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

  1. 乃至十念
  2. 欲生我國
  3. 至心信樂
  4. 十方眾生
  5. 設我得佛
  6.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摘自《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名號度生的佛)
  7. 念佛最吉祥
  8. 念佛專一與冥陽兩利
  9. 彌陀獨有現當二益:跨壕溝喻、收稻穀喻
  10. 淨土宗的解脫觀
  11. 「至心」的重要
  12. 僧團的僧格與生活
  13. 富樓那布教的信念
  14. 我是耕耘心田的勞動者
  15. 202309戒子勉言(戒子前往受戒之前所講)
  16. 《觸光柔軟》二-前言
  17. 引業與滿業
  18. 念佛能怎樣
  19. 三在釋(三)
  20. 凡夫的意義與念佛安心立命
  21. 「人生目的」與「後生大事」
  22. 慧淨法師疫情勉言
  23. 今生今世能夠成就的法門
  24. 2022新年講話
  25. 《般舟讚》的慚謝與念佛
  26. 光明遍照六特色
  27. 與佛同負一軛
  28. 五篇短文
  29. 念佛先要認識佛
  30. 佛誕節,要如何報佛恩
  31. 常念佛的好處
  32. 六令
  33. 念佛與善惡
  34. 2021 新年講話
  35. 出家難能可貴(2020年12月31日,剃度開示)
  36. 出家頌
  37. 念佛人六不四平
  38. 念佛過端午 隨順彌陀的呼喚
  39. 求道的標誌
  40. 念佛簡易殊勝普及
  41. 人生是苦
  42. 無常.悔懼.信者花開
  43. 人生的實相
  44. 被彌陀愛 被彌陀珍惜
  45. 二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46. 「生存目的」與「世人薄俗」
  47. 證果無人
  48. 惡人罪魁
  49. 蓮花五德
  50. 彌陀的救度與利益
  51. 光明第一之由
  52. 淨土宗的剛骨——要門與弘願
  53. 下品下生深義——淨土宗之精華
  54. 二種成佛法
  55. 念佛人的因果
  56. 老人功課 愈簡愈妙
  57. 本懷中的本懷
  58. 佛的智慧慈悲願力
  59. 一心不亂
  60. 愛的屬性
  61. 說 愛
  62. 剃度文疏
  63. 善導示現 合掌大佛
  64.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念佛
  65. 《善導大師略傳》補遺
  66. 夢見善導 歸入念佛
  67. 善導示現 古塔古佛
  68. 善導大師 彌陀化身
  69. 慧淨法師答問(五)
  70. 慧淨法師答問(四)
  71. 慧淨法師答問(三)
  72. 慧淨法師答問(二)
  73. 慧淨法師答問(一)
  74. 善導大師年表增訂
  75. 和的重要
  76. 淨土法門 機法二信
  77. 萬行不憑憑念佛
  78. 敬亭山弘願寺奠基典禮賀電
  79. 淨土宗要義
  80. 淨土宗「澳門 淨土宗學會」讚頌辭
  81. 淨土宗「淨宗講堂」讚頌辭
  82. 淨土宗「太平念佛堂」讚頌辭
  83. 淨土宗「佛山念佛會」讚頌辭(二)
  84. 淨土宗「中山念佛堂」本尊讚頌辭
  85. 淨土宗「蔴涌念佛會」讚頌辭
  86. 淨土宗「佛山念佛會」讚頌辭
  87. 淨土宗「江門念佛會」讚頌辭
  88. 淨土宗「汕頭宗祖紀念堂」讚頌辭
  89. 淨土宗「汕頭念佛會」讚頌辭
  90. 淨土宗「澳門念佛會」讚頌辭
  91. 淨土宗「香港慧蓮淨苑」讚頌辭
  92. 彌陀講堂緣起
  93. 黃英夫居士告別式說法文
  94. 淨嵩法師樹葬法語
  95. 歲末新春勉言
  96. 為蓮友寫詩偈二首
  97. 示病友法語
  98. 《念佛感應錄》按語
  99. 月麗中天 影現萬水
  100. 信仰之光
  101. 彌陀與我 一體不離
  102. 彌陀救度
  103. 不論如何
  104. 與佛同在
  105. 念佛偈頌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短文
top

