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七)
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纯孝之子的佛
《无量寿经》说: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涅盘经》说:
世救要求然後得,如来无请而为归。
佛随世间如犊子,是故得名大悲牛。
阿弥陀佛为了将他的六字名号布施给我们十方众生,使我们了解,触动我们的心,可说是想尽了方法,所以《无量寿经》接着又说:「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阿弥陀佛把十方众生看成他的爸爸妈妈,自己则是纯孝的儿子。「纯」就是专一不杂,虔诚恭敬,如同心中纯净、毫不伪饰的孝子对待父母亲一样,爱之於心,敬之於色,父母任何言语举动,任何的需求,孝子都能够了解,而且欣然接受,毫无难色地去完成。这种纯孝之子,在世间是很难得的;所谓「百善孝为先」,「孝」是百善的根本,世间的善以「孝」最大。这样的孝子,单单以他这一份孝心,就能够生在天上。所以在座各位,如果父母还健在的话,是很大的福报,大家就有机会尽孝而获得世间最大的善因与果报。
以纯孝孝子爱敬父母来比喻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慈悲救度。纯孝的孝子对待父母,不管父母健康或者老迈病重,都永远不会舍弃,而且会很尊重恭敬的来照顾。经典以「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来比喻阿弥陀佛不舍弃众生,不忘记众生,常在众生的面前。而且,孝子不等待父母开口,就预先体会父母的心意而主动极尽孝养之责,也以这来比喻阿弥陀佛预先为众生「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百善孝为先,我们学佛要行善积德,第一点就是孝养家里两位现成的佛祖,可是我们愈想孝顺,就愈发现我们做得不到位,做得不圆满。《观无量寿经》特别以一面法镜来照出我们的本来面目。《观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若想以自己的力量往生极乐世界,就要修三种净业:
第一,「世福」—–世间的福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第二,「戒福」—–小乘的功德:「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三,「行福」—–大乘的功德: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而且要「劝进行者」。自利利人,甚至牺牲自己,利益别人。
这三种净业容不容易?不容易。
第一种是世间的福德,即使圆满了,也不能了脱生死轮回,因为它是世间法,但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自问:「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我们能做得圆满吗?接下来要「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如果吃素,慈心不杀或许还可以圆满,可是修十善业就很困难。三福的第一项「世福」,我们就做不到。
学净土法门,如果能够自认是「三福无份」的众生,就能老实地、彻底地靠倒阿弥陀佛的救度;只要依靠弥陀的救度,不但具足三福,而且超越三福。因为阿弥陀佛把自己的功德布施给我们,佛的功德是果位的,而三福还是在因地累积的,佛的功德当然超越三福。
阿弥陀佛把他的功德布施给我们,他善巧方便的来扮演我们的儿子,爱敬我们。世界上的人有爱,未必有敬,譬如亲子、夫妻,很恩爱,但会流於随便而缺乏敬;社会上一般人彼此恭敬有礼貌,但未必有爱,也就是有敬,但缺乏亲情之爱。可是阿弥陀佛把我们当成他的父母,既敬又爱,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我们接受他的救度。
阿弥陀佛孝顺爱敬我们罪恶生死凡夫就像他的父母。因此,阿弥陀佛和我们众生是什麽关系?他以什麽姿态来对待我们众生呢?就是「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将我们罪恶生死轮回的众生,当做他的父母,而以无我的智慧,彻底的慈悲来孝顺我们。对我们非常地孝,非常地顺,恒顺众生,孝敬众生,比世间上孝子孝顺父母还要超越百倍千万倍以上。所以,我们虽然恭敬礼拜供养赞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是在供养着我们,孝顺着我们,以不请之法来惠赐给我们。阿弥陀佛「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的目的,就是一心要来救度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