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今天我們主要是來學習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解釋上品上生說:「具三心者,必得往生。」在解釋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的時候,舉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比喻,這個比喻叫做:

二河白道之喻

 

       「二河」是有兩條河;「白道」是白色的道路。這個比喻對我們很有啟發。通過這個比喻是要說明:不管我們怎樣的貪瞋熾盛,只要稱念彌陀名號,必然往生淨土。所以叫「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當然,從教理方面,有很多相關的經證,這一點都不成問題了,我們多日來的講學也是說明這一點。本來凡夫眾生就是貪瞋具足,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也正是這樣具足煩惱、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的眾生。我們既然是凡夫,總是有貪瞋癡的煩惱。所以,阿彌陀佛也是以這樣的眾生作為他救度的對象。

 

       往往有人誤解淨土的教義,覺得說:「雖然念佛,貪瞋熾盛怎麼能往生呢?」所以,用功都用在把這句名號當作一個方便的手法,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壓伏內心的貪瞋煩惱。

 

       應該說,我們學佛,知道貪瞋癡三毒危害身心,所以,內心都有這樣的一個意識:希望沒有貪瞋煩惱。但是,作為凡夫來講,我們是力有所不及。

 

       所以,一般通途的修學法則,如同印光大師所說的:       

一切法門,不論大小權實,

 

       不論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方便權教、真實教法。

皆須以戒定慧,斷貪瞋癡煩惱。
以令三毒煩惱盡淨無餘,
斷惑證真,了生脫死。

 

       這是一般法門通途的原則。

 

       來到淨土門當中,應該別具智眼,就是應該有特別的眼睛。所以,我們也說到了:阿彌陀佛的弘願叫做「別意之弘願」,即是說:貪瞋具足的凡夫,仰仗彌陀的願力可以往生到彌陀的報土。

 

       所以,印光大師就講:如果要我們息滅貪瞋癡之後解脫生死,這個是:

難如登天,
我輩凡夫不能希冀。

 

       唯有仰仗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稱念彌陀名號往生淨土。

 

二河白道喻

       我們這裏是通過善導大師這個比喻來說明。我來邊讀邊和大家共同學習。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
今更為行者說一譬喻,
守護信心,
以防外邪異見之難。

 

       「對一切願往生淨土的人,我再給大家說一個譬喻」,因為前面已經從文字上做了解釋說明,下面再做一個比喻,目的是什麼呢?「守護信心」。讓我們在念佛往生的道路上信心堅固。

 

       「以防外邪異見之難」:「外」就是外道;「邪」是指不正確的見解,邪見;「異」是指不是淨土宗的正知見,和淨土宗的教法不一樣,有差別。防止他們來妨難。

 

       這個「異見」往往是這樣:他會站在通途聖道法門修行的立場,認為說「你念佛如果沒有斷貪瞋癡煩惱,怎麼可以解脫生死輪迴?」這樣就跟淨土宗的觀點不一樣了。

 

       淨土宗的觀點,即使是沒有斷貪瞋癡煩惱,念佛也必得往生,本來就是救度凡夫的法門。

 

       所以,他的見解不一樣,就會引用有關靠自力修行斷惑證真的經典、論據來跟你辯駁。這樣,我們心中如果不瞭解的話,就會被動搖。所以,善導大師在這裏講了一個比喻:

 

       「何者是也?」:什麼樣的比喻呢?底下就講了: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譬如有一個人,想往西邊走,路途很遙遠,百里千里。

 

       「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往西邊走,突然在半路上就見有兩條河,因為從東往西走嘛,隔在半路,攔腰切斷,就有二河:往南是一條火的河,往北是一條水的河──出現「二河」了。

 

       「二河各闊百步」:寬都是百步之寬。

 

       「各深無底」:深度就沒有底了,很深。

 

       「南北無邊」:火河,向南看,「哎呀!沒有邊」;水河,向北看,也沒有邊。寬是不寬,一百步;深呢,很深,沒有底;南北都看不到邊。

 

       「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正當火河和水河的中間,有一條白色的道路。這條白道有多寬呢?大概是四五寸那麼寬,只有這麼闊。

 

       「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這條白道剛好從東岸跨到西岸去,剛好水火二河中間有一條白道,也是一百步。就是:水火二河有多寬,這條白道也有多長。不過白道很狹窄,四五寸寬(「二河」也出來了,「白道」也出來了)。下面再看善導大師說:

 

       「其水波浪澆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這條狹小的白道在水火二河中間,水呢,一浪一浪地撲過來,就澆濕這條小白道;火呢,也吐出火舌,舌苗吐出來,也在燒這條白道。

 

       「水火相交,常無休息」:要麼是水過來,要麼是火過來,輪番進攻,或者是水火同時過來。所以,片刻都不休息。這個白道是如此、水火是如此。

 

       環境交代了,這個怎麼辦呢?

