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把書翻到310頁「三心料簡及法語」這段如果學起來,大家對善導大師的「三心釋」如果沒有仔細讀的話,可能會陌生一點。沒有關係,我在這裏講,大家將來再聽的時候,可以對照《善導大師全集》248頁,「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三心釋」的地方,我來講解。
三心料簡(一)
先把標題說明一下:「三心料簡」。「料簡」是什麼意思?「料簡」就是把它裏面的一些要義的地方、大家會誤解的地方抽出來,並不是依文解義,每條講得很仔細,而是把要點地方給你分析分析,理順理順,把要義說清楚。
《觀經疏》第四〈散善義〉云:
惡之雜善,不可生彼淨土。
原文是這樣說的:「若欲迴此雜毒之善,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你要以雜毒之善求生極樂世界,是不可以的,「惡之雜善,不可生彼淨土」。
是以〈玄義分〉云:
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
迴斯二行,求願往生。
這個前後都呼應到了。〈玄義分〉講「要門」、「弘願門」。「要門」是定散二善,迴向求生。「定」是息慮凝心(這個人如果真的是息慮凝心,禪定心中,他當然是善了,他不可能有惡);「散」是廢惡修善(惡要斷止、杜絕、廢棄,要去惡行善,廢惡修善。如果有惡的雜善在當中,是不能往生的)。
「迴斯二行」:是迴哪兩種行呢?是息慮凝心的定善、廢惡修善的散善,以這兩種善求願往生,不是以「惡之雜善」,雜有毒惡這樣的善是不可以的,迴向也是不能往生的。
所以,〈玄義分〉和〈散善義〉的意思是一致的。下面又說:
《散善義》云:
上輩上行上根人,求生淨土斷貪瞋。
這是在「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解釋完之後,善導大師有一首偈子來總結「上品往生」。這是頭兩句話,「上品上行上根人,求生淨土斷貪瞋」,那就是你要斷除貪瞋煩惱,這樣叫定散二善。這個就不是雜毒之善,這個就不是「惡之雜善」,沒有貪瞋,有貪瞋就是有惡,沒有貪瞋癡煩惱,這叫「純善」。這樣斷貪瞋求生淨土,那就是要門的行者。
然則,今此至誠心中所嫌虛假之行者,
餘善雜行也。
根據前面引用這三句文,作為教理的依據,就得出這麼一個結論:「至誠心」當中所嫌棄的虛假之行,是什麼行呢?就是指念佛之外的餘善雜行。「至誠心」當中主要分為兩大段:
所謂「至誠心」,就是「至者真,誠者實」,是「真實」的意思。「真實」,首先,善導大師就說:凡夫沒有真實,凡夫是「惡性難侵」、「具足貪瞋煩惱」、「心如蛇蠍」,以這樣的心來修行的話,所做的一切,都是「雜毒之善、虛假之行」,「不名真實之業」。
凡夫沒有真實之心。往生要求我們要有真實心,我們又沒有真實之業,那怎麼去往生呢?
那必然要仰投第二種,就是:「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無不真實」。他所作所行,完全真實;所施為趣求,給我們眾生,布施給我們,這些也是真實的。所以是反過來仰憑彌陀的真實,去求往生。所以,他說了兩點:
第一個,貪瞋煩惱的凡夫,沒有真實──這個不能往生。你要靠你貪瞋煩惱具足的「雜毒之善」去往生,這是不可能的。彌陀淨土是「大乘善根界」,是報佛淨土,你貪瞋具足的「雜毒之善」怎麼可以往生呢?
