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讲演

  1. 志工团聚讲话(2024年12月14日)
  2. 2025蛇年新春讲话
  3. 平生业成的日人见证与信心之歌
  4. 德兴念佛会来访谈话(摘)
  5. 与韩国法师谈话并接受依止
  6. 「信心一决定,当晚便往生」的启示
  7. 阿弥陀经是在说什麽?
  8. 2024龙年新春讲话
  9. 皈依开示(2023年11月11日新营)
  10. 庆祝弥陀圣诞暨净嵩法师往生二十周年纪念讲话
  11. 2023中元开示
  12. 剃度开示 ──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2023年8月30日)
  13. 皈依.五戒.剃度开示(2023年7月18日)
  14.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三)
  15. 谈净土宗志工的发心与行持
  16. 2022中元开示
  17. 「光明遍照」六特色
  18. 为净土宗志工干部讲话
  19. 清明节慎终追远与念佛(2022年清明节开示)
  20. 念佛超度之胜益
  21.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22.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二)
  23.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一)
  24.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必得超绝去
  25.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6.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7.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8. 2021中元念佛超荐法会开示
  29.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30.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31. 2019年弥陀诞开示
  32. 2020中元法会开示
  33. 志工四喻
  34. 人生是苦
  35. 生命无常三根本
  36. 两种深信、触光柔软、感恩欢喜
  37. 剃度开示(2019年7月7日)
  38. 中元节开示(2019)
  39. 剃度开示(2019年5月12日)
  40. 猪年话猪
  41. 剃度开示(2018年7月31日)
  42. 净土宗──往生净土成佛宗
  43. 受戒与持戒
  44. 趋向净土的关键密码
  45. 剃度开示(2018年3月24日)
  46. 二种成佛法
  47. 横超的净土法门
  48. 往生与预知时至
  49. 剃度及皈依开示(2017年9月19日)
  50. 往生极乐的条件(下.问答)
  51. 剃度开示(2017年8月18日)
  52. 往生极乐的条件(中)
  53. 往生极乐的条件(上)
  54. 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念佛成佛
  55. 四十八愿分类归结
  56. 弥陀愿心的根源
  57. 净土宗的结论──宗旨四句偈
  58. 大慈悲五要点
  59. 慈心法门
  60. 念佛不妄语
  61.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脱离轮回之上
  62. 净土宗的根源
  63. 真正的孝行──托父母於阿弥陀佛
  64. 为何吃素?
  65. 略谈佛教的意义与净土宗之殊胜
  66. 「自省己过,善覆他罪,乐修慈心」
  67. 爱与佛命
  68. 不请之友
  69. 岁末聚餐对僧众的谈话
  70. 学佛的目的
  71. 说爱(二)
  72. 说爱(一)
  73. 念佛名号 学佛爱心
  74. 心平气和 无住生心
  75. 念佛超度 三涂众生
  76. 澳门净土宗学会 赞颂辞
  77. 「以诚感人」的意涵
  78. 第一届净土宗志工研习会勉言
  79. 慧净法师除夕团拜电话致辞
  80. 在心、在缘、在决定
  81. 佛教点灯的意义
  82. 念佛的方法与要领
  83. 念佛成佛的原理
  84. 佛在何处?
  85. 志工服务精神的内涵
  86. 净土行人应具备的根本知见
  87. 慈悲的救度
  88. 念佛生莲
  89. 三涂众生 念佛往生
  90. 信受弥陀救度
  91. 为新戒比丘开示
  92. 归依劝嘱
  93. 念佛的音调与心态
  94. 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95. 「澳门弥陀共修会落成法语」略讲
  96. 厌秽欣净 切愿往生
  97. 初机念佛群疑问答
  98. 简介净土宗专纯念佛的道风及心态
  99. 净土法门 理事互含
  100. 初学净土法门应有的认识
  101. 念佛人的「本尊」
  102.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
  103. 念佛即圆满悲智功德
  104. 〈人有实德,天有奇报〉一文的启发
  105.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6. 如何真正圆满人生的目的
  107. 万行不凭凭念佛(二)
  108. 万行不凭凭念佛(一)
  109.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终直入涅盘城
  110. 弥陀名号 不可思议
  111. 守愚念佛 弥陀住顶
  112. 阿弥陀佛的救度
  113.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114. 念佛方能消宿业
  115.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6. 阿弥陀佛 是何等佛
  117. 以佛为念 以净为归
  118. 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
  119. 乘本愿船 登涅盘岸
  120. 净土法门 万法归宗
  121. 世间虚假 唯佛独真
  122. 一心念佛 无疑无杂

