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摘錄

  1. 佛教即是「成佛之教」(二)
  2. 佛教即是「成佛之教」(一)
  3. 佛教──解脫輪迴之教法
  4. 真正、絕對的「三好」
  5. 人生是什麼──攀藤食蜜喻
  6. 以念佛超度祖先
  7. 何故生命很尊嚴
  8. 一念,就是念念,就是相續
  9. 念佛中,祖先與嬰靈都往生
  10. 生命的價值
  11. 彌陀三約定略說(摘要)
  12. 彌陀光明的作用
  13. 極樂世界──真正的家
  14. 曠劫輪迴 唯靠彌陀
  15. 善來諸友──與淨土宗善導寺幹部談話(摘錄)
  16. 阿彌陀佛久已成佛
  17. 「如來出世本懷文」略說
  18. 淨土宗「迴向偈」大意
  19. 順佛本願:三經一致,唯說稱名
  20. 以仁為己任的淨土法門
  21. 淨土宗的見道、修道與證道
  22. 無諍念佛,預期坐脫
  23. 「第十八願」與「第十九願」的「眾生」
  24. 莫因良醫而好病,應體佛心而念佛
  25. 出聲與默念
  26. 心念彌陀 身有光明
  27. 念念在定慧  
  28. 緣佛願力,念佛才與彌陀親
  29. 眾生求彌陀 徒令彌陀悲
  30. 萬德洪名具足彌陀的大願業力
  31. 「自信教人信」與「發心」
  32. 名號獨運 稱名獨達
  33. 三種念佛
  34. 念佛人應有的平常心態
  35. 專稱佛名,易行頓超
  36. 名號有聲光明,光明無聲名號
  37.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即是「稱我名號,願生我國」
  38. 稱名念佛即是口業稱名
  39. 淨土宗根源之第十八願(本願)
  40. 萬德洪名是──「名即體」「名即法」
  41. 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42. 念佛的現當二益
  43. 不可思議的名號功德
  44. 學佛之人理當眾善奉行
  45. 人生唯一大事
  46. 顓蒙念佛,暗合道妙
  47. 機法二種深信
  48. 黑奴小孩與船長的故事
  49. 普勸有緣常念佛
  50. 一切恐懼 為作大安
  51. 彌陀的呼喚
  52. 色與空
  53. 隨順
  54. 得道因緣
  55. 為道日損
  56. 殊勝的淨土法門
  57. 廣結佛緣
  58. 東土釋迦智者大師
  59. 略談如何從「俗諦」邁向「真諦」
  60. 不斷煩惱得涅槃
  61. 稱名念佛
  62. 極樂世界的蓮花
  63. 十念當往生
  64.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65. 我們是怎樣的人呢?
  66. 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佛呢?
  67. 學佛從「否定自己」開始
  68. 罪惡生死凡夫
  69. 人的心
  70. 芬陀利花
  71. 不念彌陀更念誰
  72. 淨信
  73. 教念彌陀專復專
  74. 專稱名號至西方
  75. 轉識成智
  76. 轉苦為樂
  77. 人在世間
  78. 佛光是佛智慧之相
  79. 一失人身 萬劫不復
  80. 吳信叟 歸去來
  81. 長劫輪迴
  82. 人天皆苦
  83. 帝釋天三皈依的故事
  84. 彌陀的救度
  85. 苦海眾生
  86. 極樂無為涅槃界
  87. 報冤行與隨緣行
  88. 慧日法師弘揚淨土始末
  89. 法照大師的念佛奇緣
  90. 明來暗去 暗去明來
  91. 心如太虛空
  92. 「劫」的譬喻
  93. 無限的慈悲
  94. 願生──是智慧的結晶
  95. 光明名號
  96. 萬德洪名
  97. 關於念佛
  98. 妙好人
  99. 臨終三隨
  100. 「山海空市」與「四不可得」
  101. 「四不久保」的典故
  102. 佛陀「四門遊觀」的故事
  103. 「大石乘船」的譬喻
  104. 隨口稱名 萬德齊圓
  105. 彌陀的誓願
  106.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7. 實踐的佛法
  108. 高深又平常的法門
  109. 道基
  110. 修身的法鏡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演講摘錄
top

演講摘錄

佛教──解脫輪迴之教法

  釋迦牟尼佛出生於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是釋迦族的王子。他看到世間有生、老、病、死之苦,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之苦,更有六道生死輪迴之苦,為了追求離苦得樂的生命真諦,不但自己能離苦得樂,也令他的親人乃至所有的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因此,他捨棄了王子之位,歷經眾多苦行,最後成佛。成佛之後,一方面向有緣的眾生宣說宇宙人生的真理,一方面教導大家離苦得樂的方法。

