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法然上人全集》第472頁)

聖道門之修行者:
正像時期之教法故,
若非上根上智之輩則不堪。

 

       什麼叫「正像時期」?就是正法時期、像法時期。還有末法時期,佛法就分成這三個時期,這三個時期之後,就叫做法滅時期。正法時期是五百年,像法是一千年,末法是一萬年。「正像時期之教法」是聖道門,在正法、像法時期,這一千五百年之間(從釋迦牟尼佛入滅這一千五百年),聖道門還是有人可以修行。但是,如果不是上根上智的人,就不堪修行了。

淨土門之修行者:
末法濁世時期之教法故,
以下根罪惡之輩為機。

 

       「末法濁世」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我們現在是佛曆兩千五百多年了,早都到了末法時代了。以我們這樣下根的人、造罪的人作為救度的根機、對象。

 

       佛法講法、講機的目的,是要說明機和法要相應。有時候法很高、機不堪,那講了也沒用,你做不來。

 

       就像我們在學校讀書一樣,你拿大學生的課本、研究生的課本,你拿去教小學生,這個沒有意義,他做不來;你拿小學生的課本,一定要教大學生,那也沒意思。

 

       所以,機和法要相應,要因材施教。「機」就是教學的物件,「法」就是教學課本。對於我們這樣造罪的凡夫,用什麼法來救度我們呢?只有這個末法時期的念佛法門。

於大原談論聖道、淨土時,
法門比論如犄角,難分勝劣;
然比較根機時,以法然為勝。

 

       講法門,大家都殊勝,都是釋迦佛一代教法,難分勝劣。

 

       「比較根機,法然為勝」:怎麼說呢?

聖道門雖深,時機不相應;

 

       禪宗、密宗、天臺、華嚴等等,雖然很深妙的道理,但是時機不相應。時機不相應,不能得利益。

淨土門似淺,時機易相應。

 

       淨土門看上去很淺,老太婆都可以念佛,只要念佛都能往生。但是,時、機容易相應。

末法萬年,餘經悉滅;
彌陀一法,利物偏增。

 

       「末法萬年」:我們現在是末法萬年的時候了,進入萬年的末法時期。

 

       「餘經悉滅」:其他經典慢慢地都要滅沒了(到末法一萬年之後,所有的經典都滅掉了,叫做法滅時期)。

 

       「彌陀一法,利物偏增」:「彌陀一法」,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這一法門。「利物」是利益眾生,在佛教名詞當中,「物」就代表眾生,不是代表物體,是代表眾生。「偏增」,反而更加的增長。

 

       這裏也是比較而言,比如說夏天萬物蒼翠,在山上有松樹,也有其他的樹,一看上去,都是一片綠色,顯示不出來松樹特別的蒼勁、特別的綠。可是來到秋冬之季,萬物凋零,眾物都已枯落了,唯有青松獨立挺拔。所以,這個時候反而顯得青松格外青翠欲滴的樣子,其實松還是那樣子。

 

       淨土法門就好像青松一樣,長青不衰。其他的法門,就好像一般的樹一樣,秋風一起(「秋天」就是末法時期,其他經典,風一吹,葉子就落下來了,落在地上了;「冬天」就是滅法時期,所有樹上的葉子都已經掉得乾淨了,「餘經悉滅」,只有淨土這個法門,「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只有淨土法門,在寒風當中,在一片皚皚的白雪當中,在萬物枯萎凋落當中,顯示出青松的獨立。

 

       所以,越到末法時代,其他法門都衰落了,沒有力量了。能夠依之得度的,唯有念佛法門了,到處都看到貼著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講往生極樂世界的人,處處都有所聞。像我們編的《念佛感應錄》,湖北潛江那個地方,往生的人就很多了,一個接一個;講開悟、得道證果的,你打聽一下,豎著耳朵都聽不到,到處訪都訪不到。所以說「彌陀一法,利物偏增」。

 

       其實,往生的人非常的多,從古到今,真的是太多了,只是記錄的很少。我們這一次編的第三集《念佛感應錄》,它有一個特點,我是按照地點把它分類的。就發現往往某一個地方就特別多,一個是因為這個地方有人勸化,同時也是因為我們有人去記載的緣故。比如我走到哪個地方,我去一問,他們就講出來了。如果不去問,那麼多事,都沒人知道。「你們這裏有人往生嗎?」他們馬上就講出來了。一般的就把它忘掉了,時間一長,就淹沒了。所以,希望大家有心,如果有確鑿的念佛往生事例,都把它記載下來,這樣我們可以把它彙集起來,使見到的人都能生信心。

 

       講到這裏,「人皆信服,歸念佛門」,這些都是有理智的人(沒有理智的人,怎麼講他也不相信,「還是我的好」,就在那裏爭論,不依理智為決則)。有理智的人一聽,「對啊!聖道門雖深,時機不相應;淨土門雖淺,時機易相應」,應該怎麼樣?擱置不能相應的聖道門,選入容易相應的淨土門。所以,歸入念佛門。

然,今見聞諸方道俗,
多外現有名無實之行,
互塞嫉妒之瓦礫荊棘,
以障真實之白道,
此豈非悲之切乎!

 

       從古到今,可能都差不多。法然上人很感歎,他所見到的諸方道俗,遠遠近近,出家、在家,多數是什麼情況呢?不是像上面那樣「人皆信服,歸念佛門」,他怎麼樣?

 

       「外現有名無實之行」:你說他不修行,他也在修行,但是,是有名無實。有什麼名呢?持戒,有持戒的名,沒有持戒之實;禪定,在那裏打坐,眼睛閉著,有其名,無其實。這個是有名無實了。如果有名有實,那就決定可以解脫生死輪迴了。有名無實的話,就沒辦法了,只有這個名份。在那裏誦經,在那裏求智慧,這個都是有名無實,因為根機不相應。根機相應的,肯定是有名有實了。

 

       「互塞嫉妒之瓦礫荊棘」:凡夫心就是這樣,有嫉妒,你說我不好,我說你不好,「我比你更超勝」,這樣就把它堵住了。

 

       「以障真實之白道」:「真實之白道」就是念佛往生淨土。你要念佛,反而有人起嫉妒心,或者說破壞的語言,就等於搬了很多石頭把它堵起來,讓你從這條道路上不能過去。這個讓我們很悲切。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