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

  1. 淨土宗之心
  2. 他力懺悔他力滅罪
  3. 只管念佛
  4. 乃至十念
  5. 欲生我國
  6. 至心信樂
  7. 十方眾生
  8. 設我得佛
  9.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摘自《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名號度生的佛)
  10. 念佛最吉祥
  11. 念佛專一與冥陽兩利
  12. 彌陀獨有現當二益:跨壕溝喻、收稻穀喻
  13. 淨土宗的解脫觀
  14. 「至心」的重要
  15. 僧團的僧格與生活
  16. 富樓那布教的信念
  17. 我是耕耘心田的勞動者
  18. 202309戒子勉言(戒子前往受戒之前所講)
  19. 《觸光柔軟》二-前言
  20. 引業與滿業
  21. 念佛能怎樣
  22. 三在釋(三)
  23. 凡夫的意義與念佛安心立命
  24. 「人生目的」與「後生大事」
  25. 慧淨法師疫情勉言
  26. 今生今世能夠成就的法門
  27. 2022新年講話
  28. 《般舟讚》的慚謝與念佛
  29. 光明遍照六特色
  30. 與佛同負一軛
  31. 五篇短文
  32. 念佛先要認識佛
  33. 佛誕節,要如何報佛恩
  34. 常念佛的好處
  35. 六令
  36. 念佛與善惡
  37. 2021 新年講話
  38. 出家難能可貴(2020年12月31日,剃度開示)
  39. 出家頌
  40. 念佛人六不四平
  41. 念佛過端午 隨順彌陀的呼喚
  42. 求道的標誌
  43. 念佛簡易殊勝普及
  44. 人生是苦
  45. 無常.悔懼.信者花開
  46. 人生的實相
  47. 被彌陀愛 被彌陀珍惜
  48. 二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49. 「生存目的」與「世人薄俗」
  50. 證果無人
  51. 惡人罪魁
  52. 蓮花五德
  53. 彌陀的救度與利益
  54. 光明第一之由
  55. 淨土宗的剛骨——要門與弘願
  56. 下品下生深義——淨土宗之精華
  57. 二種成佛法
  58. 念佛人的因果
  59. 老人功課 愈簡愈妙
  60. 本懷中的本懷
  61. 佛的智慧慈悲願力
  62. 一心不亂
  63. 愛的屬性
  64. 說 愛
  65. 剃度文疏
  66. 善導示現 合掌大佛
  67.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念佛
  68. 《善導大師略傳》補遺
  69. 夢見善導 歸入念佛
  70. 善導示現 古塔古佛
  71. 善導大師 彌陀化身
  72. 慧淨法師答問(五)
  73. 慧淨法師答問(四)
  74. 慧淨法師答問(三)
  75. 慧淨法師答問(二)
  76. 慧淨法師答問(一)
  77. 善導大師年表增訂
  78. 和的重要
  79. 淨土法門 機法二信
  80. 萬行不憑憑念佛
  81. 敬亭山弘願寺奠基典禮賀電
  82. 淨土宗要義
  83. 淨土宗「澳門 淨土宗學會」讚頌辭
  84. 淨土宗「淨宗講堂」讚頌辭
  85. 淨土宗「太平念佛堂」讚頌辭
  86. 淨土宗「佛山念佛會」讚頌辭(二)
  87. 淨土宗「中山念佛堂」本尊讚頌辭
  88. 淨土宗「蔴涌念佛會」讚頌辭
  89. 淨土宗「佛山念佛會」讚頌辭
  90. 淨土宗「江門念佛會」讚頌辭
  91. 淨土宗「汕頭宗祖紀念堂」讚頌辭
  92. 淨土宗「汕頭念佛會」讚頌辭
  93. 淨土宗「澳門念佛會」讚頌辭
  94. 淨土宗「香港慧蓮淨苑」讚頌辭
  95. 彌陀講堂緣起
  96. 黃英夫居士告別式說法文
  97. 淨嵩法師樹葬法語
  98. 歲末新春勉言
  99. 為蓮友寫詩偈二首
  100. 示病友法語
  101. 《念佛感應錄》按語
  102. 月麗中天 影現萬水
  103. 信仰之光
  104. 彌陀與我 一體不離
  105. 彌陀救度
  106. 不論如何
  107. 與佛同在
  108. 念佛偈頌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短文
top

短文

佛的智慧慈悲願力

一、十方諸佛

 

    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是建立在人人平等,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的理論上。

 

 (一)智慧慈悲願力,皆為眾生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這個人格(佛性)人人原都具有。所謂理智即是至高的智慧、情感即是無限的愛心、能力即是最大的願力。

 

  佛的眼光中,一切人類及所有眾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佛不以自己成佛為滿足,佛的悲願與目的不只是要使人人成佛,也要使一切眾生都成為和他自己一樣至善至上的佛陀。

 

 (二)空性中,生大慈悲

 

  佛的愛心,也就是大悲願力,是無條件的、無限的、絕對的。佛的慈悲是超越一切相的。這超越一切相的慈悲大愛是和空性合一的,空性即是一切法不可得,證悟空性時,無緣大悲就會任運生起。這是空悲不二,或悲智不二,這個悲智不二的境界,是佛教教義中,最高深最不可思議之處。

 

  諸法與此心的無生空性,是法爾現成的。情感至極的同體大悲,也是本來具足的。證悟諸法空性時,大悲心會不假造作地任運生起,這是微妙不可思議的!

