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五)
第三十八、三心义相论
《观经》「九品段」一开头就说:
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也就是说,发这三种心的人,必定会往生弥陀净土。
以下试着根据善导大师《散善义》中,有名的「三心释」略加讨论。
大师在这三心释之初说「辨定三心以为正因」,意思是说三心是往生的正因;而三心释之结尾说「又此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也就是,这三心不只是通於散善九品,也通於定善,意思是说十三种定观也需要有这三心,如果三心不具足,就不能往生。
由此可知:不论定善,不论散善,从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的九品行者,都要具足这三心。不仅是念佛,乃至修大乘善根的凡夫,修小乘善根的凡夫,即便是愚恶的凡夫,只要是愿生净土,不论修行何种法门(一切诸善万行),都必须具足这三心。
众生往生需要有这三心,有这三心就能往生,没有这三心就不能往生。所以这三心不只是《观经》的核心,也是净土门的核心,其重要可知,显明十六观都收在三心之内。
总之,想要往生弥陀净土,无论修行何种法门都必需有这三心,否则不能往生,因此大师对这三心特别重视,也特别费心加以注解。
对於善导大师三心解释的大要,在这里以五个层次略作叙述:一、三心的意思,二、三心的相互关系,三、三心具足的相状,四、三心微意,五、自力三心与他力三心。
一、三心的意思
(一)至诚心
善导大师解释说:
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
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
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至诚心」:大师解释为「内外相应」的「真实心」,也就是大师在这里所说的「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意思是说,不要装作信佛并且精进念佛的外表,内心却怀有虚假之心,也就是并不是真的信佛,不是真的念佛,而是要有真的信受,真的念佛的真实心。大师所说的至诚心是指排除内心虚假的真实心。
接续这段文字,大师又说如果怀着虚假的心,则不论修何种善业,都叫做杂毒之善;以这杂毒之善,不论如何也不能往生弥陀净土。
就真实心来讲,不论信仰何种宗教,对於这个宗教的教主跟教义,都必须真实的相信,认为即使对於教主跟教义不真实也可以的宗教是不存在的。如果不真实的信仰他的教主以及教主的教导,不真实的依教奉行,便不是真正的宗教信徒,因此对於宗教信徒来说真实心是绝对必不可少的。即使是提倡救度罪恶凡夫的净土宗,在面对阿弥陀佛与念佛的时候,渴望被救的凡夫如果不能真实的信受,那麽救度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是佛教的净土宗,因此,对於弥陀的救度,应该真实的信受,对於弥陀的佛名,应该真实的专称,对於弥陀的净土应该真实的愿生。也就是真实的信、愿、行。
不论善人恶人,只要是愿生净土,都要发起真实心。法然上人在《往生大要钞》说:
总之,但如我等之凡夫,依个人之分,发强弱真实之心,此即名至诚心,善导释之意可见。
可知,这真实心即使是罪恶凡夫,也是能够发起的。
(二)深心
善导大师解释说:
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
大师解释深心为深信之心,并将深信之心的内容分成二种,就是所谓的二种深信。大师说: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这就是净土宗的根本,是有名的「机法二种深信」。
一、信机,机深信:就是觉悟自己是具足烦恼、罪恶不善之身,流转在生死的六道轮回,沉没於众苦的三界火宅,没有解脱生死轮回的任何可能性,也就是深信自己是将来必定会堕落地狱的人,这就是机深信。
二、信法,法深信:就是深信阿弥陀佛的悲愿,正是要救度这种罪恶苦恼会堕落地狱的众生。我们苦恼的众生,毫无怀疑,也不加思虑或顾虑,深信即使是这样的罪恶不善的我,会堕落地狱的我,因为弥陀本愿力的缘故,上尽一形的念佛,也就是一辈子的念佛,乃至临终十声、一声的念佛也必定往生。也就是深信罪恶不善的自己,只要念佛就必定会蒙受弥陀救度,往生弥陀净土,简而言之,确信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救度,这就是法深信。
