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净土宗志工的发心与行持
一、志工的定义
志工的定义,「志」就是志愿,「工」就是工作。
简单来说,志工就是志愿从事某一项服务工作的人,以这项服务工作为志愿的人。
这个志愿是出自於自己清醒的头脑、思辨的能力,内心的虔诚、自动自发的志愿。并不是头脑不清楚、盲目的,或勉强性的,受人压迫的行为。
「志工」是个人自由的意志主动所发的志愿,不是义务,也不是法律的责任,是自动自发,为他人、为团体、为社会、为国家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经验、体力、时间。而且不获取任何报酬,朴实真挚无私无我的奉献,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的付出,这是志工最基本的发心。
在社会上,每个人都有他的个性,也有他的专长。如果个性能够往好的方面发展,就会给自己带来好的成就;专长如果能够无私的付出、奉献,就能够贡献给更多的人,甚至给整个社会、国家带来更大的力量。
二、佛门的志工
(一) 佛门志工是发菩提心
大乘佛教的根本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以佛门的志工来讲,志工的志是「发菩提心」,志工的工是「行菩萨道」。
发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华严经》就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可见发菩提心是多麽的重要。学佛修行,不论是依据圣道门或净土门,一旦学佛都要发心,发心就是发成佛的心,也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发菩提心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且是以「下化众生」为终极目标。也就是说,上求佛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有能力来下化众生。我们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必须先发这个心,就好像要先种下种子,将来才能够开花结果;如果没有先下菩提心的种子,则再怎样修行,都不能开成佛的花,结成佛的果。因为我们学佛就是要成佛,所以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就不是真正的学佛,反而是增长生死轮回的魔业。
(二)佛门志工是行菩萨道
佛门的「志工」就是行菩萨道,也就是「菩萨行」。今天大家发心来担任志工,就是真正的「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因为已不是坐而言,而是起而行。只要是教团的活动,志工们都是站在最前线,而且是所谓的「牺牲奉献」,牺牲自己的时间,奉献自己的能力、体力、财力,而「不求任何回馈,不为名也不为利」。我们很多志工都是这样地出钱出力,不求任何回馈;同时为了不负使命,都始终「尽心尽力,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为什麽说「无怨无悔」?因为一件事情的开始与结果,大家难免有不同的看法、意见,最後不管任务有没有达成,结果圆满或不圆满,都很难受到大众百分之百的肯定与满意,所以过程中不仅要任劳,免不了有时还要任怨。能够任劳任怨,而且无怨无悔,这样功德才能够圆满。否则,自己好不容易尽心尽力辛辛苦苦的付出了,最後却抱怨懊悔,岂不是所谓的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吗?所以希望我们志工们,一定要任劳又任怨,无怨也无悔。
(三) 佛门志工要行四摄