法义开示

  1.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三)
  2.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二)
  3.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一)
  4.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
  5.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九)
  6.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八)
  7.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七)
  8.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六)
  9.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五)
  10.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四)
  11.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三)
  12.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二)
  13.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一)
  14.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
  15. 弥陀净土的特色-超
  16. 《观无量寿经》概说(九)
  17. 《观无量寿经》概说(八)
  18. 《观无量寿经》概说(七)
  19. 《观无量寿经》概说(六)
  20. 《观无量寿经》概说(五)
  21. 善导净土教理的核心
  22. 净土宗带三法数
  23. 善导大师〈赞佛偈〉之深广内涵
  24. 善导净土教理特色
  25.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五)
  26.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四)
  27.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三)
  28.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二)
  29.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一)
  30. 《观无量寿经》概说(四)
  31. 《观无量寿经》概说(三)
  32.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
  33. 《观无量寿经》概说(一)
  34.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七)
  35.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六)
  36.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五)
  37.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四)
  38.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三)
  39.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二)
  40.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一)
  41.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
  42.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九)
  43.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八)
  44.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七)
  45.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六)
  46.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五)
  47.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四)
  48.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三)
  49.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二)
  50.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礼开示
  54. 「弥陀三约定」
  55. 为新戒弟子开示
  56. 净土宗「四不」
  57. 《无量寿经》大意(九)
  58. 《无量寿经》大意(八)
  59. 《无量寿经》大意(七)
  60. 《无量寿经》大意(六)
  61. 《无量寿经》大意(五)
  62. 《无量寿经》大意(四)
  63. 《无量寿经》大意(三)
  64. 《无量寿经》大意(二)
  65. 《无量寿经》大意(一)
  66. 《无量寿经》概说(续)
  67. 《无量寿经》概说
  68. 净土宗特色略说
  69. 净土宗宗旨略说
  70. 略说净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礼开示
  72. 自信教人信 担当向前行
  73. 成佛何时、极乐何处、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价值与意义
  75. 略说弥陀名号之义
  76. 为什麽净土法门是易行道?
  77. 净土宗是弥陀慈悲救度的法门
  78. 娑婆众生 无不是业
  79. 龙树菩萨往生安乐国
  80. 华光出佛
  81. 弥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场的灵魂
  83.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
  84. 弥陀诞辰念弥陀 (二)
  85. 弥陀诞辰念弥陀(一)
  86. 「名号的功德」与「念佛的利益」
  87. 「《大经》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极乐安身实是精
  89. 大悲传普化 真成报佛恩
  90. 相劝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经》「念佛度亡」之文略讲
  92. 口称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与佛,机法一体
  94. 净土法门的大根大本
  95. 何谓「一心不乱」?
  96. 略谈念佛方式与庄严道场
  97. 极乐无为涅盘界
  98. 如何真正纪念「弥陀圣诞」
  99.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
  100. 为回龙寺常住僧众开示
  101. 净宗宗旨与敦伦尽分
  102.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略讲
  103. 兼具胜易特色的纯正净土宗(问答)
  104. 兼具胜易特色的纯正净土宗(开示)
  105. 净土宗的几个名词略释
  106. 成佛如林的法门
  107. 善导大师-《观经疏》大愿业力与《大经》三誓偈
  108. 善导大师-略说善导大师「赞佛偈」之深广内涵
  109.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五)
  110.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四)
  111.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三)
  112.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二)
  113.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一)
  114.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四)
  115.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三)
  116.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二)
  117.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一)
  118.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四)
  119.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三)
  120.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二)
  121.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说
  123. 龙树菩萨《易行品》- 称名、易行疾至、不退转(二)
  124. 龙树菩萨《易行品》- 称名、易行疾至、不退转(一)
  125.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三)
  126.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二)
  127.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一)

宗风

  1. 宗风学习(七)
  2. 宗风学习(六)
  3. 宗风学习一~五

临终开示

  1. 临终的殷切劝导叮嘱
  2. 娑婆旅程尽,辞别归莲乡
  3. 信顺弥陀救度

访问篇

  1. 辅仁大学宗教系所师生参访慧净法师记
  2. 传承的路_与越南团法师谈话

问答

  1. 为善导寺干部莲友开示(问答)
  2. 他力与因果,有矛盾吗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随缘的念佛?
  4. 如何从自觉愚恶契入弥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莲友问
  6. 於弘愿寺答僧众问

第十八愿善导释

  1. 第十八愿善导释(二十)
  2.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九)
  3.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八)
  4.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七)
  5.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六)
  6.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五)
  7.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四)
  8.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三)
  9.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二)
  10.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一)
  11.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
  12. 第十八愿善导释(九)
  13. 第十八愿善导释(八)
  14. 第十八愿善导释(七)
  15. 第十八愿善导释(六)
  16. 第十八愿善导释(五)
  17. 第十八愿善导释(四)
  18. 第十八愿善导释(三)
  19. 第十八愿善导释(二)
  20. 第十八愿善导释(一)

净土法门的核心

  1. 净土法门的核心(二十)
  2.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九)
  3.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八)
  4.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七)
  5.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六)
  6.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五)
  7.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四)
  8.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三)
  9.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二)
  10.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一)
  11.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
  12. 净土法门的核心(九)
  13. 净土法门的核心(八)
  14. 净土法门的核心(七)
  15. 净土法门的核心(六)
  16. 净土法门的核心(五)
  17. 净土法门的核心(四)
  18. 净土法门的核心(三)
  19. 净土法门的核心(二)
  20. 净土法门的核心(一)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

  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四、忆与念
  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着不能忘
  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二、闭关念佛的苦恼者
  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一、念佛先要认识佛
  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现往东方的佛
  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令众成佛的佛
  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使凡入报的佛
  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报身报土的佛
  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诸佛证诚的佛
  1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临终来迎的佛
  1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亲近增上的佛
  1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身心无碍的佛
  1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息三涂的佛
  1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无碍的佛
  1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唯摄念佛的佛
  1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名号的佛
  1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名体一如的佛
  1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机法一体的佛
  2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
  2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为作大安的佛
  2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阿弥陀佛,是一尊召唤众生的佛
  2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不摈众生的佛
  2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代众受苦的佛
  2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以身为质的佛
  2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2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2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主动救度的佛
  3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狱的佛
  3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救度众生的佛
  3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阿弥陀佛,是一尊为大施主的佛
  3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八)
  3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七)
  3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六)
  3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五)
  3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四)
  4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三)
  4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二)
  4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一)
  4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
  4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九)
  4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八)
  4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七)
  4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六)
  4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五)
  4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
  5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
  5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
  5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一)
  5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 目录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志工团聚讲话(2024年12月14日)

