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南寧問答

──講於2009年5月佛沁居士宅

 

 

【佛沁居士開場白:】

       南無阿彌陀佛!

 

       師父為了我們而「無量瘦」,所以到南寧來休養身體。本來沒安排和大家見面開示,現在身體也不是好了,只是調養到一個階段;師父事情非常多,非常忙,已經沒有辦法繼續再這樣休養下去,又要去忙了,所以要離開南寧。在離開之前,師父說還是見見大家,因為想大家,所以今天就請大家來到這裏了。

 

       今天晚上大家就不要太拘束,大家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樣,跟家長、兄弟怎麼聊天兒,跟師父就怎麼聊天兒。有什麼想法,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大家儘量坐在前面,因為師父講話不能太大聲。

 

【淨宗法師開示:】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寧法務

       去年我來南寧的時候,和大家有的見過面,有的沒見面。去年是十一月來的,今年來就像老年比丘了,講話也比較小聲了。剛才雷居士介紹過,我在這裏住了三個月,三個月來也麻煩他們很多。能跟大家見面,也是我的願望,我比大家更感到榮幸。因為念佛,和大家都覺得很親切。

 

       南寧,在這麼短的時間,我已經來了兩次。來到這裏,雖然和你們沒見面,但是能夠和你們的代表見面,吃在一起,談在一起,也比較近距離地看到他們的工作狀況。他們是很令我感動的。

 

       南寧的法寶流通處,就好像是弘願寺的駐外機構一樣。以前沒有時間瞭解,這次住得比較久,有時間和他們在一起,看到他們的工作很具體、很瑣碎、很繁重。當然,他們做得很細緻,做得也很光榮、很自豪、很有功德。想想,我們念佛法門要普遍救度十方眾生,就要透過千千萬萬的手來推動。讓我們為他們鼓鼓掌!

 

       廖居士很年輕,很有當年給孤獨長者修建祇園精舍的精神,貢獻地方出來讓大家流通法寶。還有梁居士、張居士,他們都很年輕,真的是後繼有人。當然還不只他們幾位,我在旁邊看,有的時候書送來了,七十件、八十件、一百多件的,佛楷馬上忙著打電話,一下子就來了一群小夥子。搬書功德很大——同樣是搬東西,費一點體力,你看看,搬一箱軍火,可能會殺人無數;搬一些社會上色情暴力的書,也會毒害無邊;而搬一箱佛教的書,這福報太大了!這樣的機會,你們是有智慧、有眼光的,這很難得!這是修福積德。

 

       不光是這個點(我是有感而發),全國其他點的蓮友也是這樣辛苦在做,我們感到非常安慰。

 

       在這個地方,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師,就是李老師。我覺得大家跟著這樣一位善知識是非常有福報的。李老師確實非常有智慧,他看問題很準,眼光非常獨到,對法義的理解、對形勢的分析、對法務的處理都很到位。因為我們弘願寺是面向全國的,像李老師這樣的人才是不可多得的。大家平常有這個機緣來上課,好像是每週兩次,是嗎?現在三次了。他的因緣也很好,不用上班,這個要感謝國家的好政策,身體不好,不用上班,剛好把他奉獻出來教大家。也感謝李老師的家人。

 

心超三界外

       有關淨土宗的教理,還有我們念佛法門,如果系統地講解、學習,那要靠平常,今天晚上也不能那麼系統地講。

 

       我想,佛法要和我們的生活結合起來。往往有些人(我也一樣,不是做得很好,這也是一個磨練過程),佛法的道理跟現實生活好像結合不起來。

 

       再來就是我們佛法的根本目標、目的和責任——這個李老師應該講得很多,我們的光碟也講了很多——主要就是了生脫死、往生淨土這件大事。這是一件大事情,尤其現在特別感覺到時間很快、生命很短。你們在座的,大都比較年輕,首先希望大家世間的事業蒸蒸日上,希望大家做的是正命、正業、正精進。如果靠的是邪命、邪業、邪精進,這就麻煩了。當然,人在世間畢竟很短暫,眼光要長遠,胸懷要廣大。如果是念佛人,那就不一樣了,雖然個子只有一米七,但是我們的心已經超出三界外了,已經超越出去了,這樣才自在,才有空間感,才有空靈感,不然社會生活的壓力可能把我們壓得透不過氣來。

 

       一個念佛的人、學佛的人,如果還被經濟危機、社會壓力壓得透不過氣來,那是學佛沒學好,應該去向李老師請益。

 

       今天晚上我想也沒有什麼固定的話題要談,主要是跟大家見見面,希望多聽你們談談,或者你們有什麼問題可以提一提。

 

出家的因緣

       問:可不可以請師父談一談出家的因緣?

 

       答:每個人的因緣各不相同,總之今生一個人能出家,證明有宿世的善根。我跟你們各位比,應該是善根比較薄的、腦筋不開悟的。人家佛楷二十幾歲文章就寫得很漂亮了,出離心很強。我在他這個年紀的時候,還不行。你們真的很不錯。我想主要是人生有了一些經歷,讀書、畢業、工作,為世俗的理想而奮鬥,以為經歷之後對人生會有感悟。可是經歷之後才發現,這些不是我所要追求的,這些不能讓我的心得到真正的安慰和安樂。但到底是什麼?什麼會讓我安樂?我也找不到。後來遇到了佛法,才發現:喔!這就是我要找的。

 

       佛法揭示人生有輪迴這件事情,這樣一下子就把我的心打開了,我的視野廣闊了:以時間來講,有無量的輪迴;以空間來講,有無邊的世界。這樣就有一個理想了。

 

       可是當時我發現,要完成這個理想特別困難,若不出家好像不足以達成此事——當時出家主要是這麼一個因緣。

 

元音老人及其《淨土指歸》

       問:我看過元音老人的《淨土指歸》,他的淨土是從要門來講的,追求一心不亂,還有功夫成片。像他們的智慧這麼大,為什麼他們不弘揚彌陀本願?肉身菩薩和法身菩薩的智慧是不是有差別?

 

       答:你問的這個問題可能要佛來回答了。不過我儘量用我知道的,略微來提出我的看法。

 

       佛法在這個世間恒長流布,有它的規則。至於說某個人是誰應現,我們沒有他心道眼,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即使是,他也未必要講,因為這是一個傳承。沒有傳承的話,也未必能說出來。經典說:「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可得」……

 

       問:他是十地菩薩嗎?