大乘佛教讲「四摄六度」,也就是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过程当中,要实行四摄、实践六度。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四摄」,佛教度化众生的方法很多,其中四摄法门是菩萨度化众生的权巧方便,是度化众生所必备的方法,实践四摄法,就能与人广结善缘。所谓的佛教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一、「布施」,担任志工,甚至传播佛法,引导他人来学佛,首先要力行「布施」。布施可分为三种:一、财施,施舍财物,惠济贫穷困苦;二、法施,演讲佛法,使人明白真理;三、无畏施,援助厄难,使人远离怖畏。我们布施自己的财物、智慧、经验、体力,解决他的困难,满足他的需要,让他得到好处,让他对我们有好感,不排拒我们。能先这样与众生结善缘,接下来要引导对方亲近佛门,信佛学佛念佛,对方才容易相信接受。因此不管四摄也好,六度也好,布施都是摆在第一位的。
二、「爱语」,以志工们来说,最具体、最典型的布施,就是「爱语」。因为志工站在第一线,直接与大众接触,要尊重、赞美对方,让对方欢喜,因此讲话要尽量讲「爱语」,所谓「和颜爱语,下心含笑」,甚至是笑脸迎人,未言先笑。讲出去的话,要让对方感觉到我们对他的真诚实意、恩慈体贴,也就是所讲的是对方所需要的,让对方感动的,甚至一句话让对方永难忘怀的,这就是「爱语」;而不是讲「粗言」甚至「恶口」,让对方受到刺伤或不愉快而畏惧远离。所以「布施」「爱语」都很重要。
三、「利行」,利益对方的行为,让对方离苦得乐。我们所做的利行,如果对方感受不到,或不是对方所需要的,他就不会接近我们。因此要尽自己的能力,以诚恳、欢喜的心去服务利益他人,就能够成就许多好因好缘,让人家感动、欢喜,肯接受我们亲近我们,让我们引导进入佛门,而信佛念佛。
四、「同事」,就是同行共事,为了度化对方,就要设身处地的为他设想,跟他站在同一线上,扮演同样的身分、性格、性情,与他同感同受,使他有「同气相求、同频相应」的感觉而来接近我们,只要对方能够接近我们,我们就有机会引导他来学习净土法门,进而离苦得乐。
菩萨度众都要有同事摄的善巧方便,就像《观音赞》中所描述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又像《普门品》所说(取意)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门品》中虽然没有这些文字,但具有这种内涵。
我们志工也是一样,不摆自己的架子,也不固执自己的身分,应该以什麽状态来接引对方,就随顺对方的根机来接引对方,这叫做「随类应同」。随顺对方的根机,显现跟他相应、同样的身体。
因此,志工也是「同尘之身」,同尘就是「和光同尘」的意思。同尘之身也可以说是「应同之身」。
又如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可是为了要救度深陷五浊污秽泥巴当中的众生,阿弥陀佛不惜他的金玉之身,跳下来五浊恶世与我们同流但不合污的救度我们,因为佛是永恒清净而且不受污染,却又与污染的众生在一起,目的当然是为了救度罪恶污染痛苦的众生。
(四) 佛门志工是福慧双修
凡是学佛都要福慧双修,乃至成佛也必须福慧圆满。担任志工也是一种「福慧双修」的修行,因为奉献时间,奉献体力,为对方做事,就可以增长福德;为对方做事毫无期求,不求回报,也不求钱财名利,甚至被误会,事後被批评也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去执着,心无罣碍,不生苦恼,这就是修慧,所以志工是一种利己利人、福慧双修的行持。
(五) 佛门志工要三轮体空
以大乘佛法来讲,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一切平等,没有人我分别的对待,所以没有「我」在当志工,没有「对象」让我服务,也没有「服务」的内容,没有这三者的对待,这三者的本身都是空性的,更不心存回报的念头,这就是所谓的「三轮体空」。如此「三轮体空」的布施,才是真正清净的布施。
我们佛教的修行者,不管怎麽修行,不管为大众如何服务,不管做了什麽,不管结果如何,最後都要回归到空性,这就是「三轮体空」。不能体会三轮体空,那是不能成佛的,因为空性是佛法的根本。所谓学佛甚至出家,就是进入空门,要体会这个空性,因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虽然体会空性,但不执着空,就要下化众生。下化众生的同时,又没有在下化众生的那一种观念。
这就好像做父母的,再怎麽样为自己的小孩牺牲奉献,都没有我在牺牲奉献的那一种感觉,直觉从心里产生一种──这就是我的任务,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生自然的爱,是至真、至纯、无私、无我,不求回报的爱。这种天性的爱可以作为佛教三轮体空的另一种譬喻。
