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文集

  1. 善導大師的淨土教及其周邊
  2.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3
  3.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2
  4.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1
  5. 五濁增時多疑謗
  6. 右脇(入住)出胎,大權示現
  7. 阿彌陀佛的形貌
  8. 《淨土宗教理的核心》前言
  9.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國淨土宗發展史實
  10. 關於《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
  11. 譯經史
  12. 讀《淨土教概論》札記一則
  13. 向死而生的淨土法門
  14. 試析《觀經疏》「化前序」
  15. 曇鸞道綽樹淨土宗萬世不拔之基
  16. 曇鸞與道綽
  17. 量子力學證實:彌陀淨土真存在
  18. 淨土泛論
  19. 淨土感言
  20. 淨土教思想信仰的特徵
  21. 試論道綽時教相應的淨土判教理論
  22. 善導淨土思想特點與稱名念佛法門的流行
  23. 略論善導往生淨土的境界──「報土論」
  24. 善導念佛思想的基本內涵
  25. 善導教學與宋代淨土教──特別以對天台宗的影響為中心
  26. 宋代以後的淨土教與善導
  27. 中國淨土教之時代區分
  28. 論曇鸞的淨土思想
  29. 論《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30. 道綽淨土思想研究
  31. 日本淨土宗的判教論和中國祖師觀
  32. 道綽、善導與唐代淨土宗
  33. 淨土宗十五祖之新判
  34. 玄中寺在中國淨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檢討
  35. 玄中寺與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36. 淨宗二祖道綽和《安樂集》
  37. 「凡入報土」辨正──《安樂集》研學劄記之四
  38. 稱名本願探意——《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三
  39. 「聖道與淨土」辨析——《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二
  40. 「約時被機」解讀——《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一
  41. 再讀《往生論註》
  42. 曇鸞在淨土宗史上的地位
  43. 近代確立蓮宗十三位祖師的過程及其釋疑
  44. 玄中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黃金紐帶
  45. 穿越千年,為師作證
  46. 論善導大師的佛學思想與淨土宗的教義特徵
  47. 道綽《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48. 離業力自然入無為自然之捷徑
  49. 純正的淨土法門能使十方眾生大安心原由之探討
  50. 曇鸞大師
  51. 淨土高僧曇鸞法師的風範
  52. 論淨土宗的成立及其實際創始人的確立
  53. 慧遠與善導之念佛
  54. 辨析信願稱名求生淨土是否為「儜弱怯劣」?
  55. 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的淨土學說
  56. 中國淨土理論的開山者曇鸞
  57. 善導淨土思想之特色
  58. 淨土祖師曇鸞與念佛法門
  5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60. 淨土宗的域外淵源與長安立宗及其後世傳承
  61. 日本淨土宗簡介
  62. 論淨土宗的四大特色
  63. 「人以致用.學以致用」——談談教理研究
  64. 善導「要弘二門判」辨析── 要弘二門是偽命題嗎?
  65. 自家寶藏 失而復得
  66. 鑒真大師淨土信仰探微
  67. 玄中寺與淨土宗
  68. 善導大師及其淨土思想
  69. 道綽《安樂集》探略
  70. 不測之人與不測之《註》
  71. 曇鸞大師歷史地位再探討
  72. 中國人口頭心頭的阿彌陀
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淨土宗文集
top

淨土宗文集

自家寶藏 失而復得

佛欣法師

晚清久佚佛教典籍回歸中國對佛教的巨大影響

 

