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文集

  1. 善導大師的淨土教及其周邊
  2.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3
  3.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2
  4.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1
  5. 五濁增時多疑謗
  6. 右脇(入住)出胎,大權示現
  7. 阿彌陀佛的形貌
  8. 《淨土宗教理的核心》前言
  9.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國淨土宗發展史實
  10. 關於《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
  11. 譯經史
  12. 讀《淨土教概論》札記一則
  13. 向死而生的淨土法門
  14. 試析《觀經疏》「化前序」
  15. 曇鸞道綽樹淨土宗萬世不拔之基
  16. 曇鸞與道綽
  17. 量子力學證實:彌陀淨土真存在
  18. 淨土泛論
  19. 淨土感言
  20. 淨土教思想信仰的特徵
  21. 試論道綽時教相應的淨土判教理論
  22. 善導淨土思想特點與稱名念佛法門的流行
  23. 略論善導往生淨土的境界──「報土論」
  24. 善導念佛思想的基本內涵
  25. 善導教學與宋代淨土教──特別以對天台宗的影響為中心
  26. 宋代以後的淨土教與善導
  27. 中國淨土教之時代區分
  28. 論曇鸞的淨土思想
  29. 論《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30. 道綽淨土思想研究
  31. 日本淨土宗的判教論和中國祖師觀
  32. 道綽、善導與唐代淨土宗
  33. 淨土宗十五祖之新判
  34. 玄中寺在中國淨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檢討
  35. 玄中寺與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36. 淨宗二祖道綽和《安樂集》
  37. 「凡入報土」辨正──《安樂集》研學劄記之四
  38. 稱名本願探意——《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三
  39. 「聖道與淨土」辨析——《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二
  40. 「約時被機」解讀——《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一
  41. 再讀《往生論註》
  42. 曇鸞在淨土宗史上的地位
  43. 近代確立蓮宗十三位祖師的過程及其釋疑
  44. 玄中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黃金紐帶
  45. 穿越千年,為師作證
  46. 論善導大師的佛學思想與淨土宗的教義特徵
  47. 道綽《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48. 離業力自然入無為自然之捷徑
  49. 純正的淨土法門能使十方眾生大安心原由之探討
  50. 曇鸞大師
  51. 淨土高僧曇鸞法師的風範
  52. 論淨土宗的成立及其實際創始人的確立
  53. 慧遠與善導之念佛
  54. 辨析信願稱名求生淨土是否為「儜弱怯劣」?
  55. 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的淨土學說
  56. 中國淨土理論的開山者曇鸞
  57. 善導淨土思想之特色
  58. 淨土祖師曇鸞與念佛法門
  5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60. 淨土宗的域外淵源與長安立宗及其後世傳承
  61. 日本淨土宗簡介
  62. 論淨土宗的四大特色
  63. 「人以致用.學以致用」——談談教理研究
  64. 善導「要弘二門判」辨析── 要弘二門是偽命題嗎?
  65. 自家寶藏 失而復得
  66. 鑒真大師淨土信仰探微
  67. 玄中寺與淨土宗
  68. 善導大師及其淨土思想
  69. 道綽《安樂集》探略
  70. 不測之人與不測之《註》
  71. 曇鸞大師歷史地位再探討
  72. 中國人口頭心頭的阿彌陀
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淨土宗文集
top

淨土宗文集

善導「要弘二門判」辨析── 要弘二門是偽命題嗎?

淨度法師

 

       二○一四年初,有人提出要弘二門是偽命題的說法,在佛教界引起關注,在淨土宗修行者中引發較大爭議。本來,在共遵佛經祖論的前提下,就一些重大理念問題,進行適當的討論與辯解,是有必要的。天下僧團是一家,當時出於和合團結的考慮,沒有直接回應。現在,時過兩年,事歸平靜,要弘二門究竟是不是偽命題,恐怕還有很多淨土宗修行者,對此抱有疑慮。今天就這個問題,可以冷靜理性的談一下個人的看法,供淨土宗修行者參考。

 

