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概说(八)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第二十五次的佛一讲座,目前依然讲解《观无量寿经》大意,现在所讲解的主题是「《观经》顿渐」。
上次,引用了净土宗根本依据经典之一的《观无量寿经》经文,阐述净土法门是属於圆教顿教;同时援引本宗的传承祖师: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以及善导大师的法语接续说明。上次引用了善导大师《般舟赞》的几段偈语,这几段偈语可说是对释迦牟尼佛一代教理的判别。同时判断出净土宗《观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这三部正依经典所说的都是顿教,是菩萨藏。现在,接着讲解善导大师这几段偈语。
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弥陀涅盘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这几段偈语是判断净土宗之外的其他的教门,可以说都如同《璎珞经》中所说的,是属於渐教,不是顿教。为什麽呢?善导大师另外有说:
根性利者皆蒙益,钝根无智难开悟。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引导众生断除烦恼、证悟涅盘的一种方便施设,但是必须是属於根性利者才能够获得这一些法的利益;如果是钝根没有智慧的,连开悟都不可能了,何况是证悟佛果呢?
善导大师这样说,隐然背後在提醒我们,我们其实都是钝根无智的。为什麽?真正根性利者是在佛陀的正法时代,到了像法时代根性利者就寥寥无几了,何况我们是身处末法时代。
佛陀的教法分为三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法五百年,有教、有修、有证」,也就是说,有教理的弘传,有精进的修行者,同时证悟的人很多;「像法一千年,有教、有修、无证」,到了像法一千年之间,还是有教理的弘传,同样也有修行者,但已少有证悟的人;「末法一万年,有教、无修、无证」,末法一万年之间,也是有教理的弘传,但已没有真正的修行者,当然也没有证悟者。
像法时代大概是西元一世纪之後,也就是佛法最初传播到中国,大约是汉朝末年之後,已经是进入像法时代,那个时代还有修行者;譬如,隋唐时代有很多高僧大德,各宗各派的判教与创立,都是在那一个时代。
其中鼎鼎有名的,就是天台宗智者大师,他被尊称为「智者」,也被尊称为「东土释迦」,是中国的释迦牟尼佛,可以说智者大师是个利根的人。可是他最後表明自己的境界,说自己是到五品位的阶位,还没有断除见惑的烦恼,只是开悟之後,进入所谓从性起修的阶段,还没有到达断除见惑的境界。
到了像法之後的众生利根少,大部分都是钝根。
善导大师在这里所讲的「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意思是说,所有的法门如果跟《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中所说的顿教来相比的话,那些法门统统是属於渐教,而不是顿教了。
善导大师在《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所说的是,只要我们众生一日七日的专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也就是随其寿命的长短而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娑婆世界的果报一尽、寿命一断,当下就往生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接着又说:
一入弥陀涅盘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一旦进入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当下就是不退转,证悟无生的境界,因为极乐世界就是涅盘的境界。所谓「证无生」就是成佛的意思,无生就是不生不灭,就是涅盘,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善导大师另外在《法事赞》说:
净土无生亦无别,究竟解脱金刚身。
弥陀净土极乐世界是属於无生的境界、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到了那里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究竟解脱而获得金刚之身,也就是成佛。
善导大师以这几段偈语,一方面说明圣道门的各宗各派可以互相比较高低优劣,哪个宗派是顿教圆教;哪个宗派不是圆教是偏教,不是顿教是渐教。可是,如果圣道门跟净土门比较的话,圣道门就全都属於渐教而不是属於顿教了。
同时,善导大师也以这几段偈语来显明,「念佛总摄万机,速证佛果,名为顿教」。引导所有的根机都来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念佛很容易,而且念佛能够快速地脱离轮回、成就佛果;所以念佛可以普遍的摄化、摄受所有的根机,而且能够让他在今生今世预先获得往生不退转的身分。
也就是说,在这里说明两种不退转的法门:
一、依据《璎珞经》所讲的必须万劫修功证不退;
二、依据《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所讲的一日七日专称佛名,命终往生就获得不退。这两者快慢上的差别是很悬殊、很钜大的。
为什麽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天台宗、华严宗或禅宗、密宗这几个有名的宗派,虽然各自也称为顿教,但对修行者来讲,都还要断除烦恼才能出离轮回,破除无明才能够证悟佛果;从这点来讲的话,就是渐而不是顿了,也就是「於法虽顿,望机成渐」。
意思是说,就华严、天台、禅宗、密宗的教理来讲是属於顿教教理,可是从修行者的根机来看的话,就成为渐教而不是顿教了。唯有净土这个法门,不用断烦恼也能够出离三界轮回,到了极乐世界自然破除无明,进入佛的境界,这样说来,岂不是唯有净土一门,才是唯一的圆顿之教?因为它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而且,即使一辈子没有遇到佛缘来学佛修行,直到临终快断气了,才遇到学净土法门的善知识来引导他念佛,他随着念佛,不管是念了十声五声三声一声,或是当时嘴巴已经坚硬了,不能开口念佛,但是他的神识还是很清醒灵敏,他一听,内心就接受了弥陀的救度,虽然在那个时刻他就断气了,也能当下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说,他来不及开口念佛,只是心中听闻、心中接受就断气了,也照样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命断须臾生安乐」。这一口气一断,心脏停止,脉搏停止的当下,就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唯有这个法门才是真正的、绝对性的圆教顿教,人人都有希望,都来得及。假设说,对方已经断气了,或死去了七天或七七四十九天,我们为他念佛,还可以超度他往生极乐世界,乃至於这个人去世了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子孙们虔诚念佛,也可以超度祖先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在经典上都有说明。
净土法门不只是利益人间的人,它涵盖很广,圣人能够往生,凡夫天人能够往生,乃至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也能够往生。
我们为三恶道的众生念佛,阿弥陀佛就会放光到我们所为他念佛的对象,去摄受他,接引他到极乐世界。所以,净土法门称为特别的法门,跟其他各宗各派的法门完全不同。「特别」的原因是在於阿弥陀佛是佛,佛当然就有大慈大悲的心,也有大愿大力的威德;而阿弥陀佛又是佛中之王,他的大慈大悲,能够彻入十方众生的心中,他的威神功德,能够连阿鼻地狱的众生,都救度到极乐世界,净土法门的特别就在这里。
所以,就法的性质来看,《华严经》、《法华经》都是顿教;从根机的修行来讲,《华严经》、《法华经》跟《璎珞经》一样,统统属於渐教。
因此,日本八百年前的高僧法然上人,他说净土法门「非顿渐所摄,而假与顿教称,显横截横超用。」这段法语是说,净土法门并不是属於圣道门所讲的顿教或渐教,跟圣道门的顿教、渐教没有关系,为了方便说明,因而假藉圣道门所讲的顿教,来显示净土法门是横截的、横超的。也就是说,即使圣道门所讲的顿,还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逐阶竖出,但是净土法门是当下横截六道轮回,横超到极乐世界。
接下来,引用明朝末年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大师所写的《弥陀要解》里面的几段法语,来显示净土法门是圆顿之教。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之中对净土法门有很崇高的赞叹,在此引用几段: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
「方便多门」,释迦牟尼佛讲了很多的法门,但目的没有两样,都是要让人成佛,所以说「归元无二」。「归元」就是成佛,目的是为了成佛,没有二没有三。可是,在方法上有多门,方法上不但有二有三,而且有八万四千法门。
然於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但是,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八万四千方便法门之中,来寻找最直接的、最圆顿的法门的话,那就统统没有超过念佛生净土的法门。也就是说,佛教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最直接、最圆顿的就是净土法门。
