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五、複習思考題

       總共列了十九題。

 

       1.略述宗的定義、特性、要素

       見前三小節「(一)宗的定義」「(二)宗的特性」「(三)立宗要素」。

 

       2.略述各章第一節「解題」之意義。

       每一章分為兩大科。第一科先解題,比如,在「安心」這一章,就說明安心的意義;在「起行」這一章,就說明起行的意義;在「教相」這一章,就說明教相判釋的意義;在「正依經典」這一章,就說明正依經典的意義。每一章都有這一節,這一節是要解題。

 

       它有什麼作用呢?有四點作用:

解釋這一章節章名的意義;
定下對這一章的一個基本調子;
破除可能存在的疑惑和妨難;
建立一個正確的信仰。

 

       解題有這四點作用,說明它很重要,它不是簡單解釋一下章節題目是什麼意思,而是有很多內涵在裡面,這樣我們就會好好地來學習。

 

       3.為何要先述宗的定義、特性和要素?

       有四點理由:

第一,釐清人們對宗的模糊觀念。
第二,為了建立宗的正確認識。

 

       這兩點都是鋪墊,最終是要突出什麼呢?

 

       第三,是要說明,唯有善導大師思想稱為淨土宗。這還是在鋪墊。重要落在哪裡?為了復興善導大師淨土思想。

 

       第四,復興淨土宗,普濟諸群生,所以有必要開宗明義。

 

       在第一章第一節,要說明什麼是宗,知道這樣才是宗。對比起來,善導大師思想就為宗,因此成立淨土宗。

 

       4.對比宗的定義、特性、要素,說明唯有善導大師思想為淨土宗。

       比如說,宗的特性中有獨尊性,獨尊念佛。善導大師說「萬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這不就是獨尊念佛嗎?近代印光大師在讚歎念佛法門的優勝、獨尊的時候,用語都很懇切,非常鮮明:「普賢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為華嚴一經歸宗結頂之法。」「是知淨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無上大法也。」「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這是讚歎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說明淨土宗有這樣的獨尊性。

 

       宗的統攝性:以正定業攝助業,以正行攝雜行,以雜行攝萬行。

 

       宗的體系性:聖淨二門,難易二道,要弘二門,體系安立特別清楚。

 

       宗的排異性:善導大師特別說明,有別解別行、異學異見之人,我們不要受他們的歧義迷惑;應該建立信心,保證我們本身的修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5.對比說明天台、禪、淨三宗的特性。

       這留給大家去思考。

 

       6.佛教為何在印度沒有宗,在中國成立宗?

       這個要回答有一長串的話要說,總而言之是因緣不一樣。

 

       佛教在印度產生,是印度本土的,雖然沒有宗派,但學派還是有的。隨著地理、因緣,隨著區域教化以及時代的特點,自然地演變到某種程度,就有某個學派產生,部派佛教的產生有它自然的狀態。在印度,佛教之所以沒有宗派,是因為沒有那個必要;大眾修學,隨著學派的建立,自然地演變下來。佛陀出現在印度本土,用印度本土的語言,與民俗習慣相應;然後一步一步地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慢慢演變過來。

 

       到中國就不一樣。佛教來到中國,沒有像在印度那樣的環境,沒有那樣的演變過程,所有的教法都進來了,小乘也有,大乘也有,原始佛教也有;也不是按照時間次第,而是各個學派同時進來;也不是按照地域慢慢移,比如,這部分流傳在印度北部的,把它引進到中國之後,也放到中國北部,就在這個圈子裡——那是不可能的,全國都會有;也不可能說,這是在某個時間段出現的經典,來到中國之後就先翻譯,先流通,先學習,再過幾十年,再翻譯一部經典。佛教來到中國沒有這樣的過程,而是在同時間段之內,把流傳在印度不同時間段、不同區域的經典、不同學派諸師的論著,通通翻譯過來。這樣就會有很多衝撞地方,必然需要建立一個宗派系統理論,作為一個完整系統化。這是佛教來到中國成立宗的客觀條件。

 

       7.宗派僅是少數祖師個人創立的嗎?


       8.祖師創宗是門戶之見嗎?

       以上兩題留給大家思考,可以參考第一節補充資料《略談中國佛教的「宗」》一文。

 

       9.如何看待現今有人提倡「八宗並弘」「兼修兼弘」「圓融無礙」而反對專修專弘淨土宗?

