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摘錄

  1.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摘自《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不生不取的佛)
  2. 佛教即是「成佛之教」(二)
  3. 佛教即是「成佛之教」(一)
  4. 佛教──解脫輪迴之教法
  5. 真正、絕對的「三好」
  6. 人生是什麼──攀藤食蜜喻
  7. 以念佛超度祖先
  8. 何故生命很尊嚴
  9. 一念,就是念念,就是相續
  10. 念佛中,祖先與嬰靈都往生
  11. 生命的價值
  12. 彌陀三約定略說(摘要)
  13. 彌陀光明的作用
  14. 極樂世界──真正的家
  15. 曠劫輪迴 唯靠彌陀
  16. 善來諸友──與淨土宗善導寺幹部談話(摘錄)
  17. 阿彌陀佛久已成佛
  18. 「如來出世本懷文」略說
  19. 淨土宗「迴向偈」大意
  20. 順佛本願:三經一致,唯說稱名
  21. 以仁為己任的淨土法門
  22. 淨土宗的見道、修道與證道
  23. 無諍念佛,預期坐脫
  24. 「第十八願」與「第十九願」的「眾生」
  25. 莫因良醫而好病,應體佛心而念佛
  26. 出聲與默念
  27. 心念彌陀 身有光明
  28. 念念在定慧  
  29. 緣佛願力,念佛才與彌陀親
  30. 眾生求彌陀 徒令彌陀悲
  31. 萬德洪名具足彌陀的大願業力
  32. 「自信教人信」與「發心」
  33. 名號獨運 稱名獨達
  34. 三種念佛
  35. 念佛人應有的平常心態
  36. 專稱佛名,易行頓超
  37. 名號有聲光明,光明無聲名號
  38.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即是「稱我名號,願生我國」
  39. 稱名念佛即是口業稱名
  40. 淨土宗根源之第十八願(本願)
  41. 萬德洪名是──「名即體」「名即法」
  42. 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43. 念佛的現當二益
  44. 不可思議的名號功德
  45. 學佛之人理當眾善奉行
  46. 人生唯一大事
  47. 顓蒙念佛,暗合道妙
  48. 機法二種深信
  49. 黑奴小孩與船長的故事
  50. 普勸有緣常念佛
  51. 一切恐懼 為作大安
  52. 彌陀的呼喚
  53. 色與空
  54. 隨順
  55. 得道因緣
  56. 為道日損
  57. 殊勝的淨土法門
  58. 廣結佛緣
  59. 東土釋迦智者大師
  60. 略談如何從「俗諦」邁向「真諦」
  61. 不斷煩惱得涅槃
  62. 稱名念佛
  63. 極樂世界的蓮花
  64. 十念當往生
  65.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66. 我們是怎樣的人呢?
  67. 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佛呢?
  68. 學佛從「否定自己」開始
  69. 罪惡生死凡夫
  70. 人的心
  71. 芬陀利花
  72. 不念彌陀更念誰
  73. 淨信
  74. 教念彌陀專復專
  75. 專稱名號至西方
  76. 轉識成智
  77. 轉苦為樂
  78. 人在世間
  79. 佛光是佛智慧之相
  80. 一失人身 萬劫不復
  81. 吳信叟 歸去來
  82. 長劫輪迴
  83. 人天皆苦
  84. 帝釋天三皈依的故事
  85. 彌陀的救度
  86. 苦海眾生
  87. 極樂無為涅槃界
  88. 報冤行與隨緣行
  89. 慧日法師弘揚淨土始末
  90. 法照大師的念佛奇緣
  91. 明來暗去 暗去明來
  92. 心如太虛空
  93. 「劫」的譬喻
  94. 無限的慈悲
  95. 願生──是智慧的結晶
  96. 光明名號
  97. 萬德洪名
  98. 關於念佛
  99. 妙好人
  100. 臨終三隨
  101. 「山海空市」與「四不可得」
  102. 「四不久保」的典故
  103. 佛陀「四門遊觀」的故事
  104. 「大石乘船」的譬喻
  105. 隨口稱名 萬德齊圓
  106. 彌陀的誓願
  107.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8. 實踐的佛法
  109. 高深又平常的法門
  110. 道基
  111. 修身的法鏡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演講摘錄
top