菩萨的心就是这样的心,如《无量寿经》所说的「於诸众生,视若自己」,也就是视人如己,把对方看成自己,没有人我亲疏的对待,而且是怨亲平等、自他一体。所以,有心要扮好志工的角色,就必须体会志工的菩萨精神,这样就会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不会自苦自恼,这一点很重要。虽然这是没有我执的菩萨才能够完全做得到的,凡夫虽然还不可能完全做到,但志工就是抱着学习的心来行菩萨道。
三、净土宗的志工
以上是先就一般的志工以及佛门的志工来讲,接下来要就净土宗的志工来讲,净土宗的志工跟一般的义工、志工是不一样的,而且非常的不一样。一般义工也好,志工也好,尽管付出劳力,付出智力,但是所利益的对象,最终还是在生死轮回当中……这一辈子需要让人服务,下辈子还是一样需要让人服务……,生生世世都一样要让人来服务。
大家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是救苦救难,那众生真正的苦难是什麽?是生死轮回。这一辈子没饭吃我们给他饭吃,没衣服穿我们给他衣服穿,需要什麽给他什麽,解决他的灾难困苦。然而,纵使是这样,也只是让对方这一辈子能够离苦得乐而已,这样虽可解决一时之苦,但并不究竟,因为接续在後面的仍然是生生世世的生死轮回。
但是,净土宗的志工所服务的对象就不只是这样,大家的服务,都是当阿弥陀佛的手脚,当阿弥陀佛的分身,给对方带来弥陀救度的利益,引导对方出离轮回,带领对方往生极乐,这一种才是彻底的救急、救贫、救困、救灾、救难。我们是要直接让他们离开六道生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成佛。我们服务的内容,服务的目标,是要达到这一种使命的,所以从意义上、价值上来讲,跟其他的义工、志工都不一样,是更超越的。
(一) 净土宗志工的根源—阿弥陀佛的愿
净土法门是超越的法门,因为它的根源是来自於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佛的愿是超世愿。《无量寿经》最前面的「赞佛偈」,也就是法藏菩萨对世自在王佛所表白的志愿,就说:
过度生死,靡不解脱。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再怎样的伟大人物,推究他的根本,是在「心」,在「志愿」。
有大志愿,才有大修行;有大修行,才有大功勋;有大功勋,才有大果报。
这几段经文是阿弥陀佛的前身,法藏菩萨的时期,之所以广发四十八大愿的根源。在兆载永劫之前,法藏菩萨对世自在王佛所表白的志愿,可说是法界登峰造极的志愿,阿弥陀佛之所以成为佛中之王,就在於这个伟大的超世志愿。
「过度生死,靡不解脱」,法藏菩萨看到众生旷劫以来生死轮回,无穷无尽,无能解脱。即使十方诸佛出现於世,也没办法救度,甚至对於五浊恶世的众生,十方诸佛个个摇头而去。因此触发了法藏菩萨的大志愿、超世愿,说「过度生死,靡不解脱」。
「过度」就是救度,救度众生的生死轮回,使每一个众生都能够解脱生死轮回,达到成佛。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众生最恐惧的就是轮回,尤其是三恶道中的地狱。法藏菩萨说:「一切恐惧,为作大安」。首先,法藏菩萨说,他不成佛便罢,一旦成了佛,就要让我们极苦的众生,没有苦恼,没有恐惧,获得大安心。也就是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阿弥陀佛保证不让他再堕落地狱,也不让他再堕落三恶道,甚至要让他出离六道的生死轮回,彻底解除众生根本的恐惧不安,乃至解除现在与未来,所有一切大大小小的恐惧不安。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要拔除我们的根本烦恼,使我们永远离开六道生死轮回。
「悉令如佛」不但使我们离开轮回,又能使我们快速成佛。
这三段经文是阿弥陀佛无尽的大悲,超世的志愿,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悲志愿,让人仰天呼号,俯地哭泣。请大家把这几段经文背下来,永远记着,不要忘记,因为这是我们志工「学佛大悲心」的来源。
(二)净土宗志工是「学佛大悲心」