        各位法师,各位志工们:南无阿弥陀佛

        首先,要向各位法师、各位志工们说一声:大家辛苦了!今天是今年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大家为弥陀、为众生、为教团、为这一个法门,不惜凛冽来到板树体育馆,一大早一直到现在,等一下还要继续忙碌布置;尤其明天的弥陀诞法会,志工们肯定是非常戒慎的,实在是辛苦了。

        现在,主要是跟大家见见面,看看大家。有关佛门,尤其是净土宗的志工应该抱着什麽样的心态,或做什麽事情,主要都辑录在《净土宗志工的发心与行持》一书中,志工们可以利用时间再度阅览温习。

        现在要跟大家分享「志工」这个「志」字,以及它的内涵与净土法门、与阿弥陀佛以及净土宗的根本经典,有什麽样相应的地方。

        志:心之所往

        所谓「志」就是「心之所往」,心所憧憬的、向往的、希望达到那个目的,下定决心以那个目的为目标前进,这个就是「志」──心之所往。

        志:信念、信愿、意向、目的、目标、抱负、决心。

        以词典上的解释来看,「志」就是信念、信愿或理想、目的、目标,或是抱负、决心。信念,就是对我们所喜欢的、所憧憬的,我们会认为它很好,所以才会喜欢、喜爱。那「志」也离不开我们的信念,所以志是信念,也是信愿。

        如:意愿、意志、志气、志同道合。

        大家来当净土宗的志工或者是将来要愿生弥陀净土,这个也是属於「志」的范围,譬如「意愿、意志或志气」,而修行人的团体就是「志同道合」的团体。就有这些内涵。

        心本所无,所以「立志」。

        一般人的心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目标跟方向,都是悠悠泛泛的过一辈子,所谓虚生浪死,别人或以前的人是怎样的生活,自己也跟着那样的生活,没有特别的目标、目的。就是从小上小学、国中、高中到大学,或是研究所,毕业之後,或者结婚生孩子,同时找一分安定职业,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所谓养家活口。世间人从少年、青年、壮年、中年一直到老年,然後死亡,这个就是世间的人生。从呱呱坠地,一直到奄奄一息而断气,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人生很短,即使八十年、一百年,也是在一刹那之间而已。如果是历史上的伟人,其人生往往「心有所往」,「志有所立」。如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向学,要学贤、学圣,这是孔子的立志,是以成贤成圣为目标、目的;又如释迦牟尼佛二十九岁(也有一说十九岁)就立志出家修行,他的目的就是要成佛,为了使命必达,终致夜逃皇宫,所以释迦牟尼佛的立志是以成佛为目标、目的。

        立志:自信教人信。为弥陀,为众生。

        我们也「立志」,我们立什麽志呢?就是「自信教人信」。也就是为弥陀、为众生。当然,我们所立的志最根本的就是阿弥陀佛所讲的,以及释迦牟尼佛所劝导的。阿弥陀佛讲什麽?阿弥陀佛旷劫以来就开始呼唤我们,要我们「欲生我国」,欲生他的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也劝导我们要「愿生彼国」,愿生他的极乐世界,所以「欲生」、「愿生」是我们立志的根本。因为阿弥陀佛旷劫之前就为了众生发愿要成佛,发愿要建设一个极乐世界,目的是要把众生都救度到极乐世界。一方面让众生离开六道轮回之苦,一方面在极乐世界能够成就涅盘之乐,甚至跟他一样能够广度十方众生。为了能够救度十方众生,阿弥陀佛把他「愿」的功德,以及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的功德,也就是「行」的功德,将这「愿」与「行」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统统凝结成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一句佛号叫作「万德洪名」,也是法界所有一切功德的结晶,阿弥陀佛以这一句名号来送给我们,使我们往生有希望。因为了解阿弥陀佛这样为我们,因此我们也这样为众生,一方面报佛恩,一方面众生都跟我们有很深的缘,经典上说所有众生生生世世以来都与我们有父母兄弟亲属的关系,我们蒙受弥陀救度,也会希望我们生生世世最亲爱的亲属们,也能够获得弥陀的救度,所以说「为弥陀、为众生」。不过,这也不是为别人,就是为自己以及自己有相关的人,而这一种立志是最高无上的立志。

        上班:上弥陀至高无上的班。

        一般人不管在公家机关或私人公司上班,都希望步步高升,从课长、部长、院长,但那一种班还算是低而不高的,为什麽?因为那仍是有为法,会变迁,最後消灭,所谓「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而且世界上一切都是污染的、罪恶的,我们不去上那一种班,我们要上阿弥陀佛的班。在座大部分的志工们都已经退休,而还在上班的人,也可以利用时间兼差,上阿弥陀佛的班。

