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

  1. 「至心」的重要
  2. 僧團的僧格與生活
  3. 富樓那布教的信念
  4. 我是耕耘心田的勞動者
  5. 202309戒子勉言(戒子前往受戒之前所講)
  6. 《觸光柔軟》二-前言
  7. 引業與滿業
  8. 念佛能怎樣
  9. 三在釋(三)
  10. 凡夫的意義與念佛安心立命
  11. 「人生目的」與「後生大事」
  12. 慧淨法師疫情勉言
  13. 今生今世能夠成就的法門
  14. 2022新年講話
  15. 《般舟讚》的慚謝與念佛
  16. 光明遍照六特色
  17. 與佛同負一軛
  18. 五篇短文
  19. 念佛先要認識佛
  20. 佛誕節,要如何報佛恩
  21. 常念佛的好處
  22. 六令
  23. 念佛與善惡
  24. 2021 新年講話
  25. 出家難能可貴(2020年12月31日,剃度開示)
  26. 出家頌
  27. 念佛人六不四平
  28. 念佛過端午 隨順彌陀的呼喚
  29. 求道的標誌
  30. 念佛簡易殊勝普及
  31. 人生是苦
  32. 無常.悔懼.信者花開
  33. 人生的實相
  34. 被彌陀愛 被彌陀珍惜
  35. 二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6. 「生存目的」與「世人薄俗」
  37. 證果無人
  38. 惡人罪魁
  39. 蓮花五德
  40. 彌陀的救度與利益
  41. 光明第一之由
  42. 淨土宗的剛骨——要門與弘願
  43. 下品下生深義——淨土宗之精華
  44. 二種成佛法
  45. 念佛人的因果
  46. 老人功課 愈簡愈妙
  47. 本懷中的本懷
  48. 佛的智慧慈悲願力
  49. 一心不亂
  50. 愛的屬性
  51. 說 愛
  52. 剃度文疏
  53. 善導示現 合掌大佛
  54.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念佛
  55. 《善導大師略傳》補遺
  56. 夢見善導 歸入念佛
  57. 善導示現 古塔古佛
  58. 善導大師 彌陀化身
  59. 慧淨法師答問(五)
  60. 慧淨法師答問(四)
  61. 慧淨法師答問(三)
  62. 慧淨法師答問(二)
  63. 慧淨法師答問(一)
  64. 善導大師年表增訂
  65. 和的重要
  66. 淨土法門 機法二信
  67. 萬行不憑憑念佛
  68. 敬亭山弘願寺奠基典禮賀電
  69. 淨土宗要義
  70. 淨土宗「澳門 淨土宗學會」讚頌辭
  71. 淨土宗「淨宗講堂」讚頌辭
  72. 淨土宗「太平念佛堂」讚頌辭
  73. 淨土宗「佛山念佛會」讚頌辭(二)
  74. 淨土宗「中山念佛堂」本尊讚頌辭
  75. 淨土宗「蔴涌念佛會」讚頌辭
  76. 淨土宗「佛山念佛會」讚頌辭
  77. 淨土宗「江門念佛會」讚頌辭
  78. 淨土宗「汕頭宗祖紀念堂」讚頌辭
  79. 淨土宗「汕頭念佛會」讚頌辭
  80. 淨土宗「澳門念佛會」讚頌辭
  81. 淨土宗「香港慧蓮淨苑」讚頌辭
  82. 彌陀講堂緣起
  83. 黃英夫居士告別式說法文
  84. 淨嵩法師樹葬法語
  85. 歲末新春勉言
  86. 為蓮友寫詩偈二首
  87. 示病友法語
  88. 《念佛感應錄》按語
  89. 月麗中天 影現萬水
  90. 信仰之光
  91. 彌陀與我 一體不離
  92. 彌陀救度
  93. 不論如何
  94. 與佛同在
  95. 念佛偈頌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短文
top

短文

說 愛

 

何謂真理?以通俗之一個字為詮,何字?即是「愛」。
人類本性,愛恨兼有。
發揚愛者,愛上加愛,和樂相處,和樂相處,天下太平。
發揚恨者,恨上加恨,鬥爭不已,鬥爭不已,天下大亂。
生而為人,誰不願天下太平?又有誰願天下大亂?
故所有善道,無不崇愛;只有惡道,才製造恨。
愛有三種,廣狹深淺有別:一、慈悲之愛。二、博愛。三、仁愛。