信心本来就是一心一向的相信阿弥陀佛,应该不会有两种内容才对,但是就信受佛力救度的信心加以深入探讨,其中就有二种现象,也就是,一是痛感自己的罪恶,二是被阿弥陀佛的悲心救度所触动,因此全身性命归命在阿弥陀佛本愿力的绝对救度之上。
因此,虽说是二种深信,但也是对一种深心的说明,并无别心,只不过是对一种深心的两个方面的解释而已。
总结起来就是,深信毫无自力出离轮回的我,乘上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必能得到救度,这就是他力信心的信相。机如石头,法如船,无论石头多小,入水必沉,这是石头的性质。但是无论多大的石头,只要被运载在坚固的大船上,都必定能被运到对岸。即使载在船上,石头沉水的性质依然没有改变,但靠船力仍能被运到对岸。同样的,深信罪恶深重的自己,乘上阿弥陀的大愿船,必定能到净土彼岸。凡夫以凡夫本来的样子被救,这就是他力信心的内容。因为阿弥陀佛的悲愿,本来就是为了救度具足烦恼业障深重的众生之故。
如果自己有能力出离六道生死轮回,就不一定要仰靠阿弥陀佛的救度。正是因为自己无力出离轮回,才必需完全仰靠阿弥陀佛的救度。在这个意义上,机深信与法深信其实都是在说同一件事,只是说法的方式不同而已。
一个人如果不能发现自己的罪恶,就不会发起归命阿弥陀佛的心。但是,如果只有罪恶感,而对阿弥陀佛没有信顺归命,这样就等同只有烦闷而不是真实的安心。换句话说,罪恶感与归命感相分离的时候,绝不会有真实的信仰。善导大师的二种深信说,把这层意思说得非常清楚。
如果只是罪恶感就不是机的深信,必须是信受弥陀救度,才是机的深信,有这机法两种深信,就会生起沐浴在阿弥陀佛光明中,充满法喜的感觉。
归命弥陀本愿力的法深信,是阿弥陀佛大慈悲心在我们身上所引起的结果。譬如子女之所以知道父母的心,是因为父母的爱心彻入子女的心;同样的,我们之所以相信阿弥陀佛之心,是因为阿弥陀佛救度罪恶众生的真实悲愿,彻入我们的心。
接续前面信法的解释,大师再举出要深信释尊在《观经》中,称赞弥陀净土的殊胜庄严,是真实不虚的,要欣慕而愿生;以及深信《阿弥陀经》中遍满十方世界的恒河沙诸佛,出广长舌相证明凡夫念佛必生净土,乃是绝无错谬的。也就是说明应该深信《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三经中阿弥陀佛、释迦佛、十方诸佛三佛所说的净土往生的教理。换言之,所谓法深信就是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救度,深信释尊的劝导,要欣慕净土而愿生,以及深信十方诸佛的证明,但主要是阿弥陀佛的救度。
关於深信之人的状态,《观经疏·散善义》说:
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
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
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意思是说,应该全面信赖佛所说的,遵照佛的开示,无论如何都要深信不疑往生弥陀净土,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这是显示一个念佛人深信的状态。
进而,大师又恐怕深信之心会出现动摇,於是更说就人立信与就行立信两种立信方式。
初「就人立信」是说,即使四重破人,也就是:一、解行不同的人,二、地前的菩萨,三、初地以上的菩萨,四、化佛报佛,他们不论如何非难说罪障凡夫不得往生,我们反而应该因此更加确立信心,不因此而动摇信心。也就是说明,佛是满足大慈悲的人,佛所说是真实之语,佛之教是了义(完全)之教,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因此,即使说不了义教的菩萨、别解、别行、异学、异见的人来批判说,一切罪障凡夫唯依念佛一行不能往生;但是以佛所说乃是真实、实语、了义教的缘故,所以我们不应因为这些人的非难、批判而使信心产生丝毫动摇。这就是藉由各种机缘来确立自己必定往生净土的深信。
次「就行立信」是说,依据五种正行来确立信心。大师在此说明往生净土的「行」门有二种,一是「正行」,二是「杂行」。这是就往生净土之行而言,以向於西方净土的弥陀的行业谓之「正行」;与此相对的,以此土入圣的圣道诸善万行回向往生净土叫做「杂行」。
「正行」有五种,所谓「五正行」,就是「读、观、礼、称、赞」,依次是:
读诵正行:一心专读诵净土三经。
观察正行:一心专观察净土依正。
礼拜正行:一心专礼拜阿弥陀佛。
称名正行:一心专称念弥陀名号。
赞供正行:一心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
这五正行又分为「正定业」与「助业」二种,就是前三後一是助业,第四的称名念佛是正定业,大师这样说: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大师又说:
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就是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通通叫做「杂行」。
杂行是与正行相对而说的,因此约之可说有「五种杂行」,推广之就有无量杂行;无量杂行也叫做「诸善万行」。五种杂行如下:
读诵杂行:为往生极乐而读诵净土三经以外的经典。
观察杂行:为往生极乐而观察极乐净土以外的依正。
礼拜杂行:为往生极乐而礼拜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
称名杂行:为往生极乐而称念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名号及咒语。
赞供杂行:为往生极乐而赞叹供养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
大师说: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後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这就是「二行得失」,往生行相既然有正杂二行,便有二行得失。
这得失有五种:
正行五得:与弥陀:亲、近、无间、不用回向、纯。
杂行五失:与弥陀:疏、远、有间、必用回向、杂。
五正行分为正定业与助业二种。其中正定业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因为是随顺阿弥陀佛本愿的缘故,心常与佛亲、近、忆念不间断,佛与众生没有间隙,因此必定往生,所以应该确立「称名是顺佛本愿之行,必定可以获得救度」的深信。这样,大师针对别解别行人的批判,最後提出五正行,而强调应该依据五正行来确立坚固的信心。
论「信」这一个字,是由「人」与「言」合成,意思是说「人之言」为「信」;但是如果这个人毫无人格,所言虚妄不实,就不能成为「信」,而不可信。所以大师解释「深心」谓之「深信之心」,而从「就人立信」以及「就行立信」作说明。所谓就人立信与就行立信,目的在於就可信之人所说的可信之行,建立凡夫得生的信心。
「就人立信」,这个人不但不是凡夫,也不是二乘三乘的圣者,而是满足大悲、觉行圆满的佛,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因此佛所说的话是最可深信的,这是就「佛」建立信心。而佛说什麽呢?「就行立信」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这正是佛说之「言」,自然成「信」,因此最可「深信」;这是就「佛言」建立信心。所以,「深心释」的大纲有二:一就大悲满足之人所言建立信心,这是就人立信;二就称名正定业之行建立信心,这是就行立信。
所以:「深心释」之中最初提到的「两种深信」中的「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时,对於如何「乘」彼愿力,还没有说明,直到「就行立信」时才点出「一心专念」的正定业。因为所谓「愿力」就是「第十八愿」的愿力,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凡是「乃至十念」的人,就是乘彼愿力,也就是乘佛愿力,而「乃至十念」正是「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弥陀佛名」,所以说「顺彼佛愿故」。因此「一心专念」就是「乘彼愿力」;如果不是「一心专念」,就不是乘彼愿力,因为「不顺彼佛愿」故。
这是二种深信、五种正行的眼目,也是整部《观经》的心要,所以《观经》虽然广说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福九品,可是到了〈流通分〉的时候,释尊舍定善、舍散善,独举「持无量寿佛名」流通於现世以及未来久远的世间;善导大师也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因此知道:释尊以两种深信、五种正行,导归「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我们应该深信「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必定往生,正定之业故,顺彼佛愿故,乘彼愿力故。
由上可知,深信之心的解释,归结在「就行立信」,也就是深信专称弥陀佛名,是正定业,是顺佛愿,所以必定往生弥陀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