        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王,十方诸佛都在上阿弥陀佛的班,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在上阿弥陀佛的班,都在推广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那麽我们也跟着十方诸佛 、十方诸菩萨的步伐,也来自信教人信,推广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所以说我们所上的这一种班是跟十方诸佛、十方诸菩萨一样的。

        当然,释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诸佛也好,他们已经到达无我空性的智慧,同时怀抱着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我们还是凡夫,我执深重,习气也很繁重,脾气也很厚重,既无慈悲也无智慧,这样怎麽可以跟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菩萨并列?当然我们跟佛菩萨是无法相比的,但,在蒙受弥陀救度的同时,我们一方面惭愧感恩,一方面尽我们一点点微薄的力量,所谓「尽形寿献生命」,做自己力之所及的来为弥陀、为众生。所以能够上阿弥陀佛至高无上的班,是人间最神圣、最尊贵、最有价值的班。

        服务:服广大无量众生的务。

        净土法门是讲阿弥陀佛主动、积极、平等、没有差别、没有条件的救度,因此我们对任何众生也是平等、没有选择性的来为他宣扬这一个法门,这叫「服广大无量众生之务」。像明天弥陀诞法会,志工们都在第一线上,不管谁来了,都尽量的和颜爱语 、下心含笑、恩慈体贴,希望自己为对方所做的一言一行或一个笑容,都能够让对方感受欢喜,对我们净土宗的教团留下美好的印象,甚至以後十几二十年还怀念不忘。这就是「服广大无量众生的务」。出家众来也好,在家众来也好,不管谁来,都尽量出自真心、爱心、恭敬的来接待他们,让他们留下怀念。

        领饷:领弥陀无量功德的饷。

        一般上班,除了自己的兴趣、志向以外,主要就是要有薪水,如果没有薪水那上班是为了什麽?不仅无法养家活口,还白白费精神、体力、时间。高科技业,听说一个月薪水都是十万元以上,如果是大企业可能更多。不过,不管所领的薪水是几万或几十万、几百万,都比不上阿弥陀佛功德的薪水。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无量的,无量就是不能算,没有一个数字可以算。大海是无量,虚空是无量,我们所有的薪水是这样无量的功德,所以我们应该来上阿弥陀佛的班,领阿弥陀佛无量功德的薪水。那这不是退休才能上这个班,最好是还年轻的时候就能上阿弥陀佛的班。上阿弥陀佛的班最直捷的就是出家,不再去上社会的班,出家弘扬这个法门就是上阿弥陀佛的班。

        一般人上班,所服务的对象是有限的,大部分照顾的就是家里的人,而现代又少子化,一个家庭大概都是一个小孩或二个小孩,薪水主要是供给家庭,希望家人生活无忧。可是我们所领的薪水是阿弥陀佛无量功德的薪水,所服务的对象是无量众生,这样的人生可以比一比,人生的价值在哪里?就在年轻时就出家弘扬弥陀救度的法门,这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最有意义的人生。不然,从婴儿到老年,然後到坟墓;从床舖到公司,从餐桌到厕所,这样过一辈子,这样有意义吗?仔细思考,会觉得是没有意义的,不仅虚生浪死,而且轮回无尽。所以最有意义的就是上阿弥陀佛的班,自信教人信,自利利他。

        讲到这里,请为我们的出家众鼓掌,出家众就是上弥陀的班、领弥陀的薪水、服广大众生的务, 这是最神圣最有价值的。为什麽?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解脱生死轮回、要成佛,人生的目的其实也不离开学佛成佛,那我们自信这个法门,教人信这个法门,这几个目的就都达到了。

        所以能够自信教人信,当弥陀的志工,人生的目的、人生的大事、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就统统具备了。

        心概分为三:知、情、意(认识、感情、意志)。

        「志」是从心发展出来的,在佛法当中把宇宙万物还有心念归纳成为一百个法,有一本书叫做《百法明门论》,专门解释这一百个法的内涵,其中,心的范围就有六七十个,但概略可分为三个:就是「知、情、意」。

        「知」就是认识、辨别、判断;「情」就是感情,所谓喜怒哀惧爱恶欲,本质就是贪瞋痴;「意」就是意志,也就是志工这个「志」。所以我们心里有知、情、意,认知之外还有情与意。其实我们人生一辈子,都是被情意所主导,以情意为主在过日子,以情意为主的话,认识越多,学问越丰富,就越扩张自我、自私、自利。因为以情意为主导的人生无非就是为了情,为个己的利益,有损害自利时,就会跟对方争执甚至战斗。所以人跟人的对立,国家跟国家的对立,都是情意推动的。

        转染还净。以情意主导为中心,转为以智慧主导为中心。转识成智。

        释迦牟尼佛说「转染还净」,转污染的情意为清净的情意。也就是本来是以情意主导为中心的,转为以智慧主导为中心。智慧就是我们讲的「知情意」的「知」,当然这个智慧还不是佛教般若空性的智慧,还都是有为的、有漏的,但就是要逐渐的去转,所以说「转染还净」。

        以唯识宗来讲,就要「转识成智」,所谓「转识成智」并不是识没有了变成智,而是把有漏的、有为的、污染的、自私自利的,转为无漏的、清净的、为大众的,这叫「转识成智」,转有漏识成无漏智。

        「欲」为一切法的根本。
        佛法把起心动念的心的对象就分为六十几个,包括宇宙的种种就有百个。其中有一个「欲」,也是心的对象,这个「欲」,经文上说「欲是一切法的根本」,等於说一切法都来自於「欲」,如果没有「欲」,那宇宙没有一切法。可见「欲」的功能是很强大的。

