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舟讚》的慚謝與念佛
《般舟讚》前序一開頭便說:
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又,說種種方便,教門非一,但為我等倒見凡夫。
若能依教修行者,則門門見佛,得生淨土。
種種法門皆依釋尊之所宣說,其目的都在於為了今日愚癡、罪惡之凡夫。如讚偈所言:「門門不同八萬四,為滅無明果業因」;又言:「佛教多門八萬四,正為眾生機不同」。
所謂「種種方便」,從結論而言,廣亙一大佛教,凡夫若無方便,則難以發起「信受彌陀救度」之無上信心。越知聖道門自力教之難行,越起淨土門他力教之信心。我等愚惡凡夫依此慈悲方便,而得難得之無上信心,則釋尊之大恩甚深。
為謝此恩德而撰此讚偈,從讚偈的段落,處處可以看出對佛恩屢顯報謝的情懷。如:「相續念佛報師恩」、「今日見佛釋迦恩」、「長劫讚佛報慈恩」、「得生淨土報師恩」、「唯知慚賀釋迦恩」、「特蒙知識釋迦恩」、「念報慈恩常頂戴」、「碎身慚謝報慈恩」、「碎身慚謝釋迦恩」、「長時長劫報慈恩」等,最後來到〈後序〉也以「常懷慚愧、仰謝佛恩」為結束。
總之,一大佛教,別依《觀經》定散之種種善巧,令我等發起比一代佛教更難信之無上信心,完全是釋尊之恩德,此恩不能不報。
又言:
欲生淨土,必須自勸勸他,廣讚淨土依正二報莊嚴事;
亦須知入淨土之緣起、出娑婆之本末。
此是大師在世時,異學異見之人,執著淨穢不二之聖道門,輕視誹謗捨此往彼之淨土門。因此大師不得不誡飭之,說明釋尊說種種法門,唯為迷倒凡夫,使其發起無上信心。
對所有學佛者而言,釋迦實是父母,修行人是兄弟,因此應停止是非之議論,而讚歎彌陀依正之功德,以其讚歎之起行,助成本願之念佛。在此依《觀經》之規則,自己讚歎佛恩,同時也勸人念佛,如同自己行道讚歎。
總之,是為了自勸勸他,而廣讚淨土之依正莊嚴,並且為了使我等愚惡凡夫知道入淨土、出娑婆之緣起本末,也為了報謝釋迦、彌陀二尊之恩德而撰述《般舟讚》。若知出離娑婆進入淨土之緣起本末,更能斷除疑惑;若得無疑之身,更不得不報謝佛恩,故述此讚文。讚歎即是知恩報德,而其主體唯是般舟三昧(弘願念佛)之行法。
《觀經》是說觀法的經典,但實際是在讚歎極樂依正,使人欣慕而勸淨土之願生;依《觀經》而廣讚淨土之依正是《般舟讚》一部之大綱。為使漏於一代教法之愚惡凡夫願生淨土所發起之彌陀本願,即是「出娑婆之本末,入淨土之緣起」,此為其大意。
總之,是依《般舟三昧經》顯明念佛,依《淨土三經》而作讚歎。
亦即《般舟讚》之文,其主體是「無上信心」之上的起行,其讚歎也是從無上信心所顯現的讚歎;如最初所述「發起我等無上信心」之信上所讚歎之行。
善導大師之目的,上者為報謝二尊,釋迦、彌陀之宏恩;下者為廣勸行者,使其願生彌陀淨土。並且廣讚淨土,使其信知入淨土之緣起、出娑婆之本末。
善導大師之真意在於信上之起行,為使進入弘願之機,聞之而儘速了知入淨土之緣起、出娑婆之本末而信順彌陀本願;又為引導不能進入弘願之人,共同發起信順之心而歸入淨土門是《般舟讚》之大意。
最後來探討「懺悔心」,《般舟讚》實是廣述慚愧、懺悔之讚偈,這不只限於《般舟讚》,在善導大師其他著作也可看到。現在試著檢討《般舟讚》中所言之慚愧、懺悔之意義。善導大師於《般舟讚》〈前序〉之開頭說:
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
〈後序〉之結語勸誡:
行者等,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懷慚愧,仰謝佛恩,應知。
由此可知大師慚謝佛恩之情,前後呼應,始終一貫。這是大師機法二種深信的真誠告白,也是大師知恩報德的永懷慚謝。也可知善導大師在此《般舟讚》如何地強調慚愧、懺悔,可說《般舟讚》是「慚愧的讚偈」。從來善導大師的淨土教被說是懺悔的佛教,這若只從《般舟讚》來講,可說是以報謝佛恩為內容的懺悔。
《般舟讚》一部所勸對知識、釋迦報恩之心,是從「大須慚愧」一句開始。總之,《般舟讚》中善導大師說:「碎身慚謝釋迦恩」、「唯知慚賀釋迦恩」、「碎身慚謝報慈恩」、「常懷慚愧,仰謝佛恩」。如是將釋迦恩、佛恩、慈恩之報謝並舉,是應該注意的。
「慚愧」是心中之羞恥,《涅槃經》是以三點來說明;在此可以看出是從「慚愧」之語意一轉而成為「感謝」之謝恩之意。從「慚謝」、「慚賀」之熟語來看,可以想像到不只恥於自身之罪,也含有抱歉而感謝,感謝而慶賀之意。若向著釋迦之恩、佛恩而感謝的話,其恩之廣大不能計知,對此,自身之力實在是太薄弱,而必然生起慚愧。
龍樹菩薩於《十住毗婆沙論》卷二解釋為「慚愧名為喜羞恥」,實在相當得當。此「慚賀」之語,除了《般舟讚》之外別處未見,於善導大師而言,對般舟三昧樂信仰的歡喜,多次親切表述對佛恩慚賀之心情。如善導大師說:「念念時中常懺悔,終時即上金剛臺」、「念念稱名常懺悔」,這都是很有名的念佛與懺悔之關係的偈語。
道綽大師已於《安樂集》說:「計今時眾生,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懺悔修福,應稱佛名號時者。若一念稱阿彌陀佛,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念既爾,況修常念,即是恆懺悔人也。」(安樂集卷上,第一大門,一教興所由)道綽大師從所謂「今時眾生」之定規而勸導稱名與懺悔。
善導大師於此「念念稱名常懺悔」之前而言:
得免娑婆長劫難,特蒙知識釋迦恩,
種種思量巧方便,選得彌陀弘誓門,
一切善業迴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
之後很長的敘述地獄之苦相,也是從此文所發起。「隨順佛教」是善導大師常常勸導的,今日能入彌陀之弘誓,全是釋尊之恩德。
此土是長劫污染受苦之國土,而極樂是永恆清淨安樂的國土,知入淨土之緣起、出娑婆之本末是主眼。在此敘述彌陀弘願門的念佛,強調「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所謂「種種思量巧方便,選得彌陀弘誓門」是承接〈前序〉最初所言之「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如前所述,報謝釋迦、彌陀二尊之恩德,是貫串一部之語;而慚愧、懺悔也是盡於此之報謝佛恩,而且此之稱名既是彌陀之弘誓願,則也可說念念稱名即是顯明懺悔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