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摘錄

  1.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摘自《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不生不取的佛)
  2. 佛教即是「成佛之教」(二)
  3. 佛教即是「成佛之教」(一)
  4. 佛教──解脫輪迴之教法
  5. 真正、絕對的「三好」
  6. 人生是什麼──攀藤食蜜喻
  7. 以念佛超度祖先
  8. 何故生命很尊嚴
  9. 一念,就是念念,就是相續
  10. 念佛中,祖先與嬰靈都往生
  11. 生命的價值
  12. 彌陀三約定略說(摘要)
  13. 彌陀光明的作用
  14. 極樂世界──真正的家
  15. 曠劫輪迴 唯靠彌陀
  16. 善來諸友──與淨土宗善導寺幹部談話(摘錄)
  17. 阿彌陀佛久已成佛
  18. 「如來出世本懷文」略說
  19. 淨土宗「迴向偈」大意
  20. 順佛本願:三經一致,唯說稱名
  21. 以仁為己任的淨土法門
  22. 淨土宗的見道、修道與證道
  23. 無諍念佛,預期坐脫
  24. 「第十八願」與「第十九願」的「眾生」
  25. 莫因良醫而好病,應體佛心而念佛
  26. 出聲與默念
  27. 心念彌陀 身有光明
  28. 念念在定慧  
  29. 緣佛願力,念佛才與彌陀親
  30. 眾生求彌陀 徒令彌陀悲
  31. 萬德洪名具足彌陀的大願業力
  32. 「自信教人信」與「發心」
  33. 名號獨運 稱名獨達
  34. 三種念佛
  35. 念佛人應有的平常心態
  36. 專稱佛名,易行頓超
  37. 名號有聲光明,光明無聲名號
  38.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即是「稱我名號,願生我國」
  39. 稱名念佛即是口業稱名
  40. 淨土宗根源之第十八願(本願)
  41. 萬德洪名是──「名即體」「名即法」
  42. 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43. 念佛的現當二益
  44. 不可思議的名號功德
  45. 學佛之人理當眾善奉行
  46. 人生唯一大事
  47. 顓蒙念佛,暗合道妙
  48. 機法二種深信
  49. 黑奴小孩與船長的故事
  50. 普勸有緣常念佛
  51. 一切恐懼 為作大安
  52. 彌陀的呼喚
  53. 色與空
  54. 隨順
  55. 得道因緣
  56. 為道日損
  57. 殊勝的淨土法門
  58. 廣結佛緣
  59. 東土釋迦智者大師
  60. 略談如何從「俗諦」邁向「真諦」
  61. 不斷煩惱得涅槃
  62. 稱名念佛
  63. 極樂世界的蓮花
  64. 十念當往生
  65.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66. 我們是怎樣的人呢?
  67. 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佛呢?
  68. 學佛從「否定自己」開始
  69. 罪惡生死凡夫
  70. 人的心
  71. 芬陀利花
  72. 不念彌陀更念誰
  73. 淨信
  74. 教念彌陀專復專
  75. 專稱名號至西方
  76. 轉識成智
  77. 轉苦為樂
  78. 人在世間
  79. 佛光是佛智慧之相
  80. 一失人身 萬劫不復
  81. 吳信叟 歸去來
  82. 長劫輪迴
  83. 人天皆苦
  84. 帝釋天三皈依的故事
  85. 彌陀的救度
  86. 苦海眾生
  87. 極樂無為涅槃界
  88. 報冤行與隨緣行
  89. 慧日法師弘揚淨土始末
  90. 法照大師的念佛奇緣
  91. 明來暗去 暗去明來
  92. 心如太虛空
  93. 「劫」的譬喻
  94. 無限的慈悲
  95. 願生──是智慧的結晶
  96. 光明名號
  97. 萬德洪名
  98. 關於念佛
  99. 妙好人
  100. 臨終三隨
  101. 「山海空市」與「四不可得」
  102. 「四不久保」的典故
  103. 佛陀「四門遊觀」的故事
  104. 「大石乘船」的譬喻
  105. 隨口稱名 萬德齊圓
  106. 彌陀的誓願
  107.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8. 實踐的佛法
  109. 高深又平常的法門
  110. 道基
  111. 修身的法鏡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演講摘錄
top

演講摘錄

為道日損

       老子《道德經》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我們研究學問、教理,記了一些名相,或思惟它的道理,學識因此愈來愈豐富,這就是「為學日益」;以修行來講,要一天減少一天的煩惱、習氣,所以是「為道日損」。

 

       學佛不管出家、在家,也是要「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就我們凡夫來說,要有根本沒能力降伏或斷除煩惱的自覺,但處世為人或修心養性,卻可以自我提昇,這就是「為道日損」。

 

       如何「為道日損」以及提昇心性呢?

 

       譬如與人接觸時,應儘量和顏愛語,讓他人感覺態度親切,所謂「言語誠懇和藹」。「誠懇」就是真心誠意,「和藹」就是親切和悅,讓人對我們有好感,甚至產生敬重,這樣彼此相處就能夠和諧、和好、和樂。

 

       貪瞋癡慢疑是人類深重的習性,往往不知不覺間高慢的習氣就會顯現,所以我們要時刻檢討,以免不自覺在言語或行為上對人流露出高慢的態度。

 

       再者,感覺他人加之於我們的語言、形貌、或者舉動,似乎不很友善時,一般人往往會推究對方的動機,甚至因此懷恨在心,可是對修行人來說,不應如此,應該要「為道日損」。

 

       別人對自己的言行,不管好與壞,要當下聽、當下看,當下就過。要有一種謙下、承受的心,「啊!好、好,是、是,對、對。」而不要進一步分析、推測、想像,「他為什麼對我這麼冷漠?為什麼用這種態度對我?」這樣就是在增加自己的習氣、煩惱,憑添彼此的摩擦,紛爭往往因此而起。如此就不是「為道日損」,而是「為道日益」了。

 

       再來,遇到事情,不要以個人的主觀看法去解釋,這樣常常會跟事實有出入。佛陀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人與人之間會有紛爭,常因為只看事情的表面,再加上以個人的見解來下判斷。人是有煩惱、習氣的,往往存乎其心,現於其形,久了,一定會爆發出來,這樣就會產生紛爭。

 

       我們的「宗風──俗諦」內容有「不談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而且要「不較是非」。我們是學佛人,不管在家、出家,這一點都要嚴格遵守。

 

       另外,如果事情關係到自身時,ㄧ般人往往不是諉過就是掩過,從來不是分怨共過,都是講自己對,講對方不對,就像基督教《聖經》所講的:「總看見別人眼中有刺,卻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所以修行首重「謹守口德」,一個修行人要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有關人我是非的話,絕口不談。但是一般人習氣都很重,而且往往情緒化,不但沒有把人我是非在心中消化,反而是積堵在心中醞釀,逢人遇境就流露出來,甚至相互傾訴,這都不是學佛人應有的態度。

 

       ──摘自「法義班」第九課(2007.9.8)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