        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

        心的功能很多,其中有「五别境」,五种个别的心的对象。五别境是因为境不同,所以就产生不同的心所。五别境就是「欲、胜解、念、定、慧」,其中「欲」摆第一位,欲是什麽境界产生的?是所爱境。我们所喜欢的、所喜爱的对象,引起我们这样的行为。比如一个人喜欢抽烟、喜欢喝酒、喜欢赌博,因为是他喜爱的,所以他就往那一方面去发展,这个就是他的「欲」。刚刚讲,孔子立志为学,要成圣成贤,这就是孔子的欲。那吃喝嫖赌是不好的,立志成圣成贤是好的,所以「欲」可以成为好的,也可以成为不好的。

        人的行为归纳起来有三性:善的、恶的、不善不恶的。「欲」可以是善的,像释迦牟尼佛立志修行成佛,这个是属於善的,以《百法明门论》来讲叫作「善心所」,属於善的范围。那如果为非作歹、吃喝嫖赌,那就是「烦恼心所」。

        有的学者发心研究某种学问,如《易经》或《老子》、《庄子》,或者《论语》、《孟子》,这都是「欲」。我们修学净土经教,欲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我们的「欲」。所以「欲」是一切的根本,没有「欲」,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就的。进一步因为很喜欢,譬如说很喜欢《易经》,一有时间就去诵读它、研究它,欲罢不能,因此对《易经》就有深入的了解,这就是「胜解」。

        对於研究学问,或对经典的学习,可说有四个层次:

        第一是「阅」,阅览,静静地、默默地看。

        第二是「读」,把经本打开,出声来念,这就是读。

        第三是「诵」,把经典盖着,背述出来,这就是诵。

        第四是「研」,对於这一本经深入的、详细的去研究它的义理,就会有殊胜的了解。

        所以,「欲」进一步就是「胜解」。然後是「念」,就是对以前所学习过的、所薰染过的能够铭记在心,念念不忘,这就是「念」。接下来是「定」,就是更进一步,心思都在这方面,专心致志,专注一心,这就是「定」;不过,这个「定」不是四禅八定的定。接下来是「慧」,就是我们对所欲的这个事项有胜解、有念、有定,非常的了解,毫无怀疑,这就是「慧」;不过,这个「慧」不是戒定慧的慧。

        所以,凡夫要成为什麽,首先要有这个「欲」,成为罪人、恶人是从烦恼的欲发展出来的;即使要成贤成圣,或超凡入圣、破除无明,或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从善法的欲开始的。今天大家当弥陀的志工,服务无量众生的务,也要有这个「欲」,如果没有「欲」,就没有动力。所以说「欲是一切法的根本」。

        《无量寿经》〈序分〉中说: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朋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仆人)。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施主)。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孝子)。
於诸众生,视若自己(自身)。

        《无量寿经》〈序分〉中描述菩萨们都在学阿弥陀佛的发心与行谊。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意思是,阿弥陀佛主动来当我们的朋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目的是来担负我们的重担,当我们的仆人。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那要怎麽样担负我们的重担呢?就是也当我们的施主,把这个不请之法──六字名号惠赐给我们。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为了达成荷负我们的重担,把不请之法的六字名号惠赐给我们,他好像孝子一样来亲近我们、孝敬我们,让我们对他有如子的感觉,然後接受他的惠赐。

        「於诸众生,视若自己」,前面讲的四项都还有彼此之分,还有能所对待,还不是同体大悲。现在「於诸众生,视若自己」就是同体大悲。也就是众生不是别人,众生就是我──阿弥陀佛的本身,众生就是阿弥陀佛的头,阿弥陀佛的脚,阿弥陀佛的手,阿弥陀佛的五脏六腑。所以对阿弥陀佛来讲,众生不是别人,众生就是他自己。

        如果能够了解到这一点的话,念佛是不会勉强的,时处诸缘都会忆佛念佛。因为知道佛不是在天边,不是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佛不在外面,不在大殿,不在供桌上,佛在哪里?在我心内,与我同体不分,可说阿弥陀佛庄严的大雄宝殿就在我的心内。

        领略到这一点,自然会信受弥陀的救度,接纳弥陀的救度。为什麽?因为我们领解阿弥陀佛从旷劫以来到今生今世,是一个真实大慈悲的佛。虽然佛佛道同,可是十方诸佛当中,唯有阿弥陀佛能够救度我们,其他的诸佛不能。也就是说,其他的诸佛救度十方众生是有困难的,可是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是毫无困难的。从这一点来讲,阿弥陀佛在十方诸佛当中才是真实大慈大悲的佛。

        阿弥陀佛日夜伸出他金臂的手,时刻发出悲切的呼唤之声,呼唤十方众生要「欲生我国」。十方众生是什麽样的身分,就怎麽样的救度,是根机锐利的,就根机锐利的那样来救度他;是根机顽钝的,就根机顽钝的那样来救度他;是出家众、在家众,是男众、女众,是贤、愚、智、不肖,就都那样的来救度他。