净土宗的志工是「学佛大悲心」,因为净土宗就是传承阿弥陀佛的志愿,弘扬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悲愿与功德、功能。而净土宗的志工就是禀承着阿弥陀佛这样的愿心,来引导莲友,甚至引导还没有信仰的一般人士进入这个法门,成就他离开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净土宗志工的发心是来自於阿弥陀佛的发心,也就是「学佛大悲心」。因此我们净土宗志工的目标是要让服务的对象都能够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由此可知,净土宗志工的性质和一般社会团体或宗教团体的志工、义工之不同,何只是天差地别,可说是不能比较的,是超越性的。
如果我们能有这样的认知,我们就能够发自内心,心甘情愿,甘之如饴的来为这个法门做志工。大家要抱着这样的认知而发心,这样才能够走得稳定,才不会退转。
「净土宗志工队之歌」略解
我根据《净土宗志工手册》的内容,写了「净土宗志工队之歌」,概要的涵盖了我们这个法门志工的具体内容与精神。
一、净土宗,志工队,服务教团念佛会
一开始,先定义净土宗志工队是为了教团的寺院、道场、念佛会而服务。因为人的体力、智力、能力总是有限,因此必须要有一个重点性的聚焦,也就是先为我们教团的寺院、道场、念佛会服务。至於社会上的,譬如一般学校、医院,或者是义交等等,其他的志工服务,这些都很好,但是必须在行有余力之下再去进行,不然就先从本位开始,就是先为我们教团的寺院、道场、念佛会服务。
二、为弥陀,为众生,任重道远心无畏
我们担任志工的目的,是报佛恩,学佛的悲心,所以我们的生命,心心念念完全寄托在阿弥陀佛的救度众生之上,我们的生命也完全为阿弥陀佛当手脚,我们的生命、生存、生活,几乎都是投入阿弥陀佛的事项上。而阿弥陀佛为谁?阿弥陀佛无私无我,平等无差别的为一切众生,尤其更加迫切的为罪恶苦恼的众生。总之,志工也同样是「为弥陀、为众生」。
能够为弥陀、为众生,就人道的众生来讲,可以说就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人生了。以出家人来讲,出家人是三宝之一,是僧宝,是人天师范,佛法没有僧宝来传承,佛法就会断灭,可说出家人的人格与身分很崇高。而三宝的功能就是为了让众生脱离轮回,证悟佛性,达到这样的目标。就此而言,如果在家人能够弘扬这一个弥陀救度众生的法门,能够在净土法门担任志工,同样也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因此也可说等同传承佛跟法的僧宝一样。
这样讲起来,出家,就有身出家,心也出家的出家人;也有心出家,身不能出家的在家人。可说我们志工们都是身虽不能出家,但都是以传承佛法的出家心作为自己的生命价值,过这样的生活。出家是出什麽家?是出红尘之家,是出三界之家,出家的心就是求解脱的心,抱着自己与他人共同解脱的心来当志工,就达到了佛教的目的,诚可谓「任重道远」。
「任重道远」是《论语》第八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
意思是说:读书人的志气,不可不弘大而坚毅,因为他担当的责任很重大,而且他将行走的路程很遥远。
孔子曾经把人格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阶段:就是「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
「庸人」是一般平平庸庸的人,「士」是更上一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读书人、知识分子。士的目标是希贤希圣,所谓「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
这是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根本思想是「孝」,能够对父母尽孝,就会展开为对兄弟的友爱;进一步也会去爱他人,扩而大之,就会去爱有生之物(动物),乃至为社会为国家而奉献付出。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一个士要有这样崇高的精神与使命。依此展开,就是儒家仁道的思想观念,因此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作为一个士,就要弘大坚毅,不弘大不能胜任重务,不坚毅不能永远不退。这也是我们志工所要学习的精神。
