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的方法与要领
──慧净法师2014年2月1日(大年初二)於弘愿念佛会开示
有句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但对修行人、念佛人来讲,则应是「每逢佳节倍感无常」。
欢聚团圆的大年夜已经在大前天晚上过去了,大年初一最为欢乐的时光已在昨天过去了;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省亲,母女团聚的日子,有的用过了午餐,就提起行囊回到原来的地方去了,即使难得在家里母女团聚,欢喜的过春节,也只不过两三天、三四天,就又要说一声再见。所谓「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世上无不离的亲人」,再怎麽样的繁华,最後还是回到寂静,再怎麽样的绚烂,最後还是回归平常。
繁华、热闹、感动、踊跃是一时的,最後还是觉得平凡、平淡、平实才是最能长久的,也就是「平常」。
有无常观的人,就会追求永恒;有罪恶观的人(也就是真实知道自己面貌的人),就会寻求救度。所以我们对於无常及本质──「罪恶」的事实必须要实际的去体会、理解。一个修行人,真有无常观、罪恶观的体会与感触,当他获得了弥陀的救度(救度观)之後,他的念佛一定是主动的、恒常的、专一的,而且必定像净土宗特色所讲的,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的。
如果从小就有深刻无常感,这样的人可说是有善根,甚至是过去世就已经学过佛了。以我个人为例,我小时候对无常就有很深的感受,从唯识学等流因、等流果来看,可见我过去世也是学过佛的。怎麽讲呢?我国小毕业之後就没有考初中,因为我小时候很愚钝,不会读书,成绩往往是倒数一、二名,根本没有资格考初中,但也正因为这样,让我有机会去读私塾,接受古代的传统教学。那时候从《三字经》、《人生必读》、《昔时贤文》、《千字文》、《孝经》、《四书》、《幼学琼林》、《古文观止》,一系列读下来。
由《人生必读》这个书名,就可知里面的内容是生而为人非读不可的,不读就不能明理,就难以好好的为人处事。《人生必读》里面就有几句话,能让人体会无常观,乃至提昇因果观念。如:
父母恩深终须别,夫妻恩爱也分离,
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这几句话文字很浅白,意义也很容易理解。父母、夫妻、儿女、兄弟,这麽恩爱的家人都不能够永远在一起,有一天一定必须分别、离开,一看就非常的令人伤感。又说:
无不破之家,无不败之国。
又说: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这些文句虽然很浅显,小时候读诵吟咏的时候就感觉很合乎真实的人生,因为一个事实──有一天,我的祖父会死,我的祖母会死,我的父亲会死,我的母亲会死,我也会死;如果有儿女的话,儿女、孙子、曾孙、玄孙都会死。所以长大後接触佛学,就非常的肯定与相应,直觉佛法所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因此机缘来时就现出家相,走上出家修行的道路。人都会死,但要如何死得其所,死而复生?要如何离开生、离开死,获得永远常住,这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必读》又有两句话说:
坏事劝人休莫做,举头三尺有神明。
小的时候读到这两句,心就有警惕,知道不可以做坏事,头上是有神明的。由於这两句话的警醒,对自己的行为就会加以注意,所想的、所讲的、所做的,到底是不是坏事?如果是坏事的话,神明是会责备的,阎罗王是会审判刑罚的。可是再怎样的约束身心,再怎样的励志想行善、想行好,可是细细的、寂静的反观自省,深刻觉得人心的本质其实是恶的。
人在年纪还小的时候,心灵单纯,对於无常比较会有敏锐的感触,长大之後,这颗心被五欲所蒙蔽,为了谋职、为了结婚、为了创业、为了应酬,对无常的感触慢慢变成钝化,不敏锐了。
唐朝时代有位悟达国师,《三昧水忏》就是他作的。他十世都生为高僧,小时候对无常的感受就很深刻,他有一首诗说: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
春天日暖,百花齐放,可是到了秋冬「花落万枝空」,即使还有一朵没有掉落,但总有一天会掉落的,不可能永远不掉,所以说「明日定随风」,这是悟达国师小的时候所做的,可见他无常观的深厚。
日本有一首和歌与悟达国师这一首偈子相似,他说:
散る桜 残る桜も 散る桜
樱花的花期只有十五天,一年中的其他三百五十天都是无花的枯萎期,显得很丑陋,最後春天暖气、阳气旺的时候,它就会开始开花,但顶多也是半个月左右。半个月之後就会凋零、快速坠落,所以说:「散る桜 残る桜も 散る桜」即使还有一朵、几朵还没有掉落,但终将还是会掉落的。
昨天有讲到四种马,其中第一种良马是见鞭影就知道要跑。同样的,无常观深厚的人看到花开、花落,就晓得人生是无常的。既然世间是无常,那什麽是「常」?什麽是「永恒」?进一步就会去追求宇宙人生的哲理,所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人生真实的面貌是什麽?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他就会去思维这些道理。