又於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进一步,於净土法门念佛当中,要再找出最简单容易又最稳当,不会出差错的,就没有超过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愿生阿弥陀佛的净土,而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了。
净土门的修行法门自古以来有归纳为四种:「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以及「持名念佛」。当然这一种分判等於是夹杂的、圣净不分的。其实论净土法门唯有持名念佛,也就是称名念佛。为什麽?因为净土法门是在讲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佛的愿有四十八,那一定有一个核心的、根本的愿,就是第十八愿。所以讲净土法门,就是讲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而第十八愿只有讲「信愿行」—–信佛救度,愿生净土,然後专念名号。就这麽的单纯,这麽的简单容易。
所以,蕅益大师接下来说:
不劳观想,不必参究。
不用去观想念佛或观像念佛,或者做禅宗的参话头「念佛是谁」,去修实相念佛,统统不必,因为这一些不是纯粹的净土教理,同时又是难行道。这是蕅益大师这几段法语所讲的意思。蕅益大师进一步又说: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
只有持名念佛这一个法门摄受的根机最为广大,无机不受,所有的根机都能够进入这一个法门,在这一个法门获得解脱。也就是说,以十法界—–四圣跟六凡,「四圣」当中「佛法界」就不用讲了,「菩萨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也能念佛往生极乐,快速成佛;至於六种凡夫还具足烦恼跟业障,但他们只要念佛,也能够不断烦恼得生极乐;一旦往生极乐,烦恼不断而断,无明不破而当下消失。所以一方面它收机最广大,一方面它下手最容易,所以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如果方法行持不容易的话,根机锐利的做得到,可是根机迟钝的、没有智慧的、业深障重的,就做不到了。
又说:
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
《阿弥陀经》所讲的念佛法门,是释迦牟尼佛基於悲悯十方众生的悲心愿力,不等待弟子们请问,迫不及待地自己宣说这个法门,向大智舍利弗尊者提出这个法门;因为也唯有大智舍利弗,他的大智慧才能够肯定这个法门,其他的人听了,恐怕如聋如哑,不晓得是在讲什麽。
接下来,蕅益大师以最崇高的口气赞叹净土持名念佛的法门说:
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方便中第一方便」,若论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法,不管渐教顿教,都是方便引导众生断烦恼、证佛果的。念佛是八万四千法门中的第一,不是第二第三。其实,可以说是唯一,因为如果有第一就还有第二,如果唯一的话,那就无可比拟了。
「了义中无上了义」,佛陀说法是针对众生的根机,众生的根机到位了,就直接说一乘成佛的道理,还没有到那个地步,就暂时说其他的法门来逐步引导;所以佛说法有了义、有不了义。净土念佛法门就是了义中之无上了义。
「圆顿中最极圆顿」,念佛法门是所有圆顿法门之中,最高上、最终极的圆顿法门,其实也是绝对性的、无可比的。
又说: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
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
皆不出於此矣。
也就是说,不论大乘法门中最有名的富贵华严或成佛法华,还有十方诸佛,所有菩萨,所有法门的核心精髓,都在於专称弥陀佛名,往生弥陀净土之中,都不出於念佛的范围。蕅益大师的这些赞叹,是非常中肯而殊胜的赞叹。
近代鼎鼎有名的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他对於净土法门是怎麽样的赞叹呢?他说: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净土法门无论它的教理、功德、功能、利益,它摄受的根机都非常广大,没有一个边际,可说无法不备,无机不收。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一辈子讲的所有教理,都没有超越净土法门的教理之外;同时所有法门的功德跟功能,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都完全具备,没有超出阿弥陀佛的名号之外,也没有一个根机会遗落在外。任何圣凡善恶的根机,只要念佛,都能离开轮回往生成佛,这个就是「其大无外」。
「全事即理」,「事」就是事相上,有为、有修、有造作、有生灭的;「理」就是理体、理性,是真理的意思,就是不生不灭。「全事即理」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说,净土法门的念佛看起来好像是有为的、生灭的事相,但是,当下却契入不生不灭的理体,这个叫做「全事即理」。
如果按照通途法门来讲,要达到「事即是理」,就要破除无明,证得真如的佛性,才能够念念都契合真如的理体。无明未破,那麽事就是事,理就是理,理事是各自分开的,不可能事即是理、全事即理。
「全修即性」,「修」就是指外在身口意的修为,修的形象;「性」就是指每个人本来都具有的佛性、自性、本性。必须是彻悟自心,也就是悟了佛性才能够「全修即性」。
事与修,理与性,可以合在一起,不过分为「能」跟「所」而已。全事即理,全修即性,可以说是不容易的。如果没有开悟的话,不可能全事即理,全修即性。但是念佛,当下就是进入理性真如的境界。
为什麽?因为,我们所念的对象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是怎麽样的一尊佛?他是什麽样的质性?是什麽样的阶位?阿弥陀佛是无上正等正觉,他本身是不生不灭的,他心心念念都是为了摄取念佛众生,时刻与念佛众生心心相印,感应道交。尽管我们凡夫的心是有烦恼,念佛的时候动动嘴巴,或心中思维阿弥陀佛,是有修、有为、有造作的一个事相,但是当下,就契合这一句名号本身不生不灭的理体,与弥陀心心相印,感应道交。所以说,「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只要我们专一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使不懂得什麽是生灭、不生灭;也不懂得什麽是佛性、非佛性,可是当下跟佛性的真如理体就感应道交、契合在一起。这个叫「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别的法门就不可能。譬如说诵经,我们诵经,经的本身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除非能够因诵经而开悟,证得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然後进一步从性起修,才能够全修即性,全事即理,不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圣道法门首先要能够悟後起修,才能够全事即理,全修即性,否则理与事、修与性,就各分成两片了。从这点来讲,净土法门是非常容易、非常殊胜的,不管是谁,任何身分,都能够念佛就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行」就是修行,也就是念佛。念佛是很平常的,我们就是以我们这样的根性,老实的、真心的、动动嘴巴念念佛。非常的平常,看起来并没有什麽深奥、玄妙、特殊、与人不同的作为,而且还是本着具足烦恼的根性,在自己的岗位、自己的家庭念佛,所以是非常的平常。既不是在深山古刹,也不是在关房之内,依旧过着日常平常的生活,来念这一句弥陀的名号,所以说「行极平常」。
但是,看他行极平常,好像不起眼,只是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念念这一句佛号而已,但他所得到的利益却是非常的殊胜。为什麽?不断烦恼得涅盘,必定脱离轮回往生成佛,这个利益岂不是非常的超越、非常的殊胜?
为什麽会这样?印光大师接下来有解释说:
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这就说明它的理由了。
「良由」,正由於。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我们念佛是直接领受阿弥陀佛成佛的所有功德,阿弥陀佛是以他正觉成佛的所有功德送给我们因地修行的人、因地念佛的人。
「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该」就是包含、容纳。我们即使现在还在因地念佛,可是已经领受了、包含了、容纳了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阿弥陀佛成佛的功德广大无边,所以以大海来形容。我们在因地念佛—–也就是现在在娑婆世界念佛,已经领受了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就能够消除生生世世以来,乃至今生今世所有的罪业;有了这个功德,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成佛。「果彻因源」,阿弥陀佛所有果报的功德,都完全回向、赐给念佛的众生。
所以,净土法门的简易殊胜,就在於是它是果地法门,不是因地法门。打一个比喻,如同国王退位了,把王位传给他的东宫太子,这个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如果是一般寻常老百姓的话,完全不可能登上国王的地位,顶多当上宰相;还要赴京赶考,考上之後当官,先由县官、省长、部长之後到宰相,但这也必须是聪明、勤奋有福报的人,如果没有那一种资质与福报的话,就不可能了,这就是因地法门。所以,净土法门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果地法门。其他的法门,是因地法门不是果地法门。
印光大师又说:
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
