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唯摄念佛的佛
三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唯摄念佛的佛
《阿弥陀经》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观无量寿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大师把这两段经文融合作为解释,首先在《观经疏》解释说: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此外,在《往生礼赞》解释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又在《观念法门》解释说: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往生礼赞》以偈解释说: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般舟赞》也以偈解释说:
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又说:
一一光明相续照,照觅念佛往生人,
欲比十方诸佛国,极乐安身实是精。
《往生礼赞》又说:
弥陀身心遍法界,影现众生心想中。
以上善导大师几段法语的解释,都在说明「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意思是,弥陀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的目的,在於对「念佛众生」的「摄取不舍」,若不是念佛众生就不在「摄取不舍」之列。
简要的讲,弥陀名号是有声音的光明,弥陀光明是无声音的名号,弥陀的光明与弥陀的名号是一体的,因此,不管任何人,只要称念弥陀佛名,就蒙受弥陀光明的摄取不舍,如果不称念弥陀佛名,就与弥陀光明没有关系,当然就不会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
「摄取不舍」,以字面上的解释,「摄」是提手旁,再三个耳朵;「取」是一个耳朵,旁边一个又字。那表示什麽呢?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众生太简单了,阿弥陀佛成佛十劫以来都在呼唤我们,也在面前等待我们,一旦我们念佛了,就在他的光明当中,到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把我们的耳朵稍微一捏,就往极乐世界去了,这叫「摄取」。也就是说,抓住在手中就是「摄取」。
打一个比喻,有一对父子在家中睡觉,突然外面下大雨,河水暴涨,水淹到了床舖,甚至快淹到屋顶了,电灯没电,一片黑暗。这时候怎麽办呢?爸爸是全世界游泳的冠军,也是海边最优秀的救生员,游泳技术很高明,再怎麽样的大风大浪都不受障碍。
这时,如果爸爸跟儿子说:「我的爱儿,爸爸是游泳高手,你不用怕,你尽管紧紧抓住爸爸的腰带,爸爸游泳到彼岸,你也就能够到彼岸。」可是孩子力气总是有限,游到一半孩子力气不够了,突然一松手,就被大水流走而功败垂成了,这就不是「摄取」。
如果爸爸说:「我的爱儿,爸爸是游泳的高手,再怎麽样大风大浪都障碍不了爸爸;爸爸紧紧地把你抱在怀中游泳到彼岸,你不要怕。」这样不久就到了彼岸,父子两人都安全的上岸,这才是「摄取」。
是爸爸抓住我们、抱住我们,不是我们去抱佛脚或抓紧佛的袖子。如果是这样的话,往往会失望,认为:我一天念十万声,感觉越念越烦恼……我每天念十万声,不晓得阿弥陀佛知不知道?不晓得阿弥陀佛会不会嫌弃我?临终会不会把我忘记?会不会觉得我不够资格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要抱佛脚,抓佛的袖子,那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但是,阿弥陀佛不是这样的一尊佛。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是我们拜托阿弥陀佛发的吗?不是,他主动为我们发的。他为什麽主动为我们发愿?因为他的爱心胜过天下母亲对孩子的爱。
天下最纯、最无私无我的爱,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爱,而佛的爱是更超越的,不是世间母亲的爱所能形容的。佛把十方众生看成是他的孤儿,佛看到他的孤儿旷劫以来都在六道当中造罪造业,导致永劫陷於六道轮回的苦难之中;尤其是生为三善道的很少,堕落三恶道的很多。如同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人身难得」、「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佛陀出现在世间的目的就是要度众生,所以佛陀一定要讲出一个能方便而且容易救度众生的法,而唯有弥陀救度这一个法才是佛陀出现世间的本怀。为什麽?原因在於,如果没有这一个法,芸芸众生谁能够得度?没有!