「仁」就是两个人,成为你爱我、我爱你的人。两个人就是众生,也就是心怀众生、爱众生、为众生服务,希望众生离苦得乐。宁可自己损失,也要成就对方的安乐,这个就是仁者。真正有此仁心,此仁心就永不止息,尽一辈子到死为止。所以说任重道远,因此,必须要有恢弘的志愿与不退的发心。
「任重道远心无畏」,要能任重道远必须要有无畏的心,而且只要一口气还在,只要身体还可以,都要为这个法门当志工,因此接下来说「尽形寿,献身命」,但是这必须要「劳怨无悔永不退」。
三、尽形寿,献身命,劳怨无悔永不退
「劳怨」就是任劳任怨,但是任劳容易,任怨却不容易;任劳任怨了,内心也不反悔,甘之如饴,这个就更不容易了,但是如果不这样,往往难免会中途退心。
然而,为什麽能甘之如饴?它的转折关键是什麽?想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功不唐捐,想到对方脾气不好,他有的我们身上也有,而且过去世以来,我们的脾气也曾经比他更暴烈;同时也假藉这样的人事来历练自己,减消自己的业障,增长自己的福慧,这样一反省,就有一种甘之如饴,充满欢喜的心。
再者,我们之所以当净土宗的志工,就是自信教人信。没有自信,不可能来当志工;有了自信,要我们不当志工也不可能。最重要的,又想到,我们的生死轮回已经解脱了,旷劫以来所做的罪业,因为已经被阿弥陀佛一刀斩断了,因此我们的内心允满了喜庆,如同获得了甘露的滋润,同时晓得我们现在虽然还没有临终,可是阿弥陀佛已经拿着莲花,在我们的面前等待着我们,因此就会心甘情愿、甘之如饴、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的,永不退心的,来为众生、为莲友服务。我们是要当这样的志工。
所以我们净土宗的志工,从意义、使命、价值来讲,都跟一般的义工、志工不一样,而且天差地别。
四、助众生,出轮回,引导众生净土归
芸芸众生只要还没有解脱,无常一到,所谓「一息不追,万古长往」,他们就会堕落地狱。也就是说,未来有两条路,不是往生极乐,就是堕落地狱。这句话听起来让人感觉似乎很极端,其实不是极端,而是急切,是迫切。《涅盘经》说:「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正法念处经》说:「无始生死中,业网覆世界。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善导大师《观经疏》说:「三恶火坑,临临欲入。」法照大师说:「阿鼻地狱人多往,一堕何年更出时?」印光大师说:「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这些五段经文祖语是多麽恳切,多麽急切,也多麽让人怵目惊心,不能不警觉。
想想,如果不归依三宝,不持五戒,不进一步修行,肯定是贪瞋痴慢,杀盗淫妄,这样在未来无尽的轮回当中,不堕落地狱,会去哪里?纵使下辈子未堕地狱,终有堕地狱的时候。所以,归结来讲,不往生极乐世界,将是堕落地狱。想到众生都是这样的悲惨下场,我们当然就会心生不忍。人都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所以我们志工就是抱持着这样的恻隐、愿心,目的就是成就众生出轮回,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我们志工的最终目标。
因此志工之歌最後强调「净土宗,志工队,引导众生净土归。净土归,净土归,引导众生净土归。」
净土归,归是回家的意思,净土归就是归回净土的家。弥陀净土是我们所有一切众生真正的家乡,我们应该一起回归、往生弥陀净土家乡,才能得永恒之安乐。往生弥陀净土是净土宗的根本,所以净土宗就是「往生净土宗」;往生净土一定成佛,所以净土宗也叫做「往生净土成佛宗」;把「往生」两个字拿掉,就没有弥陀,没有极乐世界,没有净土教理,没有净土法门,没有净土宗,也没有我们的得救解脱了。因此净土归,归净土是我们的终极目的,由此可知,其重要无与伦比。
五、态度和蔼话和气,彼此礼让心谦卑
这是志工们最基本的态度。也就是宗风所强调的恩慈体贴,因此,态度要和蔼,说话要和气,像宗风所讲的「和颜爱语,下心含笑」。然而,彼此礼让,才能和谐,不对立、不冲突。这就要每一个人心存谦卑,以自己为卑,以他人为尊;以自己为小,以他人为大;以自己为错,以他人为对,而尊重他人,礼让他人,这是修养,也是德行。一个团体如果不能这样,人事就不能和合,不能团结,那就没有力量,难以发展了。
六、给人安心常欢喜,不听不传人是非
