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屬性
愛有二種:一、人性之愛,二、佛性之愛。
一、人性之愛。此愛有我,從外而生,非自然,有條件,有分別,無常性,會變化,會生憎,會憂患,會恐懼,會痛苦。
二、佛性之愛。此愛無我,從內而生,是自然,無條件,無分別,恆久性,不變化,不生憎,不憂患,不恐懼,不痛苦。
佛本心本性本質即是愛。此愛無我而救度眾生,為救眾生,損己捨己亦所不惜。此愛存於心中即是憐愍,此愛付出行動即是恩惠。
佛愛有六同:同體,同心,同感,同受,同苦,同樂。
佛愛有五要:平等憐愛,自引他苦,全力以赴,特憐罪惡,清淨無染。
佛愛是不分親疏,不論對象,不講條件,只有付出,不求報酬。
所有眾生佛都愛。佛無所不愛:無人不愛,無物不愛,無時不愛,無處不愛;因為佛本身即是愛,如陽光本身即是溫暖。
佛愛是:不論對象,不講條件,不分冤親,冤親平等。
自他不二,自他一體,人我一如,視人如己,愛人如己,愛人勝己。
親人,愛;非親非故,亦愛。對我好,愛;對我不好,亦愛。
美麗可愛,愛;醜陋不可愛,亦愛。善人,愛;惡人,亦愛。
愛仇人,愛敵人,愛所有人類,愛所有眾生,愛一切萬物。
不論可不可愛,配不配愛,佛還是愛;佛憐愛愍惡人更甚於善人。
佛愛無條件。佛愛的條件是:只要存在。凡是存在的,佛皆愛;凡是存在的,佛皆與他同在。
愛有愛的思維,愛的語言,愛的行動。
有愛就有恩慈體貼、謙卑柔和,
有愛就有下心含笑、和顏愛語,
有愛就有讓美歸功、分怨共過。
有愛就有和,有和就有愉,有愉就有婉。
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愛有不忍之心:不忍想他壞處,不忍講他壞話,不忍做他不利的事。
愛有恩慈之心:只想念他好事,只想講他好話,只想做他有利的事。
愛有恩慈之事:給陌生人、無關係人的佈施,滿其所需所願。
愛的至極恩慈:給罵我、謗我、辱我、恨我、害我、殺我之人的佈施,滿其所需所願。
一般人的愛,講血緣、講親緣、講對象、講條件。講親緣、美貌、對我好、對我利;非此則未必愛。
《梵網經》說: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心地觀經》說:
一切眾生輪轉五道,經百千劫,於多生中,互為父母;
以互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
有情輪迴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
或為父母為兄弟,生生世世互有恩。
《觀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大智度論》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涅槃經》說:憐愍眾生故有法愛,如是法愛即真解脫。
《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經》說: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莊嚴經》說: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維摩經》說: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取意)
《菩薩地持經》:菩薩於惡人所起慈悲心,深於善人。
《雜譬喻經》:
積大誓願慈悲眾生,求頭與頭求眼與眼,一切所求盡能周給。
《華嚴經》說: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眾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
我當普為一切眾生備受眾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
我寧獨受如是眾苦,不令眾生墮於地獄。
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
《梵網經》:
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
《八大人覺經》:
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