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教人信」與「發心」
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之後,又再度發了三個誓願,說: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意思是說,無量劫以來,乃至無量劫盡未來際之後,阿彌陀佛都是永恒地在「普濟諸貧苦」,這裏所說的「貧」不是貧於吃、貧於穿、貧於沒有錢,而是貧於不能成佛,苦於六道輪迴不能解脫。我們引導他念佛,引導他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是究竟地普濟諸貧苦。因此,我們就要有「自信教人信」的發心與承擔,這也是我們淨土宗念佛人本身的職責。
釋迦牟尼佛以阿彌陀佛的無蓋大悲,作為他的大悲,來宣揚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我們大家是法師也好,蓮友也好,如果也弘揚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眾生的法門,這樣也等於是以阿彌陀佛的無蓋大悲作我們的大悲。雖然我們都是凡夫,還煩惱具足,貪瞋痴尚未降伏,還沒有超凡入聖,還未離開三界六道,沒有像佛一樣具足真正的大慈悲,但是,如果弘揚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這樣我們自然也和十方諸佛一樣,是在隨順阿彌陀佛的第十七願,在實行無盡大悲,就有那種無盡大悲、無蓋大悲的氣氛。因為,我們的背後有阿彌陀佛,有他的佛光、他的佛能,在醞釀、在安排、在推動、在加持庇佑。
所以《大悲經》說:
若能輾轉相勸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意思是說,若能念佛往生就是自行大悲,若能勸人念佛往生,就是化他大悲,所以,念佛法門就是大慈大悲的法門。
因此,我常說:
信受彌陀救度,即是大福報、大智慧;
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大善根、大功德;
弘揚淨土法門,即是大慈悲、大願力。
因此,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就有一首偈說: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也就是說只有自信教人信,才是真正在行大悲,也才是真正在報佛恩;如果不是「自信教人信」,那麼自己沒有大悲,同時也不能夠報答佛恩。
「自信教人信」意思就是說,我們相信、接受念佛必定往生極樂世界的淨土法門之後,也勸人來相信接受這個法門,這就是「自信教人信」。
「難中轉更難」能自信還要教人信,是一層比一層困難的,所以說難中轉更難。
「大悲傳普化」,是指如果我們能弘揚念佛法門,就是隨順著阿彌陀佛的第十七願,而且,也和十方諸佛一樣普遍弘傳阿彌陀佛的無盡大悲。同時,弘揚念佛法門的人,等同具有大悲之心與大悲之行。
「真成報佛恩」,就是說像這樣才能夠報答佛恩,才是真正的在報答佛恩,報答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修行,為我們成就極樂淨土,為我們成就「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萬德洪名,讓我們能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大恩。也才可以報答十方諸佛在我們生生世世的輪迴之中,引導我們,使我們今生今世可以出生為人,可以遇到佛法,可以接受淨土法門,最後,可以來自信教人信的大恩。也才可以報答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娑婆世界,將教法留傳到現在,讓我們可以看到、聽到,來相信、來接受彌陀的救度的大恩。同時,也才能夠報答十方眾生的恩,以及生生世世父母的恩。所以,唯有自信教人信,才可以報答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這三佛的大恩,以及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正所謂四恩總報,三有齊資。
若不弘揚這個法門,就無法展現阿彌陀佛的無盡大悲,就不能真正總報四恩,所以「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這首偈的意義非常深廣。
「自信教人信」這五個字,有二層意義:
第一,唯有自信,才能教人信;
第二,唯有自信,必定教人信。
一、「唯有自信,才能教人信」:必須自己真的信受了彌陀的救度,才能夠去教人信受彌陀的救度。如果自己還沒有相信,就不可能使人相信。譬如:有人貧窮,需要別人金錢的援助,我們發心想去救濟他,但是,我們若是口袋空空,沒有東西,那怎麼能夠給人家呢?這樣要如何救濟他?不僅無法布施給他,反而跟他一樣需要別人的布施。必須我們自己有財物,有智慧、有能力,才可以救濟對方:才能沒得吃讓他有得吃,沒得穿讓他有得穿,他沒有地方住,也可以布施房子給他住。不論他有什麼物質上的需要,或者精神上的苦惱,我們都可以圓滿對方的需求,否則布施救濟就成為一種空談。