所以阿弥陀佛把我们十方众生看成是他唯一的独子,独子在造罪业、受苦受难,无穷无尽,身为母亲的於心何忍?非常的悲苦。因此阿弥陀佛就非常的「大悲」──阿弥陀佛非常的悲伤,大悲无尽。(所以这个「悲」有几种含义)进而自然发愿要救度自己的孤儿,及培养出充足的力量、功能、条件,把自己的孤儿快速由火坑中救出来,让他获得清凉自在。
所以不经过我们祈求拜托,阿弥陀佛是主动为我们发愿,主动为我们修行,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积植菩萨无量的德行,才成就了「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光明名号。
阿弥陀佛是「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佛,阿弥陀佛以他的光明名号(名号光明)摄取念佛的众生。所以,有念佛自然在光明当中,没有念佛就不在光明当中。不管是善根利器,乃至是大菩萨,如果没有念佛就跟阿弥陀佛无关。所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也都念佛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够快速成佛。
以上是「摄取」的含义。
那「不舍」是什麽意思呢?──是现在就摄取、保护我们,时时处处看着我们、等待着我们,让我们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也就是让我们诸事能够圆满。此处所谓圆满不是说事事如意,求什麽都会兑现,不是的。
我们都是业障凡夫,根机也各自不一样,这些阿弥陀佛都晓得,在我们肉体还在这个娑婆世间时,应该怎样才适合我们的生活。所以阿弥陀佛给我们的会是相应於我们的状况,如果不相应於我们目前的情境,对我们不恰当或不好,阿弥陀佛就不会随便给。
所以所谓不舍,就是平生摄取我们──看着我们,保护着我们,等待着我们,一直到临终都不舍弃。不管白天夜晚,不管什麽时间,什麽地方,什麽环境,什麽心境,什麽因缘,阿弥陀佛都不舍弃,一直到临终。
譬如有人疑问:念佛的时候摄取不舍,在没有念佛的时候有没有摄取不舍呢?睡觉的时候有没有摄取不舍呢?在工作动脑筋不能念佛的时候,有没有摄取不舍呢?还有,我们都是贪瞋痴妄想杂念的薄地凡夫,烦恼来了、逆境来了,不但妄想杂念,而且是在心中刮大风、下大雨,那时候有没有摄取不舍呢?答案是:当然有!
也就是说,只要是一个念佛人,睡醒了,就会念佛;完成工作後,脑筋动完了,就会念佛;起烦恼打妄想杂念,妄念打过了就会念佛──这样的众生就是念佛众生,这样的念佛也是念念不舍。所以,并不是说二六时中、二十四小时,都分分秒秒在这一句佛号上,不是这样的。是该睡觉时就睡觉,应工作时就工作,逆境来,起烦恼了,这些阿弥陀佛都知道。「烦恼过了,那就想我、就念我」──阿弥陀佛对众生的要求就只是这样而已。
这样的要求几乎没有条件,也不管出家或在家,也不用入深山或闭关修般舟三昧。而是在不妨碍原本的生活,敦伦尽份、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遵行三纲五常之道,安份守己地过世间的生活。因此,可以说在入世当中就能够圆满成就出世功能的,所谓「入世不碍出世」,只有念佛这个法门,其他法门是不可能的。
有关「一直到临终摄取不舍」的功能,有人还会有疑问:假如临终的时候因为病苦念不出佛来,乃至老人痴呆,或昏迷了,没有念佛,这时阿弥陀佛是不是也摄取不舍?照样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知道我们是什麽众生,有什麽业力,阿弥陀佛也知道我们临终会成为什麽样子,我们的方方面面,阿弥陀佛都知道。所以,慈悲的阿弥陀佛只说:你平生念佛任凭我就可以了,能这样,我摄取不舍;如果有舍弃的话,我就不是阿弥陀佛。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经文,对净土宗来讲非常重要也非常可贵,因为这段经文是净土宗的特色之一。所谓「特色」就是有别於佛教其他宗派、其他法门,是只有净土宗这一宗才有的,是特别的本质、特质。
也就是这段经文显示念佛人「平生业成」的特色,就是念佛人在平生之时已经确定能够往生,不必等到临终之时正念分明见佛来迎才确定能够往生。因为既然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那就显示必定往生,必定离开六道轮回,必定会成佛。常没常流转的罪恶生死凡夫,只要专一念佛,就永远被摄取,往生决定,毫无障碍,所以说「平生业成」。
也就是在平生的时候,已经确定必定往生极乐世界,不必等到将来或临终,让我们现在就获得大安心大满足,没有忐忑不安。
这「平生业成」是佛教中最巨大无极的利益,也正是念佛人最大的期盼与最高的安心。在平生念佛之时,往生就已经决定了,不再继续轮回了。现在念佛,知道必定往生决定,这岂不是给佛弟子、修行人、念佛人最大的安心与满足吗?