这也是净土宗宗风的内容。宗风俗谛前面六条,可以说是普遍的规范我们念佛人,而後面的四条,则是进一步规范出家众,但只要有心,净土宗宗风的所有内容同样也都是我们志工们所应学习的。
宗风俗谛说:「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较是非。」这是四不。
又说:「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这是四给。
「不说是非」是修行人最初的、最根本的项目,所谓「修行,从不妄语开始」。
不妄语是指不说假话,同时也是不说是非的话。我们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未必一定正确,即使是真实的,但讲出去会损害对方的人格,对方知道了也会引起他的苦恼,而且对我们修行人本身来讲,更是损阴德的行为。所以,一个修行人是不会说是非的。
古人说:「言行,君子之枢机。」也就是言语行为都会感招善恶、祸福、顺逆、荣辱的结果,因此这是一个能否成为君子的关键。
孔子也说:「仁者,其言也訒。」有仁爱之心的人,他说话是有所不忍心,因而忍耐不轻易出口,尤其是关系到别人的是非。
修行人不只不说是非,也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计较是非。
「给人安心」是阿弥陀佛发心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所要继承弘传的。不只让人有解脱轮回的安心,在人生世上的种种,也要让人安心
「给人欢喜」,能让人安心就能让人欢喜。所谓「布施欢喜」、「众生欢喜则佛欢喜」,也就是让众生欢喜,就是让佛欢喜。
所以,我们志工们的言行举止,以及服务态度一定要给人安心、给人欢喜。
「给人希望,给人利益」,我们志工们服务的也是给人有解脱轮回的希望、往生极乐的希望,这是给人最大、最高的利益。
有了四不,现生就能和乐;有了四给,後生就能由此趣向解脱。四不四给是一种很大的阴德,我们要尽量去行持。
七、学佛悲心教人信,弥陀为我我为人
我们志工就是「学佛大悲心」,也就是宗风所说的「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只要有这种领会,自然就有为阿弥陀佛当志工的动力,虽然做不到,但就是发心学习,能做到哪里就做到哪里。
八、念佛声彻娑婆界,地球开遍净土莲
阿弥陀佛发愿要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也唯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才有解脱轮回的希望,因此我们要将弥陀救度,念佛音声,弘传遍至世界各个角落,让所有众生,都能听闻,都能信受,都能称念,都能往生,都能得度。让地球开遍净土的莲花。
「地球开遍净土莲」是我们净土宗宗徽的意涵,是我们的愿景,是我们朝向的目标,虽然目前还达不到,不过还是尽量去做,希望将来有朝一日能达成这个愿景。
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超过八十亿,以宗教信仰来说,最多的就是基督教(包含天主教)、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信仰的人口大约有二、三十亿,基督教也差不多,可是信仰佛教的人口却只有几亿而已。而这几亿的学佛者当中,晓得生死大事,也就是後生一大事,要求解脱的却又不多。所谓「後生一大事」就是刚才所讲的,下一辈子是往生极乐?还是堕落地狱?这一件事情是未来、唯一最重大的事,也是人一辈子以自力苦修也难以达成的事,人生没有比这件事更重大的了,所以叫做「後生一大事」。禅宗也常常强调的「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死轮回是最为重大的事,也是最难解决的事,再者,生死轮回不是要到临终的时候才须面对,不是在遥远的未来,而是在现在这一口气不来就要面对生死轮回,所以说「无常迅速」。
志工的心态
刚开始担任志工,就是「边做边学」,一边做一边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做,把担任志工当作是一种报恩:报佛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
志工服务的对象是「平等」的,自己的内心是「纯净」的。