那究竟如何去往生呢?就要靠彌陀的真實,這是第二點,所以有這兩大段。
首先是嫌我們凡夫的虛假之行。關於虛假之行,有人理解不一樣(所以要料簡)。我剛才所解釋的,是依法然上人的解釋、善導大師的本意。有人誤解在哪裡?以為虛假之行就是作表面樣子給人家看,表面上講修行,其實不想修行。法然上人說:不是的。這個虛假之行,就是指「雜毒之善」,就是指餘善雜行。念佛之外,為往生這一目的所修的餘行,都屬於虛假之行,都屬於雜善、雜毒,「惡之雜毒」。底下解釋說:
三業精進雖勤,
內心貪瞋邪偽等之毒性雜故,
名雜毒之善,名雜毒之行,
云不可往生也。
是以《往生禮讚》「專雜二行得失」之中,
「雜修之失」云「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
故迴此等雜行,
直欲生報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
然以身口二業為外,以意業之一為內者,
謬誤也。
「三業」就是身口意三業,雖然很精進、努力、勤懇在那裏修行,但是內心不調:口也在那裏讀誦,身體也在那裏禮拜,急走急作,心中也想著說:「我應該好好修行,如何如何……」但內心裏面,深層當中,具足「貪瞋邪偽」,貪瞋癡,邪見、虛偽,這樣的毒性,雜在當中。所以,所修的善,叫做「雜毒之善」;所修的行,叫做「雜毒之行」。以這樣的「雜毒之行」,不可往生。
它本身就是毒性的,你想要它沒有毒性,這是不可能的。比如說一個人體內有很多毒素,這個人已經中毒到很嚴重程度,那他身上出的汗都是有毒的,他是毒裏面出來的。
比如說這棵樹有毒,它的枝、它的葉、它的根都是有毒素的,你把它放到水裏洗也洗不乾淨,你再洗,它還是有毒素。比如說苦瓜是苦的,你怎麼洗,還是苦的,它以苦為性。
我們凡夫是貪瞋邪偽,這是我們的毒性,三毒為性,你很難把毒性改變。你所修的一切善,都是雜毒之善,不能稱為真實之業。所以,修行難,就難在這個地方。
「是以《往生禮讚》專、雜二行得失之中」:《往生禮讚》說專修念佛有四得,雜行之人有十三失。雜修之失有十三條,其中有一條說:「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修雜行的人,他有貪瞋諸見煩惱間斷,因為有這樣三毒的間雜,修念佛之外的餘善,才叫做雜毒之善、雜行、雜修。
「故迴此等雜行」:要迴這樣的雜行的話──哪種雜行呢?「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的這種雜行,不是沒有貪瞋毒性的純善。以這樣的雜行:
「直欲生報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要靠這個想達到報佛的淨土,這是不可能的。
「然,以身口二業為外,以意業之一為內者,謬誤矣」:這個怎麼講呢?善導和尚在《觀經疏》裏說:「外現精進賢善之相,內懷虛假。」「外」和「內」就容易誤解了。一般的理解是:身、口二業,這叫「外」;意在內心裏面,叫「內」,就說思想裏邊是假的,外表修行給別人看。法然上人說:這個解釋不正確。為什麼呢?因為在《觀經疏》裏邊,善導大師自己說「雖起三業」,既然起三業,就包括意業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今天有不少新來的。那還是從頭開始。
所謂「三心料簡」,是指對於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解釋「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的文意,對其要點、會引起大家誤解的地方,把它提綱挈領地點明出來,法語共有二十多條。
先,《觀經疏》第四〈散善義〉云:
「惡之雜善,不可生彼淨土。」
是以〈玄義分〉云:
「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
迴此二行,求願往生也。」
