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弘願寺記

  1. 寫弘願寺
  2. 弘願寺〈讚佛偈〉說明
  3. 來迎殿本尊阿彌陀佛簡介
  4. 來迎殿「殿名、本尊、化佛、聖眾」釋義
  5. 弘願寺「寺名、匾額、楹聯」釋義
  6. 弘願寺奠基法會致辭
  7. 弘願寺緣起

貳、淨土宗義

  1. 佛名為體
  2. 六根通說救度法
  3. 《大經》五文舉要
  4. 淨土宗十五祖界說
  5. 宗的邏輯
  6. 靠我即死,靠佛即活——淨土宗「機法二種深信」釋
  7. 淨土宗義概說
  8. 中國淨土宗第一人 ——略論曇鸞大師對淨土宗的貢獻
  9. 略論末法淨土與諸宗的關係
  10. 王本願五喻 --第十八願與四十八願的關係
  11. 「乃至一念即得無上大利功德」 與 「念念稱名、奉行戒善」之關係
  12. 《觀經》三行門
  13. 《觀經》法門概要
  14. 論「胎生」與「化生」 ——兼答蓮友問
  15. 關於報土、九品、胎生
  16. 〈淨土宗之特色〉導讀
  17. 《善導大師語錄》導讀
  18. 什麼是清淨心
  19. 彌陀本願初探
  20. 淨土八高僧簡介
  21. 略解集
  22. 「第十八願」引釋指要
  23. 淨土宗教章釋(一)
  24. 略論淨土之開宗

參、專文

  1. 淨宗法師出家前的證境
  2. 淨宗法師出家的意志
  3. 母親的懿德與果報
  4. 人生的重心
  5. 凡夫出離之佛
  6. 彌陀名號超諸佛
  7. 實相為體與名號為體
  8. 信心即清淨心
  9. 《念佛人六不四平》講記
  10. 極樂航班 免費送票
  11. 〈一枚起請文〉釋
  12. 我們念佛的時候佛知道嗎?
  13. 如何從佛法來看待和應對當下疫情
  14. 念佛人遇事四觀
  15. 勸念佛,哪來時間發脾氣?
  16. 《無量壽經大意》序
  17. 迷信與信迷
  18. 正依經典之意義
  19. 越文「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系列著作」前言
  20. 當代弘揚淨土宗之難與易
  21. 什麼是淨土宗?
  22. 本尊阿彌陀佛安奉文疏
  23. 阿彌陀佛的救度
  2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真宗的區別
  25. 《淨土宗宗旨法語》前言
  26. 念佛人能在蓮友圈裡做生意嗎?
  27. 談佛教的歷史、現狀與未來
  28. 介紹英文版《念佛感應錄》
  29. 五台山續講《往生論註》祈願疏
  30. 中國佛教的危機與希望
  31. 探討當代佛教革新之路
  32. 念佛絕思絕議
  33. 《淨土宗聖教集》前言
  34. 念經 念咒 念佛
  35. 佛心愛語(一)
  36. 第十八願 「乃至十念」辯義
  37. 如何應對道場中的人事煩惱(下)
  38. 如何應對道場中的人事煩惱(上)
  39. 略談中國佛教的「宗」
  40. 示宗圓及諸學子
  41. 做事與念佛
  42. 給人接受
  43. 做己貴人
  44. 佛教靠我
  45. 透視人間佛教
  46. 略談人間佛教
  47. 愛國愛教 導歸蓮池
  48. 《觸光柔軟》前言
  49. 為寺院買菜
  50. 關於念佛感應
  51. 默念與口稱
  52. 為彌陀盡形壽
  53. 念佛媽媽,越老越值錢
  54. 念佛人自律規範
  55. 浴佛節憶釋尊出世本懷
  56. 「慈溪居士林」讚頌辭
  57. 二○○九年秋剃度勸勉
  58. 「淨土宗法脈字號」之意義
  59. 聽聞善導大師思想的幾種反應
  60. 淨土宗要文及背誦方法
  61. 淨宗法義學習的心態與次第
  62. 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觀
  63. 淨嵩法師的淨土法緣
  64. 回歸善導,德化眾生