 

一、慈悲,佛教之愛。

       《涅槃經》說:「愛有二種:一者餓鬼愛,二者法愛。真解脫者離餓鬼愛,憐愍眾生故有法愛,如是法愛即真解脫。

 

(一)餓鬼愛(貪慾)

       意為貪戀執著於一切事物。基督教向來被視為愛的宗教,佛教中則以「慈悲」為中心, 而不直言「愛」字。

 

       世俗之愛是無常、痛苦而怖畏的。

 

       《大經》說:「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去處,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長阿含經》說:「恩愛無常,會合有離。

 

       俗話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古德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圓覺經》說:「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楞嚴經》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 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南傳《法句經》二一二偈中有言:「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離愛無憂患,何處有怖畏?

 

       從「愛」轉變為「親愛、欲樂、愛慾、渴愛」等四種。

 

       世俗之愛與恨同在。佛在《增支部》說:「愛可生愛,亦可生憎;憎能生愛,亦能生憎。」故佛教言愛言憎,恰若手心、手背,為一體之兩面。愛之愈深,則憎怨之可能愈大。

 

(二)法愛(慈悲)

       《大智度論》二七:「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觀經》:「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大經》:「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莊嚴經》:「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維摩經取意》:「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

 

       《華嚴經》:「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梵網經》:「菩薩於惡人所起慈悲,更甚於善人。

 

       《雜譬喻經》:「積大善願,慈悲眾生,求頭與頭,求眼與眼,一切所求,盡能周給。

我為救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
我願保護一切眾生,終不棄捨。
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眾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
我當普為一切眾生備受眾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
我寧獨受如是眾苦,不令眾生墮於地獄。
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
《華嚴經》
親愛的:你將永遠被珍愛。你不必有任何恐懼。你不會做錯任何事。(亞歷山大《天堂的證據》)

 

       《梵網經》:「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慈悲之極致為「無緣大慈」,即毫無條件、毫無意識下,予任何人安樂幸福,此亦稱大愛,此愛無有污染。

 

二、博愛,耶教之愛。

       《舊約‧利末記》第十九章:「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本國子民,卻要愛人如己。

 

       《新約‧馬可福音》第十二章:「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

 

       《約翰一書》第四章:「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

 

       《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馬太福音》第五章:「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耶穌不高呼冤枉、也不想報仇,還說要饒恕他的敵人。

       愛你的鄰人,愛你的敵人。原諒他七十個七次。

 

       這是耶教。其施愛對象,只及人類,不及其他眾生。但對人類,人人平等,不分親疏。

 

三、仁愛,儒家之愛。

       《論語.學而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論語.學而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大學》:「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

 

       《禮記》:「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孟子.公孫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孟子.告子篇》:「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孟子.公孫丑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孟子.離婁篇下》:「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盡心篇》:「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

 

       這是孔孟之道,施愛對象遍及人類。但因親疏不同,而有深淺差等。

 

       孔孟二聖的仁愛主張,綱領雖同,範圍則異。孟子在《盡心篇》中有說:「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孔子在《中庸》和《論語》中則只說:「愛人」「汎愛眾」「愛其所親」,而不及物。且在《論語.鄉黨篇》中記載:「廐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可知孔聖愛的思想,純為人本主義,到孟子時,才擴充到物。

 

結語

       儒家的愛以血緣遠近為依據,形成了親疏有別的愛。而宗教界的愛不同,宗教界的愛是基於共同信仰的神聖之愛,是超越了血緣與親緣關係的普世之愛,是對陌生人給予幫助的無私之愛。

 

       佛陀慈悲,普濟眾生;耶教博愛,遍愛世人。雖前廣後狹,但都毫無差等。只有孔孟的仁愛,對親孝,對兄悌,對眾愛。亦即近者孝悌,遠者泛愛。因對象不同,而有深淺之別。

 

       以上所述,都是愛人之道。將三者粗略一比,就可知道:慈悲契合真理,是最偉大最究竟最圓滿之愛,然境界太高,範圍太廣,非凡夫所能企及;博愛範圍亦非淺狹,故非一蹴可及。只有仁愛,最近人之常情。實施起來,容易言行一致。果能以「如保赤子」之心,由親親而仁民愛物,推己及人,由近而遠,自能馴致社會和諧,人民安樂。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