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摘錄

  1.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摘自《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不生不取的佛)
  2. 佛教即是「成佛之教」(二)
  3. 佛教即是「成佛之教」(一)
  4. 佛教──解脫輪迴之教法
  5. 真正、絕對的「三好」
  6. 人生是什麼──攀藤食蜜喻
  7. 以念佛超度祖先
  8. 何故生命很尊嚴
  9. 一念,就是念念,就是相續
  10. 念佛中,祖先與嬰靈都往生
  11. 生命的價值
  12. 彌陀三約定略說(摘要)
  13. 彌陀光明的作用
  14. 極樂世界──真正的家
  15. 曠劫輪迴 唯靠彌陀
  16. 善來諸友──與淨土宗善導寺幹部談話(摘錄)
  17. 阿彌陀佛久已成佛
  18. 「如來出世本懷文」略說
  19. 淨土宗「迴向偈」大意
  20. 順佛本願:三經一致,唯說稱名
  21. 以仁為己任的淨土法門
  22. 淨土宗的見道、修道與證道
  23. 無諍念佛,預期坐脫
  24. 「第十八願」與「第十九願」的「眾生」
  25. 莫因良醫而好病,應體佛心而念佛
  26. 出聲與默念
  27. 心念彌陀 身有光明
  28. 念念在定慧  
  29. 緣佛願力,念佛才與彌陀親
  30. 眾生求彌陀 徒令彌陀悲
  31. 萬德洪名具足彌陀的大願業力
  32. 「自信教人信」與「發心」
  33. 名號獨運 稱名獨達
  34. 三種念佛
  35. 念佛人應有的平常心態
  36. 專稱佛名,易行頓超
  37. 名號有聲光明,光明無聲名號
  38.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即是「稱我名號,願生我國」
  39. 稱名念佛即是口業稱名
  40. 淨土宗根源之第十八願(本願)
  41. 萬德洪名是──「名即體」「名即法」
  42. 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43. 念佛的現當二益
  44. 不可思議的名號功德
  45. 學佛之人理當眾善奉行
  46. 人生唯一大事
  47. 顓蒙念佛,暗合道妙
  48. 機法二種深信
  49. 黑奴小孩與船長的故事
  50. 普勸有緣常念佛
  51. 一切恐懼 為作大安
  52. 彌陀的呼喚
  53. 色與空
  54. 隨順
  55. 得道因緣
  56. 為道日損
  57. 殊勝的淨土法門
  58. 廣結佛緣
  59. 東土釋迦智者大師
  60. 略談如何從「俗諦」邁向「真諦」
  61. 不斷煩惱得涅槃
  62. 稱名念佛
  63. 極樂世界的蓮花
  64. 十念當往生
  65.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66. 我們是怎樣的人呢?
  67. 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佛呢?
  68. 學佛從「否定自己」開始
  69. 罪惡生死凡夫
  70. 人的心
  71. 芬陀利花
  72. 不念彌陀更念誰
  73. 淨信
  74. 教念彌陀專復專
  75. 專稱名號至西方
  76. 轉識成智
  77. 轉苦為樂
  78. 人在世間
  79. 佛光是佛智慧之相
  80. 一失人身 萬劫不復
  81. 吳信叟 歸去來
  82. 長劫輪迴
  83. 人天皆苦
  84. 帝釋天三皈依的故事
  85. 彌陀的救度
  86. 苦海眾生
  87. 極樂無為涅槃界
  88. 報冤行與隨緣行
  89. 慧日法師弘揚淨土始末
  90. 法照大師的念佛奇緣
  91. 明來暗去 暗去明來
  92. 心如太虛空
  93. 「劫」的譬喻
  94. 無限的慈悲
  95. 願生──是智慧的結晶
  96. 光明名號
  97. 萬德洪名
  98. 關於念佛
  99. 妙好人
  100. 臨終三隨
  101. 「山海空市」與「四不可得」
  102. 「四不久保」的典故
  103. 佛陀「四門遊觀」的故事
  104. 「大石乘船」的譬喻
  105. 隨口稱名 萬德齊圓
  106. 彌陀的誓願
  107.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8. 實踐的佛法
  109. 高深又平常的法門
  110. 道基
  111. 修身的法鏡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演講摘錄
top

演講摘錄

佛教即是「成佛之教」(一)

       佛教,依「本體論」而言,是指佛陀親證的涅槃實相。

佛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佛」,什麼叫做「佛」?「佛」又可稱為「覺」「覺悟」「覺者」。從另一角度來說,覺是「不迷」,因已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也稱「不迷」;覺又可分為三種:「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自覺」,是指已證解脫道四果的「阿羅漢」,亦即已親證四聖諦──苦、集、滅、道的「滅」。「滅」就是徹底滅除煩惱,徹底滅除煩惱之因,就能不再承受苦果;能做到「滅」,就是「覺」,就達到涅槃的境界。「涅槃」的定義是「不生不滅、無生無死」,已經離開「生」與「死」的輪迴,生命是永遠的存在,而且是安樂自在的存在,回復本體,進入「涅槃寂靜」的境界。