 

       「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這個人來到這個地方,是一片空曠的原野,旁邊沒有同伴,也沒有武器,什麼都沒有,赤手空拳,一個人在這裏。

 

       「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竟來欲殺」:看見這個人孤零零的,就有很多盜賊,「群賊」,還有那些惡獸,豺狼虎豹、毒蛇猛獸,看見他只有一個人,沒有武器,沒有同伴,它們都想來殺他。

 

       「此人怖死,直走向西」:這個人在茫茫曠野中行走,遇到群賊惡獸、豺狼虎豹,他很害怕,怕死嘛!他就趕緊往西邊逃跑,使勁跑。「直走向西」,對直往西邊跑。

 

       「忽然見此大河」:跑著跑著,突然看見前面攔了這水火二河。

 

       「即自念言」:心裏就想:「哎呀!」

 

       「此河南北不見邊畔」:這條河,水河向北,看不到邊;火河向南,看不到頭,叫「南北不見邊畔」。

 

       「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在二河中間,有這麼四五寸寬的一條小白道,太狹小了。

 

       「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他想從東岸逃到西岸去,但是,雖然說東岸到西岸並不遠,只有百來步,可是,因為這條白道這麼狹小,「哎呀!怎麼過得去呢?」這是他當時的心情。

 

       「今日定死不疑」:「完了!看來我今天是決定死在這裏了。」因為群賊惡獸都要來逼迫他,前面又有水火二河擋住了,雖然說有一條小小的白道,可是太狹窄了,似乎也無法過得去。所以,他可以說非常危險:後面有追兵,左右都有毒蛇猛獸,前面又是水火洶湧,有一條小白道,這麼細,這怎麼過得去啊?他就想:今日我是定死不疑了,肯定死在這裏了。那怎麼辦?也要想辦法了,人嘛,求生第一!所以,他就想辦法、動腦筋了。

 

       「正欲倒回」:「那我就往回走吧!」

 

       「群賊惡獸,漸漸來逼」:後面喊聲陣陣就殺來了,「抓啊!」,他就不敢後退啊!後退馬上刀就砍來了。所以,「漸漸來逼」,聲音都聽到了,喊聲陣陣就來了──後退是不可能了。

 

       「正欲南北避走」:或者向南,想繞過這條河,也不可能,因為不見邊畔。「那我向南走,或者向北走」。想往南走呢──

 

       「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想往南邊走,老虎嘴都張開了;想往北邊走,毒蛇把舌頭都吐出來了。你看要往哪裡逃?後面有追兵,這邊有老虎,那邊有毒蛇,都要向著他。

 

       「正欲向西」:背後不能去,南北又不能走,那就想:往西邊去吧!

 

       「尋道而去」:想順這條道過河。但是呢──

 

       「復恐墮此水火二河」:又怕掉到水裏邊淹死,又怕被火燒傷、燒死。所以,大家,如果是我們,到這個時候有什麼辦法?

 

       (「念佛!」)

 

       哎呀!你們都有智慧,念佛!這個時候他是插翅難飛呀!所謂「天羅地網」,已經沒有辦法了,周圍、四面上下都是如此。

 

       「當時惶怖,不復可言」:當時他非常的惶恐、恐怖,語言無法表達、無法形容,確實如此。

 

       「即自思念」:自己在那裏是自言自語、自思自念。

 

       「我今回亦死」:「看來呀,形勢非常的危急、緊迫,我要倒回,死路一條」。因為群賊惡獸追來了嘛!

 

       「住亦死」:「我站在這個地方不走了,也是死路一條」。為什麼呢?他們包圍圈越來越小了,停在這個地方不動,不是坐以待斃嗎?「我住在這裏也是死」。

 

       「去亦死」:「去」就是到對岸,到對岸可能也是死,因為水火二河太兇猛、白道太狹小。雖然如此,他一比量:

 

       「一種不免死者」:「反正都是死路一條了,沒辦法了!」在這個時候,他說:

 

       「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哎!既然有這條道,抱著萬一的希望,我也要走。因為往後退肯定是死路;停在這裏不動,也肯定死;過河,也可能會燒死、可能會淹死,但是,我寧願這麼死法,也不願在這裏不動,也不願後退。」所以,他這個時候,就下了這麼一個決心,沒辦法了!如果我們在場,也只有如此了。

 

       「既有此道,必應可度」:「既然有這麼一條道的話,總是給人走的,肯定可以過去!」他這個時候,心中在這樣考慮、思量。

 

       「作此念時」:當他這樣想的時候。

 

       「東岸忽聞人勸聲」:哎!這麼一想,轉機來了。他現在站在東岸,東岸突然就聽到有人勸他的聲音,有聲音出來了,說什麼呢?