所以,我們自己本身要先有東西,才能夠給人東西;我們若是有這個「信」的東西,自然就可以將這個「信」傳播出去,若是自己不「信」,要如何傳播「信」呢?不信就是疑,疑甚至會來阻礙自他信仰這個法門。因此,必須自己先有信心的法財,從內心去體會、肯定、相信、接受阿彌陀佛主動、積極、平等、無差別的救度。而要相信、接受彌陀給我們六字名號的功德法財,必須先確實認清自己是個貧苦之人,需要彌陀六字萬德洪名的布施。所以「法」的深信之前必須要有「機」(罪惡感)的深信。因此,這裏談的「自信」的「信」就是「信機信法」,自己有機法兩種深信之後,才能夠把這個法門的內容自然的展現出去,所以說自信才能教人信。
有的人可能會認為,我也不是弘法者,也不是出家師父,這個教人信的任務應該不在自己身上。其實,我們都是同一個團體,不管是台上佈教的師父,或者是台下服務的志工,都不離開共同的目標,也就是引導對方來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因此當然也要自信教人信。基督教有一句話說「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同樣的,一個團體的成員也要有相同的信念,那我們相同的信念、理念,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期望將來能夠「廣度十方眾生」。這個信受彌陀救度的「信」,就是擺在第一位,自信之後才能夠教人信。所以,第一層的意義就是「唯有自信才能夠勸人信」。
二、「唯有自信,必定教人信」:一個真的信受彌陀救度的人,但卻無心教人信,那是絕對不可能的,除非他不是真的信,他還沒有信;反而自信了之後,阿彌陀佛就可以放心了,不用阿彌陀佛再來推動,對方自然就會發心主動去教人信。
一旦我們真正信受彌陀救度之後,就會主動地,沛然莫之能禦地來教人信,將這個法勸化傳播出去,這是自然地,必然地、必定地,是不用別人的鼓勵、勉強,或鞭策、苦勸地,就會自自然然從我們內心發露出來,而且,以沛然莫之能禦的行動力去傳播這個法門,就好像決堤的大水從上面衝下來,無法抵擋一般,這就是「自信必定教人信」。
為什麼?譬如有一群人,這一群人都是我們的父母、兒女、兄弟、六親眷屬,逃離了災難要前往安全的地方,可是經過了一天、二天……七天,還沒有到達目的地,此時糧盡水竭,如果再沒有水喝沒有東西吃,這一群人都要飢渴而死了。因此大家分頭去找喝的、吃的,但是這樣的荒郊野外,怎麼找得到呢?終於有一個人他好不容易找到了水源,也找到了食物,他自己水喝夠了,食物也吃飽了,那個時候他會認為自己已經飽足獲救,就不管其他人了嗎?不可能。在這吃喝當中,他一定會聲廝力竭的呼喚,大聲地說這裏有水、有食物,要大家趕快過來,甚至主動地拿過去。因為他們不是外人,他們都是自己摯愛的骨肉至親。
同樣的道理,我們這個法門自信必定教人信,為什麼?想到一切眾生,生生世世以來都曾是自己的父母、兒女、兄弟、六親眷屬,都是家人,不是外人,更不是敵人。我們在這貧苦的六道輪迴裏面,頭出頭沒,而現在已經獲得了彌陀慈悲的救度,獲得了生死輪迴的解決,擁有了成佛的功德法財,而我們還有六親眷屬,還有生生世世的父母與眷屬,也都同在輪迴當中,也都需要彌陀的救度,我們一旦體會了彌陀的救度,獲得了彌陀的救度,就自然地巴不得把這個救度告訴我們深愛的親人,這是自然的。怎麼可能會自己擁有而不告訴他人呢?所以,自信才能教人信,自信必定教人信。
一般人都有惻隱之心,因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所以每一個人基本上都有這個良心,都有這個仁心、愛心。現在我們發現到了彌陀救度這顆摩尼寶珠,我們不可能會自己藏著,不讓人來享用。所以只要自信的話,必然會教人信,而且會沛然莫之能禦地、主動地想教人信。所以,自信才能教人信,自信必定會教人信。
釋迦牟尼佛形容我們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三界火宅,所以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三界是充滿著種種的苦,釋迦牟尼佛又說這種苦,就好像大海一般深無涯底,廣無邊際的苦海,所以以大海來形容。
我們十方眾生,尤其是五濁惡世的眾生,都是在火宅裡面、在苦海之中,每一個人,除非他沒有感覺自己是在火宅裡面、是在苦海之中,這樣他才不知道要尋求出離;若是知道,他一定會很迫切的找尋出離三界火宅、六道苦海的方法,這時,他就會進入宗教中來追求解脫之法。
因為,只有佛教才有說這種道理,唯有佛教之中的淨土宗,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才有辦法能讓我們今生就可以脫離三界火宅、六道苦海。所以,他若是能找到這樣的法門,就自然會去勸人來相信。因為他也有父母、子女、兄弟等六親眷屬,這些六親眷屬同樣也都是在三界之內、火宅之中,也同樣需要阿彌陀佛的救度。
一切眾生,也和我們一樣,都有父母、兒女、六親眷屬。所以,若是以自己來看別人,我們自己想要求出離,別人也需要求脫離,何況這些人不是別人,是我們的親人,所以,就想要趕快將這個法傳播出去,給我們每一位親人。讓大家都可以得到阿彌陀佛救度的利益,都可以脫離三界六道輪迴,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佛。所以說,自信必定教人信,必定勸人信。