〈散善義〉就是剛才所說到的解釋「三心」的地方。說:「惡之雜善,不可生彼淨土。」這個是在《善導大師全集》的242頁,在解釋「至誠心」的地方,大家可以翻開242頁倒數第三行:「眾名雜毒之善。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這裏就是說的「惡之雜善,不能夠往生彼佛淨土」。
接下來法然上人就引證〈玄義分〉,因為善導大師的思想是前後貫通一致的。〈玄義分〉是這一部《觀經疏》教理的綱要,後面是依據《觀經》的文義來解釋的。〈玄義分〉當中就說到有「要門」和「弘願門」。「要門」就是定散二善。「定善」,「定即息慮以凝心」,在息慮凝心的禪定狀態;「散善」是廢惡修善。這樣不管是定善還是散善,都不是「惡之雜善」,而是廢惡修善,「迴此二行,求願往生」。這裏講的,和「惡之雜善」是有差別的,因為「惡之雜善」是指雜什麼呢?就是雜貪瞋煩惱。下面又引用一段說:
〈散善義〉云:
上輩上行上根人,求生淨土斷貪瞋。
這是在「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第十四觀就是上品三人往生之後,善導大師寫了一首偈子,這是這首偈子的最前面兩句,說這個「上品上行上根」的人,他們求生淨土,是以斷除貪瞋煩惱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是上根之人所能做得到的,他不是「惡之雜善」,因為斷掉貪瞋煩惱,以這樣的善去求往生。上人引用這三段文,說明他的意思是一致的。
然則,今此至誠心中所嫌虛假之行者,
餘善雜行也。
三業精進雖勤,
內心貪瞋邪偽等之毒性雜故,
名雜毒之善,名雜毒之行,
云「不可往生也」。
這個就是法然上人作出的結論,根據上面三段引文,就在解釋「至誠心」當中所說的「虛假之行」是指什麼呢?是指「餘善雜行」,就是指念佛之外的一切修行,「餘善」,因為不斷貪瞋煩惱的緣故,所以叫做「雜行」,這個叫「惡之雜善」,這個叫「虛假之行」,這個「不可往生」。
「至誠心」就是真實心。首先,不真實的就要嫌捨,「嫌」就是嫌棄,要捨棄了;然後真實的,要選取,要靠這個真實才能往生。法然上人接下來解釋說:
「三業精進雖勤,內心貪瞋邪偽等之毒性雜故,名雜毒之善,名雜毒之行,云不可往生也」:這樣的一個修餘善雜行的人,雖然他三業(身業、口業、意業)都在那裏很精進,勇猛勤修,但是由於他內心當中有貪瞋煩惱,邪見不實,毒性參雜之故,名為「雜毒之善」,名為「雜毒之行」,所以說不可以往生。
那我們能修的,頂多就是一點「雜毒之善」,我們每個人,誰身上沒有三毒呢?這個「毒」就是貪瞋癡的三毒,由這個三毒的心所發動出來的。比如說我們行善,行善如果說是「三輪體空」了,這個就不是「雜毒之善」了。「三輪體空」,就行布施來講,就是無有布施者,無有受施者,無有布施之物,這個就是沒有貪瞋煩惱了。可是我們行善業布施,都是有貪瞋煩惱在當中的。這個是本性所決定的。比喻說像苦瓜,它的本性就是苦的,它的性就是苦。既然以苦為性的話,你切成的每一片每一片,你拿出其中最漂亮的一片來看,它還是苦的。我們每個人,我們的性是毒性的,所謂「三毒為性」,這樣的眾生(聖道的修行一定要戒除貪瞋癡的煩惱,轉換、滅除這個毒性),既然內心有貪瞋癡的煩惱,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就好像苦瓜,切成一段一段、一片一片的,每一件事拿出來嘗,都有毒性,都是不清淨的,依靠這個,要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報土,完全是因果不相吻合、氣氛不相交接。
是以,《往生禮讚》「正雜二行得失」之中,
「雜修之失」云:
「貪瞋煩惱來間斷」,
故迴此等雜行,
直欲生報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
然以身口二業為外,
以意業之一為內者,謬誤也。
既云「雖起三業」。
豈除意業乎!
又虛假者、誑惑者,亦謬誤也,
既云「苦勵身心」,
又云「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
云何假名之人如此哉!