 

       「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某某人哪!你打定主意,下定決心,你就決定順這條道往前過,肯定不會有危險,肯定不會掉到水火當中死掉;如果你在這裏不動的話,那就死定了。」這樣鼓勵他。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東岸的聲音剛落,西岸也有人在喊他了,在對岸喊他: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汝」就是你,「你一心正念,對直過來,不要害怕,不要擔心,我來保護你!」你看,這個人現在最願意聽到的就是「我能護汝」,現在他沒有武器、沒有同伴,後面有群賊、有惡獸、有毒蟲、有猛獸、有毒蛇等等,就要來追殺他。現在對方有聲音說:「你過來,我保護你。」知道他心裏面有擔心,所以,跟他講:「有我的保護,你不要怕會掉在水裏邊淹死,或者是被火燒傷、燒死,這個你不用怕,你儘管放心大膽順著這條道過來,不用害怕,不畏水火!」

 

       「此人即聞此遣彼喚」:這個孤單單的人被群賊所包圍,他現在聽到了,這邊有人說「你要過去」,那邊有人說「你要過來」,他心裏就得到安慰了:「有人保護我,啊!好了!神兵神將!」

 

       「即自正當身心」:抖擻精神,定一定神。然後──

 

       「決定尋道直進」:心就定下來了,要順這條道過去。本來自己也沒有辦法,就打定注意想過去,何況現在聽到這邊有人叫他過去、對方有人喊他,還要保護他。所以,他就打定注意,順這條道直接就過去,不拐彎,「尋道」,在道上直直地,直進向西。

 

       「不生疑怯退心」:也不生疑惑心,也不生恐懼心,也不生退墮心,叫「不生疑怯退心」。因為這三個心他生不起來嘛!為什麼呢?你再懷疑,後面、旁邊都是敵人,包圍圈縮小了,死路一條,來不及了,也不允許你懷疑,何況東岸的聲音和西岸的呼喚都很柔和、慈悲、懇切──他不懷疑;也不害怕,為什麼呢?「反正是死路一條,大不了是一個死,何況我順這條道,還可能不會死,還有人保護」,所以,他不可能有害怕的心了,因為「在這裏是必死,退也是必死,過去呢,再怕也是掉在水裏邊,那現在有人保護我」,所以,他心裏面不害怕;也不生退心,為什麼?因為退回去情況更糟,順這條道過去,還有人保護。所以,他就不生這三種心,不生:疑、怯、退。「疑」就是懷疑;「怯」就是膽怯;「退」就是退心。

 

       好!他剛上這條白道──

 

       「或行一分二分」:跨步上了這條白道,才走那麼一分、兩分,一步、兩步。

 

       「東岸群賊等喚言」:東岸的群賊就趕到了,說:

 

       「仁者,回來」:「哎呀!仁者啊,」喊得也很好聽!喊他「仁者」,「你回來」。

 

       「此道險惡不得過,必死無疑」:為什麼喊他回來呢?說:「這條道太險惡了,水這麼洶湧,火這麼猛烈,這個沒法過去!非要順這條道走啊,你必死無疑。」

 

       「我等眾無噁心相向」:「我們喊你回來都是關心你,我們對你沒有噁心,我們很慈悲你,你回來吧!」喊他。

 

       你說他能不能回去?

       (「不能。」)

 

       不能回去啊?有很多人就被喊回去了,一喊就回去了。

 

       這個人呢,不傻:

 

       「此人雖聞喚聲」:這個人聞到兩種呼喚:一個是聞到對岸人的說「你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你,你不會墮在水火當中」──對岸的人的呼喚;一個是後面的人,他剛上白道,後面的人也在呼喚他:「哎!回來,回來,這條白道太狹小了,你肯定要有死難。你回來,太險惡了,我們對你沒有惡心。」

 

       他只聽對岸的呼喚聲。所以,「此人雖聞喚聲」,雖聞到背後群賊的呼喚聲,他不被欺騙,不受他們的搖惑。

 

       「亦不回顧」:頭也不回看一眼,根本當沒聽到一樣,就:

 

       「一心直進」:又來一個「直進」,一心一意順這條白道,直接就往西邊而去。

 

       「念道而行」:就順著這條白道、念念不捨這條白道,往西邊而去。

 

       「須臾即到西岸」:哎!時間很短,一百步,很快,在對方的保護下,很快就到了。火也沒有燒著、水也沒有淹著。所以,「須臾即到彼岸」。

 

       「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這樣,剎那之間永遠離開了群賊、毒蟲、惡獸、水火……這種種險難的境界通通離開。到了對岸之後,跟善友、家人團聚,感到無上的歡喜!「哎呀!你真來了,你果然來了,就怕你半路上被人家喊回去了,就怕群賊惡獸把你殺了。哎呀!」大家歡喜慶賀一番。

 

       「此是喻也」:這個是一個比喻。

 

合喻

       下面,善導大師要合喻,合喻就是說來解釋這個比喻。

 

       這個比喻,大家能想一想嗎?回去大家腦子想一想:這個比喻是啥意思呢?是說的誰呢?