 

       答:他是不是十地菩薩我們不知道。即使是九地菩薩,也不能印證十地菩薩,無上覺才能印證。如果是的話,就是他應現的任務不是為了弘揚這個法門,他有他的任務。他是怎麼樣的根機和因緣,我們不知道,總之都有他應現的目的。菩薩應現,他是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而為說法。菩薩可能會應現為一頭豬呢。有緣的眾生哪一個法門比較契機,他可能就會講這個法門。同時,如果他知道自己是這樣一個菩薩,他也避而不說,等待機緣,為度未來眾生,他在前面做一個鋪墊,這個也有可能。像慧遠大師,他是淨土宗初祖,他怎麼不弘揚阿彌陀佛本願呢(他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說:「我以本願力故,來接引你往生西方。」他見阿彌陀佛遍滿虛空)?因為他那個時代因緣還不成熟,他比較早,經典翻譯還不齊備,眾生的根性還沒成熟,他就先來做一個鋪墊。

 

       五祖弘忍大師,六祖惠能大師,也都很有名,為什麼他們不弘揚淨土宗?智者大師據傳是釋迦牟尼佛的後身,他怎麼不來弘揚阿彌陀佛的本願?他們各有使命,應機攝化,傳承一代佛法。我的理解就是這樣。

 

       這件事情究竟來講,凡夫的心不宜做過多的考慮。我們所要知道的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是不是有經典的證據?如果有,是不是有祖師的傳承?如果有,那就認定了。

 

倫理、法制與因果

       問:時代不同,倫理觀是不是也會有改變?還是應該按古人的倫理來講?

 

       答:時代在變,倫理不會變。任何時代都要仁義禮智信,這個如果變了,不就成了殺盜淫妄酒了?再怎麼變,這個是常規,不管是世間法、出世間法,我們佛家講五戒,儒家講五常,這是基本的規則。

 

       問:敦倫盡份簡要來講是不是可以說是安守本份?

 

       答:比那個高。

 

       問:對國家的法制、法令是不是就是無條件地執行、遵守?還是看條件?或者對政府的行為是不是可以提出建議?如果說「安守本份」,是不是就是無條件服從?

 

       答: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句話來回答——念佛人相信因果。既然相信因果,一切都在因果的法令中。我們最大的法就是因果,因果的法沒有任何錯失。世間的法令或許有不完善的地方,或許需要修改,今天這樣,明天那樣,但我們學佛、念佛的人如果信因果的話,自然合乎世間法。對於公民,有國家對於公民的要求;如果你是人大代表,你是立法委員,你有你提出建議的許可權。

 

       問:那老百姓只能安份守己了?

 

       答:民主社會有民主社會的要求,但基本上來講有一個社會的規則和法令。我們佛教徒要做遵紀守法的表率。怎樣做表率呢?我們不說這個法令合理不合理,因為之所以有這個法令的存在,是眾生的共業所感,或者是有看不見的因果。我們做為一個念佛人,我們就去執行它;你要是違背它,你就要付出代價。比如永明延壽大師,他就用官錢放生,違背了法律。永明延壽大師他不懂得佛法嗎?他懂,那他為什麼這樣做呢……

 

       問:順因果,是不是因果比法律大?

 

       答:不是大不大的問題。我們也可以想像的到,永明延壽大師他放生,從形式來看,他是拿國家的錢在放生;從本質來看,他不是拿國庫的錢在放生,他是在拿他自己的生命在放生。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他這個事情被發現之後,他當時犯的這個罪是要殺頭的。當時的國王就跟執刑的人說:「你到刑場觀察他的動靜,如果砍頭的時候他嚇得磕頭求饒,那就不管他。」——因為這個國王不是一般的國王,他也是信佛的,也是擁護佛教的。可是國王總要維持國家的常規,不能說「你是國王,你是信佛的,我也是信佛的,我用國庫的錢放生算什麼呢?」所以國王就說:「如果是這樣,你就執刑;如果他面不改色,你就來回報。」執刑官就去了,結果永明延壽大師一點都不慌張,一點都不後悔,而且很從容。執刑官就趕緊報告國王,國王說:「那好,他就不用受刑罰。」所以,永明大師放生,他懂得因果,也懂得法律,他是拿自己的生命在放生,他也做好準備了,「一旦發現要宰我,我很高興」。如果你也搞這一套,逮住你了,你嚇得要命,「對不起、對不起、我錯了」,那就不行了。

 

       世間的法令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完備的,肯定是要修改的。如果你說「既然這樣,我來推動」,那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

 

       問:是非是沒有標準的,因人而定。但是人的行為應該有個標準吧?

 

       答:你問了好幾個問題,都跟你的了生死沒接上關係。但我還是回答,這個還是要結合我們自己的情況。世間的對錯也有標準,如果是非沒有標準,這個世間就亂了。什麼是標準?就是剛剛講的倫常,五戒、十善。利人利他的,我們就去做;害人害他的,我們就不去做。所以,利人利他就是一個標準。這是站在我們人道的標準,如果拿更高的、行菩薩道的標準來衡量,又另當別論了。

 

       所以當然有標準,沒標準憑什麼立法啊?

 

怎麼讓父母親近佛法

       問:我想介紹念佛法門給我的母親,我母親就說:「我又不做壞事,我一輩子老老實實、本本份份的……。」我的第一個問題是怎麼讓父母來親近這麼好的法門?第二個是念佛的時候如果迴向說「希望我父母百年之後能蒙彌陀接引」可以嗎?

 

       答:你這個發心一定能給他們帶來好處,而且今生一定能見到效果。至於說怎樣能讓母親早一點親近佛法,我想有兩點:第一,你本人進一步孝順,讓他們沒話說。不要把宗教的道理灌輸給她,而是用行動來影響她。第二,在佛法方面,可能也要加強,就是你能夠辯才無礙,比如你母親說「我又不是壞人」,好像她感覺壞人才念佛。母子的關係,還是有機會影響她的,只是她的善根和因緣還沒有成熟。兒子已念佛,母親已離念佛不遠矣。你這樣的發心很好。

 

見未真,勿輕言

       問:我在學習《弟子規》,書中有一句「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可是我往往是對一件事或一句話,我感覺它對,在還不是非常清楚的時候,我就堅定了我應該去相信它,這樣子好像跟書上說的有一點點矛盾。就像今天晚上,我接到通知說六點半在校門口集合,要去幹什麼我不知道,可是我知道我應該來,我一定會來。就是這樣一個問題。

 

       答:年輕人學《弟子規》,讓我感到很慚愧,我自己都沒好好學。剛才說的兩句話「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非常好。「見未真」說的是我們對一件事情的見解,或者對一個道理的把握。比如剛才十地菩薩的問題,我對這個問題就是「見未真」。如果我硬說他是或不是,那就不妥當了。所以這件事情我就不能輕易下結論。我們是學淨土宗的,我們對別的宗派,比如說禪宗,我們不瞭解,別人問到,如果隨便講「哎呀,那個不行」,這樣就顯得我們很膚淺,顯得我們太草率。其實很多事情我們都是孤陋寡聞,這些事情我們不能輕率地表態。

