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四、忆与念
四、忆与念
忆与念这两个字,有一般辞典的解释,也有佛学辞典的解释。
佛学的解释是:忆,忆持不忘;念,明记不忘。深刻於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
「念」,唯识学谓之心的作用(心所),有几种含义,其中主要是「明记不忘」之义,於曾见闻觉知的事象,明白记忆不忘(对所缘之事,明记不忘)。
《俱舍论》卷四说:「念谓於缘,明记不忘。」
《成唯识论》卷三说:「於曾受境,恒明记故。」
《成唯识论》卷五说:「云何为念?於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
从这三段文的简要解说可以了解,「念」在这里的意思是「明记不忘」:我们曾经见闻觉知过的,亦即凡是看到的、听到的、知道的,存在脑海中,印象深刻,清楚、明白地记忆着,而不会忘掉,这就是「明记不忘」。
以净土宗忆佛念佛来讲,可做如下解释:
忆念:忆是有时想起,念是明记不忘。
信受弥陀救度的「信心」,无论早晚都不会忘记,这是忆念之念的心,所谓「明记不忘」。
但烦恼深重妄想杂念的凡夫,不是常常会想起,有时才想起,这是忆念之忆的心。
然而有时才想起的忆之心,必先有明记不忘的念之心。譬如掘井出水,在地面掘井,因地下有水之故,地下之水往地面上喷出,所以水之喷出,是因为地下有水脉之故。
此潜藏在地下的水是念之心,而喷出地面上的水是忆之心。
可知,欲生净土,应当忆佛念佛,两者都很重要;然而比忆更重要的是念,也就是信,信之念是根本,有时忆佛,或者每日几千几万的称名念佛,念念不舍,念念相续,口称弥陀佛名,心也在弥陀佛名上面的念兹在兹,都来自於信受弥陀救度的信心之念。
如苏轼〈江城子〉所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思量」就是忆,平常不思量不回忆,但因为有「念」之故,所以「自难忘」;因为自难忘之故,有时就会想起而忆念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