 

       對啊!說的誰呢?說的就是我們啊!

 

       好,我們來看:

 

       「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東岸就是指我們娑婆世界,娑婆火宅。

 

       「言西岸者,即喻極樂寶國也」:西岸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寶國,叫「極樂寶國」。

 

       「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群賊,惡獸,還有詐親,「詐」就是欺詐、虛偽,「詐親」就是對你講:「我關心你啊!我跟你好啊!我們是好朋友啊!」叫「詐親」。其實他不是你的好朋友,他偽裝成你的好朋友,叫「詐親」。善導大師說這些是指哪些呢?就比喻我們眾生的: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覺器官,叫「六根」。

 

       「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眼睛所對的就是色塵。

 

       「六識」:就是我們根對塵產生了別,比如眼睛見到色,就對色有個認識;耳朵聽到聲音,也會產生一個識,「哎呀!好聽啊!」「不好聽啊,刺耳啦!」「想多聽一會兒啊」等等。這叫「六識」。

 

       「五陰」:「陰」就是覆蓋的意思。「五陰」是指色、受、想、行、識──我們的身心。「色」是指色身,「受、想、行、識」指我們心裏的四種狀況。「色、受、想、行、識」。《心經》裏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然後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心經》說:色是空,受、想、行、識也是空。我們沒有辦法空得了,所以就障蔽了我們。這就叫「五陰」。

 

       「四大」:就是指地、水、火、風,我們身體是由四大所構成的。

 

       這個叫做「群賊」。怎麼叫做「賊」呢?因為它會盜竊,會偷我們的功德法財,我們好不容易修一點功德,都被它偷掉了。但是,我們還覺得它是寶貝,認為它很可愛,所以,把它當作好朋友;它也偽裝得很可愛,偽裝得跟我們關係很親密。所以,讓我們每天回去鏡子照一照,什麼膏啊抹一抹,這不就是把身體當作好東西嗎?在服侍它,「這就是我!」──色、受、想、行、識。

 

       所謂「六根」、「六塵」、「六識」,凡夫不能夠辨識,被它們所左右。見了好看的,多看幾眼;好聽的,就願意多聽;不好聽的,就皺眉頭,就瞋恨,「你罵我,你說我不好聽的話」,心裏起煩惱,起毒恨的心。剛剛還在念佛呢,剛剛還在佛堂裏發菩提心呢,「眾生無邊誓願度……」一出門,「啊?大清早遇到你,就這麼罵我,眼睛對我這麼狠看!我可不饒你!」那不是賊嗎?菩提心就被它偷掉了,忘了「眾生無邊誓願度」了。所以,這些,觸境逢緣,讓我們內心起種種的惡念、起種種的煩惱,這個叫做「群賊」、「惡獸」、「詐親」。我們每天都被它們團團圍繞,它們每天都跟在我們屁股後面。

 

       「言無人空迥澤者」:這個人從東岸往西岸走,只有他一個人,孤孤單單,空空蕩蕩,在一片原野當中。

 

       「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代表一個人經常遇到惡友──壞朋友,他遇不到真的善知識。我們在世間也是這樣,老是遇到那些邪見、不正確的見解,說:「哎呀,某某人哪!你怎麼這麼傻?他打你一個耳光,你給他一個拳頭嘛!太被人欺負了,不能這樣子!」這是惡友;然後說:「你太老好了!你太不爭氣了!」然後,本來我們想息事寧人的,相信因果報應,「算了,受了吧!」結果他這麼一鼓動,「對啊!怎麼我這麼窩囊!」──這就是惡友、惡知識。

 

       如果遇到善知識,他會說:「某某人哪!前世造惡,今生一定有惡果!你前世一定是結了惡緣,這件事應該做酬債想,應當懺悔,應當歡喜,欠別人的債終於償還了。」有的時候,我們聽了,心裏還是過不去,「我實在過不去!」實在過不去,你就多倒一點黴!

 

       「言水火二河者」:水火二河代表什麼呢?