       這個問題有一些針對性。一切事物都是利弊相生的。

 

       當初宗派的創立,有它的特別作用和必然性。流傳久了之後,有些人不太能體會祖師的特別用心,難免會為了維護自我的法門,而顯得比較拘謹,甚至保守、封閉。在今天的時代,也有人說這樣對佛教不利,提倡要「八宗並弘」等等。

 

       作為一個大的佛教團體,這是可以的。在善導大師的時代,有些大寺院也是這樣。比如光明寺,善導大師曾在光明寺弘法;而在光明寺裡,不僅有善導大師的淨土院,還有信行法師的三階教以及別的宗派。在一個大寺院裡面,各自都有一塊,就好像綜合性大學分科分系一樣。印度那爛陀大學也是有很多學派的。在大慈恩寺,玄奘大師在裡面翻譯經典,他是唯識宗的;善導大師也在裡面講法,大慈恩寺裡有《唐慈恩寺善導和尚塔銘》。這都無妨,大的佛教團體在這個立場上來提倡「八宗並弘」,當然是可以的。

 

       但是,就我們個人修學來說,要有所宗。個人沒有所宗,那就談不上修學了;甚至因為這一點來反對人家,認為宗沒有必要,認為沒有原則性就是圓融無礙。這個觀點是人情化,是不正確的。

 

       所謂圓融,各個宗派的祖師都是最圓融的,也是最專的,最專就最圓,最圓也就最專。因為他有系統,有體系的建立,他的圓融不是沒有原則性,說你好我好大家好,他是靠一個系統,讓所有的法門都在裡面有安立,而且都有佛經的依據。比如聖淨二門的分判、要弘二門的分判、難易二道的分判,這就是圓融。聖道法門修行就是難行道,這是大家都認可的,認為修行一定要斷煩惱,煩惱不斷盡就不能出離生死,要業盡情空才能了生脫死,這當然就難了。淨土法門「不斷煩惱得涅槃分」,依仗彌陀願力往生淨土,這也是大家都認可的。這就是公理,這就是圓融。

 

10.從諸宗教理的互相滲入,見宗派理論的圓熟。

       也就是說,雖然諸宗教理互相滲入,但不是沒有原則性,而是在本宗的理論架構下消化吸收他宗的教理,對本宗理論有益的思想,經過一個本宗化的過程。這就顯示了理論的圓熟,不然的話,新的思潮一來衝擊,就站不住了。各宗可以吸收他宗的教理,但要保留自宗的特性。

 

11.淨土宗是如何成為「共宗」和「寓宗」的?

       這是一段歷史的公案。由於各宗匯歸淨土以及淨土教典的失傳,淨土宗就變成共宗和寓宗了。

 

12.「諸宗歸淨」對淨土宗有何正、負雙面的影響?

       正面的影響就是使淨土教法比較普及、盛大,一宗獨盛;負面的影響就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這個特色變得不明顯,這是因為有關的教典失傳了。

 

13.為什麼說復興淨土宗為當今佛教的時代課題?

       有五點緣由:

 

       第一,由經證。

 

       什麼是經證呢?就是佛在經裡面說的。《無量壽經》說:「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佛已經懸記,將來末法時代,「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唯有念佛法門可以度脫生死。到末法時代久遠的時候,還能夠利益眾生,這就是淨土宗的長遠性,它契合時代根機。所以,有必要復興淨土宗,這是永恆的時代命題。

 

       第二,由兩千年中國佛教「諸宗歸淨」的歷史。

 

       這段歷史有它的相續性、連貫性。各宗各派回歸淨土之後,下一步棋往哪走,趨向哪裡?顯然是要從淨土門走,那就要把它振興、弘揚出來。這樣,歷史的脈絡、承接的關係就非常清晰了。

 

       第三,由佛教存亡之關鍵。

 

       佛教是生存還是滅亡,關鍵在哪裡?關鍵是眾生能不能得到佛法解脫成佛的利益。

 

       佛教來到中國兩千多年,和中國的文化、民俗融為一體。但現在的狀況怎麼樣呢?佛教的弘揚萎縮,反而其他教派發展非常快。講理論,講智慧的深度、廣度,講心量的廣闊,沒有哪個教派能和佛教比。佛教有這麼好的理論,為什麼弘法沒有相應的效果?因為脫離了群眾,不能讓人當生得到解脫成佛的利益。有些學說似乎沒有什麼道理,但是它弘揚得很成功,這使我們有所啟發、警醒。