短文

淨土宗的解脫觀

       修學淨土法門,要有五個觀念。

       一、因果觀,二、生死觀,三、無常觀,四、罪惡觀,五、救度觀。

       這五個觀,前三觀是佛教各宗各派都必須具備,無此三觀非佛教修行人。

       前三觀為基礎,加上後二觀(二信),就是淨土宗的信者;無此五觀,難稱淨土宗人。

 

一、因果觀

       因果是佛教的基礎,不知因果不能講解佛教,不信因果非佛教徒。

       對「因果」的無知,佛陀稱之為「無明」,而對「因果」的瞭解稱為「智慧」。

       「因果論」是佛教「業論」的基礎,「因果論」是從「心」出發,與自然科學的「因果」不同。

       因與果是相伴隨的,如影隨形,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如車輪留下車轍。

       (一)因,原因;果,結果。無因則無果,一切現象必有其因果,萬中無一。非創造,非偶然,非無中生有。

       (二)因果三柱:一、善因善果,二、惡因惡果,三、自因自果(自作自受)。

       因果三柱,決定幸與不幸。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努力就成,吃飯就飽。

       我們凡做一件事,說一句話,甚至動一個念頭,都是在種因;隨其善惡的性質和分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結果在後面,自己遲早總要接受其果報的。

       即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報應分為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涅槃經》說: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

       善報屬人天道;惡報屬三惡道。

       我們說法律是「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但法律有時也會讓作姦犯科的人逍遙法外。但,在因果業報之前,為善者必獲福,為惡者必遭殃,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逃脫不了,任何人也替代不了,所謂「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

       因果通三世,《三世因果經》說: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鑑古知今,從現知未,三世生命,一偈可明。

       受報分三世,《大寶積經》說:

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三)因、緣、果之關係:因遇緣則果現,依緣之不同,果亦不同。如碳素以常溫常壓則成碳。若加以攝氏二千之高溫、五萬五千之氣壓,則成鑽石。

       (四)因果無例外:如車禍,如夫妻。

       (五)第八識,如櫻樹。把櫻花樹一分一分地切斷來觀察,連一片花瓣也沒有。即使如此,到了春天,花又盛開了。雖然當下沒有,但令花盛開的「勢力」就充滿在樹之中。勢力是因,一遇到春天陽氣這個緣,就會開出美麗的花。蓄積在第八阿賴耶識的業力是不滅的,只要遇其緣,則無論何時都能顯現。

       (六)現在念念,含過去與未來,現在是打開未來解脫的鑰匙。

 

二、生死觀

       佛在《無量壽經》說得很直白透徹: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古語因此說:

父母恩深終須別,夫妻義重也分離;
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

       《無量壽經》又說: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古人因此說: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地藏經》說:

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
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般泥洹經》說:「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

       《涅槃經》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因果經》說: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大寶積經》說:

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地藏經》說:

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

       《涅槃經》說:

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

       《正法念處經》說:

無始生死中,業網覆世界。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

       又說:「彼人若聞一切地獄所有苦惱,皆悉不堪,聞此則死。……如此阿鼻大地獄處,於千分中,不說一分。何以故?不可說盡,不可得聽,不可譬喻。……無人能說,無人能聽。若有人說,若有人聽,如是之人,吐血而死。」

       有首偈說:

常人聞輪迴,猶如手上鹽;覺者聞輪迴,猶如傷口鹽。

       又說:「羅漢憶及地獄苦,遍身恐懼流血汗。

       佛說:「每一眾生於無始生死長夜輪轉,劫數不可算計,積骨成山,髓血成流,所出身血、所飲母乳多過恆河水,死此生彼,無有窮盡,不可限量,無有邊際,無有出期。

       又說:「無盡輪迴中,生於人道者,少如佛指甲上土;生非人者、生邊地者、不知佛法者、不持戒者、從地獄餓鬼畜生命終還生地獄者、人中沒生三惡道者、從天上命終生三惡道者,多如大地土。」

       《雜阿含經》說:

從闇入闇,從冥入冥,從廁墮廁,以血洗血,捨惡取惡。

       《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為何再怎樣都非得解決生死不可?因為人非一死便了,死後還有六道輪迴,往往是墮落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的多,再度出生為人的少。因此,死後稱為「後生一大事」。古德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宗教的起源都在於人生之「苦」。產生宗教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人類之「苦」。

       佛學是解脫學,佛教是解脫苦(生死)的宗教。

       佛教核心、根本、目的:在於解決生死輪迴之苦。

       佛陀大談輪迴業報,縷述生死之苦。超越生死,是佛教生死觀乃至全部教義的立足點和核心。佛教明確將「了生死」作為自家之標幟。

       佛教生死觀的基本思想,可以歸結為由畏懼生死、正視生死而超脫生死。

       生死輪迴確實是苦,是應該畏懼的。畏懼生死、戰勝生死、超出生死,可謂佛教的出發點。《太子大善權經》記載,佛陀出家後對父王的表白說得明白:

我今不為生天樂故,亦復非不孝順父母,亦無忿恨瞋恚之心,但以畏彼生老病死,為除斷故,……
老病死至,豈有定時,人雖少壯,焉得免此!

       釋尊痛感於人生之苦惱,輪迴之無盡,無法安心,半夜離城,入山修行。

       極度正視死亡,將對生死問題的考慮解決,當做人生的頭等大事,是佛教的突出特徵。

       自無始以來,眾生被業力驅迫,沒有休止地輪迴於六道中,若非修行超出三界,這一過程永遠不會完結。

       世上無不死之人。人生惡多善少,死後必墮惡道,雖有少數生為人天,但難以生生世世皆生人天。所謂:

一息不追,千古永往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每一眾生出生入死,始終是孤獨的,如《無量壽經》所說:「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佛經常說,眾生輪迴生死「無義利」——沒有意義和價值。

       佛教將如實觀察人生諸苦,如實觀察生死輪迴之可怕、無義利,列為佛教徒修行的重要內容。諸乘通修的「十念」(十想)法門中有「念死」,內容為想像死亡的痛苦,佛陀教導弟子「當於出入息中,思惟死想」。

       印光大師教人要時常將「死」字貼在額顱上。

       深觀生死輪迴之可怕、無義利,目的在厭離生死,力求超出生死,證得「常樂我淨」的涅槃,是佛教生死觀的精髓。在佛教看來,具有很強理性、意志力的人類,理應反省人生的缺陷和生死輪迴的無義利,追求超出生死。《雜阿含經》說:

云何超越境界?謂究竟無始生死。

       超越境界,即超越生死,了結無始生死,這才是難得易失的人生之意義和價值所在。缺乏對自身存在的理性審視,不謀求超越自己存在的生死,佛陀說這是:「與畜生同死,自投黑暗。」被佛斥責為未超出動物界的「人身牛」。能思考生死問題而追求超越解脫,是人與動物之間的一大區別。

       在佛陀看來,了卻生死,應當作為最重要、最急切的大事,精勤修行,爭取利用這寶貴的人生,乘佛法智慧之舟,渡過險惡的生死流。《雜阿含經》佛陀反覆告誡弟子:

頭衣燒燃,尚可暫忘,無常盛火,應盡除斷滅!

       應該把渡過生死流看作比頭和衣服著火更為急迫,因為人身難得,人命無常,今生若不能獲得解脫,死後墮入輪迴,則再得人身、重遇佛法,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佛教根本的意義,是要出離生死,而文字、思想、制度都是因緣所生法。

       生與死是佛教的原點。佛教只有一個:

       以「後生一大事」為開始,以「後生一大事」的解決為結束。

       唯有生死輪迴的解決,是人生窮極的目的,也是學佛的最終目的。

       宗教是就死生問題給人安心立命。

       所謂哲學,是研究死亡之學。哲學者,每日皆為此而準備。

       活了一天,便是死了一天,便與閻羅王更接近一天;

       活了一年,便是死了一年,便與閻羅王更接近一年。

       人再怎樣的有健康、有智慧、有學問、有道德,又有財產、有地位、有名聲,這些世間價值,死時一點都用不上。

       《無量壽經》說:「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人永遠孤獨不安,死時更是無助無力、黑暗絕望、恐懼痛苦。

