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二十一、《阿彌陀經》「一心不亂」之事

       「一心不亂」,有人解釋得很複雜,法然上人在這裏解釋得很簡單。

「一心」者:
心一於何事乎?

 

       「一心」,是「一」在哪件事情上叫「一心」呢?

一向念佛者,
阿彌陀佛心與我心成為一體也。

 

       這個就是「一心」,佛心跟我心成為一體,這個叫「一心」,這樣解釋。底下打了比喻:

如天臺《十疑論》云: 
如世間慕人能受慕者,
機念相投,必成其事。
慕人者,阿彌陀佛也;
戀者,我等也。

 

       天臺大師的《十疑論》。這個要說明。這個我還專門請教了,不然的話,我還搞不懂。「慕人」是什麼呢?「慕人」是古代招慕豪士,招慕,相當於我們現在徵兵,要招慕天下豪士──英雄豪傑,這個叫「慕人」;來應慕的,來應招的,叫做受慕。這個主人,要廣招天下的英雄豪傑,結果沒有人來應聘,他的心就不滿意了;他要招慕英雄豪傑,來了人,這個主人高興不高興?他馬上就高興了。這個就是「機念相投」,「我正要招你,你剛好就來了」,事情就辦成了。「好好好!留下來。」

 

       阿彌陀佛就是「慕人」,他是招慕我們去往生的。我們如果不應聘,如果不願意去往生,阿彌陀佛兩眼落淚了;我們念佛願意去往生,阿彌陀佛就高興了,就滿他的願了。我們是受慕者,我們叫「戀者」,「戀者」在這裏應該是受慕者。這樣就「機念相投」,我們滿了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有這個想法,我們剛好去,這就相應了,機感相應,必定往生。

既心發一向念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本來念我們,要招慕我們;我們也去受慕,我們一向念阿彌陀佛,哎,剛好了。

則早與佛心成一體也。

 

       不要等到說,「我念佛念到什麼時候再一體」,你只要心裏邊一向念阿彌陀佛,跟佛早就成為一體了。這個「早」,是相對於我們內心裏定個時間,「我到什麼時間再一體」,不是等那個時候,已經成為一體了。

故云「一心不亂」。
不可移念於上之少善根福德因緣也。

 

       前面那個「少善根福德因緣」,你要是心思停在那個地方,不是一向專念,就不叫「一心不亂」,就雜了,就三心二意了。所以,「一心不亂」就是專修念佛。

 

二十二、《阿彌陀經》「善男子善女人」之事

       南無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法然上人全集》第324頁。我們繼續來學習「三心料簡及法語」:

此成執持名號之身故,
云「善男子善女人」也。
如下品上生,是一生十惡凡夫,
最後一稱時,被讚為善男子,
其實本機者,五濁惡世惡時之眾生也。
是以《觀念法門》釋《阿彌陀經》之此文云:
「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

 

       這一段文是解釋《阿彌陀經》當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決定往生。這其中什麼是「善男子」和「善女人」?有人看到這裏,就擔心了:「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我還夠不夠標準呢?」想想自己,夠不上,「人家說十善圓滿的善男子善女人才能往生,我們大概沒有分」,這樣的解釋是錯誤的,不正確的。

 

       在我們學習法然上人的解釋之前,我想關於善惡的問題多講幾句。

 

       善惡的觀念,可以講是人類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從古到今,都是要提倡善行、擯棄惡行。我們道德的提升、社會的進步,都是在善惡交攻當中,要提倡善行、擯棄惡行才可以達到。但是,關於善惡,可以講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善惡的帳,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好像自己很有標準一樣。

 

       其實,說起來,這個事情很複雜,可以講:如果不是賢哲之人,都難以給出一個答覆。往往我們一般的人,都會落在善惡的圈子當中,我覺得,我們做為一個佛弟子,做為一個念佛的人,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善惡觀,可能是念不好佛,乃至不能往生。

 

       怎麼這樣講呢?因為,我們往往把自己的心局限在我們的觀念當中,落在一般世間的善惡觀念當中,我們就會落在一種分別,落在一種執著,而這個就是輪迴的一種業力,讓我們難以出離。很多人在念佛的時候,往往把善惡,在那裏糾纏不清楚。

 

       我想分幾個層次來介紹有關善惡觀。一個就是一般人的善惡觀,一個就是佛教通途所說的善惡觀,再一個就是淨土三部經所說的善惡觀。

 