正是雜行者也。
雜行的損失,就是因為有貪瞋諸見煩惱在中間間隔、間斷。
「故迴此等雜行,直欲生報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報佛淨土是純粹、真實、清淨的世界,不可能容許貪瞋煩惱來到這個地方。好像大光明當中,不可能容有黑暗,黑暗不可能拿到光明裏面去。所以,在阿彌陀佛淨土當中,不容貪瞋煩惱的雜修,這個不可以到阿彌陀佛報土當中去往生。
我們作為凡夫,能夠到報土去,當然靠「雜毒之善」不能往生。
其實,我們連「雜毒之善」修起來也都是很勉強的。那怎麼去往生呢?只有靠阿彌陀佛的誓願,靠六字名號。而六字名號是純真、至善的,是阿彌陀佛因中所修行的,不含一切雜毒,點點滴滴都是真實的。
這是法然上人解釋善導大師那段話,即「虛假之行」、「雜毒之善」、「雜毒之行」就是指雜行雜修──念佛以外的餘善餘行。不管你怎麼精進修行,性質定下來是「雜毒之善」。
下面是破斥人家的誤解。有的人誤解說:「身、口二業為外,意業為內。虛假之行是他的外表:身,身體表現出來的;口,就是語言說出來的,這兩種叫表業,在外表。一般講意業,是在內心,看不到的。所以,外表講他修行,內心裏邊他並不想修行。這個叫做虛假之行。」這種解釋,法然上人說:這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因為善導大師說「偈云:雖起三業」,善導大師解釋「雜毒之善」,雜修雜行的人,說他是「雖起三業」,「三業」就包括意業,並不是意業不想修行、意業不想行善,不是的。他意業也是想修行,所以叫「雖起三業」。
「豈除意業乎」:哪能把意業排除在三業之外、叫做意業是虛假呢?意業,在他本身來講,也是認為「我是真的想修行的」,真的要行善。
「又虛假者,誑惑者,亦謬誤也」:又有人把虛假解釋為誑惑,就是騙人。這個解釋也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因為善導大師在這裏這樣講:
「既云『苦勵身心』,又云『晝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這個雜行雜修的人,他的狀況,他不是作表面文章騙人家,他是苦勵身心,自己很精進,很勇猛,很艱苦。人家看到看不到,都這麼修行。日夜十二時,從白天到晚上,十二個時辰,就是二十四小時不休息,「急走急作」。哪有騙人的人,半夜人家都睡著覺了,都看不到他,他來騙人,騙誰呀?所以,他是內心裏面真正認為自己在修行。努力到什麼程度呢?
「如炙頭燃」:好像頭上著了火一樣,這樣的努力。
「云何假名之人如此哉」:哪有一個作表面文章給別人看的人像這樣修行呢?不是這樣的。
「正是雜行者也」:上人排除了這個錯誤的見解,更加說明前面這種解釋正確──就是因為他是雜行雜修的人,儘管他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因為內心的貪瞋、邪偽沒有排除,雜有貪瞋、邪偽這樣的雜毒,所以稱為「雜毒之善」。這樣的雜行是不可往生報土的,所以要排除。那我們怎麼去往生呢?
次,所選取之真實者,
本願之功德,即正行念佛也。
是以〈玄義分〉云: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是以今文云:
「正由彼阿彌陀佛,
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
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
由阿彌陀佛因中真實心中作行,
不雜毒惡之善,故云「真實」也。
其義以何得知?
次之釋云:
「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
此之真實施者,施與何人?
「深心釋」之中,
第一之釋云「罪惡生死凡夫」,
施此眾生也。
造惡之凡夫,即是憑此真實之機也。
云何得知?