       一、什麼是偽命題:論命題的三種形式

       我們先看什麼是偽命題?所謂命題,實際上就是一種判斷,通常由主詞、謂詞和賓詞組成,比如「極樂世界是客觀存在的」這個命題,就是一種判斷,它是由主詞「極樂世界」、謂詞「是」、賓詞「客觀存在」組成。再比如,「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這個判斷也是一個命題,它是由主詞「阿彌陀佛」、謂詞「發了」、賓詞「四十八願」組成。所以,命題就是對事物的一種判斷。

 

       那麼,這種判斷是對、還是不對?這就涉及到命題的真假問題,也可以稱為「命題值」或命題的「存在值」。如果判斷是對的,那麼這個命題就以真的形式存在,通常稱之為真命題;比如,「極樂世界是客觀存在的」,這個判斷是對的,這個命題就是真命題。如果判斷是錯的,那麼這個命題就以假的形式存在,通常稱之為假命題,比如「娑婆世界沒有生死輪迴」,這個判斷是錯的,這個命題也就是假命題。

 

       除了真假以外,命題還有一種「非真非假」的「偽」存在值,也就是說,命題本身就有問題,既不是真也不是假,這就是偽命題。比如「東方極樂世界是美好的」,這個命題既非真也非假,因為極樂世界在西方不在東方,主詞「東方極樂世界」根本不存在,無所謂美好還是不美好,所以這就是一個偽命題。再如,「阿彌陀佛創建了東方極樂世界」,這也是個偽命題,因為賓詞「東方極樂世界」是不存在的,無所謂創建與不創建。

 

       綜上所述,命題有真、假、偽三種存在形式,所謂的偽命題,就是非真非假,主詞或賓詞本身並不存在的命題。

 

       二、什麼是要弘二門?

       我們再來看看,什麼是要弘二門?

 

       所謂的要弘二門,指的就是要門與弘願門。門是通入的意思,通入哪裡呢?通入極樂世界。也就是說,極樂世界有兩種通入的修行門徑,一種是要門的修行門徑,一種是弘願門的修行門徑。兩者雖然都通往極樂世界,但修行方法並不一樣。

 

       我們知道,淨土宗提倡信願持名、老實念佛,這個修行路數便是念佛往生門。但也總有人,雖求生淨土,卻不願憑藉念佛,不願老實念佛,而是憑藉念佛以外的其他種種善法,求生極樂世界,這個修行路數就是諸行往生門。

 

       所以,通往極樂世界,就有念佛往生門與諸行往生門這兩種修行門徑。所謂的要門,指的就是諸行往生門;而所謂的弘願門,指的就是念佛往生門。

 

       以上就是要弘二門的說法。

 

       三、是不是偽命題:論要弘二門的客觀存在

       那麼,要弘二門究竟是不是偽命題呢?首先,要弘二門是一個名詞,本身並不是一個判斷命題,當我們說「淨土宗存在著要弘二門」,或者說「要弘二門是真實的」,這個時候才構成一個命題。

 

       推彼之意,既然認為「要弘二門是偽命題」,言下之意就是說要弘二門根本就是不存在的,猶如烏龜的毛、兔子的角一樣,天底下根本沒有這個東西,所以說「淨土宗存在要弘二門」、「要弘二門是對的」,與「烏龜的毛是綠的」一樣,莫說是真命題,它連假命題都不是,只能是個偽命題。

 

       那麼,事實情況究竟如何?要弘二門難道真的如烏龜的毛、兔子的角一樣,是不存在的東西嗎?

 

       前面我們說過,淨土宗裏面,原本就存在念佛往生門與諸行往生門這兩種修行門徑,這個是客觀存在的;而弘願門指的就是念佛往生門,要門指的就是諸行往生門。關於念佛往生門,佛陀在《阿彌陀經》特別專門加以提倡,古往今來,主修念佛往生淨土的人,甚多無數,這是客觀存在的。而關於諸行往生門,佛陀在《觀無量壽經》特別提出日想觀、水想觀、寶地觀、真身觀等十三種禪定觀法,一一行成,都能往生極樂世界;縱使不能修行禪觀,只要以散心狀態,修行世福、或修行戒福、或修行行福,一一行成,都能往生極樂世界。古往今來,有一部分修行者,並不主修念佛,而主要憑藉其他種種善法求生淨土,這也是客觀存在的。