       一般的善惡觀,可以講很簡單。每個人都有一本帳,有一把尺子,那就是:你對我好,你就是善人;你對我不好,你就是惡人。天底下都說你是善人,我就說你不是,因為你對我壞,你就是惡人。所以,沒有標準,也可以說以自己為標準,這是自私自利的心。個人如此,一個團體也是這樣,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是這樣。國家之間的戰爭,民族之間的衝突,就是「你對我不好」了,利益的紛爭了。可能是過去打仗,現在好了;現在好了,將來再打。所以,這個都是利益的分爭。這樣的善惡觀,當然是沒有它固定的標準,顯得很混亂。每個人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打一個冠冕堂皇的旗號,「我是為正義,為善的而去做什麼事情」,社會反而因此而越來越複雜、越來越混亂。

 

       以我們佛教來講,有我們佛教的善惡觀。佛教的善惡觀,也可以講是方方面面。我們講善,可以講有假善、有真善,有小善、有大善,有因善、有果善,有下善、有上善。分次第來說,以佛教來講,首先是在人天乘當中來講,是以五戒十善作為善;善的反面,就是惡。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不妄語裏面就分成: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然後加不貪、不瞋、不癡,這樣就稱為十善。這樣就是善法。

 

       如果大家普遍奉行五戒十善的話,可以講是自利而又利他。世界會和平,社會會和諧,我們每個人也都會安居樂業。這就是佛教講的五戒十善。

 

       可是這一點,只是佛教一個順世間常俗教化的一種手段,並不是佛教的最終目的,也不是佛教本質上所說的善。因為佛教的目的,是要讓我們了生脫死。五戒十善做到極處,得到的果報是人天善果。人天善果,不出三界輪迴,以佛教的眼光來看,這個就不是真實之善。為什麼不真實呢?它不能讓我們出離三界。所以,這個善沒有解脫生死輪迴的力量,這個就不是真正意義的善行。

 

       阿羅漢破我執,修四諦法,而能夠出離三界、超越輪迴,這個善就是真實的善,能夠讓我們不再輪迴。所以,相比較來講:五戒十善跟阿羅漢比,就不叫善了,那你就算惡人了,就不算善人了。阿羅漢一來,你就成惡人了。你可能會說:「哎呀!阿羅漢乾脆別來了,不來,我好成善人。」

 

       阿羅漢雖然是善,可是阿羅漢的善是小善,他是只管自己個人解脫,廣大的眾生,他說:「我沒有力量,我救不了你,算了,算了,我就自己先進入涅槃之樂就好了。」不能夠發大心普度眾生,和菩薩的廣大菩提心(要承擔眾生的苦惱和罪業,要拯拔救度一切眾生,出離三界的苦海火宅)相比來講,阿羅漢就算是小善,不算大善了。佛甚至在經中呵斥阿羅漢,說是「焦芽敗種」。這個你看看:一方面,阿羅漢在我們眼中都是聖者了,佛說他是焦芽敗種。焦芽敗種好不好?你們有沒有種過田?種田,在地裏種莊稼,會不會用焦芽敗種?「焦芽敗種」,就是發了芽之後,用火把它燒焦了;種子已經是腐敗了,它就不可能長出有生命力的東西。

 

       佛在經中說阿羅漢只管自己了生死,沒發大心,不能成就佛果,猶如焦芽敗種。所以這樣比較起來,阿羅漢的善,也還不是佛教真正講的善。

 

       菩薩發了廣大的菩提心,要普度一切眾生。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樣的誓言,這樣的願行,這樣的大善,可以講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形容的,我們世間所講「驚天地,泣鬼神」都無法形容的。盡虛空,遍法界,包容一切眾生,含納一切眾生,要拯拔一切眾生。所以,如此大善,才真正是佛教所講的善。

 

       不過說起來,菩薩在因地的修行,雖然發了如此廣大的菩提心,還沒有得到佛果,他這個善叫「因中之善」,還不是「果上之善」,如果跟佛果相比,菩薩的善,雖然是大善,但是還不是全部的善,還不是完全的善,最後身的菩薩,仍然有一品的無明沒破,無明就是惡。所以,菩薩跟佛相比,還是沒有圓滿。他雖然是善,但是不是完全的善,也不是純上的善,他還有一品無明存在。

