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四)
今天继续「第十八愿善导释」这个题目。本份讲义共引用三段善导大师第十八愿取意之文来解释第十八愿。其中《观念法门》所讲的第十八愿取意之文有「乘我愿力」四个字。整段文为: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补充讲义:)
乘我愿力──此句贯前後文,以彰他力;
亦即依佛誓愿强力,使称念者得往生。
「乘我愿力」贯穿前文──「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也贯穿後文──「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十方众生不论圣凡善恶,凡是愿生弥陀净土的众生,都必需靠弥陀愿力(弥陀佛力、功德力),只要靠弥陀愿力,任何众生都能往生成佛,若不靠弥陀愿力,任何众生都不能往生成佛。一粒沙或万吨巨石能否到彼岸,与重量无关,关键在於乘船否?任何圣凡善恶众生能否往生成佛,与罪福多少,修行久近无关,关键在於乘佛愿力否?乘佛愿力万人万生,不乘佛愿力,万中无一。如何乘佛愿力?非常简单容易,只要「称我名字」,亦即「专称弥陀佛名」,只要念佛,即是乘佛愿力。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弥陀广度十方众生的愿力,愿力如果不能成就,就不能成正觉。
同时这四字(乘我愿力)也是彰显「他力」,所谓他力是指阿弥陀佛的愿力与佛力,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修行,愿行圆满而成正觉的度生力量。
「亦即依佛誓愿强力,使称念者得往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有愿也有誓,誓愿成就的话,就有绝对的力量使称念者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不管称念者是善人还是恶人,只要他念佛就必定往生。为什麽?因为都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乘我愿力」这四个字,可以从三方面来讲:(一)就根机来讲,(二)就方法来讲,(三)就利益来讲。
就根机来讲。任何根机──九界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五逆谤法,都应该往生极乐世界,也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不过,前提是:都必须乘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否则不能往生。所以印光大师说:
上根如文殊普贤之俦,
下根如五逆十恶之辈,
皆为净土法门所摄之机。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广度十方众生,佛愿洪深,不遗一物,佛力广大,普被三根,圣凡善恶都是阿弥陀佛摄受、救度的对象,只要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没有不往生的;若不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没有能够往生的。
并不是说凡夫需要乘托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圣人就不用,不是这样的,圣凡善恶一切众生要往生弥陀净土都要「乘佛愿力」。
所以文殊菩萨的发愿偈就说:
愿我临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即使是等觉的文殊菩萨要往生极乐世界也要愿阿弥陀佛来摄受他,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能进入安乐国(弥陀报土),因此才说「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除什麽障碍?除往生极乐世界(弥陀报土)的任何障碍,这一些障碍的消除都必须靠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是如此,普贤菩萨也一样。普贤菩萨的发愿偈说: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所以,任何根机要往生极乐都必须乘佛愿力,即使如释迦牟尼佛的两位左右脇士要快速成佛一样必须往生极乐世界,而要往生极乐世界都要乘佛愿力。以上是就根机来讲。
就方法来讲。《观经》所说的修持法门涵盖释牟尼佛一代大乘所说的法门,也就是「定善」「散善」与「念佛」。
依靠定善、散善的功德回向往生,这是《观无量寿经》所讲的法门,也就是「要门」,在上中下三种根机当中,是上根或中根的根器,属於善的凡夫。在摄生三愿中,属第十九愿的内涵,要回向才能往生,如果没有回向,就不能往生,是间接的。
