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文集

  1. 善導大師的淨土教及其周邊
  2.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3
  3.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2
  4.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1
  5. 五濁增時多疑謗
  6. 右脇(入住)出胎,大權示現
  7. 阿彌陀佛的形貌
  8. 《淨土宗教理的核心》前言
  9.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國淨土宗發展史實
  10. 關於《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
  11. 譯經史
  12. 讀《淨土教概論》札記一則
  13. 向死而生的淨土法門
  14. 試析《觀經疏》「化前序」
  15. 曇鸞道綽樹淨土宗萬世不拔之基
  16. 曇鸞與道綽
  17. 量子力學證實:彌陀淨土真存在
  18. 淨土泛論
  19. 淨土感言
  20. 淨土教思想信仰的特徵
  21. 試論道綽時教相應的淨土判教理論
  22. 善導淨土思想特點與稱名念佛法門的流行
  23. 略論善導往生淨土的境界──「報土論」
  24. 善導念佛思想的基本內涵
  25. 善導教學與宋代淨土教──特別以對天台宗的影響為中心
  26. 宋代以後的淨土教與善導
  27. 中國淨土教之時代區分
  28. 論曇鸞的淨土思想
  29. 論《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30. 道綽淨土思想研究
  31. 日本淨土宗的判教論和中國祖師觀
  32. 道綽、善導與唐代淨土宗
  33. 淨土宗十五祖之新判
  34. 玄中寺在中國淨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檢討
  35. 玄中寺與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36. 淨宗二祖道綽和《安樂集》
  37. 「凡入報土」辨正──《安樂集》研學劄記之四
  38. 稱名本願探意——《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三
  39. 「聖道與淨土」辨析——《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二
  40. 「約時被機」解讀——《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一
  41. 再讀《往生論註》
  42. 曇鸞在淨土宗史上的地位
  43. 近代確立蓮宗十三位祖師的過程及其釋疑
  44. 玄中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黃金紐帶
  45. 穿越千年,為師作證
  46. 論善導大師的佛學思想與淨土宗的教義特徵
  47. 道綽《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48. 離業力自然入無為自然之捷徑
  49. 純正的淨土法門能使十方眾生大安心原由之探討
  50. 曇鸞大師
  51. 淨土高僧曇鸞法師的風範
  52. 論淨土宗的成立及其實際創始人的確立
  53. 慧遠與善導之念佛
  54. 辨析信願稱名求生淨土是否為「儜弱怯劣」?
  55. 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的淨土學說
  56. 中國淨土理論的開山者曇鸞
  57. 善導淨土思想之特色
  58. 淨土祖師曇鸞與念佛法門
  5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60. 淨土宗的域外淵源與長安立宗及其後世傳承
  61. 日本淨土宗簡介
  62. 論淨土宗的四大特色
  63. 「人以致用.學以致用」——談談教理研究
  64. 善導「要弘二門判」辨析── 要弘二門是偽命題嗎?
  65. 自家寶藏 失而復得
  66. 鑒真大師淨土信仰探微
  67. 玄中寺與淨土宗
  68. 善導大師及其淨土思想
  69. 道綽《安樂集》探略
  70. 不測之人與不測之《註》
  71. 曇鸞大師歷史地位再探討
  72. 中國人口頭心頭的阿彌陀
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淨土宗文集
top

淨土宗文集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1

淨慶居士

前言

       慧淨法師〈第十八願善導釋[1](二)〉云:「一般念佛人,天天都在念【西方發願文】……要有什麽果,須有怎麽因。」[2]這裡說的是慈雲懺主的〈淨土文〉,又稱〈小淨土文〉,僅二百餘字,收錄在中峰國師《三時繫念》,現今佛教寺院每日晚課幾乎都有念誦,是佛教學人耳熟而詳的文字,更是念佛人的日常行儀,經常被引用[3],或搭配其他警眾文、懺悔文、發願文、觀想文、皈依文、迴向文……,成為完整的一套儀軌。也有對其文義與玄義做詳解的,如聖嚴法師〈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4]、淨空法師講〈慈雲懺主淨土文〉[5]、如本法師〈慈雲懺主與發願文〉[6]、達真堪布〈慈雲懺主淨土文和大慈菩薩發願偈及釋義〉等;或與《往生淨土懺願儀》、《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合講,歸在「作願」門。慈雲懺主(964~1032)是天臺宗十六祖寶雲義通(927~988)之弟子,與十七祖四明知禮(960~1028)同學,前者常呼人為鄉人,曰:「吾以淨土為故鄉,謂人皆當往生,皆吾鄉中之人也。」後者創「念佛施戒會」,結合僧俗男女一萬人,同修念佛、發菩提心,求生淨土。並作《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7]、《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因此,師徒三人都是「教宗天臺,行歸淨土」[8]的高僧,志磐《佛祖統記》〈淨土立教志〉,更將知禮、遵式等人在其中,對於北宋以後彌陀信仰的普傳,有正、反兩面的貢獻,如黃啟江〈北宋時期兩浙的彌陀信仰〉云:

宋以前雖見彌陀信仰,似乎零星散布在幾個淨土高僧所在之地,流傳並不普遍。至宋初,彌陀信仰開始以兩浙地區為核心,向外擴展蔓延,造成宋以後信仰彌陀淨土之風尚。……(天臺)知禮在明州保恩院住持數年之後,與其師弟異聞等建「念佛施戒會」,結合萬人以為一社,並親作疏文,教人念佛。……遵式,往來明州、臺州、蘇州、杭州之間,大肆鼓吹淨土,宣揚禮拜彌陀,率領道俗修懺。……四處講說淨土。遵式熟習各種懺儀,號稱「慈雲懺主」。曾先後依經撰成諸懺法,「圓融三觀,以淨土為依歸」。又依《無量壽經》之說,制定「往生淨土懺儀」,為後世淨土教所遵。……知禮與遵式所做的講經、結社、修懺、施戒、鑄像等佛事,在兩浙之間蔚為風氣。

       這是正面的意義,在唐武宗滅佛而淨土宗三位祖師(曇鑾→道綽→善導)的文獻毀失之後,幸有天臺高僧的慧眼弘揚,彌陀信仰乃得以傳演下來,乃至蔚為其他諸宗行門的歸宿。但相對的,淨土法門卻成了依附諸宗義學而面目模糊的「寓宗」,對一般基層大眾念佛求生的理解與信心,有很大的困難。慧淨法師〈淨土宗簡介〉云:

淨土法門可以分為兩種:一是隋唐淨土,二是宋明淨土。淨土的弘揚,最純正的是在唐朝,也就善導大師這個法脈—–善導大師繼承道綽大師,道綽繼承曇鸞大師,曇鸞是依據龍樹、天親菩薩的淨土思想去註解發揮。……宋明淨土已經摻雜了天臺、華嚴、禪的思想,雖然教理看起來很豐富、很磅礡,可是已經不是純正的淨土思想了。念佛一法是彌陀救世本願,也是釋尊出世本懷,只要信願稱名,就必定往生彌陀淨土。其特色是「勝、易」,「易」—本願稱名,「勝」—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又,<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云:

唐朝末年之後,就沒有善導大師這種思想、內涵了,所傳承的大部分都是以天臺宗的思想為主,像北宋時代的知禮大師或慈雲大師,他們都是天臺宗行人,他們是「教宗天臺,行歸淨土」,……這些大師們的思想著作長期影響後來的中國淨土法門,但可惜完全看不出善導大師思想的影子。

       另,<成佛如林的法門>云:

善導大師這一傳承、這個法脈、這系列著作在唐朝末年就失傳了,以致於自古以來,凡是研修淨土法門的學者或行者,都是依據他們本宗的教理來解釋這個法門。……沒有完全依據淨土法門的經典來解釋淨土法門,導致淨土不成為淨土,聖道不成為聖道。

       而今,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重光於中國佛教界,對於被臺、賢、禪、密、唯識諸宗思想所雜揉、混融淨土論疏及專著,亦可以歷史倒過來的方式,以〈善導.釋〉[9]的純粹淨土宗思想,重新在法義上抉擇、詮釋,讓普天下念佛人暫時不必捨棄這些行之有年的淨土文疏法語,又能以不同的眼光讀到純正淨土門殊勝簡易的(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本義。或可說是從寓宗回正宗,以正宗解寓宗,且名之為「諸宗淨土義」重讀[10]或今(新)詮[11],是一種淨土法義的逆轉回歸或釐清復原。世間人對各種「情境與思想」的理解,幾乎都是「人為(文)詮釋」[12]的表述,與事實(真相)若即若離,因此,最後的結論仍在於個人的理性抉擇與信仰趨向。也就是看(詮釋)的角度與立場,決定了認知的影像[13]。從聖道門看淨土,添加了色彩[14];從淨土門看淨土,回復了白木[15]