 

 (三)空性中,證自他一體

 

  證入佛性(或空性),即是證入一切即一或自他一體的境界。

 

  既然自己親證到自他同體,而又看見眾生迷而不覺,長期於生死輪迴中起惑造業受苦,大悲心就會自然生起,救世利人的願行就自然的不可遏止。因此慈悲、寬恕、布施和自我犧性的實際利他行為就會表現出來。

 

  就邏輯上來講,這也是必然的趨勢,因為一切的自私、殘酷與邪惡的行為,都是由「自他分離」而起,此「自他分離」一面造成強烈的自我,一面形成種種的排他思想和行為。

 

  證悟自他一味之大統一,我、你、他都已消除,沒有我、你、他,我、你、他都成為一體,何有自私及殘酷之可能呢?自他既然同體一味,則自必以眾生之苦樂為自己之苦樂,而盡力去作利他之行。

 

  諸佛為何一定要度眾生?乃是由於「無緣大悲」。眾生被無明習氣所覆蓋,不能開顯本具的佛性,這樣的眾生,諸佛自然會生起無比的悲心。佛之慧眼,看我們眾生之本性,都是佛性,一切眾生確實都是佛,而眾生則渾然不覺,在生死中長期受苦,因此佛本能地覺得眾生的不成佛,是他自己的不夠圓滿,全部圓滿之境界並未達成。如父子是一體的,而父親雍容華貴,兒子卻愚賤窮困,作為父親的永遠不會覺得富貴與圓滿,因此就有一股自然的推動力去作利他之行。所以佛會自然地盡未來際去救度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都成佛道。

 

  這個自然的利他推動力,是由自他一體的無緣大悲所產生的,此悲智不二的境界,實是大乘佛法之精華及其終極之目標。

 

 (四)無緣平等的大悲

 

何謂大悲?大悲就是至上的、無比的、和圓滿的慈愛。至上的慈悲,應具有兩種內涵:

一、視一切眾生如自己,無差別、無厭倦的「平等大悲」。

二、從空有雙融,無生心性中法爾流露出的「無緣大悲」。

唯有這種無緣平等的大悲,才是無偏私的,平等的,最徹底的,最圓滿的,和超越一切分別與限量的愛。

 

 (五)慈悲與智慧相融

 

  佛的大悲不只是單純的高度情感,而是最極情感與最極理智融為一體不可分的「智慧」。佛的理智與情感是和凡夫眾生不一樣的。

 

  凡夫的理智和情感,是相抵消而不相成就的,是不能並起的;是時高時低,此起彼伏的。

  佛的情感和理智(悲智)卻是相成而不相消的,是同時並起的;是永遠保持在最高極而不退失的。

 

  理智與情感,在凡夫是水火不容;在佛卻水火相濟。

  理智與情感,在凡夫是兩樣東西;在佛卻一體不分。

  這個不可分開的理智和情感,佛法上叫做「無緣大悲」。

  無緣是理智之極,大悲是情感之極。

 

  至極理智與至極情感融合為一,就是所謂「無緣大悲」;而其表現出來的慈愛,則是平等一律,不分怨親,不分善惡,不分任何眾生,悲愛所庇,如陽光普照,所以叫「平等大悲」。

 

  學佛人或有「我與諸佛同一體」的領悟,而十方諸佛卻時時刻刻在「我與眾生同一體」的境界中。

 

二、彌陀一佛

 (一)慈悲智慧,最尊第一

 

  諸佛尚且如此,何況是諸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無量壽經》中,釋尊極其尊崇讚歎地說:「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又說:「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又說,阿彌陀佛的光明是「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

 

  光即智,智即悲,智與悲一體不二。亦即,佛的光明即是佛的智慧,光明是智慧的外相,兩者是一體的。而且說智慧即涵蓋慈悲,說慈悲即涵蓋智慧。

 

  佛的智慧體現在何處?體現在救度眾生的功能。既然阿彌陀佛的光明智慧,在十方諸佛之中是最尊、第一、無比,是諸佛所不能及,是諸佛中的王,是諸佛中的極尊,顯示阿彌陀佛具有絕對的超越性與絕對的救度能力。

 

