能够拖延那麽久,所以说这个是超越医学的奇蹟。
这个就是执着力,因为她的向心力在他的儿子,所以迟迟不肯断气,这一种执着产生意志,使他的生命就这样的维持,到了他不执着了,放下了,就断气了。
「执着力、向心力在极乐,报尽即生极乐,不拖延拉扯」,就像上述这位医院中癌末的病人一样,晓得自己既然可以往生了,为什麽还要在医院受苦?
事证二:决定往生,立即往生
南投县竹山镇有一个莲友,她常常参加助念,白天晚上都不辞辛苦。她的母亲因为没有佛法信仰,而且知见不正确,责备她说:「助念不好,亡灵会跟随着你回来;如果你要去助念,就不要回家里来。」这个莲友晓得妈妈没有正确的信仰,这一种想法是迷信的。
她的妈妈已经八十几岁,住在乡下的三合院里,妈妈住一边,叔叔和婶婶则是住在隔壁的房间。其他的亲戚也都住在附近。
妈妈平常都是早起的,有一天将近九点了还没有出房门,她的叔叔、婶婶觉得奇怪,去敲门,也没有反应,心中预料可能发生什麽不测,所以就请里长过来,也请消防人员撬开房门,结果看到老人家昏迷在床上。立即送医院急救,医生检查後说是脑充血,建议家属,已是八十几岁的老人了,不用开刀,开刀也好不了,徒增痛苦。
当时正值新冠疫情期间,病房只能留一个亲属陪伴,这个女儿就一个人在医院陪伴母亲,握着她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们来念佛,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出现,你就跟他往生极乐世界。因为您脑出血,不能开刀,不能治疗,只能在医院等待死亡。」之後就握着妈妈的手念佛。
当天下午三点钟,她回家和家人讨论後事的安排;五点钟又回到医院念佛。到晚上七点多的时候,妈妈醒过来了,而且跟着念了一句「南无」。念完「南无」二个字时,立即断气。
这位莲友一直有注意老人家血压的情况,本想指数若降到80,就要送母亲回家安然等待往生。她妈妈原本的血压值都是正常的,直到念出「南无」两个字时,当下指数从163降到0,立刻断气。这个就是立即往生,没有经过拖拉。
为什麽能够立即往生?我们可以推想,她妈妈应该觉悟到已治疗不好,在医院只是拖时间,不仅自己痛苦,家人也会身心疲累,平常女儿告诉她,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既然这样为什麽不往生极乐世界呢?
也就是说,「一入耳根,永为道种」,虽然平日她妈妈不相信,可是这一些观念她已经听进去了,逢缘遇境,种子就会现形,所以决定往生,立即往生。
案语三、王调木老居士往生前的不当急救
王调木老居士是我们净土宗台北的志工净好的父亲。老居士生於民国元年11月16日,也就农历7月7日,往生於民国82年12月28日,正当农历11月16日,弥陀诞的前一天凌晨三点往生,享寿八十三岁。
老居士从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学佛念佛,也曾经带着净好到寺庙拜佛。可是老居士一直到往生前都没有皈依。为什麽呢?因为老居士皈依有几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台湾人;第二,必须是男众;第三,必须是专修净土;第四,会讲台语;第五,会讲经说法。
老居士晚年之後,每天都会到佛堂念佛拜佛。
往生前两个月,常对净好说:「我来日不多,赶快帮忙找寻一位台湾人懂台语且专修念佛的男众法师皈依。」但是始终不知道这样的一位法师人在何方,因此每当礼佛,唯有祈求临命终时,得蒙弥陀接引,能无障碍往生极乐净土。
往生前一个月,老居士的媳妇发现公公在佛堂昏迷了,立刻叫救护车,送到三军总医院急救。老居士被急救醒来後,就很感叹的说:「哎呀,再两个小时,阿弥陀佛就要来接我了,你们怎麽把我送到医院?」
既然住在医院,身体老迈器官衰竭,儿女们很心疼,请医生做种种检查与治疗,就在医院住了一个月,也就在那时候遇到了我。
为什麽遇到我呢?民国八十二年(1993),我父亲也因病住进三军总医院。有一天,黄秀雄居士与郑居士到医院来探望净好的父亲,从走廊经过时看到在病房中照顾父亲的我,就向我合掌问讯,简单谈话之後,就聊起了信仰的话题。我就跟他们讲解善导大师的净土法门,也就是弥陀慈悲、平等、主动救度的内涵,对方也是念佛人,一听之後法喜充满,因此就请我一起去探望老居士。因为我是台湾人能讲台语,专修念佛的男众法师,因此老居士很欢喜的请我为他皈依,因为这样,我跟王调木老居士,以及净好的家人,才结了这个佛缘。