 

       「即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水」代表我們的貪愛,「火」代表我們的瞋恨。我們講一個人發火,「哎呀!他發火了」,「怒火中燒」。所以,火代表瞋恨心(發火,頭上也沒有火;頭上沒有火,但世界都能燒得著──心裏有火)。貪愛呢,就用水來代表,水代表貪愛。看見好吃的,就開始流口水了,貪心起來了。

 

       「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中間這條白道只有四五寸,代表什麼呢?比喻我們眾生在貪瞋煩惱當中,能夠生起那麼很微弱的願往生心──這是善導大師講的。這個願生心為什麼用白的顏色呢?代表清淨願往生心,也就是說:你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清淨的。除了這個心之外,都是染 污的。你看,貪哪、瞋哪,要麼是水,要麼是火,這些都是染污,然而,「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這一念心是清淨的。

 

       「乃由貪瞋強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因為我們凡夫眾生貪心、瞋恨心很強盛,所以用南北不見邊、其深無有底這樣的水火二河來形容我們內心的貪心和瞋恨心。而善心、願往生淨土的心是比較薄弱的。比如說一天八萬四千念,所起的貪心和瞋恨心那就太多了,願往生心在這當中若隱若現,比較小,偶爾顯露出來,有的時候急切,有的時候好像又不急切──善心很微弱,所以用四五寸的白道來形容。

 

       「又,水波常濕道者」:水河的波浪起來,經常把白道打濕。

 

       「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這個比喻什麼呢?比喻我們的貪愛心,經常起貪愛心。好不容易起了一點善心,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好!……哎呀!這個世界也不錯嘛!發財了,也很好!升官了,也不錯!」貪心一起,就染 污了我們的願往生心。所以說「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

 

       「又火焰常燒道者」:火焰燒這條白道。

 

       「即喻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代表我們的瞋恨心、嫌惡心,能夠燒損功德法財。這個地方大家注意聽:你看這條白道,說水能染污它,又說火能燒它,燒功德法財,這是一種形容法。為什麼要讓大家注意呢?因為底下還有另外一種解釋,這裏先記住。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說這個人走在白道上,一心直進,向西而去。代表什麼呢?

 

       「即喻回諸行業直向西方也」:「回」是迴向,「回諸行業」,「諸」是種種,「諸行業」,以《觀經》來講,就是三福,三福業迴向;「直向西方」,向西方極樂淨土而去。

 

       這個地方講的「白道」,一方面是指我們的清淨願往生心;另一方面,它是指這個人回轉他的行業,想往西邊去,是這麼一個比喻法。

 

       這種「回諸行業」求生西方,這條白道呢,水就有可能染污它,「水波常濕道」,打濕它,貪愛染污善心;火也會燒它,「火常燒道」,燒滅功德法財。也就是說,我們自己修行諸善功德迴向求往生,會被貪瞋的水火所損害。所以,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裏說:「貪瞋煩惱諸見來間斷故。」雖然也是白道──白道有兩種:一個是我們自己修諸行業迴向願生,這個白道會被貪心和瞋恨心所損壞,不保險。再往下看:

 

       「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說東邊岸上聽到有人在勸他,發遣他說:「仁者,你順著這條白道往西邊走」,這個代表什麼呢?

 

       「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比喻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了──東岸這個人就代表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只聽到聲音、見不到人呢?因為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滅了。所以,「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有經典留在世上,經典就代表釋迦牟尼佛的聲音,他慈悲的言教,「即喻之如聲也」。我們現在雖然見不到釋迦牟尼佛,但是,還能聽聞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像聲音一樣。這個聲音就是什麼呢?就是《阿彌陀經》裏所講的:「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對不對?佛說:「仁者啊,你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啊!你應當往西邊而去啊!肯定能過去,我等諸佛都在護念、保證你。你如果住在這裏,不去往生極樂世界,你五濁惡世的凡夫,只有六道輪迴呀!」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裏給我們講的。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回者」:說這個人聽到東岸有人發遣、西岸有人呼喚,他就上了白道,但是,才走幾步,就有人喊他:「仁者回來,此道險惡不能過,必有死難!」前面佛說「必無死難」,後面的人說:「你肯定要死!我等沒有惡心相向,你回來!」這個代表什麼呢?

 

       「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這就比喻哪種人呢?善導大師說:別解、別行、惡見的人。什麼叫「別解」呢?他對於淨土教法的理解不一樣,他站在聖道門自力修行的立場上來理解。那麼,他的行持也不按照淨土法門,說:「這樣怎麼可以往生淨土?你應該如何如何……」叫「別解別行」──理解不一樣,行持不一樣;還有「惡見」,就是邪惡見解的人,「妄說見解,迭相惑亂」,比如說我們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念佛了,「哎呀!你光念佛怎麼能往生?你這樣的老太婆,你不讀誦大乘經典、你不參禪、你不開悟、你沒有降伏貪瞋煩惱,這樣怎麼能往生?」像這樣的話,都是叫「別解、別行、惡見」;然後「妄說見解」,不按照佛所說的淨土三部經,這叫「妄說」,說出他個人的見解;「迭相惑亂」,我們聽到之後,就產生迷惑了,思想一迷惑,心中就動亂了;動亂之後,又跟別人講:「哎呀!老王啊!我聽他講的,這不行啊!」好!老王聽到之後,老王又去「弘法」了:「哎呀!老李啊!這樣不行啊!」老李聽到之後,又去「弘法」了,都是弘這個不正確的,「哎呀!老張啊!這樣不行啊!」這樣你嚇唬我、我嚇唬你,你迷惑我、我迷惑你,叫「迭相惑亂」。

