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文集

  1. 善導大師的淨土教及其周邊
  2.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3
  3.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2
  4.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1
  5. 五濁增時多疑謗
  6. 右脇(入住)出胎,大權示現
  7. 阿彌陀佛的形貌
  8. 《淨土宗教理的核心》前言
  9.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國淨土宗發展史實
  10. 關於《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
  11. 譯經史
  12. 讀《淨土教概論》札記一則
  13. 向死而生的淨土法門
  14. 試析《觀經疏》「化前序」
  15. 曇鸞道綽樹淨土宗萬世不拔之基
  16. 曇鸞與道綽
  17. 量子力學證實:彌陀淨土真存在
  18. 淨土泛論
  19. 淨土感言
  20. 淨土教思想信仰的特徵
  21. 試論道綽時教相應的淨土判教理論
  22. 善導淨土思想特點與稱名念佛法門的流行
  23. 略論善導往生淨土的境界──「報土論」
  24. 善導念佛思想的基本內涵
  25. 善導教學與宋代淨土教──特別以對天台宗的影響為中心
  26. 宋代以後的淨土教與善導
  27. 中國淨土教之時代區分
  28. 論曇鸞的淨土思想
  29. 論《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30. 道綽淨土思想研究
  31. 日本淨土宗的判教論和中國祖師觀
  32. 道綽、善導與唐代淨土宗
  33. 淨土宗十五祖之新判
  34. 玄中寺在中國淨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檢討
  35. 玄中寺與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36. 淨宗二祖道綽和《安樂集》
  37. 「凡入報土」辨正──《安樂集》研學劄記之四
  38. 稱名本願探意——《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三
  39. 「聖道與淨土」辨析——《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二
  40. 「約時被機」解讀——《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一
  41. 再讀《往生論註》
  42. 曇鸞在淨土宗史上的地位
  43. 近代確立蓮宗十三位祖師的過程及其釋疑
  44. 玄中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黃金紐帶
  45. 穿越千年,為師作證
  46. 論善導大師的佛學思想與淨土宗的教義特徵
  47. 道綽《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48. 離業力自然入無為自然之捷徑
  49. 純正的淨土法門能使十方眾生大安心原由之探討
  50. 曇鸞大師
  51. 淨土高僧曇鸞法師的風範
  52. 論淨土宗的成立及其實際創始人的確立
  53. 慧遠與善導之念佛
  54. 辨析信願稱名求生淨土是否為「儜弱怯劣」?
  55. 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的淨土學說
  56. 中國淨土理論的開山者曇鸞
  57. 善導淨土思想之特色
  58. 淨土祖師曇鸞與念佛法門
  5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60. 淨土宗的域外淵源與長安立宗及其後世傳承
  61. 日本淨土宗簡介
  62. 論淨土宗的四大特色
  63. 「人以致用.學以致用」——談談教理研究
  64. 善導「要弘二門判」辨析── 要弘二門是偽命題嗎?
  65. 自家寶藏 失而復得
  66. 鑒真大師淨土信仰探微
  67. 玄中寺與淨土宗
  68. 善導大師及其淨土思想
  69. 道綽《安樂集》探略
  70. 不測之人與不測之《註》
  71. 曇鸞大師歷史地位再探討
  72. 中國人口頭心頭的阿彌陀
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淨土宗文集
top

淨土宗文集

五濁增時多疑謗

淨慶居士

  筆者在〈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文中,曾說:淨土宗人,以「信」為本;「疑」乃根本煩惱,由「無明」生,與「不正見」相應,此等心所法,能障礙「念佛」法門之聞熏與行業,故須措意。又引隋.慧遠《無量壽經義疏》卷四之意:惡人不信此法,善人樂聞是教;由此對比,顯示此經之深重與微妙,能令人捨惡、慕修,並去人輕謗、生人信敬。其中已涉及「疑、謗」二法,皆依「無明」而起,《百法明門論》云:「無明(癡)者,謂於諸事理,迷闇為性,……由無明起疑、邪見、貪等煩惱,隨煩惱業,能招後生雜染法故。」此中,「謗」乃菩薩十重戒,攝屬於「不正(惡)見」,與「疑」並為六大根本煩惱。蕅益大師《百法明門論直解》云:

  五、疑者,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及諸善品為業。
  六、不正見者,亦名惡見,於諸諦理,顛倒推求,染慧為性,能障善見,招苦為業。復有五種:……邪見,謂「謗無因果,謗無作用,謗無實事」,及非前四(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所攝諸餘邪執,皆此邪見所攝。」

  《成唯識論.集解》卷6:

       云何為疑?……謂於無我諦實之理,首鼠兩端,狐疑不信,不能決意直前,修諸善業,故善不生。此疑依六事生:一聞不正法,二見師邪行,三見所信受意見差別,四性自愚魯,五甚深法性,六廣大教法。

       云何惡見?……言顛倒者,謂以正為邪,以邪為正。染慧而為體性,招感積集一切苦事,而為業用。謂惡見者,以苦捨苦,此世他世,多受苦故。此一惡見行相差別,復有五種……三、邪見,謂「謗」因果.作用.實事……此見如增上緣,四見所不攝者,皆此見攝。

  若論其義,「疑、謗」與「信、讚」[1]相對,共成三句:1.亦疑亦謗 2.有疑不謗 3.不疑不謗(不疑不謗乃「消極」的止惡,若能又信又讚,則是「積極」的作善)論其體性,「疑」乃不決定(猶豫),「謗」是不認同(反對);也就是對「三寶、四諦、六度,因果、作用、實事」之類的正法,內心不能抉擇、確定,而有動搖(疑);乃至心生瞋惱,且出以(具體)言行的貶損、破壞(謗)。疑,或只是心不確信而自我障礙,「不能決意直前,修諸善業」,但未必於法生謗;謗者,則「顛倒推求,染慧為性」、「以正為邪,以邪為正」、「招感積集一切苦事」,「如增上緣」,不僅個人不認可,又加以毀損[2],不令人信。相較而言,謗法之罪,重於疑惑,因為,疑只障己,謗兼障人。《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12〈密行品〉:「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破滅佛法,多使眾生起不善心,亂和合僧,顯異惑眾,是惡魔伴。……壞敗善根。」

(一)具惡斷善一闡提

  《大般涅槃經》「現病品」第18:

       世有三人,其病難治:一、謗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闡提。

  《大方廣總持經》:

       我從成道乃至涅槃,於其中間所言所說,皆悉真實,無有虛妄。若有愚人不解如來方便所說,而作是言:「是法如是,是法不如是。」誹謗正法,及佛菩薩,我說是輩,趣向地獄。……於如來所說文字,心無信受,復作是言:「此修多羅是,此修多羅非;此偈經是,此偈經非;此法可信,此法不可信。」見正說者,妄作異論,于聽正法者,為作留礙。「此是行,此非行;此成就,此非成就;此是時,此非時」;諸如此說,皆名謗法。

  《大法炬陀羅尼經》<謗法果報品>第14:

      於佛智中,深起疑謗,破滅一切善法根本。……於甚深法,無有信樂,自既不信一切佛法,復教他人多生誹謗,恒樂隨逐極惡朋友,學習愚癡,增長邪見,……如是之人,自於佛法起深障礙,復更令他無量眾生,於正法中,作深障礙。以是因緣,具受種種無量大苦。何以故?以具惡業,斷善根故。所以者何?是人皆由自習愚癡無智邪見,復教多人無智邪見,聞說深法,不能信受,而生輕慢,以輕慢故,不能諮問智人勝法。

  以上經文所云「謗法」(大乘),即是謗三寶,不僅自心起「疑」──「愚人不解,心無信受」「聞說深法,不能信受」「以輕慢故,不能諮問智人勝法」──進而現於言行:「復作是言」「見正說者,妄作異論,于聽正法者,為作留礙」「自既不信一切佛法,復教他人多生誹謗」,這種人就是「具惡業,斷善根」的一闡提,《大般涅槃經》<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22之一云:一闡提等,犯四重禁、誹謗方等、作五逆罪。

  《六波羅蜜經》:

       或復有情,造諸惡業,四重、八重、五無間罪、謗方等經、一闡提等,種種重罪。

       《大般涅槃經》卷10:

  發麤惡言,誹謗正法,造是重業,永不改悔,心無慚愧,……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無怖畏慚愧,不肯發露,於佛正法,無護惜建立之心,毀訾輕賤,言多過咎,……無佛、法、眾。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