 

一、佛教以解脫輪迴為出發點

  歷史上所記載的開悟成佛者只有釋迦牟尼佛一位,也就是說十方三世眾多的諸佛菩薩大多不是歷史上的人物,而是透過釋迦牟尼佛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之後,為我們宣說,我們才知道宇宙是無窮無盡,有此方世界,也有他方世界,更有十方無量世界,十方諸佛菩薩都各在十方世界中講法度眾生。比如:阿彌陀佛、藥師佛、阿閦鞞佛,乃至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所以佛教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之教」,而此教的基本教義是以「解脫輪迴」為出發點的。也就是說,佛教就是解脫生死輪迴之教,因此,說法者若不是站在解脫生死輪迴為出發點,即使把道理說得非常深入,也不能說是佛教,因為已經離開佛教最根本的出發點了。

  生老病死也好,六道輪迴也好,這些都是存在的事實,都是無可否認的現象,而且其本質都是苦,不是樂;這個苦可以經由如實依佛教所說教法修行而解脫與拔除,得到永恆自在的安樂。所以佛教基本上就是使眾生脫離六道輪迴的宗教。

 

二、解脫輪迴之教法

  佛之教法分為兩種:第一,解脫道;第二,菩薩道。

  解脫道是屬小乘教法,菩薩道屬大乘教法。中國所傳布的佛教是屬於菩薩道的大乘教法。那解脫道和菩薩道所修學的內容,以及最後的結果有什麼差別呢?

       (一)小乘解脫道

  解脫道的修行,主要是依據「四聖諦、十二緣起」為中心;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十二緣起是釋迦牟尼佛依十二個次第來解釋我們從過去世到現在世,現在世到未來世生死輪迴的起因與過程。解脫道必須依靠修行種種戒律為基礎,亦即五戒、十善、十重戒、比丘戒等等;還要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及「禪觀」──心寂靜,不起妄想雜念的觀照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觀察三界的本質是苦、空、無常、無我的,必須捨離,不執著三界。以此來斷除對三界執著,然後脫離三界輪迴,證得四果阿羅漢。這是解脫道修行內容及過程的簡單說明。

  解脫道雖是屬於小乘,卻也是「難行道」。譬如要證悟四果阿羅漢,自古以來能證得的可說少之又少,所以有一句話說:「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少如麟角」,這是事實。

  不要說證得第四果的阿羅漢果,就以初果而言,《大涅槃經》說:「須陀洹人(初果)所斷煩惱(見惑),猶如縱廣四十里水。」斷見惑就如以人力去阻斷四十里流水一般,四十里的流水是很強大的,洪水來時,再怎樣強壯的人都會被大水沖走,更何況是四十里流的強水呢?又有一個譬喻說,修行就像是「一人與萬人敵」,一個人和一萬個人打鬥,是誰贏?當然是一萬個人贏。我們曠劫以來的貪、瞋、癡、習氣、業力像是一萬個人,我們今生再怎樣刻苦修行,要和曠劫以來的無明煩惱和習氣對抗,是非常艱難的。

  小乘修行者斷見惑便證了初果,就時間來講,利根也要三生,鈍根則需要六十劫。然而我們曠劫以來都曾學佛修行,但無量劫以來直到今生,我們還在輪迴,可知我們是鈍根中的鈍根,不曾斷過見惑。以上是就解脫道而言。

       (二)大乘菩薩道

  若就菩薩道來說,境界更高超,不但要斷見惑、思惑,更要向上斷塵沙惑及四十一品無明惑,所修的行更多、更艱難、時間更久。內容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六度萬行」。

  菩薩道以「六度」與「四攝」為主,「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四攝」就是以四種善巧方便來親近眾生、教化眾生、救拔眾生之法,內容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布施」,人與人能夠親切甚至親密,首先都要先行「布施」。要使對方願意接受我們,對我們有好感,就必須先對他布施,對他有好處,對他有恩惠。他缺什麼,就給予他什麼,如此一來,彼此自然就有「恩惠之緣」。布施不只限於物質方面,言語、行為、精神上各方面的關照、幫助,這些都屬於布施的範圍。所以不管四攝也好、六度也好,布施都置於最前面。

  「愛語」,所說的話都是讚歎的話,都能適合對方的需要,讓對方喜愛聽;言語中沒有批評、發牢騷、起情緒。如此自然拉近彼此的距離,不會有衝突及排斥,所以布施、愛語,之後是「同事」與「利行」。

