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目錄

前言

一、淨土開宗

(一)善導大師的教化
(二)善導大師創宗

 

 

前   言

       我們來看《淨土宗概論》的前言。目錄的骨幹性、框架性在前言中就有,所以我們就先來學習前言。

 

       前言在書名和正文之間,它是書名的展開,也是正文的濃縮。

 

       前言大致分為兩部分:
       對「淨土宗」三個字的展開;
       對「概論」兩個字的展開。

 

       不過,對「淨土宗」三個字的展開,展開的不是淨土宗教義的具體內涵,而是展開為四個字——「淨土開宗」,顯示出這本書所表達的意趣是要說明善導大師當年開宗的狀況,以及對我們現階段的啟發意義。如下圖所示。



一、淨土開宗

       中國淨土宗由唐善導大師創立。從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大師從山西玄中寺返回終南山悟真寺)至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大師從悟真寺移居京都實際寺),亦即大師三十三歲至五十六歲住持悟真寺期間。

 

       善導大師在貞觀十五年,也就是公元641年,從悟真寺出發,到玄中寺拜道綽大師為師,學習淨土教義。四年之後,也就是公元645年,道綽大師圓寂了,善導大師就從玄中寺返回終南山悟真寺。一直到總章元年,也就是公元668年,大師從悟真寺移居京都實際寺,就是當時長安的實際寺。也就是說,大師在三十三歲到五十六歲之間住持悟真寺。這一時間段是大致的推論,因為歷史資料缺乏,我們不知道大師到底是哪一年寫了《觀經疏》、哪一年寫了《觀念法門》。他不可能在道綽大師那裡就開始創宗,因為師父還在,他還在學習,四年之間都是在做學生;肯定是在回到悟真寺之後、到實際寺之前,在五六十歲的時候創宗的。在這二十多年間,大師也經常從悟真寺到長安城中的實際寺。在這段時間,他一方面開創淨土宗,另一方面也在熱烈教化。這是大致的過程。

 

(一)善導大師的教化

       隨著淨土宗的開創,大師也經常往返於終南山悟真寺和帝京各大寺之間,熱烈教化,獲得巨大成功。


       下面這幾句話說明了大師當年的教化是怎樣的成功:

       傳載:士女歸者無數,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屠夫歇業,滿城斷肉。

       傳載,就是傳記所記載的。

 

       「士女歸者無數」,這是道宣律師寫的傳記記載的。道宣律師寫《續高僧傳》,當時善導大師還在世,才三十幾歲,所以這是最可信的。「士」就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精英階層。「士女」,就是也包含他們的家眷。這是上根的人,文化人。這些讀書、做官的文化人很多,無可計數,都依止善導大師。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這是普通人。家家戶戶都念阿彌陀佛。如果主供觀世音菩薩,可能是求世間平安福樂的多;一講阿彌陀佛,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過,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接引前站,是阿彌陀佛的助手。可見淨土的信仰非常熱烈。

 

       下面就是下根的人,不好的職業——屠夫,以殺生為職業。「屠夫歇業」,屠夫這個行業受到影響了,歇業了。是怎麼歇業的?一是認識到佛法好,不能再做惡事,殺生傷命不好,就主動歇業;二是被動歇業——大家都念佛了,滿城斷肉,沒人吃肉了,屠夫就沒有生意做了,只好歇業。可見善導大師這種教化的力量,這種感染力、教化力無與倫比,居然使整個長安城斷肉!當然,不能說一家肉鋪也沒有,但這樣的記載反映出他教化的功效。

 

       《善導大師略傳》有個記載,說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一個和屠夫有關的事例。這個事例最初記載於《佛祖統紀》第二十八卷。

 

       唐朝長安城有一個姓京的屠夫,因善導大師勸人念佛,以至滿城斷肉,大家都吃素了。所以這個姓京的屠夫就非常憤怒,「持刀入寺」——這個人看來性情非常魯莽、暴烈,肉賣不出去了,沒有生意做,就拿刀到寺院去了,「興殺害意」,要殺善導大師。

 