 

       所以,念佛往生門與諸行往生門,本來就出自於佛陀聖典、如來金口所宣,聖言量之經文昭昭,並由歷史經驗所證實,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既然弘願門指的就是念佛往生門,要門指的就是諸行往生門,那麼要門與弘願門就是客觀存在的,這實際上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因此,要弘二門並不是烏龜的毛、兔子的角,而是鐵的事實,「淨土宗存在要弘二門」這個命題是真實的,是成立的,它是真理、真命題,絕不是偽命題,所以「要弘二門是偽命題」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但是,推彼之意,他認為「要弘二門並非善導大師所判」,他說道:「實則善導大師並無此要弘二門之教判,乃是某些人假託善導大師之名而杜撰的偽命題」。

 

       這裏面就有兩層意思:第一、要弘二門是偽命題;第二、要弘二門非善導大師所判。關於「要弘二門是偽命題」,前面已經論述,要弘二門是客觀存在的,並非偽命題。那麼,要弘二門究竟是不是善導大師所判呢?接下來就來討論這個問題。

 

       四、非假命題:論要弘二門乃善導真義

       實際上,要弘二門乃釋迦如來所判,善導大師只是根據佛經創造性的以要門與弘願的名義,忠實的加以說明與彰顯而已。退一步說,即便善導大師沒有要弘的判教,也無妨要弘二門的真理性,但實際上,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善導大師就已經提出要門弘願的概念,這並非後人的杜撰,更非假託善導大師之名。

 

       請看善導祖師《觀經疏》原文:

 

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一)弘願即門

       問:祖師只言「弘願」,未說「弘願門」,豈非增減祖文?

 

       答: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善導大師在《般舟讚》云:「種種思量巧方便,選得彌陀弘誓門;一切善業迴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願」指「設我得佛」,「誓」指「不取正覺」,在此,「願」與「誓」同義,「願」即「誓」也,「誓」即「願」也,「弘願」即是弘誓,「弘誓門」即是弘願門矣,皆是祖師之言,何言增減?

 

       況祖師明言「彌陀弘誓門」,正指「專念彌陀號」,而非「一切善業迴」,其要弘二門之判教端倪已顯於此矣,豈非以「一切善業迴」為要門,而以「專念彌陀號」為弘願門乎!有緣學者請三思之!

 

       況且,所謂「門」者,通入淨土之意也,諸行往生可以通入淨土,故名「要門」;念佛往生,也可通入淨土,豈可不名「弘願門」乎?倘若「弘願」不可加「門」,那麼「弘願」將通往何處?難道不可通入淨土嗎?既然「弘願」可通往淨土,那麼不是「門」又是什麼呢?故善導大師《般舟讚》在「弘誓」之後加一「門」字。

 

       雖皆是「門」,而「要門」之「門」,乃方便之門;弘願之門,乃究竟之門。或有眾生,通過方便之要門,進入究竟之弘願門,故要門之門也含有通入弘願門的意思。

 

       所以,弘願即門,弘願即弘願門,如北京即市,北京即北京市,兩者一也。

 

       (二)正釋文義

       在這段話中,善導大師明確提出「要門」與「弘願」的概念,那麼「要門」與「弘願」要麼是不同的兩件事,要麼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達。這樣,後人的解讀就有兩種:⒈不同釋;⒉相同釋。

 

       1.不同釋

       所謂不同,就是「要門」指諸行往生,「弘願門」指念佛往生,兩者修行方法不同,故祖師說「淨土之要門」與「別意之弘願」,所謂「別意」,即與「要門」有別,與「要門」不同。

 

