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三約定略說(摘要)
一、《大經》「念佛必生」的約定
二、《觀經》「念佛光攝」的約定
三、《小經》「念佛來迎」的約定
佛教的目的、核心在講什麼?在講解脫生死輪迴之苦。如果不講解脫輪迴之苦,那就不是佛教。能夠達到解脫輪迴之苦,那就是佛教的核心、佛教的目的。
佛說法度眾生有四種方式︰
第一種,以相好度眾,也就是以身業度眾生。
第二種,以說法度眾,講說三藏十二部經,也就是以語業度眾生。
第三種,以神通度眾,也就是以意業度眾生。
第四種,以名號度眾,也就是以願力功德度眾生。
就相好莊嚴來說,我們觀想不來;講說十二部經,我們也開悟不了;以神通攝眾,也難免因眾生不知教理、不善分別而走入歧途。所以只有以名號度眾生是最容易、最方便、最安全的。尤其「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已經把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無量光的功能都包含在裡面。而阿彌陀佛就是以這一句名號來廣度眾生,因為這一句佛號正是整個佛教最殊勝、簡易、普及,而又平等一如的核心所在。
「阿彌陀」三個字就是無量。「無量」二字含括廣袤無邊無盡不可思議的法界功德,既是不可思議,我們就理解不來,也做不到,因此佛就以「無量壽、無量光」來涵蓋法界不可思議的功德,使我們容易理解,也同易做到。
「無量壽」是涅槃德,代表「法身」,屬於「體性」。佛之涅槃德證悟了不生不滅的法身,這是就本體上來講的。證悟到了這個法身,就達到了金剛不壞的境界,永遠離開了分段生死,以及變易生死,所以是金剛不壞、不生不滅。同時在時間上是超越時間,超越了過去、現在、未來,是永恒的存在。
「無量光」是指智慧相,也就是般若德,代表「報身」和「化身」,屬於「力用」。體證了宇宙人生絕對的真理,證悟了佛的無限智慧,才能夠顯現出他的報身、化身的功能、力用來救度眾生。同時在空間上是超越空間,無所不在,任何地方都能夠存在。
所以,阿彌陀佛以無量壽、無量光來涵蓋所有十方法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
在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裡面就說,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具備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同時阿彌陀佛也以這一句無量壽光的名號來廣度十方三世的眾生。無量壽是就「豎向」來說,以超越時間的功能永遠救度三世的眾生;無量光則是從「橫向」來說,以超越空間的功能,普遍救度十方的眾生。阿彌陀佛以這兩種功德,來達到盡過去、現在、未來的廣度十方眾生。
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是阿彌陀佛的生命,也是我們的生命,而且佛教整個三藏十二部經也都在詮釋這一句佛號的功德與功能。
這一句彌陀名號也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一個保證,也是一個約定。阿彌陀佛以一句名號來與我們約定,說︰「念佛必定往生」,而且以此貫通整個淨土法門。淨土宗根本經典淨土三部經都在說這一句佛號,顯示出我們只要依靠這一句佛號,念佛就必定往生。
以《無量壽經》(簡稱《大經》)來講,《大經》有「念佛必生」的約定──念佛必定往生的約定;《觀經》也有「念佛光攝」的約定──念佛必定蒙受彌陀光明攝取不捨的約定;同樣的,《小經》(阿彌陀經)也有「念佛來迎」的約定──念佛人臨終之時,必定蒙受彌陀來迎的約定。
十方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讚歎這一句彌陀名號具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所以使得念佛的人能夠獲得這三個保證、約定。
其實阿彌陀佛對我們的保證與約定是很多的。《無量壽經》有四十八願,就有四十八個約定。但如果歸納起來的話,就是顯現在這三部經的三個約定。
一、《大經》念佛必生的約定
此中,最主要的是《大經》的約定。《大經》在講什麼?主要是講四十八願的因願與成就的果德,其中的根本願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就是在講「念佛必定往生」這一個誓約。第十八願總共有三十六個字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三十六個字當中的「十方眾生」包含很廣,就是上至等覺文殊、普賢菩薩,下至五逆、謗法的阿鼻地獄眾生都涵蓋在裡面。十方眾生只要乃至十念的念佛,阿彌陀佛保證必定往生。所謂「乃至十念」的意思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的念佛;臨終之機,下至十念一念的念佛。如果這樣而不能往生,阿彌陀佛說他「不取正覺」。為什麼?因為他的力量還不夠,必須要再修行,達到任何一個念佛眾生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他才成正覺。
這個誓約明確顯示,阿彌陀佛的發願、成正覺是跟我們念佛的十方眾生綁在一起的。他能不能成佛,就看我們每一位念佛的眾生能不能往生;而我們念佛的眾生要有這一句佛號可念,能夠念佛往生,也要看法藏菩薩成佛了沒有。
法藏菩薩在十劫之前已經成佛了,那就表示在十劫以前我們就應該可以離開娑婆,往生極樂成佛。但由於善根福德不具足,一直到現在才終於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所以必定會往生彌陀淨土──因為這就是阿彌陀佛的保證。