而念佛含摄十方众生,上中下、任何善或恶的众生都能依靠念佛往生,这是《大经》(无量寿经)所讲的法门,在摄生三愿中,属於第十八愿,即使未另回向,也必定往生,因为它是往生的正因,「有如是因就必定有如是果」,是直接的。
因此,定善与散善摄受的众生比较少,必须上中的根机才修得来,念佛则是普摄上中下十方所有一切众生。以上是就方法来讲。
就利益来讲。可分「因地」与「果地」。
从因地上来讲,念佛是容易的法门,任何人都做得到。不仅上根、中根做得到,圣人做得到,善人做得到,连下下根、罪恶生死凡夫临命终时,也都能做得来,是易行道。念佛以外的任何法门,不论是定善或散善,都属於难行道。修持难行道,除了必须是上中的根器,并且还要回向。因此,除了念佛这个法门之外,其余的法门或者契机但不契理,意思就是说,即使上中根器修得来(契机),但是并不符合阿弥陀佛的根本愿(不契理);反过来说,既然不契理,当然也就不契机。
念佛本身就是往生的正定业,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本愿,直接与阿弥陀佛的本愿感应道交,其他法门非正定业,不顺佛愿。所以念佛可说是最为契理、契机的。而阿弥陀佛是以名号功德来救度十方众生,因此就机来讲,都必须依靠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这是从因地来讲。
从果上来讲,念佛是「报土化生」,也就是往生弥陀报土(极乐世界),当下获得化生;所谓果觉因心──「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这是净土法门的精髓与特色,也是乘佛愿力之所在。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以阿弥陀佛果地所成的正觉佛力、愿力作为众生往生的增上缘,也可以说做为众生往生的功德资粮,往生的正因、正业、正定业。
「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所以念佛的众生就完全领纳了阿弥陀佛果地的功德,阿弥陀佛果地的功德全部授给念佛的众生。
纯正的净土法门必定是果地法门,是当下修当下成就的,所谓「当生成就,一世圆满」。如果是因地法门则是有次第,必须生生世世修行不退,一阶一阶往上昇华,先断见惑再断思惑,然後断尘沙惑、无明惑,如爬楼梯一般,一层一层历尽五十一个阶位,才能够进入第五十二阶的妙觉而成佛。而果地法门是横超的,就像坐电梯,只要一上电梯就快速的到达第五十二阶位。
善导大师说净土法门是「五乘齐入」,五乘就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的圣凡善恶众生,只要靠阿弥陀佛的愿力,都平等的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说,菩萨靠弥陀的愿力往生,他往生的机率没有较多,我们凡夫靠弥陀的愿力往生,机率也没有较少,所以说齐入──齐因齐果、一因一果、因平等果平等,同一个因(称名,乘佛愿力)而获得同一个果(往生成佛)。
而念佛以外的其他法门是回向功德祈求往生,所以是「报土胎生」,这在《无量寿经》「胎化段」有详细的说明。
《观经疏》「要门释」说:「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显明以定善散善的功德回向也能往生,不过也是要靠阿弥陀佛,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愿力,怎麽能够往生呢?只是,这是间接的,必须回向才能往生,因为所修的因与往生极乐世界的果并不相应。而念佛是直接的,不用回向也必定往生的,因为因果吻合。
净土宗以《净土三经》为正依经典,三经一致的宗旨即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善导大师说: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所以释尊讲定善也好,讲散善也好,目的都在於导归念佛往生,不是讲修十三观往生或者修三福往生。
《大经》的三辈也是一样,显意是讲定善跟散善,可是就隐意来看,都有「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所以说是「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因此善导大师解释三辈的经文就说: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并於《观经疏》最後结论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上来虽说三辈之定善跟散善,可是从阿弥陀佛的本愿来看,释迦牟尼佛宣说定善、散善的本意,是要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在这句结语中,善导大师以三辈往生文的「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来解释第十八愿(本愿)的「乃至十念」,所以一切众生的往生都必须靠弥陀的愿力,而在所有法当中,唯有念佛才是直接乘靠弥陀的愿力。