  「同事」,站在對方的立場,和他以一樣的身分,做同樣的工作,這樣才方便引導、勸化他。

  「利行」,即是對他人有利益、有好處的種種善行。

  大乘行者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來累積「六度」「四攝」的智慧與福德,以「福慧兩足」來利益眾生,自利利他,自己解脫,也有能力度化眾生解脫,最後才得以圓滿佛果。菩薩行是「因」,成佛為「果」,上求菩提、下化眾生,這就是「菩薩道」。

  所以佛教基本教義是從解脫輪迴為出發點,解脫輪迴之教義與方法,就是這兩大項──「解脫道」與「菩薩道」。

  大乘法門是以「菩薩道」為主,也就是以「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為目標;至於「解脫道」則是成就阿羅漢果,他如果沒有迴小向大,就直接進入涅槃,沒有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去累積福德智慧,行六度萬行來利益眾生。

 

三、佛教的基本教義

  再者,佛教的基本教義為「四法印」「十二因緣」及「四聖諦」。「四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涅槃寂靜」。如果「一切皆苦」不納入的話,就叫做「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一)三法印

  什麼叫「法印」?「法」是佛教基本教理;「印」就像在社會上的印鑑,文件蓋上印鑑之後即可證明,沒蓋印鑑就無法證明一樣。同樣的,「三法印」就像是佛教的印鑑,舉凡符合這三法印道理的就是「佛教」,就是正確的「佛法」,如果背離了三法印的道理,就非佛教,非佛法。

  所以「三法印」是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之處,是佛教的不共特色。其實三法印也是宇宙之人生的真理,因為真理只有一種,沒有二種、三種,真理是「唯一不二」的。

  諸行無常

  所謂「諸行無常」,「常」就是固定不變,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如此,永遠都是如此,才能稱之為「常」。反之,若是「無常」就是會起變化、會消失,所以才說「諸行無常」。

  凡是存在的必定是無常的,它的過程都會變化,最後都會滅亡、消失。過去存在的現在已經變化,甚至滅亡、不存在了;現在存在的,未來也會變化、滅亡、消失,不可能永遠存在,也不可能時時刻刻保持不變化,所以說「諸行無常」。 

  天地萬物、森羅萬象,舉凡存在的都是無常的。人的身體是無常的,所謂生、老、病、死,細胞也時時刻刻都在生滅變異;而在生滅過程中,並不是愈生滅愈強壯,也不是愈生滅愈長壽,過一年就增長一年壽命,並不是這樣。而是身體時時刻刻都在變弱,壽命時時刻刻都在減少,而且減少了,就無法從其他地方來彌補。想要返老還童、青春永駐,是不可能的事,這就是人的宿命。

  人類之外的動物也是一樣,植物──樹木、花草也是一樣;甚至礦物──石頭、牆壁、大地也是一樣;即便太陽、月亮,所有的星宿也都是一樣,都在變化之中。

  依照天文學家的說法,太陽的壽命已經超過五十億年,未來還有五十億年,也就是說再過五十億年之後,太陽就會爆炸,連帶整個太陽系也會爆炸。如此種種即釋迦牟尼佛所說「生、住、異、滅」,現在存在者為「住」,「異」即為變化,最後會消滅,此一過程就是「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諸法無我」,為什麼「諸行無常」呢?因為「諸法無我」。

  凡是存在的,無論是有形或無形,皆稱之為「法」。肉體是有形的,屬於「法」,思想是無形的,也是屬於「法」。現在大家所看到的,這張佛桌與上面所供的花都是「法」。簡而言之,舉凡眼睛看得到的種種景物,耳朵聽得到的種種聲音,心思、念頭都是屬於「法」,所以「法」非常非常的多,總稱為「諸法」。

  「諸法無我」,「無我」的意思是說,它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本體,目前一切呈現出來的,皆是藉由種種條件來和合、累積、形成的,也稱為「因緣假合」,佛教稱之為「緣起論」。

  也就是說,凡是存在的都是藉由種種因緣才能產生、才能存在。譬如:我們的肉體是過去的「業識」,藉由父精母血而成,所以這個肉體本身是「地、水、火、風」之色加上宿世的業識,所謂「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成的。

  而此「五蘊」並非永遠固定,而是時時刻刻都在改變,所謂「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因緣具足就產生,因緣分散就消滅,所以說「緣聚即生,緣散即滅」,沒有一個固定的本體。總之,凡是存在的皆是「無常、無我」。因為「無常、無我」,才能瞭解原來一切都是「緣起」的,是藉由種種的因緣所產生的。

  (二)十二因緣

  「緣」,釋迦牟尼佛是依「十二因緣(亦稱十二緣起)」來解釋的。「十二因緣」的內容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一切眾生依過去的「無明」和「行」,有了「業識」才來現世投胎;現世投胎之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外面的六塵(色、身、香、味、觸、法)而出現「感受」;有了好的感受,就會生貪、起愛,執「取」追求,若是追求不到,內心就會產生不平不滿;若遭遇阻礙,就會瞋恨、氣憤,這就是「愛、取、有」。

