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二、淨土三經概要

      下面我們對三經作簡單介紹,內容分成四方面:第一,介紹譯本,因為經典都是翻譯過來的,所以要對譯本介紹一下;第二,這三部經的大意;第三,這三部經的核心;第四,它們的梗概和要點。通過這四方面來說明。

 

      首先介紹《無量壽經》二卷。

 

《無量壽經》

      一、《無量壽經》二卷

 

      《無量壽經》共有十二種譯本,其中五本現存,七本缺失,稱為「五存七缺」。今所依者,為其第三本,即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康僧鎧三藏法師所譯《無量壽經》(《歷代三寶紀》)。此經因為在淨土三經中部卷最多,所以簡稱《大經》或《大本》。異譯本有《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又稱《大阿彌陀經》)《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無量壽莊嚴經》《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另存梵本及西藏譯本。

 

      「《無量壽經》共有十二種譯本,其中五本現存,七本缺失,稱為『五存七缺』」,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有七種譯本已經找不到了。古代在「眾經目錄」中,會寫有某種譯本、由誰翻譯。雖然有目錄,但有些現在找不到原來的譯本了,所以《無量壽經》現在存在的有五種,七種缺失。

 

      這五種譯本是不是都作為正依經典呢?不是的。「今所依者,為其第三本,即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康僧鎧三藏法師所譯《無量壽經》(《歷代三寶紀》)」,這是記載在《歷代三寶紀》一書裡。這本書是隋朝費長房所編的一種目錄,主要記載不同朝代翻譯經典的人員以及經的名稱、年代,是一種佛教文獻。因為這些記載各有出入,所以有人認為《無量壽經》不是康僧鎧三藏翻譯的。對這一點,考據學有必要弄清楚,但對我們來講沒有必要,我們只要知道說的是哪部經就好了。

 

      「此經因為在淨土三經中部卷最多,所以簡稱《大經》或《大本》」,異譯本不是「五存」嗎?還有四本,就是《大阿彌陀經》《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無量壽莊嚴經》《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除此之外,還有梵文字的《無量壽經》,另外還有西藏的譯本。

 

      接下來講本經的大意、主要內容。

 

      本經主說阿彌陀佛因中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依願修行,成就佛身、淨土及聖眾莊嚴;上卷講述彌陀成佛因果,下卷講述眾生往生因果。

 

      這部經的大意很清晰,交代阿彌陀佛成佛之前叫法藏比丘,他怎麼發四十八願,怎麼修行成佛,然後將他成佛的因果迴向給眾生,使眾生念佛也能往生成佛,這是兩重因果。就像我們種豆一樣,豆是種子,種子種到地裡又能結豆。第一重,種子是法藏比丘,他成佛了,有了這個果;第二重,將果迴向給眾生,種到眾生心裡,讓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然後念佛往生西方,眾生也成佛。眾生往生成佛是第二重因果,這樣不斷循環往復,就可以度盡一切眾生。《無量壽經》裡有這兩重關係。

 

      本經核心:說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本經的內容很廣泛,核心說什麼?「說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這件事。看《無量壽經》知道這樣的主旨,核心就抓住了;看了很多遍,文字都會解釋,但不知道「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等於沒看。

 

      本經的梗概及要點,我列了十點。當然,每個人列的可能都會不一樣。這十點可以分為四節:

 

      

 

      第一節,就是第一點,就像序分一樣,在內容正式開展之前,講釋迦本懷,戴一個帽子。

      第二節,就是第二、第三這兩點,講上卷彌陀成佛因果。

      第三節,就是第四、第五、第六這三點,講眾生往生因果。

      第四節,就是第七、第八、第九、第十,講釋迦佛的慇勤勸喻。

 

      本經梗概及要點如下:

 

      (一)釋迦本懷

      世尊欲說本經,先顯祥瑞德相,阿難見相啟請,世尊說明其出世本懷在於普救一切苦惱眾生,惠以真實之利。

 

      釋迦本懷,這在《無量壽經》中交待得很清楚,其他兩經沒有交代。所以這裡講的是三經中特別的內容,是本經特別殊勝的內容,是別的經典沒有涉獵到的。

 

      「世尊欲說本經,先顯祥瑞德相,阿難見相啟請,世尊說明其出世本懷,在於普救一切苦惱眾生,惠以真實之利。」這段文字很簡略,但它的內涵讓我們很感動。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他來到這個世界,講這麼多經典,根本所要表達的,就在這部經裡,這會是小事嗎?