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
一切法门归纳起来,就是偏圆顿渐的法门,一切行门归纳起来,就是大小权实的法门。
什麽是「偏圆顿渐」呢?「圆」就是圆融、圆满、无有缺陷的意思;「偏」就不是圆,也就是不圆满,是偏於一边的。以天台宗判教来看的话,天台宗判为四教,把释迦牟尼佛一代的教法判为「藏通别圆」,「藏」就是藏教,是小乘教,「通」就是通教,「别」就是别教,通教、别教是属於大乘法门,可是尚未达到圆满无缺,还有所偏;「圆」是圆教,才是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大乘法门。
如果是「偏」的话,或者偏於空,或者偏於有,也就是各有所偏,或者不能出空入有,或者不能妙有真空,所以叫做「偏」。「圆」则是真空妙中道实相,「顿」就是不经过次第,当下圆满成就。「渐」则要慢慢的修行、按部就班、有次第的历劫修证,经过百劫、千劫、万劫、三大阿僧只劫。
念佛法门以外的大乘法门,概分为偏圆顿渐,但这些法门没有一个不是从这个法界所流露、显现出来的。这个法界是指什麽法界呢?就是指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六字名号就是无量光寿,就是法界。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法门,不离开偏圆顿渐,而偏圆顿渐这一切法门,都是从这一句名号的功德大宝海,所流露出来的;换一句话说,这一些法门,其实也都是阿弥陀佛名号功德大宝海的一滴水而已。简而言之,释迦牟尼佛一辈子所讲的法,等同大海的一滴水,还没有讲的法有大海那麽多。
「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大」就是大乘,「小」就是小乘,「权」就是权假方便,「实」就是真实究竟。大乘小乘、权教实教这些修行,最後都要导归到这一句名号,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门」。
又说:
统摄律、教、禅、密之宗,
贯通权、实、顿、渐之教。
这一段法语,跟上一段法语的意思几乎相同。既然偏圆顿渐一切法门都是从这个法界所流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最後都还要归回到这一个法界;当然净土法门就是统摄律宗、天台、华严、唯识、三论,还有禅宗、密宗;自然也贯通涵盖权、实、顿、渐这一些教法。印光大师这个法语是做对句。
又说: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三根普被」,所有根机大概归纳,就是上、中、下这三种;不论是上或中或下的根机,都能够普遍进入这一个法门。「利钝全收」,不管利根、钝根都能够修这个法门,都能够依这个法门断烦恼、成佛果。
其他法门就不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了,高超的,钝根者学不起来;浅显的,利根者不屑修学。只有净土宗这一个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
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
即使是等觉菩萨,他如果要快速成佛,也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够快速成佛;并不是说位高的等觉菩萨了,就不用学这个法门,不是的,还是需要的。
即使是五逆十恶造罪多端的人,也可以学这个法门;并不是说,这个法门是利根的菩萨的法门,五逆罪人就没有份。这个法门的摄机包含很广,所有圣凡善恶的根机统统包含。因此「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领受这个法门的功德。那这个逆恶罪人是谁呢?其实逆恶罪人不是别人,逆恶罪人就是我们。我们的内心都有贪瞋痴,都有种种罪业的根性在里面,所以五逆十恶这一种念头在我们心中都具足,只是有没有遇到那个缘,遇到那个缘就会迸发出来了。我们要有这样的自觉而专一念佛,靠佛救度,愿生弥陀净土。
印光大师又说:
於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在释迦牟尼佛一辈子所说的所有法门当中,净土念佛法门,是唯一的特别法门。这一个法门的修因证果–—因地的修行到果地的证佛果,不得以通途法门教义相绳。也就是说,这个是特别的法门,其他的都是通途的法门;这个特别的法门,因地的修行,果位的证果,都跟通途的法门完全不一样,是不可以用通途法门的教理来做标准,来规范它的。
通途法门的教理,概括起来就是戒定慧,所谓「勤修戒定慧,断除贪瞋痴」。贪瞋痴断除了,首先就出离了六道轮回,如果要成就佛果,就要回小向大、以四无量心、发四弘誓愿,然後,以四摄行六度,历经三大阿僧只劫的难行苦行才能成佛,这就是通途教义修因证果的轨则。可是如果是净土法门这个特别法门,就不须遵循这个漫长而难行的轨则。一方面是因为不可能,我们哪有可能勤修戒定慧,断除贪瞋痴呢?不可能的、做不到的;另一方面是不需要,因为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当中,就涵盖着戒定慧、四摄六度在里面了。所以,念佛的人单凭一句弥陀名号就可出轮回、证佛果,如古德所说「不用三只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因此说,「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印光大师还说了一段法语,让人家很震惊: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以所有的众生来分的话,分为「十法界」,有四圣的法界、六凡的法界;「四圣」就是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六凡」就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除了佛之外,其他九法界的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逆恶的罪人,如果离开了净土法门,就不能圆满完成佛道。
这一句话说的斩钉截铁、铿锵有力,且下了一个判定「所有还没有成佛的众生—–菩萨也好,还在轮回的凡夫也好,不想成佛便罢,想要成佛,统统要归入这个法门,统统要念南无阿弥陀佛」。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十方国土都有十方恒河沙无量无边的佛,那诸佛出现於世间的目的是做什麽?我们凡夫是随着业力投胎转世而来的,佛不会投胎转世,佛的出现,肯定是有愿才出现的。十方的佛只有一个愿,就是度众生的愿,要度众生,如果离开了这个法门,就不能够普遍广度十方众生。
也就是说,十方诸佛如果舍弃了这个法门,或许他只能度大菩萨,至於向下,比如声闻缘觉乃至於六道凡夫,就没办法引导与救度了。以十方诸佛来讲,十方诸佛都有愿,但未必有那个力,有的众生能够救度,有的众生不能救度,就像《悲华经》所讲的,五浊恶世、娑婆世界的众生,因为贪瞋痴太过强盛,业障太过深重,导致一千四佛舍离而去;一千四佛代表十方诸佛的意思。也因此释迦牟尼佛显化在这娑婆世界,最终要不问自说的宣说这个弥陀救度的法门,才能够普遍利益群生,使所有众生离开轮回、证悟佛果。
这首偈子,也可以说下了一个大断案。
印光大师也说:
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
举一全收,无欠无余。
「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意思是说,十方法界所有恒河沙无量诸佛的功德,都含藏在阿弥陀佛一佛里面。「藏」就是仓库的意思,因为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因此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十方法界诸佛的功德。我们只要单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十方法界诸佛的功德,就统统拥有、吸收了,所以说「举一全收」。举出这一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称念这一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就全部收纳了十方诸佛的功德,既不少,也不多。
又说:
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
净土法门是十方三世—–过去的佛,现在的佛以及未来的佛,如果要成佛,都要学这个法门,忆念南无阿弥陀佛;即使他成佛之後,要广度众生,也要这一个总持法门。也就是说,净土法门是总包含的法门,八万四千无量法门都包含收摄在这一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之中。要成佛固然要这个法门,要度众生也同样要这个法门,没有不需要这个法门,没有离开这个法门的。
所以,印光大师一开始就说,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广大无限,几乎没有边际,无所不包含,也没有一个遗漏掉。
又说:
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
假使释迦牟尼佛不宣说开展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脱生死轮回,都还要在六道的苦海当中载浮载沉,随业随缘、造罪造业,一直轮回、受苦受难。可见这一个法门的稀有可贵!
十方诸佛出现世间,最终如果没有宣说这个法门,只有正法的众生才能够断烦恼证涅盘,末法的众生就不可能了脱生死,像法之後,虽然也有精进修行的人,但始终也不能断烦恼证佛果。
而印光大师所讲的这些,善导大师的着作也都已涵盖。比如善导大师有一段法语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也就是说,离开念佛法门之外的所有的修行法门,不论是渐教的、顿教的、圆教的、偏教的、大乘的、小乘的,这些都是善,都是引导成佛的;可是跟念佛来比,那就不能比较了。为什麽?