  《大般涅槃經》卷5:

       一闡提者,斷滅一切諸善根本,心不攀緣一切善法。

  卷19:

       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見現在及未來世,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闡提,諸佛世尊,所不能治。

   《大般涅槃經疏》卷23:「闡提,具含眾惡,……極惡欲之邊。」或曰「一闡底迦」、「一顛迦」[3],《楞嚴經》6:「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

       有學者整理「一闡提」的特徵云:1.破戒、作五逆罪(而心無佈畏、慚愧,不肯發露);2.不信佛法、因果(不信業報、不見現在及未來世、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誡);3.誹謗佛法(無心趣向清淨善法);4.斷滅善根、不作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5.破壞僧團綱紀(住阿蘭若處,壞阿蘭若法)[4]。這五項似可歸併為「不信(2)」、「誹謗(1.3.4.5)」二類。如是「疑(不信)、謗(破法)」,具眾惡、斷善根(滅佛種),且無(怖畏)慚愧、不(發露)悔改的一闡提人,有沒有佛性?能不能成佛?

  《大般涅槃經》卷20:

       一闡提者,復有二種,一者利根,二者中根;利根之人,於現在世能得善根,中根之人後世則得,諸佛世尊,不空說法。

  卷22:

       謗方等經,作五逆罪,及一闡提,悉名不定,如是等輩,若決定者,云何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乘入楞伽經》卷2:

       捨善根一闡提,以佛威力故,或時善根生。

  這是說,「諸佛世尊,所不能治」的「趣向一闡提道」,其種性是「不定」,也有「利根、中根」二種,因此,諸佛不捨,仍以佛威力(功德)為彼說法,或可熏發其(本具之無漏種子)善根。

  《大乘起信論》云:「唯除疑惑、不信、誹謗、重罪業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圓瑛法師<講義>云:疑故迷真,失於樂也。執故起妄,種於苦也。求大乘者,所疑有二:疑法,障於發心;疑門,障於修行。邪執亦二:我/法二執,障人/法二空真理。除疑令悟真樂,捨執令離苦因。於真不疑,於妄不執,方得於大乘根本法中,發起正信。若有如下「六障」之一,即不能入於真如三昧:1.疑惑,於理猶豫。2.不信,闡提人。3.誹謗,外道輩。4.重罪業障,五逆四重。5.我慢,自恃貢高。6.懈怠,放逸不勤。

  此中,5.6依《無量壽經》之「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可納入疑惑(不信),而3.4即《大經》第十八願之「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謗法之罪尤重。因此,六障可略為「疑、謗」,其重者通於前引《涅槃經》的「一闡提」。而《起信論》造論因緣,也有「除疑、捨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5],「為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遠離癡慢,出邪網」,也就是攝受救護「疑、謗」之人。

 

(二)淨土門之疑謗

  淨土門中,與《大乘起信論》「除疑、捨邪執」類似的有《安樂集》第二大門:「一、發菩提心,二、破異見邪執,三、廣施問答,釋去疑情」。此二部論書,前後呼應,可見「疑、謗(邪執)」於修行、往生之為害甚重,須先除(釋去)、捨(破),乃能於「(方等大乘)[6]正法」或「淨土法門」起信、發心。

  淨土祖師於其著作中,亦多曾提及「疑、謗」,《往生論註》云:

       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癡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若言「無佛、無佛法,無菩薩、無菩薩法」,如是等見,若心自解,若從他受,其心決定,皆名誹謗正法。

  眾生以憍慢故,誹謗正法,毀訾賢聖,捐庳尊長。如是人應受拔舌苦、瘖啞苦、言教不行苦、無名聞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如上種種口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

  這兩段文,於「謗法」的口業(說無佛及佛法,無菩薩及菩薩法)、心行(自解或從他,其心決定),及應受的果報(拔舌、喑啞、言教不行、無名聞)[7],得救的方法(得聞阿彌陀名號及說法),很簡要而完整,由其心「愚痴、憍慢」,而以口造業,是邪見邪行的因果[8]。又設問答云:謗法者除了個人不「願生佛土」,更可能斷滅諸佛菩薩所說「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令眾生不得「教化」之利益。因此「謗正法人,其罪最重」,乃至「五逆」罪也是從「撥無」正法[9]而生。