 

      世尊說法,「先現祥瑞德相」,因為說法之前往往都有它的因緣,世尊的心理、心情一定表現在他的外表身相中。所以,欲講《無量壽經》的時候,世尊顯現出一種非常吉祥、祥和、祥瑞的身相。阿難是常年跟隨釋迦牟尼佛的,他也感到奇怪:「今天世尊怎麼這麼高興、喜悅,這樣與眾不同?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定是世尊心中法喜充滿,有大法要講,一定有殊勝、微妙的甘露法雨澆灌眾生。」世尊的這種表相,就顯示出他要講出世本懷了。他就問世尊。

 

      《無量壽經》裡這段文是這樣的:

爾時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

尊者阿難,承佛聖旨,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如明鏡淨,影暢表裡。威容顯耀,超絕無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

唯然大聖,我心念言:
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
今日世雄,住諸佛所住;
今日世眼,住導師之行;
今日世英,住最勝之道;
今日天尊,行如來之德。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爾?」

 

      這段經文讀起來讓人很感動。阿難很奇怪世尊今天怎麼這樣喜悅,這樣光彩照人,心裡就很感動。釋迦牟尼佛就回答阿難說:「阿難,你不知道,我正在念阿彌陀佛啊。」然後講五十三佛等等,一直講到法藏比丘,然後告訴他是怎麼回事。大家可以去看經文。

 

      釋迦本懷,所謂「本懷」,是指世尊出世的目的、根本的心願。那怎麼知道《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懷呢?

 

      第一,從釋迦牟尼佛本人說法的儀相來說明,所謂「祥瑞德相」,在淨土門裡叫「五德現瑞」,就是前面列的那一段經文,說到釋迦牟尼佛「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如明鏡淨,影暢表裡」。這段文主要說明釋迦牟尼佛當時非常滿足、喜悅。「諸根悅豫」,「諸根」就是全身心——眼、耳、鼻、舌、身、意,「悅」就是喜悅,「豫」是歡喜快樂、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的那種心情。

 

      釋迦牟尼佛要開講《無量壽經》,他能夠觀察時機因緣,是講解阿彌陀佛救度的時候了。這是他來此世界成佛的根本目的,所以他整個身心,連毛孔都散發出喜悅。

 

      前面講的是釋迦牟尼佛的身相儀表,接著,佛陀親口宣說: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
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
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段文也叫「出世本懷文」。「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自己。佛是出離生死、在三界之外的,他懷著無盡的大慈大悲,來到三界火宅度化眾生。「所以出興於世」,釋迦牟尼佛自己說他來此世界的目的,就是「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群萌」指一切苦惱眾生。「萌」指種子還沒有發芽的狀態。眾生就是種子,都有佛性,但是佛性沒有開發出來。佛來啟發眾生的佛性,拯救廣大群萌,給予真實之利,這就是出世本懷。

 

      第二,《無量壽經》講到結尾,也能顯示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懷: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這叫「特留此經之文」。正因為《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懷,所以他把這部經特別留到法滅之時度化眾生。這顯示前後呼應的關係。

 

      那麼,出世本懷的內容到底是什麼?要講的真實之利到底是什麼?如果大家看《無量壽經》就很明白。

 

(二)四十八願

      接下來專門介紹阿彌陀佛因願果德。先明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選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之精華,結成四十八大願,誓願以其成佛時之名號,救度一切善惡、智愚眾生往生其國,速疾成佛;如果有一眾生稱名、願生而不能令其往生者,則誓不成佛。

 

      四十八願,這是一個要點。

 

      「接下來專門介紹阿彌陀佛因願果德」,也就是普救一切苦惱眾生,「惠以真實之利」;就是給我們宣講阿彌陀佛因中的誓願、果上的救度功德:這就是救度眾生的方法,惠施給我們真實之利所在,也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先明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先講因願。這一段是講四十八願的概略內容,是四十八願結歸到第十八願的解釋,這裡就不詳細解釋了。

 

(三)法藏成佛

      發四十八願之後,法藏比丘經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時間的修行,圓滿大願,於十劫之前,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即是阿彌陀佛。十劫以來,阿彌陀佛一直不停地呼喚著我們往生其涅槃國土——極樂世界。

 

      法藏比丘發的四十八願,每一條願都說「如果我達不到這個願,我就不成佛」,那四十八願是不是已經圓滿了呢?現在每一條願都已圓滿,法藏比丘已經成佛了。

 

      「十劫以來,阿彌陀佛一直不停地呼喚著我們往生其涅槃國土——極樂世界」,這句話是從意思上來說的,經文裡沒說阿彌陀佛在呼喚我們。阿彌陀佛成佛了,他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欲生我國」。在成佛之前,他要建立淨土,要成佛,「如果我成佛,就要救度十方眾生到我的淨土來」,成佛之後,他就順著本願,順著他的心,呼喚我們去往生。

 

      阿彌陀佛怎麼呼喚我們?經文裡就是「欲生我國」,但他不是跑來對著我們的耳朵喊「某某人,你要往生我的淨土,你要來啊!」阿彌陀佛要是對我們說話、喊我們,我們可能就被嚇著了。阿彌陀佛呼喚我們是非常善巧的,這種善巧方便主要是一種大念力,一種愛心,這都是佛的心。佛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經中上卷說到「華光出佛」,極樂世界的蓮花會放多少光明,每一光裡又出多少佛,每一佛又放百千光明,往各個世界度化眾生;又說到「香薰十方」,極樂世界的寶樹發出香味,遍及十方。

 