演講摘錄

順佛本願:三經一致,唯說稱名

  從《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以及傳承祖師的法語可知,三經所講的是同一件事,不是兩件事,皆以「稱名念佛」為往生正因、往生正定業,所以說「三經一致」。

  雖然《無量壽經》講四十八大願,其中有第十九願,有第二十願,也有三輩;《觀經》講十三定觀與三福九品,但是這不是釋迦牟尼佛的目的,佛的真正目的是在導歸第十八願的本願稱名,所以都在顯明稱名念佛。稱名念佛是往生的正因。正因和非正因是相對的,正因就是決定能夠往生,不是不定的。

  決定能夠往生,就是往生正定業,所謂「正定業」,就是決定的業;如果不是決定的業,就是「不定業」;而和往生完全沒有關係的業,就是「邪定業」。

  為什麼稱名念佛是往生的正因、正定業呢?因為「順彼佛願故」,就是隨順阿彌陀佛的根本願,不是隨順其他的,也不是隨順自己的雜修雜行。

 

一、三經唯明念佛往生

  《觀經疏‧定善義》言(《聖教集》六一五頁):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這是善導大師引用正依經典,也就是淨土三部經──《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經》的宗旨,來顯明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的含義。

  這三段法語顯示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的意涵是什麼呢?就是「專念彌陀名號」。三經的宗旨是一致的。如有不同,那三經就互相矛盾了。一致的宗旨是什麼?就是「專念彌陀名號,必得往生彌陀淨土」。所以,整個淨土宗在說什麼?就在說「專念彌陀佛名,必定往生彌陀淨土」,歸宗結頂就是在說這句話,在顯明這個道理。

  首先,「《無量壽經》四十八願」這八個字,在顯示上下兩卷的《無量壽經》就是四十八願。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阿彌陀佛因地的本願和果地的成就是不能分開的,果從因生,有因必有果;而且阿彌陀佛的佛國已經圓滿成就,因此善導大師就總指《無量壽經》一經,名為「四十八願」。而四十八願之中,顯明往生的正因是唯有稱名。所以,在這裡就說「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亦即《無量壽經》所要闡述的宗旨就是「名號」,也就是稱名念佛。簡而言之,這句名號,稱名念佛,是貫串整部《無量壽經》上下兩卷的。譬如第十八願就說:

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下卷之初的第十八願成就文就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所以,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成就文的「乃至一念」,都是在顯明這句六字「南無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都在顯明十方眾生只要專一稱念這句彌陀洪名,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同時,下卷最後的「流通分」,釋迦牟尼佛也特別付囑彌勒菩薩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顯明專念這句彌陀佛名,就已經獲得大利。

  所謂「大利」,就是《無量壽經》一開頭所說的「惠以真實之利」的「真實之利」。宇宙當中只有成佛才是真實之利,如果還沒到成佛,就還是在方便之中,因此,唯有成佛才是真實之利,才是無上功德。所以,「流通文」就說「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大利」就是無上功德,就是真實之利。「三輩段」中雖然有三輩,身分各有不同,但是三輩都是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所以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解釋《無量壽經》「三輩段」之文說: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這就顯示這句名號貫串整部《無量壽經》。顯示《無量壽經》歸宗結頂是在說專稱這句彌陀佛名,這才是往生的正因、正業、正定業。

  有關善導大師引用三部經的這三段法語,在《第十八願講話》第三八一頁也有解釋: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無量壽經》在講什麼呢?在講四十八大願。由於有四十八大願,才有極樂世界,才有阿彌陀佛,才有我們的往生。往生淨土之因、往生淨土之果,都在四十八願當中。《無量壽經》分為上下兩卷,從頭到尾都是在說明四十八願的因因果果。

  而四十八願,願雖然有四十八,可是它的目標、它的目的在哪裡呢?善導大師斬釘截鐵地說「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這是驚天動地的一段法語。佛願有四十八,怎麼說唯獨顯明念佛呢?那其他呢?