善导大师说:
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论有无功夫,本身就是三昧的境界,也就是定,陀罗尼的境界,所以说念佛三昧。为什麽?因为这一句佛号就拥有三昧的功能与功德在里面,所以善导大师说「念佛三昧功能超绝」。这一种功德、效用,是超越的、绝对性的;如果是相对性的话,那可以比较,但若是超越绝对,那就不能比较了。所以说「实非杂善得为比类」,实在不是杂善能够互相比较、形容的。
这里所讲的「杂善」,简要讲就是《观经》所讲的「要门」,也就是定善跟散善。推广来讲,就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中,净土宗之外的其他各宗各派。「实非杂善得为比类」可说是对念佛最崇高的赞叹。
祖师这些对净土法门的赞叹,会不会过於夸大、不实际?一点都不会。接下来再引用《无量寿经》上卷最後,「华光出佛」的经文来做说明。
《无量寿经》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在宣说阿弥陀佛发愿修行成佛的因果;下卷则主要在说明,众生念佛往生的因果。上卷最後一段文叫做「华光出佛」之文,「华」就是极乐世界的莲花,「光」就是极乐世界的莲花所放出来的光明,「出佛」就是极乐世界的莲花所放出来的光明,每一道每一道的光明,都出现了无量的佛。这一些佛到东方世界啦、到南方世界啦、到西方世界啦、到北方世界啦、到四维上下的世界去说法度众生,经文的内容是这样的:
众宝莲华,周满世界。
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
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
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於佛正道。
这一段是简要的摘录。
「众宝莲华,周满世界」,极乐世界充满了莲花,这一些莲花是什麽形成的呢?是无量的宝物所成的莲花,这一些莲花遍满极乐世界。
「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每一朵莲花都放出了三十六百千亿光。在这里,三十六百千亿是形容无量的意思。为什麽用三十六?因为在经文中,简略的提出六种颜色的莲花,什麽颜色就放什麽光,六六三十六,三十六的百千亿光,就是无量光的意思。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这三十六百千亿光的每一道光明,又出现了三十六百千亿佛。也就是说,每一道光显现出无量诸佛。
「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这些无量诸佛,每一尊佛又放百千亿的光明。这一些光明有什麽作用呢?「普为十方说微妙法」,这一些光明的作用是要为十方世界的众生宣说微妙法。
什麽叫「微妙」?「微」就是微细,我们看不到、想像不到;「妙」就是不可思议;所以,微妙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什麽是不可思议呢?起死回生才是不可思议,死的东西、死的人能够让他活起来,这能够想像吗?世间上,虽然有神丹妙药能够起死回生,可是不一定能使人断烦恼、证涅盘。但是阿弥陀佛这一个法门却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所以叫做「微妙法」。
我们在这世间所看的光明,比如蜡烛光或日光灯或太阳光,除了感觉明亮跟温暖之外,感觉不到其他还有什麽作用。可是阿弥陀佛的光明,它会在我们内心开发智慧;会引导我们去接近贵人,接近善人,接近佛缘,接近善知识,而领悟阿弥陀佛的救度,往生极乐世界成佛,这个就是微妙法。这个就是光中化佛,佛又放光,光满十方世界,为众生说微妙法。
「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於佛正道」。无量无边的佛放光,每一尊佛、每一道光,都各各使无量的众生断烦恼、成就佛果,安立於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这是《无量寿经》所讲的。
有关《无量寿经》的经文,有五本的《无量寿经》名称不一样,文字也不一样,内容则大同小异,都在讲同一件事情。在《无量寿经》的经文讲的是,「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也就是说,华光出佛这无量佛是到十方说法,我们如果没有细细体会的话,对於到十方说法会觉得很空旷;十方很广,到底是指哪个地方?其实说十方的话,就包含每一个方位、每一个地方,可是在文字上没有明确显示出来。
但如果从另一部经,也就是《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这部经「华光出佛」的经文是怎麽讲呢?它讲的就比较具体:
是诸佛等,现往东方为众说法,皆为安立无量有情於佛法中;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也就是说,这一些极乐世界莲花所放的光明,光明所出现的佛,这一些佛现在示现在东方的娑婆世界或是其他的世界,为众生说微妙的法,引导无量的有情众生到极乐世界。以极乐世界为座标来讲,东边就是娑婆世界。依照经典所讲的,极乐世界的东边有无量的国土,就如同《阿弥陀经》所说:「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娑婆世界也是东方的一个国土,甚至药师佛的世界,也同样在极乐世界的东方。这样说起来,东方世界就应该有从极乐世界出来的无量数佛,而释迦牟尼佛是在东方的娑婆世界,那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会是什麽关系呢?就是报佛跟化佛的关系。因为阿弥陀佛是报佛,而释迦牟尼佛可以说是从极乐世界,华光所出的佛,所以才说「普为十方说微妙法」。
简单来讲,无量诸佛都是阿弥陀佛的悲心愿力所成就、所显现的,无量诸佛都是从极乐世界出来的。
像这样的经文除了在净土的经典《无量寿经》宣说之外,其他的经典有没有这样的说法呢?有,而且非常的明确。七卷本的《楞伽经》卷六就有「极乐出佛」的经文:
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
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
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
这六句三十个字的经文,非常简要明了的说出,十方世界所有的凡夫圣人之中所出现的佛,不论是法身、报身的佛,或化身、变化身的佛,都是从无量寿(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出来的。这几段经文可说与「华光出佛」之文互相呼应。
读这几段经文会令人很惊讶、惊叹净土法门的广大无边、涵盖无量,所有佛都是从极乐世界出来的,目的都是为了宣说微妙法。微妙法就是阿弥陀佛无条件、主动积极、平等救度众生的法门,不讲任何条件的、白白的送给对方成佛的功德的。
从这一段经文可以了解到,阿弥陀佛的悲心要救度众生,阿弥陀佛的愿力能够救度众生。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悲愿凝聚而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极乐世界就是我们十方众生往生的世界,目的是要让我们回归到那里成佛。
再来,阿弥陀佛的悲愿,开展成为十方世界无量的诸佛,普为我们十方众生说「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妙法。所谓,现往东方为众说法,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有极乐世界所出来的佛到那里去说法,所以,十方诸佛是阿弥陀佛的悲愿所开展出来的。
十方诸佛没有离开阿弥陀佛的悲愿,十方诸佛的目的,就是为十方众生说微妙法,引导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说,极乐世界和十方诸佛,都是阿弥陀佛的悲愿所凝聚、开展、显现的,目的都是引导、救度含括我们在内的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极乐世界也好,华光出佛也好,十方诸佛说阿弥陀佛本愿的法也好,这都是阿弥陀佛的悲心愿力开展出来的,所以根源在阿弥陀佛的悲愿。
阿弥陀佛的悲愿深广无边,凝聚起来就是极乐世界,开展出去就是十方诸佛;开展出去的十方诸佛,就是为了广度十方众生,到弥陀悲愿所凝聚的极乐世界去成佛。所以,印光大师才说:
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一切法门」就是刚刚所讲的「偏圆顿渐」,一切行门则是刚刚所讲的「大小权实」。
我来讲一件「起死回生」的故事。
有一位日本人叫做花山先生,他跟他太太在三十几年前到美国定居,在那里当大学教授。那时候,他第三个孩子刚出生不久,几个月的某一天,这个孩子突然罹患了原因不明的疾病,立刻送到大医院,在加护病房照顾医治,没有几天医生就宣布病危,有可能在最近就会断气。
花山先生是净土宗的信徒,有念佛的观念,他们接到病危通知的讯息,心里也就有数了。虽然心中极为痛心难过,为防万一,他们特别戴着念珠,一面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很快的赶到加护病房。到了加护病房的时候,医生就对他们说:「这个婴儿刚才脉搏已经停止了,可是突然间又恢复跳动,所以请你们先在外面等一等。」
夫妻二人压抑着焦急忧惧的心情,在外面专心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久之後医生又出来说:「孩子的脉搏已经停止了,你们可以进来了。」夫妻两人进入加护病房,双手合掌,为这个婴儿静静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时候,婴儿的脉搏又开始动起来了。这对夫妻眼睛专注地看着孩子,孩子的脉搏三次停止,又三次跳动,最後逐渐的苏醒过来,不久之後完全健康。到现在,这个婴儿已经长得很高,而且身体非常健壮。
对於这个孩子能够意外生还,他们夫妻两个很感谢主治医师,特地到主治医师的家表达谢意。可是这个医师却很郑重其事地问:「哎呀!很抱歉,我要唐突的请问你们一件事情。你们是学佛的,在佛教里面是不是有什麽特别的祈祷方法,或者是念什麽咒来求佛加被,排除一些障碍,使得死去的人能够活过来?」对於医师突然这样子问,他们夫妻俩也一时不晓得怎麽回答,因为他们是学术界中的人,往往学术界中的人以学术科学为主,很少谈论到宗教或信仰,或者是灵应的现象。那麽,根据这个主治医师他长久的医疗经验,认为这个孩子已经没有救了,可是竟然能够起死回生,实在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这个医师也在思维,是不是因为他们是学佛的,而佛法之中有一种祈祷的方式或某一种咒语有加持的力量,能够使将要死的人不死,不能活的人活过来?