所以十方眾生──不管聖人、凡夫、善人、惡人、男女老幼,都能夠以念佛而往生極樂世界,乃至臨終的時候才遇到這一個法門,而一聲一念也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甚至於在中陰身,或墮入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的眾生,我們也能夠以這一句佛號來迴向,使他們蒙受彌陀的光明攝取而往生極樂世界。
由此可知,這一句名號具備了「殊勝」與「容易」的功能、功德在裡面。
「殊勝」就是只要念佛,現生就能夠消業障、增智慧、保平安,得到彌陀的救度往生極樂世界。
「容易」就是念佛很簡單,人人都可以念。以眾生來講,九法界的眾生都可以念佛。以環境來說,不管在什麼地方,在大殿固然可以念,客堂也可以念,房間也可以念,衛浴也可以念,任何地方都可以念。以時間來講,不論是早課、晚課、白天、深夜,任何時間都可以念。因此就人、就時間、就空間、就環境,任何時空因緣都沒有障礙,也沒有忌諱,都能夠做得到。乃至不論我們正在做什麼事情,只要不動腦筋也都可以念;又由於我們都是煩惱具足的凡夫,難免一方面念佛,一方面有妄想雜念,那也沒有關係,照樣都在阿彌陀佛光明攝取當中,都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阿彌陀佛以這一句名號廣度十方眾生,使得十方眾生容易稱念,而且毫無忌諱。也因為是容易稱念,所以這一個法門才能夠普遍化、大眾化。使得任何人只要進入佛門,就能夠離開六道生死輪迴之苦,往生彌陀淨土獲得涅槃之樂。因此,可以說只有這一個法門能夠代表整個佛教。
然而,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怎麼曉得是「專稱彌陀佛名」的念佛呢?這要看第十七願。
第十七願中,法藏菩薩說: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所以「乃至十念」就是稱名念佛。因此整個四十八大願,乃至阿彌陀佛的淨土也好、本身也好,統統融為為一句佛號。所以在四十八大願之後,法藏菩薩又特別發了一個「重誓願」。這重誓願總共有十一行的偈語。十一行偈語的重點,最主要的就在前面三行,這前面三行偈語涵蓋了阿彌陀佛整個四十八大願。
第一首偈說: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以這一願來顯明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大願,是超越十方三世諸佛的願,才能夠救度十方三世諸佛不能夠救度的罪苦眾生。就像《悲華經》所講的,娑婆世界的眾生,煩惱熾盛、業障深重,難以救度,使得一千四佛摒棄、搖頭而離開。這一千四佛就是代表十方諸佛,也就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特別難以救度,使得十方諸佛放手而去。但是不救度又不行,所以最後十方諸佛就推出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有超越十方諸佛的願。當然,說到「願」的同時,也是涵蓋著「力」,也就是本願力、威神力。
第二首偈說: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意思就是說,他四十八大願的所有功德,都是要給十方眾生,使十方眾生能夠離開愚癡之身,獲得涅槃之德,離開六道輪迴的分段生死之苦,以及菩薩的變易生死之苦,這個就是「普濟諸貧苦」。顯示出四十八大願都是為了十方眾生,也顯示十方眾生之所以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沒有不依靠阿彌陀佛的佛力、願力的。所以這一首偈子顯示這個法門是純粹他力,亦即純粹來自於彌陀的本願力、威神力。
接著第三首偈說: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這顯示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所有功德──不論他無量的智慧、慈悲、方便、願力、神通、辯才、度化的力量,統統凝結成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讓十方諸佛弘揚,使十方眾生皆得聽聞,使十方眾生都來信受彌陀救度,此後專稱彌陀佛名,而願生彌陀淨土,這樣就必生彌陀淨土。
所以《無量壽經》四十八大願都在講什麼?講這一句彌陀名號。因此曇鸞大師說,淨土三經是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為體,為整個內容。
由於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在第十八願的成就文就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諸有眾生」涵蓋的範圍很廣,也就是說任何人只要聽聞到這一句彌陀名號,生起信心,從此念念不退──因為當下這一念是具有「至心迴向,願生彼國」的念,因此當下就「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這個就是一念的信受稱名。
而一念是涵蓋畢命為期、一生不退的。這樣的話就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當下獲得往生的身分,而且是預先進入了不退轉。
一般講,不退轉有三種: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上面所說的「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是指菩薩第五十一個階位,也就是等覺菩薩的不退。所以曇鸞大師說「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就是指等覺菩薩;印光大師說「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圓滿菩提」,也是在指這個階位。