 

       我們現在講念佛,當然,念佛一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不用謙虛,這個是「見真,非輕言;知的,非妄傳」。經證、祖師的教言都非常明顯地擺在這個地方。

 

       如果我們對這個法門不瞭解,聽別人說「念佛就往生」,你說:「哎呀!就那麼幾個字,念了就往生,這怎麼可能?」如果你這樣說,從淨土宗來講,很明顯你就是破壞了規矩,就不像弟子了,因為你見未真,怎麼可以隨便亂講?有人可能覺得他見真了,這個需要閱歷、智慧。

 

有所懷疑,無礙往生

       問:「信得著人,才信得著天。」可是現在朋友之間有時候一些小事都信不著。談到錢,就更是信不著了。

 

       答:你是說人跟人之間相互會有不信任、懷疑的念頭。「疑」是我們眾生的一個煩惱。眾生為什麼叫凡夫?他就是多疑。他為什麼多疑?因為見未真啊!「是還是不是?對還是不對?好還是不好?」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多疑,而且一個受過騙的人更容易多疑。

 

       我們在這個世間經常被騙。怎麼經常被騙呢?就是客觀現實跟我們的主觀願望相反。比如說我們希望幸福,可是現實經常讓我們感到很不幸。我們希望活到一百歲,可是活到七十歲就要到醫院,就快不行了。我們希望青春常在,可是也不可能。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在輪迴的生生世世當中,我們希望永遠健康,可是天天演變著無常的事實,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智慧。我們說:「哎呀,為什麼你騙了我?」其實沒有人騙你,騙你的是你自己的心。這種累積會讓你遠離真理,所以修行第一是見道位——親眼看到了真理。真正說起來,這是不容易的。按大乘菩薩來講,大概是要十信位,那也是不容易的,十信位就不是我們這樣的根性所能達到的。

 

       所以,多疑是我們凡夫的本性。雖然如此,可是我們如果能念阿彌陀佛的話,那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阿彌陀佛值得信靠。甚至說,念阿彌陀佛也有懷疑心,因為我們畢竟是凡夫,「我念阿彌陀佛到底能不能到極樂世界?誰看見了?法師這麼講,我又沒死過,又不能死第二遍……」,難免有懷疑。「到底有沒有極樂世界?」有人學佛很久了,還在問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也很正常,我有一個同學就問:「我想信佛,信不來,怎麼辦?」我說:「信不來表示佛是真的;信得來,我們這種凡夫、這種心計,信得來的,那就很簡單了,就信人民幣嘛!」佛法,信不來,才要信。信得來的,人民幣,誰信不來?通通信得來。

 

       我們念著佛,即使心中還有所懷疑,也百分之百往生!就像我們第一次坐船一樣,茫茫的大海,沉沉的夜空,洶湧的波濤;我們可能是心甘情願上的船,也可能是稀裏糊塗上的船。船長安慰說:「哎呀!小夥子,我跑這條航線已經是老船長了,一年都多少個來回,肯定可以把你從黑暗帶到光明的彼岸!」但是我們心裏還是不免擔心:萬一撞到暗礁怎麼辦?對不對?所以欄杆抓緊一點。

 

       坐過飛機的人就知道,第一次坐飛機的時候,肯定都是擔心的。我家姐就跟我說:「我第一次坐飛機,一上飛機就念佛,一口氣都沒有停。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坐上了好害怕。」旁邊的人問她:「你在做什麼?」她說:「我在念佛。」旁邊的人都感到很安慰,因為她念佛也保佑了他。

 

       這句佛號的力量體現在哪裡?就體現在半空中。在雲空裏面,雷電一來,「哢!」飛機的翅膀打掉一邊,這時候你靠誰呀?靠你的權利、地位或智慧?靠你身體好?什麼都靠不上。這時候你想起來,還有一句阿彌陀佛,你就會抓著這句佛號,感覺他特別實在。在陸地上,一般人會覺得錢很實在、佛號不實在;到了半空中,就會覺得他平時最看不起的、感覺最輕飄飄的佛號,這個時候最實在。

 

       我經常看到很多人在念佛,你們心中是有主見的,恭喜大家。

 

       人是不容易生信的,但我們念佛就好——好不好?(蓮友答:「好!」)南無阿彌陀佛!

 

信不來,念得來

       問:師父的意思就是說,一定要自己先提起正念,自己先信得著就好?

 

       答:一個客觀的事實,領納在我們心中,這就是所謂的信。並不是說我們幻想出一個目標,然後來相信它,那是信不來的。比如說我今天晚上不在這個地方,你們怎麼能相信有一個法師在?想信也信不來,因為明明不在啊!可是我在,你就信了。

 

       阿彌陀佛有一個極樂世界,那是一個事實,這一個事實領納在心中,這樣很簡單。有人說:「我沒有看見,我沒有抓著,所以信不來。」看不見、抓不著不代表沒有,說不定那就是真理。因為我們在黑暗當中,在無明當中。「我現在還沒信到那個程度,怎樣信也信不來」。信不來,你可以念得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管你信得來信不來,只要念佛就可以了。就像剛才講的比喻,我們信不來,說:「船長!你千萬不要出差錯。」船長說:「你信不來沒關係,像你這樣的乘客我看得多了,你只要坐得來就行了。」所以我們只要做得來就可以了。

 

       所以佛不要求我們信得來,他要求我們做得來就行,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你一向專稱,如果我不救你,我就不成佛!你一向專稱就好了。」

 

       像孩子很小的時候,你叫他信媽媽,他怎麼信得來?他只要吃奶吃得來,他就長得大。

 

       所以,就多念佛。

 

學佛最大的感受

       問:師父學佛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答:謝謝你提這個問題,這也是我最想說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句佛號太好了!希望所有的人都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不花錢,又不費心,又不費力;你可以出家,也可以在家;你可以經商,也可以務農;你可以勤快,也可以懶惰;你可以在道場穿得很整齊地念佛,也可以在家裏很放鬆地念佛。不管怎麼樣,只要靠著這一句佛號,一定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所以希望所有的人,不論人種、信仰、年齡,不論他是什麼身份——包括死刑犯,他們如果念這句佛號,他們也可以去成佛啊!站在佛法的立場,犯罪就是業力啊!就是苦啊!我也希望他們念佛,到西方成佛,那多好!這就是我的感受。

 

       如果這個感受成為我們真實的感受,你會覺得很安樂、很喜悅,你會覺得人生不虛。大家想一想,生而為人,才這一點點高,活在世間幾十年,這麼短的時間,如果真的可以去成佛,你發多大財可以跟這個比啊!沒有任何事比這個更有價值。