       摘要:在人類文化史上,因為承載某一種文化的重要典籍失傳,致使此種文化衰落;也因其典籍的再現,引起此種文化的復興。此種現象,屢見不鮮。佛門宗派的興衰,與其祖典的傳續與否,更是密切相關。末學才學疏淺,試從晚清久佚佛教典籍回歸中國的歷史事件,探賾索隱,顯明自家寶藏失而復得對佛教復興及宗派法脈傳承帶來的巨大影響。
關鍵詞:典籍回歸 楊仁山 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約始於東漢初(公元一世紀初),迄至南北朝(約公元六世紀中葉),此約五百餘年以經典傳譯為主,又有隨分研習、弘傳,完成了佛教作為外來宗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合併。至隋唐時期,油然勃興之諸宗創立,使佛教一掃「外來」之氣息,而成為「本有」之信仰,普及於上自帝王、下至庶民之間;其開出燦爛之花,結為豐碩之果,不僅深遠而持久地影響著國民之精神,且遠布他邦,福蔭異域,成為佛教世界化之成功典範。各宗的開宗祖師以佛之經典,開宗立派,各宗開宗的祖師,無疑是宗派理論的完備體現者,否則不可能開出一大宗派。而後繼之祖師、善知識的著作也很好地傳持了宗派的純正理論,否則不可能維持法門,傳承清淨法脈。

 

       然而,由於歷史上戰爭不斷,又歷經幾次滅佛法難,佛經及著作常常毀於戰火硝煙中,也有的著作有倖免於毀滅,但也在中國失傳隱沒,故也使得有些宗派因祖師著作的失傳,後人在直接研讀經典之時,常有理解之難。當因緣聚合,祖師經典又回歸本土,後世學人方得祖師之心要,才顯宗義之純正,亦使佛教復興於世,眾生廣得大利。

 

       譬如宋初,因受五代戰亂的影響,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等「天台三大部」在中國一度失傳,遂使名盛一時的天台宗一時陷入寂寞慘淡的境地,後由義寂法師從高麗請回「天台三大部」,才有了後來宋代天台宗的復興。又如南山律宗,因唐道宣律祖的「南山三大部」及宋元照律師有關疏釋的失傳,致使此宗長期蕭條,明蕅益大師以天縱之才、奇穎之悟,欲弘律宗,重振佛教,也不得不半途中止。直到清末,道宣、元照二大師著作從日本回流,才略見民國至今的復甦之氣。而對照蕅益大師《重治毗尼》與「南山三大部」,間有乖違,也實屬正常,畢竟祖典不傳,法脈中斷之故。在歷史的長河中,淨土宗則是另一番命運;經歷著鼎盛、失傳、回歸、復興的漫長過程。

 

       今筆者著重梳理晚晴之時,楊仁山居士從日本尋回在中國失傳千年佛教典籍這一歷史事件,並重點闡釋這些典籍對佛教宗派的影響,尤其對淨土宗帶來的深刻影響,這直接關係到末法眾生的解脫之道,顯明瞭釋迦摩尼佛的出世本懷。淨土宗典籍的回歸,佛法真實利益在末法時代得以大放光芒,無數眾生將得到佛法慈悲之救度。

 

       一、大事因緣

       晚晴之際,我國古代翻譯的佛經以及一些祖師大德的著作,經過歷史上多次「法難」,遭受到巨大的損失和破壞,特別是經過清末太平天國時間長達13年之久的戰亂,則更遭到空前的、徹底的毀滅,損失殆盡。民國初年的太虛大師,對晚清時佛教狀況,也曾如此地感歎﹕「迨乎前清,其衰也始真衰矣。迨乎近今,其衰也,始衰而瀕於亡矣。從全球運開,泰西文明過渡東亞,我國之政教學術莫不瞠焉其後,而佛教實後而尤後者。」

 

       然而,歷史的演化,往往使人無法逆料。到了民國二、三十年,佛教界忽然呈現出自南宋以來所未曾有過的蓬勃朝氣。不只是僧眾裡人材輩出,即居士界中的佛學者,其義學精深博大,研佛人數亦不乏佼佼者。

 

       促使現代中國佛教復興的人當然很多,但是其中最具關鍵性的人物,則是楊仁山先生。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的宏姆斯.韋爾契教授譽楊仁山為「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梁啟超在其《清代學術概論》一書中說:「晚清所謂新學者,殆無一不與佛學有關係,而凡有真信仰者,率歸依文會。」

 

       一個世紀以來,無論是學術界還是佛教界,回顧近代佛教的復興,都將楊仁山居士尊為中國近代佛教的先覺者和振興者。

 