       什麼是「要門」?祖師說「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散二門」,就是定善往生門與散善往生門,定善往生門指修行定善十三觀往生淨土,如祖師說「定,即息慮以凝心」,端坐一處,息除雜慮,令心靜定,凝心專注於淨土景象的觀想中。散善往生門,指修行淨業三福往生淨土,如祖師說「散,即廢惡以修善」,就是不必端坐一處、息除雜慮,在日常生活中,以平常的散心狀態,廢斷惡業,或修世福、或修戒福、或修行福。「門」即通入,「要」即必要,必須要求定善成就、散善成就,換言之,必須要求善心成就,才能通往淨土,否則,若善惡交攻,則不得往生。末法時期,善心成就的純善眾生少,絕大部分處於善惡交攻狀態,故修行定散要門者難以往生,所以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中說「若欲捨專(修念佛),(定散)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

 

       什麼是「弘願門」?祖師說「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弘願」,就是弘廣的誓願,因彌陀本願廣度「十方眾生」,普救「一切善惡凡夫」,無機不攝,無苦不度,故名「弘願」。弘願即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何以言之?「一切善惡凡夫」,即指「十方眾生」;「莫不皆乘」,即指「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的信願持名;「阿彌陀佛大願業力」,指「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本願力。不論善惡,但以信願持名為因,乘佛願力之增上強緣,必定得生淨土。故「弘願」,即專指第十八念佛往生願;弘願門,就是全仗佛力的念佛往生門。

 

       故善導大師在《般舟讚》說:「種種思量巧方便,選得彌陀弘誓門;一切善業迴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祖師將「一切善業迴生利」與「不如專念彌陀號」相並列對立,認為「一切善業迴生」不如「專念彌陀號」,從而提倡「專念彌陀號」。並將「專念彌陀號」的念佛往生,定義為「弘誓門」。結合到前面要弘二門判,文義非常明顯,「一切善業迴生」就是指「淨土之要門」,而「專念彌陀號」指的就是「別意之弘願」。

 

       要門與弘願門在機、法、力、果四方面都有明顯的不同:

 

       一、機不同:在攝機方面,要門局限在人天眾生,且是純善的人天眾生,故善導大師說「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弘願門普及於一切,既攝受純善的人天,也攝受非純善的人天,乃至造惡之人、地獄鬼畜的惡道眾生,皆在弘願門的攝受拯救之列,故祖師說「一切善惡凡夫」。

 

       二、法不同:要門的方法,是定善十三觀與散善淨業三福;弘願門的方法,是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持名念佛法門;兩者存在巨大的差異,不可同日而語。一方面是難易不同,要門難而弘願易,另方面勝劣不同,要門劣而弘願勝。彌陀念佛法門,非定非散、超越定散,是至高無上之妙法,佛本願力故,令眾生在稱名之中,自然完成佛功德與眾生功德的轉換,聲聲稱名都具足彌陀無上功德,故勝要門定散遠矣;弘願念佛的表現形式雖有種種不同,但法體同是彌陀至善德號,信心同是全仗佛力、齊同往生,平等平等也。

 

       三、力不同:要門,既需自己的定善力、散善力,也需乘托彌陀佛力,故半靠凡力半靠佛力,如祖師說「迴斯二行,求願往生」;弘願門,但以信願持名,全仗彌陀佛力,得生淨土,不論凡夫的定善力與散善力,只論彌陀名號的功德力,故全仗佛力,如祖師說「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

 

       四、果不同:修行要門,百中難得一二,成功率極低;弘願念佛,全仗佛力,萬修萬人去,成功率極高。

 

       以上略論要弘四不同。

 

       末法時代的芸芸眾生,皆處於善惡交攻狀態,難以成就定善、散善的純善心地,唯專修弘願門之念佛,全仗彌陀大願業力,方能百即百生,千即千生,確保今生決定成就也。

 

       以上是要門弘願不同釋。

 

       2.相同釋

       所謂相同,就是說要門弘願是一回事,只是闡述的角度不同,如彼所說:「淨土之要門,具攝定散二門十六觀,此定散二門總攝淨土法門之義理與行持」。也就是說,不論信願持名,還是定善十三觀,以及淨業三福,全部都打包在「淨土之要門」的「定散二門」中。要門之外沒有弘願,念佛法門混同在「要門」中,只有一個要門,不需特別立一個念佛門,故彼說道:「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二尊從來說的即是一門一教,並無二尊二門的意思」。

 