再者,這第十八願的成就文,也是連接著第十七願的成就文。第十七願的成就文說: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阿彌陀佛有什麼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在於,任何眾生只要念佛,必定使他離開六道,往生成佛。概而言之,阿彌陀佛這種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的名號力量,就是阿彌陀佛整個四十八願的根本。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讚歎說: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這已明確的指出,第十八願的念佛往生願就是四十八願的根本願。所以,任何眾生,只要聽聞到彌陀名號──當然聽聞到的同時也涵蓋著信受還有稱念,就怎麼樣呢?就「自致不退轉」,自然的就必定獲得往生的功能,而且在現生現世還沒有到極樂世界,已經預先獲得了不退轉的身分。這個身分剛才有提到,是等覺菩薩。
所以每一個念佛人,都有一個殊勝的榮譽,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讚歎與授記。怎麼授記呢?說我們已經是獲得了不退轉的身分!這是凡夫菩薩格,就是一種讚歎,也是一種授記。
因此,雖然凡夫煩惱還沒斷,可是已經有了將來可以往生成佛的資格。有了這種資格之後,跟誰並肩呢?跟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並肩。這在《觀無量壽經》就已講明: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本來芬陀利花是在讚歎佛的,釋尊以讚歎佛的用詞來讚歎我們念佛人,那豈不是表示念佛人下輩子就是要成佛的。因此說等覺的觀音、勢至是我們殊勝的同參道友。這個就是凡夫菩薩格。
《無量壽莊嚴經》也說: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這也顯示阿彌陀佛的發願(根本願),就是以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來使眾生聽聞、稱念,而讓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這個就是《大經》念佛必生的約定。
二、《觀經》念佛光攝的約定
《觀無量壽經》第九觀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就是念佛光攝的約定。這個約定給我們莫大的安慰,因為彌陀攝取不捨,從現在直到我們臨終,都不捨離我們;不論白天、夜晚,不論我們是清淨念佛,或者妄想雜念念佛,乃至煩惱來了沒有念佛的時候(當然睡覺的時候也沒有在念佛),阿彌陀佛依然對念佛的眾生攝取不捨。這個是我們最大的期盼、最大的安心。只要在阿彌陀佛的光明袋中,肯定不會漏出,臨命終就一定往生無量光明土。這個就是《觀經》攝取不捨的約定。
這一句名號就是光明名號,當然念佛就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中。可是如果沒有念佛的話,那就沒有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中。所以《觀經》所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目的是在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顯示沒有念佛的眾生就沒有攝取不捨。
當然佛的慈悲是平等的、不分別有念佛、沒念佛,都要救度、都要照攝他。可是唯有念佛的人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那沒有念佛的人,就隔了一層。所以善導大師解釋說:
光明遍照,唯攝念佛。
再者,善導大師解釋「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時也說:
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意思就是說,這一句「阿彌陀佛」的意義是什麼?功能、力用是什麼?是以佛的光明名號、名號光明來攝取念名號的眾生,這是阿彌陀佛自然的、不變的一種金剛的功能。因此我們只要念佛,自然在佛的光明攝取當中,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又說: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攝取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念佛的眾生就在阿彌陀佛的心光當中。為什麼?因為跟阿彌陀佛的佛心感應道交,沒有念佛就沒有跟阿彌陀佛的佛心感應道交。
我們的身體都有光明,而這個光明來自於心,善的心有善的光,惡的心有惡的光。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心呢?就是以名號救度十方眾生。所以這樣的心光,自然就會顯現在念佛眾生的身上。
三、《小經》念佛來迎的約定