 

       所以,在佛教來講,最高、最圓滿、至善、純善、真善、全善、上善,只有佛的境界,只有佛的境界才可以稱之為真正的善。到了這個境界,超越一切比較,超越一切的相對境界,是不談善和惡。如果還有善和惡,還有圓滿,還有不圓滿,還有種種對比分別的話,還在一種比較境界當中,那就不是圓滿了。

 

       這是我們佛教的一種次第的善法來比較。

 

       來看我們《阿彌陀經》,我們淨土的善。我想這個大家回顧一下《阿彌陀經》的經文,首先把這個標準說出來。我們淨土宗所說的善,既不是五戒十善所能含蓋的善,也不是阿羅漢的善,甚至也不是菩薩的善,乃是直接以佛的善作為凡夫的善,是以佛為標準而講善。這樣的話,它是最高的標準了。在《阿彌陀經》裏面講到善的時候,有這幾處的文字,最先一處文字是說:

諸有眾生,聞是說者,
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所以者何?
得與如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諸上善人」,你看這裏的詞叫「上善」,不是一般的善,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個標準就高了,要求就高了。五戒十善算不算上善呢?五戒十善,剛才說了,跟阿羅漢比,都不算善了,算惡了,算假善;阿羅漢也不算上善,跟菩薩比,都算下善了;菩薩跟佛比,還算下善,不算上善。這裏的「諸上善人」,就是指具有成佛的功力,也是蕅益大師所講的:我們念佛的人,只要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善根福德同佛無異」,是跟佛一樣的善才稱為「上善」。這裏標準非常高,「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像中央領導開會,省裏的領導就沒有資格參加了。全國人大開會,省人大代表就沒有資格參加了。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開大會,你這個罪惡凡夫想去參加那個會議是不可能的。除非你要有「上善」,你才可以跟他們平起平坐,才可以「聚會一處」。所以,底下說了: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為什麼呢?這個「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的涅槃境界,「極樂無為涅槃界」,你「少善根福德因緣」怎麼能往生呢?這個「少善根福德因緣」,不僅五戒十善,乃至阿羅漢,乃至菩薩因地沒有圓滿的善行,通通算「少善根福德」,這樣要達到「極樂無為涅槃界」,不可能。

 

       下面就說:

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這樣反過來講「善男子善女人」,那就是跟前面的「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可以平起平坐。平等而提的善,就不是那個「少善根福德因緣」的善。所以,我們淨土宗所講的善,標準是很高的。因為淨土宗是念佛成佛,它的目標是直接去成佛,不是成阿羅漢,更不是人天道,也還不是菩薩。所以,這個善就非常的高。

 

       下面講「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底下法然上人有說明,我們講到時,再來解釋),我們再看《阿彌陀經》的經文,講到後來,又說到「善男子善女人」,不過,《阿彌陀經》在講到眾生的時候,有時候說「眾生」,有時候說「善男子善女人」,都是有它的意味的。

 

       在六方諸佛讚歎的時候,就說:「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那時候就沒有說「善男子善女人」,而前面也說了,「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那個也說「眾生」,也沒有說「善男子善女人」。「眾生」都說:「應當發願」、「當信是稱讚」,就是普遍性的、一般性的介紹,對於一般性的眾生說「你要相信,你應當相信,你應當發願」,你還沒有相信,還沒有發願。這個之前,說「你應當相信」、「應當發願」,那就用「眾生」這個詞。

 

       如果已經執持名號,如果已經相信,如果已經發願,這個時候就用「善男子善女人」。我們看經文,往下說: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

 

       底下又說: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

 

       這裏就改成「善男子善女人」,為什麼?他「聞是經受持者」,受持這部經,聞諸佛所讚歎阿彌陀佛名號,所以,這裏就讚歎為「善男子善女人」。

 

       到底下又說:

諸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你如果相信的話,信順淨土的教法念佛,這個叫做善男子善女人。」這裏也是講善。到最後說: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
而作是言:
「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
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
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前面講善,這裏講惡,說「五濁惡世」,「五濁惡世眾生」,「說此世間一切難信之法」。釋迦牟尼佛自己也感嘆說: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通過這樣的文字的次第關係,我們發現:《阿彌陀經》所講的善、惡,它是為五濁惡世眾生所講的難信之法。

 