       推彼之意,既然要門總攝淨土一切行,那麼,弘願的意思,無非就是闡述要門之所以得生淨土,乃是仗託佛力之故,除此別無他意。故他認為,要門弘願是一回事,弘願僅是要門之註腳而已。

 

       公允的說,此種說法非全無道理,但僅解《觀經》表面之膚義,恐未會佛陀之深義,不符善導楷定之祖印也,請看下文得失之判。

 

       (三)得失之判

       若將要門與弘願混為一談,不許獨立念佛往生門,將有以下幾種過失:⒈不符淨土三經;⒉不符善導祖意;⒊自相矛盾。

 

       1、不符三經

       不符三經有三:⑴不符彌陀本願之救旨,⑵不符釋尊觀經之教旨,⑶不符阿彌陀經之佛意。

 

       (1)不符彌陀本願

       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唯選取信願持名一行,以為往生正因,說道「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善導大師釋云:「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裏既沒有說定善十三觀,也沒有說散善淨業三福,乃至沒有談及其他一切法門,唯獨談到稱名念佛一法,說明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唯以念佛普度眾生,未曾混濫其他雜善。據此,則念佛往生本來就可單獨成門,本來就不宜與其他善法混為一談;為避免混濫,故祖師以弘願門,特別彰顯之,順彌陀本願救度之旨意故也。

 

       反之,若念佛法門,與定善觀門、淨業三福混雜於要門,則失彌陀本願獨選念佛之救度旨意,令彌陀普度眾生之悲心隱晦不彰,此一失也。

 

       (2)不符觀經教旨

       其解讀「言弘願者,一切善惡凡夫」,認為「善凡夫,修定善十三觀,往生淨土」,而「惡凡夫,臨終懺悔念佛往生」,以為念佛乃下機所為,上機應修定善往生,此即泥於表面之膚義,迷失《觀經》普勸善惡凡夫同念彌陀之深刻教旨也。

 

       何以言之?釋迦如來,在《觀經》雖廣泛宣述定善十三觀,及散善淨業三福,但在最後卻不以此叮囑眾生,唯勸眾生專念彌陀名號,說道「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此即普勸一切定善凡夫、散善凡夫、乃至一切罪惡凡夫,同以信願持名、念佛求生淨土,而非如其所言勸善凡夫修定善、勸惡凡夫修念佛也。

 

       所以善導大師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以念佛一行,乘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以即彰顯釋尊《觀經》教旨:「唯在勸導善惡凡夫同念彌陀」。

 

       加之,《觀經》九品與《大經》三輩,其義相同。而善導大師解釋三輩文明言:「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是勸善惡九品皆應專念阿彌陀佛,並非勸善凡夫修定善散善,勸惡凡夫念佛。

 

       (3)不符彌陀經意

       推彼之意,總不願念佛往生獨立一門,但佛在《阿彌陀經》嫌定散雜善為少善根福德,貶為「不可以得生」,蓮池大師《彌陀疏鈔》解釋說「福德者,《觀經》,則孝養父母等(按語:等指淨業三福,乃至定善觀門);《大本》,則修諸功德等;據此,則(布)施、(持)戒等,乃至立寺、造像、禪誦、苦行一切福業,捨置不作,是謂無福德;但作此福,種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是謂少福德也」,此即斥定善十三觀及淨業三福等為少福德,故蓮池大師判為「揀餘行」。

 

       何謂多善根福德?佛言「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的念佛法門是也!蓮池大師釋云:「今有一法,直捷簡易,即為多善多福;故顯持名,功德殊勝」,又說:「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所以,佛在《阿彌陀經》特顯念佛法門,唯彰念佛往生門,善導大師順佛意故,特以弘願門彰顯之,便於與其餘一切定善、散善有別,而以要門一詞區分之,此乃大暢佛陀三經教意,而彼竟撰文責云「妄自尊大,淩駕佛祖」,其自責耶、責他耶?