第二之釋云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等文,
如此可知也。
所以,大家要明白:要到極樂「清淨無為涅槃界」的報土,靠「雜毒之善」是不可往生的。阿彌陀佛為我們選取的真實者(前面講的不真實,這裏講真實),是哪裡呢?是本願的功德,就是正行念佛。
「是以《玄義分》云:『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為什麼引用這一段呢?這一段就說明是選取的真實。因為「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善惡凡夫靠雜行、靠雜毒之善,不可到報土。他能往生,「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這就選取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為真實──本願功德為真實,選取真實本願功德往生淨土。
「是以今文云」:在這一段文當中,善導大師就說了:
「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選取的真實,就是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的時候,念念之間所修的都是真實心中所作的。不像凡夫所作的,是貪瞋、邪偽心中所作。法藏菩薩真實心中點點滴滴所作,「三業所修,毫無虛假」。依阿彌陀佛因中所修的功德,成就了六字名號,選取作為我們往生的真實功德。
「由阿彌陀佛因中真實心中作、行,不雜毒惡之善,故云『真實』也」:所以,這個叫真實。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裏邊說到功德有兩種,哪兩種呢?「一者不實功德,二者真實功德」。
什麼叫「不實功德」呢?就是凡夫、人、天諸善,若因、若果,都是顛倒,都是虛偽,都是輪轉相、無窮相,這個不是真實功德。你所修的,頂多是人天諸善,你怎樣都是顛倒、虛偽,就是因為都是「雜毒之善」。
「二者真實功德」:「菩薩所修,順法性故」。菩薩能夠乘性修行,沒有任何的邪偽雜毒,這個叫做「真實功德」。不顛倒,不虛偽,「能夠安置眾生至於畢竟清淨安樂之處」。所謂的菩薩,就是法藏菩薩(當然一切諸大菩薩都是如此),不過,以淨土門所說「選取真實功德」,就指法藏菩薩,他的修行順法性,「能夠安置一切眾生至清淨安樂之處」,就是讓我們眾生往生淨土。
「其義以何得知?次之釋云:『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那就是在下面,善導大師也說了:怎麼知道是選取阿彌陀佛因中的真實呢?底下善導大師就講了:凡所施為趣求,都是真實。是阿彌陀佛他所施,或者我們趣求去往生,都要真實。
「此之真實施者,施與何人?『深心釋』之中,第一之釋云『罪惡生死凡夫』」:這個真實功德,布施給什麼人呢?就是兩種深信當中的第一種深信,就是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布施給我們罪惡生死凡夫,「施此眾生也」。
「造惡之凡夫,即是憑此真實之機也」:那我們這樣造罪眾生,剛好是憑阿彌陀佛所施與的真實,這樣的根機。
「云何得知?」就是第二釋「法深信」當中所說的: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等文,如此可知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就是攝受前面這個罪惡生死凡夫。從佛的角度來講,是佛願攝受這樣的眾生──罪惡生死凡夫,也就是把他的真實功德,施給這樣的眾生。而我們眾生,罪惡生死凡夫,就是憑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個攝受功德,去往生淨土。
我們再看善導大師的原文,可能更清楚一點。《善導大師全集》242頁。我們從第三行開始:
《經》云:
「一者、至誠心」。
「至」者真,「誠」者實。
欲明一切眾生,
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