 

       在這個世間做事,多麼的不容易!為了活在這個世間,做點生意、做點買賣,那麼辛苦地賺一點點錢,還信不著別人,別人也信不著我們。

 

       你念這句佛號,阿彌陀佛把無量的功德免費送給你,就看你識不識貨,就看你要不要。

 

       而且念佛又不影響你的生活,你願意在家盡孝也可以,你願意出家為法門做事那當然更好。如果你要孝順你的父母,就把這句名號告訴他們,這就是最大的孝心,千方百計、善巧方便地讓他們接受;如果你愛你的妻子,就把這句佛號給她,這是給她最好的禮物,十方諸佛也只能給出這麼好的禮物了!你說:「這禮物不是一枚戒指、也不是幾克拉的鑽石所能比擬的,我這個禮物,十方諸佛也只能拿出這麼好的禮物,我拿來送給你!」如果你愛你的孩子,也是把這句佛號送給他,他在上學的路上就有阿彌陀佛的光明保護著,一生平安,前途光明無量。

 

       如果將來你自己到西方了,結果你兒子下地獄了,你做何感想啊?真的知道這個法門的好處,我們就會不希望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眾生在世間受苦,尤其是和我們關係親密的這些人。

 

       多瞭解阿彌陀佛,多瞭解這句名號的涵義,這是學習淨土法門努力的方向。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會照開我們心中的雲霧。

 

善巧方便

       問:我曾跟母親說六道輪迴的事,她說她不懂。她還在買彩票,為了讓她也念佛,我就告訴她念佛容易中彩……

 

       答:善巧方便度眾生,主要是各種因緣不一樣。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最近因為住在南寧的關係,我也看看報紙(在寺院是不看報紙的),我看到報紙的彩頁特別多,我想:誰看這個呀!原來有人看,我以為人家都跟和尚一樣不看。彩頁多是標出特別有吸引力的,譬如裏面標出一個中了「方彩球」的,結果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個傻瓜也認為「我可能是那個萬分之一」,然後掏錢去買。你的媽媽可能想掙下一些錢給你,碰碰運氣,如果賺了錢,就給你買棟房,也可能她是抱著這樣一個好的想法。如果是你的福報,你住在家裏,福報也會跟著你來;不是你的福報,也不容易得到。你看有多少中了彩票去領獎的時候都戴著面罩,不能給人家看到啊。我跟你說,這個人如果得到四百萬,他最好捐出三百八十萬,他沒有這個福報。領彩券的錢還戴著面罩,何苦呢?為了錢,光明正大的人都不做了。不是你的得不來,該你得的就是你的。

 

       當你媽媽念出這句佛號的時候,她已經中了阿彌陀佛的彩券了,只是她不知道而已。所以你這句話是真實語,阿彌陀佛的彩券是百分之百中獎。

 

貪心不足

       問:在念佛的過程中已經知道必定往生,但是我又很貪心,想要怎麼樣才能達到上品上生?

 

       答:你的貪心還不夠,貪心太小。我也貪心,我希望往生到極樂世界能夠達到一個最圓滿的境界,而且希望所有的人都不用上品、中品、下品,這樣不是更好嗎?如果你在上品上生,別人在上品下生,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很高貴啊?

 

       其實以我們這個法門來講,到了極樂世界是沒有所謂的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的。關於品位,《無量壽經》有「三輩」,《觀經》有「九品」,這個都是一種方便誘導。真的到了極樂世界,那是涅槃的境界,非心智語言可以表達的。雖然說有佛、有菩薩、有聲聞、有天人的這些名相差別,但是經中說他們的內證功德、神通智慧、相好光明——外相、內證都是一樣的,都是完全平等、沒有差別的。沒有差別,為什麼有的是聲聞,有的是初地,有的是二地?佛法的微妙就在差別當中。我們凡夫把「一般高」叫做無差別;佛菩薩不是這樣,是差別中而沒有差別。他們是絕諸對待的境界,因為各自本願的不同,因為種種因緣不同,會顯現有差別,但是他們的內證是完全一樣的。這個如果要做專題講解就要講得細一點。總之要知道:只要到了極樂世界,就成為一種如曇鸞大師講的:「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就是說本來在娑婆世界是有三輩九品的上下差別,到了極樂世界如「淄澠一味,焉可思議」。淄水和澠水是山東的兩條河,兩條河的水是不一樣的。但一流到大海裏邊,就不能分出彼此了,味道都一樣了。我們在娑婆世界有男有女、有智有愚、有富有貧,到了極樂世界就進了阿彌陀佛的涅槃大海,所謂「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一滴水進了大海就像大海一模一樣,不允許、也不可能搞一個特區;到了極樂世界,都是平等無差別的境界。

 

       所以貪心要大一點——所有的眾生去都成佛。

 

國土淨與心淨

       問:有人說往生有兩個層面:一個是這輩子的生命結束了到極樂世界,另一個是這裏就是極樂世界了。

 

       答:對,有兩方面。但是以前面那個為主。「心淨國土淨」是《維摩詰經》所說的。真正說起來,這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事實。雖然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穢土,可是果真是大菩薩來這個世界,他心很清淨,這個世界就是淨土,這叫「心淨國土淨」。我們學淨土法門,對於我們這樣的凡夫,這話要倒過來說,叫做「國土淨心淨」,因為這是我們的根機。比如說假日裏為什麼大家要去公園呢?因為公園比較安靜嘛,鬧市裏不安靜嘛。我們來到公園,就感到心靜了,難到這不是「國土淨心淨」?另一句話說「環境塑造人」,如果是「人塑造環境」,那是要菩薩才行。法藏菩薩他塑造了環境,他創造了極樂世界;那我們創造的環境,就是三毒、三惡道的環境。我們心不淨,所以國土也不淨。如果要達到解脫,就要依託一個外在的依報莊嚴清淨的國土。縱使我們是三毒五惡的眾生,一到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淨了。這裏所謂的「淨」,不是說感覺到比較清涼一點,而是徹底地了悟宇宙實相,是跟佛一樣的那種「常樂我淨」的淨。這種念佛的利益,在我們今天,極樂淨土的光明投射過來,反應到我們身上,也有那麼少分「心淨國土淨」的意思。什麼意思呢?比如說我們原先很煩躁,茫茫然然的,可是念佛之後對這個世間就很淡然,上大街也不感覺那麼嘈雜了;以前對老公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現在老公看他也蠻可愛的——我們的心比較安寧了,這就是托佛法的恩德而稍微有所改變。我想,念佛人如果真正體會到名號利益的話,都會有這樣的改變。你是不是也是這樣?