 

       2、不符善導

       他不許立念佛往生為弘願門,亦不符善導祖師之意:

 

       (1)不符觀經疏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先於「玄義分」判要弘二門,次於「定善義」第九真身觀,直言道:「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此即明確提出定善十三觀與淨業三福等眾行,雖都是善行,但如果與彌陀持名念佛法門相比,則完全不能比較。為什麼?定散二善,乃凡夫自力功德;信願持名的念佛法門,乃彌陀果地功德,如藕益大師說「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一個是凡夫功德,一個是佛果功德,怎麼能相比呢?所以善導大師說「全非比較也」。

 

       這段話,也充分突顯善導大師將「念佛」與「餘眾行」,嚴格區分之意,對應要弘,則「念佛」為弘願門,「餘眾行」為要門,其義明顯。並非如他所言將念佛與定善等混雜在要門之中,淆亂不清。相反,祖師不但嚴分「念佛」與「餘眾行」,且進一步認為「餘眾行」的功德,遠不及「念佛」,而勸眾生專念彌陀求生淨土。

 

       故善導大師進一步說道: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此《(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這充分說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的念佛往生門,是三經共旨,旗幟鮮明,毫不含糊,故祖師以弘願門立之。若不許別立弘願,與定散混雜於要門,則不但喪失三經教旨,且失祖師開宗專念之義。

 

       大師於《觀經》流通分最後總結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其中,「定散兩門」就是定善十三觀的定善門,與淨業三福的散善門,這兩門統稱為「要門」,而與「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弘願門相對應。祖師認為:釋迦佛雖廣說要門定散,但最終目的在於,引導一切善惡凡夫,統一的導歸阿彌陀佛第十八念佛往生的弘願門,意在眾生,順佛本願,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求生極樂世界。

 

       不論是引要入弘,還是廢要立弘,其義都是一樣。引要入弘,就是先以要門定散,引定散二機進淨土門,後勸歸弘願念佛。廢要立弘,是說在法門的抉擇上,捨要門自力定散,歸弘願佛力專稱。

 

       總而言之,不許立念佛弘願門,將念佛與餘行混濫於要門之中,不符善導祖師專念宗義,不符《觀經疏》楷定之旨趣。

 

       (2)不符正雜之判

       眾所周知,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將一切淨土行,分為正行與雜行,說道:「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什麼是正行?有五種:讀誦、思維、禮佛、稱名、讚供。專讀淨土三經,專思維淨土經義,專禮阿彌陀佛,專稱念彌陀佛名,專讚歎供養阿彌陀佛,即是五種淨土正行。如善導大師說:「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

 

       在五種正行中,善導大師根據第十八念佛往生願,將第四種稱名念佛正行,確定為得生淨土的正定之業(簡稱正業),如祖師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此即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的念佛法門,確定為往生淨土的正定之業,為什麼呢?因為「順彼佛願故」,因為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中唯選取念佛為往生正因,所以順彼阿彌陀佛的本願要求,確定專念彌陀名號為往生正業。

 

       而其他四種正行,皆是助成念佛的助業,故祖師說:「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假如脫離了「一心專念彌陀名號」的念佛中心,而以五種正行以外的其他種種善法,求生淨土,則都是淨土之雜行,故祖師說「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這其中就包括定善十三觀與淨業三福,如果不以念佛為主求生淨土,而以定善十三觀為主,或以世福、戒福、行福為主求生淨土,這些都是雜行。

 

       由此可見,善導大師絕沒有和稀泥,絕不是將念佛與定觀、三福混同一類,而是清清楚楚的將念佛與其他善行區分開,先以正雜區分,後以正助區分,明確念佛正業的核心王者之地位,絕非正雜模糊、君臣不分,將念佛與定觀、三福打包在「要門」中,混為一談,說什麼「淨土之要門……總攝淨土法門之義理與行持」,致使雜善之臣敢造念佛正業之反也。此其不符善導祖師二也。

 

       綜合要弘,則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為主求生淨土的正行往生之道,即是弘願門;而以稱名以外的其餘定散二善為主求生淨土的雜行往生之道,便是淨土之要門。祖師告誡我們應捨要歸弘,捨雜修正也,應知!

