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四門遊觀」的故事
有一個典故叫做「四門遊觀」,就是從四個城門去遊覽觀光,這是佛陀出家的因緣。
釋迦牟尼佛從小就很愛靜坐,思惟、領悟宇宙人生的道理,比較不愛虛華熱鬧。由於釋迦牟尼佛身為太子,他的父王因此非常擔心,就鼓勵他到外面走走看看。
東門遇老人:
首先從東門出去觀光。他遇到一個很瘦、很虛弱的老人,生命就像風中的蠟燭,隨時都會被吹熄。釋迦牟尼佛一看就很悲愁,心想:「唉!人生總有一天會變成這樣。」
南門遇病人:
出南門的時候,看到一個生病的人,倒在地上哀叫,痛苦的情形看了令人驚嚇。釋迦牟尼佛又想:「唉!人生總不免病苦,沒辦法永遠健康嗎?」
西門遇死人:
再從西門出去的時候,看到出殯的隊伍,送行的六親眷屬哭哭啼啼,釋迦牟尼佛覺得很哀傷,想到「啊!原來有生必有死,而生離死別是非常哀痛、悲慘的事情。」
北門遇修行人:
等出了北門,看到有位出家人,舉止安詳、平靜,好像內心充滿了喜樂、自在,一看內心非常震動。
釋迦牟尼佛因此思考──人為什麼會變老、會生病、會死亡?要怎樣才能不老、不病,甚至不會死亡?如何才能像這位修行者,這樣的安詳平靜,沒有憂愁苦惱?
這些就是釋迦牟尼佛出家以前所看到的情景,就是促使釋迦牟尼佛最後出家,領悟宇宙人生的道理,證悟佛性,達到成佛,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百千陀羅尼,而說法救度眾生的緣起。
生老病死是過程,在這個世間,無論富貴貧窮、智慧愚癡,無論是出生在天上、人間或三惡道,凡是生存的必定有死亡,跟死亡沒緣的眾生,一個也沒有。所以有首偈說:「元宰公侯,於今安在;妻財子祿,到此成空。」人若是到了眼睛一閉、手腳一伸的時候,不管身為皇帝,還是宰相、議長、部長,這些地位名望都成為過去,平生所擁有的包括丈夫、太太、子女,或是動產、不動產,都已經成空。
所以我們學佛人最基本的,就是要領悟這個世間,本來就是苦、無常,最後成空。對世間有這種認識,自然就會走入宗教信仰,求真實、永生的境界。
要怎樣才能不老、不病、不死、無有憂悲苦惱呢?這也是念佛法門的目的。我們念佛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離開了三界六道生死輪迴,就沒有老、病、死,而且無憂悲苦惱。
《阿彌陀經》為我們開示說,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意思是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的清淨喜樂。若論我們的身、心,身是痛苦的器具,受到飢、渴、寒、熱、老邁、病痛的苦;心則有是非得失、貪瞋癡的痛苦,這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現象。極樂世界有心有身,但是不老、不病、不死、無憂愁、無痛苦,生命永遠存在,而且又有神通願力能夠救度眾生,這才是我們人生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標。
──摘自為蓮友開示第三課(2006.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