以上法语,可知:三经唯说念佛,三辈也唯说念佛。
如下品罪人,苦逼失念,但以称名,罪灭往生,非自己功夫善行;
名号之中,自具万德以灭罪,自具佛力得往生。
阿弥陀佛的佛力无限大、绝对大,有绝对的力量救度任何的众生。所以,如果全凭佛力,则任何人都能往生,就像下品生的罪人,他是在什麽情况下念佛往生的呢?并不是在身心安闲,能够息虑凝心、专心致志的念佛之下往生的,是在苦逼失念,随人的声音而念佛,这样他一样当下灭除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而往生极乐世界。
很明显的,这并不是他的功夫,因为他苦逼;更不是他的善行,因为他一辈子无惭无愧,做恶多端,无恶不作,无作不恶,可说完全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往生。
所以说,名号之中自然具备「万德」来消除他的「万恶」之罪,名号之中自然具备阿弥陀佛的力量,使得任何人只要称名就必定往生。所以念佛就是往生的正业、正因,不需要人力去插助、帮忙。
这个意思并不是说就不用敦伦尽分、不用去恶行善,不是!敦伦尽分,去恶行善,是做人,尤其是学佛人应尽的本分,我们本就应该要尽这个本分,只是就往生来讲,正因就是念佛。
任何人,只要老实念佛,不情绪,不计较,平和无诤,自能预知时至,安然往生。
故知:称名念佛之本身,念念都在乘佛愿力,故必定往生,故是平生业成。
念佛的本身,念念都在乘佛愿力,上尽一形的众生念了一辈子佛固然是成佛的愿力,即使临终乃至十念的念佛也是乘佛愿力,都必定往生。可说念念皆乘,无不乘佛愿力。
善导大师说: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不论时节久近,不论善恶多少,只要念佛就靠上了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说「必定往生」。也就是说,临终之机──当下临终就当下往生;平生之机──如果生命延长而继续念佛,也不失往生的身份,所以说平生业成。善导大师「光号摄化」本愿取意文就说: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以佛愿力必定往生,而且容易往生。善导大师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之文说: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又说:
大意者:一发心以後,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从这几段法语来看,只要我们专念弥陀佛名,而且是尽形寿不退转(不改变),那念念都在靠佛的愿力,都必定容易往生。所以净土法门,很强调要「专」,专念弥陀佛名,专靠弥陀愿力,而专念弥陀佛名,即是专靠弥陀愿力。
是故大师之前即言:「乘佛愿力,莫不皆往。」(善全三一页)
它的全文是:「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都是在说明念念都是靠弥陀的力量,也因为靠弥陀的力量,所以任何人都容易往生成佛。又说:
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五一页)
这是前面提到的「光号摄化文」。
历代祖师当中,提出念佛的本身即是全凭弥陀愿力、佛力,纯然彰显全凭弥陀救度,必定往生、容易往生的只有善导流这一脉。提出他力的目的当然是在显扬阿弥陀佛的本愿、本怀,也就是佛心佛愿,同时也在显示因跟果──容易与殊胜。这种教理阐释,除了善导流这个法脉之外,另一位就是近代的印光大师。
有他力可靠对我们来讲就容易,因为要靠我们的力量,我们绝对没有这个力量,同时所靠的的他力,不是其他的佛菩萨,而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的阿弥陀佛;而往生极乐世界之後就跟阿弥陀佛一样光寿无二,岂不是殊胜呢?所以不但殊胜的本身容易,容易的本身也殊胜。
何以「称念佛名」即是「乘佛愿力」?因众生称名本从佛愿发起,如枝芽生於树干,念念得树干之力;为显明此理,大师加「乘我愿力」四字。
为什麽称念弥陀佛名就是依靠弥陀的愿力、佛力呢?
因为称名是阿弥陀佛的愿,是从阿弥陀佛的愿所生,就好像枝芽是从树干所生,所以枝芽的生长乃至开花结果都是靠树干的力量,树干与枝芽,枝芽对树干,二者互相成就,树干成就枝芽开花结果,枝芽开花结果成就树干的目的。因为树干非为树干本身而存在,是为了开花结果。
相同的,我们念佛跟弥陀的愿力也是相互彰显,我们念佛的往生才显示出弥陀的愿力绝对彻底,由於弥陀的愿力是无限的、绝对的、彻底的,才能够使我们罪恶生死凡夫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成佛。
为了显明这样的道理,所以善导大师就加上了「乘我愿力」这四个字。
而昙鸾大师之「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正是同明此理。