       楊仁山(1837~1911),安徽石埭人,自幼喜讀奇書,博通音韻、曆算、天文輿地,及黃老莊列之說。1864年,他在歸省安葬父親時身染重病,病中得《大乘起信論》一書,竟連讀五遍,愛不釋手,洞悉書中奧義,從此遍求佛經、廣學佛法。凡有親戚朋友到外省,他都要委託他們代覓佛典,而見到行腳僧,也必詢問從何而來、有何寺廟、有無經卷。

 

       1865年(清同治四年),楊仁山第一次來到南京,在此結識了一批同道,經常聚會,討論時事和宗教問題,由於多年戰火,經典文物被毀嚴重,明代以前所刻的藏經大多散失,當時學佛信眾幾乎一經難求,甚至連最常見的佛經如《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等也難以覓到。楊仁山與道友對此佛法衰敝、經書難覓的境況,深感痛惜,認為在末法時代,只有佛教經典廣為流傳,才能共沾法益,光大佛法,普濟眾生。楊仁山感嘆:「末法有七千餘年,初分時經論不昌,何能延此長久!」在這樣的情況下,刻經流通,則是當務之急,這也正是楊仁山創辦金陵刻經處的一大因緣。

 

       1866年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楊仁山與諸同志刻成邵陽魏默深(魏源)所輯《淨土四經》,楊仁山親撰《重刊淨土四經跋》。《淨土四經》的刻印,標誌著近代佛教史上極為重要的佛教文化機構金陵刻經處的創立。

 

       二、典籍回流

       因金陵刻經處這一因緣,楊仁山得以暫時辭去董理工程的公務,專事刻印事務。但因在國內尋找到的佛教經典並不多,在刻經處所刻印佛經數量並不多,主要以刻印和發行「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圖」、「大悲觀音像」等為主。為能刻印更多的經典,利益更廣大的眾生,楊仁山更加竭力尋求佛教經典,以刻印流通,因國內的典籍毀壞嚴重,正當楊仁山為尋找佛經祖釋四處收索之時,他有緣得以出使國外,便向國外尋求我國佚失的典籍,在出使期間認識了日本學者南條文雄,正是這一大事因緣,他從日本帶回了無數眾多的隋唐時期高僧大德的著作,因久佚典籍的回歸,開顯了現代佛教真正復興之門。

 

       佛教學者黃懺華對此進行了高度評價:「嘉慶以後,佛教凌夷不振,既而有太平天國之革命,寺字經典,同罹劫火。僅爾如線之佛教,蕩然無存。然未幾石埭大師楊文會出,遠紹紫柏之大業,刊印單行本《藏經》,弘布佛教於海內,又廣求失傳之古籍於海外,於是隋唐諸宗高德之章疏,復歸於中國。千百年之絕學,煥然中興。中國之佛教自是入一新時期。」

 

       筆者在此梳理楊仁山尋回典籍這一歷史,以顯這關係著佛教復興的歷史事件的真實概況。

 

       1878年,楊仁山隨曾紀澤出使英、法,在英國博物館見到國內遍尋不得的我國古本佛經,異常感慨,刻經弘法的決心更加堅定。1881年6月30日,在倫敦日人末松謙澄寓所,楊仁山見到了在牛津大學研究梵文的日本學者南條文雄,第二天晚上又約見於中國公使館,相互探討佛學,相契甚深,結道誼之交。此後,約三十年間,兩人書信往來不絕,相互訪求經典,切磋學問。先是楊文會從南條文雄等處得知,中國許多散佚的佛教重要經典,在日本多有所保存,因而起訪求之意。1890年楊氏內弟蘇少坡赴駐日大使館工作,於是楊氏即通過蘇少坡,託請南條文雄在日本代為搜集購買中國散佚之重要佛典。據現存史料可知,楊氏託請南條文雄搜購古佚佛典,主要在蘇少坡居日期間(1890—1893)。這期間,楊氏先後開具了四份求購書單,所列書目總計有221種之多。其中,經南條氏各方努力搜集到寄給楊氏的有145種,此外再加上南條氏及其他日本友人主動贈與的經書,共計約有283種。據南條文雄寫的一段文字記載:「明治二十四年以後,余與道友(註:指楊仁山)相識,所贈居士和漢內典,凡283部,而居士翻刻卻贈來者殆及10餘部,如曇鸞、道綽、善導、窺基、智旭之書,亦在其中。」