 

       問:對,有時候聽到樹葉沙沙的聲音,都覺得它們在念佛。現在同學、朋友見到我也都覺得我笑咪咪的。

 

       答:笑咪咪有很多種,有的人是見到錢笑咪咪,有的人是見到心愛的人笑咪咪,有的人見到領導要提拔他就笑咪咪。你是念佛笑咪咪,這是尊貴的笑咪咪。希望大家都成為這樣的笑咪咪,好不好?這個蓮花開得很大。我們在這裏笑咪咪,極樂世界彌陀在那裏咪咪笑。大家都念佛,一個跑不掉。

 

極樂西天

       問:我家附近有一個奶奶,做了很多好事,她也經常過來幫我母親,有人說她是天婆,或以前在天上犯錯而下來的人。很多人說她過世之後一定會生天。但是我覺得她去阿彌陀佛那裏更好。我清明節回家送了她一串佛珠,也告訴她下次回來的時候我會送她佛像。但是我有一個問題,就是對於往生這件事情,我自己都還有疑惑,所以我不知道如何去跟奶奶說。而且很多人都告訴她:「你是天上的人,你過世之後一定會生天。」勸她念佛往生,只說「你念佛就可以到了」就可以了嗎?

 

       答:你就告訴她:「你是佛的人,你念佛,走的時候會到極樂天。」對她來講,她年紀大了,不一定要讓她分別天和極樂世界哪個好。天也好,佛也好,她只要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她真能專心,只要念佛就好,一定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人家跟她說「你一定會生天」嗎,她只要念佛,如果講天,就是到「極樂西天」,到阿彌陀佛那裏,沒有任何問題的。

 

       根據你所講,她一定是過去很有善根的。你跟她說:「奶奶!你這麼好,這樣行善,你是佛的人,你要回到佛那裏!」然後陪她念佛。

 

       你自己也一樣,如果你勸了她,她到了西方成了佛,你憑這個功德也可以成佛了。你勸她不會白勸的。

 

       所以不是一定要我們信得怎麼樣才能介紹給人家,而是我們所信仰的物件是不是真實,是不是有這個功能?比如說這裏有一個水果,我以前也沒見過、吃過,但是它如果真有營養的話,我雖然不瞭解它,講不出它怎麼樣,我介紹給別人吃,誰吃了誰就得營養,對不對?

 

貪生怕死

       問:因為是凡夫,所以怕死……

 

       答:對,我也怕死,所以念佛。

 

       問:平常也念佛,也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臨終的時候,可能看見孫子,見了又捨不得。另外,我又看到印光大師的開示裏說不得貪生怕死,覺得這個有矛盾。

 

       答:基本來講,這有祖師的激勵,還有我們自己對自己本身的要求。我們念佛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對於往生這件事情,我們就不能貪生怕死,不是說平常,平常誰都貪生怕死,手被燙到就要縮回來,這是本能。

 

       對於往生,你現在重病了,你死了要往生到極樂世界,你說:「我不願意死,死了要去西方,我不願意去。」這是一個根本知見的問題;如果說生理的本能,就是我們求生的本能,這個凡夫每個人都存在的,我們這個法門的可貴之處就在這裏。

 

       至於臨終家眷的問題,那是看你的心。你的心究竟是不是以往生為主要目的?如果以這個為主要目的,雖然有少許的掛礙,也是不會有影響的。

 

臨終掛礙

       問:會不會現在沒掛礙、到時候有掛礙?

 

       答:不是看那個時候,是看現在。如果我們現在就念佛求生西方,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這樣的心一定會不斷增強,而不會減少。如果你念了二十年的佛,最後捨不得娑婆,不去極樂了,可能這二十年的願心就不是真的了。按道理來講,不大會這樣,任何人的本能都是會走向自己認為最美好的地方,這個是毫無疑問的。

 

       比如說一個足球迷,今晚有一場世界盃比賽,而他老婆說:「今天你要陪我聊天,不能看!」打死他他都要看,絕對不會陪她聊天的,因為對他來說世界盃最重要。

 

       那你心裏面是不是往生最重要?如果這個最重要,沒有什麼能擋住你。如果能擋住你,表示你心中另外一個更重要,這個很顯然。

 

       比如說我明天就要離開南寧了,今天晚上我見了你們會凡情難捨,但是明天我絕對不會難分難捨得從飛機上跳下來。雖然我也很難過,大家有感情,擺擺手,心裏也挺心酸的,但是我最重要的事情還是要坐飛機走啊,這道理是一樣的。我們都曾送人到火車站,或者和親人、朋友、戰友分開,心裏酸酸的捨不得;雖然捨不得,但不也分開了嗎?

 

       所以凡情就是如此,更何況還有阿彌陀佛的加持!

 

       我們現在可能會有兩種心態:一個是擔心「以後萬一執著怎麼辦?」「所以我現在一定要斷掉這種情愛的關係」。這種走下去也會有兩種效果:一個走向好,一個走向不好。走向好就不用說了,就是走向正法,如法地修持,然後以佛法來淨化自己,慢慢看淡。走向不好呢,畢竟這個不是你的真實心,你只是說在嘴上,到時候境界來了,你擋不過;同時你對阿彌陀佛也不瞭解,不瞭解他是怎樣的一尊佛,沒有依靠他,這就壞了。

 

       那我們現在是另外一種目標方向,知道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也知道我們凡夫本來就是這樣的根器,然後把整個心思完全放下來,徹底放下,通身靠倒來念佛。現在我們的身體已經坐在阿彌陀佛的船上(我說的這個「身體」是指我們這個心)。

 

       我們看世間的事情,《核心講記》裏面講過一個比喻,就好像我們上船一樣。我們上船(船還沒開動),一隻腳在岸上,一隻腳在船上。船一開動的時候,就看你的重心在哪條腿。你的重心如果在岸邊那條腿,對不起,你就在岸上。你的重心如果在船上那條腿,你肯定會跟著船。我們也一樣,我們一邊嚮往淨土,一邊還有兒孫,那請問你的重心到底在哪里呢?如果你的重心在娑婆世界,你念佛會怎樣呢?「阿彌陀佛,我念佛保佑我身體要好。阿彌陀佛,我念佛保佑我發財。阿彌陀佛,我念佛保佑我房子大……」你不是把你的生活歸於佛法。如果重心在佛那邊會怎麼樣呢?你的一切,整個的重心會傾向佛那邊,世間的事情,該盡義務的還是盡義務,該照顧孫子的還是照顧孫子,該照顧店鋪還是照顧店鋪,這是在嘈雜中做佛事,人家看不出你的境界高低。可是你的心在佛法那裏,只有你知道,佛也知道,這個很微妙。

 

方便引導

       問:我有一個朋友在醫院,身體不好,發現的時候已經是晚期,他一直有求生的欲望……

 

       答:具體人就具體對待。我剛才所說的是對佛法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對往生有了基本的傾向。你的朋友對極樂世界都還不瞭解,乾巴巴地想活下來,兩條腿都還在岸上,要他往生怎麼可能?所以還要善巧引導,告訴他:「你想活下來,我們也都想活下來。開空頭支票說我們都能活到一百二十歲,但是我們能嗎?這是一個很嚴肅的事實。你要活下來,一旦活不下來,有沒有後路?有一個極樂世界,你願不願去?」方便善巧地引導他,讓他瞭解這個事實。

 

即身成就

       問:我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莫過於了脫生死,念佛法門是即身成就……

 

       答:你理解的「即身成就」是什麼意思?