        阿弥陀佛伸出金臂之手,发出慈悲之音,悲切的呼唤我们,要救度我们,那我们自觉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必需要佛来救度我们,正好阿弥陀佛就是救度我们的大慈大悲的佛。有这两种深信,叫作「机法深信」。所谓「机」是指自己,深信自己是个罪恶深重的凡夫,虽然这一辈子学佛、出家修行,但却没有能力断除烦恼解脱轮回,下一辈子即使再度为人,出家、深入经藏、苦修苦行,还是没有能力断除烦恼解脱轮回;乃至未来的生生世世都如此。这样的深信,就是「罪恶观」的深信。有这样的「罪恶观」,就期待能被救赎,那十方诸佛都是大慈大悲要救度众生,可是十方诸佛无法救度我们,不是他不慈悲,是因为我们罪业太深重;而阿弥陀佛他有这样的爱心,又有这样的能力要救度众生。「罪恶观」进而信受弥陀救度就是「机深信」,而信受弥陀救度,叫作「法深信」,「机深信」的内涵一定要带有法的深信,才算机深信;「法深信」的内涵也必须带有机的深信,才算是法深信。所以机跟法的深信是一体不离、一体两面,是在一起的,不是分开的。没有「机深信」就没有「法深信」,没有「法深信」也没有「机深信」。所以机法深信的众生跟阿弥陀佛就形成了「机法一体」、「佛凡一体」的关系。

        我们现在虽然肉体还在娑婆世界,但已是正定聚的身分,已经在阿弥陀佛摄取不舍当中,虽然这几年或几十年还在娑婆世界,还有种种忧悲苦恼,但毕竟也是短暂的,不久之後就要到极乐世界,领受跟阿弥陀佛同样的光寿无量之身,证同弥陀。我们就是这样的深信。

        所以了解阿弥陀佛「於诸众生,视若自己」,自然而然就有这一种深信,同时也会自然而然的忆佛念佛。

        刚刚引用《无量寿经》的第一句法语就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我们的志工可说都是在作众生的「不请之友」。

《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以世间来讲,「友」的意涵是什麽呢?儒家孔子就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就是我的朋友很正直,很诚实,又深入经藏、广学多闻。我跟他在一起,不知不觉,我歪曲的心、虚假的心,也正直、诚实了;我本来愚痴,也跟着有智慧了。晓得人生的目的是为了什麽?就是出家,自信教人信,为弥陀做手脚,为众生做津梁,这就是我人生的目的。也晓得人生的大事是什麽?大事就是要解决生死轮回,要往生极乐世界。晓得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人生。所以我们跟这一种朋友在一起,就会带来这样的利益。这利益很广大,就是真实之利,解脱生死轮回成佛的利益。

        相反的,如果「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那损害就大了,就要生生世世在三恶道轮回。「友便辟」是跟前面的「友直」相对待的,意思是不正直、歪门旁道,凡事都走旁门邪道,动歪脑筋;「善柔」就是不诚实,花言巧语,做表面功夫来讨好他人,不是出自於诚心诚意的,是言行不一、心口各异;「友便佞」,「便佞」就是没有真才实学,可是用种种的花言巧语显示自己很有学问。我们跟这样的朋友在一起就有损无益。这是儒家所讲的损益的三种朋友。

        佛陀也对朋友有四种看法:

《佛说孛经抄》说:
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
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
何谓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秤友也。
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
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有像花的朋友,有像秤的朋友,有像金山的朋友,有像大地的朋友。

        什麽是「如花」的朋友?就是我们富贵时,他就会来跟我们作朋友,我们如果失败了、落魄了,他就离开我们。就如花开鲜艳时,便插在头上,枯萎了就丢弃。这样的朋友就是势利的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

        什麽是「如秤」的朋友?古代的秤是秤砣(秤锤),不像现在的电子秤。东西重的一边秤杆就往下低,东西轻的话秤杆就向上升。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有利益给对方,他就对我们敬重,如果没有好处给对方,他就对我们轻慢,像秤一样。是看利益有无来做交情。

        什麽是「如山」的朋友?「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本来飞鸟野兽身上的毛是没有光芒的,可是栖息在这一座金山,身上的毛就有光芒。比喻显贵时能够共荣,富足时也能够同乐。这是如山之友。

        什麽是「如地」的朋友?大地是出生长养一切万物的,比如动物、植物、百谷、财物,万物都是依靠大地才能够生长与存在。朋友如果是像大地的话,不管我们是贫穷也好,是身心烦恼痛苦也好,我们的朋友都会不离不弃地来支援我们,看顾、安慰我们,跟我们同在。所以这一种恩惠、恩德就很深厚。这是譬喻德行如地之友。

        酒肉朋友、点头之交。金兰之友、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君子之交。

        同参道友、良师益友。

        一般来讲,有酒肉之交的朋友,有点头之交的一般朋友;真正的好友如金兰之友、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君子之交,这四种都很可贵,一般是很少有的,其中君子之交,君子指才德出众或行为端正的人。

        不过,这是以世俗之友来比喻,因为世间的君子不一定懂得佛家所讲的善恶因果报应。以佛法来讲,「同参道友」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因为同参道友会端正我们佛法的正知正见,切磋增长我们的修行历练。

        《维摩诘经》说:「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无量寿经》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为诸庶类」的「庶类」也好,「荷负群生」的「群生」也好,「施诸黎庶」的「黎庶」也好,「於诸众生」的「众生」也好,这四个名词不一样,但意思都是指有贪瞋痴的凡夫众生。凡夫是没有智慧祈请佛菩萨来当朋友的,他为什麽「不请」?有三方面:

        第一,对方还没有佛缘,不想学佛,不想皈依或结交同参道友,所以不请。

        第二,已经学佛了,可是不了解净土法门,所以没想到要去追求净土法门的教理,更没想到要跟净土法门的同参道友切磋,所以不请。

        第三,虽然进入净土法门了,可是还在「要门」当中,不晓得有「弘愿门」,所以不请。

        简单来说,就是三种价值观的选择与废立:「内外选择」、「圣净选择」、「信疑选择」。

        「内外选择」,内指内道,就是佛教;外指外道,就是其他宗教。原来是外道,或者没有善根,所以不想进入内道。

        「圣净选择」,就是进入佛门了,佛门中有八万四千法门,归纳为两个门:「圣道门」与「净土门」,他虽然进入佛门了,可是学的是圣道门,他不晓得有净土门,甚至於不想学净土法门,这是「圣净选择」。

        「信疑选择」,就是虽然学净土法门了,可是还在「要门」当中,对阿弥陀佛有怀疑,认为虽然念佛,但如果不累积一些功德回向的话,恐怕往生不容易;或者认为虽然一天念佛十万声了,可是心还不清净,有妄想杂念,不能功夫成片、梦寐一如,这样恐怕还达不到阿弥陀佛接引的标准……这就是怀疑。甚至觉得虽然我现在精进不放逸,但临终没有把握,万一失智了,或病重昏迷不能念佛了,恐怕不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种种的怀疑。不晓得阿弥陀佛是「不请之友」的佛,是为众生「荷负重担」的佛,是一位大施主的佛,要以万德洪名来布施惠赐给我们,更重要的是不晓得阿弥陀佛是一尊「於诸众生视若自己」的佛,念佛人自始自终都与佛同在,乃至失智或昏迷不能念佛,阿弥陀佛更加不离不弃。因为不晓得,所以才会有怀疑。

        所以,「不请」可以分析为「内外」、「圣净」与「信疑」。

        那如果众人「不请」,但主动来当他的朋友,目的就是让他「安」,「安」什麽呢?《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这种不请之友正是要来救度我们脱离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使我们没有恐惧,彻底大安,如《无量寿经》所说的:「一切恐惧,为作大安。」这一种友是人中最稀有最殊胜的真友。

        阿弥陀佛就是要让我们的心能够安,心要能够安,必须有东西给我们,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阿弥陀佛要安我们的心,必须要有东西给我们,那个东西是什麽呢?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万德洪名。这就是「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所以「众人不请,友而安之」才是真正的友,不然称不上真正的朋友。而阿弥陀佛以他的万德洪名惠赐给我们罪恶凡夫,救度我们出离生死轮回,令我们「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可说法界中,唯有阿弥陀佛是我们十方众生的「不请之友」。

        《肇论》说:「真友不待请,譬慈母赴婴儿。

        如果是真正的朋友,是不用等待我们请求,他就会主动而来的。就好像慈爱的母亲,她对婴儿是主动的,看到婴儿在扭动,就晓得婴儿有所不安,应该是要换尿布或者肚子饿了,慈母就主动的看护。那朋友好像慈母对待婴儿一样,主动的来为我们。不过世界上可以说少有这一种朋友的,有句话说「今日之友,明日之敌」,所以世界上这样的朋友,少之又少。若有这样的朋友,等於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了,但如果没有空性智慧,也就是说还有烦恼的话,就不容易做得到。为什麽呢?他不能任劳,或者是不能任怨,或者是不能劳怨无悔。所以要当这样的真友是不容易的,是很少有的。可说,唯有阿弥陀佛是我们罪恶凡夫的不请之友。

        《胜鬘经疏义私钞》(明空法师)说:
        友是相救为义,然请而後救,即非真友,故云作不请之友。

唐朝的明空法师在《胜鬘经疏义私钞》解释说「友是相救为义」,所谓「友」的定义就是「相救」,意思是互相帮助,甚至互相救度对方。「然请而後救,即非真友」,但是如果要经过邀请、三托四请才来救,那就不是真心的朋友了,必须是主动的观察根机、因缘就主动前来的帮助相救,这才是真正的朋友。而阿弥陀佛正是一位相救我们的不请之友。

        六令:令人接受、令人欢喜、令人赞美、令人尊敬、令人感恩、令人怀念。

        我们净土宗的志工就是发心要当众生的不请之友,净土宗的志工都是「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在这一本《净土宗志工的发心与行持》当中有说到「六令」──令人接受、令人欢喜、令人赞美、令人尊敬、令人感恩、令人怀念。这一个比一个不容易。

        首先,「令人接受」。这是最起码的,如果别人不接受我们的话,他就掉头离去了。所以当对方来的时候,我们要主动的、诚恳和蔼地嘘寒问暖,让人接受。而且进一步要让人家欢喜,如果对方虽然接受,但因我们的态度不好、言语不好,让他不欢喜,最後也会掉头而去。这六令都很可贵,但最起码要做到令人接受、令人欢喜,至於「令人感恩」、「令人怀念」,我们没有那种德行,但就是尽量去做到「令人接受、令人欢喜」。

        二和二谦:说话和气,态度和蔼;心存谦虚,彼此谦让。

        还有「二和二谦」──「说话和气,态度和蔼;心存谦虚,彼此谦让」。这也不容易做到,尤其有时候事情多了,就会心急,急就会躁,一急躁说话口气就不好,讲出去的话就会刺伤人。纵然发心是良善的,也是为他人好,但因为口气、语言不好,对方就会觉得不舒服。所以要时刻关照提醒:「说话和气,态度和蔼;心存谦虚,彼此谦让」。

        以和为贵,以忍为高。不以苦为苦,不以难为难。
        为弥陀尽形寿,为弥陀献身命;为众生挡地狱,带众生归故乡。

        这两段话,让人觉得很高端,而且我们哪有能力、勇气为众生挡地狱呢?自己为自己挡地狱都不可能了。不过,是因为有阿弥陀佛。我们信受弥陀救度,也教人信受弥陀救度,这岂不是为众生挡地狱了吗?