解釋「至誠心」。「欲明」的「欲」,這裏經文說「至誠心」,是要說明什麼呢?就是想要說明這一件事情:一切眾生,身口意三業,所修的解和行──「解」、「行」是兩個字,解、行的關係,是依解而起行,行是由解而生發的,必須在真實心中所作,這才可以。
這一段話說明什麼呢?《觀經》這一段說「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然後說「具三心者,必得往生」,不是單獨就「三心」而講,是指出「三心」有一個物件、目標,所要達到的事情才講真實、不真實。真實指什麼真實?「深心」是指什麼「深心」?「迴向發願心」又是幹什麼呢?雖然沒說出來,但是包含在這裏面,所以說「欲明」。「欲明」就是這裏還沒有講得完全透徹。善導大師在解釋的時候,在「深心釋」當中就說出了五種正行。所以,這裏說「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
因為本來「三心文」當中,也沒有說到行,就說「三心」。這裏法然上人就解釋說:這裏雖然說「三心」,並不只是就心的狀態來講的,而是指心引發的行,這個行必須是真實心中所作;「深心」也是一樣的,這個行也要深心中所作;「迴向發願心」,就是我們解行的目的到哪裡去?在這裏解釋,就可見得善導大師是心行不分開,信行是一體。
也有人誤解說:「具三心者,必得往生,那我有三心了,我不用修行就可以往生了。」其實不是這樣。「三心」有它含攝的物件、內容。內容就是身口意三業所修解行。善導大師在「三心釋」當中的「深心釋」裏面講「五種正行」,這裏只是還沒有把它詳細地展開。
既然說必須是「真實心中所作」,下面就自然排除哪一種呢?虛假,這個必須要嫌棄、捨棄掉:
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
貪瞋邪偽,奸詐百端,
惡性難侵,事同蛇蠍。
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
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
你不能是外表看起來很賢善、精進,在那裏努力修行,但是內懷虛假。這個「外」和「內」,有人就誤解了,就以為「內」是意業,「外」是身、口二業。所以,前面法然上人才破除這種解釋說「三業起行」,不是說「內」是指意業,因為前面也講了,「身口意業所修解行」,不是以身、口和意來比內外,而是以我們內心本來存有三毒,這個叫「內」;身、口、意三業通通叫「外」。
「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內懷虛假」是指哪些呢?就是指下面這些:「貪瞋邪偽」,這是內懷虛假之相。
「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蠍」:這就是內懷虛假之相。貪瞋、煩惱、邪見、偽信、奸詐百端,這都是惡性,難以改變。我們凡夫的貪瞋癡三毒惡性,確實難以改變。「事同蛇蠍」,如同蛇和蠍子。蛇和蠍子是有毒性的:蛇有毒,它咬什麼,什麼就有毒性,所以說「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它噴出來的液體是有毒的;蠍子也是毒的,咬到哪裡,哪裡都有毒。我們凡夫就跟蛇蠍一樣,內心懷有貪瞋癡的毒素。下面說:
「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內心懷有貪瞋邪偽、三毒的眾生,猶如蛇蠍的毒素一般。像這樣的眾生,雖然起三業,不管身業、口業、意業,通通叫做「雜毒之善」。
以我們自己來講,還覺得說:「我很努力啊!我沒有虛假心啊,我確定認真地在行善法啊。」但是,本性是蛇蠍的毒性之故,名為「雜毒之善」。以此來講,不能成為真實之業,叫做「虛假之行」。
不是說你故意騙人,這樣講,冤枉你了。只能說這種修行,不構成真實的解脫生死輪迴的力量,要拿它來解脫生死輪迴,就是假的,談不上。所以叫「虛假之行」。
「不名真實業也」:這個不能叫做真實業,不能讓我們真實解脫生死輪迴。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
縱使苦勵身心,
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
如炙頭燃者,
眾名雜毒之善。
欲迴此雜毒之行,
求生彼佛淨土者,
此必不可也。
何以故?