从此每天晚上我都会去探望老居士并且谈谈净土教理,然後就跟家属在旁边念佛。但其实对老居士来说,他是已经往生决定的。同时在这期间我曾问老居士,阿弥陀佛是否来过?老居士表示来过二次,一次站立,一次乘莲花座。
有一天,老居士要净好翻阅病房墙上的日历给他看,当翻到十二月二十八日(农历11月16日)时,以手示意停止。而往生之日正是十二月二十八日,凌晨三点三十分,也就是弥陀诞的前一天。老居士往生之後,脸色非常红润,面貌很慈祥,入殓的时候全身柔软如绵。
不过在这里要跟大家特别说明的是,老居士离开医院之前是被急救无效才送回家的,而气力衰竭的老人家在被压胸部急救时,都难免会有痛苦的显现。其实老居士既然往生极乐已经确定了,应该可以提早离开医院回家来安然往生的,但由於当时净好的姊弟们还没学佛,而请医生要尽量急救,希望多延长生命,结果是不但不能延长生命,反而让父亲枉受痛苦。
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家人舍不得放手,舍不得让亲人离开,要求医生要尽量的急救,这就是拖延、拉扯。报已尽而仍在执着,结果就是对方痛苦,家人劳累,也浪费医疗资源。
我们再回过头来解说。
老居士本来可以寂静安然的往生,为何还要经历住院再受折磨?我想这固然有家人的因素,但最後都有阿弥陀佛慈悲的护持与巧妙的安排,这可以由事後的发展来做几点分析说明:
一、排除疑惑引导学佛:如果当天在家里的佛堂往生,对自己固然圆满往生的大愿,但是那时家人也没在身旁,而且,家人除了净好之外都没有学佛,会误以为老居士一生学佛念佛,何以不能在家人环绕之下寿终正寝,而却突然昏迷去世,这样是否有往生极乐世界呢,恐怕会有这种怀疑。那麽,送到医院後,在住院中两次见佛与预知时至,以及往生的瑞相,正可化解家人的疑惑,并且度化家人也学佛念佛。
二、让老居士得偿皈依宿愿。
三、引导净好与净土宗结缘,净好因此一直以来对教团非常的护持。
四、当初在医院所遇到的黄秀雄居士,也因为这个因缘而接触了这个法门,之後带动当地的莲友学这个法门,不久之後成立了木栅念佛会。念佛会的一位莲友也在我们净土宗教团出家,也承当自信教人信的弘法布教的天职。黄秀雄居士的文笔很好,为了推广净土法门,也写了几本净土宗教理的书与大众广结弥陀救度的法缘。
五、我父亲於隔年(1994)农历11月11号往生,也就是弥陀诞前七天。由於当时我刚从日本回来不久,认识的莲友不多,幸好有黄秀雄居士带领一团莲友过来协助助念、告别式法会,圆满了我父亲的一切後事。
我想老居士最後在医院一个月当中,圆满了这几件殊胜难得的事。至於最後急救的不舒服,丝毫不影响弥陀的救度,也丝毫不影响老居士的往生。
前面提到的荣总这位癌末病人,他因为没有机缘接触到纯正的净土法门,导致他虽然一生精进念佛,却一直存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可是最後遇到了善知识讲解纯正的净土法门,结果当天晚上就欢喜地往生了,这就是显示出善知识的重要。
假设当时去关怀、为他开示的人说:「你还有烦恼妄念,还不能达到禅定上一心不乱的功夫,这样不能往生,只是培福,就等下辈子继续修行……!」如果是这样的开示,反而障碍了往生大事。
案语四、讲者的摄受力:受人敬重,教理通达,明确果断。
讲者要有摄受力。净根法师他那时已经现出家相,是以出家人的身分穿着出家人的服装前往,单单这样的身分就有摄受力,也会被人敬重;假设是个居士穿居士服去的话,摄受力与敬重度就不会那麽高。
还有「教理通达,明确果断」。虽然是出家人的身分,但也要教理通达,并且明确果断地传达。也就是,要坚定的说念佛绝对往生净土,念佛必定往生净土,念佛往生净土是阿弥陀佛的誓愿,是千古不易的定案。要铿锵有力的宣讲这种令人信心决定的信息,让人一听便心中豁亮,而心开意解,同时信心决定。如果教理不怎麽通达,自己的信心就会若存若亡而飘浮不定,所讲的话就不俐落不明确,就缺乏穿透力,就会模模糊糊、模棱两可,认为或许可能往生或许不能;不能明确果断、斩钉截铁地解说念佛必定往生净土的道理。
所以念佛法门中真正的善知识必须是修学本门的善知识。