因为念佛人蒙受弥陀光明摄取不舍,知道生死大事已经了脱。如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所说「业事成办」、「不断烦恼得涅盘分」,「涅盘」就是成佛的意思。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唯有这一个法门能不断烦恼而离开六道轮回,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成佛。
又如印光大师所说:「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
又如同佛陀的时代,凡是证得阿罗汉果的弟子,往往都会说出相同的语言描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後有。」有这样的大安心、大满足。
如果不晓得阿弥陀佛的悲愿、无条件救度、光明摄取不舍,我们虽然念佛,必定还在勇猛精进苦修锻链,努力追求那禅定上的「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梦寐一如」的境界,但是一方面勇猛苦修锻链做不来,还担心临终能否正念。一生忐忑不安,甚至退转。
若无光明摄取不舍,我们哪能信心欢喜、欢喜踊跃的,安心在这一句名号上呢?
所以我们就安心念佛信任佛──念佛,而任凭阿弥陀佛的安排,念佛凭佛,就这样。
有一首偈说:
月光虽无处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
弥陀虽无人不救,唯与念佛人同在。
月丽中天,影现万水,不但大至大海、长江、黄河,或一般溪水、湖泊,都现全月;即使小至一瓢一滴之水,也无不各现全月。
大海、长江、黄河、溪水、湖泊中的月影,一个人在一个地方观看,这个人与月独自相对;百千万人在百千万处观看,也各自与月相对。即使在偏僻山区,月亮也不离开他,与他同在。
他往东行,月跟随他往东;他若往西行,月也跟随他往西;他若不动,月亦停留不动。不分男女老幼、善恶贤愚,人人如此。
一月普现万水,随人随地各现全月,毫不拣择,毫无差异。
月丽中天,影现万水。但若不抬头望明月,或不低头观月影,则月与我,我与月,两不相关。
阿弥陀佛,心涵太虚,光照宇宙,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众生之心为心,以众生之境为境,不论何人,不论何时,不论何处,只要当下忆佛念佛,阿弥陀佛即时与他同在,佛心入其心,佛光照其身,毫不拣择,毫无差异。所以《观无量寿经》说: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又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不论何人,只要念佛,佛入我心,我入佛心;我与佛,佛与我,生佛不离,机法一体,永在一起,不相舍离。可说:
众生念佛,佛在众生心内;
佛念众生,众生在佛心中。
如《楞严经.念佛圆通章》所说: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
「二人相忆」,有两个人,都互相忆念对方。
「二忆念深」,两个人彼此互相忆念,都达到了非常深刻的程度。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这样子不但是这一生,甚至於第二生,乃至於生生世世。
「同於形影」,形是自己的身形,影是身体的影子,一般说形影不离,走到哪里,影子随着到哪里。这两个人就同於形影一样,同在一起,不相离开。
「不相乖异」,乖就是乖违,异就是离异,彼此忆念相同,彼此常在一起。
每一个人平常的念头,都是一个个宇宙的能量体,这能量体它有不同的形状跟颜色,还有不同的振动力。颜色的明暗程度,直接受到我们念头的影响,而且念头愈是强烈,感情愈是充沛,这个能量也就愈强。
我们的念头针对谁,我们念头的能量体就会飞向谁,就会挂靠在那个人的心中,就会跟他同体共震。
一念三千法界,微微的一个念头,没有声音,没有形状,但已遍满整个宇宙,在宇宙当中形成了一个能量体,有形体而且有颜色。所谓「爱在哪里,人就会在哪里──因为心会在那里」。我们凡夫因为有肉体,心跟肉体是分开的,因此即使心到那里,可是肉体并没有到那里。但如果离开这个肉体,所谓「意生身」的话,那我们心在那里,身体也就跟着在那里,是超越时间跟空间的。佛菩萨已经获证了三身,能量遍满虚空,不像我们凡夫是轮回的业报身,所以佛的心在哪里,他的身,他的能量──也就是他的神通、愿力、功能就在哪里。像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所以他的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如《观经》所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阿弥陀佛想我们,所以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如果敞开心胸,想佛念佛,佛就进入我们心中,佛光也照耀在我们身上,跟我们成为一体,永不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