       為什麼稱為「難信之法」呢?五濁惡世的眾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被稱為「善根福德同佛」,而能夠到極樂淨土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轉惡成善──不是成為一般的善,是轉凡成佛。這稱為「難信之法」。

 

       所以,《阿彌陀經》所講的善惡觀念,通過我們這樣的解釋,大家也明白,它是最高標準。如果就我們眾生本來的根機,是為「五濁惡世眾生」所講的(就眾生本機來講,前面所講的「若有眾生」也好,「善男子善女人」也好,都是「五濁惡世眾生」,可以講本機都是惡世、惡眾生),而因為這樣的眾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而得以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才稱為「善男子善女人」。這是《阿彌陀經》的善惡觀念。

 

       同樣的道理,《觀經》所講的善惡凡夫:定善凡夫,散善凡夫,到九品的下三品,是惡業凡夫(下品上生是十惡罪人;下品中生是破戒罪人;下品下生是五逆罪人,這些都是惡凡夫),善惡凡夫平等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善導大師才講:「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在這部《觀經》當中,雖然隨順我們世俗人的觀念,說有善凡夫、惡凡夫,定善、散善等等,但是真正來講,進入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海,消除了世間所講的善惡觀念,所以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泯滅了善惡的差別,這也是我們淨土宗所說的善惡觀。因為一旦進入阿彌陀佛的本願弘誓大海,「功德大寶海」,凡夫所說的善惡觀念都不存在了,完全進入阿彌陀佛的純善、至善的境界。我們來看下面的文句:

此成「執持名號」之身故,
云「善男子善女人」也。

 

       為什麼把他稱為「善男子善女人」呢?因為他已成為了「執持名號」的人,不是因為他自己的善行功德,是因為他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稱為「善男子善女人」。下面舉了一段經文來證明:

如下品上生,
是一生十惡凡夫,
最後一稱時,
被讚為善男子,
其實本機者,
五濁惡世惡時之眾生也。

 

       《觀經》下品上生,他到最後大命將終時,稱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應身現在他的面前,來迎接他,讚歎他說:「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本來是一個十惡造罪的凡夫,念了一句佛,阿彌陀佛馬上給他豎大拇指,馬上給他拿一朵蓮花,說:「善男子,我這朵蓮花獎給你。以汝稱佛名故,才是善男子。」所以這裏說:「執持名號之身故,云善男子善女人。」經文如此,祖師這樣的解釋,可以講,善知識都是異口同音。

 

       像著作《彌陀要解》的蕅益大師,他就說了:五逆十惡的眾生,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願意念佛,這個就是多劫的善根成熟,這個就叫善男子。所以,這裏講善、講惡,不是以我們凡夫這邊來講的,完全是以佛的功德成為凡夫的功德、佛的善成為我們的善,才有資格稱為「善男子善女人」。

 

       如果按照這樣的理解,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可以執著於我們自己的善根,以為靠這個可以去往生。因為我們凡夫所修的,最多是五戒十善,這個還是惡,怎麼能夠往生呢?你把這個善凌駕於六字名號的善行之上,那就更加顛倒了,更加不可能了。

 

       所以,印光大師也講了:五戒十善,人天的善業,若相對於往生淨土的淨業,那還算是惡業,因為不出輪迴之故。

 

       所以,一般入佛門,信仰的層次很淺的時候,他都是以世間的道德觀念、世間的善惡觀來衡量佛教,「哎喲,我善了,惡了……大概這樣來行善,可以去往生。」其實這一點,應該說是沒有智慧的。不能突破世間凡俗的善惡觀,可以講是沒有智慧的。所以在禪宗裏也講「不思善,不思惡」,他所講的「不思善,不思惡」,不是一塊石頭,「哎!不思善,不思惡」,是我們的佛性,本身的心體,本來純淨妙明的心體,是超絕凡夫的善惡境界,「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是佛性。

 

       阿彌陀佛所證悟的境界,完全是性德的徹底彰露,是徹底圓滿的善法,超越我們本身所講的善惡觀。

 

       另外一個問題就來了:就有人住於這種斷滅的見解了,「既然不思善、不思惡嘛,無所謂了,我好像惡也可以隨便做了,善也可以不為了。」那就是另外一種的錯誤的見解了。

 

