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摘錄

  1.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摘自《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不生不取的佛)
  2. 佛教即是「成佛之教」(二)
  3. 佛教即是「成佛之教」(一)
  4. 佛教──解脫輪迴之教法
  5. 真正、絕對的「三好」
  6. 人生是什麼──攀藤食蜜喻
  7. 以念佛超度祖先
  8. 何故生命很尊嚴
  9. 一念,就是念念,就是相續
  10. 念佛中,祖先與嬰靈都往生
  11. 生命的價值
  12. 彌陀三約定略說(摘要)
  13. 彌陀光明的作用
  14. 極樂世界──真正的家
  15. 曠劫輪迴 唯靠彌陀
  16. 善來諸友──與淨土宗善導寺幹部談話(摘錄)
  17. 阿彌陀佛久已成佛
  18. 「如來出世本懷文」略說
  19. 淨土宗「迴向偈」大意
  20. 順佛本願:三經一致,唯說稱名
  21. 以仁為己任的淨土法門
  22. 淨土宗的見道、修道與證道
  23. 無諍念佛,預期坐脫
  24. 「第十八願」與「第十九願」的「眾生」
  25. 莫因良醫而好病,應體佛心而念佛
  26. 出聲與默念
  27. 心念彌陀 身有光明
  28. 念念在定慧  
  29. 緣佛願力,念佛才與彌陀親
  30. 眾生求彌陀 徒令彌陀悲
  31. 萬德洪名具足彌陀的大願業力
  32. 「自信教人信」與「發心」
  33. 名號獨運 稱名獨達
  34. 三種念佛
  35. 念佛人應有的平常心態
  36. 專稱佛名,易行頓超
  37. 名號有聲光明,光明無聲名號
  38.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即是「稱我名號,願生我國」
  39. 稱名念佛即是口業稱名
  40. 淨土宗根源之第十八願(本願)
  41. 萬德洪名是──「名即體」「名即法」
  42. 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43. 念佛的現當二益
  44. 不可思議的名號功德
  45. 學佛之人理當眾善奉行
  46. 人生唯一大事
  47. 顓蒙念佛,暗合道妙
  48. 機法二種深信
  49. 黑奴小孩與船長的故事
  50. 普勸有緣常念佛
  51. 一切恐懼 為作大安
  52. 彌陀的呼喚
  53. 色與空
  54. 隨順
  55. 得道因緣
  56. 為道日損
  57. 殊勝的淨土法門
  58. 廣結佛緣
  59. 東土釋迦智者大師
  60. 略談如何從「俗諦」邁向「真諦」
  61. 不斷煩惱得涅槃
  62. 稱名念佛
  63. 極樂世界的蓮花
  64. 十念當往生
  65.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66. 我們是怎樣的人呢?
  67. 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佛呢?
  68. 學佛從「否定自己」開始
  69. 罪惡生死凡夫
  70. 人的心
  71. 芬陀利花
  72. 不念彌陀更念誰
  73. 淨信
  74. 教念彌陀專復專
  75. 專稱名號至西方
  76. 轉識成智
  77. 轉苦為樂
  78. 人在世間
  79. 佛光是佛智慧之相
  80. 一失人身 萬劫不復
  81. 吳信叟 歸去來
  82. 長劫輪迴
  83. 人天皆苦
  84. 帝釋天三皈依的故事
  85. 彌陀的救度
  86. 苦海眾生
  87. 極樂無為涅槃界
  88. 報冤行與隨緣行
  89. 慧日法師弘揚淨土始末
  90. 法照大師的念佛奇緣
  91. 明來暗去 暗去明來
  92. 心如太虛空
  93. 「劫」的譬喻
  94. 無限的慈悲
  95. 願生──是智慧的結晶
  96. 光明名號
  97. 萬德洪名
  98. 關於念佛
  99. 妙好人
  100. 臨終三隨
  101. 「山海空市」與「四不可得」
  102. 「四不久保」的典故
  103. 佛陀「四門遊觀」的故事
  104. 「大石乘船」的譬喻
  105. 隨口稱名 萬德齊圓
  106. 彌陀的誓願
  107.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8. 實踐的佛法
  109. 高深又平常的法門
  110. 道基
  111. 修身的法鏡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演講摘錄
top

演講摘錄

稱名念佛即是口業稱名

        《易行品》「歸宗」之文: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一、口業稱名,人人都能

       稱名就是「口業稱名」,也就是「專稱彌陀佛名」,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甚至這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龍樹菩薩怎麼解釋呢?「至心信樂」還有「乃至十念」就解釋為「稱名」兩個字,到底這樣的解釋對不對?通不通?其實是很通,而且很貼切,也契理契機,同時也彰顯阿彌陀佛徹底的慈悲,彰顯阿彌陀佛救度的方法是最為易行,是易行道之至極。

 

       為什麼?因為是稱名,稱名是連動物也都做得來的,譬如說鸚鵡鳥,甚至只要念佛給狗聽、給貓聽,或是給雞聽、鴨聽、豬聽,乃至給老鼠聽、給螞蟻聽,都能夠感動對方,都能夠攝受對方,使對方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是稱名,也就是說,如果阿彌陀佛不是以祂的六字洪名來攝受救度眾生,一般人就不一定做得到,那阿彌陀佛救度的方法就不能夠徹底的貫徹阿彌陀佛的慈悲,就不是最為容易的方法了。

 