 

正文

       此文[16]出自《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之〈正修行願門〉第二「十念門」[17];依其文字結構,略分七段:

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經十念頃。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前三段是從「我」而起的淨土三資糧:(1).信 (2). 願 (3).行;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我今自憶:此生以來,不造逆罪、不謗大乘;

       第四段是從「佛」而發的因地本誓(念佛乘佛願,必生安樂國)的第十八根本願,也是果地功德;淨土法門「本願念佛、往生淨土、成佛度眾」之一切因緣果、信願行,皆以此本誓(果德)為始、為終、為核心。

願此十念(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善根)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不(無)病苦,心無(不)貪戀,心(意)不(顛)倒散,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持(執)金臺,來迎接我,如(於)一念頃,生極樂國。

       第五段是以「我」的念佛為因,得入「佛」的大誓之果,緣「佛」之力,為「我」滅罪增善;此為「現世」之益;第六段是承「佛」慈力,臨終自知,身心安詳,佛聖來迎,即生淨土;此乃「當來」之益;這兩段「現世安穩」為枝末,「臨終往生」乃根本,都攝於(第4段)第十八願的一句名號,一向念佛中。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第七段是依「佛」的不虛作住持力,往生之後即得見佛聞法,開慧度眾,圓滿「我」因地所發菩提願:「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其實,極樂無為涅槃界的的菩薩已無我相人相,與佛及諸上善人一體不二,同德不分。結尾,依慣例另加三句: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第八段結歸於「皈敬(佛法僧)三寶」,佛教一切法事,皆由三寶之加持乃得圓滿。於淨土門,皈依三寶就是皈依「南無阿彌陀佛、本願救度法、如來淨華眾」,一佛一法一淨土,於六字名號中具足無餘;此結語與開篇相呼應,前後一致,同稱:南無阿彌陀佛。

       又,《往生淨土懺願儀》五〈明發願法〉,文義類似,可為參考:

至心發願,願共修淨行人,三業所生一切諸善,莊嚴淨願(作善迴向);福智現前,願得彌陀世尊,觀音勢至,慈悲攝受,為我現身,放淨光明,照觸我等,諸根寂靜,三障消除,樂修淨行,身心潤澤,念念不失淨土善根(見佛菩薩,除障修淨);及於夢中,常見彼國,眾妙莊嚴,慰悅我心,令生精進(夢中常見,彼國莊嚴)。願得臨命終時,預知將至,盡除障礙,慧念增明,身無病苦,心不顛倒(正念知時)。面奉彌陀,及諸眷屬,歎喜快樂。(佛聖來迎)於一剎那,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自在化身,微塵佛剎,隨順眾生,而為利益。能令佛剎塵數眾生,發菩提心,俱時離苦,皆共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廣度眾生,得生極樂)……

       以下即此分段,依〈善導.釋〉的淨土思想,分別詳解。

       我弟子(某某/眾等):

       【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這三句從眾生(佛弟子)的信仰而指向皈依的對象,能歸與所歸[18],以「一心歸命」而生佛三業,相感互應,成為一體[19]。所歸又分依報(極樂世界)與正報(阿彌陀佛),依正雖有主伴,同一涅槃。念佛人歸命教主阿彌陀佛,願生淨土極樂世界,這是發願文的主旨,關鍵在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為眾生修行並建立極樂淨土,將一切內證、外用功德總攝於六字名號,賜予眾生稱念,而發起一心歸命的信受心與願生心,命終即得乘佛願力,蒙佛攝取而往生極樂,速成佛果而廣度眾生。起首三句簡括的表述了淨土法門完整的教理行果。「一心歸命」是念佛人全部的生命與信仰的稟白與託付,充滿了感恩與仰望;也是阿彌陀佛大悲本願的永恆呼喚、無礙光明的平等攝取;生佛相感相應而濃縮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從佛教史探究「一心歸命」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往生論》,是世親菩薩融合了淨土三經的精要,所提煉的淨土宗密意:「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愿生安樂國。」曇鸞大師〈讚阿彌陀佛偈〉:「南無不可思議光,一心歸命稽首禮。」《往生論註》亦云:

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啟。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我一心」者,天親菩薩自督之詞,言念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歸命」即是禮拜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讚歎門。……依舍衛國所說《無量壽經》,佛解阿彌陀如來名號: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阿彌陀。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先勸大眾發願歸三寶》亦云:「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法性真如海,報化等諸佛。……」慧淨法師〈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云:

龍樹菩薩說: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往生論》天親菩薩自言:「我一心歸命」。……是同樣的心情。不顧他人,排除障礙,我儘管一心歸命。自己生死大事,豈可看人臉色而生顧慮……善導《往生禮讚》言:「各聞強健有力時,自策自勵求常住。」此亦是自歸之意。

       〈一心種子喻〉云:

天親菩薩講的「一心」就是一個種子,長行中的「信心」「大悲心」「柔軟心」「慈悲心」「勝真心」「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就像茂盛的枝葉,都是「一心」的內容。「一心」就是菩提種、金剛佛種,……從「一心」展開為「五念」,由五念歸結五種功德,然後成就一菩提果。所以,「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一心歸命時,就決定往生了,就已定下來了,就入正定聚了,就「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了,就成佛決定了。

       慧淨法師〈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云:

「南無」可以從三方面來解釋:(一)從彌陀來解釋就是「歸之命」,「歸回極樂的命令」;(二)從眾生來解釋就是「歸順命」,「歸順彌陀的命令」;(三)另外一個解釋就是「歸還命」,「歸還本來的生命」。我們離家太久、太遠了,迷失了本家,現在到了極樂世界就是回家,回本性的家、如來的家、成佛的家,這個就是「歸命」。

      依【 淨土小常識】〈歸命〉條,取其意而略說如下:

古來對「歸命」的解釋有三種:1.是自身生命歸投於佛,2.歸順佛之教命,3.還歸生命之本源。

淨土宗的解釋也有三種:1.歸順、歸依佛之敕命。所謂「歸命者,順彌陀之敕命」、「南無即是歸命,歸命即是順釋迦、彌陀二尊之敕命。」2.阿彌陀佛的命令,所謂「歸命者,本願招喚之敕命也。」「歸」從屬於「命」,歸順「阿彌陀佛之招喚」的我等的信心,此歸信是彌陀的呼喚徹入我等之心中而生起,3.敬禮。如《十住毗婆沙論》言「歸命禮」。歸命原本於心,也必身業敬禮。

       合上三義,簡而言之,「南無」就是眾生對阿彌陀佛的歸命,「將生死輪迴、煩惱業障、污穢的生命,歸順投靠於阿彌陀佛清淨莊嚴、永恒不滅、自在無礙的生命」,也就是「迴轉娑婆,願生極樂」,其中有厭穢欣淨的安心,及捨自歸佛的(他力)三心[20]能順從彌陀的本願而無疑慮,就是歸命(因地順從名號的功德,果地順從淨土的莊嚴[21])。慧淨法師云:

一心歸命南無阿彌陀佛的念佛人,心是很懇切的,全身心投靠阿彌陀佛,把他的身心、性命,都歸投在阿彌陀佛的救度。他的生命是阿彌陀佛的生命,阿彌陀佛的生命就是他的生命;念佛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就是念佛。他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他,是一體的,是機法一體不離的,這樣才是個念佛人。—–〈演講摘錄/妙好人〉

自歸即是「南無歸命」。身心性命歸於彌陀,與佛一體,心心相印,函蓋相合;佛命生命,一體不離。正覺之佛命,歸命之眾生,生佛一體;佛心有生,生心有佛。—–〈《易行品》略解〉

感恩於彌陀的救度而感恩念佛,但是無所謂感恩,無所謂不感恩,就是存在於內心而發之於稱名,一心歸命,全身靠倒,跟阿彌陀佛之間沒有隔閡,沒有條件。—–〈如母憶子:《念佛圓通章》深義〉

       日.顯意上人《竹林鈔》有「一心歸命」的專論:

一心歸命者,行住坐臥,身口意業,或寤或寐,皆乘於「阿彌陀佛者,則是其行」之願力船,淨土無生之彼岸無不到,……歸命之義中自具三心。三心之要者,一心也,其故者:三心只是信佛之心也,信心之初心名至誠心,中之心名深心,後心名迴向發願心,故《往生論註》云「三種信心」。……善導和尚釋本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之文唯言「稱我名號」,又釋「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顯明歸命之意,是至心信樂而迴向發願之心也。……師云:「十方一切之三寶,皆彌陀之功德也。」念彌陀功德之外更無異三寶,故云一心也。……若有二心,念彌陀之外亦念餘佛者,即是雜修雜行也。……淨土門之歸命者,捨十方眾生生死無常之命,歸無量壽覺涅槃常住之本家也。……彌陀如來於法藏比丘之昔,愍念十方眾生生死流轉之苦,欲與涅槃常住之樂,五劫之間思惟觀察,以何方法能施眾生大悲之利益,而誓言:「十方眾生,願生我果德涅槃常樂之國,歸命我常樂涅槃之無量壽覺,而稱念名號者,若有一人不往生,則不取正覺。」……今淨土之安心者,永捨自力專歸入於他力,即是借命永遠歸奉於佛。……三業六根、色身命根,悉捨而歸佛畢,更無眾生身命,唯佛身命也;……淨土一門者,以歸命之一心為正因,阿彌陀佛之願力為強緣故,名號之法體具足願行之道理也。

       以上所引諸文,即釋「一心歸命」之義,有長有短,皆呼應善導大師【「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思想:乘佛本願力,稱名入報土;以他力三心而歸一心,以「己命歸於佛命、歸順佛之教命、還歸生命之本源」為至誠的歸命。歸命,是把世俗(虛假無常)的生命歸投於阿彌陀佛(救度回歸)的命令,其中有佛的招喚,也有我們的回應—–這是能歸,至於所歸者何?慧淨法師〈凡夫入報〉云:

8.阿彌陀佛,是酬因報身;極樂淨土,是酬因報土;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此是彌陀本願。如是因,如是果。

17.極樂世界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無有眾苦」,表示沒有分段苦,也沒有變易苦;「但受諸樂」,表示「有人的樂,有天人天樂,有禪定之樂,但又沒有污染,同時也有佛的樂」,諸佛菩薩所具備的樂他都有,這樣才能稱為「諸樂」。佛的樂就是涅槃之樂,叫做大樂。

18.《大阿彌陀經》言:「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無量壽經》言:「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所以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之王,是十方諸佛所不能比較的。《無量壽經》言:「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可知彌陀淨土是報土,佛是諸佛王,土是超諸土。

20.安樂淨土、極樂世界則是有始無終,由彌陀清淨願心所成就,並不是空寂無相,而是有相的淨土,雖然是有相的淨土,卻是常住不變,而且是清淨的等同無為涅槃,同樣具有涅槃「常樂我淨」的四種德能。因此,天親菩薩《往生論》讚歎極樂世界說:「彼無量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

21.善導大師言「極樂無為涅槃界」,即是國土涅槃、主佛涅槃、眾生涅槃,故極樂淨土是依正主伴,同一涅槃,妙境界相。故凡往生者,皆不假造作,自然而得,自然而證。[22]

       或問:為什麼要歸命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簡單說,因為阿彌陀佛將祂成佛的一切內外功德,迴向給我們,成為往生極樂的資糧;我們無始劫來,於六道輪迴至今,所造的惡業甚多,難免墮落三惡道,長時受無量苦,因此須速求往生極樂,才能永遠的離染成淨、出苦得樂,且一生補處、成佛度眾。那麼,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佛,能有如此不可思議的智慧與方便?略舉四點特色以概括之:是本願成就的佛、是救度眾生的佛、是光明攝取的佛、是臨終來迎的佛;或更簡要的說,就是圓具「光明」與「壽命」兩種無量功德的佛,從成佛的自利,就是覺悟了究竟的真理之無上智慧、及證得常住佛身而永超於老死苦。從度眾的利他,則是空間上遍照十方界、時間上窮盡未來際,利益救度一切眾生[23]。這樣的一尊佛就是我們要歸命的,且「念佛往生」是眾生唯一做得來、今生就可解脫生死的法門。因此,總結淨土三經的內容就成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的結語「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二尊一教,同聲呼喚我們,並保證「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慧淨法師〈略說彌陀名號之義〉云(取意):「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對念佛人最重要,也可說是佛教的代表。「南無阿彌陀佛」普遍為人所熟悉,卻未必知其意義與內涵;及「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一尊佛?」「這尊佛有什麼殊勝、超越?」「這尊佛與眾生有什麼關係?」對念佛人,要了解這些義涵。這樣就會出自內心,主動、歡喜、自然的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覺得勉強、枯燥。生命就與「南無阿彌陀佛」結為一體,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歸(一心歸命)與所歸(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融為一體,淨土宗三經及歷代祖師論著,千叮萬囑、千勸萬請,就這麼「一言以蔽之[24]」,彌陀之道一以貫之曰「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具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眾生之道不可須臾離[25]曰「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也就是說,念佛人每日的生活,隨忙隨閒,在心在口,三句不離本行,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既出,能所一體、萬事具備,可說是無欠無餘,善導大師:「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現代禪李老師(淨嵩法師)[26]云:

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南無阿彌陀佛—當這樣唸出時,不知也不覺人生還有什麼事要做,甚至宛若癡獃,沒意識到世間的存在。……一切障礙,南無阿彌陀佛;得念失念,南無阿彌陀佛;成法破法,南無阿彌陀佛;智慧愚痴,南無阿彌陀佛;……諸戒定慧及淫怒痴,南無阿彌陀佛;眾生國土,南無阿彌陀佛;地獄天宮,南無阿彌陀佛;有性無性,南無阿彌陀佛;一切煩惱,南無阿彌陀佛。

       又問:西方淨土與阿彌陀佛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娑婆凡夫如何歸命?

       《小經》雖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但若問「佛在何處」? 慧淨法師可有七答:「佛在西方,經文分明故;佛在十方,光壽無量故;佛在名號,名體一如故;佛在頂上,念佛之人故;佛在口中,一念即顯故;佛在身中,惠真實利故;佛在心中,生佛憶念故。」因此,十萬億佛土之遠的西方極樂,只是阿彌陀佛(指方立相)的所在之一。而眾生的歸命,雖在娑婆人間,但物理的距離卻不能障礙或勞累「眾生與彌陀」的感應、往來,因為歸命與往生都不靠眾生之業與力,而是緣佛之大悲大智本願力。諸佛六根互通、三業相應,心到口到身到,想說做一時俱成,無主從、無次第,亦無時空之阻隔,若現身迎接往生者,則「一刹那中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27],並無十萬億佛土的概念。凡夫眾生則六根各別、三業分離,心想口說未必能行,經常口是心非、言行不一,這是業力使然,身(心)不由己,是不可靠、不可信的,善導大師雖然說「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卻也深知凡夫之心虛假不實,污穢不淨舉止動念,不離五欲,「縱發清心,猶如畫水」「心口各異,言念無實」,若不仰靠彌陀願力加持,而相續的稱名念佛,則必依娑婆業習而妄想過日子,曠劫永流轉。

       第十九願—「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函蓋「定、散」二善而以此迴向往生,是自力三心;不僅難行,且是凡夫的雜毒之善、虛假之行。

       第十八願—但知「本願不虛,稱名必生」而一向專稱,自然具足三心,直至臨終而往生也,是他力一心,此為易行,且是佛力的純淨之善、真實之行。

       念佛人若於諸佛福滿智圓,三業清淨,有此仰知,即是法深信;又於眾生福薄智淺,三業濁惡,有此自覺,則為機深信。機法二信中有厭穢欣淨之心,依此而專稱佛名,於名號中具足往生三資糧:信(領納於心,入心為信)、願(發表於口,出口成願)、行(實踐於身,動作為行),就是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眾生一心歸命而稱念佛名,皆可蒙佛救度,往生極樂,此即「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意也。

       如上所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代表了念佛人生活與學佛的一切內涵及行為,乃至圓成了諸佛經教的一切開示重點與結論,一句名號具足彌陀的無量功德,永恒不變;也總攝行者的信願行,畢命為期;每個人依其根機而一心稱念即可,「信者信此,行者行此」;因此,〈淨土文〉開宗明義這段文,已將通篇的主題玄義[28]一語說盡、全盤托出了,接下來只是細節的補充,或說是懺主普為天下眾生之信佛念佛而代言、代發(願)。

 

註釋:

[1]《第十八願.善導釋》前言摘要:本書依(彌陀化身的中國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解釋為標準而開演之—–既是彌陀化身,所說等同佛說,而又諸佛證定,獨能楷定古今。然其釋義並非善導大師自己獨創,而是依據淨土三經釋尊金口所宣,及印度龍樹、天親二大菩薩及中國曇鸞、道綽二大祖師對此願的解釋而集大成之。簡明、直截、肯定、了當、毫不含糊、不模稜。末法萬年行人若依善導大師對此願的解釋,則「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並且直入報土,快速成佛。」