 

       大家以後要注意:不要講「迭相惑亂」的話,也不要聽「迭相惑亂」的話,我們要依據淨土三部經、善導大師的解釋,我們要聽東岸釋迦牟尼佛的發遣和西岸阿彌陀佛的召喚,西岸那個聲音就是阿彌陀佛。

 

       「迭相惑亂」的人,我們也遇到不少。所以,印光大師就講:古來有不少人自以為在弘揚淨土,但是,他拿通途的、用戒定慧熄滅貪瞋癡煩惱這種教法,要大家煩惱惑業盡淨無餘,這樣了生脫死,他自己以為在弘揚淨土,其實是在自誤誤他,還認為自己在弘揚佛法。從古到今這樣的人很多,佛法就給他們誤害了。

 

       印光大師講得很懇切。法門不一樣嘛!特別法門就應該按照特別法門的阿彌陀佛慈悲救度這個理路來說明才可以,如果按照一般修行法門,那就講不通了。「你罪業凡夫,煩惱沒有斷,怎麼可以去成佛呢?」所以講不通。這就叫做「別解別行」。

 

       一個是聽到人家的這些見解,內心迷惑動亂,失去了往生大利。第二個呢,自己造罪退失。自己造罪有兩種:如果按照三福業迴向往生的話,你要有善業才可以迴向去往生,結果自己造罪,沒有福業了,靠什麼去往生呢?內心不謹慎,毀犯,有諸多的過失,這是一種造罪。第二種是聽說「反正阿彌陀佛救度我,沒有關係!」住於邪見,也造罪,內心並不是真正的想求往生。

 

       有的人就住於邪見,什麼邪見呢?「反正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無條件救度我,我造一點小罪也沒有關係。所以,我現在可以不念佛,造造小罪。」

 

       這就像一個人聽說有一種藥可以解毒酒,他就端來毒酒,「反正有藥可以解毒酒,喝一點也無妨」──這個就錯誤了。

 

       也好比一個人聽說醫生能治癌症晚期,得重病都可以治癒,甚至腿斷了也可以把它接起來,送骨科給你治好,「反正醫生斷腿都可以治好,我乾脆把腿打斷」──這樣好不好?

 

       (「不好。」)

 

       有沒有這麼愚癡的人?

 

       有啊!他本來吃素吃得挺好,他說:「反正阿彌陀佛救度我,吃葷他也不嫌棄,乾脆我也來兩個小雞腿兒,也搞一點肉吃吃」。

 

       醫生是要救腳受傷的人,那麼,你的腳沒有受傷不更好嗎?「反正受傷也救,乾脆我拿刀子把它挖一塊」,這個叫做沒有智慧。你根本沒有體會到自己是個罪業凡夫,還認為自己罪業少了,「我再補上一塊」。也說明你沒有願生心。這樣不能往生,這是邪見,自己造罪退失。

 

       下面就講了:       

       「言西岸上有人喚者」:西岸有人在召喚:「仁者,汝一心正念直來。」這個是誰呢?

 

       (「阿彌陀佛。」)

 

       大家有智慧,確實不錯!

 

       (大眾鼓掌)

 

       「即喻彌陀願意也」:比喻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思。所以,善導大師講的話,彌陀示現講的話,都是有味道的。就這麼一句話,就是解釋第十八願。他怎麼解釋?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我們來對比第十八願的願文。第十八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

 

       十方眾生太廣泛了,我們往往說:「十方眾生可能是指方丈和尚,他是有德高僧,可能指他;可能指出家人,可能指那個念佛時間久的,我肯定不包括在內,因為我念佛時間短,功夫不行……」我們就左看右看,以為十方眾生是指人家。

 

       所以,善導大師在這裏講:

 

十方眾生不是別人,就是你!

