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人六不四平
- 不可自期臨終瑞相;
- 不可期盼助念瑞相;
- 不可夾雜觀想念佛;
- 不可期盼見佛見光;
- 不可期盼靈異境界;
- 通靈屬神鬼境界,物以類聚,牽引輪迴,
故不可喜好、不可追求、不可親近。
- 四平:平凡、平常、平淡、平實。
印光大師論魔事(摘自《印光大師文鈔》)
九品之觀,不過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與後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為作觀也。
觀心之法,乃教家修觀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機。
觀不能作,稱即獲益。於此諦思,知持名一法,最為第一
切不可參入宗門,圖得禪淨雙修之嘉名。
念佛人帶著宗門氣息,則得利益處少,失利益處多也。
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有正念,勿生取著。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
常有境界,當是未曾真實攝心,但只做場面行持之所致。
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聖境界現,及得種種神通。
平常專欲得見聖境,不知聖境之得,須到業盡情空地位。否則勿道所得者皆屬魔境,即是聖境亦無所益,或有大損。
近人多一用功便有境界,此實多半是魔境。即令是聖境,若心地不明,理路不清,一生取著,便致誤事。不是得少為足,便是著魔發狂。故經云:「不作聖心(謂己已證),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著魔發狂。
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關靜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預道天之陰晴,人之禍福。彼歸依蓮池大師,大師聞之,寄書力斥,謂彼入於魔遦,後遂不知矣。
須知學道人,要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須置之度外,方可得漏盡通。若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不可不知。
聞城中有韓某者,神通廣大,能知人宿因,又能令病人立即痊癒。倘一去親近,必隨彼魔力所誘,以致失正知見,增邪知見,反以一生能了生死之資用,輪轉於長劫,無有出期也。
以此魔子,初則妄充悟道,人未歸附。近則妄充得道,故得遠近爭赴。且自謂:「我所說法,令人易於得道。」故一境若狂,咸相崇奉。妄充得道,須有事實,人方肯信,故肆無忌憚,隨口亂說。常為人言:「我能入定,超度亡魂,令其生天,或生淨土。能知一切亡人,或生天上,或生人間及三惡道。……」由是之故,不但愚夫愚婦,靡然從風,即不明佛理之士大夫,亦以為實屬得道,而歸依信奉者,日見其多。縱有智者斥其狂妄,由彼邪說入人深故,了不見信。
南昌一舉人之門人,在省城扶乩看病,很靈。巡撫之母有病,醫藥不效,因請令看。開一方,藥服後,人即死矣。急令醫看方,則內有反藥,因拿其人來問。其人言:「此吾師某教我者。」巡撫因令其師抵償,謂汝誣世害人,遂殺其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