 

       當年楊仁山託南條文雄購得的經書,至今尚有190種860冊完好保存在金陵刻經處深柳堂。古本復存,睹之令人思緒幽幽。而南條文雄在其《贈書始末》中對他們往復搜求贈與佛典的詳細記述,更是讓人感慨系之。楊仁山內弟蘇少坡赴日本時,帶去了楊仁山給南條文雄的信和求購書目,楊在信中說:「因舍親蘇少坡赴貴國之便,特以奉贈《身心語》……唐以前佚書,貴國間有存者,弟欲覓晉時支道林、竺道生著述,另開於後,如可覓得,祈代購數種。倘寺內尊藏之本,不能購買,可屬蘇君鈔稿寄回,不勝盼禱!」南條文雄應楊仁山之請,廣為搜求,得到赤松連城等的襄助:「10月17日,余在西京向赤松連城談及的事情,希望借他藏書寄給楊氏抄寫。11月20日,赤松師寄來書籍,後又收到寄贈書籍7部,因此連同這些書寄給蘇氏,讓他轉送楊文會。」千里迢迢,幾經輾轉,收到南條送來的佛典以後,楊仁山表示了深深的謝意:「承赤松連城君贈書8冊,感謝無極。萬里同風,作法門文字交,誠千古勝緣也。雖未能把臂傾談,而展玩手寫之本,不啻睹面親承矣。」對於前前後後多年來,通過南條文雄尋回諸多隋唐古德逸書,楊仁山不禁感慨萬千,致信南條:「比年以來,承代購經籍,千有餘冊,上至梁隋,以至唐宋,貴國著述,羅列滿架,誠千載一時也!非閣下及東海君大力經營,何能裒集法寶如此之宏廣耶?」

 

       楊仁山得到這些中國宋元以後散佚的重要經論註疏和撰述後,欣喜不已,馬上精心挑選,擇其善者雕版印刷,流通於世。

 

       三、傳承影響

       楊仁山從日本尋回的佛教典籍包含很廣,其中涉及淨土、華嚴、密宗、唯識、三論等諸多方面,且多為隋唐時祖師的註疏或著作,甚至是一宗開宗之作,為一宗之源頭性著作,為祖師開宗之真義,關係著一代宗派的傳承與發展,甚至是一代佛教的靈魂所在,也顯示著眾生解脫真實之利。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戰火與滅法浩劫的銷毀,這些重要典籍多在浩劫中毀滅或失傳,祖師之教理法義也隨之隱沒,後世祖師大德也難得其解,甚至也會誤解、別解的現象,以至於宗派教理在傳承中斷的現象。如今有楊仁山尋回這些重要典籍的大事因緣,人們得見失傳千年的祖師著作,以此因緣,悲心至極之人,獨具慧眼,得見祖師著作之心目,明瞭佛法傳承之精髓,猶如千年暗室忽置一盞明燈,頓然明朗,千年幽室,歷歷在目,不必獨行暗室,摸索探幽。

 

       這些回歸典籍對佛教宗派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並非語言所能闡釋,也非世人所能測知,今筆者僅以短淺之見,粗淺之文,簡而言之。

 

       (一)對三論宗的影響

       三論宗是中國隋唐時代佛教宗派。因據印度龍樹《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百論》三部論典創宗而得名。故名為三論宗,屬大乘中觀派。又因其闡揚「一切皆空」、「緣起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後秦鳩摩羅什傳譯《三論》,盛倡龍樹、提婆之學,為創立三論宗奠定了理論基礎。後來,南朝劉宋時僧朗將鳩摩羅什、僧肇的學說傳入江南。僧朗弟子僧詮,僧詮門人法朗,數代相傳,教義漸趨成熟。法朗門人吉藏集鳩摩羅什、僧肇、僧詮、法朗等人的三論學說的大成,著《中觀論疏》10卷、《百論疏》3卷、《十二門論疏》3卷、實際上就是將龍樹、提婆等的「三論」思想予以中國化,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中國佛教三論宗。其弟子慧灌,高麗國人,後入日本傳弘三論,吉藏大師也成為日本三論宗初祖。