《阿彌陀經》說: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顯示我們娑婆世界的濁惡眾生要往生極樂世界,以我們自己的力量再怎麼樣的修行,都是不相應的,都是少善根福德的。因為極樂世界是清淨的佛的境界,而我們煩惱沒有斷,再怎麼樣的修行、積功累德,都是有漏的、都是雜毒的。唯有執持這一句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向念佛人約定並且保證的說:「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使「是人」命「終時心不顛倒」,而當下「即得往生」,往生到哪裡呢?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這個就是《小經》念佛來迎的約定。
《阿彌陀經》說臨終來迎,也不離開現在來迎。為什麼?現在阿彌陀佛都已經光攝不捨了。所以這一個法門是現在就已來迎,不只是臨終來迎。
換一個角度講,也可以說「不來迎」,也就是「時時來迎」,不等到臨終,而且也不一定要期盼來迎、祈求來迎。為什麼?因為念佛蒙受彌陀光明攝取不捨,是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自然的功能。
關於「一心不亂」,自古以來許多解釋上有偏差。善導大師的解釋是非常清楚的,就是「專復專」。善導大師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一心就是不二心,不二心就是專;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亂也是專。所以善導大師往往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來解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比如在「正定業之文」中講到: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把《大經》的第十八願,跟《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結合在一起。
在其他的經文中,善導大師解釋說: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這個都是在解釋執持名號,若一日七日,一心不亂,只要「一心專念」,就是一心不亂的執持名號。所以並沒有所謂的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或者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沒有那種內涵概念在裡面。經文沒有這麼講,宗祖也沒有這樣的解釋,有這樣的解釋那是宋朝之後的事情了。
善導大師又解釋說:
一切造罪凡夫,但迴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
十聲、三聲、一聲,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這都在說我們什麼時候遇到了這個法門,什麼時候專一的、不改變的、不退轉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的話,平生之機的上盡百年,臨終之機的下至十聲三聲一聲,都必定往生。
善導大師在另一地方也解釋說:
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
這都在顯示這個法門是容易的,只要依我們每個人的根機,在他的環境、崗位上念佛,不管他念多、念少、清淨、不清淨都不管,依他的根機去念佛,把念佛養成習慣,所謂的「念佛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念佛」、「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這樣的話,人人都必定往生,這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所以善導大師肯定的說: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名副其實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阿彌陀佛就是以這一句萬德洪名來廣度十方界眾生。
括而言之,淨土宗正依三部經,都是在講「名號救度眾生」。《大經》講念佛必生,《觀經》講念佛光攝,《彌陀經》講念佛來迎。不管光攝也好,來迎也好,都是第十八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開展出去的。
佛教的目的就是解脫生死輪迴,所以佛學就是解脫學。解脫學有小乘跟大乘,小乘就是發出離心,然後經過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斷了煩惱,證四果阿羅漢,就圓滿了,就結束了。那大乘呢,要在這個基礎之上來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可惜的是,除了淨土法門之外,大乘的所有法門都是難行道,我們學不來。因此,只有念佛才能夠真正圓滿大乘上求菩提、下化眾生這一個大乘佛教的精神。
所以,也可以說,淨土法門才是真正的佛教,念佛才是真正的修行。就像天親菩薩《往生論》所講的: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假設要作為一個真實修行的人,那就稱念彌陀名號吧!如果不是稱念彌陀名號的話,那就不是真實的修行人。為什麼?所有通途法門都有一個軌道,什麼軌道?所謂「勤修戒定慧,斷除貪瞋痴」,能夠達到這樣的話,才能解脫輪迴,才是所謂的真實修行。可是這些法門我們做得來嗎?做不來。那做不來,又偏偏要做,這樣的話,就不是真實修行了。可是只要念佛,就能夠不斷煩惱得涅槃,豈不是真正的修行嗎?所以天親菩薩就說「如實修行」。所以「如實修行」就是我們這個法門。
(摘要自2021年10月27日,宜蘭東林寺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