       最後只有孤零零的面對閻羅王(自己業力)的審判。

       面對死亡時,沒有演技的空間,亦無意氣與驕慢,唯吐露本音。

       凡人對死難懂又忌諱,平生儘量地忘懷於死,便是一般人的心態。

       我們平生雖然忘記死,但死卻不會忘記我們,且會突然襲擊我們;

       我們平生雖然逃避死,但死卻不會離開我們,且會突然接近我們。

       這種心態並不能解決死的問題。

       生是現在,死亦現在,現在是決定解決生死輪迴之刻。

       每個人現在都踏在雙叉路口上,是往極樂,還是往地獄,現在必須決定。

       一個沒有信仰的人等待的是死亡,一個有信仰的人等待的是重生。

       無論是誰,心中都盼望過著快樂、幸福、安心、滿足的人生,真的安心滿足,唯有將死解決。

       只要不解決死的苦,人生就不能獲得真正的安心與滿足,也不能好好的生活。

       唯有正視死,了解它、解決它、超越它,人才能安心、快樂、幸福。

       古德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今現在不達成人生之目的,度脫自己的生死,則永遠失去救度的機緣。

       故學佛修行目的,在於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之苦。

       生死不了,危險太大;輪迴未出,難免墮落。因此,今生就要了脫生死大事。

       人生大事,莫如生死,而人生最難解決的,亦莫如生死。

       生死的解決是世間絕對的難事,非自力可成,唯依彌陀救度。

 

三、無常觀

       無常、苦,是入道之門。觀修死亡無常十分重要,且利益深遠。

       佛說:

在一切想中,無常之想最為殊勝;
一切足跡當中,大象的足印最為殊勝。

       《無常經》說:

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中論》說: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所謂:

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會合要當離,有生無不死。

無常念念至,恆與死王居。

觀無常是第一用心。

       所謂「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無常簡言之就是「死」。死真正之相,不用說當然是自己的死。一切正念中,念死最尊貴。生命無常有「三根本、九原因」:

       (一)必定會死。因為:不論身分;壽命只減不增;時間短修行少。

       (二)死期不定。因為:無常比明天先到;生緣少死緣多;命脆弱,小刺可奪命。

       (三)唯佛可救。因為:死時親人、財產、名位,學問、智慧、修行,一切無力可助。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父母恩深終須別,夫妻義重也分離;
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

是非成敗轉頭空,恩怨情仇瞬眼矇;
綠水青山依舊在,人生幾度夕陽紅。

人生誰都是過客,相守百年也是夢;
世上萬般帶不去,一雙空手見閻羅。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生老病死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一切的榮華富貴都是剎那間,都是過往雲煙。

       王侯將相,於今安在;恩愛榮華,到此成空。

       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朝暮課誦中的《普賢警眾偈》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生命就如石火電光,無常大火在頭上燃燒,應該早日尋求出離生死大海之道。

       房子已經著火了,不可沒有強烈急迫感。不要心存僥倖,以為今天過了還有明天,今年過了還有明年,卻不知人命無常,生命在呼吸間,由不得人。古人說:「晴天備傘,白天備燭。」今天必須預備好。

       無常觀與罪惡觀:道綽大師《安樂集‧第二大門》(《聖教集》395頁)以無常觀與罪惡觀,譬喻念佛人的心境說:

譬如有人,於空曠迥處,值遇怨賊,拔刀奮勇,直來欲殺。此人徑走,視渡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為脫衣渡,為著衣浮?若脫衣渡,唯恐無暇;若著衣浮,復畏首領難全。」
爾時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無餘心想間雜。……
稱名亦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

       三定死:善導大師《觀經疏‧散善義》(《聖教集》657頁)以「二河白道喻」,譬喻念佛人歷程的三定死說:

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即自思念:「我今迴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
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

       因此,現在就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不等明天或未來。

 

四、罪惡觀(機深信——自己罪惡的深信)

五、救度觀(法深信——彌陀救度的深信)

       此二觀是淨土宗的核心,有此二觀,就自然涵蓋前面三觀,因此,將此二觀特別編寫成〈機法深信淺說〉一文,有心之人,敬請參閱之。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