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三)
第四十四、念佛功超定散论
念佛是在下辈三品所说的,表面来看是属於散善,是要门所包含,为什麽善导大师判为弘愿门,又说功能超越定善与散善呢?有关这个问题,前面「三福无分论」有略微提到,也就是念佛有隐显二义。
就经文文面的显义来看,念佛出现在九品之中,是散善,要门所摄。如大师《玄义分》中说:「从日观下至十三观以来,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所以这里念佛的功德从表面来看,也是散善的一部分,似乎与六度万行的功德同等,这是就显义来说。
如果就隐义来讲,散善必须「废恶以修善」才能称为散善,但是下辈三品从没有一件善事,是个恶机,不是定善之机,也不是散善之机,怎麽说是散善呢?
论下品三生的根机,有三缺一得:三缺是:
一、缺时: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他是一个临命终的人,病苦在身,即将断气。
二、缺法:没有任何佛法的功德。定散二善的所有法门修不起,即使年轻而且根器锐利,以定善来讲是修不来的,以散善来讲也不一定做得到,何况是这样下劣愚恶的人。
三、缺力:毫无一点善事或一点功德的力量。即使能修定散二善,这样的善力也不能灭他的重罪。
一得是念佛:唯有念佛,对他们来讲还来得及,修得来。因为只要断气之前,念一声佛号,乃至已经没有力气称念佛号,只要心中有一念愿生之心,这样的功能与功德也能够灭生死重罪,更能往生弥陀净土。
可说,念佛的方法简单容易,功德又殊胜高超,这样的念佛不是定善,也不是散善,却又超越定善与散善。这里再度引用前面「三福无分论」的部分内容作为补充说明:
就念佛本身的功德来讲,念佛的功德是超越品位阶级的,是超绝的,并非十三观的定善跟三福九品的散善这些杂善所可比类的,所以善导大师说:
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意思是说,专一念佛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的功能力用,是超越其他任何法门,而且是绝对性的,不是杂善可以比较的,因为并非同类,所以不能相比。所谓「杂善」,是指《观经》之中所说的「定善」跟「散善」,也涵盖其他的任何法门。
善导大师又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意思是说,念佛以外的任何法门,不论是小乘大乘、显教密教,虽然都是善的,都是有功德的,可是那些法门如果跟念佛做比较,就完全不能比较了。因为彼此相差悬殊,天差地别,不同等级,所以完全不能做比较。
法照大师也说: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
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这首偈语非常的好,非常的殊胜,简明扼要的说出了净土宗的核心内涵,也显出了净土宗的特色。在这里稍微解释。
十恶五逆至愚人:像十恶五逆这样极为愚恶的人。
永劫沉沦在六尘:就因果道理来讲,应该永劫的沉沦在六道的苦海中,受无量无边的巨苦。
一念称得弥陀号:但由於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来跟他开示、教他念佛,那时即将命终,最後念了一声佛号就断气了。
至彼还同法性身:也能当下往生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一样的,同样证悟法性身而成佛。
只是念一声佛号,就有这样殊胜超绝的功能与功德,这不是靠这个十恶五逆的愚人曾经有修什麽定善或散善,而是完全因为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大悲愿力的功德的缘故。
可知,念佛非定非散,超定超散,非要门所摄,是弘愿法门。
法照大师对弥陀本愿称名的简单容易与殊胜超越,写了很多给人信心、给人欢喜、很难得、很可贵的诗偈,在这里引用几首,请大家注意听: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弥陀本愿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
一切众生皆度脱,称名即得罪消除。
莫辞念佛度朝朝,弥陀本愿许相招;
临命终时生安乐,闻法悟解得逍遥。
万行之中为急要,迅速无过净土门;
不但本师金口说,十方诸佛共传证。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华还到此间迎。
如来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称名皆得往,观音势至自来迎。
凡夫若得到西方,旷劫尘沙罪灭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离无常。
西方进道胜娑婆,缘无五欲及邪魔;
成佛不劳诸善业,华台端坐念弥陀。
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觉,还来苦海作津梁。
急须念佛莫悠悠,欲超苦海要船舟;
称名决定生安乐,永绝阎浮生死流。
弥陀宝界不思议,唯叹娑婆去者稀;
阿鼻地狱人多往,一堕何年更出时。
法照大师也是唐朝净土宗的祖师,大约晚於善导大师一百多年出生,被唐太宗封为国师。他专修弥陀净土法门,跟善导大师一样提倡「本愿称名」,以专称弥陀佛名,依靠弥陀本愿力往生弥陀净土。他写的净土诗句非常多,在这里只是引用十几首。法照大师的净土思想还有他诗句的风格,因为传承於善导大师,因此跟善导大师的风格非常的相像,所以法照大师也被尊称为「後善导」。
第四十五、念佛置下品四意
念佛既然属於弘愿门所摄,功德与功能都是超绝的,为何不在上品就开始说,却到了下品才说,而且让人误以为往生之後,所得的利益是最差的?