假若沒有自然發心去教人信、去勸人信、去弘揚這個法門,這就表示,他還沒信,既然還沒信,他就沒有那個心,這樣就是請他來弘揚這個法,也是勉強不來的;反之,如果他已經相信,接受這個法門了,那時不必勉強他,他也會來鼓勵、勸信親友們,主動來弘揚這個法。
善導大師的這首偈「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是根據《無量壽經》「如來出世本懷文」,以及《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的<流通分>所寫的,對我們淨土宗有很深的意義。
在《無量壽經》的<流通分>釋迦牟尼佛說:「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又在《阿彌陀經》的<流通分>說:「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意思是說,釋迦牟尼佛為眾生所說的這個法,是非常難以令人相信的法。所以即使是辯才無礙的釋迦牟尼佛,要使十方眾生都相信這個法也很困難,因此說:「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釋迦牟尼佛進一步又說:「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就是說,為一切眾生說這種難信之法,非常困難。也就是說這個法信也困難,講也困難,因此,若能自信教人信,這樣就是在做難中轉更難之事,這樣才是真正的大悲傳普化,真正報諸佛之恩。
附錄:玄奘大師和戒賢論師
玄奘大師到了印度王舍城的那爛陀寺,僧人就引導大師去參見「正法藏」,也就是戒賢論師。當地的民眾因為尊重戒賢論師,所以不直呼他的名號,而稱作「正法藏」。
玄奘大師隨眾進入謁見,一見到戒賢論師,就以弟子對師長的儀規,竭盡恭敬的心意,他依照當地的禮俗,以膝蓋跪地而行,用手肘支撐地面前進,在論師足下頂禮。這樣恭敬的問訊讚歎之後,論師命人佈置床座,請玄奘大師及其他僧人坐下。等大眾坐定後,就問玄奘大師從何處來?大師回答︰「我是從中國來的,希望能跟大師學習瑜伽論。」
戒賢論師一聽之後,就掩面而泣。召喚一位名叫覺賢的弟子上前,這位弟子也就是戒賢的姪子,此時已七十多歲了,他博通經論,善於言談。戒賢告訴他:「你可以跟大眾說出我在三年前生病苦惱的那段往事。」
覺賢聽命後,也悲傷拭淚,哽咽的說出當年的情況:
「正法藏一直有風濕的宿疾,每次發病時,手足就會劇烈疼痛,好像被火燒、被刀刺那樣痛苦。這種病時好時壞,也已經拖了二十多年。而三年前病痛更加劇烈,不能忍受,因此厭惡這個身軀,打算不吃不喝,以求滅度。沒想到當夜就在夢中見到了三位天人,一位黃金色,一位琉璃色,一位白銀色。他們形貌十分莊嚴端正,而服飾高雅飄逸。.
在夢中,金色人說:『你想要捨棄這個色身嗎?佛經只有說身是苦本,卻沒有教人自絕。你因為過去世中曾作過國王,卻帶給眾生許多苦惱,所以才招感今日病苦的果報。如今你應該省察往昔的罪業,至誠懇切的懺悔,對病苦能安心忍受,並且勤於宣揚佛法經論,這樣你的病苦自然就會消滅。不然的話,你若厭棄這個身體,苦難永遠無法窮盡。』
正法藏聽後至誠的禮拜這三位天人。其中金色的天人指著碧綠色的天人說:『你認識他嗎?這就是觀自在菩薩。』又指著銀色天人說:『這位就是慈氏菩薩。』
正法藏立刻禮拜慈氏菩薩,並問道:『弟子戒賢長久以來就發願投生到您的宮中,不知道將來能否如願?』慈氏菩薩回答:『假如你能弘揚佛法,就能達到這個願望。』
金色天人自我介紹:『我就是曼殊室利菩薩。我們看到你只想捨棄肉身做無謂的犧牲,而不作真正有利益自己及他人的事,所以特來勸你。你應當依我們所說,弘揚正法,將瑜伽論等普及到沒有聽過的地方。這樣你的身體就會日漸康復,不必再為身體的病苦擔憂。三年後將有一位大唐僧人,因愛樂大法,前來拜你為師,你可以安心在這裡等著好好的教導他。』
正法藏聽完就再次頂禮拜謝,說:『我一定會恭敬的照您的指示去做。』話一說完抬起頭來,天人們都不見了。從此以後,正法藏的病就慢慢好起來了,乃至痊癒。」
當時在場的僧人聽到這一段因緣,人人都稱讚這真是稀有難得之事。而玄奘大師能親自承受菩薩為他授記,更是悲喜交加,不能自已。於是他再度禮謝戒賢論師:「如果真的如法師夢中所言,我一定盡力聆聽學習,希望法師能慈悲的教誨我。」
戒賢論師又問他:「您從中國到這裏,共花了幾年的時間?」玄奘大師答:「我是從三年前出發至今。」也就是和戒賢論師作夢的時間相同,這種種瑞相均與夢境相符。而後戒賢論師的教誨也令玄奘大師十分歡喜。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體悟到「發心」的可貴。真正能發心弘揚佛法,廣利眾生的玄奘大師,就能感召諸佛菩薩的庇佑,甚至預先為他授記。即使菩提路遠,生死海深,都能逢凶化吉,有願必成。而戒賢論師夢中菩薩的訓誡,也召示我們面對各種橫逆應有的心態,要以懺悔心廣修功德,以除罪業,而不是解苦妄作,反而復造苦因啊!
(故事出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明倫月刊》2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