       若是稱名的話,小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就可以跟著稱名念佛,老人家頭腦混沌了思辨減弱了,也可以跟著稱名念佛,愚笨的人或者是臨終的人,稱名也都能做得到,全都來得及,都能夠稱名往生或者是聽這句名號而往生。因為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微妙、殊勝無上的功德,也就是所謂的萬德洪名,同時只要口中稱名,就不論是上等根機、中等根機,或者下等乃至下下根機,都能夠做得到。

 

 

二、口業稱名最容易,無關善惡與功行

       因為只要念佛就能夠往生,念佛是往生的正因,跟有沒有布施,有沒有持戒,有沒有禪定功夫,有沒有智慧或者是深入經藏,或者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都沒有關係。因為只要念佛就是往生的正因正定業,有沒有布施、布施多與少,跟往生都沒有關係;持戒清淨不清淨,跟往生都沒有關係;有沒有禪定的功夫,念佛的時候心中有沒有妄想雜念,心中清不清淨,跟往生也沒有關係;有沒有開大圓鏡智,或者明心見性,跟往生也沒有關係;有沒有發無上菩提心或者修六度萬行,跟往生也沒有關係。跟往生有關係的是什麼?是稱名。所以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為了普遍廣泛救度所有眾生,祂所設定的就是稱念祂的名號,而不是其他的種種法門、種種修行、種種功德或者功行,不是的。所以口業稱名最容易,跟我們善惡多少、功行高低都完全沒有關係。

 

 

三、「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即是「念我稱名」

       那麼龍樹菩薩以這個「念我稱名」這個稱名來解釋「乃至十念」,甚至捨掉了「至心信樂」,等於是以「稱名」這個行來涵蓋「至心信樂」與「乃至十念」,這個就是「以行釋信」,以行來解釋第十八願所講的信。為什麼?因為第十八願所講信的內容,是信「乃至十念,就必生極樂」。然而,有的人解釋信不是這樣的解釋,是從另一個方向、內容來解讀,這樣就模糊了。

 

       如果以行來講,行是很具體的,行具體的話,所信的也就具體;可是如果解釋為其他的內容,那就變得很抽象而不具體了,解釋其他的內容為信的話,就會產生一種以凡夫浮動不居的心來作為標準,以心的感動、感觸、感受,或者以心的體驗來作為往生的標準。總之,在自己內在的心情上去做為往生的標準來解釋的話,就曲解了方向,就偏差了,使得易行道不易行,反而是難行了。

 

 

四、稱名不須講體驗

       所以龍樹菩薩在這裡乾淨俐落、簡要明瞭的將「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解釋為「念我稱名自歸」,以行來解釋信,非常的具體明澈。因此我們學這個法門,了解這個道理之後,就如我們宗旨所寫的「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不需要另外在自己的心情上去揣摩自己有沒有感受到、有沒有感動到、有沒有體驗到,全都不需這樣自尋煩惱。而且人的心是無常的,即使曾有過一時的感動、感激,一旦那個短暫的體驗過了之後,心境就趨為平淡了,所以那個都不是標準,也不可靠。

 

       在《列子》這本書裡面有一段比喻人的心情的故事,《列子》〈周穆王篇〉裡有一段故事說:有一個燕國人,他出生在燕國,生長在楚國,到了年老才有機會回到他的故鄉燕國,在回國的半路中經過晉國時,同行的人就開玩笑的跟他說:「燕國已經到了,這個就是燕國的城牆。」這個人一聽,突然間臉色就有一種悲傷的感覺,所謂「少小離家老大回」、「近鄉情更怯」,到了故國見到了家鄉的景物或者親人,難免都會感動悲傷;又走啊走經過一座社廟,同行的又跟他說:「這是你們故鄉廟宇祭拜的地方。」他一聽不禁非常地傷心嘆息;走啊走,對方又跟他說:「這是你父母的家,現在已經人去樓空了。」這個人聽了不禁悲從中來,流著眼淚小聲的哭泣著;那個人又指著附近的墳墓說:「這是你父母、祖先的墳墓。」這個人一聽,再也忍不住,就放聲的大哭起來。這時那個作弄他的同行人啞然失笑的說:「哎呀!我剛才是騙你的,這裡不是燕國,這裡是晉國啊!」他一聽收起哭聲不覺非常尷尬。可是當他回到了燕國,真正看到了燕國的城牆,看到了燕國的社廟,看到了祖先留下來的房子,父母、祖先的墳墓,他那顆心已經沒有先前的那種激動悲傷的情緒,反而比較平淡了。

 

       這顯示什麼?人的心、人的七情六慾都是無常的。我們念佛也是一樣,是以經典所講的教理做為我們往生的憑據,不是看我們的感動、體驗,因為這些都是無常的。

 

       所以我們這個法門傳承的祖師解釋第十八願時,都把「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解釋為「稱名」,或者「下至十聲」、「願生我國,下至十聲」、「上盡一行,下至十聲一聲。」這就非常的具體,我們只要依據這個而不依據我們的內心,這就可靠了,因為如此一來,一般人全都能夠做得到。如果要以我們自己內心的領悟、體悟、感受、感覺乃至體驗作標準的話,那就不能夠普遍,不一定每個人都做得到,那麼剛剛所講的動物、小孩、愚鈍的人、老人家、臨終的人怎麼能往生呢?就不能往生了。反之,如果解釋為「稱名」、「專稱彌陀佛名」,那就非常容易,剛剛所講的這些眾生也都能夠做得到。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往生的條件,就是稱念祂的名號,所以《觀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彌陀的光明名號、名號光明是攝取念佛的眾生,也唯有念佛的眾生才在彌陀的光明名號的攝取當中,修其他法門就不在名號攝取當中,因為他的行門跟名號、彌陀的光明是不相應的。

 

 

       --摘自二○○九年九月二十日「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