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六)
(三)回向发愿心
善导大师解释说:
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
这就是以自己今生及过去世所做的一切善根,还有随喜他人今生及过去世所做的众多善根,以这自他善根回向自己愿生弥陀净土的心,叫做回向发愿心。所说的「世出世善根」,是指从菩萨六波罗蜜行,乃至於在社会上以及在佛教中所做的一切善根,这种种善根,也就是所谓的「诸善万行」,是属於定善散善,也叫做万行诸行杂行杂善,这些也以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往生净土,叫做回向发愿心。
大师所说的「自他所修善根」,是指万善杂行。关於这些万善杂行的回向,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最初的「十四行偈」说:
定散(诸行)等回向,速证无生身。
「定散等回向」,「定」就是十三观的定善,是〈定善义〉所说的「观佛灭罪往生」;而「散」就是三福九品的散善,如〈散善义〉的杂行回向说:
若行後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意思是说,定散二善虽然是疏杂之行,但如果回向求生,也能往生净土。可见,大师是认为以杂行诸行为往生净土的条件时,必须具备回向心,所以将愿往生心与回向心合并说为回向发愿心。
简而言之,正行的念佛不回向也能往生,所以念佛可以不须回向,而杂行如果不回向就不成为往生业。如果从这一点来看,对於修行本愿念佛之人所必具的三心中所说的回向发愿心,其中认为必须具备的回向心似乎并不必要。有关这一点,法然上人《御消息》解释说:
不可因一切善根皆回向极乐,归入念佛而一向念佛之人,更造集其他功德以作回向。
唯以前所作功德,或此後逢缘遇境所作之念佛以外善事,悉皆为往生之业而回向也。
这段法语的意思是说,回向发愿心的回向心,是指将还没有归入念佛之前所做的种种功德善根(杂行),为了往生净土而回向的心,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随缘遇境所做的功德善根也回向自己的往生,这些都是指还没归入专一念佛之前的事。并不是指在归入念佛之後,也要修行种种善根(杂行)来加以回向。
由这些解释可知,回向发愿心可以分为二种:一个是「回向心」,一个是「发愿心」。
「回向心」也可以说是「夹善回向」;「发愿心」也可说是「直尔回向」。也就是杂修杂行的人,必须回向才能往生弥陀净土,如果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人,因为是正定业,是顺弥陀愿力,所以不用回向,也必定往生。因此,念佛人只要有愿生心便可。
最後,大师恐怕有人因为听到了别解别行的人,以及信奉邪说的人来设种种疑难,非难说唯依念佛不能往生净土,因而愿生净土的信心会产生动摇,所以在三心释之後,大师说了一个有名的譬喻,以坚固、守护我们的信心,并显示愿生净土的念佛人理想的状态。这譬喻是三心的总喻,而譬喻的核心是以深心为根本,所以这譬喻一般称为「二河白道喻」或「信心守护喻」,自古以来这二河白道喻就被很多念佛人绘成图画,可知这二河白道喻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这个譬喻的大意是说,有一个人从东方前往遥远的西方,走到半途突然发现面前有两条河,一条火河在南,一条水河在北,中间有一条很狭窄的道路,很难前行,而最恐怖的是左右与後方都有群贼与恶兽向他逼近要杀他。这个人心中想,怎麽这样啊!现在我退也死,停在原地也是死,前进也是死,总是会死,所谓「三定死」,不如向前进,虽然前面道路很狭小,但既然是有道路,就有一线希望,可以冒险试一试,否则只有坐以待毙了。以上是在表达一个求道者内心的忧烦疑闷,也是对抉择信仰的过程的比喻。正当他这样思量的时候,转机来了,突然听闻到东岸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劝他说:「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意思是佛陀说:尽管往前行,不会有死难,如果停在原地,必死无疑;在这同时又听闻到西岸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向他保证的呼唤说:「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於水火之难。」