 

       佛教存亡的關鍵就維繫在淨土宗,就維繫在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如果這個沒有了,佛教也就沒有了,只能在那裡說說「人間淨土」了。「人間淨土」是個美好的願望,但那是不可能實現的。有什麼證據呢?如果要實現人間淨土,佛陀是最有權威的,佛陀的時代是最有可能實現人間淨土的。因為佛在世,諸大菩薩、諸大阿羅漢都在,那是聖人非常多的時代。釋迦牟尼佛那樣的智慧,那樣教化眾生的力量,他提倡「人間淨土」了嗎?沒有!他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就是證明,眾生的根機和淨土法門契合。

 

       而且,佛陀懸記佛法的走向,從正法、像法到末法,直至滅法,這是一個衰退史。在科技方面,是進步史,越來越進步,而在人文方面,不管是佛教,還是道教、儒教,都是衰退史。道教有人超過老子嗎?不可能。儒教有超過孔子的嗎?不可能。

 

       現在有人提倡建立「人間淨土」,那是佛教沒有出路時才講這些。當然,很多事情都有兩面性,這也是大德們為了佛教復興開闢出一線生機,想要擠出一條路來。當然,這不是一條出路,可以說是權法,是暫時的方便。

 

       而我們有看家本領——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那為什麼不來弘揚呢?它能夠讓佛教振興、繁榮,能夠讓眾生得到解脫成佛的利益。所以,這是佛教存亡的關鍵,是時代的課題。

 

       第四,由現時眾生的根機。

 

       弘揚佛法,無論如何有兩點不能離開:上契佛理,下契眾生,就是所謂契理契機。諸大乘經典是佛所講的,當然契理;而之所以沒有達到預期的功效,就是在於契機——契合時代眾生根機這一方面。現在時代眾生的根機,和唐宋時代比,唐宋時代參禪開悟的人那麼多,現在能找到幾個?所以沒法相比。現在時代眾生的根機更加相應於淨土法門,所以淨土法門必然要復興,必須要復興,這成為一個時代課題。

 

       第五,由現代「他力」特色。

 

       我們觀察這個時代,現在進入了一個分工合作的時代,緣起法則在這個時代顯示得特別清楚,這也印證了佛教緣起的真理。打開電腦就和整個世界連成一體,小小的電腦就藏了整個世界,都在裡面,全息的:這就是緣起。佛陀救度我們是緣起,靠阿彌陀佛的增上強緣,讓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現在的時代就是他力時代,還有什麼自力?過去衣服自己做,種田自己種,紡線自己紡,三頓飯自己做,什麼事都自己做。現在幹什麼都靠大家,分工合作,靠他力:早飯出去買來吃就行了;洗衣服送乾洗店、用洗衣機;大家都不寫信了,發電子郵件,而且還群發;說話用手機;出門靠他力——坐車,通訊、內容、網絡等等,全部靠他力。

 

       現在很多事情要簽字,比如到銀行去刷卡,簽字。這都是顯示阿彌陀佛,到處都在弘揚阿彌陀佛。我們到極樂世界不就是刷卡嗎?六字名號一刷,過了,通關,到極樂世界去了,就是刷卡嘛。比如進入這棟大樓,有卡,「嘀」地一聲門就開了,可以上來了;沒卡,頭撞破了也進不來。要去西方極樂世界,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六字名號卡中卡,唯有「刷卡」能往生,往上一放,門就打開了,往生有分了!

 

       現在到處都在顯示淨土法門的易行道。一卡在手,可以走遍世界。到銀行去簽字,人家不問你是什麼人,只認簽字,簽字符合筆跡,馬上付款給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要簽字的,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簽上了,簽上就有效。你還在那說:「師父,我還不行,不夠資格,煙還沒戒掉。」不管那一套,簽完字就是你的。你來到銀行裡面,人家會管你是否抽煙嗎?會管你長得漂亮不漂亮、穿什麼衣服嗎?這些都不管,簽了字就付款。

 

       從現今時代眾生的根機來看,淨土法門在現代尤其要復興,這是一個時代課題!希望大家多思考,多著力。

 

14.簡述宗的排異性,它是否排斥、破壞佛教整體?

       排異性不等於排斥,也不會破壞整體佛教。

 

15.中國佛教的宗如何做到突出自我法門、兼顧一切法門?