       這裏講「其實本機」者,他本來的根機,是「五濁惡世惡時之眾生也」,就是這裏的「善男子善女人」,本來是五濁惡世的眾生。所以,在《阿彌陀經》裏講:「為五濁惡世眾生,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你不管是什麼樣的人,最後這句給你定位了:釋迦牟尼佛講這部《阿彌陀經》就是為了五濁惡世眾生所講的。雖然讚歎你為「善男子善女人」,不是因為你本身的善行,你本身是五濁惡世的眾生,因為執持名號之故,因為信順此經之故,「因為信順我釋迦佛和諸佛所讚歎、所宣說此念佛法門之故,成為善男子善女人」。

 

是以《觀念法門》釋《阿彌陀經》之此文云:
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

 

       講學班資料的第37頁有一張表格,這張表格把善導大師對於《阿彌陀經》這一段要文的解釋和《阿彌陀經》的經文作了分門別類的對比,大家回去可以再翻閱一下。這樣我們就可以加深理解,祖師對於這段文,對於「善男子善女人」怎麼解釋,對於「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怎麼解釋,對於「若一日……若七日」怎麼解釋,對於「一心不亂」怎麼解釋,對於「即得往生」怎麼解釋,都是很明顯的對照,可以反映出來。

 

       《觀念法門》這一段,就是對照前面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善導大師解釋說:「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這是他本來的機相,本來是如此。因為念佛之故,成為「善男子善女人」。

 

       希望各位都成為「善男子、善女人」,都成為「上善男子、上善女人」。

 

       只有念佛,才有這樣的資格。

 

       在《觀經》當中,釋迦牟尼佛說:「念佛之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善導大師解釋說:「則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人中上上人。」我們不可以誇耀自己的那些很細微的、一點點的雜毒之善,一點點的戒善,如果誇耀這一點,說我是「善男子善女人」,那就太驕慢了,也是不知道什麼是善,這樣,往生,可以講是太危險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說起來,我們流轉到今天,在生生世世之間,也都有修行善法,那我們之所以沒有出離(或許我們也遇到過淨土法門,為什麼還沒出離呢),就是善惡觀突不破,你就是被這個「善」騙住了,騙了你生生世世,跑到這個地方做一次人,然後作了一個官員,然後有一點福報──你就是被它騙了,在三界裏沒出離啊。所以,大家眼睛放亮一點,不要被這個虛假的人天福報所騙。曇鸞大師就講了:這些都是虛偽,都是不真實。不要被這個所騙。

 

       我們就是一向專念。

 

二十三、《阿彌陀經》「難信之法」之事

此罪惡凡夫,
依「但稱名,得往生」之事,
眾生不信也。
故釋迦、諸佛懇切證誠也。

 

       《阿彌陀經》講「難信之法」,「為五濁惡世眾生,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怎麼說是「難信之法」呢?「罪惡凡夫」,「但稱名得往生」,這件事情,眾生不相信,所以叫「難信之法」。跟我們前面講的結合起來就是說:罪惡、造罪的凡夫,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善根福德同佛,可以順利往生西方淨土成佛。這個,眾生不敢相信,「怎麼可能的事情?小善都沒有,還有大善呢?」所以,不敢相信,不能相信。這個就是「難信之法」。

 

       所以,勞動釋迦諸佛懇切證誠:「我見是利,故說此言,汝等眾生,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你應當相信啊!」十方諸佛都說:「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來為我們證明。

 

二十四、五決定往生之事

       五種決定往生:

一、彌陀本願決定也,
二、釋迦所說決定也,
三、諸佛證誠決定也,
四、善導教釋決定也,
五、吾等信心決定也。

 

       以此義故,決定往生也。

 

       五種決定,其實都是一脈相承的。

 

       「彌陀本願決定也」:這是源頭。這中間三個就是過程,「釋迦所說」,「諸佛證誠」,「善導教釋」,到「吾等信心」就是落實。很簡單,很明瞭。從阿彌陀佛,經過釋迦佛、諸佛,到善導,到我們心中,這就決定下來了。

 

       「彌陀本願決定」是什麼?彌陀發了這樣的誓願:「眾生稱我的名號,若不生者,則不取正覺」,現在,成就正覺已經十劫,不可改變,所以,「彼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在《阿彌陀經》裏一而再、再而三地說:「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成就了,不可更移,叫「本願決定」,彌陀本願所決定。

 