那麽,这位花山教授他也很难回答,因为确实他们有为这个孩子念佛,前往医院一路上也是念佛,在加护病房也是虔诚的念佛;同时也亲自看到他的这个婴儿,脉搏停了三次又恢复了三次,之後继续跳动逐渐就生还。
这个就是父母亲念佛,他的婴儿能够获得念佛的功德,消了业障而起死回生的真实事蹟。表示这一句佛号具备所有的功能,他人念,另一方也同样能得到利益。尤其,对方不是别人,是念佛者的亲生骨肉,有亲缘血缘的关系,所以念起佛来特别的虔诚,是从内心而念。而我们都是为了自己的解脱生死,往生成佛而念佛的,因此我们所谓的信佛救度、称念佛名、愿生净土,也必须是真诚不虚、专一不二的。
第二十一、六字释
现在,进入第二十一个主题—–「六字释」。
「六字」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释」是解释,是善导大师的解释。自古以来的祖师大德当中,善导大师对这六个字的解释,是最有权威的,不仅最合乎阿弥陀佛的悲心,也合乎我们众生的根机,可以说是最契理、最契机的解释。
《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的经文,说: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意思是说,有一个人很不幸,一辈子没有遇到善缘来行善积德,当然更没有遇到佛缘而学佛修行,所遇到的都是一些恶的因缘,结交坏的朋友,不好的环境,使得他一生的行为都是在造恶中过日子。到了临命终的时候,由於罪业的关系,地狱的果报现前,地狱之火燃烧而来,可以想像得到,这一个人心中的恐惧是多麽的深,就如同《无量寿经》所讲的「大命将终,悔惧交至」,又是懊悔,又是慌张恐惧。
一般人即使没有作恶,也没有那样深的罪业,临命终的时候也是神识茫茫,六神无主,不晓得将来会怎麽样,到哪里去,是苦是乐?所以,对於一个临命终的人,佛陀说是「悔惧交至」,懊悔出生到现在,从来没有为未来世预做了解,先做准备,都只是追求世间的五欲。现在就要面对死亡了,丈夫妻子再怎麽恩爱,儿女再怎麽样孝顺,都代替不了自己的病、苦、死亡,还有将来的轮回。不但不能代替,而且根本连陪伴在身边也不可能,真的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自己单独的去面对自己的未来,所以这个人非常的忧虑恐慌。
尤其是地狱之火已经燃烧过来了,那一种心情的恐惧痛苦是难以形容的。幸好他过去世结了佛缘,听闻了阿弥陀佛这一声名号,所以临终解脱的缘到了,遇到净土法门的善知识,来为他安慰开导,让他了解这个世间上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无限的慈悲,能平等的、无条件的救度任何一位众生;善知识又告诉他:这个宇宙有极乐世界,是所有众生最安稳、安乐的归宿,到了那里就能够永远离开六道的轮回,永远获得永生不灭,不老不病不死,不再轮回的生命。而且这个生命不但充满了快乐自在,也拥有跟佛一样的智慧、慈悲、愿力,自由自在的广度众生。善知识安慰、开导他之後,接着就引导他念南无阿弥陀佛。
这一个人,本来可说如同在茫茫大海之中沉沦,没有人前来救援,即使只是在慌乱中随手抓到旁边一把稻草,也要去依托看看;现在有阿弥陀佛的依靠,可以说是千钧一发之际得到了救命的依靠。所以他出自内心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一句的念下去,故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
「具足十念」就是念了十声,十念而已,这十念是念什麽呢?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由於称念这一句佛名的关系,在念念之中,每一声每一声,都除掉了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这数目字来看是八十亿劫的罪业,但是这八十亿劫是代表他旷劫以来所造的罪业,旷劫以来一直到今生今世所造的生死轮回的罪业,在一声一声的佛号当中消除了,这个就是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典据。
有关这六字,它的含义是什麽?我们通常说「万德洪名」,这六个字有万德,「万」是无量的、圆满的意思,有无量圆满让称念者可以成佛的名号,所以叫作万德洪名。善导大师特别对这六个字作了解释,这就是很有名的「善导大师六字释」。
善导大师解释说: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这一段解释的法语,可以分为三段来了解。
第一段,解释「南无」这二个字。南无就是归命,也是发愿回向的意思。
第二段,解释「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阿弥陀佛就是万德,所有功德都在阿弥陀佛这四字里面。这四个字「即是其行」,「行」就是修行的行、行为的行,也是德行的行,所有功与德统统在这里面。那是谁的行呢?当然是阿弥陀佛的行,阿弥陀佛的功德;同时也是南无的人,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的人的行的功德。
第三段,是做结论。「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因为有这样的含义,所以凡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就必得往生,百分之百、绝定性的,不是或然率;也就是只要称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获得往生的身分,命终之後就到极乐世界。
这是善导大师的解释。
这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完整的名号。一般来讲,「南无」这二个字可以连接上其他的佛或菩萨,譬如说:南无药师琉璃光佛,或南无地藏王菩萨。药师佛也好,地藏王菩萨也好,都是名号。上面连上「南无」这两个字,就是恭敬的、礼拜的意思。所以,「南无」这二个字,跟其他的诸佛菩萨的名号是分开的。唯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完全构建为这一尊佛的名号,比如《观无量寿经》的经文就是以「南无阿弥陀佛」作为佛名,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经》清楚明白的显示,这六个字全部是佛名。
因此,净土宗论及信心也好,安心也好,或者是起行也好,都是由这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全体而建立的;「念佛必定往生」这个净土宗基本的道理,是在这六个字内全部具足的。
「南无」这二个字是印度话,依统计归纳,共有十九种汉文译辞。譬如翻译为归命、信从、救我、度我、礼敬等等。在这一些翻译当中,善导大师的解释是:「南无者,即是归命」,也就是说,善导大师以「归命」这一个翻译作为主要的译意。所以我们由此而明确了解,所谓「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归命阿弥陀佛」的意思。至於「归命」这两个字的意思,等一下会进一步详细的解说。
接下来,善导大师又解释说「亦是发愿回向之义」,亦即,南无除了归命一义之外,归命之中同时是含有心愿内涵的,也就是,不是为了其他的事而归命阿弥陀佛,是专为往生极乐世界而归命阿弥陀佛。因此,归命之中也蕴含发愿回向的内涵在里面。
我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我回转我的心向着极乐世界。我以前这一颗心都是向着世间的、世俗的、五欲的;或者以前学佛的目的,是希望将来再度生而为人,享受世间五欲之乐的;或者是为了生天;或者是为了将来能够再度生而为人,甚至出家,所谓一闻千悟,广度众生,种种很多的目的。但是现在不是了,现在我回转我这个心,专心一意的向着极乐世界,唯有极乐世界这一个目标,无二亦无三,没有第二个目标,也没有第三、第四个目标,这就是发愿回向的意思。
善导大师这两个翻译解说「南无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一开始是梵文跟中文相比对:南无就是归命,南无是梵文,印度话;归命是中文,中国话,梵汉相对;接着就解释归命的含义,也就是发愿回向,完整的说明「南无」二字的整体意含。
接下来,善导大师解释阿弥陀佛这四个字说「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也就是说,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正行,亦即阿弥陀佛是以名号救度众生,以他这一句名号作为众生往生的功德。
这一句名号具有万善、万行、恒沙功德在里面,所以万德的这一句名号,其实也就是阿弥陀佛的佛体、阿弥陀佛的本身;阿弥陀佛本身的功德统统容纳在这句名号中,所谓「名即是体」,在佛的境界当中,他的名号就是他的本体。
以我们众生来讲,我们众生的本体是什麽?论肉身,就是这个身体,这个身体从外表来看有头、有四肢、有中间的躯干,里面就是五脏六腑;尽管外表看起来很鲜白漂亮,可是如果剖开这一层皮的话,那真的是惨不忍睹,非常丑陋的。不管男女老幼美丑,统统成为一具白骨,我们的肉体是这样。