案语五、闻者的心态:生死观、无常观(真剑胜负、真枪实弹)。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前一段是就讲者的摄受力来说,这一段则是就听者的心态来讲。听者应该具有怎麽样的态度呢?这位癌末病人一听到纯正的净土教理当天就往生了,他当时所听的教理也只不过短短几十分钟,结果,当下安心,当天就往生了。所以听闻这个法门的心态是什麽?就是「两观」——生死观、无常观。
什麽是「生死观」?就是晓得有生死轮回,同时死了要再得人身不容易,所谓人身难得;既然人身难得,而且往往会堕落到三恶道,岂不是很严重!这个叫「生死观」,把生死轮回看成是一件无比重大的事情。
「无常观」,既然下辈子未必能够再当人,往往都在三恶道,那对我们来讲,并不是说还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不是!无常就是死,死是随时临临摆在我们面前的。
佛门晚课中有一段〈普贤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个就是提醒我们要生起生死观、无常观,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生命就如石火电光,无常大火在头上燃烧,应该早日寻求出离生死大海之道。
房子已经着火了,不可没有强烈急迫感。不要心存侥幸,以为今天过了还有明天,今年过了还有明年,却不知人命无常,生命在呼吸间,由不得人。晴天备伞,白天备烛、今天必须预备好。
道绰大师《安乐集‧第二大门》(《圣教集》395页)以无常观与罪恶观,譬喻念佛人的心境说:
譬如有人,於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
此人径走,视渡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
我至河岸,为脱衣渡,为着衣浮?
若脱衣渡,唯恐无暇;若着衣浮,复畏首领难全。
尔时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无余心想间杂。……
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
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圣教集》657页)以「二河白道喻」,譬喻念佛人历程的三定死说: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
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
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
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於水火之难。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因此,现在就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不等明天或未来。
对这位癌症的莲友来说,不用等别人提醒他要有生死观、要有无常观,为什麽?对他来讲,他已经是面对生死,可以说是活在没有明天的日子,所以他不用去观想生死、观想无常。因此,他在听净根法师开示时,是怎麽样的心情呢?——「真剑胜负」,是真刀真枪对决的。
有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演习」这个科目,演习的时候大家的心情是怎麽样的呢?往往想找一棵大树,然後在树下乘凉,是那一种心态,因为不是实战,不是真枪实弹的战争;即使是真枪实弹的演习,心理上也晓得不会真的伤人,所以心理上是松散的。但是,如果与敌人真枪实弹打战的话,会怎麽样呢?全身细胞会都警惕起来,这个就是「真剑胜负」,「真剑胜负」不是中国的成语,是日本话,就是しんけんしょうぶ。用真刀真剑做胜负的比赛。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是存活的关键,所以会卯尽全身心力来应对。
听闻这个法门,也要有这样的心态。在那种深刻生死观、无常观的情境下,不可能一边听闻这个法门,一边含着口香糖,或者是手中挥扇,或者心不在焉的东看西看,不会这样的。一定是全神贯注,要听清楚念佛到底能不能往生?往生原理是什麽?真的还是假的?