       彌陀本願所決定,如果沒有釋迦佛來此世間為我們宣說淨土三部經,我們仍然不知道。所以,「釋迦所說決定也」。釋迦牟尼佛是圓滿大悲之人,是滿足大悲,是智慧圓滿、圓滿覺悟的大聖,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毫無虛言,決定不虛假,叫「釋迦所說決定故」。

 

       釋迦一佛所說,凡夫還難以相信,因為這個法門太高深了,太難信了,所以,勞動諸佛來懇切證誠,而諸佛都是出廣長舌相,宣誓真誠不誑語,而證誠決定。

 

       即使釋迦宣說、諸佛證誠,如果沒有善導大師把它揭示出來,我們還可能會誤解,所以,「善導教釋決定也」,楷定古今地解釋「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前面四個決定,都是法上決定的,而且都是已經決定了。最後這個決定,才跟我們發生關係,才落實到我們身上(當然前面四個決定,也跟我們有關係),前面四個決定,如果到最後這個不決定,那通通還不決定:彌陀本願雖決定,但是你不相信無用;釋迦所說雖決定,但是你懷疑,也無用;諸佛證誠雖決定,但是你搖搖手,那也無用;善導教釋決定,但是你不信奉,也無用。正因為這一點,彌陀本願到釋迦、到諸佛、到善導教釋,我們信順不疑,所以,「吾等信心決定」。「吾等信心決定」來自哪裡呢?就來自於前面彌陀本願,乃至來自於善導的教釋,以此義故,決定往生。

 

       因為阿彌陀佛決定,我們才有信心決定;因為我們信心決定,才可以獲得彌陀決定往生。這個才叫正定之業。

 

二十五、請用念佛之事

趣他請,修念佛者,有三種利益:
一、自行勇猛也,
二、助檀那願念也,
三、為能成眾利益也。
功德有體用之二:體留自,用施他。
妙樂大師云:以善法體,不可與人。
此是釋「願以此功德」之文也。

 

       我們被信眾所請,去修念佛了,這個很好,有三種利益,哪三種呢?

 

       「一、自行勇猛也」:人家請你念佛了,你在那裏念佛勇猛,像我們那天,殺豬佬要往生,我們去念佛,那自行勇猛,大家念得很真誠、很懇切,特別中午鬼要來的時候(鬼來的時候,扛的刀有多大呢?後來說,那個鬼來的時候,扛的刀有門板那麼寬;那個鎖有多大呢?有很大一個鎖;鏈條也很長),我們念到中午要吃飯了,我和幾位師父就先出門了,殺豬佬腦子裏面迷迷糊糊的,就要出來送我們,神識慌慌惚惚之間,好像也出來了,出來送我們,哎!就看見門口有鬼拿鏈條來套她,黑鴉鴉一片,有高的,有矮的,很多。她趕緊往房間裏跑(廣法師還留在裏面,還在念佛),跑進來就跟師父說:「哎呀!不行,念快一點,念慢就不行了,念快一點!」一句接一句念,這一念佛,佛號提起來,鬼就在外面打轉,不能進來。她一句接一句念得很急,「自行勇猛利他」,大家都跟在後面念得很急,我吃完飯回來一聽,「怎麼佛號念得這麼急啊!」廣法師說:「哎!她自己要求這麼念的。」我看她把頭抱得很緊,我一看就是業障來了,肯定有問題,趕緊把引磬接過來,打得很急。她的女兒、女婿都跪那個地方,整整齊齊念佛。後來她講:師父的引磬打得,我心裏邊一句佛接一句佛,念得密不透風。一起助念的馬先紅說:「哎呀!我從小長到這麼大,剛才那一段時間念佛念得最好!念完佛之後,腦子裏聽到的全部是一片佛號。」念得一點空隙都沒有,很整齊。「自行勇猛」。

 

       「二、助檀那願念」:我們在念佛,願她周圍的人,她的兒子、媳婦、女兒、女婿,他的親屬,她周圍的信眾也在念佛。

 

       「三、為能成眾利益也」:也能利益廣大的眾生。旁邊那些不念佛的,來湊熱鬧的,來看稀奇的,或者是來探病的,他們聽到我們在裏面念佛,也種了善根。所以,有種種的利益。

 