       「覺他」,則是指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菩薩」,不只自覺,而且進一步覺他。菩薩又可分為「聖者」與「凡夫」,只要發菩提心,實踐四弘誓願,即可稱為菩薩。不過,這只是就教理上來說,實際上,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人相當多,但是不論在家、出家,其實目前沒有哪一個人真正能行菩薩道。

       末法時代的大乘菩薩道中,只有「教理」,沒有修行的人,也沒有證果的人。教理(三藏十二部經)有佛學院在研究,也有布教師在講法,表面上看起來很興盛,但實際上都是當成學問在研究。一旦真正要起步修行的時候,就無法再前進了,都是退步的多。

       「覺行圓滿」,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印度話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自覺覺他已經達到圓滿而成佛。

佛性本然清淨,不假和合

       其實,眾生真實的生命(佛性)並非因緣結合,它是本來就存在,就空間而言是普遍存在,以時間來說是永遠存在。因為不是經過種種因緣的假合,所以它本身原就超越了過去、現在、未來,超越時間性,是永遠不變的;而且「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超越空間性,是普遍存在的。總之無大無小、無過去、無現在、無未來,無聖無凡,不生不滅,沒有六道輪迴,它本身是清淨的,無煩惱、無妄想雜念,所以無善也無惡,是超越善惡,超越凡聖;它本身是平等的,無高無低,無貴無賤;它本身也是自他一體,沒有人與我、親與疏、愛與恨的分別,這就是「涅槃」的境界。

       這種涅槃境界就是我們的佛性,一切眾生、有生之物,皆有佛性,而且佛性的本質彼此都是一樣的,平等無差別的,只是我們凡夫的佛性被貪、瞋、癡蓋住,為業所覆,受分別、執著所牽絆,所以本有的功能既無法顯現,反又被業所牽而在六道輪迴。如果我們能夠息滅貪、瞋、癡,離開妄想、分別和執著,自然能證得涅槃境界,恢復本來人。

唯一佛乘,無二無三

       涅槃、佛性也稱為「實相」或「法性」;「實相」是「真實之相」,「法性」是「真實之性」,不是我們的肉體之心、煩惱之心,以現代的名詞來說就是「真理」。「真理」只有一種、沒有兩種,《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這就是在說明「涅槃」「實相」「法性」「真理」,在說明我們的「佛性」。

       大乘就是「一乘」,因為大乘是闡述「佛性」的宗教,是以證悟「佛性」為目的之宗教。唯有大乘一乘的法,沒有其他的,所以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唯此一真實,若有二種、三種、四種就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因為真的只有一種,除了這個,其他都是假的。

       所以佛之教就「本體」而言,就是在講「佛性」「法性」「涅槃」「實相」「真理」。

       佛教,就「方法論」而言,也就是所謂的成佛之道。

       「四聖諦」之「苦、集、滅、道」的「道」就是修行。以小乘教來講,就是依戒定慧三學斷除煩惱之集,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證得涅槃解脫之樂。大乘則是依戒定慧三學開展成六度四攝,比小乘更加深徹、超越、圓滿。

       佛為了要讓眾生能夠離苦得樂,轉迷為覺,開示了八萬四千種法門,這些法門,都可以讓我們依個人的根機去修學,而達到「涅槃」的境界。

       佛教傳到中國之後,祖師大德們將此八萬四千法門加以分析、歸納,成為八大宗派──華嚴宗、天臺宗、三論宗、唯識宗、禪宗、律宗、密宗以及淨土宗。可以說,展開起來就是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即為八大宗派。

末法眾生,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在這八大宗派中,我們要選哪一宗來修呢?釋迦牟尼佛在《大集經》中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就文字而言,《大集經》中並沒有這幾句文字,但是雖無其文,卻有其理,所以祖師們,將之歸納為此一句話來作說明,讓一般信仰者,不需多費眼力再去看經文,就能明瞭經中意趣。

       佛教分為三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現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機屬於下劣的根機,誠如《地藏經》所言:「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在此末法時代,有什麼法可以使這樣的根機得以解脫生死輪迴呢?釋迦牟尼佛說「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唯有依靠念佛,才能夠在今生今世脫離六道生死輪迴。而且念佛進入極樂世界,就能快速成佛。因此「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真實不虛。

       有人說,不管末法也好、像法也好、正法也好,就根機而言,根機高者,即使在末法也好像身處正法時代一樣,看到經文宛如親自聞佛說法,一樣能悟道證果;根機下劣者,即使身處正法時代親自聽聞佛陀說法,也無法解脫。但事實並非如此。

       隨著時代演進,不論外在的環境也好,或者人的心地也好,與正法時代皆相差甚遠,可以說每況愈下。若以現今眾生的根機,即使遇到佛也不一定能夠解脫;更何況現今是身處五濁之世無佛之時?之所以會有上述那種說法,其實是對自身根機還不了解。