人是身心的结合,一般认为我们的思想,也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是什麽内容呢?我们的心同样也是充满着污秽,比如贪欲啊、瞋怒啊、还有黑暗愚痴无明啊,夹杂着种种情绪啦、脾气啦、生气啦、批评啦、比较啦、计较啦、以及妄想杂念啦。尽管接受教育,或者有圣贤的观念,或者有科学啦、文学啦、哲学啦、艺术啦,虽有了这一些思想内涵,但总还是离不开贪瞋痴三毒的扰攘不安。
所以,论我们的身体,就是身心和合,这身与心都是不清净的。《心经》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指我们的身心,五蕴把它解析的话,就没有一个我;所以我们说「我、我、我……」,到底谁是我,谁是你?每一个人都是五蕴组成的,虽人我之间外表看起来各自不同,但其实内容成份都相同,都是烦恼,都是贪瞋痴。所以五浊恶世的人类乃至动物,都是贪瞋痴的聚集,离开了贪瞋痴,几乎没有我们,甚至离开了贪瞋痴,我们也活不下去了,这就是我们的本体。
阿弥陀佛的本体是什麽?是空性。
为什麽,阿弥陀佛有贪瞋痴吗?没有;有妄想杂念吗?没有;他会去起情绪、发脾气、生气、比较、计较、嫉妒吗?都不会;所以他的内心是空性,在空性当中才能具备全法界的智慧,同时把所有的众生看成一体,视人如己、爱人如己,这个就是佛。证悟佛性的话,他的心就平等了,他的心永远都在空性的状态当中。因为进入空性,所以他的生命就不再生死轮回了,他的生命就能够安乐的、自在的、充满在宇宙之间了。
阿弥陀佛又是经过五劫的思惟,发下了四十八个大愿,兆载永劫的修行,累积菩萨无量的德行,才成就这一尊佛。所以,这一尊佛的本体是什麽?就是四十八愿的功能,就是兆载永劫累积菩萨无量德行的功能,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的本体。那阿弥陀佛这一些功德功能,他的本体在哪里?就在这一句名号当中,这就是所谓的名体一如。他的名称、名号没有离开他的身体,他的身体跟他的名号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个是佛的境界,唯有佛才有这种境界,佛啦、菩萨啦、陀罗尼啦都有这种境界。
我们凡夫就没有了,我们凡夫的名跟体是相离的。譬如说,我(释慧净)现在在新兴活动中心,不在我的精舍。所以如果有人到我的精舍去敲门,喊我的名字,我都不知道,听不到,这个就是名体相离的。同时,再怎麽样的喊我的名字,也不能消他的业障,增他的智慧福德。但是,我们只要一念佛,阿弥陀佛立刻听到,所谓闻声救苦,应声而现;我们一念佛,我们身上就放佛的光明;我们一念佛,四周的一些不吉祥的孤魂野鬼,就立刻逃离了,或者是被阿弥陀佛的佛光救度了;我们一念佛,我们生生世世的业障就能够化解。这就是名号的功能。
因此,善导大师进一步说「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因为「南无」就是归命於阿弥陀佛,也是发愿回向要往生极乐世界;同时「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又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正行,具足全法界的功德在里面;由於有这一种含义,称「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只有称念这句万德洪名,才能够「生善灭罪、离苦得乐」。念佛能够生善—–也就是增加我们的智慧跟福德;灭罪──能够消除罪障,离苦得乐。现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来生离开六道轮回之苦,往生极乐获得涅盘成佛之乐。
所以,不论我们有智慧没智慧,有修行没修行,有学问没学问,都不管,只要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往生。这个就是这一句名号当中,有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愿力,而且这个大慈大悲到了登峰造极的顶点境界,同时又容易称念,容易修行,到了极顶,才使得不管任何人,只要念佛就能够生善灭罪,就能够离苦得乐,就能够往生净土,所以说「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刚刚讲「南无」就是「归命」,有关「归命」,还蕴有更深入的含义。所以,接下来解释「三重归命」。也就是说,「归命」这两个字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叫作「三重之意」。这「三重」就是:「归之命」、「归於命」、「归投命」这三个层次。
一、归之命
归的命令,叫作「归之命」,这是从阿弥陀佛那一边来讲的。也就是说,归命可以从佛这一边来解释,也可以从众生这一边来解释,所以一个归命,是含盖着阿弥陀佛跟信佛念佛的众生。亦即归命两个字含括「机法一体」与「佛凡一体」。众生就是根机,法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佛,佛的悲心,凡即是凡夫,凡夫归命之心,佛的悲心跟凡夫归命的心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个另有甚深的含义,以後有机会会解说。
接下来先解释「归之命」,这是从阿弥陀佛那边来讲的。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三十六个字当中,「欲生我国」这四个字,就是阿弥陀佛对我们十方众生的呼唤,说:「十方众生,你要到我的极乐世界来,否则你就一直在六道里面轮回,造罪造业,受苦受难,这样岂不是很悲哀吗?我的极乐世界大门敞开,容纳所有众生,不讲求任何条件;只要到极乐世界来,人人都能够离开六道轮回,都能够跟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命、无量光明。」所以这「南无、归命」,就是「归回的命令」。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要归回到极乐世界,等同极乐世界是我们十方众生真正的故乡。
我们在六道轮回是作客,这个客,不是到外国观光,吃喝玩乐的作客,而是造罪造业,受苦受难的客,孤独的旅行,没有安稳的归宿。阿弥陀佛他说,你们要归回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自从为我们发下四十八大愿以後,就一直在呼唤我们归顺他的救度,所以就佛来讲就是「归之命」,「归」就是归回,「命」就是命令。
佛所讲的话就是真理,真理具有它自然的功能,是不能改变的。人力再大也没有办法改变自然。现在科技很发达,但是疫情来了,我们无力阻挡;地震来了,我们也阻挡不了;台风来了,也没办法阻挡;春夏秋冬,我们要改变它的秩序也不可能;比如太阳东升西沉,我们要改变,让它从西边上升,东边下沉也不可能,这个就是自然性。
佛所讲的就是真理, 为什麽?佛不随便讲话,佛也不会骗人,佛也不会为了自己自私自利,而讲一些花言巧语、巧言令色的话。佛所讲的,都是真理的流露,所以佛的语言都是真理的语言。所以归回的命令,是就佛的这一边来解释的。它的根据当然很多,简要来讲,第十八愿说「欲生我国,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十方众生你要往生,回归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才是你安乐的家园,不生、不灭、不轮回的家园,只要你「欲生我国」的话,就必定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你归命,却不能往生,那我不成佛。这个就是阿弥陀佛对我们发的誓愿、盟约。
同时《无量寿庄严经》也说: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这也是阿弥陀佛对我们十方众生的呼唤。不管在娑婆世界轮回的众生,或在他方世界、十方世界轮回的众生,不管这一些世界的众生轮回在哪一个境界,都希望他快速的到我的极乐世界来,才能够受真正的快乐,否则人生没有快乐可言。
阿弥陀佛的悲心彻底,怎麽悲心彻底呢?「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阿弥陀佛要度尽阿鼻地狱的众生,这个悲心就是最彻底的,之所以这样说,主要原因在於阿鼻地狱的众生,是所有众生当中罪业最为深重的,受苦也是最为激烈的,时间也是最为长久的,是十方诸佛难以救度的,可是阿弥陀佛说,我要救度阿鼻地狱的所有众生,全部救度,不留一个,不漏一个。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悲心,也是阿弥陀佛的呼唤,归回的命令。
二、归於命
「归於命」,这是就我们众生来讲的。「归於命」就是我们对於阿弥陀佛的呼唤,随顺、信受、信顺、不加以反抗,这个就是「归於命」—–归顺於阿弥陀佛的命令。
阿弥陀佛说:「十方众生啊,你要欲生我国」,我们十方众生就「愿生彼国」。这一种愿生彼国的心,也就是归命的心,就是归顺阿弥陀佛的呼唤,也就是我们净土宗的宗旨所讲的「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的含义。
这样的归命就有信跟愿的内涵在里面。你不相信对方,你怎麽能够随顺对方呢?尤其愈是重大的事,愈不会随便的,你能够随顺对方的话,肯定对他有所认识肯定。比如对方跟你借一千万,或一个亿、十个亿、你之所以肯一下子就拿出来借给他,就是因为你对他的人格具有充分的信任,否则怎麽拿得出来呢?