 

       問:就是今生證得果位。

 

       答:這個要看根機了。善導大師可以,他是得到念佛三昧。我們這個法門是救度凡夫的法門,如果我們今生可以即身成就的話,就不用學這個法門了。我們這個法門是「不斷煩惱得涅槃」,煩惱沒有斷,你還是凡夫,但是涅槃有份,往生已定。只要此界一口氣不來,這裏凡夫肉體一脫,到西方蓮花一開,法身即已顯現,比一般的即身成就高得太多!

 

       即身成就不過幾種:一、得阿羅漢道,我們到西方何止是阿羅漢?二、以禪宗來講是開大悟,我們到西方何止是開大悟?那絕對不會是一個境界。

 

       往生的利益,可以讓我們每一個凡夫都能夠得到的,這是沒法比較的。

 

       我們了生脫死,未必說一定今生要比人家高一籌。只要能了生脫死,就千福萬福了。在這個世間,就是盡我們的能力、做我們的根機所能做得到的,不然很可能就會形成一種障礙。

 

       其實講即身成就,在末法時代真正講即身成就的只有我們淨土宗。其他的宗派,從教理上來講,也都有即身成就的法門,密宗也這樣講,天臺宗也這樣講,但是你要真正修到那個位置。智者大師說他自己是「但登五品」,尚在凡夫位。他都那樣子了,我們還談什麼?

 

       所以,要瞭解這個法門的好處,要瞭解我們的根機,你就會很歡喜,不會覺得不滿足。

 

       我們的根機實際上是非常差的。按聖道門的來講——我們如果修行過就知道,我們的心緒是很混亂的。按淨土門來講,念佛可以到西方成佛,白白給我們佛果,高興都來不及了。所以會覺得說:其他的對我來講,既不可能,也不需要。「不可能」是說不是我們根機所能達到的。「不需要」,像印光大師講的:「有這一句名號念,成佛足矣,不學它法又有何憾?」不學其他法,不會有遺憾,往生成佛就圓滿了。其他任何法門都要斷煩惱才能得涅槃,可是淨土法門是「不斷煩惱得涅槃份」,這就是淨土法門尊貴的地方。

 

       如果要斷煩惱才能得涅槃,基本上是要出家的,而我們在座的各位都是在家人,都還沒有斷煩惱。不管什麼職業,不管什麼身份,都可以得解脫成佛的,只有淨土這個法門。

 

       問:我如果先去學禪宗、密宗,最後即身成就不了了再來念佛,可以嗎?

 

       答:不可以。為什麼不可以?因為你的眼光太短淺了,你現在就是最後,沒有什麼最後了,你已經無量劫流轉,今生就是最後,你試過無量次,已經都是失敗的了,不要再試了。道綽大師講:「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在無量無窮的流轉當中,你肯定遇到過佛,禪、密都學過了,你怎麼又跑來了?這都已經到最後了,你還要到最後。

 

       問:等老了再來念佛。

 

       答:都已經老得不得了了,老眾生了,那個想法是錯的。我們無量劫流轉已經試過很多次了,天上也待過,玉皇大帝你也做過,地獄也下過,禪也學過,什麼都搞過了,就是沒到西方去過,沒有成佛過。如果說過去都沒有試過,你說你再試一次,那還差不多。按照佛法來講,都試過了,那你何必再試?再一個,你想得那麼簡單,你想到老再學,誰知道你一定能活到老啊!無常比明天來得更早,我們怎麼知道一定到老?誰規定五十歲就是老、八十歲就是老?還有那個閒心思啊!那個閒心思就是生死心不切啊!而且你要看人家,在這個時代,即身成就的,你能超得過智者大師嗎?智者大師那麼高的水準,是釋迦再來,在生的時候,一邊弘揚天臺的法華法門,一邊念佛求生西方。這樣的人都走在前面、為你以身示範了,你還要說「我也可以試一下」——不用試!即身成佛談何容易!不敢想像的事情,想都不敢想。

 

念其他的只要念到一心不亂……

       問:我聽人家說,不光是念阿彌陀佛,念其他的只要念到一心不亂也可以成佛……

 

       答:這是邪知邪見,佛經裏沒有這樣的說法。那豈不是這句名號跟「一二三四」是一樣了?那十方諸佛為什麼不讚歎「一二三四」、只讚歎阿彌陀佛的名號呢?

 

名號音聲

       問:阿彌陀佛就是四個音,梵音的念法也不同,廣東人、四川人的念佛也不同,可是念了都往生。我的意思是不是可以不執著這四個音?

 

       答:我們就以剛講的坐飛機的例子,你不念阿彌陀佛,你念「一二三四」,可以嗎?如果現在飛機就要爆炸了,你會念「一二三四」而不念阿彌陀佛嗎?如果說今天翻譯錯了,他念阿彌陀佛念得不準,只要他念的是佛就行了。佛在印度話本來是兩個字——「佛陀」,Buddham,但是這個沒關係,他心裏的指向是佛就可以。

 

       問:如果心裏把「一二三四」想成阿彌陀佛呢?

 

       答:那不行,你怎麼能把一二三四想成佛呢?如果說一開始譯經的人就翻譯成一二三四佛,你念的才是佛的名號。

 

       問:念佛是嘴上的功夫或是心上的功夫?

 

       答:既不是嘴上的功夫也不是心上的功夫。我們念佛是因為阿彌陀佛發了誓願,他說:「你念我的名號,我就救度你到西方極樂世界。」跟你有什麼功夫毫無關係。若說嘴上功夫,念得不溜,念得結巴,也能往生。這個像什麼呢?像電視頻道,你撥這個頻道,你就有感應,這跟你有沒有功夫沒關係。你不撥這個頻道,就沒有感應。阿彌陀佛是以名號度眾生,你念阿彌陀佛,就有這尊佛的光明和感應,你念「一二三四」跟他有什麼感應?