佛意幽深,略举四点:
(一)显示摄机之广:下品下生有三摄,也就是三种包含,哪三种呢?
①举恶人摄善人。举出一个极恶的人临终才念几句佛号就能往生,来含摄善人,乃至所有众生都必定能够念佛往生。
②举临终摄平生。举出临终念佛也能往生,显示我们现在平生念佛,当然更加决定往生。
③举少念摄多念。举出临终才开始念佛,所念只是少少几句都能往生,何况我们现在就开始念佛,所念岂只是十声、百声而已,更加决定往生。
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标准是从「恶人、临终、十念」开始算起,显示弥陀的救度,无一遗漏。
(二)以下下机显上上法:为了显示弘愿念佛得益最胜,功德超越散善三福,所以念佛特别在下品宣说,以下品的根机显现念佛的功德最殊胜,所谓「以极恶最下之机,显极善最上之法」。好像高山的水,能降深谷之底;最上的法,能救极恶的人。所以净土法门,方法是易行极致,利益是无上涅盘。
(三)显示抑恶劝善:念佛本身虽然超越定善、散善的品位,但是下品下生是个恶人,恶人念佛虽然同样往生,但却说是在下品,又说往生之後经过十二大劫莲花才开,这就有抑止故意造恶的意思,不要因为念佛能往生就我行我素故意造罪造恶。
(四)随他意的方便引导:佛说法有随他意、随自意、随自他意三种。《观经》是释尊随顺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而说,韦提希夫人只有请佛说定善的观法,对於称名念佛既不知道也没放在心上。释尊就先顺着韦提希夫人的意思,先讲十三种定观,然後自己主动开说三福散善,最後在下品三生,一切定善散善都救不了的时候,独显念佛的超胜与绝对,引导一切定善散善的修行人都归到念佛法门。所以念佛说在下品,这是佛随他意的方便引导,并不是念佛一定在品位当中,甚至是下品。
如果释尊完全随自意而说的话,那就直接说念佛往生,不说品位,《阿弥陀经》就是证据。《阿弥陀经》是佛无问自说,其中就将一切定善散善功德贬为「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独独以念佛为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必定往生;往生也不谈三辈九品,都是不退转,一生补处,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在同一地位、同一境界。所以大师解释说: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又,「辈品」是为了说明阎浮提众生的种种机类,所以大师说:「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佛说九品的目的,是以这九品来涵盖一切善恶凡夫,引导一切众生归入弘愿念佛。如果原来是要门的根机,但不依靠自己的要门功德回向,完全以念佛依靠弥陀功德,就不在辈品之中,就没有千差万别的辈品,万机万品通通成为昙鸾大师所说的「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法界皆兄弟」的念佛一机,因为弥陀的功德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阿弥陀佛以他成佛的功德,回向赐给十方因地的众生,作为往生成佛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功德,超胜超绝凡夫众生任何修行的功德,所以昙鸾大师说「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一般的净土行人都希望上品上生,但却不知上品上生还是属於散善所摄。
所以下品三生就是以救度的事蹟,解释《大经》第十八愿的道理,所谓以事显理,事理双彰,来显示净土宗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