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要往生他的极乐世界,如果我们对阿弥陀佛信任不够,对极乐世界了解不够,怎麽会归顺呢?所以「信受弥陀救度」的这一个信,在所有的信仰当中,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信。能够信佛的救度,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了;比信朋友的信,信世间之人的信,还来得广大。而且,所有的信都没有什麽功德,顶多所信的人有人格、有道德,可是这样的信,还是仍在六道里面轮回。我们对阿弥陀佛的信,却能够离开六道轮回,而且还能够成佛。想想,我们信台北有一○一大楼,这样的信有什麽功德?没有什麽功德,只是一个常识而已。所以我们信受弥陀救度,归顺弥陀救度,这个功德其大无边。
有关归於阿弥陀佛的命令,天亲菩萨《往生论》一开始就说: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天亲菩萨这一种表达,可以说是最纯粹、最彻底的,也是最崇高、最纯洁的一种信心的表达。
他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啊!我一心一意,一心就不是二心,我一心归命,在这里就用「归命」两个字,归命谁呢?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阿弥陀佛也叫作无量光佛,他的无量光是遍满十方法界无所不照,所以叫作「尽十方」。阳光有障碍,东西隔着就照不到了,比如人在洞穴里面或在房子里面就照不到了,可是阿弥陀佛的光明,不但有光明、有温暖,而且能够超越任何的障碍,不仅不受物质的阻隔障碍,也不受距离所限,可以从这个星球透照到另一个星球,照到全宇宙法界。除此之外,同时也不受我们烦恼所障碍,不受我们业障所障碍,同样也不受冤家债主天魔外道的障碍,所以阿弥陀佛也叫作无碍光佛。由於遍照十方世界无所障碍,因此阿弥陀佛的名号也叫作「尽十方无碍光如来」。
天亲菩萨着作的《往生论》,开宗明义就显示出他写这一本《往生论》的含义,是表达他归命阿弥陀佛,表达他愿生安乐国。所以一开始就用这一首偈子「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这是有关天亲菩萨在《往生论》对佛陀的表达。
我们的祖师善导大师,他对归命又有另一种非常的贴切的譬喻解释,善导大师解释《观无量寿经》所写的《观经疏》,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譬喻,叫作「二河白道喻」。以这譬喻来说明一个修行人的心路历程。其中谈到:
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有两条河,火河在南,水河在北,水河和火河的正中间,有一条白色的道路,大概四五寸宽,这条白道从东岸横跨到西岸。东岸譬喻娑婆世界,西岸譬喻极乐世界。在东岸的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催促着求道修行者说:「仁者,你只要依照这一条白道走过去,你就能离开生死轮回的灾难;如果你不从这一条白道走过去的话,你就死路一条。不管你回头也好,或左右逃跑也好,或停留不动也好,都会当下毙命。」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差遣。在这个当中,又忽然间听到,从西边的岸上传来的呼唤声音说: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於水火之难。
你只要一心一意地念南无阿弥陀佛,走过来,我就能够保护你。既不会死,也不会再度堕落三恶道受苦。
善导大师又说: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
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
舍命以後,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这一段法语,一方面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催促说,你要向着极乐世界而去;另一方面是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呼唤我们,要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所以「归之命」,以及「归於命」,都含有佛跟凡夫这两层意义的。
三、归投命
第三层次的意思是「归投命」。「归」就是归投,「命」就是我们宝贵的生命。把我们的生命归投入阿弥陀佛的佛命。这一种归命可以说是最彻底的归命,因为世间最贵重的就是生命,世间最悲惨的就是杀生;能够把自己贵重的生命归给对方,献给对方,所谓尽形寿、献身命,当然这一种是最贵重、最彻底的归命。
我们的生命是怎麽样的生命呢?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污秽的、造罪的、流转的、痛苦的;阿弥陀佛的生命是怎样的生命呢?是无量寿的、永恒的、清净的、光明的、自在的、安乐的。把我们凡夫无常的生命,归入阿弥陀佛无量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也跟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也跟阿弥陀佛一样的清净、安乐、自在。这一种归命是最尊贵、最值得、最有意义、有价值的一个归命。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说:
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不竭。
「寄花」寄就是寄托,花就是花草树木的花;「五净」就是五净天,也就是色界天的第四天。把这一朵花寄托在五净天,就不会受到风吹雨打或太阳烈晒而凋萎。
也就是说,这一朵花放在我们这个空间,时间一久就枯萎了,所谓春天播种、夏天开花、秋天凋萎、冬天就枯落了。但如果把这一朵花寄托到五净天(第四禅天)就不会枯萎。因为第四禅天是水淹不到、火烧不到、风吹不到的地方。
我们这个世界是成住坏空的世界,现在是属於住劫,将来就会坏。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太阳系已经过了五十亿年的生命,未来还有五十亿年,到时候整个太阳系,乃至银河系就会爆炸,当然连地球也会爆炸,这个在佛经上也有记载。一旦爆炸,整个小宇宙就会毁坏,可是有一个地方不会毁坏,就是五净天。第四禅天的五净天,是水火风影响不到的地方,所谓水淹初禅、火烧二禅、风吹三禅,但是第四禅的五净天不受水火风的影响,所以这一朵花就会永恒的鲜艳亮丽。这是「寄花五净,风日不萎」的意思。
「附水灵河,世旱不竭」,把这一滴水或这一杯水付托在有灵性的河中,这样即使天下乾旱了,这一杯水也不会枯,不会乾掉。意思是说,我们地面的水,尤其是杯中所放的水,因为很少,不久就乾掉。如果把这个水倒入灵河,即使是一滴水而已,也永远不会乾竭,这个就是「附水灵河」。
灵河是什麽样的河水呢?有龙的河水就是灵河。〈陋室铭〉有一句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一滴水如果投入灵河之中,即使整年没有下雨,乃至年年都没有下雨,地面上无论哪个地方都已经乾旱龟裂了,甚至连水库也没有水、乾枯了,可是这一滴水永远不会乾,因为它是在灵河里面。
「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不竭」,这一段法语很优美,而且意义非常的好。食物放着,一二天就腐坏了、发臭了、发霉了,要怎样使这个食物不这麽快就变坏呢?要放冰箱,尤其冷冻。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人生也要选择好的归宿,女孩子此生的归宿要选择一个可靠的丈夫;我们生命的未来归宿,当然也要妥善选择。选择哪里呢?就像道绰大师这里所讲的「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不竭」。我们要把我们这个无常短命的花、会乾掉的水,把它寄托到极乐世界,如此一来我们这一朵生命之花就永远的鲜艳亮丽,永不凋萎了;我们的生命之水就永远都很清鲜流畅而不会乾竭。
所以,道绰大师这一段法语在显示,要将我们这个无常的、生灭的、轮回的生命,归命於南无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寿,而且极乐世界是永不轮回的。到了极乐世界,生命就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永恒存在,在那个时候就无所谓寿命的长或短了。在此世间,每个人都希望能长寿,但其实在这有为的世间,再怎麽长的寿命,都是短命,因为死神总有一天等到你。只有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彻底超越时间,那样的寿命才是真正永恒的无量寿。
人生最大的盼望是什麽?盼望永恒。所以人人都希望天长地久的活下去,因此阿弥陀佛他就说,我就是无量寿,你归命我,你就能得到无量寿。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在满足众生最高的愿望,就是希望长寿、希望生命永恒、希望还老返童、希望青春长驻,这大概是所有人的愿望。要达到这个愿望可能吗?可以的!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那就不可能,尽管我们可以活到一百岁,乃至医学科学发达,或许将来可以活到二百岁,但如果不陪伴着健康的话,这一种生命是痛苦的、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躺在那里让人家喂,让人家把屎把尿,彼此都痛苦。所以,真正的安乐永恒还是要往生极乐世界,还是要归命阿弥陀佛。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归命阿弥陀佛。
我们有出版一本书叫作《念佛金言录》,里面有几段法语也循着道绰大师这一段法语而作了解释:
水入杯中,终有乾时;入海不乾,且同一味。
吾等命浊,无常之命,若归弥陀,无量寿者,
既无生死,寿同无量,不生不灭,三世常住。
这一段法语很浅白。水在杯中有一天一定会乾掉,如果把水投入大海的话就不会乾掉,而且跟大海同一个味道。我们的命是「五浊」的命—–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命浊」就是我们的生命既短命又多病,又有灾难;同时又是无常的,随时就会离开。如果归顺归投弥陀,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我们也会无量寿,既没有生死,而且寿命跟阿弥陀佛一样无量,不生不灭,三世常住。
那麽,归命有这三重意义。善导大师说:「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有关发愿回向的这个「愿」以及即是其行的这个「行」,有从阿弥陀佛这一边解释,以及从我们众生这一边解释,这二种愿跟行就是弥陀愿行跟众生愿行。
「愿」跟「行」,如果从佛这边来解释的话,「发愿回向」是阿弥陀佛为众生发四十八大「愿」,同时阿弥陀佛把自己经过兆载永劫所积植累积菩萨六度万「行」的功能,都全部回向给十方众生,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发愿回向」。
阿弥陀佛把他的愿跟行,发愿回向给我们十方众生,那阿弥陀佛的愿跟行在哪里?都在「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里面。阿弥陀佛发大悲心将这四个字的万行,回向给十方众生,使得众生一旦归命了,就能够获得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全部功德。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所发的愿的功德,阿弥陀佛所修的行的功德,愿跟行在哪里?不在别的地方,也不是很高深难以理解,也不是很遥远,遥不可及。他就在我们的心中,就在我们的口中。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已全送给我们,人人都可以心中信佛,人人都可以口中念佛。
阿弥陀佛自从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以来,一直都在为众生回向。好像父母亲今天所赚的钱,一千两千、一万两万,都是为了这个独生子,去年今年所累积的,也是为了这个独子,现在未来一切的奋斗,也都是为了这个独子。阿弥陀佛也是一样,把我们十方众生看成他的独子,兆载永劫以来,时时刻刻、点点滴滴,都在回向十方众生。《无量寿经》就说:「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阿弥陀佛发愿要成为一个大布施的人,大布施,大到没有一个范围,大到任何的人都是他要布施的对象,所以说「普济诸贫苦」,普遍的救济、救度所有贫苦的众生。
世间说的贫苦是没饭吃、没衣穿、没钱用;苦呢?身体有病所以苦,夫妻不和、儿女不孝所以苦,或者遇到灾难所以苦,生意失败所以苦;有关世间的贫苦,阿弥陀佛都要来救援我们,使我们离开世间的贫苦。但是人生最根本的贫苦是什麽呢?是没有智慧、没有福报的贫穷,尤其加上还在六道里面轮回,就是最大的苦。所以,阿弥陀佛还要让我们获得智慧跟福报,让我们离开六道的痛苦轮回,获得成佛之乐,究竟离苦得乐。这个就是阿弥陀佛发愿的根本目的,他要成为一位大布施的主人,不分条件、不论对象,只要对方有所需要,就一定全部给他。
台湾佛教界有一个团体「慈济功德会」,它的宗旨就是救苦救难,哪里有苦,哪里有灾难,慈济功德会的人就去了;不会预先调查说,你是什麽身分、有没有犯法,它不讲这一些,因为讲这一些是政府的事,它本身就只针对贫苦去救济,不去过问对方身世。
可是,世间的救济仅惠及这一辈子而已,下一辈子如果继续轮回,同样还是会继续有贫苦的现象。但是阿弥陀佛的救济,是现生跟未来都全包,总括一起,换句话说,称念阿弥陀佛有「现当二益」,能得到现在的利益以及将来的利益,现在的利益是能够离开贫苦,未来的利益则能够完全离苦得乐,也就是离六道轮回之苦,获得往生极乐世界,福慧双双圆满,这才是彻底的普济诸贫苦。
《无量寿经》又说: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法藏是成佛的功德,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开展成佛的功德法宝,所以说开法藏;开展了法藏目的就是要将功德法宝,施予广大众生,因此说广施功德宝。能够成佛,成佛的本身就是世间无比宝贵的东西,所以说功德宝或功德海。如此一来,我们只要信佛念佛,就全部领受阿弥陀佛为我们众生所开的功德宝的法藏。就好像一个在外面流浪乞讨的人,有一天被认出了是国王唯一的太子,但国王已经年迈了,他积极的寻找他唯一的太子,但从小就离散的太子,今天终於被找到了,这个流浪的乞丐一刹那之间,就突然雍容华贵了。所以,我们不管什麽时候开始信佛念佛,当下就雍容华贵,当下获得离开轮回往生极乐世界的身分。
《无量寿经》又说: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阿弥陀佛他是专求清白的法,来惠利群生。「惠利」就是白白的给对方,使对方得到利益;「清白之法」就是成佛的法。世间上的善事都不是清白的,为什麽?要达到清净的善必须要三轮体空,可是我们只要烦恼还在,有我执的话,再怎麽行善积德,都不是三轮体空的清净善行,都还是有为的善,有漏的善,所谓杂毒之善,有漏之行。
阿弥陀佛晓得我们没有清白之法,我们即使行善积德,顶多只是下辈子再度生而为人,或者是生天,享受福乐、天乐。如果有清白之法,就能够脱离轮回,成就佛道。阿弥陀佛非常体谅我们无力累积清白之法,反而我们的所有行为是恶多善少,下一辈子能否再度为人,都还是一个大问题呢!