  這個「唯」,所謂「唯此一真實,無二亦無三」。

  「唯」在唯識中有三種含義:一、「簡持義」;二、「決定義」;三、「顯勝義」。

  「簡持」就是把其他的捨掉,獨取當中的核心。「決定」就是這個是決定性的、必然性的,不是不定的,不是或然的。「顯勝」則是把其他的通通隱蔽,唯獨顯現其中核心的殊勝。

  在四十八願當中,乃至在整部《無量壽經》當中,除了說念佛以外,也談到諸行來迎,也談到三輩功行,可是,諸行來迎的目的,是要導歸念佛必生;三輩功行雖然也各有不同,但每一輩每一輩都談到「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尤其是第十八願的成就文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乃至命終,一念念佛、願生極樂,當下就往生,就住於不退轉的果位,豈不是念佛很殊勝,超越一切,當生成就!

  又,釋迦牟尼佛「付囑文」(釋迦牟尼佛交待彌勒菩薩將這個法門傳持下去的經文叫作「付囑文」)就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歡喜踴躍稱佛名號,就能夠得到大利。所謂「大利」,就是「具足無上功德」。在《無量壽經》當中,只說念佛能夠「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念佛能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而沒有說其他行門能獲致如此殊勝的結果。

  所以,由這些經文就可以看出四十八願,願願都在導歸專念彌陀名號,雖然有諸行往生、三輩行門的不同,但唯一要導歸、唯一要顯明的,就是念佛,所以加一個「唯明」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講到《阿彌陀經》,善導大師就沒加「唯」這個字,因為在《阿彌陀經》裡,只說「執持名號」,亦即只闡釋「本願稱名」,不說三學六度萬行,沒有摻雜其他法門,所以它很清楚,就是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所謂「一日七日」,並非只是一日、只是七日,它的含義是「上盡一形,下至七日、一日、一時、十念、五念、一念」,也就是願生極樂,從今之後就專念彌陀名號,不夾雜,不間斷。所謂「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一念」。

  所以,《阿彌陀經》也是在說專一念佛必得往生。

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念佛往生者,為諸佛所證誠、讚歎、護念。也就是《阿彌陀經》之中,釋迦牟尼佛說明只要專念彌陀名號就必定得到兩種果報,一種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另一種是「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當說明這些利益的當下,十方恆沙無量無數的諸佛,立即主動地從他們的世界不約而同、異口同聲地歡喜、讚歎、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你們要相信勿疑。」可知,只要願生、稱名,就受十方諸佛的證誠,證明不會虛假,必定往生;也可以看出,釋迦牟尼佛弘揚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十方諸佛也同樣在弘揚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佛佛相同,佛佛互相稱讚,互相證明,而且也以弘揚這個法門為他們的出世本懷。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這段文是在解釋《觀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顯義是在談定善和散善,隱義是在談執持名號。所以,善導大師就說:此經(就是《觀無量壽經》)定善、散善的經文中,都只在標出專念名號必定往生。

  定善文中,哪一段文標示念佛往生呢?「定」就是十三種定觀,十三種定觀最明顯的在第九觀,第九觀說阿彌陀佛的光明: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所以,十三種定觀文中也談到念佛。

  這裡「念佛眾生」的「念佛」,是心中觀想的念佛,還是口中稱名的念佛呢?如果從《觀無量壽經》最後流通文,釋迦牟尼佛慇勤懇切要阿難尊者弘傳下去的那段經文來看,就是稱名念佛。也就是: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也就是「持佛名」,不是「觀佛像」。所以說,十三種定觀也談到稱名念佛必定往生。

  那麼,散善就是九品,九品之中有哪段經文在談稱名念佛呢?就是下三品,也就是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都談到稱名念佛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善導大師就說:《觀無量壽經》,不管定善也好、散善也好,雖然說到十三種定觀,說到三福九品,但目的在於導歸「專念名號得生」,也可以說只在標舉「專念彌陀名號得生」,不是在標舉十三種定觀,也不是在標舉三福九品。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費那麼多的時間、講那麼長的經文,來介紹十三種定觀和三福九品呢?目的在何處?目的就是「唯標專念名號得生」,目的就是引導修定善、修散善的眾生歸入專稱名號。也就是引導聖道法門的修行者歸投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