阿弥陀佛所说的这句法语总共有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对我们念佛人来讲,很重要很尊贵、很稀有难得的,不但给我们安心,给我们希望,也给我们无比的欢喜。这句法语意思是说,你只管一心念佛而来,我能保护你,不但让你今生平安无灾无难,也让你未来世永远脱离六道沉沦之苦,所以你不要有任何害怕。这个人一听到这边恳切的劝导,那边悲心的招唤,在这刹那之间,这个人听在耳朵,感动在心中,二尊去的发遣声音与来的悲心招唤,这种绝对救度的大慈大悲彻入心底。这个人因此发起决定的深信,因此寻着这条白道一心向西前进。所谓闻即决定,这正是比喻信心决定,当下没有怀疑、胆怯、退转的三种心,安心念佛,边念佛边向前行,不久就到了西岸,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禁非常的庆幸欢喜。
这个譬喻在於说明,永远沉轮在六道生死轮回,造罪造业受苦受难的愚恶众生,完全没有解脱的可能,但因为释尊的发遣与弥陀的招唤,信顺这二尊的教导,也就是一方面听闻到佛的呼唤,一方面对佛的呼唤信顺无疑,才能不顾虑自己的贪欲、瞋恚的烦恼心,能够在烦恼的心中,生起清净愿往生的心而专一念佛,依靠佛的愿力,终於往生弥陀净土,永远解脱六道生死轮回之苦。
譬喻中的这个人是个旅人,是一个流浪三界的旅人(凡夫),这个旅人不知何时迷失本家,不知不觉间长期流浪三界(无始流转)。在这三界中居无定所的旅人,有时因为得到财富而心生欢喜(贪),有时因为蒙受损失而生起愤怒(瞋),有时徜徉於风花雪月,有时耽乐在游山玩水,漂泊於五欲之花,醉心於六尘之月,没有善知识相随,常常被恶友所诱惑,徒然成为名利的奴隶。所以常常被贪爱的波浪、瞋恨的火焰所包围。遭遇过无数的成败得失、恩怨情仇与喜怒哀乐。
如今回忆,人生一无所留;注意观察,世事如梦似幻;仔细反省,孓然一身,无一可靠,唯有罪业满身。这个旅人由於深感一切都是无常苦空,因而生起宗教信仰,为了追求永恒安乐的生命而愿生西方净土,因此向西而行。但是由於没有善知识的指导,也没有同参道友的切磋,身边只有邪知邪见的恶知识,没有信仰的恶人、亲友,不断地在引诱他,让他深生恐惧。因此孤独一人,彷徨在旷野之中,这时横亘在旅人眼前的只是火河与水河,右边是惊涛骇浪,左边是烈焰焚烧。
其实这个旅人不是别人,是现前的我们大家,我们现在是罪恶生死凡夫,不知迷妄的本源,忽然生起一念的无明,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今生遇到顺情的环境就生起贪爱波浪,遇到违情的逆缘就生起瞋怒火焰,人生在世几十年乃至百年,一直都在喜得而忧失中度过,总之,烦闷苦恼没有间断。自问未来,诸事难料;自我醒悟,则又没有出离之缘,此外无他。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说:「烦恼深无底,生死海无边,度苦船未立,如何乐睡眠。」这其实是对我们现状的警训。
这譬喻告诉我们,东岸与西岸、娑婆与极乐,是迷与悟的分界。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是娑婆世界造恶受苦的艰困境域;众宝充满,快乐无极,是极乐世界无为涅盘的美妙国土。
这譬喻也告诉我们,唯有弥陀大悲愿力可以凭靠,这是我们能够到达彼岸的唯一大道,这愿力大道就是白道。决定踏着弥陀白道前进的念佛人,可说旧事已过,一切重新。虽然贪瞋的水火没有暂时的休息,但无论贪瞋水火如何作用於心,也不过是电光朝露的梦幻,後生才是永生的乐果,命终之後生於无量寿佛国,快乐无极。
我们知道人生的目的地,则步步趋近涅盘宝所,念念声声唯在阿弥陀佛,起也南无阿弥陀佛,卧也南无阿弥陀佛,朝也念佛,暮也念佛,念念声声讴歌弥陀慈恩,转苦境为乐土,人生几十年乃至百年,住於安慰妙境界中,这就是信佛念佛的生活状态。
大师以这一个譬喻放在三心释的最後,正显示了一个念佛人,在求道的过程中,经过种种苦恼的经历,最後生起真实深信的愿生心,而无疑无杂,专一念佛的心路历程和生活方式,对念佛人来讲,是一段很精彩贴切的譬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