同样显明是乘佛愿力,最显明的就是龙树菩萨乘船的譬喻,以乘船来譬喻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是容易、轻松、安乐、快速、必定。如同石头,再小放在水面立刻沉入水底,再大再多放在大船,同样到达彼岸。意思即是,我们固然是罪恶生死凡夫,罪恶其重无比,在六道苦海当中永无出离之缘,可是如果有弥陀的愿力可以依靠,就能够轻而易举的度脱彼岸。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二句八字,是众生往生与弥陀正觉,相依不离、相待而成之誓言。
第十八愿总共有三十六个字,前面二十个字是愿(发心立志);後面二句八字是誓约。
「愿」跟「誓」是有差别的。有愿未必有誓,有誓必定有愿,有了志愿就有目标、方向,会去寻找种种方法来达到所要的目标。可是成就与否,却未必百分之百,有的人是随缘量力,对於能不能达成目标就听天由命,这就是有愿而没有誓。如果有愿又有誓,就会有无论如何非达到目标不可,如不达此愿,誓不为人;不达此愿,誓不成佛。法藏菩萨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不能使十方众生往生,誓不成佛,就是这个意思。
誓愿,如果是以身心性命来做赌注的话,这种誓愿可说非常的深切,不但感动人心,而且能动天地泣鬼神。
小时候读汉学,其中《幼学琼林》里面有一句话说:「白虹贯日而荆轲歌。」当初对这一句的印象就很深刻。这一句的典故是什麽呢?有一段词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听起来很壮烈、很慷慨,这就是「白虹贯日而荆轲歌」的典故。
战国时代,有一位壮士名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的付托而去刺杀秦王。燕国太子以及几位友人要送荆轲到秦国去完成这个壮烈的任务,到了河南北部易水的地方做了生死的诀别。
为什麽说是生死诀别呢?因为这一去,不论任务能不能达成,荆轲都必须要付出身心性命,而且必定是惨死,但为了达成愿望,即使牺牲性命也再所不惜,可说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易水边,荆轲当下就唱起了这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一去不可能再有生命回来了,壮怀激烈,精诚感天,当下白虹贯日。这说明,人世间有超越、不寻常的愿行,往往天象就有不一样的变化。
有关荆蚵的故事,在《千家诗》里也有记载。有一位诗人骆宾王,有一天他到易水这个地方,舒展他悲壮的心怀,写下了一首有名的五言绝句: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此地别燕丹」,荆轲就是在这个地方与燕国太子做生死之别;「壮士发冲冠」,当荆轲吟诵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旁边的几位朋友当下也是壮怀激烈,怒发冲冠,所以说壮士发冲关;「昔时人已没」,几百年前的荆轲已经不在了;「今日水犹寒」,可是现在易水还是同样的寒冷。也就是说他的事蹟一样感动着现代的人。
有关真心诚心的格言,以前我也抄了一些,时常在背诵,譬如:
凡事真心。
这四个字在我们宗风俗谛里也有引用。
千古异行,都成一点真心。
真诚能够感动人。
真诚极处感泣鬼神。
物之真性到十分可以动人,人之真性到十分可以动天。
性真之地,原不以施报论;至忠至孝,皆是痴拙人做得出。
「凡是真心」,不管对任何人、任何事,乃至小小动物,不管别人知不知道,我们都要付出真心,不要欺诈、虚情假意,要身心一致、心口一如。「真」非常的重要。
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至心就是真,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也是把「真」摆在最前面,所以说凡事真心。
「千古异行,都成一点真心」,古今中外有不寻常的事功之所以能够成就,就是在於这永不改变、至死不渝的真心。
「真诚能够感动人」,我们真诚待人,或许有人不一定感受得到,但是要人感动,非得真诚不可。
「真诚极处感泣鬼神」,真诚到了顶端能够动天地泣鬼神。
「物之真性到十分可以动人,人之真性到十分可以动天」,都是同样的道理。
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可以说是没办法形容的。因为他不仅超越世间任何人的誓愿,而且超越一切菩萨,乃至十方诸佛的誓愿。阿弥陀佛说如果不能使十方众生往生到他的极乐世界,他就永不成佛、誓不成佛,这个誓愿是多麽的深重!
所以当初法藏菩萨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具足五劫思维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又以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这样的愿行与誓约,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是怎麽形容的呢?