  其次,《安樂集》卷上/第二大門/第二,明「破異見邪執」者[10]

       彼計大乘無念,但依法性;然謗無緣求,即是不順二諦。如此見者,墮滅空所收。是故《無上依經》云:……「此見者破喪因果,多墮惡道;未來生處,必背我化。」今勸行者,理雖無生,然二諦道理非無緣求,一切得往生也。

  這是「偏解空宗」者,只從「法性」一邊,以為空乃一無所有,近於「斷滅」空。又依此見解,則「信仰淨土就成了與空觀相背的取相之行,非但不得解脫,更增有漏之繫縛」[11],這就是所謂的「謗無緣求」,不順於「二諦」;因為,「理雖無生」而不礙於「先依相求,終則無相」,才是中道之義。何況,「彼淨土所言相」者,即是「無漏、實相」之相,故「雖是取相,非當執縛」[12]。若不通達此二諦圓融之義,而執理廢事,就成了謗法;並引《無上依經》之意,若取偏空而「破喪因果」,罪過甚重。其果報有二:死後「墮惡道」,受極苦;來生「背我(佛)化」,不得救;卷下,第十二大門結尾,引《十往生經》云:

  由是謗正法故,是人現身之中來致諸惡重病,身根不具,……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或乃致死,墮於地獄,八萬劫中受大苦惱,……;久後得出,在牛馬豬羊,為人所殺,受大極苦。後得為人,常生下處,百千萬世不得自在,永不聞三寶名字。

  這對於「謗法」的惡報,講得最完整,生前多受病殘苦,死後輾轉三惡道,再生為人常下賤,更嚴重的是永劫不聞「三寶」之名,故不得薰習佛法,不能出離苦海。此因謗法者,被「外道邪見」所障,其心癡闇,顛倒推求,與佛法正理不相應,故不得聞,或聞亦不信也。

  然而,所引《十往生經》的「十往生法」之第十正念云:

       若於無上道,不起誹謗心,精進持淨戒,復教無智者,流布是經法,教化無量眾生:如是諸人等,悉皆得往生。

  這是正向的開示,作諸善而得往生。然而,如何才能「不起誹謗心」?卷上/第一大門引《涅槃經》云:

  若有眾生,於熙連半恆河沙等諸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聞是大乘經典不生誹謗。……若有於三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書寫經卷。

  第二大門引《涅槃經》云:

       若人過去已曾供養半恆河沙諸佛,復經發心,而能於惡世中聞說大乘經教,但能不謗,未有餘功。若經供養一恆河沙諸佛,及經發心,然後聞大乘經教,非直不謗,復加愛樂。[13]

  這裡反覆引述的「發(菩提)心」,就淨土門之意,應作如是解:

  又據《淨土論》云「今言發菩提心者,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今既願生淨土,故先須發菩提心也」。

  所引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無量壽經》三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是以「願生極樂,成佛度眾」為淨土門的發菩提心,如道隱法師《無量壽經甄解》卷14云:「菩提心者,諸宗各別,其意不同。淨土宗意者,以願生淨土,謂之菩提心也。」因為「願生心」平實易懂,一般人多嚮往,也發得起。娑婆眾生之所以能發此菩提(願生)心,大多於宿世已曾「供養諸佛」,久植善根,故於此五濁惡世中「聞說大乘(經教)」,不僅不起「謗」,甚至「愛樂」之。

  淨土祖師中,對此「疑、謗」惡法最重視,並反覆提撕的是善導大師,其《觀經疏》云: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善根,迴願往生。

  「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唯此一句以為正業,更無餘善。

  但不作五逆謗法,自餘諸惡,悉皆具造。無有慚愧,乃至一念。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教令稱佛一聲。爾時阿彌陀佛即遣化佛、菩薩來迎此人,即得往生。

  這是一般狀態下,愚惡凡夫雖慣於廣造諸惡,唯不作「五逆、謗法」,以此(平生或臨終)念佛,皆得往生。相對的,若已作「疑/謗」之罪,則難以受化得救:

  「謗法」與「無信」,八難及非人,……此等眾生,必無受化之義。

  於一切大乘,不得疑/謗。若起疑/謗者,縱使千佛遶身,無由可救也。

  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然此之二業,其障極重,眾生若造,直入阿鼻,歷劫周慞,無由可出。

  「世、出世」苦樂二種因果……若生疑/謗,即不成福行,世間果報尚不可得,何況得生淨土?