人生不是为了传宗接代,而是为了了脱生死。也就是说,生存不是为了创业上班,不是为了结婚生子,不是为了应酬,不是为了观光,不是为了喜乐;生存有生存的终极目的,就是解脱生死轮回,其他的只不过是生存之中随缘所需的;但这一些其实我们都没有缺少,我们缺少的就是弥陀的救度。因为只有弥陀的救度才能达成人生的目的,获得解脱。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只有成佛才能离开生死轮回,获得永恒、自在与安乐,但以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达成的,善导大师就说:
垢障覆身,无由显现。
众生皆有佛性,但我们的佛性被贪瞋痴以及深厚的业障覆盖,因此没有办法显现;而且生生世世到今生今世──到今天这个时候,我们一直都是罪恶生死凡夫,从来没有解脱过,即使将来也没有出离之缘。净土法门的根基是建立在这样的无常观、罪恶观之上的。有了这样的无常观、罪恶观,他才会寻求解脱;学了佛就会寻求他力,也就是佛力的救度。所谓「他力」就是「佛力的救度」。
在春节期间,一般人都是去走春,可是大家却是来道场念佛,利用短短五天的时间,培养念佛的习惯,听闻弥陀的救度之法,增长自己的福慧,消除自己的业障,使今年能够真正的万事如意、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是有佛缘、有善根的。也因为这样,所以要好好「把握」这样的因缘。
怎麽「把握」呢?譬如静坐念佛之前,都会提示大家「正身、端坐、闭目、专心、念佛」,因此大家就闭目或敛目,这样才能真正的专心念佛,而且要「开怀畅念」。也就是说,闭目(或敛目)的同时就是都摄六根,谁来了,谁去了,有什麽动静,都不去看、不去听,唯一只有听自己念佛的声音。所以念佛如果从方法上来讲的话,妙窍就是「听」,念得清楚,听得清楚。能够念得清楚,听得清楚,就能够都摄六根,就能将这一句佛号的净念念念相续,相续不断。
绕佛的时候也是一样,身体放轻松,脚步随着节拍,还是专心听自己念佛的声音,眼睛不东张西望,专注在这一句佛号上,这样一枝香念下来,因为都摄六根的关系,就会有寂静的心境;有寂静的心就会有愉悦的感觉;因为寂静、愉悦,就会变化气质、改变性格。平常刚强的个性,凡事起情绪、发脾气的个性,凡事会计较、比较的个性,在寂静的当中就会转化。
如果一个人在道场念了五天佛,或者念了七天佛,念了七七四十九天的佛,甚至念佛念了一年、两年、三年,可是个性丝毫都没有改变,就表示他没有真正在念佛。
所以,大家要养成念佛的习惯,也要晓得念佛的方法。若以次序来讲,第一就是要有「至诚恳切的心」,第二就是要「听」──口念耳听,心念心听;再者若杂想很多,就用十念记数,十念念完了,又从第一句开始记到第十句…十句…十句……,心就只有这一句佛号,没有其他的念头。
怎样把念佛变成习惯呢?所谓「习久成性、习惯成自然」,能够养成习惯的话,不必要求,不必勉强,就会任运、自然而然的,行、住、坐、卧,时处诸缘都念念不舍。
如果是天天有来道场念佛的人,就依照刚刚所讲的,坐念时就闭目或敛目。闭目较能够专心、专注,可是有的人容易火气上升,因此可以把眼睛稍微张开(三分目),这样就比较不会有火气上升的情形。如果昏沉,就可以张开眼睛;如果散乱,就要敛目或者闭目,可以灵活运用。绕佛也是一样,眼睛只看自己前面,人来人往都不管,只是专注念佛,这样久而久之,自然就能成为习惯。
我们绕佛时的念佛节奏是六字四步,速度要缓慢,不要太快;因为心是随着身的,如果身体晃动,心也会跟着晃动,所以步伐要缓慢,不要太快。如果觉得四步比较散乱的话,那宁可六字两步。因为缓慢,就有寂静的心、专注的心;如果散乱的话,脚步就会踏错,所以声音随着念佛的心,脚步又随着念佛的声音,这样一步一步,一句一句就比较不会乱。这样一七下来,会觉得不管什麽时候,自然脑海中就有这一句佛号(除非动脑筋,脑筋动过了,还是会回到佛号中);一七不成熟,二七;二七不成熟,三七……或者七七四十九天,或者是两个月、三个月这样下去,就会养成念佛的习惯。
只要养成念佛的习惯,动脑筋的时候就动脑筋,脑筋一动过,自然心中就会浮起佛号,不知不觉地、不假思索地、自自然然地从内心涌起「南无阿弥陀佛」。
在道场念佛中场休息的时间,也尽量不要交谈,更不可闲言杂语,因为念完一枝香,心是很寂静的,可是与人聊东聊西之後,佛号就被打闲岔了,那岂不是很可惜吗?所以大家在这里念佛,中午用餐的时候不要交谈;用餐完了,也争取时间休息,不要彼此交谈,否则要养成纯熟的念佛习惯就会比较困难。
另外,念佛的调子也要统一,不要改变,因为一改变心就会浮动、会乱。念六字就专念六字,不要改变,改变也会乱。譬如一整天下来,念佛很纯净、很寂静、很专,最後回向的时候突然用唱的,歌曲的旋律就会在脑海来回震荡,佛号就跑掉了。因此,我们要养成「寂静念佛,念佛寂静」,把这一句佛号念成习惯,存在心中。
不过,这是就念佛的技术面来讲的,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并没有立这些条件,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是靠这一句佛号,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不是靠我们的功夫。只是如果将念佛养成习惯,个性就会改变,个性决定命运,个性改变,命运也会改变,同时也比较能够身无病苦、预知时至。一般能够预知时至、身无病苦的人,往往都是常常念佛而且个性都很谦和的人。
春节期间大家没有到外面去走春、观光游览,而是到道场来过一般人感觉孤独、寂静、无聊的念佛,这是很有善根的,因此请大家好好珍惜这个殊胜因缘,善自把握念佛的要领,养成念佛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