肆、短文

  1. 知人善任
  2. 因緣成事
  3. 我的煩惱很寶貴
  4. 「請易」
  5. 效仿韋提希夫人心路歷程
  6. 「傳佛悲化,普勸有緣」之「勸」意
  7. 苦,向佛傾訴;路,歸向淨土
  8. 18歲=48歲=88歲?
  9. 面向彌陀
  10. 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
  11. 信順佛名號
  12. 易行與難信
  13. 學而知愚
  14. 躺著成佛
  15. 我們都是有情人
  16. 平等與遠近(親疏)
  17. 念佛不垢不淨
  18. 心柔軟了,到哪裡都不會有障礙
  19. 慈悲與救度
  20. 專住卑下觀,莫發憍慢心
  21. 還愚癡生極樂
  22. 歸命彌陀 壽同無量
  23. 管道之外無水電 本願之外無攝取
  24. 什麼是真實之懺悔?
  25. 善護這顆心
  26. 稱名之外 不用我心
  27. 田翁爛醉身如舞,兩個兒童策上船
  28. 荷花嬌欲語
  29. 念念相續 已是臨終
  30. 彌陀備下聘禮 只待我等點頭
  31. 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32. 淨土法門第一課——寫檢討書
  33. 念佛不要等明天
  34. 念佛人即是善男子
  35. 凡夫一稱名 諸佛齊讚歎
  36. 孤獨是人的宿命
  37. 念佛不是特權
  38. 淨土門的「開悟」因緣——苦
  39. 怎樣跟佛相應?
  40. 南無就是要歸命
  41. 念佛人是真正的「貴族」
  42. 春日遊 杏花吹滿頭
  43. 流光容易把人拋
  44. 真話與假話
  45. 成與不成
  46. 你本來就是極樂世界的人
  47. 如何斷煩惱?只需一招釜底抽薪
  48. 最好的報恩
  49. 青山不識我姓氏,我亦不識青山名
  50. 春水船如天上坐
  51. 《涅槃經》說了七種人,看看你屬於哪一種
  52. 阿彌陀佛的無礙光是怎麼照攝我們的?
  53. 唯有君家老松樹,春風來似未曾來
  54. 你真會開玩笑
  55. 滿眼兒孫身外事,閒梳白髮對斜陽
  56. 野渡無人舟自橫
  57. 蜻蜓倒掛蜂兒窘,催喚山童為解圍
  58. 今宵不忍圓
  59. 學會退
  60. 山澗清且淺
  61. 只要佛號念到底,道理不懂沒關係
  62.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63.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64. 和無不善
  65. 話數與氣數
  66. 閻王與我的旅程
  67. 耳順
  68. 彌陀賜我出其不意的欣喜
  69. 慎言
  70. 事事經心皆偉大
  71. 一葉知秋
  72. 佛號免死牌 一生永不摘
  73. 泰國少年足球隊獲救的背後
  74. 事實與解釋
  75. 點點滴滴都是業 心心念念生淨土
  76. 「楷定古今」的善導大師,到底楷定的是哪些人?
  77. 恨最傷心
  78. 你真的沒時間念佛嗎?
  79. 念一句阿彌陀佛,等於念一遍《大藏經》
  80. 沒人關心對錯
  81. 多餘的擔心
  82. 往生的訣竅
  83. 慢,才是好心情
  84. 略談佛教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85. 活得好與死得好
  86. 我們為什麼會念阿彌陀佛
  87. 「業風」一吹,你我降世
  88. 無條件的愛 在呼喚你
  89. 名號氣血
  90. 請可憐可憐那柔嫩的心
  91. 你還在糾結「信願行」嗎?
  92. 什麼是阿彌陀佛的安排
  93. 做一個無公害的人
  94. 信佛沒有理由
  95. 想到.說到.做到
  96. 老司機是阿彌陀佛
  97. 泥碗也能盛甘泉
  98. 從娑婆世界到達極樂世界的橋
  99. 糖衣妙藥傻傻分不清楚
  100. 十字架的阿彌陀佛
  101. 來自極樂世界的家書 你讀懂了嗎