  這段法語是善導大師引用淨土三經來說明諸善萬行不能和念佛相比,雖然只是引用淨土三經,其實涵蓋了一切世界、十方諸佛以及所有的經典、法門。也就是不僅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在十方所有一切世界當中,念佛都是諸善萬行所無法相比的。為什麼?因為法藏菩薩的四十八大願是在考察了十方一切世界之後,經過五劫思惟所發超越十方諸佛的大願,當中獨獨選取念佛為往生的方法,而諸行是被選捨的。由此也可以知道,這三部經的思想是一致的,這三部經都在說一件事情:只要念佛,必定往生。

 

二、三段「本願取意文」

  善導大師的著作中,有眾多的「本願取意文」,略取三段,三段都在顯明「稱我名號,下至十聲」。

  第一段: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經疏‧玄義分》)

  第二段: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念法門》)

  第三段: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往生禮讚》)

  第一段取意文說「稱我名號,下至十念」,其他兩段都說「下至十聲」,顯示本願文的「十念」和「十聲」的意義是一樣的。「十念」就是「稱名十念」,也就是「十聲稱佛」,「十聲稱念」就是「稱名十念」,也就是「十聲稱佛」「十聲稱念佛名」。就顯示並不是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或者無相念佛,而是稱名念佛。稱名念佛之中,不管是默念還是出聲念,都離不開彌陀佛名,但是以出聲為主,所以說「下至十聲」。

  《往生禮讚》「光號攝化」文也說(《聖教集》八五九頁):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上盡一形,下至一聲」就如同之前所講的「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之念佛。

  「以佛願力,易得往生」,這兩句法語在顯示「他力」,含義非常清楚,非常重要。

  我們是淨土法門,以專念、專稱彌陀佛名為往生的正因,為彌陀的本願,所以說「本願稱名」。

坐船靠船喻:他力救度

  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中以「乘船」來比喻「本願稱名」這個法門,意思是說,就好像我們從此岸要到彼岸,如果是坐船的話,會是什麼樣子呢?就完全不需要自己走路,不需要自己費功夫,完全都是依靠這艘船,這就是所謂的「外力」,也就是「他力」。「船」就比喻這句彌陀名號,所以彌陀名號也就是本願船,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等同乘坐在船上,通通都能到達極樂世界。所以,龍樹菩薩在《易行品》用一首偈子來形容、比喻:

乘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禮自在者。

  「乘彼八道船」,八正道是成佛的正因,如果以聖道自力法門來講,要成佛必須經過八正道的修持過程,但是這句六字洪名就涵蓋了八正道的修行與功能,所以說「本願稱名」就是「乘彼八道船」,就能度脫難度的生死大海。要想得度三界六道輪迴,非常困難,但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像坐在彌陀的願船上,必定能夠輕鬆、容易、快速地從娑婆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所以說「能度難度海」。這個「能」,顯示「他力」,顯示「必定」,也顯示「輕鬆、安樂」,因而龍樹菩薩說「如同乘船則樂」。所以,如果我們能夠乘坐彌陀名號的八道船,龍樹菩薩說「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不只是度脫自己,將來也能度脫他人,而且是自在無礙,所以說「我禮自在者」。

  就世間來講,要成就事業都不容易了,何況是更加困難的修行。可是,只要我們到極樂世界,就能成佛,就能倒駕慈航自在地廣度十方眾生。這個「自在」,顯示什麼?顯示不困難、輕鬆、如意、不執著。《往生論》就用「遊戲」來顯示菩薩度眾生的自在,也就是說,度眾生就好像遊戲一樣,是歡樂自在而且是不困難、不執著的。我們念佛是「以佛願力故,易得往生」,因為有彌陀的願力,所以不但能往生,而且容易往生。