 

       唐末以後,三論宗在中國日漸衰落。楊仁山從日本得回了三論宗開宗祖師的註疏《中論疏》、《百論疏》《三論疏》等三論宗典籍,重新刻印流通。由此三論之法派才能在中國復興流傳於今。錢塘張爾田著有《八不十門義釋》一卷,致力於三論研究的。民國十四年有湘江善因,主講於武昌佛學院,曾著有《中論述義》四卷。近代佛學泰斗太虛大師亦致力於三論研究,著有《十二門論講錄》、《法性空慧學概論》等,當代義學沙門印順法師也是三論學的研究者,著有《中觀今論》、《性空學探源》、《中觀論講記》等重要著作。

 

       (二)對唯識宗的影響

       唯識宗,又稱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名。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而被稱為唯識宗。創始人玄奘曾遊學印度17年,回國後先後譯出瑜伽學系的「一本十支」各論,並揉譯了《成唯識論》,奠定了唯識宗的理論基礎。其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窺基等對該宗典籍競做註疏,在理論上各有發揮。特別是窺基,直紹玄奘所傳,融會貫通,加以發揚,有「百部疏主」之稱,窺基之後,慧沼、智周傳承兩代,各有闡揚。但唯識之學,義理繁瑣,又因唐代以來的唯識學古疏失傳已久,宋以後提倡者漸希,到明代有過一時大振,但晚明的佛教學者的唯識學研究缺乏系統的傳承,對原典的詮釋難以透徹,多有局限和不足。楊仁山對晚明唯識宗慨言「《唯識》古書,亡於元末,明季諸師,深以不見為恨。」

 

       因此,他在與日本南條文雄的通信中所羅列求購的書目中,也列有較多唯識宗的書名,也獲得了較多在中國失傳的唯識典籍。如玄奘大師弟子窺基的《因明大疏》、《成唯識論述記》,圓測疏解的《解深密經》,遁倫的《瑜伽師地論記》等唯識學早期重要著作,均於東瀛一一尋回,陸續付梓。其中《成唯識論述記》被法相宗學者,奉為準繩,自元代失傳以後,500多年,未曾得見,好學之土,每以為憾。日本南條卻購得此書。贈給楊文會,楊如獲珍寶。

 

       有賴於這些典籍的尋回,後來的唯識學研究才得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取得重大成就。千年絕學,亦由是重光!

 

       國學大師兼為革命家的章太炎,亦利用唯識學的三性、四分、八識諸概念,建構起他的「以唯識為宗」的「萬法唯識」的思想體系,並試圖以法相唯識之學來融通莊子齊物論,兼以唯識學的觀念闡明佛教無我平等之主張,「以宗教發起信心」,促進士民奮起。梁啟超則以法相唯識學為基礎,闡述他的「佛教心理學」,並試之與西方康德、馬赫諸家的哲學思想相會通。歐陽竟無繼承楊仁山的佛學事業,開創「支那內學院」,以唯識學為思想取向,企圖回歸斯學原旨,並徹底反思中國佛教諸宗義理,在此種風氣的指引下,支那內學院培養出大批中國佛教的傑出學者,為一時重鎮。楊仁山的另一後學釋太虛,希圖以法相唯識學涵蓋世間一切學術,服務於其「人生佛教」之理想。

 

       可以說,法相唯識學之復興是中國近代思想學術史之一「大事因緣」,不僅影響了近代中國的學術走向,亦間接影響了一時代的文化精神。

 