  102. 說信心
  103. 收音機
  104. 修行與選票
  105. 「專復專」即「一心不亂」
  106. 微笑,永不失業
  107. 凡夫虛假 彌陀真實
  108. 淨土宗行人怎樣安心
  109. 說算命
  110. 莫理妄念草,但守名號蓮
  111. 臨終念的一句佛才管用?那你就錯了!
  112. 首富
  113. 阿彌陀佛的手機
  114. 當愛走過
  115. 愛的短語
  116. 愛的道路是悠閒的
  117. 用愛的眼睛看世界
  118. 愛的特性
  119. 有愛便有一切
  120. 愛是真正的領導力
  121. 以不變應萬變
  122. 私底下發牢騷可以嗎?
  123. 既不辛苦也不忙
  124. 我們都是有情人
  125. 如何看待專求往生與現世利益?
  126. 雪地潛逃
  127. 讀慧淨法師〈為新戒弟子開示〉有感
  128. 阿彌陀佛畫了一個大大的圓
  129. 念佛人切勿「自局其分」
  130. 念佛圓超萬法
  131. 大海與微滴
  132. 都是阿彌陀佛
  133. 何等眾生應願生?
  134. 凡夫五筆
  135. 為何唯標念佛,不標持戒
  136. 善導大師判要門與弘願
  137. 道綽大師之聖淨比較
  138. 逃避
  139. 給病重老居士的一封信
  140. 狡猾的「我」
  141. 望佛本願
  142. 往生全靠佛力
  143. 「阿彌陀佛饒了我」的故事
  144. 淨土法門易行五喻
  145. 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
  146. 三對照
  147. 「自然之所牽」之義
  148. 念佛與感覺
  149. 捨己歸佛
  150. 心的活眼
  151. 話緣
  152. 談心
  153. 放下
  154. 說苦
  155. 說 謙
  156. 家中有愛
  157. 凡事無礙
  158. 松子與松仁
  159. 不計較
  160. 念佛四兩拔千斤
  161. 吃瓜與聽法
  162. 講 法
  163. 不生氣
  164. 耐 煩
  165. 寄語佛能、佛量
  166. 待人宜寬
  167. 心靈病毒
  168. 心的對接
  169. 知了的邏輯
  170. 鏡 子
  171. 慈悲由近及遠
  172. 贈佛月
  173. 唯愛能補心
  174. 心是總駕駛
  175. 建寺與修行
  176. 飛機與汽車
  177. 不可比
  178. 最可惜
  179. 因果在心
  180. 一切事當做不當做之標準
  181. 善惡無性
  182. 心能轉人
  183. 欲開口 先問心
  184. 是對是錯
  185. 土地與心地
  186. 最 後
  187. 修行人當如樹
  188. 一葉之舟
  189. 瘋話成真
  190. 心的運載
  191. 飛機上念佛
  192. 導 航
  193. 迷 航
  194. 忍辱波羅蜜
  195. 利 害
  196. 慈悲走遍天下
  197. 多些慈悲 少些道理
  198. 出家須發三心
  199. 三種父母三種孝
  200. 天地有三子
  201. 一俊遮百醜
  202. 花 樹 人
  203. 阿彌陀佛與吝嗇鬼
  204. 念佛不垢不淨
  205. 念佛人是蓮花
  206. 蓮花一樣的朋友
  207. 道場以無事為興隆
  208. 念佛道場的人際關係
  209. 大和尚與小和尚
  210. 歸去來
  211. 人生快樂度
  212. 最累者虛名
  213. 不敢入俗
  214. 自題
  215. 居山雜記之二
  216. 佛法與感情
  217. 大殿裏可以照相嗎
  218. 看病四法
  219. 人的尺與佛的尺  
  220. 得金失金喻
  221. 念佛往生——佛與我的分工
  222. 「念佛往生」的不同解讀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文章
top