 

       (3)不符四部五卷

       混淆要弘,否定念佛往生獨立弘願一門,此意與善導大師《往生禮讚》《法事讚》《觀念法門》《般舟讚》這四部五卷突顯念佛往生門的弘願精神也完全相乖角,今限於篇幅,不能一一論述,僅擇三段以示大概。

 

       一、善導大師在《般舟讚》云:

 

得免娑婆長劫難,特蒙知識釋迦恩,
種種思量巧方便,選得彌陀弘誓門;
一切善業迴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

 

       「一切善業迴生」與「不如專念彌陀號」相對應,顯明「一切善業」不如「專念彌陀」;而「專念彌陀號」即是「弘誓門」,亦即弘願門,也是正行往生之道;而「一切善業迴生」即是要門,也是雜行往生之道。其義明顯,故彼混同正雜,不許別立念佛往生之弘願門者,即與《般舟讚》不符也。

 

       二、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說道: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
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唯有念佛蒙光攝」「專稱名號至西方」,即是弘願門,也是正行往生之道;若不以「專稱名號」為主,而以「唯有念佛」以外的其他種種定善、散善為主求生淨土,即是「淨土之要門」,也是雜行往生之道。善導祖師唯孜孜提倡「專稱名號至西方」的弘願門,而彼竟否定念佛往生之弘願門,豈非不符《往生禮讚》之尊意乎!

 

       三、善導大師在《法事讚》中說道:

 

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其中,「種種法門皆解脫」與「無過念佛往西方」相對應,「種種法門皆解脫」即指聖道門及淨土要門,「無過念佛往西方」指弘願門;「彌陀弘誓」的內容,就是「致使凡夫念即生」。所以要弘二門的理路,在善導大師四部五卷裏面,非常明顯。否定要弘二門,即是否定善導大師四部五卷的根本精神也。

 

       3、自相矛盾

       他自身的說法,也是矛盾而不能自圓其說的,一方面他提倡「老實念佛,求生極樂」,看似提倡專修念佛,另方面又反對善導大師將念佛往生獨立一門而為弘願,總試圖將念佛與其他善行相混雜。試問,如果不許念佛往生從其他種種善法中,脫穎而出,特顯勝妙,獨立為弘願門的話,那麼人們怎麼可能會老實念佛呢?這就像失去根本,徒然希望果實,縱然得到果實,恐怕也是塑膠的造假的果實,不是從內心深處所發出的真實的仰仗佛力、通身靠倒這句彌陀名號,念佛求生淨土,而是夾雜著凡夫定散的自力妄執,不肯全靠佛力,外似「老實念佛」,實則疑根未斷。若果真從內心深處真誠的通身靠倒這句彌陀名號,專念求生,又怎麼可能會反對善導大師獨立念佛往生之弘願門呢?

 

       故希望念佛人能內外一如,理論與實踐相一致也。真誠自省過失,肯定善導大師要弘二門的分判,歸入弘願念佛門,徹底斷除自力我執之疑情,通身靠倒彌陀弘願名號,從內心深處真正的做到「老實念佛,求生極樂」。若這邊說要「老實念佛」,那邊說「要弘二門是偽命題」,用藕益大師《彌陀要解》的話來說,這就是拿著敲門磚子向屋裏打自家親生爹娘。

 

       不許獨立念佛往生一門,非但不符善導祖師,也與蓮池、藕益、印光等諸祖不相符合,此非本文主題,另擇他篇論之。

 

       五、真命題的歸宗:捨要入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的意思,不是要大家去修行定散要門,而是要大家捨要入弘,修行念佛弘願門。所以祖師在《觀經疏》說道:「此觀無量壽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從表面上看,觀經的定善文,是勸導定機修行定善十三觀,哪裡「唯標專念名號得生」呢?原來,這是出自於第七華座觀與第九真身觀。

 

       在第七華座觀中,阿彌陀佛顯現於法會上空,彰顯「但使迴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的第十八念佛往生的本願悲心,「迴心正念,願生我國」,就是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的信願持名,「立即得生」就是佛光立即攝受念佛眾生,令其次生得生淨土。本來,這是勸導韋提希太后及修行定善十三觀的定機眾生,由定觀歸入念佛的深刻教意,而他竟解讀為「這一別意弘願,即是散善迴向亦可往生之意」,可謂風馬牛不相及,大失祖師「定善文唯標專念名號得生」的念佛宗旨!