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
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当初法藏菩萨发这个誓言的时候,应时普地六种震动,从天降下了妙花,四周充满了天乐,空中又赞叹保证说决定必成无上正等正觉──决定必使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可以说天地之间,诸佛菩萨,一切神灵都来赞叹来证明。因为他所发的誓言非常的真,此生不成来生,来生不成再来生,生生世世,所以说「於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阿弥陀佛於因地时所立的誓约,此誓约有生佛同体、自他不二、机法一体的内涵。怎麽说呢?所谓相依不离、相待而成,岂不是法藏菩萨与十方众生绑在一体而发愿?法藏菩萨与十方众生是自他不二、机法一体(「机」指念佛的众生,「法」指弥陀的本身),所以第十八愿是自他不二、生佛同体、机法一体的本愿,「若不生者」的众生的往生与「不取正觉」的阿弥陀佛的成佛,是结合一体同时发愿立誓的,所以叫做机法一体。
由此而言,阿弥陀佛不成佛便罢,如果成佛,在他成佛的同时,也同时完成十方众生往生的功德。如果有一个众生往生的功德没有被完成,阿弥陀佛就不能成佛;必须使十方众生都能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才能够成佛。
所以,可以说阿弥陀佛的正觉,是依能不能使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而决定的。能够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他才成佛,不能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他就不能成佛;我们的往生也必须依靠阿弥陀佛能不能成正觉而决定,他能成正觉表示我们就能离生死,就能往生成佛;他还没有成正觉,我们就还需要等待,如果他永不成正觉,我们也永远没有往生成佛的希望。
所以,阿弥陀佛正觉的成不成,关系到众生往生的得与不得,而能使众生往生的得与不得,也关系到阿弥陀佛的正觉成与不成,所以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总而言之,阿弥陀佛的成佛与众生的往生,二者是休戚相关,结成一体的,(弥陀)有成佛就有我(众生)的往生;能够使我(众生)往生就能够使他(弥陀)成佛,这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约。所以知道阿弥陀佛跟我们十方众生是一体的,他的成佛依靠我们的往生,我们的往生依靠他的成佛,彼此相依相靠,彼此一体不离。这就是相依不离、相待而成。
不过,刚刚讲依靠我们的往生,并不是我们十方众生去完成往生的功德,阿弥陀佛才能成佛,不是这样,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十方众生完成我们能够往生的功德,他才能够成佛,一切都是就阿弥陀佛来说的。
若不生者之生属众生,所谓往生门;正觉属弥陀,光寿觉体,所谓正觉门。
这是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分为往生门跟正觉门来讲。
就「往生门」来讲,是属於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所以第十八愿也称「念佛往生愿」,这就是往生门。
就「正觉门」来讲,正觉是属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成为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的时候才能成就他的正觉。所以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就是阿弥陀佛正觉的体。
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有特殊的深重涵义。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是以无量无碍的光明度尽十方世界的无量众生,如果不成为无量无碍的光明,就难以救度十方无量的众生;同时,寿命无量才能够救度任何时代──尽过去、现在乃至无穷未来的所有任何众生。所以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的正觉果体,对救度十方众生来讲意义非常的深重。
正觉成时往生亦成,往生成时正觉亦成,以此为别意弘愿。
阿弥陀佛以自己所成就的正觉功德回向布施给十方众生,作为十方众生往生成佛的功德,所以阿弥陀佛因地的愿行与果地的功德,就是十方众生的愿行与功德,在佛法名词来讲叫做「他做自受」──别人的辛劳自己享受。就好比父亲一辈子的丰功伟业完全给他的独子承接,让他的独子白白地、现成地拥有。
阿弥陀佛五劫的思维、兆载永劫的修行,所有的愿与行给谁呢?就是给十方众生,所以说「正觉成时往生亦成」。阿弥陀佛成正觉,成就了什麽?成就了我们往生的功德,我们往生功德成就的时候,他才成正觉,所以正觉与往生、往生与正觉是同时成就的。
我们十方众生要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认为自己还不够资格或还没有力量,必须累积功夫、功德,那要等到什麽时候才能够往生呢?若有这种观念就表示此人还不了解第十八愿的内涵,不知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真正意义。
当弥陀成佛的时候,我们众生也具备了往生的功德,只是我们不晓得、不知道去领受──也就是不晓得愿生、称名,所以十劫以来一直在六道中头出头没,冤枉的轮回。
为什麽说是冤枉呢?因为阿弥陀佛既已成佛了,我们就应该可以解脱了,可是因为不知道,所以继续的造罪造业,继续的六道轮回、继续的受苦受难。不知道便罢,现在我们知道了,誓必要领受阿弥陀佛正觉的功德而往生极乐世界。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显现出第十八愿是生佛同体、自他不二。「自他不二」即是「此物即彼物、彼物即此物」,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是我们的功德;「他行即己行」,阿弥陀佛的愿行就是我们的愿行,如共命鸟是两个身体同用一腹,对方所吃的所有营养,另一边也同时享受。