  《觀念法門》云:

       言惡性人者:一即「謗真行偽」惡人,二者「謗正行邪」惡人,三者「謗是行非」惡人,四者「謗實行虛」惡人,五者「謗善行惡」惡人。又,此五種人,若欲願歸佛,不能自利,亦不利他人;……上至諸佛、賢聖,人天六道一切良善,此等惡人所譏恥辱也。

  這五種凡夫之機的惡性人,行五惡而謗五善,也就是「眾惡奉行,諸善莫作」,沉淪於顛倒夢想中,與《往生論註》的「外道相善,亂菩薩法;無顧惡人,破他勝德;顛倒善果,能壞梵行……」相應,慣於譏謗一切良善,破壞自他利益,令五濁之世、無佛之時,求不退轉之進修,成了難行道。《法事讚》云:

       今得人身貪造罪  諸佛聖教生非毀  非毀聖教罪根深  謗說良善苦常沉  大聖雖有神通力  無能相救益悲心

       十惡五逆多疑謗  信邪事鬼餒神魔  妄想求恩謂有福  災障禍橫轉彌多  連年臥病於床枕  聾盲腳折手攣橛……

       或放縱口業,罵辱誹謗毀呰一切地獄、畜生,……修羅、鬼神眾生,水陸虛空蠕動之類,……人天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

  「毀教謗善」「信邪事鬼」「罵凡呰聖」……,無惡不作,總由於邪見所蔽、煩惱所使而不自在,且受眾苦;這種人,即便諸佛之神通力,也難以救度,徒增其無可奈何的大悲心。因此,如是「下輩下行下根人,十惡五逆謗正法」者,若有(因果)一分業報的自覺與恐懼,即須殷重的慚愧、自責(懺悔),《觀經疏》云:

  無始以來,乃身口意業,所造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等罪,極須悲涕雨淚,深生慚愧,內徹心髓,切骨自責[14]

  《往生禮讚》:

       自從無始受身來,恆以十惡加眾生,不孝父母謗三寶,造作五逆不善業。以是眾罪因緣故,妄想顛倒生纏縛,應受無量生死苦,頂禮懺悔願滅除。

  然而,娑婆眾生多被無明與煩惱所覆蔽,既於佛所開示之正法(佛法背俗)難以起信,更無愛樂(善法欲),則不可能依教奉行,或以法為鏡,自見其惡,而生愧/悔之心;乃至於崇奉外道邪見,反而誹謗正法,成了自斷善根的一闡提;如是之人,無知剛強,幾不可能於身健氣壯之時,生慚行懺而求滅罪或往生也。似此「下品下生」人,唯靠阿彌陀佛大悲願力,乃得救度;這就是「未造抑止(方便),已造攝取(慈悲)」之意,《觀經疏》云:

       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此就未造業而解也。

  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繫屬三界惡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無漏無生之國,永得證悟不退位也?

  若造,還攝得生。雖得生彼,華合逕於多劫。此等罪人在華內時,有三種障: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眾,二者不得聽聞正法,三者不得歷事供養。除此以外,更無諸苦。

  「華合多劫」的三種障,如《無量壽經》云:「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這是其疑、謗之性(業習)的自我障礙[15],是抵償,不是懲罰,故無六道之苦。然而,「華內三障」也是對自力修行(憑個人身分與修持功德而迴向求生)者的方便說,為勸彼「疑惑」佛智者[16],能歸信彌陀的救度,而迴心念佛,仰靠彌陀本願力的攝取,平等往生[17];故其真相是:「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往生論註),「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18](觀經四帖疏)《往生禮讚》云:

       終時苦相如雲集,地獄猛火罪人前。忽遇往生善知識,急勸專稱彼佛名。化佛菩薩尋聲到,一念傾心入寶蓮。三華障重開多劫,於時始發菩提因。

  疑謗之機,縱令一生頑冥,不信佛法、不行懺悔,若臨命終,眾苦惶懼之所逼,幸遇善知識勸彼「專稱佛名」,一心信順,乃至十念,亦得化佛菩薩接引而往生淨土。因此,淨土門的「疑、謗」可說是對《大經》「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的不信(佛智)、不靠(佛力)。對這一類諸佛不度的下品極惡之人,或唯有阿彌陀佛的大悲本願能救、極樂淨土能收,故《般舟讚》云:「六方如來慈悲極,同心同勸往西方。」

 

(三)小結

  如上所引祖師之論,於「疑、謗」二法,有單提、有兼說,有釋其含義、或論其果報,令人聞而生懼,知所反省及懺悔,以求滅罪出苦,乃至解脫成佛;若人於聖道門種種自力法門,不能修行成就;則應轉入淨土門,信受佛力而不疑,專稱佛名而不雜,發願生極樂而不退,則能於念念中蒙佛光明攝受,滅除無始來一切疑謗之罪,平生業成而命終往生也。善導大師《法事讚》云:

       五濁增時多疑謗 道俗相嫌不用聞 見有修行起瞋毒 方便破壞競生怨 如此生盲闡提輩 毀滅頓教永沉淪

  五濁末法,多有十惡、五逆之人,不只個人於佛說不信不行,更對他人修行起瞋破壞,這是極重大的「疑(生盲)、謗(闡提)」之執,本「無可救」,亦「不得生」;唯有「阿彌陀佛」對此下品下生之輩,不棄不捨;是故,釋尊於諸經中反覆宣說彌陀之功德與極樂之殊勝,更有十方諸佛「舒舌相,覆三千」的全方位證誠;如此諸佛同心同聲的勸請,或能令此類惡人,臨終十念而得滅罪往生。

  《徑中徑又徑》卷二引長蘆賾禪師曰:「然則修行緣具,無若西方;淺信之人,橫生疑謗。」念佛往生淨土成佛,本乃「難信」之法,而「疑謗」成性,「罪惡」深重的娑婆眾生,更難起信;全憑阿彌陀佛本願(光明名號)力的加持、攝受,乃能調熟其性而成辦他力往生之業。

  就淨土門,或說「疑乃無明本」[19],又說「唯除五逆、謗法」;然而,雖疑而稱名(邊疑邊念),仍可生邊地(報土之胎宮、疑城、懈慢國);或云「不論淨穢,不論善惡,不論信疑;……凡夫之心,善惡共迷,不可作為出離之要道,唯稱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往生也」(《一遍上人語錄》)。相較言之,「謗」則不念佛,亦不願生(謗無),除非阿彌陀佛大悲大願的調熟、攝受,則不易迴轉得救;因此,疑可成謗,謗重於疑。然而,彌陀淨土門之殊勝,就在於「機法二信」之上上法對下下機[20],法然上人云:

  謂其「機」則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人;論其「行」則十聲一聲,任何嬰兒亦可稱之;言其「信」則又一念十念,任何愚者,亦可發之。……逆謗闡提,乘願力者,往生無疑。不依罪業之有無,唯在本願之信不信[21]

  雖然也有「惡人正機」之說,若逆向思考,則「舉惡攝善」,極惡眾生既也被救而往生,何況其他念佛眾生!

 

註釋:

[1]智旭大師《彌陀要解》跋語:「所願一句一字,咸作資糧;一見一聞,同階不退。或信或疑皆植道種,或讚或謗等歸解脫。」

[2]世間刑法亦有「誹謗」罪:「意圖散布於眾」、「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若用「散布文字、圖畫」方式誹謗,是致刑罰的加重。(台灣刑法刑法第310條)

[3]窺基將「一闡提」巧分:一闡底迦、阿闡底迦、阿顛底迦三種,並以「理性」、「行性」融通,但說明上不很具體,慧沼《能顯中邊慧日論》補足此缺陷。

[4]釋恆清<《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論>

[5]印順法師《大乘起信論.講記》:疑是「猶豫」,即心無定見,不能於佛法起決定信。邪執,約「外道異論,及佛法中不合正理的偏見」說。有了邪執,對於正確的佛法,就不易信受;信受了也會誤解。這兩種,一是「見」,一是「疑」,都是進入佛法的大障礙。如《中論》說:「聞畢竟空,即生見疑。」