       「汝」,救的就是你,阿彌陀佛直接跟你面對面,說:「救的就是你。」這個「汝」就把「十方眾生」跟我們每個人緊密地掛起鉤來。這樣,我們讀經文就不至於含混籠統,「跟我沒有關係。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十方眾生』指人家,他能往生;我不能往生。」所以,善導大師用「汝」這個字來解釋「十方眾生」,每一個人都是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就是你!不是別人」。

 

       「一心正念直來」:你看,這六個字,很乾脆。「一心」就是信心,也就是「至心信樂」;「正念」就是「乃至十念」,念佛;「直來」就是「欲生我國」。你看!解釋得很乾脆、很明瞭。

 

       我能護汝」:這就是解釋後面八個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我不能令你往生,則我不成佛」。「靠我的正覺功德來保護你,靠我的光明神力來保護你,靠我的大誓願力來保護你,你不用害怕!」叫「我能護汝」。後面:

 

       「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這是在解釋「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八願是要救度哪種人呢?是救度充滿了貪瞋煩惱的眾生。釋迦牟尼佛也好、阿彌陀佛也好,早就看到眾生的本性,因為充滿了貪瞋煩惱,所以,極有可能造下五逆謗法的重罪,所以,事先遮止他說:「哎!你不要造五逆謗法!」反顯「十方眾生」就是指極有可能造五逆謗法重罪的人。是不是?

 

       (「是。」)

 

       比如說一個會場,有七八百人在那裏開會,開會之前,就有人聲明:「會場人多擁擠,空氣不暢,大家不要吸煙!」主持者說這句話,就知道下面有人要吸煙,所以事先講「不要吸煙」。在我們今天這個講堂,就不需要講這句話,因為不可能有人吸煙,是不是?

 

       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知道貪瞋煩惱具足的凡夫如果不加遮止,惡性膨脹,越來越厲害,就有可能造五逆謗法,所以講:「哎!你不要造五逆謗法!」如果對阿羅漢,會講這句話嗎?會不會?

       (「不會。」)

 

       不會啊!不要說對阿羅漢,即使是對深信因果、歸依三寶的弟子,會講這句話嗎?

       (「不會。」)

 

       他深信因果了,他雖然是凡夫,也不可能去五逆謗法。他懂得因果、歸依三寶之後,就應該信奉三寶了。所以,講「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就是針對惡性眾生,煩惱熾盛的人,沒有正信、正見、正解的人,阿彌陀佛發願要救他,所以說「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你不用害怕貪瞋水火,不用怕!我來解決,我來保護你,我來排除!」

 

       我們都在那裏怕,「哎呀!師父啊!我有貪心怎麼辦?我有瞋恨心怎麼辦?」這個當然不好。阿彌陀佛就說:「不畏」。「不畏」就是不要害怕。本來貪瞋煩惱會讓我們墮在水火二河裏面,墮落三惡道;現在有阿彌陀佛願力的保護,我們不至於墮下去。所以,叫我們不用怕,來安慰我們。善導大師就說:「西岸上有人喚言,即喻彌陀願意也。」以此比喻阿彌陀佛誓願。


       「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說很快就到了西岸,善友相見很歡喜。這個比喻什麼呢?

 

       「即喻眾生,久沉生死,曠劫輪迴,迷倒自纏,無有解脫」:這是我們本來的狀況。曠劫以來沉沒在生死輪轉當中,迷惑顛倒,惡業纏縛,無法解脫。這是我們的狀況。

 

       「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召喚」:在東岸,釋迦牟尼佛說:「你要往生西方!」「偏心指授向西行」,「指向西方」。然後,阿彌陀佛在對面招手,呼喚我們。

 

       「今信順二尊之意」:信順釋迦牟尼佛的發遣,信順阿彌陀佛的召喚,信順釋迦牟尼佛的本懷和阿彌陀佛的本願,叫「信順二尊之意」。

 

       「不顧水火二河」:水,代表我們的貪心;火,代表我們的瞋恨心,不要管它這一切!叫「不顧」,「不顧水火二河」。

 

       「念念無遺」:一句接一句。

 

       「乘彼願力之道」:踏上這條願力的白道。

 

       你看,白道有兩種:一個是回諸行業、求生西方的白道,一個是願力的白道。那我們不顧水火二河,乘彼願力白道。

 

       「捨命以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及也」:我們這一生的壽命很短暫,剎那之間過去了,就往生淨土,跟佛相見,這是非常歡喜的事情。

 

啟發

       善導大師這個「二河白道」的比喻對我們有很多的啟發,我想略微把它再來貫穿一遍:

 

       這個人孤孤單單,就代表我們每一個人「獨生獨死」,孤獨的一個人來到人世間。我們生下來抱有邪見,沒有善知識隨從,結交惡友惡党,被六賊(六塵、六識、五蘊、四大)所逼迫,這個時候,我們想解脫,所以往西邊走。

 

       往西邊走,可是我們如果不修行的話──你看大街上許多人,還有沒有信佛的,他根本感覺不到自己有什麼貪瞋煩惱,他也看不到兩條河。一旦我們想發心修行的時候,忽然「中道見此二河」,我們一旦想修行,「哎呀!我怎麼這麼多的煩惱!我貪心怎麼這麼重?我瞋恨心怎麼這麼重?」這就代表我們已經來到河邊了,解脫之路被我們的貪瞋煩惱擋住了。