       現代學者蘇淵雷在他所寫的《略論我國近代學者研究佛學的主要傾向和成就》文中寫道:「明末諸老以《宗鏡錄》講唯識不免有謬誤,楊仁山得《唯實述記》以刊之。然後圭臬不遺,奘、基之研討有路。刻《十二門論》、《百論》等,然後中觀之學有籍,而三論之宗復明。唯其規模弘廣,故門下多材,……可謂盛矣。」

 

       (三)對律宗的影響

       弘一大師,南山律宗的中興者,精研戒律,被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然弘一大師在南山律宗的成就,也得益於南山律的創始人道宣律師「南山三大部」的回歸。唐朝道宣律師開創中國南山律宗,集律宗之大成,世稱「南山律師」,到了宋朝靈芝元照律師重振律宗以後,雖然700多年,每一代都有僧人提倡,然而「其中尚有未盡南山精微」,因為南山三大部——《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隨機羯磨疏》早已失傳。明末藕益智旭因不見古代疏記,僅寫出《毗尼事義集要》。直到清朝末年由浙江海鹽徐蔚如居士從日本請回,然後在天津刻經處刻印刊行,又經弘一大師點校、修持與弘揚,南山律宗方得以復興。

 

       請回南山三大部的徐蔚如,也與楊仁山尋回典籍有著很深的因緣,徐蔚如雖然沒有見過仁山先生,但由仁山先生「教宗賢首,行在彌陀」而得到學佛的門徑,所以對仁山先生非常敬仰,自認為仁山先生的私淑弟子,並著有《楊仁山居士事略》,並於1917年編輯完成《楊仁山居士遺著》,民國八年(1919)金陵刻經處刻版印行。徐蔚如對楊仁山的敬仰從他給周孟由居士的信中可見,他說:「竊謂自楊居士西歸後,當世具正知見,莫過印師。」可見楊仁山在心中的地位與印光大師等同。也許也正因為他對楊仁山的敬仰,為傳承他的弘法精神,也不遺餘力到日本尋找中國久佚的佛教典籍,在這因緣下,尋回了南山三大部,並寫信與弘一大師,希望大師能研習南山律,弘一大師看到之後,精心研習,最終放棄苦研十年的有部,而發願專弘南山律,以此成就了一帶律宗大師,讓淹沒數百年的南山律振興於中國。

 

       (四)對淨土宗的影響

       淨土宗濫觴於慧遠大師,理論的建樹則先由北魏曇鸞大師撰《往生論註》,繼有道綽大師述《安樂集》,終至唐善導大師以彌陀化身之資格、念佛出光之現證,撰《觀經四帖疏》,楷定古今諸師異解;復撰《觀念法門》、《法事讚》、《往生禮讚》、《般舟讚》,規範淨業行儀。淨土一宗巍然確立,大放異彩,教化之盛,如日中天,竟使當時皇都長安,滿城斷肉,遍地佛聲。此後由承遠、法照、少康諸大師續承法流,法化無窮。

 

       然而,約於五代戰亂之後,直至近代千餘年間,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的著作,除《往生禮讚》被唐朝智昇法師編纂於《集諸經禮懺儀》之中,得以保存之外,餘盡失傳。故宋明以來一千多年間,中國有的只是天台宗、華嚴宗乃至禪密諸宗混合的淨土法門,獨獨沒有純粹淨土宗的淨土法門。其原因就是淨土宗賴以開宗立教的根本祖典,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等失而不傳。因此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著作,以及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這些淨土宗傳承的關鍵典籍在唐末以來很少被引用在弘揚淨土宗的大德的著作當中,唯一的例外,是宋朝的元照律師有引用到善導大師的一點思想,那是因為善導大師五部九卷當中的《往生禮讚》,被唐朝智昇法師編成《集諸經禮懺儀》,元照律師有看到。所以元照律師某一些淨土思想是傾向善導大師,而所傾向的那些觀點就是《往生禮讚》裡面所講的。後來高僧大德自修淨土或弘揚淨土,因缺乏這一法脈教典的依據,只好依據本宗的教理來解釋淨土。因而形成了雖然有人在弘揚淨土法門,卻沒有傳承淨土宗的特異歷史現象。