[2]佛教界一般所說的〈西方發願文〉,是蓮池大師所撰,省庵法師作〈注〉(卍新纂續藏經 No. 1161),敘云:「諸經所載淨土文,總有三篇,其問詞致,咸可宗尚,而師獨於雲棲所作,極口讚歎。又其文義不為難解,雲棲略注,已自顯然,而師復為之註釋。……餘文雖可宗尚,而詞義未周;獨此願文,義周詞備,請申言之:此一願文,大章有六,一曰發菩提心、二曰懺悔三障、三曰立四宏誓、四曰求生淨土、五曰迴入娑婆、六曰總申迴向。如此六章,始終備足。」印光大師〈復高邵麟居士書三〉〉讚云:「既專修淨土,宜以蓮池大師新定〈淨土發願文〉為主。以彼願文,事理周到,了無一義一法之滲漏。」

[3]這曾是「現代禪教團」晚期的修行重點,李元松老師說:「念佛要如何唸?首重的是『至心信樂,欲生彼國』,以及早晚唱頌〈淨土發願文〉……在這一條漫漫的長路上,必須將〈淨土發願文〉,每天早晚虔敬的默誦一遍。……平日早晚虔誠的念佛,唱誦〈淨土發願文〉,然後,在不違背法律、傷害他人的前提下,不管一切,只管生活。」

[4]聖嚴法師〈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以下簡稱〈講記〉):慈雲懺主遵式知白(964-1032),是宋朝天臺宗的一位大師,與四明知禮同出於寶雲寺義通的門下,乃是螺溪義寂的第三傳。他對彌陀淨土的弘揚,不遺餘力,其撰著與淨土法門相關者,則有《往生淨土懺願儀》、《小阿彌陀經懺儀》、《誓生西方記》、《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勸念三世佛偈》、《往生西方略傳》等。……(淨土文)內容非常簡明而又充分,非常懇切,也非常感人。修行淨土法門的人,能把這段迴向文背熟,不斷地反覆使用也就夠了。

[5]淨空法師講〈慈雲懺主淨土文〉:遵式法師字知白,俗家姓葉,浙江寧海人,母親王氏,乞觀音而生,從小就隨母持念觀音聖號。稍長依天台東掖山義全和尚出家,受具足戒後,初學律宗,繼學天台,弘法各處,後住天竺寺撰寫淨土懺、金光明三昧懺儀等,以師所撰懺儀甚多,世稱百本懺主。領眾懺講不絕,德聞於朝,宋真宗乾興二年,賜號慈雲,人稱慈雲懺主。

[6]如本法師:〈慈雲懺主與發願文〉:極樂世界五種殊勝:師資、不退、環境、教主、同參。四信:娑婆是苦海、極樂清淨微妙、釋迦不虛言、彌陀無虛願。

[7]《序》曰:此《經》義疏,人希淨報,故說聽者多矣。所稟寶雲師,首制記文;相沿至今,著述不絕,皆宗智者。豈有不知修心妙觀,感四淨土文義者耶?良以愍物情深,適時智巧,故多談事相,少示觀門,務在下凡,普沾緣種。方今嘉運,盛演圓乘,慕學之徒,皆欲得旨而修證矣。故竭鄙思,鈔數千言,上順妙宗,略消此《疏》。適時之巧,非我所能,願共有情,即心念佛,乃此《鈔》所以作也。蕭愛蓉〈知禮「約心觀佛」之詮釋及其影響〉:融貫天台宗的「性具」及「一心三觀」的主張,解說《觀無量壽佛經》的十六觀法,建構出天台宗「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之論述。

[8]林佳鍁【教宗天臺,行歸淨土─妙叶《寶王三昧念佛直指》臺淨思想研究】:以天臺、四明之念佛法門與《華嚴》、《法華》同屬圓教,味屬醍醐;而念佛法門即是禪宗所謂單傳直指之道,據此,淨土由是被提升到至圓至頓的法門。