  有人認為「念佛就能往生,哪有那麼容易?」抱這種觀念就和龍樹菩薩、善導大師的思想完全違背了。善導大師說: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之所以「易得往生」,是因為「以佛願力」,如果不以佛願力,那就難得往生。所以,如果覺得念佛往生不容易,或覺得「只是念佛,往生不可靠」,或是覺得「念佛雖然可以往生,但必須念到某種水平,達到某種境界、功夫才能往生」,這種言論,就是不瞭解善導大師這個淨土法脈的教理思想,也不瞭解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一尊佛,不瞭解阿彌陀佛的慈心悲願,不瞭解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動機,對於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因因果果都不瞭解,可以說等於抹煞了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悲願,雖然念佛,可是不知佛心,不體佛意。

  龍樹菩薩用乘船來比喻念佛,就顯示完全他力、純粹他力。往生完全是靠阿彌陀佛,不是靠我們,我們只不過是安分守己地坐在船上,所謂安分守己,就是我們「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永不改變,就這樣而已。至於要加油,要駕駛,都不是我們的事,這艘船也不是我們花錢買來的,也不用花錢買船票,不用排隊過關卡、受檢驗,都不必。只要我們真的願生彌陀淨土,而依各人的根機來專稱彌陀佛名,當下就已經坐在彌陀的船上了。所以,從此岸到彼岸,從娑婆到極樂,絲毫都不是靠我們的力量,這就是純粹他力、完全他力。

 

三、淨土法門非二力法門

  有的人認為淨土法門是二力的法門,雖然有他力,也必須有自力,或者自力一半、他力一半,或者自力一分、他力九分,總之認為要有自力才能往生極樂世界。這種說法可以說是完全錯誤的。

  我們說「力」(力量),是就娑婆到極樂世界來講的,要從娑婆到極樂世界,我們哪有什麼功夫、功德?如果說精進念佛就是自力,可是我們再怎樣精進念佛,如果沒有彌陀的願力,也無法往生;再怎樣精進念佛,如果不願往生極樂世界,也不能往生。所以,從「緣」來講,完全都是阿彌陀佛的力量,我們只不過是願生彌陀淨土,而專稱這句佛號而已。

  但是這句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已經具備往生的功德資糧了,不須要加上我們半絲半毫的功德,我們只要稱名念佛,就相應於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願。所以善導大師就說: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是我們往生的功德資糧。

  所以,從娑婆到極樂,完全是靠佛力,我們只不過是隨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呼喚我們說「十方眾生,要欲生我國」,那麼我們就「願生彼國」;阿彌陀佛呼喚我們,跟我們約定說「要乃至十念」,我們就專稱彌陀佛名地乃至十念,來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就如此而已。我們強調往生完全是靠佛力的道理就在這裡。

 

四、本願稱名之傳承

  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一脈相承,皆以稱名念佛為本願,故曰「本願稱名」,因稱名念佛即是往生正因、正業、正定業故。

  善導大師是相承於誰呢?相承於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大師集其大成,他們都是以稱名念佛為本願。

  龍樹菩薩關於淨土法門的代表著作就是《易行品》,《易行品》就是在講阿彌陀佛的「本願稱名」,而且說本願稱名是「易行道」,同時用乘船來比喻。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中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這是龍樹菩薩的傳承。

  天親菩薩《往生論》說: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又說: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由這兩段法語來會通,「稱彼如來名」就是佛的本願,唯有「稱彼如來名」才能呼應彌陀名號之中的光明功能,所以說「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也唯有「稱彼如來名」才能吻合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意義、功能,唯有「稱彼如來名」才可以稱為真實的修行,否則不是真實的修行。同時顯示,不論何人,只要「稱彼如來名」,都能快速擁有成佛的大功德而快速成佛。

  這兩段法語就是天親菩薩「本願稱名」的傳承。

  曇鸞大師的傳承,於《往生論註》言: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

  又言: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

  這幾段法語,都很明確地在傳承本願稱名這個法脈。

  道綽大師「本願取意文」言:

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些都是有關「本願稱名」的內涵。一直到善導大師集其大成,善導大師關於第十八願的解釋就非常多。

(摘自《第十八願善導釋》)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