 

       佛的名號,不能把他當成一個簡單的聲音,他就是佛的本身的存在。佛的偉大,佛的不可思議,佛的功能、智慧、光明、功德,就在我們認為是幾個字的佛號聲音當中完全體現出來。

 

       問:梵音的功德和漢音的功德一樣嗎?

 

       答:不分漢音和梵語,只要是念佛就行,只要我們念的是阿彌陀佛就可以了。這個就是不可思議。這個名,我們講「名」和「實」。比如在清代,康熙皇帝也是一個名字。聖旨一到,一聽說是皇帝聖諭,臣子馬上就跪下了。憑什麼呢?也只不過是幾個字,就有這麼大的威德。「康熙皇帝」就寫在聖旨上,為什麼就這麼厲害呢?一個世間的人王就這樣,何況是佛中的佛王?他的名號怎麼可以跟「一二三四」相提並論呢!

 

念「掃帚」掃除心垢不是淨土法門的觀念

       問:以前有一個佛弟子,釋迦牟尼佛就教他念「掃帚」……

 

       答:這是周利槃陀伽尊者的故事,這不是淨土法門的觀念,這是通過念「掃帚」掃除心垢。佛觀機逗教,不會教每個人都念「掃帚」。佛陀觀察周利槃陀伽的根機,他念「掃帚」就可以達到阿羅漢道,這就是佛的不可思議。可是佛陀沒有教我們念「掃帚」,他教我們說:「十方眾生啊,你要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啊。」

 

       周利槃陀伽的根機另當別論,他就是很鈍。「鈍」是什麼意思呢?他們兄弟兩人都出家了,哥哥很聰明,八萬法藏都會背,可是弟弟周利槃陀伽很笨,教了前面忘後面,教了後面忘前面。哥哥就要趕他回家,弟弟不願回家。後來佛陀就教他:「你就一邊掃地,一邊念『掃帚』。」他對佛很有信心,他是用聖道法門戒定慧的方法,一切萬緣放下,內心禪定,等到用功達到一定的程度,本性的智慧自然散發出來,就得到了阿羅漢道。

 

       如果你有這兩下子也可以,你也可以這樣,念「掃帚」也行,念「一二三四」也行。可是看你問這麼多問題,顯然不是周利槃陀伽,你比較聰明啊。

 

兩種本事

       問:一般用乘船來比喻靠他力法門,如果另外用一種比喻說要自己吃才飽,或者東西拿到嘴邊,要他自己品嘗,用這種自力來反駁他力,這兩種比喻哪一種比較靠得住?

 

       答:兩種都靠得住,就看你的本事。你有本事兩種都靠得住,沒有本事一種都靠不住,這個也無所謂反駁不反駁。

 

自力他力

       問:一般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答:對啊!師父告訴你念佛,念不念佛靠你,也是這樣啊。念佛也要你自己念啊,我也不能代你們念。其實這個世間的道理,世間的法則各有不同,世間既有自力的成就,也有他力的成就,我們不可能拿自力去反駁他力。你可以走路來,也可以搭車來,你有什麼好反駁的呢?這兩種都是事實,有什麼好反駁的?就看你自己怎麼選擇。佛法修行也是如此,自力、他力都有經典的依據,你要反駁就是拿釋迦牟尼佛反駁釋迦牟尼佛。

 

       自力不是難一點,也不是難得多,而是難如登天啊!

 

       我們這個時代,絕對是一個他力的時代。不要說跟古代比,就跟幾十年前比,你想想看,每天早上起來做早餐的人可能越來越少,出門靠走路的人也越來越少。大家都用手機,跑路叫人的應該也不多了。出門交通要靠飛機、靠火車,通訊要靠電話、電腦,吃飯要靠飯館,出去住要靠旅社(人家都蓋好了在那裏),出門靠搭車,穿衣服靠別人縫製,哪一件事情是靠自力啊?

 

       所謂他力,也是一種緣起,跟佛法的根本道理不矛盾,不過有偏重於自己一方和假借外在的力量之分。如果究竟來講,講自講他都是站在我們這個立場上——凡夫的分別觀念上來講的,就佛性、就法性,無所謂自、無所謂他。佛性有什麼自他?法性有什麼自他?一真法界哪分自他?佛成了佛就是大家都成了佛了,就是你不敢承擔而已。

 

       我們念佛,就有這句名號幫我們承擔,你接受就是你的。道理都很簡單,不矛盾。

 

信的內容

       問:我以前是學聖道門的,現在開始學念佛。我是亂想凡夫,有時候信,可是過了一陣子又不怎麼信。我想問的是,是不是凡夫都這樣子?其他的蓮友是不是也都這樣子?怎麼來解釋這個信?信的內容是什麼?

 

       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的心也是大家的心,也是古往今來所有念佛人的心,都是這樣。所以,沒有關係,他們都已經往生了,我們也決定往生。「邊疑邊念佛,即得往生」,這是法然上人講的,他難道不是講到我們心裏來了嗎?有念就是有信,沒念就是沒信。不問信不信,但問念不念。「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這是善導大師講的。

 

       有些人會偏頗在自己的感受方面,這會誤導眾生,因為我們畢竟是依靠阿彌陀佛這個物件。你說:「我信得好,信得很扎實。」這是你信得好嗎?信得感動掉眼淚了。「如果我也像你信得這麼好就往生了」,這樣就危險了,這是靠他的感受往生,這個反而是因果顛倒。我們往生是阿彌陀佛發願不虛,說:「你念我的名號,你就往生。」「好,那我就念佛名號就往生。」不是你信到了就往生。

 

       像坐船過海一樣,我是船長,你上了船,你就過海。你說:「哎呀!我信你我信你!」你信可是你還在岸上。

 

       所以不是靠信好、信不好,信是念佛的前方便。是要跟那些認為「沒有阿彌陀佛,哪有這回事」的人才講信。

 

       你在念佛了,所以你不是沒信。

 

       問:原來我以為,要二十四小時、每一分每一秒都信,那樣的話我是不是世俗的事都要放下,就要出家了?接觸到善導大師的教法,才知道就以現在這個樣子來念佛。

 