科技發達,人心複雜,自力難修

       尤其是現代短短幾十年間的變化,可說超越了中國歷史的五、六千年。

       我民國三十九年(一九五○)出生在南部的鄉下,在孩童時代沒有電燈,都是點油燈,到外面挑水,用柴火煮飯炒菜,用雙手洗衣,買東西到傳統「柑仔店」(雜貨店)。那個時代,電影才剛剛起步,也沒有電視,看戲只有野臺戲。十幾歲之後才有電話,社會也從農業時代逐漸進入工業時代、商業時代。到如今是什麼時代呢?是電器化時代,是網際網絡時代。

       現在全是電子爐、瓦斯爐;全是日光燈、LED燈;全是自來水、過濾水;全是洗衣機,從半自動,發展到全自動;交通工具是搭飛機、搭高鐵;聯絡多是用手機,連手機都是用3G、4G,幾乎沒有人要用2G的了;現在又有Line、有微信,已很少人在傳簡訊了,買東西已逐漸利用網購。如此種種,都是時代物質文明進步的證明。科技發達一日千里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不過,相對的,心性的污染卻如江河日下。

       在過去純樸的時代,沒有目前這些花花世界的污染,大多數人都可以平靜地好好打坐修行;但現在無論到哪個深山叢林都不太可能平靜,因為都有路相通、有車到達,有人會來去進出干擾。尤其現代的小孩是如何長大的呢?是看電視、打電腦和滑手機長大的,這要如何修行呢?

       近代有名的廣欽老和尚,他年輕時所處的那個時代生活純樸,在深山修行可以入定,換成現代人,怎麼有可能入定呢?因為沒有那種深山,也沒有那種環境了。

       因此,末法時代,物質文明愈是一日千里,社會的風氣愈益澆薄,修行有心無力,證果遙遙無期,這是教界當今的現象,可說觸目皆是。從物質方面而言,厚生利用之術一日千里,然而斷惑證真之道如江河日下,這是無可置疑的事實。故佛陀預先斷言「末法時中,罕一得道」。因此八萬四千法門中,除了念佛之外,我們根本不可能修得起,所以佛陀才說「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

       有一句法語說:「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經典、法門、修行方法、所證得的果位功德,全都收納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當中,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雖然只有六字,這六字當中完全具足所有的功德。

       所以,我們不一定要去修各種法門才能夠得到所需功德;相反的,只要「念佛」,所得的功德更大。更何況以我們的根機來說,念佛念得來,修其他法門則修不來。

易行的大乘菩薩道

       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很忙,生活壓力很大,苦惱非常多,想要修習其他法門哪有可能?唯有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無論何人、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在哪種情況下都能念佛,所以就功德而言,它收納、具足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就方法而言,只有六字而已,非常單純。因為單純所以簡單,因為簡單所以容易,簡單容易,人人都可做得到,所以才說「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

       又有一句法語說:「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將八萬四千法門全部統皆收攝、包含:亦即天臺、華嚴、三論、唯識、禪宗、密宗,只要念佛,全部都統攝、全部包含,皆無缺少。

       「一門即是普門」,念佛法門就是世間所有人都能「普」皆做到的法門,也是「普」遍含攝六度萬行的法門。就好像我們要出門購物,本來是要帶著一千元、五百元、一百元,甚至有時也得備有五十元、十元銅板在身上,可是如果有一張信用卡,就不用帶這麼多不同面額的鈔票了,出門就可以通行無阻,這張信用卡就等於是所有的鈔票。這是一種比喻。

       另有一句法語說:「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該羅」是總包含之意,「八教」是天臺宗的「判教」,天臺宗將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之法分為八種,「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這些道理非常深奧,對於一般人而言,若非頭腦聰穎、記憶力高強、對學問很有興趣者,恐怕是研究不來。但是相反的,一個人雖然不識字,若如果他肯「念佛」,則天臺宗所說的「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通通都包含,沒有缺少,甚至超越。

       所謂「判教」都是各自站在本宗之立場來和其他教派或其他法門來做比較,經由比較,來凸顯本宗教理之殊勝。以天臺宗所判,本身之教稱為「頓教」,也稱為「圓教」。但是「頓教」也好、「圓教」也好,都沒離開念佛法門,這「念佛法門」就是「圓頓教」,而且是「圓頓教之中最極圓頓之教」,沒有任何法門比念佛法門更為圓滿、更為頓速。

       「圓攝五宗」,「圓」即是「圓滿」之意,「攝」即是「包含、收攝、統攝」。禪宗講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修行不依靠三藏十二部經,靠參悟而明心見性,所以稱為「教外別傳」。除了禪宗之外的五宗──天臺、華嚴、唯識、三論宗、律宗,都需根據「教理」。律宗則是無分什麼宗、什麼教。因為「律」是每一位修行者、各宗各派只要是存在世間、與人接觸,都必須要持守、實踐的。(待續)

 

(摘錄自《略談佛教意義與淨土殊勝》)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