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專一與冥陽兩利
農曆七月間,有些道場誦《地藏經》,目的主要是超度亡靈。
《地藏經》〈利益存亡品第七〉說:
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
臨終只聞佛名,悉得解脫,可知佛名功德之廣大與念佛度亡之容易,也可知自己平生念佛,自己必定解脫,自己週遭的冥界眾生,聽聞到自己念佛之聲,也會解脫。
若以「利益存亡」為主旨而言,則此句經文無疑是《地藏經》畫龍點睛之處,是《地藏經》的精髓。准此而依教奉行,即是真正的在誦《地藏經》,真正的在超度亡靈。
依教奉行就是念佛,亦即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佛有罪則滅罪,無罪則增福。
《稱讚淨土經》(阿彌陀經)說:
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意思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的「名號」。因此,只要是念佛人,其本身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如《無量壽經》所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也可知,只要念佛便能消滅「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罪業」,如《觀經》所說:
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善導大師說:
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謗法闡提行十惡,迴心念佛罪皆除。
嘉祥大師說:
佛有無量功德,念佛無量功德,故得滅無量罪。
法位大師說:
諸佛皆德施名,稱名即稱德,德能滅罪生福,名亦如是。
蓮池大師說:
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藕益大師說: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
信徒的修善造福做功德,道場的誦經拜懺做佛事,無非都是為了「滅罪、生福、度亡靈」,而念佛既能滅無量的罪業,又能生廣大的善福,更能度脫有緣無緣的亡靈,同時簡單容易而又殊勝稀有,非必理解深奧繁瑣的教義,勝過其他複雜艱難的行法,是人人可行,時時可行,處處可行。因此,當然就要念佛。
印光大師對此也婆心懇切反覆的誥誡說:
須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做佛事,當以念佛為第一,餘皆場面好看而已。
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
做佛事,不必念經拜懺做水陸。以此等事,皆屬場面。但專一念佛,則其利益天淵懸殊。
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說:
予昔在鍊磨場中,時方丈謂眾云:「中元日當作盂蘭盆齋。」予以為設供也,俄而無設,唯念佛三日而已。
又聞昔有院主為官司所勾攝,堂中第一座集眾救護,眾以為持誦也,亦高聲念佛而已。
此二事,迥出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師法。
「鍊磨場」即是禪門修行的道場,將其道場譬喻為一座冶煉精金的大火爐,在鍊磨場中,鍛鍊心性,刮磨習氣,期將凡情鎔鑄為聖智。然其鍊磨場也是以念佛為至簡至要的修行,蓮池大師讚歎說「有大人作略,真可師法」。
《竹窗隨筆》又說:
隋.梁州沙門慧全,徒眾五百,中一人頗粗異,全素所不錄;忽自云得那含果。
全有疾閉門,其人徑至榻前問疾,而門閉如故。明日復然。
因謂全曰:「師命過,當生婆羅門家。」
全云:「我一生坐禪,何故生彼?」
答云:「師信道不篤,外學未絕,雖有福業,不得超詣。」
「慧全徒眾五百」,這種人物在歷史上往往被稱為高僧,然而豈知所學雜多(外學未絕),反而生於外道之家,可說來生不如今生,而來來生恐亦每況愈下,輪迴未出難免墮落,豈不可悲。
修行目的在了脫生死,若專一念佛,必生淨土,不但當生了脫生死,來生亦能成就佛果。可說簡要不繁,乾淨俐落,一了百了。也可知容易而又殊勝,無過淨土法門。
所謂「大道至簡」,無論任何法門與修行,都要刪繁就簡,棄難行易。
古人說:「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意思是:修行要簡單專一不複雜;複雜就會繁多;繁多就會攪擾疲累;攪擾疲累就會憂慮煩惱;憂慮煩惱就不能救,不能自救何能救人!
古人又說:「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意思是:修行如果不專一而雜多,就不聚焦,不易有效,甚而走入歧途,一去不返,迷失不救!
一個法門的能夠人間化,生活化,普遍化,久遠化,為普羅大眾所樂於接受的,往往都是「簡而不繁,易而不難,下手易成功高,用力少得效速」的簡單易行的法門,而這樣的法門唯有淨土宗的念佛法門。
這樣的解說,只是提供一個可貴的訊息,讓人選擇,並非否定或排斥其他的行法。
《觀經》說: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善導大師說:
普勸有緣常念佛,觀音大勢為同學;
若能念佛人中上,願得同生諸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