[9]為了行文方便,以下就用〈善導.釋〉來概括「以善導大師思想為主的淨土宗(三經一論、三祖釋論)」之法義,學界稱為善導流或善導系。

[10]慶案:對特定的經典(或思想)重新的閱讀、理解、評判,已建立新的典範、或復原舊的義理。經典的重讀,並不是回到「過去」的懷念,而是針對「現在」的需要。重讀經典,既是複製「古人的智慧」,也與這些論著「對話」,在其中重新認識自我與世界,思索我們的傳統與方向。因此,是一種復古的開新、繼承的演進,「經典重讀」與「當代闡釋」是同時而相依的。舉例:陳兵《重讀釋迦牟尼》

[11]張澄基《佛學今詮》、于凌波《唯識三論今詮》、林時民《史學三書新詮》

[12]蔡怡佳《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

[13]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是人心中先有一套「理論」或「理念」,不能「客觀」接受不同的資訊,反而到處尋找支持自己的「證明」。

[14]證空上人〈白木之念佛〉:自力之人者色彩之念佛也:或以大乘之悟彩色,或以甚深領解彩色,或以戒彩色,或以調靜身心彩色。有定散色彩之念佛則往生無疑而歡喜,無色彩之念佛則不得往生而悲嘆;此之悲喜皆自力之迷也。

[15]證空上人〈白木之念佛〉:《大經》所言法滅百歲之念佛,《觀經》所言下三品之念佛,皆是毫無彩色之「白木之念佛」也。

[16]溫金柯〈現代白話語譯〉

[17]每日清晨服飾已,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連屬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作此念已,發願迴向云:……

按此文似有三種版本,如聖嚴法師〈講記〉:「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是為【流行版】;與蕅益大師【淨土十要】收錄的,文字有一段不同,簡稱【十要版】。我所根據的是宋·耆山沙門遵式述《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是【原版】。本文以【原版】文字為主,用()加入另二版的異文,以為對照。

[18]慧淨法師〈《觀無量壽經》概說(九)〉:三方面來解釋機法一體的關係—–六字機法、六字全法、六字全機。一、六字機法: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若分為機與法來解釋,概略來說有兩種意涵:一、能歸所歸,二、能所一體。「南無」就是歸命,屬「機」,是「能歸」。「阿彌陀佛」是眾生所歸的物件,屬「法」,是「所歸」;「一心歸命」是「能歸」,「無礙光如來」是「所歸」。眾生一心無二,真心無假的歸命;就是淨土宗宗旨,「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之心,唯一信受彌陀救度的心。阿彌陀佛十劫之前,成就正覺、淨土、名號。十劫以來呼喚十方眾生,願生淨土、稱念佛名。阿彌陀佛也以他的光明名號,賜令十方眾生而能擁有往生、成佛的功德。

[19]慧淨法師:生佛同體(機法一體)、自他不二之本願/第十八願是自他不二、生佛同體、機法一體的本願,「若不生者」的眾生的往生與「不取正覺」的阿彌陀佛的成佛,是結合一體同時發願立誓/二種深信,即是信心決定,往生一定,已行走在彌陀保護的無畏之白道,佛光攝取的無礙之一道,機法一體,佛凡一體,過著大安心大滿足,念佛即生活,生活即念佛的生活/如實聞到名號時,佛凡一體,機法一體。與名號成為一體,故此時謂之「執持名號」

[20]從第十九願(自力)轉向第十八願(他力)……以「至誠心」讓我們進入「機深信」,以「迴向心」讓我們進入「法深信」,這樣,三心都有了。以「自力」來說,就不是這樣。

[21]淨界法師,〈一心歸命如何運用在生活中〉

[22]另參考〈彌陀淨土之相〉〈極樂淨土之真相〉: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文:「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極樂世界是涅槃,是正定聚;都是一生補處,可快速入涅槃境。又,智隨法師〈西方淨土的指方立相是一種執著嗎〉:淨土法門指方立相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發往生心。

[23]慧淨法師《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淨土小常識〈南無阿彌陀佛〉

[24]《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5]《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26]慧淨法師:〈淨嵩法師(李元松老師)殯葬法語〉:「若想念我時 請念彌陀佛 我也居住在 六字名號中」。與「念佛」相關的法語,可參閱【代禪的教育】61〈皈依彌陀〉

[27]佛門課誦本《大迴向文》:願我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觀音甘露灑吾頭;勢至金臺安我足;一剎那中離五濁,屈身臂頃到蓮池。蓮華開後見慈尊,親聽法音可了了;聞已即悟無生忍,不違安養入娑婆。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我願如斯佛自知,畢竟當來得成就。

[28]玄義,闡明一部經論所詮之幽玄義旨。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