       答:初學時會這樣,到後來你會覺得這個問題很愚蠢。你跟你老婆在一起,你絕對不會問她「你信我是誰嗎?」然後你老婆回答:「我絕對相信你是誰。」所以瞭解事實之後就是念佛了。善導大師就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他這是很有意義的,講信、講疑,這是繞彎的,後來你會覺得攪舌頭、沒意義,就是念這句佛號。講信、講不信,這個沒有意思。「我相信你是李老師,我絕對相信你是李老師,我二十四小時、每一分每一秒都相信」,講這句話的人是不是要請佛楷給他開副中藥了?一個相信的人,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一向專念,已經不再在我們心中盤算了。「我信得好,信得不好,有沒有二十四小時、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信啊」,沒有這些了。所以就是一向專念。你一向專念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不可說,說出來就是念佛。我們這些罪業凡夫,在這個世間,不念佛你還能幹什麼?對不對?這麼大的好處給我們了,還挑肥揀瘦的,還要搞什麼即身成就的。想法當然是挺好的,但是這個想法晚了一點,兩千年前在印度可能還可以,釋迦佛在的時候,念什麼都行;來到我們這個時代——時代很重要,以聖道門的修行來講,我們生不逢時;按淨土法門來講,生正逢時。現在這個時代,你想想看,現在我們找一個山洞,叫你在裏邊待三天,不讓你出來,行嗎?不行啊,兩天你就受不了了。或者你會認為「我進去可以,可是我的手機要帶進來」。現在的時代跟以前不一樣,以前有手機嗎?有電腦嗎?人家一進山裏邊,一坐很安靜。我們現在在山裏邊,即使沒有看到,也有很多亂七八糟的訊息一直堆積,這些訊息是什麼內容呢?詐騙、盜竊、殺、盜、淫、妄,都是這些訊息,即使住進山洞,也不得安寧。手機就像娑婆世界業障的焊接點,把你焊接在這個地方。

 

       今天這個時代,實在是識時務者為俊傑。一定要知道這個時代的大趨勢,生活一定要仰靠他人力量的成就。

 

       那佛法的修行,仰靠阿彌陀佛。

 

       聖道門說我們的智慧是現成的,每個人的佛性是本來就有的。「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我們本來都有無量無邊的智慧,那為什麼又搞得沒有智慧了呢?就是被我們的小聰明害了,所以也不要什麼開悟,只要你把你的小聰明打死了就行了,小聰明不打死的人,不容易好好念佛。就像老實念佛要「通身放下」、「徹底靠倒」。「放下」、「靠倒」還不夠,還要「通身放下」、「徹底靠倒」。這是印光大師講的話,很有深意。念佛之人,要把你的智慧拋向大海之外。有什麼智慧,拋向大海之外。法然上人講得好:念佛之人要成為一文不識、黑白不辨之身,朝夕念佛也。念佛的人要黑的白的分不清,傻呼呼的,就這樣念佛。因為面對佛這麼高的境界,我們凡夫還在那裏談「怎麼樣可以往生、怎麼樣可以往生,我這樣信得好、信得不好……」,太不自量力了,太不知天高地厚了!你無可語言,無可表達,你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沒什麼好講的,十地菩薩都不敢開口講,你還在那裏講。不要講這些,一聽就知道你太不老實了。

 

       淨土法門是很高的,有些人念佛了都會講一些道理了,「禪我不會講,念佛我會講幾句」。他不知道念佛才是不能講的,不按照經證,不按照祖師的傳承,他覺得他也能講幾句,不知道念佛是佛與佛才能究竟的境界。禪開了悟那還是基礎,還是在小學生裏。「千悟萬悟悟不到,就是一句佛名號」。因為禪開悟是悟到我們的自性,我們雖然有自性,可是畢竟我們是一個凡夫,自性也好,實相也好,我們畢竟還是在因地,不是在果地,不像佛已經圓滿的名號,那是沒有商量的餘地,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也沒有懷疑的餘地,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法然上人說:「妄念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善心生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不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清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無常感深時亦南無阿彌陀佛,無常感少時亦南無阿彌陀佛……。」講一千、道一萬,都不如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如果修到理一心不亂

       問:如果一個人已經修到理一心不亂的時候,是不是也要轉成一向專稱?

       答:「如果」,沒有如果!蕅益大師講,達到理一心不亂,就是破了無明的登地菩薩,現在沒有一個達到的,所以這樣假設性的問題是不存在的。如果真有達到的話呢,一定會念南無阿彌陀佛。

 

念到很清淨,自然就會很想念

       問:如果念得很定心,是不是還要努力地提起這句佛號?

 

       答:這個問題就問得比較實在,但也要留意自己是不是真的這樣。如果念得比較清淨了,就不必用力地提起這句佛號,佛號自然就往下念。你靜靜地念佛,等你念到很清淨,自然就會很想念,而且你自然知道會怎麼樣。

 

學醫和學佛

       我這次到這裏來,住了幾個月。佛楷在中醫方面也教了我一些,讓我對中醫有了一些基本的瞭解,當然不敢和在座的各位比。我覺得我跟各位很有緣,這個緣有多層次的緣。我想,首先,學醫和學佛可以講是相通的。就我來說,第一就鼓勵人家出家做法師,實在做不了法師,就在家做醫師。一個是救人家的法身慧命,一個是讓人家的色身解除苦惱,給眾生安樂。醫生的素質應該具有慈悲心,要做一個好醫生不容易,一定要有慈悲心,希望你們都有慈悲心。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所面對的對象都是病患,他們身體的病痛都會影響到心理的情緒。病患往往會對醫生表達,因為在家裏,兒子、媳婦都不願意聽了,所以他們往往會向醫生多講。我們做一個醫生,尤其學佛、有了佛法概念之後呢,要以慈悲心來對待病患。

 

       在醫學當中,有中醫和中醫的系統。我以前是中醫的鐵桿粉絲,但是對中醫究竟不明所以,當然現在也不是說很瞭解,只是說瞭解一些框架。就好像我們對淨土宗一樣,知道念佛,但是如果不知道善導大師的傳承,你還是不純。像我來這裏這一段時間,也把劉老師的《思考中醫》很費勁地看完了。我看完之後,覺得中醫也有它的傳承關係,這和淨土宗的狀況很相似,有一種斷代的感覺,現在也正在走向復興。

 

       你們各位是雙料博士,又得到中醫傳承,又得到佛法傳承,在這樣的世間,真的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法身慧命有阿彌陀佛救度,平常身體的調理又有老祖宗的醫學,所以如果講醫和佛有緣的話,那中醫和佛就更有緣,因為中醫是一個系統的東西,它的一些價值觀,一些哲學觀,和東方的哲學體系之間都有共通的地方,很自然,很親切,所以這是醫和佛之間的另一個層次的緣份。

 

       如果講醫和佛有緣,那和淨土宗、和阿彌陀佛就更有緣,因為阿彌陀佛是無上醫王。我也期盼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念佛人,在中醫方面都做出我們應有的成績,廣大的眾生都渴盼著你們成為一名神醫。人病了以後,甚至會病急亂投醫。有時候醫生比佛還靈,因為立即可以解決身體的痛苦,所以也很感恩大家,也借此機會表達對所有中醫人的致敬。

 

       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