      那我們怎麼沒有聽到,沒有聞到?這都有內涵在裡面。因為佛救度我們、呼喚我們,是以佛的光明,所謂「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那我也沒看到啊?」是的,沒有看到。所以,結合起來,阿彌陀佛就是以名號來呼喚我們。如果看到「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知道這是佛在呼喚我們,是在說「你要回來,你要往生,你要回到我的淨土」。所以,以後聽到別人念佛,就不要無動於衷了,不要覺得「不就念阿彌陀佛嘛,煩死了」;要知道這是佛在呼喚你,是在喊「某某人,你要回來」。

 

      善導大師對六字名號的解釋: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這也是解釋阿彌陀佛的呼喚。「歸命」就是「你要歸來」,歸來是法身慧命的覺醒,像水歸到大海一樣,「歸命啊,歸命啊!你要歸來啊!」「發願迴向」就是「你要回到我的淨土」。那怎麼回來?道路呢?阿彌陀佛「即是其行」,「我就是你的道路,我就是你的功德資糧」。善導大師在「二河白道喻」裡就說明,佛在河對岸呼喚我們說: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那怎麼來呢?水火當中有條白道,這條白道其實就是六字名號,也是阿彌陀佛的功德,也可以講就是阿彌陀佛的身體,是阿彌陀佛本身。「你要來我的淨土,踏著我的身體就可以過來了,不要怕掉到水裡或者被煩惱之火所燃燒」,這就是阿彌陀佛以他名號的功德來呼喚我們。

 

      阿彌陀佛的呼喚是無時不在的,也是無處不在的,如果我們內心覺醒,就能感覺到種種跡象都顯示出這一點。就像蘇東坡在詩中所寫的:

溪聲儘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

 

      這兩句話寫得很優美。風起浪湧,我們聽到的都是佛的廣長舌宣說妙法的聲音,山河大地都是佛的清淨之身。這是我們心性的覺醒,有信心才能領會、才能聽到彌陀的呼喚。

 

      還有一首古詩寫得也很好,我也經常憶念這首詩,覺得它和佛的慈悲很相應。這首詩是杜甫寫的: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彌陀呼喚我們就是這樣的。「好雨」就是甘露妙雨,是可以滋潤一切眾生菩提覺苗的雨。它是知道時節的,眾生的時節因緣成熟了,根機成熟了,不早不晚,「當春乃發生」,在這個時節,雨就下了。彌陀呼喚我們,他會觀察十方眾生的根機,是不早不晚的。

 

      他會「隨風潛入夜」。「風」就是預先調熟眾生的過程。這個風很柔和,不是暴風。風沒有形象,很細膩,很細微,用風來比喻阿彌陀佛的大悲,阿彌陀佛法雨的救度可以用「隨風潛入夜」來比喻。「潛」就是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夜」指我們在無明中,是昏暗的,不瞭解、不知道佛的慈悲。我們在三界中,也像在睡覺。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如果佛對著我們的耳朵喊一聲,那不就像打雷一樣讓我們受驚嚇了?佛不可能這樣,而是在我們安眠的時候,不打擾我們休息,細細地滋潤。「潤」是滋潤。「物」在詩中指草木,這裡比喻為一切眾生。「細」是細膩。佛滋潤眾生的心田,非常細膩,生怕打擾了我們,是沒有聲音的;但是萬物都在生長。所以阿彌陀佛救度我們,如同天地造化一樣,是非常善巧的。

 

      這是我個人對這首詩的理解。

 

      (四)念佛往生

      接著說明,十方諸佛皆共稱讚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眾生聞信其名號功德,稱名願生其國,皆得往生,住不退轉。

 

      《無量壽經》從這裡開始就是下卷了。上卷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成佛之因,法藏成佛是成佛之果。下卷先說眾生往生因果。

 

      先說念佛往生。不僅彌陀呼喚我們,十方諸佛也共同幫著一起呼喚,就是稱讚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所以名號是彌陀呼喚最突出的表現。經文說「諸有眾生,聞其名號」,阿彌陀佛是怎麼呼喚的?就是名號,「聞其名號」。不要像呆子一樣,不知道名號是什麼意思。當然,我們一開始聽到名號都這樣,不清楚它是什麼意思。

 

      (五)三輩專念

      接著說明,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以「一向專念彌陀佛名」,皆得往生。

      十方諸佛呼喚眾生,眾生分成三輩:上根、中根和下根。

 

      (六)往生勝果

      凡往生者,乘佛願力,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究竟一生補處,供養一切諸佛,廣度一切眾生。

 

      這第六點是說,凡是往生者,乘佛願力所得到的殊勝果報。關於殊勝果報,在經文裡講得很多,這幾句是說正報殊勝,把證果最殊勝的地方列出來了。「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究竟一生補處,供養一切諸佛,廣度一切眾生」,這是第二十二願的因願和成就。

 

      眾生往生因果這三段就說完了。

 

      接下來,釋迦牟尼佛還有無盡的勸誡、勸諭,用了四點。

 

(待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