       但是,他一見到善導大師就突然改變了。善導大師「指示西方,現淨土相」,這記載得不太詳細。但我們可以想像,大概屠夫拿著刀,氣呼呼地跑進來,大眾看見都很害怕。這時大師就出來了,一出來,屠夫就愣住了——大師「指示西方」,手往西邊一指,「現淨土相」,就在西邊的天空中顯現出淨土的景象。這都不可想像啊!平常大師不顯現神通,關鍵的時候就顯現一下。這時候如果不顯現的話,可能教化不了他。善導大師手一指,整個西邊天空就顯示出淨土的相狀了。這是把真實相狀拿到面前給他看,不像放電影,也不像畫的淨土變相,而是直接顯示出來。屠夫就受到很大的震動,因為他懷著怒恨,懷著怨氣,懷著不信仰等種種的心來的;一看之下,這個姓京的屠夫立即回心發願,當下就懺悔:「這是一位聖人,這是大師!淨土是現實的存在。」一想到自己造了這麼多惡業,心就轉過來了:「我惡業這麼重,還要拿刀毀害大師!既然淨土這麼好,我也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念之間,大惡轉為大善,他就上高樹念佛,墮樹而終。他念佛是很虔誠的,肯定是面向西方,合著掌,上到樹的高處:「我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願彌陀來接引我。」然後從樹上頭朝下栽下來,當下斷氣。「眾見化佛,引天童子,從其頂門而出」,天童子即是其神識,就是有人看見化佛從他的頂門上迎接往生。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一個典故。這個人拿著刀進來,可是刀一放下,馬上念佛到西方成佛。這個例子證明善導大師當時弘法的效果。

 

(二)善導大師創宗

       善導大師創宗的情形是怎樣的呢?大師的德望是怎樣的呢?大師被尊為「彌陀化身」「所說等同佛說」,大師在世的時候就這樣了嗎?其實並不是在那個時代,而是在後來。大師在世的時候也沒有顯示「我是彌陀化身」。隨著大師的入滅,由於大師的精誠教化,大師廣闊深遠的影響力日益彰顯。後來的人憶念大師的德行和恩德,回味大師深邃的智慧和廣大的悲心,就明白了:這一定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不然不可能有這樣的成就。所以,即使到了明朝,蓮池大師仍然這樣感歎:「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觀其自行之精嚴、利生之廣博,萬代而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脫非彌陀,必觀音、普賢之儔也。」這樣深入感化人心,那一定是阿彌陀佛再來;退一萬步說,即使不是阿彌陀佛再來,至少也是觀世音菩薩或普賢王菩薩再來。所以這是後代人的推斷。

 

       一個人入滅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影響力不是越來越暗淡和微弱,反而越來越如日中天,越來越高揚,越來越受到崇仰,這就是他的德化!我們說某某人是阿彌陀佛化身,有什麼證據呢?其實從理上可以推斷。經中說,佛菩薩化身無數,來教化眾生。我們想一想,佛教傳入中國這兩千多年來,佛菩薩難道沒有一次化現為世間的人來教化眾生嗎?如果要化現,會化現什麼樣的人?當然也可能化現為一般的人,甚至化現為一棵樹、一座橋,那是一時性的化現。如果化現成一個活生生的人,這些開宗立教的祖師當然是最有資格的,他們最有可能被認定為是佛菩薩的化身的。所以,善導大師既然是淨土宗開宗的祖師,當然這個資格、身份是合理的。

 

       其創宗的情形,《觀經疏》說「楷定古今」「諸佛證定」「一如經法」「一句一字不可加減」。

 

       關於善導大師當年創宗的情形,從《觀經疏》中可以約略知道一些。這裡引用了四句話,這四句話很簡短,但是很有力量,斬釘截鐵,擲地有聲。《觀經疏》說:「楷定古今」「諸佛證定」「一如經法,一句一字不可加減」。

 

       這段話是這樣說的:

       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若稱三世諸佛、釋迦佛、阿彌陀佛等大悲願意者,願於夢中得見如上所願一切境界諸相。

 

       著書之前他就許願:「如果我寫的這本著作沒有錯誤的話,南無歸命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三寶,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諸大海眾,顯示出淨土莊嚴為我證明。」他就發了這個願。到最後就很清晰地顯現出來,所以善導大師最後就說:「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觀經》要義,這本《觀經疏》,已經請諸佛、清淨海眾、一切三寶證明了,已經決定了,完成了,就像佛經一樣不可改動。       

 

       這幾句話出現在《觀經疏》裡,讓人覺得非常震撼,非常有力量,給人極大的信心,毫不含糊!我們看其他著作,還沒有看到有這樣講話的。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