       這樣的場合,大家要把握機緣,儘量去參加。尤其是臨終助念,我覺得是很難逢的機會。這是我們最好的一次實習的機會啊!如果我們自己想裝死吧,你裝不來,你活得好好的,對不對?你身體很健康,你說「我想實習一下」,你實習不來呀!你看人家,哎!他要死了,你看看,「我要死就這個樣子」,怎麼回事?口很大,很痛苦,很留戀,兩眼無光,渾身疼痛,等等,很悲傷的。「哎呀!我不能像他這樣死啊!」

 

       你不能像他那樣死,你現在就不能像他這樣活!對不對?他活著殺豬、造業、罵人、不念佛,那你就要怎麼樣?你就要多念佛。這樣你看到,就會有警覺性,就有無常感,就有罪惡感,就會對眾生產生憐憫心、同情心,就會對阿彌陀佛產生仰靠心、依賴心,就會發起你的慈悲心。這是非常好的生動的教育課,你要向這個臨終的人頂禮,他是你的善知識。你不要覺得:「哎呀!我來給你念佛,你要用西瓜供養我,我這麼大熱天的……」其實,他是你的善知識。

 

       一個火葬場,一個醫院,一個臨終病人的床前,這是最好的實習機會,不要放過,不要怕,「快死了,怕死!」你怕死也要死。應當去,多看,多瞭解。看得多了,你就有智慧了。

 

       像我妹妹的老公公,他經常去抬死人,他經常抬死人,他就有經驗。我妹妹說殺豬老(她的小舅母),估計像她這樣的,說話力氣這麼大,估計十天半個月死不了(所以她的兒子當天就到上海去了,結果第二天她就死了),結果她的公公怎麼講?「我看她不出過三天。」他說她出不過三天,果然第二天就走掉了。他有經驗,他看得多了,他抬得多了。

 

       我們如果經常參加助念,對於臨終的人,他的苦惱在哪裡,他有什麼樣的心結需要打開,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語言來勸化他,我們就有數了。我們對自己也產生警覺性。所以,要經常去。

 

       「功德有體用之二:體留自,用施他」:這要解釋一下,有人講:「我的功德,念了半天,我念的佛號也不多,全部給他了,我自己就沒有了……」還有人怎麼樣?念了三萬聲佛,「願以此一萬聲佛號迴向給我爸爸,一萬聲佛號迴向給我媽媽,還有一萬聲佛號,留著自己用……」這就是不懂得道理。這裏說「體留自,用施他」,我們念佛的三萬聲佛號功德,功德之體,都在你這邊;功德之用,你都可以施給人家。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好像我們在這裏點檀香一樣,檀香在這裏點起來,香氣遍薰。體在這個地方,香味就薰得很遠。你沒關係啊!香還在你這裏啊!但是薰到人家那裏去了。這叫「體留自」。「用」就是檀香的用,薰到別人那裏去了。

 

       就像點燈一樣,你在房間裏點一盞明亮的燈,燈你這個地方,但是光照出去了。「哎!燈不能照給他,照給他,我的燈少了……」沒有啊!光照給他了,但是體還在這個地方。

 

       所以,我們念佛的功德之體,在我們心中,不可以送,你也送不掉,不是你想送人家,「哎喲!我布施了,就沒有了……」不是說你送就送得出去的。還在我們心中,在我們心田當中,不會損失的。這個功用,如果你不迴向的話,別人得不到。

 

       就好像這扇門,我們在房間裏點一盞燈,你門不打開,外面走路的人,還是黑路,他還得不到你的光,你一打開門,哎!他得到光了。

 

       我們在裏面念佛,我們的心是個心門,我們一迴向,「啪!」一打開,照出去了。迴向給誰?迴向給你爸爸,佛光就照到你爸爸的幽冥界,他就得到佛光了,他就可以得到利益了。這個叫「用」。你這個用,你迴向一個,迴向十個,不影響你的體。所以大家不要那麼吝嗇!「迴向人家,我沒有了……」還是很多。

 

       妙樂大師云:以善法體,不可與人。

 

       善法之體,留存在我們本性當中,你不可能送給人家,哪送得出去呢?

 

       此是釋「願以此功德」之文也。

 

       這是解釋善導大師的迴向偈:「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怎麼施給人家呢?我們念佛,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得無上功德,納在我們心中。「平等施一切」,是那個功德之用,眾生得到利益。

 

       這個「三心料簡及法語」,就是如此。這個後面的二十幾條法語,都是很好了,都是分析「機」和「法」的關係,也是讓我們能夠有正確的安心和起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