       以上兩題就是複習《略淡中國佛教的宗》一文,這篇文章大家可以對照去看。

 

16.略說祖師創宗的大智大悲、大恩大德。

       各宗創宗祖師都有這樣的悲智、恩德;尤其是善導大師,對我們淨土行人來講,恩德特別大。這留給大家去思考。

 

17.常歎佛經浩瀚、法門眾多,初學茫茫,不知所從。祖師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

       一般初學者都有這樣的感歎:「我到底要怎樣學?」有人說:「佛教要那麼多經典幹什麼?有一本不就行了嗎?那麼多,沒辦法學。」其實佛教既廣大又簡單。淨土法門可以很簡單,一部經都不用讀,就一句名號,行不行?「那太少了,我不明白為什麼要念佛。」他又不行了。

 

       佛教方便法門很多,因為佛教是應機說法。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接引無數眾生;眾生根機千差萬別,所以佛陀才解粘去縛,隨著眾生不同根機,講不同法門,才有了這麼多經典。

 

       佛教有這麼多法門,那初學者怎麼辦?祖師已經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所謂的分宗判教。

 

       以淨土來講,很簡單,並不是所有法門都要學。一切法門分為兩大派:聖道門,淨土門。修聖道門要看根機,要斷盡煩惱,業盡情空,三學六度。今生有沒有把握,尺子一對照就清楚了,輕重胖瘦都清楚。「你行不行?」「不行!那還有沒有別的法門,能夠救我這樣的眾生?」有!淨土門:易行道,很簡單,很明瞭。並不是一定要學習《心經》《金剛經》《楞嚴經》《法華經》等等這麼多經典,時間來不及啊。所以要分宗判教,就很清楚了。

 

       要學淨土宗,正依經典有三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以這三部經為綱宗、為標準;和這三部經矛盾的,也不需會合它,就專依這三部經,簡單明瞭,這個問題不成問題,解決了。

 

18.如何理解法門平等和宗門獨尊?

       我們經常聽說「法法平等」。有人會說:「你怎麼這麼教條,這麼偏激!佛法法法平等,你怎麼就專說淨土這一門好呢?」這是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來說。佛法法法平等,但宗門和法門不一樣,宗門要有獨尊性,它就不平等。禪宗就標榜「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天台宗等也都有各自的標榜,不然宗怎麼能建立起來呢?

 

       打個比喻:自然人與國民喻。自然人在人格、人性、人權上都是平等的,不論官職高低、年齡大小,男女老少都平等。自然人的狀態比喻法門平等。但作為一個國家的狀態,就有國民的身份,自然就有官職的大小——上有國王,下有大臣,再下有老百姓,一定要有層次感。這樣的層次感也不否定人權、人性、人格的平等。即使人格平等,在國家體系中也必然會有級差,社會的運行才有序化,這是自然的。

 

       淨土宗也好,其他各個宗派也好,就是把自然人的狀態,歸納、總結為國民的狀態,如同國家這樣大一統的狀態,就一定要安立宗派、體系。所以,它一定要有獨尊性。

 

       一個國家沒有國王就亂套了,世界上哪個國家都必須要有領導人,沒有領導人的地方就有戰亂。國家要穩定,就一定要有一個領導人,而且這個領導人要很穩定、獨尊,這是國家穩定、安定的必然條件。法門修學要安定、穩定,必然要有獨尊,要有一個安立系統。

 

19.如何理解「普門悉入」與「一門專修」?

       修行有普門,有一門。

 

       「普門悉入」是大菩薩的境界,像觀世音菩薩這樣的大菩薩可以做到。佛教八萬四千法門,普門都可以修學,那都不是凡人。觀世音菩薩可以分身十方,普門通通都可以進入。

 

       對於普通凡夫的修行,祖師大德都提倡一門專修。

 

       如果以淨土門來講,一門專修和普門修不矛盾,一門普攝萬門,一門就是普門。比如念佛這一門,如果僅僅作為一個法門來修行,會感覺到六度萬行還沒有修。但淨土宗是一門普攝萬門,正定之業攝五正行,五正行攝雜行,雜行攝一切萬行,一切萬行功德都收攝在這句名號中:從佛法教理方面完整地建立了信心。一門就是普門,把萬門功德都濃縮在一門當中,一門和普門就不矛盾了,入手還特別方便。


(待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