 

       然而善導的《觀經疏》很早即已傳入日本,並被完整地保存下來。楊仁山從日本尋回在中國失傳一千多年的淨土宗典籍,如曇鸞大師《往生論註》、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等,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方得以在中國開顯,這是淨土宗史上具有標誌意義的重大事件,也是整個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

 

       印光大師民國時代人,是離我們最近的一位淨土宗祖師,他是一位通宗通教的大善知識,又是一位從儒入佛、貫通儒佛的大學問家、大修行人、得道高僧。得遇典籍回歸的大事因緣,拜讀了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遺失千年的淨土宗重要的典籍,並立即點校刻行流通,《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談到:「清光緒間,楊仁山居士,由東瀛請來此經《善導疏》、《無量壽經慧遠疏》、《往生論曇鸞註》。皆久佚之法寶,俱為刻行。」

 

       印光大師閱讀善導大師著作後對善導大師讚歎不已,在與人書信中多處對善導大師及善導大師的著作的大加讚歎,如「《觀經疏》閱三遍。善導和尚專以平實事相法門,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觀心、約教等玄妙法門,其慈悲可謂至極無加矣。」「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善導所說,如同佛說。」「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善導和尚《四帖疏》,淨業行者之指南針也。」

 

       印光大師以大悲之心,融合三位祖師的淨土思想,因眾生根機不一,隨機說法,圓融無礙,不離信願持名,提倡「敦倫盡份,閒邪存誠;深信因果,老實念佛。」與人書信中處處展現了淨土宗他力救度,專念名號往生西方的淨土思想。後人把大師一生弘揚佛法之往來書信編成《印光法師文鈔》,有《增廣》、《續編》、《三編》,總共有一百多萬字,風行天下,歷久不衰,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得以彰顯,淨土宗也因此廣為流傳。

 

       時間到了二十世紀末,大師的淨土思想回流中國得到了足夠時間的沉澱,佛教界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關注於曇鸞道綽善導一脈之淨土教法。其中,台灣有慧淨法師於此著力最深,數十年來,窮心竭力,一門深入於善導大師淨土思想,法師所編訂的《善導大師全集》終於完整地呈現於世,使失傳千年的寶藏得以重放光芒,如日光普照中華大地,給人們的心靈提供無盡的福祉、永恆的安慰。法師隨緣教化,著作甚豐,闡釋善導大師淨土教法,平實真切,門下數位弘揚淨土法門的傑出弟子,皆長年蒙其法乳滋養,其編撰演述之法寶廣泛流通於海內外,見者莫不歡喜,十方聞者,熱切渴求。善導大師的教法也借由其弘揚,展現出原子核裂變一般的巨大力量,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念佛行人,逝者歡喜往生,生者安樂生活,極度舒緩了社會發展的巨大壓力,消解其時代的種種污染,同時光耀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世界民族之林提供豐富的精神營養、永恆的安樂依止。

 

       四、結論

       從以上的論述可見,一部佛教祖師著作的回歸,對佛教的復興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這事相後有著深刻的原理,顯明瞭在佛教的發展過程中,傳承的力量之巨大,祖師的著作代表著法脈清淨之傳承,傳承是諸佛菩薩和歷代祖師一代一代傳授下來的佛法,法脈的清淨源流猶如金線,代代相傳無有間斷,如此純正的佛法方能如清泉般流入眾生心中;若佛法傳承中,宗派開宗之著作佚而不見,如無源之泉,縱有流水多為眾流匯合而成,雜而不純,而難免枯竭。

 

       參考書目:

1、《楊仁山居士遺著》
2、《中國佛教史》
3、《楊仁山居士傳》
4、《續高僧傳》
5、《印光大師文鈔》
6、《中國近現代佛教人物誌》
7、《清末日本傳來佛教典籍考》
8、《贈書始末》
9、《與南條文雄書》
10、《懷舊錄》
11、《中國佛教近代史》
12、《金陵刻經處重印經書因緣略記》
13、《金陵刻經處歷史點滴集》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