[6]中道之理方正而生佛平等也。因此義故,方等為一切大乘經之通名。

[7 《入大乘論》云:「誹謗大乘法,決定趣惡道,……若從地獄出,復受諸惡報,諸根常缺漏,永不聞法音。設使得聞者,復生於謗法,以謗法因緣,還墮於地獄。」

[8]詳見慧淨法師《第十八願講話》第八章:「唯除五逆 誹謗正法」

[9]《俱舍論》17:「緣何邪見,能斷善根?謂定撥無因果」。《般若八千頌》:「何人若造五無間,不及相似謗正法。」因此,《大經》第十八願雖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經》則言:「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而不許「謗法」者,故此乃一切重罪之極。《往生論註》卷上〈八番問答〉:「經言:『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劫重罪。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此劫若盡,復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如是展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不記得出時節;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若無諸佛菩薩說世間、出世間善道,教化眾生者,豈知有仁義禮智信邪?如是世間一切善法皆斷,出世間一切賢聖皆滅。汝但知五逆罪為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

[10]第二大門,破異見邪執者,就中有其九番:第一,破「妄計大乘無相」,異見偏執;第二,會通「菩薩愛見,大悲」;第三,破「繫心外無法」;第四,破「願生穢國,不願往生淨土」;第五,破「若生淨土,多喜著樂」;第六,破「求生淨土,非是小乘」;第七,破「求生兜率,勸不歸淨土」;第八,會通「若求生十方淨土,不如歸西」;第九,料簡「別時之意」。

[11]智隨法師<淨土宗之特質—–指方立相,住心取境>

[12]以上轉引,皆《安樂集》之文。

[13]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四:「其有善男子、善女人,聞無量清淨佛聲,慈心歡喜,一時踊躍,心意清淨,衣毛為起拔出者,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薩非凡人。其有人民,男子、女人,聞無量清淨佛聲,不信有佛者、不信佛經語、不信有比丘僧、心中狐疑都無所信者,皆故從惡道中來,生愚蒙不解宿命,殃惡未盡、未當得度脫,故心中狐疑不信向耳。」

[14]《觀念法門》云:「若諸比丘、比丘尼,若男、女人,犯四根本、十惡等罪,五逆罪及謗大乘,如是諸人,若能懺悔,日夜六時,身心不息,五體投地,如大山崩,號泣雨淚,合掌向佛,念佛眉間白毫相光,一日至七日,前四種罪,可得輕微。」

[15]《往生論註》云:「礙屬眾生,非光礙也。」

[16]龍樹菩薩《易行品》:「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凈者,華開則見佛。」善導大師《觀經疏》:「帶惑疑生華未發,合掌籠籠喻處胎,內受法樂無微苦,障盡須臾華自開」;「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華三昧,疑障乃除。」《往生禮讚》:「疑多邊地久,德少上生難。」慧凈法師《淨土宗特色略說》:疑惑佛智,當下不能化生、不能見佛、聞法證果。…… (胎生)是一種比喻,並不是極樂有三界胎生。又,<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取意):疑心是肉體還在娑婆的意識,專稱彌陀名號的人,有疑、無疑,是深是淺,臨終見佛的當下,疑就消除了。「疑無明」是不解「稱名即救」之理。

[17]《法事讚》云:「以佛願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18]詳見慧淨法師<淨土宗宗旨略說>

[19]疑「本願」是一切無明之根本,眾生生死之根源,法然上人言:「生死之家,以疑為所止;涅槃之城,以信為能入。」清.省庵大師<勸修淨土詩>:疑為信障,故次釋人情以破疑。疑障既除,信心堪發。信心既發,正行斯遵。……休言極樂苦難生,才說難生是障門。(障門有三,一疑業力深重,二疑福力輕微,三疑修行日淺,有此三疑,不得往生。)佛力自能除業力,信根端可拔疑根。(須信彌陀願力深重,尚不棄五逆十惡,何況善人。尚收功於十念一念,況復多念。)

[20]慧淨法師《觀無量壽經》概說(23):「以極惡最下之機,顯極善最上之法」,方法是易行極致,利益是無上涅槃。

[21]慧淨法師 譯《拾遺古德傳》卷四之五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