因为遇到需要我们服务的,不论对象,一概不分别,所以说是平等的;大家不为名也不为利,纯然无我的在奉献,所以心是纯净的。。
感恩对方
志工在服务对方的时候,应该有一种「机缘难得,感恩对方」的观念,因为他们让我们有这个机会可以修福修慧,让我们有因缘实践菩萨道,完成菩萨行。不管在这当中遇到的是顺境还是逆境,最後是否不负所托的顺利圆满任务,都要感恩对方。即使最後结果并不圆满,也要以平静的心淡定地来看待。因为凡事都是一种历练与成长。
因此,担任志工再怎样的服务奉献,都要抱着平常心,不过於激昂,也不过於伤感,也就是要恒常抱着一种淡然、平常、平静的心情与态度,这样才能够行稳致远。
以身作则
志工要以身作则,我们是佛教团体的志工,因此他人对我们的要求与眼光都会高於一般人,我们身口意的三业行为如果如理如法,这样大家做弥陀的手脚,自信教人信就能够事半功倍,否则不但事倍而功半,有时也会产生反效果。因此,大家在言语举止上就要自我要求,要自律自制,行所当行,言所当言,这就是宗风所讲的「凡事守大体,有分寸」。尤其志工们往往都站在最前线,因此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举止动念,所谓「言教则讼,身教则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总之,志工们的言语行为都要稳当得体。
六令
六令就是:「令人接受、令人欢喜、令人赞美、令人尊敬、令人感恩、令人怀念」,这六令都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
「令人接受」,志工站在第一线直接与信众莲友们接触,自己的言行如果别人不肯定、不接受、不以为然的话,这样就不能够引人好感而乐於接受;所以我们志工们的处事、言语举止必须让别人能够接受。别人不接受,我们怎麽能够跟他人互动?怎麽能够引导人家进入教团呢?所以,最根本的,一开始要能够让人家接受。
「令人欢喜」,让人接受不如让人欢喜。也就是说,进一步让人家欢喜跟你亲近、共事,觉得你为人很好,跟你在一起没有压力,来到这里,有宾至如归、如沐春风的感觉,而想跟你当朋友,这就是令人欢喜。
「令人赞美」,令人欢喜还要令人赞美。就是进一步让他人能够赞美我们,赞美我们为人很好,很有爱心,很有礼貌,很亲切和蔼,很主动为大众服务,又很负责任,凡事肯吃亏不计较,应该让人能这样由衷的赞美我们。
「令人尊敬」,让人赞美不如让人尊敬。也就是说,进一步让人家尊敬我们是一个真正发心的志工,也是一个有人格有道德的修行人,这样的人格、道德都可以给人作为模范。当然,这不是好名、好利,而是一种自然,所谓「香光庄严」,有这样的德行必然有这样的光辉与香气,无形中可以薰陶别人、照亮别人。
当然,一个让人尊敬的人,不可能矫揉造作、故作修行来让人家恭敬;他的内心也没有认为自己在修行,甚至很会修行的念头,也由於没有那种念头,反而让人家尊敬。就好像《金刚经》所讲的:一个得道的阿罗汉,他不以为他是一个得道的阿罗汉,他即使度尽一切众生,也不以为有一个众生是被他所度的;因为「空三心,泯四相」,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心,也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一些执着,离了我执,也离了法执。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令人感恩」,让人家尊敬也要让人家感恩。尊敬有时是单方的,感恩则是对方有恩於我,我接受了对方的恩德、恩惠,因此而感恩戴德,想进而知恩报恩。
「令人怀念」,尊敬、感恩可能是一时的,而怀念则是永远的,彼此离开了,或者已经经过很久了,可是接受到对方道德人格的薰陶、承受到对方丰厚的恩惠而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即使经过了十年、二十年或一辈子,那一种永恒的怀念与感恩,却是一直不变的。
今天我们志工团聚就约略讲到这里。我们志工们不论站在那一个岗位,所做的是那一项的服务,但最根本的都是为了「自信教人信,真成报佛恩」。谢谢大家。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2022年9月24日,讲於净土宗北区志工团聚
地点:台北市张荣发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