「以此为别意弘愿」,「弘愿」有所谓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凡学佛修行,尤其是大乘法门以成佛为目标,共同都要发这四弘誓愿,可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有别於一般的四弘誓愿。一般的四弘誓愿是烦恼要自己断,法门要自己学,可是阿弥陀佛是成就功德来替我们偿还业障,成就无量光明使我们往生,使我们断烦恼,所以阿弥陀佛的愿有别於一般的弘愿。
四十八愿中,置此句者,唯在此愿,别中之别,正在斯矣。
故言根本主要之誓愿,以总为别,独名本愿。
这二句八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生」非常重要。为什麽?「五劫思维,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的根本原因在哪里?「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什麽?不为别的,都在於使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如果没有这个「生」,就不是阿弥陀佛的目的;如果没有这个「生」,也显现不出阿弥陀佛悲愿之广大,也就不是别意的弘愿。如果没有这个「生」,十方众生只有长劫仰天呼号、伏地哭泣的份。
四十八愿当中,其余的四十七愿都没有「若不生者」这一句,只有第十八愿才有,因此第十八愿可说是根本愿,是本愿之王。
「以总为别」,以总名为别名。就因本来讲,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本愿,但这里是称第十八愿为本愿──本愿中的本愿,其他愿就不是本愿中的本愿了。可见因为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个字,使得第十八愿占了根本的位置。
正觉门与往生门──正觉门者,从佛觉体而言,明弥陀觉体妙用;
往生门者,从机趣入而言,明众生往生因果。
「正觉门」是从阿弥陀佛的光寿觉体来讲的,在於显明阿弥陀佛光寿觉体的妙用,光寿觉体的功能力用是唯有在摄取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往生门」是从众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来讲的,所以说「从机趣入而言」,显明众生往生的因果。也就是说,以念佛为因,往生为果,不论因或果,都因为有正觉──光寿觉体的妙用。所以「若不生者」的往生门跟「不取正觉」的正觉门是互相彰显,相依不离,相待而成。
此二门互收互夺:以正觉门夺者,众生往生即弥陀正觉之妙用;
以往生门夺者,弥陀正觉即众生往生之归趣。
正觉门跟往生门是彼此互收互夺。就正觉门来讲,众生的往生都是阿弥陀佛正觉的妙用;以往生门来讲,阿弥陀佛的功德都是众生的功德。也可以说十方众生就是阿弥陀佛的主人,阿弥陀佛的功德都让十方众生支用,支与出都掌握在十方众生。
弥陀正觉全赐众生往生,众生往生即同弥陀正觉。
这段是在显示「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阿弥陀佛果地正觉的所有功德全部赐给还没有往生、还没有成佛、还在因地的众生,因地的众生一旦拥有了这些功德,岂不是就拥有了往生与成佛的功德,跟阿弥陀佛的正觉无二、无差别了。
所以《阿弥陀经》说: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
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跟阿弥陀佛一样寿命无量,寿命是本体,光明智慧是本体之用,有本体自然有相跟用,岂不是往生极乐世界之後就跟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光寿。所以蕅益大师说:
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
印光大师也说:
若生西方,庶可与佛光寿同一无量无边。
如果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跟阿弥陀佛一样──光寿无量无边。并不是说等觉菩萨往生到极乐世界才能跟阿弥陀佛一样光寿无量,凡夫往生就不是,不是这样。因为「乘佛愿力」所以能够同因同果。《庄严经》也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慈悲,利益诸群品。
这段经文也说明了,往生极乐世界之後,殊胜的相好光明跟弥陀一样,无尽的慈心悲愿也跟弥陀一样,所以说「亦以大慈悲,利益诸群品」。《大阿弥陀经》也说: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
到了极乐世界,相好光明都跟阿弥陀佛一样的无等伦。印光大师又说:
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
既然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就进入佛的境界,就跟佛同样的受用。受用什麽呢?相貌相同,智慧、慈悲相同,愿力、神通相同,就没有圣人和凡夫的差别,所以说「凡情圣见,二皆不生」。又说:
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
我们在这娑婆世间是罪恶生死凡夫,充满种种烦恼,旷劫以来累积种种恶业,一但往生极乐世界,再多、再深、再长久的烦恼恶业当下就彻底消灭,完全的消灭,而佛性中具有的功德智慧当下完全显现。就好像黑暗遇到光明,不管再深的暗、再久的暗,当下都光明焕然,而且普照十方世界。
我们众生都有佛性,到了极乐世界,我们虚假的罪业就消除,真实的慈悲智慧──佛性,就当下显现。因为真的假不了,会永远存在不会消灭;假的真不了,而且有一天一定会消灭。对众生来讲,真的是什麽──佛性,所谓真如实相,一真法界。真如实相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只是被贪瞋痴妄想烦恼覆盖,导致功能力用不能显现,一旦烦恼掀开,当下光明就显现了,所以说「众生往生,即同弥陀正觉」。但这都因为乘佛愿力,若不乘佛愿力,一切不能获得。
今天晚上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