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略傳》補遺
一、唐朝時代 三大葬禮
由於大師德化,「信奉者其數無量,念佛聲盈滿長安」,故大師葬禮,自必盛極一時。
若據馬祖道一禪師的傳記,有「華嚴歸真於嵩陽,善導瘞塔於秦嶺,禮視齋斬,人傾國城,哀送之盛,今則三之」之文,依此則善導大師的葬禮,乃唐朝時代的三大葬禮之一。
華嚴歸真於嵩陽之「華嚴」,即是華嚴尊者普寂大師,普寂大師之傳中有「傾城哭送,閭里為之空焉」之文,准此推知善導葬禮當亦如是。
此是盛德之自然感召,非藉人為之刻意安排;此可由《瑞應刪傳》讚言:「佛法東行,未有禪師(善導)之盛德矣」印知其實。
二、高宗皇帝 供千舍利
據《隆闡大法師碑》記載當時香積寺的勝景而言:
神木靈草,凌歲寒而獨秀;葉暗花明,逾嚴霜而靡悴。
豈直風高氣爽,聲聞進道之場;故亦臨水面山,菩薩全真之地。
重重佛事,窮鷲嶺之分身;種種莊嚴,盡崑丘之異寶。
但以至誠多感,能事冥資,故能遠降宸衷,令齎舍利,計千餘粒。
加以七珍函笥,隨此勝緣,百寶幡花,令興供養。
由於善導大師的盛德及香積寺的感應,深獲高宗皇帝的崇敬,因而呈佛舍利,「計千餘粒」予香積寺,並加以「七珍函笥」莊飾,同時又以「百寶幡花」,供養道場。
可知大師:生前悲心,下拯群萌;滅後餘德,上感宸衷。
三、則天皇后 頻臨淨剎
由於大師在長安擁有眾多信徒,香積寺又供養皇帝所獻的法器、舍利子等,故前來瞻仰、拜佛的人絡繹不絕,香火鼎盛。
又據《隆闡大法師碑》記載:
則天大聖皇后,承九元之眷命,躡三聖之休期,
猶尚志想金園,情欣勝躅。
或頻臨淨剎,傾海國之名珍;
或屢訪炎涼,捨河宮之秘寶。
則天皇后登上皇位之後,仍然懷念香積寺,而「頻臨淨剎,屢訪炎涼」,每次都「傾海國之名珍,捨河宮之秘寶」的大興供養。
可知大師:塔留香積,長耀明燈;弟子繼德,宸遊頻臨。
四、王維題詩 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王維(公元七○○ ~ 七六一)字摩詰,盛唐開元進士,大詩人、大畫家兼音樂家。其詩體物精微,狀寫傳神,清新脫俗,獨成一家。蘇軾讚其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居士平生信佛,素服長齋,喜禪好淨,有詩佛的美譽。
這首「過香積寺」應是他晚年遊歷所寫,詩中的「雲峰、古木,深山、鳴鐘,泉聲、危石,日色、青松,薄暮、空潭,安禪、毒龍」等,描畫出當時香積寺的靜謐、安寧、幽邃、出塵、深不可測的優美脫俗景象,描畫細緻生動,卻又毫無痕跡,渾然天成。
王維這首「過香積寺」,益使善導、崇靈塔、香積寺,千古留傳,名揚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