  「取」就是因貪欲或瞋恨,而生起執取,因之而作出的行為都名為「業」,也就是《地藏經》所說的:「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種「業」是污穢的、罪惡的,故「無不是罪」。今生有了「愛、取、有」,「業」就會留在阿賴耶識成為種子,這種子稱為識,肉體死亡之後,業「識」再去投胎轉世,繼續生、老、病、死的無盡輪迴。

  斷除十二緣起法

  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的過程,釋迦牟尼佛以十二因緣來作解釋。如果這十二種條件有一項斷除的話,這十二種就全部都斷了,也就是說,只要其中一項斷除,我們就可以解脫「生死輪迴」。

  比如:沒有「取」就不會有「有」;要沒有「取」,就要沒有「愛」,沒有感覺好,也沒有感覺不好,凡事皆以平淡的心對待。但這對我們眾生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眾生的本質即是「貪、瞋、癡」「分別」與「執著」,若無「貪、瞋、癡」與「分別」「執著」,眾生即已脫離三界六道之生死輪迴了。

  我們的本質既然是「分別」與「執著」,就不可能看見、聽見、接觸而沒有一點感覺。有人可能會想:那就不要「觸」就好,但是那也是不可能的,為什麼?一個人一旦出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有父母、兄弟、眷屬,也一定會和其他人接觸、互動,在接觸互動當中,就一直在「造業」了。這是相當無奈的事。

  凡有執取皆苦

  因為眾生的本質是具足「貪、瞋、癡」「執著」「分別」,面對「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真實現象時,也是看不破、放不下,因此就產生了「苦」,所以說「一切皆苦」。現在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之苦,未來是無窮無盡的輪迴,更是苦上加苦。因為有過去世的善惡業因,致使現在有生、老、病、死的報應之果;現在的生、老、病、死生活中又造了種種善惡業因,引起未來世無窮無盡的六道輪迴之苦。這就是所謂的「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人生本質便是如此。

  因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才看得出凡是存在的都是「因緣假合」,假合就難免聚散無常,所以凡有執取,最後皆是「苦」,釋迦牟尼佛成佛後最初所說的法即是「苦、集、滅、道」之「四聖諦」。

  三界火宅,眾苦怖畏

  無論在人道還是天道的欲界、色界、無色界,皆是「苦」。並不是說三惡道才是苦,人生則苦樂參半,天界眾生皆為樂,並非如此。

  三惡道是苦,人間也是苦,欲界的天人,色界、無色界的天人也是苦。為什麼?因為天人的壽命有時而盡,一旦命盡,就會墮落而不可能再重新昇華,因為天的境界是享受果報,不像在人間可以修行。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就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無安」即是恐怖,三界是怎樣的恐怖呢?釋迦牟尼佛以大火燒屋來形容。身在起火的房屋中,怎麼可能安穩呢?眾生若沒有脫出輪迴,將來業緣一到一定會墮入三惡道。經言:「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也就是說,雖然他現在持五戒、十善、四無量心,而且禪定深高,達到四禪天,甚至是無色界最高之境界,有八萬四千大劫的生命,但天壽一盡,照常墮入三惡道中。

  三惡道不只是投胎做畜生而已,也會墮入地獄(道)、餓鬼(道)。地獄之苦根本無法形容,用火燒來形容是最為貼切的。因此釋迦牟尼佛就用「火宅」來譬喻。

  (三)四聖諦

  「苦」:四聖諦中,首先將「苦」排在最前面。佛教說:「凡事皆有因,凡事皆有果」。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苦是果,那苦的因是什麼呢?

  「集」:苦的因就是「集」,收集、聚集、集合,集合「貪、瞋、癡、慢、疑、邪見」,集合種種妄想、分別、執著,集合種種善業、惡業,才引起輪迴之苦。

  「滅」:是滅苦得樂,滅除煩惱之苦、證得涅槃之樂。簡化來說,「滅」就是「涅槃」,就是寂靜、清涼的意思。

  「道」:滅苦得樂必須要有方法,就是要修「道」,也就是修習「八正道」,以「八正道」的內容、步驟來修行,直到斷苦而離苦得樂。

  佛教的基本教義即「三法印、十二因緣、四聖諦」,菩薩道的大乘教法也是依「三法印」開展出來的,所以佛教的最基本教義都是以「解脫六道輪迴」為出發點。

 

(摘錄自《略談佛教義意與淨土殊勝》)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