文章

淨宗法義學習的心態與次第

心態

       一、熏習。法義學習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如煙熏物,漸入其裏;不斷反覆,不斷提高,所以叫熏習。所以不要指望一下子能達到什麼程度。有關法句,往往是文字都認識,自己也以為都瞭解,但過一段時間,再看理解又不一樣,這就是因為有熏習而深入了。

 

       二、刻苦。世間說「刻苦學習」,又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為做學問頭懸樑、錐剌骨,可見得做學問是苦的。大凡世間成就任何事,不吃一番苦是不行的。法義學習也是這樣,就要用一些苦功,該背的要背,該記的要記,該熟讀的要熟讀,該思維的要用心思維。所以不要指望一點不用功,憑著自己的性子,想如何就如何,懶懶散散就能輕鬆學好法義。那是不可能的。

 

       三、法喜。但佛法如果一直是苦的,就學不下去了。法義學習也會有歡喜,有快樂。這種歡喜、快樂稱為法喜、法樂。是和世間的歡喜、快樂大不一樣的,因為是從法而來的,是清淨的,無染的。世間有人見錢眼開,也歡喜,或者看見自己的小孫子歡喜,那都是染汙的,增長人的貪愛執著。學佛的人,多少都能體會到一些法喜法樂,但說程度、作用、功效那就大不一樣了。學習我們這個法門,學習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所得到的法喜是最高的,最深入、最徹底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們本來是要墮入三塗的人,現在不僅不用墮入三塗,還會去成佛,豈不是大歡喜?又不僅我一個人可以往生成佛,所有的人,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成佛,百分之百,無一遺漏,這豈不是更大的歡喜、快樂?我們是苦惱人,即使念佛、打坐,也未必心很安寧,或者深入禪定,未必享受到初禪、二禪、三禪之樂,但三禪之樂要比念佛必生、必定成佛比起來,那又不能為比千萬億倍了。所以,看起來是一個普普通通,乃至煩煩惱惱的念佛人,他的法喜法樂要超過很多人們眼中的大修行人。

 

       一般的法門雖然也有法喜,但不堅固,很無常,環境、人事、心情順,用功得力,就法喜,反過來就苦惱,苦惱的時候還會法喜嗎?就沒有了。可是一切皆順總是少數時候,所以很無常,很不定。另外就其本質來說也是浮淺的,因為心底最深處總有一個疑問,甚至是恐懼在,那就是我的生死究竟能不能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所以雖有法喜,那都是相對世間的、初級的,而最後都會感到痛苦而絕望,都必須轉到念佛才可靠,才有真正的法喜。這就是為什麼各宗各派的祖師、大修行人,最後都轉入老老實實念佛的原因。就他們的修行、學問來說,持戒清淨的法喜有,禪悅為食的法喜有,深入經藏的法喜有,大徹大悟的法喜有,但最後都不會滿足,都會捨掉這一切,更大的法喜,廣大無邊、堅固永遠的法喜,只有念佛。

 

       所以念佛,尤其是依據善導大師的念佛思想而念佛,順從彌陀本願的念佛,那種法喜就是堅固永恆的,是永不褪色、永不退轉,反而越來越增上的法喜。不是說一天到晚歡喜,是凡夫總是有苦惱,但是再怎樣的苦惱,心裏想想我還是可以往生,可以成佛。所以苦惱也就不苦惱了,是苦惱也不能掩蓋的法喜,甚至是死亡都奪不走的法喜,所以才是真法喜。年齡越來越大,人越來越不中用,身體越來越差,但離往生、離成佛越來越近,心裏也就越來越期盼,越歡喜,所以是越來越增上的法喜。不像一般聖道自力修行的法門,到最後都是恐懼的。

 

       法喜法樂來自於法,也來自於我們需要法,接受法,與法相應。比如餓的人,吃飯才香;不餓的人,即使山珍海味,他也索然無味,因為他沒有需求。學我們這個法門感到法喜的,是因為他無常感深、因果觀深、罪惡感重、出離心強,一看見這個法,他在這裏也看到我往生,在那裏也看到我往生,在這裏看到我成佛,在那裏也看到我成佛,怎麼不歡喜。如同坐大牢的人看到自己的釋放令;判死刑的人看到自己的大赦令,那種歡喜就不是一般的歡喜了。如果覺得生死可了可不了,或自認為自己可了,他看這些書就沒有味道了。還有就是大悲心重的人,看到這個法門他歡喜,因為人人做得到,人人能成佛,他看到這個也成佛,那個也成佛,父親、母親、親友都能成佛,還有比這更歡喜的嗎?他就是到菜市場去買菜,也會歡喜,因為這些畜類也可以往生成佛的。所以與此法相應的人都是出離心、大悲心重的人,難怪佛讚為人中芬陀利花。

 