所以,阿弥陀佛就发无上大心,专门为我们累积离开轮回的成佛之法来惠利群生。惠就是白白的给他,白白的给他就有恩惠了,如果讲条件的话,彼此条件交换,那就没有恩惠可言。再者,惠利群生的这一个利,是成佛的利益,不是世间五欲的利益,世间的利益是跟罪在一起的。
我们要怎麽样来领受阿弥陀佛的惠赐呢?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归命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又说: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他发愿修行,他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使十方众生成就功德。成就什麽样的功德?成就离开轮回的功德,成就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成就让他将来成佛的功德。如果没有这些功德,怎麽能够离开六道轮回,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能够成就佛道呢?旷劫以来我们造罪无边,生生世世被债主讨债,我们还债都无力了,苦得不得了,哪有功德呢?
所以,愿跟行从阿弥陀佛这一边来讲,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然後点点滴滴、时时刻刻的回向给我们十方众生;不管我们知道不知道,都回向给我们。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阿弥陀佛已经在为我们做了,在回向给我们了;当我们要求取的时候,阿弥陀佛老早已经赐给我们了,把这一些功德的所有权人登记在十方众生的名下,人人都有份,一切众生都有份。所以能够生而为人,能够遇到佛法,尤其是遇到这一个弥陀救度法门,可以说是世间上最高最大、可庆可喜的事情,没有比这个更可庆可喜的,这是从阿弥陀佛这一边来讲愿跟行。
那麽从众生这一边来讲的话,「愿」就是我们发愿、回转、愿生极乐世界。那「行」呢?固然是阿弥陀佛的行,阿弥陀佛的功德,可是阿弥陀佛既然回向给我们了,我们一旦归命信受了,就等於全部领受阿弥陀佛的行、领受阿弥陀佛的功德,所以专称南无阿弥陀佛,信愿行三个资粮就统统具足,没有缺少,就必得往生。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有一段法语,也说得很明白、很彻底。他说:
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
只要我们信受弥陀的救度,愿生弥陀的净土,而专称弥陀佛的名号,这样信受持名的话,「全摄佛功德」全把阿弥陀佛的功德,收纳成为自己的功德。这一段法语讲得很好。这完全是在於阿弥陀佛的悲心愿力,它的根源都是来自於阿弥陀佛。
《观无量寿经》就说: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心是什麽心呢?就是大慈悲。大慈悲是佛教的名词,如果用世间名词,差强人意可以形容的,就是用博爱来解释。当然博爱还有范围,大慈悲是超越性的;大慈悲也好,博爱也好,就是无条件的爱心、无条件的救度,我们是什麽样子,阿弥陀佛就以什麽样来救度我们。他毫无门槛,不规定你先要达到某一样的水准,合乎他某一个条件,他才要救度我们,没有。
有一句话说:「鸭脚短,鹤脚长,就这样往生。」鸭子的脚天生是脚短的,白鹤的脚天生是比较细长的;要鸭子的脚像白鹤的脚那样长,那不可能,要白鹤的脚像鸭子的脚那样短,也是不可能。那麽,不管对方是什麽样的天性禀赋,是什麽样的根性,什麽样的人,什麽样的资格身分,阿弥陀佛都依他的样子来救度他。没有一个限定;没有一个标准;没有某一种条件说,你要合乎这个条件;要进入这一个学校,要达到六十分或八十分或一百分,他没有这一些分数限定,人人都可以进来,只要你肯进来,全部都录取。
这个就是我们是什麽样子,阿弥陀佛就以什麽样子来救度我们。我释慧净是个出家人,瘦瘦弱弱的,什麽也不会,阿弥陀佛就以我这样来救度我。那大家也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都非常的有学问、有能力,在社会上也功成名就,那阿弥陀佛也那样的来救度大家。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他不勉强众生做什麽,阿弥陀佛只有长劫以来的呼唤,不舍的来关怀我们,无私的来给予我们成佛的功德,对於我们是绝对性的救度。
所以对我们来讲,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救主,是我们真正平安、喜乐、希望的来源;在人世间有苦难,在佛怀中有平安。这在经典上都有经文的依据。
在《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就有一段偈语,阿弥陀佛亲自表白说:
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穷免诸苦,
利益世间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
「心或不堪常行施」,他如果救度众生的愿心,未能永劫以来时常对众生彻底的布施,使我们离开轮回往生成佛。
「广济贫穷免诸苦」,救度我们的贫穷,使我们有福慧能够成佛,使我们离开轮回之苦。
「利益世间使安乐」,利益世间所有众生,使他们得到真正的安乐。人世间没有安乐,因为都有生老病死,亲爱的眷属总有一天还是免不了会别离。所追求的不一定能追求得到,内心充满了种种烦恼痛苦,将来又继续轮回,所以说苦海无边,世间没有安乐。
阿弥陀佛要给我们世间所有人获得安乐,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点,阿弥陀佛说:「不成救世之法王。」他就不成为一个救世的佛。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发愿,他的目的是要成为救世的法王;救度世间,救度所有众生。
我们都知道,天主教、基督教,说耶和华或耶稣基督是什麽呢?是救世主。可是在这之前,佛教的经典就已经显示,阿弥陀佛他就是要成为一位救世的法王;所谓法王这两个字,就是佛的意思。
一般对佛的理解都感觉,唉呀!佛非常的崇高,让我们在地面上,五体投地的在顶礼。甚至佛的境界高深遥远、高不可攀、遥不可及。我们对佛都是这样的概念,可是阿弥陀佛他不一样,他是救世的法王,他来到我们的身边,要做我们安稳的依靠,把我们扛在他的肩膀上。他从遥远的西方来到我们面前呼唤我们,让他救度,圆满他成佛的愿;否则的话,他就不成为救世的法王了。因此,阿弥陀佛对我们乞求、拜托,拜托我们让他救度,让他可以名符其实的成为救世的法王。
所以,我们从善导大师解释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的含义,就晓得阿弥陀佛的悲心,我们要圆满阿弥陀佛的悲心,就要怎麽做呢?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将来跟阿弥陀佛一样的广度十方众生。
由於时间的关系,我们第二十五次的台南佛一讲座,就讲到这里。
祝愿大家
信愿念佛,得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