就比如,别人欠我们一千元,说七天後会归还,我们不太会放在心上,因为金额不大,有还没还对自己丝毫没有影响,如果没有如期归还,顶多算是欺骗。但假设今天我们犯了国法,除非有人能拿十亿出来调解,否则必定是死罪。那听说有一位大富长者,心地很好,十亿对他来讲不算什麽,只要我们拜托他,他就可以为我们调解。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一定还会怀疑:「真的吗?有这麽好的人吗?他如果帮我,我就有生命,他如果不帮我,我的生命就没了……」还有七天,所以天天都在不安、都在等待,没到第七天这个心是不安的不定的,也就是还不能信心决定,人都有这种烦恼的疑情心。与自己生死有相关,肯定会有「信」跟「疑」的来回激荡,所以在听闻这个法门的时候,一定是认真再认真,确认再确认。
就像我当初看到善导大师的法语「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我就在想:「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太容易太便宜了,人人都往生!不管出家在家,不管什麽人都能往生!真的是这麽容易吗?我一定要追究到底。」但是台湾当时还没有人在弘扬这个法门,也看不到这方面的着作,反而只有日本保留了善导大师的教法,而且发扬光大,因此我一定要到日本去追根究柢,因为这个关系太重大了!这个就是生死观、无常观。
所以我就引用唐朝诗人卢纶,描写西汉李广将军一个事蹟的一首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林暗草惊风」,一片丛林中,晚上黑暗无光,草被风吹动,那个时候直觉是老虎出现。
「将军夜引弓」,将军就引弓拉箭,嗖!往老虎的地方射去。当下风平草也不动了,直觉老虎被箭所射中了,就转身回去了。如果老虎没有被箭射中,扑上来的话,命就不保了,所以他面对老虎时是生死对决的,射箭的时候是卯尽全身力量的,只是天已暗黑,就等明天再来看看吧。
「平明寻白羽」,黎明的时候,来找这一支箭。
「没在石棱中」,哎呀!不是射中老虎,是射进一颗大石的棱角里。将军当时惊讶:我的力气有这麽大吗?再试看看,结果一试再试都射不入石头中了。
为什麽会这样?对境不同了。昨天的对境是直觉对方是老虎,而现在的对境是石头,射入石头中对自己并没有好处,即使没有射入石头对自己也没有害处,所以不会从内心卯尽全身气力。
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要「至心」;善导大师说「一者决定深信」,是要「决定深信」,就是这一种心境。
不过,往生非得这样吗?不一定,根机不同,这是就人来讲的。人有贪、瞋、痴、慢、疑、邪见;如果是就动物来说,就是放佛号给牠们听,要牠们听闻佛号,受佛光摄取,将来往生极乐。动物都有灵性,有知觉,能够察言观色,甚至我们没有讲话,起心动念发出的磁场,对方也能感受得到。任何动物都有这种功能,包括小如蚂蚁也一样。
案语六、善知识的重要:必须是本门善知识。
这段按语在第一堂课的时候,有跟大家分享过,现在就不重复。
案语七、断食善终、断食往生。
如果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病已经到了无法医疗、身体机能无法吸收,就不用勉强在医院做无谓的治疗,可以提早回家,让家人在旁边念佛,就静静的等待,过几天就会往生净土,不用在医院受插管的各种痛苦,家人也不用那麽劳累,同时也不浪费医疗资源。如果确实想要亲人必定往生弥陀净土,少苦少恼少障碍,就要这样做。以早期民间传统的观念,尤其没有净土法门的信仰,多少会有人指指点点,说这样的做法是不孝的,误以为这样是害亲人长辈早死,不晓得这样做反而对亲人是最好的。现在的时代不一样了,有新的思维与更恰当的做法,现代有关「生死学」,还有「断食善终」,不只是宗教界,在社会上、医学界也都逐渐被重视、被提倡,提出──不只要考虑生,也要考虑死,因为生跟死是一体的,只晓得生而不晓得死,那生命是不完整的。
由於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