正由彼阿彌陀佛,
因中行菩薩行時,
乃至一念、一剎那,
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
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
「若」是如果,如果像這樣子的安心起行(前面的解行),什麼叫「安心起行」呢?就以為,「你看!我在努力地修行啊!我在三業起行想往生啊!這樣應該可以了吧!這叫安心。我這樣大概可以往生了……」這樣的修行,這樣的安心,這樣的起行,就是你達到什麼程度呢(何況我們達不到)?就是你「苦勵身心」,打佛七,一天一夜不睡覺,然後,七天七夜不睡覺,打般舟,四十天、九十天,都是「雜毒之善」,不名「真實之業」,無意義,沒有意義。
當然,意義是從雙方面來講,這是提高標準了。從真實解脫、真實功德、真實業來講,我們達不到。我們自己修持,還是瞭解彌陀本願,仰投佛願,還是要精進勤修了。
「如此安心起行」:往往就靠自己這樣的雜毒之行,即使你這樣的話,達到這個程度,「日夜十二時」,古代講時辰,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叫「日夜十二時」,日六時、夜六時;「急走急作」,在那裏急得要命,「怎麼辦?怎麼辦?」急得團團轉,去修行;「如炙頭燃」,像頭上著了火一樣(頭上著了火,你們還會等一下嗎?哎,頭上著了火了,肯定不會等第二秒鐘,趕緊把它撲滅),達到這種程度,「眾」就是即使如此,這一切,都叫做「雜毒之善」。
所以,如果以這一段做為鏡子來看一看,我們就可憐了,我們連這個「雜毒之善」都談不上,我們有沒有「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呢?我們還在悠悠晃晃。
「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我們善導大師經常講,都是很肯定的話,「易得往生」,「必得往生」,「定得往生」,「即得往生」,「無不往生」……等等。這裏講「必不可也」,乾脆、徹底。這裏就說了:要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必然不可以。這就非常乾脆,讓我們在這裏死了這條心──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為什麼不可能呢?「何以故?」接著做一個比較。因為阿彌陀佛的因中修行是真實的,他的淨土是真實的,你的虛假和他不相應,這是第一個解釋;第二,既然如此不能往生,我們又如何去往生呢?底下說:
「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這是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接下來說:
「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阿彌陀佛所修行的都是真實的,「凡」是一切,所施給眾生的。「趣求」,「趣」是到達,「求」是欣求往生的。他施於眾生的是真實,眾生欣求、願意往生,也要真實。所以,都要真實。阿彌陀佛把他的真實功德布施給我們;我們仰仗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去往生,這就跟阿彌陀佛的真實報土就相應了。
我們還來回到《法然上人全集》311頁。學習教理有點麻煩,大家文句不太熟悉,翻來翻去,「師父讓我們翻了一上午的書……」311頁,倒數第二行,前面講這些聽不懂沒有關係的,只要知道念佛一定往生就好了,只是如果想做法師、想弘法,這些關關節節過不去,就有人問倒你。
也有這樣的根機,他過不去,他就不能相信。「哎!你看看,是這樣子的。」比如說剛才解釋的那一段,「這個虛假之行,就是想騙人,以這樣的虛假之行,善導大師說不能往生;像我這麼用功的,我這個不是虛假,我應該可以往生的」,那你就要拿出來,「哎!不是指你的意業,是指你有貪瞋邪毒」,這麼一講,他心裏面就明朗了。所以從教理來講,還是要瞭解。
五種正行之中「觀察門」者,
非十三觀之定善;
散心念佛之行者,
對極樂之莊嚴,
想像欣慕心也。