        「以和为贵」,团体的稳定成长与力量,都是从和合开始的,一个人的心理如果都处在安定平和的状态,基本上身体也会调和、安康的。同样的,一个团体没有和合,团体就会分裂,就不能成长,也没有力量。所谓「家和万事兴」、「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国和致太平」,所以和对个人对团体都是很重要的。

        要达到「和」,必须要「忍」,因为我们都是凡夫,我执、习气都很强很重,相处在一起,一个面容、一句话,有时候会互相误解、互相伤害,如果不忍一忍,就会伤和气,所谓「和气致祥,厉气致殃」。

        世间难事十之八九,大家担任弥陀的志工,不要把苦当作苦,就不会觉得苦,不把难认为很困难,就不会觉得难。何况我们担任的是弥陀的志工,是与佛同工,也就是与阿弥陀佛共同工作的,背後都有弥陀的加持与负责。

        阿弥陀佛是我们的主人,我们不是主人。我们不是为自己,都是为弥陀、为众生,也是为了报佛恩,所以背後有弥陀做主。只要知道背後有弥陀做主,这样遇到困难的事情,就不会觉得困难,也不会觉得苦恼。

        志工们辛苦了,谢谢大家。

        南无阿弥陀佛

(开示於2024年12月14日,板树体育馆)


附:道晟法师开示
 

        欢喜做、甘愿受──当志工是极乐菩萨的职前受训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志工菩萨慈悲:

        今天很欢喜,也很荣幸,第一次来参与我们大家庭的团聚。上人刚才讲,我们都是来上阿弥陀佛的班,所以我想介绍一下我们这家公司。

        我们这家公司是是专门训练菩萨的,是菩萨职前训练班。因为我们将来都要往生极乐世界,都是阿惟越致菩萨对不对?(众答:对)那是笃定要做菩萨的。现在我们在这个世界要先训练一下,所以各位所做的都是在行菩萨行,都在受训当中。

        那我们这家公司,有两种员工,上人说,正职的员工就是我们的出家师父,那各位志工菩萨就是约聘员工。所以有两种制服,正职员工穿的就是出家服,约聘员工穿的就是志工服。但是不管哪一种衣服,一穿上身,就不是你自己了,就要把自己忘掉了。

        譬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穿志工服的莲友,别人会说:「这是净土宗的志工」,不会讲他是「某某某」,因为你代表的是这家公司,你代表的是阿弥陀佛。既然你代表的是阿弥陀佛,你的工作是来做菩萨职前训练的,那我们这家公司的目标是什麽呢?就是看你能够带多少人回故乡。

        刚才上人讲到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为众生挡地狱,带众生回故乡」,所以,看你可以带多少众生回到故乡去,这个就是我们业绩的表现。

        我们这家公司当然是全宇宙最好的,因为我们有最好的老板、最好的同事,所有的同事都是菩萨。虽然我还是凡夫,难免有习气、难免有脾气,但是我们的心在芸芸众生当中是稀有难得的,就像十方菩萨看我们都是人中芬陀利花,所以你们都是一群大白莲花在一起工作,照理讲应该要心情很愉快、很开朗的。

        大家做的工作,我认为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也在这里鼓励年轻人,不要等到退休了才来当志工,现在很流行「斜杠人生」,多做一些不同的工作,希望很多年轻人把斜杠斜到这里来,来我们这家公司先做一下约聘员工,以後再升职为正职员工。这个条件只有一个,就是把你三千烦恼丝剃掉,你就晋升为正职员工。

        我们今生能够有因缘遇到这个法门,又能够到弘扬纯净土法门的教团,大家能来这里付出一份心力,都是很稀有难得的,大家要很珍惜这份工作,珍惜身上所穿的这件志工服,这样在服务大众中,自然就会做得很欢喜。你自己很欢喜才能给别人欢喜啊!如果自己做得不高兴,怎麽能让别人高兴呢?!

        刚才上人说了好几个条件,比如:起码要先让人家能接受我们,觉得你是欢喜的,後面的暂时做不到没关系,但前面这两个要先做到。所以希望大家是很珍惜的来领这份有意义的执事,是发自内心的、欢喜的、真心诚意的利益於人的。你心里希望菩萨是什麽样子,就把自己变成那个样子,比如我们去请教别人的时候,都希望别人是和颜悦色的、对我们是非常热情的、很真心的,那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对待别人,因为大家是来受训做菩萨的。

        最後,祝福大家,越做越欢喜,越做越容易,越做越像一尊菩萨。然後把这麽好的教法弘扬到更多的地方,让全球各处都有更多众生知道这个法,今生可以回家。

祝福大家,感恩你们辛苦的准备明天殊胜的法会。

        南无阿弥陀佛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