 

       在第九真身觀中,觀佛三昧成就者,得見彌陀遍照光明,唯攝取信願持名的念佛眾生,不攝其餘行者,故體悟彌陀本願悲心,從而由觀佛三昧,歸入持名念佛。所以祖師解釋說「定善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此即由要門歸入弘願之意也。

 

       同樣的,從表面上看,觀經的散善文,也是勸導眾生修行散善的行福、戒福、世福,求生極樂世界,哪裡「唯標專念名號得生」呢?原來,上輩三品修行散善行福,中輩的中上與中中是修散善戒福,中下是修散善世福,而下輩三品是三福無分的造罪凡夫,其餘要門定散二善都無力救彼,唯彌陀弘願念佛法門,令三福無分的罪惡眾生,脫離地獄苦海,得生西方淨土。由此顯示弘願念佛,功勝散善三福,從而勸導散善眾生,由三福而歸入弘願念佛,故佛讚說「若念佛者,則是人中芬陀利華」,所以祖師才說「散善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因此,佛陀雖廣說定善觀門與淨業三福的要門,但最後捨要門而不付囑,唯勸眾生「持無量壽佛名」。故祖師解釋說:「雖說定散兩門之意,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此即捨要入弘,勸導眾生,捨定散要門,歸入弘願專稱。

 

       所以善導大師確立要弘二門真命題的宗旨,在於以要門托顯弘願,讓眾生捨要門歸入弘願念佛。

 

       《觀經疏》初之「歸三寶偈」說:「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所謂二尊教有二:「二尊二教」與「二尊一教」。前要弘二門判,初開二尊二教之權巧;後要弘廢立文,終歸二尊一教之實義,故結論是二尊一教,二尊之教,唯「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由二尊二教到二尊一教,有權實三階(施開廢)之施設,即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亦有蓮花三喻之開展,即為蓮故花,花開蓮現,花落蓮成。至此,佛之悲心苦心,顯露無遺。

 

       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研究《觀經疏》須有善知識,否則難得其真。可惜其人無善知識,未通徹五部九卷,不知《觀經疏》之宗旨與架構,仍依向來所學聖道門解釋《觀經疏》,即是依文解義、三世佛怨,難免與善導祖師乖角。

 

       六、求同存異,保持團結

       應該說,要弘二門判及對應的正雜二行判,在淨土宗的教理中,具有極其重要的特殊地位,它是在聖道門與淨土門的判教基礎上,對淨土門內在義理上的進一步深化,這不僅充分彰顯釋尊淨土三經的教義以及彌陀本願之深義,且是引導眾生在萬善萬行中獨選念佛、並使眾生歸命彌陀全靠佛力的無上甚深微妙法,這是善導大師對佛教對淨土宗做出的特殊不共的偉大貢獻。善導祖師的思想失傳千年,近來剛剛復興,極大豐富了、拓寬了中國淨土宗的內涵與外延,否定要弘二門判,無疑是在自挖淨土宗的牆腳,自毀淨土宗的長城。

 

       本來,廬山面目可從不同角度描繪,不需要以東面角度之畫面,否定西面角度之畫面,各隨眾生之喜好,有人喜西面之廬山便欣賞西廬之圖畫,有人喜東面之廬山便欣賞東廬之畫面,大家雖有不同,各自存異求同,和而不同,團結一致,共同弘法利生,抵禦邪知邪見,不必外強當前,同室操戈,實是目光短淺之舉也!

 

       中國淨土宗,既是阿彌陀佛拯救眾生的普世性文明,也是在中國經過近兩千年的悠久歷史所土生土長起來的本土固有文化,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基因與血液。讓我們共秉法藏菩薩救世之悲心,立足於阿彌陀佛本願,高舉淨土三經及善導大師的弘願旗幟,沿循曇鸞、道綽、善導乃至印光等,中國淨土宗的兩千年的文明傳承,共同努力奮鬥!

 

       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