「五種正行」,第一是讀誦,第二是觀察,這個「觀察門」是指什麼呢?不是「十三觀」之定善,是散心念佛的人,「對極樂之莊嚴,想像欣慕心」。五種正行,都算是正行;除了稱名是正定業之外,其他四種是助行。這裏所講的觀察正行,不是特指十三觀的定善,那個是高級的,很難的,我們做不到。這個觀察正行,我們也能做得到。是哪種人呢?散心念佛的人──我們都是散心的人,我們念阿彌陀佛名號,對於極樂的莊嚴,想像欣慕心。這一點都做得到啊,所以大家都有觀察正行。
比如說我們誦《阿彌陀經》,誦到極樂世界的蓮花「微妙香潔,青色青光,黃色黃光」,你心裏多多少少也很喜悅,「想像欣慕」,「哎呀!好啊!七寶池,八功德水,什麼樣的寶樓閣,也想不到,反正我想一想,大概就是那樣子。」你有想像,也有欣慕,願意去往生,這就是觀察正行。
因為五種正行是在〈散善義〉當中,在「深心釋」裏邊,如果把〈定善義〉的十三定觀拿來做五種正行的觀察正行,我們做不來的──不是這樣子。想像、欣慕極樂的莊嚴,就是觀察正行。翻過來312頁:
釋「迴向發願心」之初云:
「真實深信心中迴向」者,
是此「三心」中之迴向心也。
「過去今生諸善」者,
「三心」以前之功德,
改為迴向極樂也;
非云「三心」之後行諸善也。
「迴向」前面加了好幾個定語:「真實深信心中迴向」,「真實」就是前面的「至誠心」;「深信」就是第二個「深心」;然後這裏說「迴向心」。這個迴向往生,是在真實、深信這樣的心中迴向往生的。真實深信什麼呢?真實深信自己是一個罪惡凡夫,這不是假的;真實深信我這樣的罪業凡夫,仰靠佛願,稱名必得往生。
既然如此的話,他的迴向是迴向什麼呢?這底下就有疑問了。善導大師解釋說「過去今生諸善」──「過去今生諸善」,就有人對「迴向」起疑惑心了,念佛之外再去修別的善迴向了。如果這樣的話,跟前面那個真實深信裏邊也有矛盾了。因為既然真實深信自己是罪惡凡夫,唯有靠念佛去往生的話,怎麼可能又離開念佛,修別的雜行雜修來迴向呢?如果說沒有這樣的話,為什麼說「過去今生諸善」來迴向呢?所以,法然上人解釋說,「過去今生諸善」是:
「『三心』以前之功德,改為迴向極樂也,非云『三心』之後行諸善也」:這一解釋,我們心裏就通達了。怎麼叫「三心以前」呢?就是還沒有發「三心」,還沒有進入專修念佛(說到底:內心叫做信心,外表就專修念佛),還沒有信順專修念佛之前,也修了善,過去的,今生的,把這些功德,本來準備求開悟了,求人天福報了,求下一世生天等等,不求了,通通轉過來,回到極樂,把它收回來,轉到淨土。不是說「我已經發得『三心』了,我願意專修淨土了,然後另外再去特別修諸善來迴向……」不是如此。一旦入專修念佛,那就是一向念佛。
當然,隨分隨緣修行善事,那是我們應當做的,不是覺得說「我念佛往生不定,然後要特別修行善法,迴向幫助往生」,那個就錯誤了。
我們再來看善導大師原文,請翻到《善導大師全集》252頁。這些經文法句,如果沒有善知識、明眼人給我們點醒,以我們來講,是看不懂的(所謂一部《紅樓夢》,各人有各人的讀法,有人讀的是才子佳人,有人讀的就是做生意買賣,有人讀的就是王權的衰落,等等)。一部《觀經疏》也一樣,如果你不能夠體悟善導大師的立場,不能站在阿彌陀佛他力本願的立場來解釋淨土門的話,如果以自力的眼光來看,「哎,這是講自力啊!」這都是沒有把握住實質,這叫「死於句下」,在文字當中死掉了。所以要前後貫通,要能夠把握根本核心,萬變不離其宗,把握它的宗旨,這個是最重要的。讀經讀教,這是一個要點。
言「迴向發願心」者:
過去及以今生,
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
及隨喜他一切凡聖,
身口意業,所修出世善根,
以此自他所修善根,
悉皆真實深信心中,
迴向願生彼國,
故名「迴向發願心」也。
過去世、今世所修身業、口業、意業,不管修的世間善根,還是出世善根,自己所修的,以及隨喜其他一切凡聖,不以自己修的,人家若凡、若聖,他的身口意所修的世、出世善根。
「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故名迴向發願心」:這裏如果不是善知識解釋的話,或許我們讀到這個地方,把念佛放下來,又去修別的來迴向了。上人就解釋說,這是「三心」發得之前,「三心」之前所修的,通通拿來迴向,不是「三心」之後再去做。所以叫「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真實的深信自己是造罪凡夫,定散二善,我們沒有方便,沒有辦法,沒有可能,我們來專修念佛了。以前呢,不管是多多少少所修到的,都把它迴向到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