 (二)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無量壽經》第十七願成就文說: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威神功德開顯於兩方面:一是名號,名號具有不可思議威神功德。二是念佛之人,其所受用的威神功德也是不可思議,致使往生彌陀淨土,皆至一生補處。因此《阿彌陀經》說,這句名號是具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的名號。

 

 (三)唯有彌陀能度十方眾生

 

  其次,即使十方諸佛有這樣的慈悲,未必能夠度盡十方眾生,尤其是未必能救度娑婆世界的眾生。《悲華經》說:

 

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皆悉充滿娑婆世界;
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

 

  這是很矛盾的,一方面說諸佛有這樣的慈悲,一方面說娑婆世界的眾生是被一千四佛所捨棄的。為什麼?因為娑婆眾生煩惱厚重。這些眾生,唯有阿彌陀佛能夠救度。所以《大集經》說:

 

 末法時中,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顯示末法煩惱厚重的眾生都能夠依念佛而得度,何況是正法時代、像法時代,何況是娑婆世界以外的眾生,更能依念佛而得度。

 

  是故,淨土法門顯示「名號度生」,是阿彌陀佛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在運作,彌陀名號度盡一切眾生。

 

 (四)救度的經證:三誓偈

 

  因此,《無量壽經》中,法藏菩薩在發下四十八大願之後,又發了「重誓願」;重誓願的前三偈,名為「三誓偈」。四十八願甚廣,約之即是因地願行與果上名號,今以此三誓偈統攝之,故此三誓偈是四十八願之綱要,並以這三誓解除眾生的疑惑。

 

  又,特別建立這三誓之偈,亦有三種理由:

 

(1)為顯示「超世大願」

 

  第一偈: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第一偈直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超越十方諸佛的,是十方諸佛所沒有的。

 

  四十八願雖然都是出於阿彌陀佛大悲心的誓約,但並未明白顯示是「超世無上的本願」,是彌陀獨有,不共諸佛的本願。

 

  因為四十八願如果就一一願分開來看,在諸佛的誓願中也是常有的,而看不出阿彌陀佛獨有殊勝之處。所以在這三誓偈首先就說「我建超世願」,顯示四十八願看來與諸佛誓願並無差別,而實際上其深意是大不相同的「超世之大願」,是不共諸佛的誓願。

 

(2) 為顯示「他力救度」

 

  第二偈: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第二偈說明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完成的超越十方諸佛的佛身,其本身及其功德、目的,是為了救度「諸貧苦」的眾生,也就是貧苦無智慧,常在六道輪迴的眾生──就是我們。

 

  如果僅就四十八願而言,他力救度與他力迴向之義並不明顯,所以更在此偈中,闡述「為大施主」、「為眾開法藏」等語,顯示往生淨土之因,完全都是阿彌陀佛他力迴向救度的。

 

  所以阿彌陀佛不只是無量劫以來,同時也是無量劫的未來,都要成為一個大布施的主人,永遠以超世願的功德來賜予眾生、救度眾生。

 

  阿彌陀佛是布施者,我們是受施者。阿彌陀佛成佛的功德,全給眾生。

 

  第二偈正顯明「救度」,是佛力、他力的救度。

 

(3) 為顯示「名號度生」

 

第三偈: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四十八願中攝生願有三,真假並列,為了正直捨方便,故第三偈說「名聲超十方」,以顯示彌陀迴向本願名號,令十方眾生知道唯有第十八願之念佛才是往生正因。

 

  第三偈也點出第一偈、第二偈的功德與功能,都成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都在這句名號之中,並且要將此名號傳遍十方世界,使十方眾生同稱佛名,同生淨土,同證佛果,同度眾生。

 

  初偈發願(四十八願),次偈迴施眾生(無量德行),第三偈將此願行縮為一句名號。願行結晶即是名號,以彌陀名號總攝彌陀願行。名號由願行而彰,願行由名號而著,三誓唯一名號,故此彌陀名號,稱為萬德洪名。

 

  雖名號能度十方眾生,若不超聞十方,何能度十方眾生?故發第十七願,又在此重誓超十方。

 

  超有二義:

 

  一、超遠。名聲遠聞(遍滿)十方世界之意。德小故其所聞亦狹,德廣大故名聞十方。

 

  二、超勝。名德超勝十方諸佛之意。普濟諸貧苦,使至無上道,諸佛所無故。又,諸經所讚,多在彌陀。世間稱佛,彌陀唯多。

 

  此三誓偈大意:第一偈顯示四十八願是超世願,且必定滿足。第二偈顯示以此超世本願普施眾生,並示他力救度之義。第三偈,願行結一名號,此名德超諸佛,此名聲超十方。以此名號廣度眾生,如宋譯言: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大經》言: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又言: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因此,淨土法門是彌陀名號救度眾生的法門,也唯有彌陀超世的智慧慈悲願力,才能度盡十方眾生,滿足諸佛的本懷,究竟彰顯諸佛的智慧慈悲與願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