 

       我們為什麼往生西方?因為我們是造業凡夫啊!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寶國,他來救我們。靠我們自己飛過去嗎?飛不過去,對不對?如果是諸大菩薩的話,很容易去。

 

       所以,阿彌陀佛用他的願力,放了一條願力的白道,搭過來,從西岸直接鋪到東岸來,水火二河有多寬,白道就有多寬──說明我們的貪瞋煩惱有多長久,阿彌陀佛的救度就跟我們的貪瞋心永遠在一起,不離開我們的貪瞋心,就在我們貪瞋具足的心中,架設願力的白道,就是要救度這樣的眾生!所以,這叫「願力的白道」。

 

       當時這個人情況危急,他也沒有時間去顧及水火二河──我們往往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嘛,你要熄滅貪瞋癡煩惱。」如果要用這種方法的話,那等於是用一個小瓢把水舀幹──來得及嗎?群賊殺來了,對不對?舀得幹嗎?舀不幹。因為這條水河深沒有底,向北沒有邊;火河也是向南不見邊畔。這代表我們的貪瞋心很深重,我們無始劫以來都在造貪瞋的罪業,所以叫「其深無底」。而且,我們的貪瞋罪業施與廣大的眾生,甚至施與十方三寶,因此說南北無邊,「無邊無限,其深無底」,沒辦法把水河舀幹,也沒辦法拿一個滅火器把火河熄滅──不可能。所以,阿彌陀佛憐憫我們說:「你現在想把水抽幹、想把火撲滅,想把這水火二河弄幹了之後走過來,來不及了,也根本不可能!所以,我就為你建了一條願力的白道,你就順這條願力的白道走過來就好,我來保護你!」

 

       阿彌陀佛瞭解我們這樣的眾生,讓我們在貪瞋煩惱具足的心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夠了,這個叫「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不管它有貪心、有瞋心,我還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這樣一心正念直前,一路走下去,直接走到西方。

 

       這個比喻大家有沒有聽懂?

       (「懂。」)

 

       所以,我們的標題說了: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有的人走在這條白道上,結果停下來看看:「哎喲我的媽呀!水這麼深啊!」一閃失,「撲通」栽下去了;再一看:「哎呀!火這麼大!」……

 

       就不用管它!那是我們本來的心裏狀況。所以,阿彌陀佛瞭解我們眾生的根性,建立了六字名號的白道,從西岸直接到東岸,鋪設過來。

 

       話講回來,如果我們以自己修的種種善業迴向求往生的話,那就要把水擋一擋、把火遮一遮,不然,這種白道會被燒掉。這就是說:要靠雜行、靠自力修行功德去往生很困難,原因也在這個地方。

 

       阿彌陀佛願力的白道,會不會被我們的貪心之水所打濕?

       (「不會。」)

 

       會不會被我們的心所染污?

       (「不會。」)

 

       阿彌陀佛願力、六字名號的功德,會不會被我們的瞋心所燒滅?

       (「不會。」)

 

       如果是我們自己所修的,就有可能被燒滅、被染污,因為我們自己所修的,自己的心就能染污它,都是無常生滅的。

 

       既然是阿彌陀佛所修的,就不被染污。

 

       就好像上午我們說的那個比喻,「流急月不去,心亂佛常住。」月影在水面上,水淌得再快,但是月影沖不走。話講回來,如果不是天上的明月倒映在水面上,而是一根草在水面上,是不是水一流,它就被沖走了?因為草跟水是一體的,它是一個境界、一個層次的,所以,水一淌,就把它沖走了。但是,天上的月亮不被你限制,它在天上,它投影過來,你淌得再快,也沖不走它;不僅沖不走,水到哪裡,月亮就映到哪裡。

 

       水代表我們的妄心;月亮代表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功德,它從極樂的天空映到我們的心中。所以,我們雖然有貪瞋心,但是,再大的水,沖不走它;再大的火,燒不了它。它是如如不動、金剛不壞、不受染 污。

 

       所以,我們就是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用擔心我們的貪瞋煩惱。

 

       這就是「二河白道」的比喻對我們的啟發。

 

       這個比喻怎麼叫守護我們的信心呢?如果我們被別解、別行、惡見的人所迷惑,「迭相惑亂」,那樣我們就會生退心了。後面的人喊:「哎呀!回來啊!你這樣念佛怎麼行啊?你沒有什麼修行,貪瞋沒有降伏,水河沒有抽幹,火河沒有熄滅,你這樣過不去啊!你這樣不能往生啊!」這些都不是正確的見解。

 

       所以,如果以後還有人這樣講,你就把這個比喻講給他聽。哎!他一聽,也歡喜了,他也回去念佛求往生,那不好嗎?

 

       好,謝謝大家!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