       比如挖井,先總是乾土,漸漸見了濕土,就有興趣了,再出水,水越來越多,就越來越喜。法義學習也一樣,漸入佳境。

 

 

次第

       簡單說一點,分三個層次,三經、祖典、現代白話解釋(以上人為主)。這三層是一味的。

 

       這三個層次,從重要性、根本性來說,當然最重要的是三經,其次是祖典,其次是現代白話解釋。

 

       但從修學的次第來說,第一重視的反而是現代白話解釋,其次才是祖典,最後是三經。所謂從近及遠,由低而高。

 

       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對白話解釋往往看的輕,不夠重視,因為一看就懂,所以他也就認為真的懂了,就稍微地看一下,喜歡看祖典。這是大錯特錯的。必須在白話解釋上多下工夫,下足功夫,才能談得上去看祖典。往往不是那些文化比較高、祖典看的多的人法義就好,反而是老老實實在白話解釋方面下足工夫的人,法義精純,進步很快,對祖典的領悟也特別的快。這一點也是我的經驗,奉獻給大家。

 

       依我的觀察,直接看祖典想快速得到祖師教義精髓的人,還沒有。依法然上人的根機,讀遍大藏經五次,《觀經疏》總共讀了八遍才悟到善導大師的思想。我們是何等人呢,所以,不要捨捷徑,去繞彎路。其他人說的可能還會有不嚴謹的地方,但上人的解釋基本上是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方法

       方法沒時間多說了。《怎樣讀善導大師全集》也是講的方法,大家可以看。昨天在佛林寺,略就《第十八願講話》說了一些,附在這,供養大家。

 

 


 

在佛林寺談學習《第十八願講話》

       淨土三經的地位和祖典的地位哪一個更高?

 

       從地位來說三經更高,是佛親口說的,但我們修學,卻更重視祖典,因為沒有祖典,三經存在我們看不懂,等於作用不大,比如現在十六觀對我們來講做不來,那這樣有觀經,等於沒觀經。可是有了祖典,經就活了,所以如果是地位,三經更高,是根本。如果說重視的程度,祖典還要更重視。比如大豆和豆漿,對豆漿店來說,大豆更重要,沒有大豆,出不來豆漿;但對消費者來說,更關心豆漿,因為沒豆漿就沒辦法吃,豆漿更利於我們吸收。所以我們學習法義,更重視祖典,經典活在祖典裏,通過祖典認識經典。

 

       祖典和上人的講解,同樣道理,初學的人,要更重視上人的講解。這是學習的次第。不要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

 

       這就是為什麼要重視十八願講話,當作教材來學習。上人的解釋是標準,我們外出弘法,自我安心都要依上人的解釋為準,所以大家要足夠重視。

 

       這本書學好了,算初步畢業。

 

       整理問題是一個學習方式,邊整理、邊總結。是把十八願講話所有的內容,提問題的方式理出來。比如第一個圖表可提:第十八願有什麼殊勝重要?答案就是:四十八願根本,淨土宗開宗根源、淨土宗根本傳承。(但答案不用寫出來)

 

       接下來可以再提:為什麼十八願是四十八願的根本?

 

       第二頁,集中說了第十八願的重要。

 

       所以整理的問題就可以提第十八願有什麼重要?那答案就在第二頁。你們整理問題,只提問題,答案不用寫出來,答案都在書上,然後提問題去思維,想不起就翻書。

 

       第三頁可提什麼是通願?什麼是別願?這是名詞解釋。

 

       第四頁:什麼是因本願?什麼是根本願?

 

       這樣一本書可能變成500、600或1000個問題,就成了一本問題集。

 

       考試的時候就將問題集一題一題的問,大家回答。

 

       請翻到最後法語索引,總共有514則法語,都是本門很重要的法語,含蓋三經、祖典最重要的部分。這些法語應該如何解釋,如何正確理解,這本書就是標準。

 

       看第一條,後面的數字是頁碼,上人在2、30、158頁等8個地方都有講到。那麼要正確理解的話,就可以參考這8個地方,當然大同小異,但或有角度不同,有詳有略。比如17條,也是一樣,有三個地方有解釋。

 

       這514條法語,如果你們都熟悉,能解釋。就是和上人一個聲音、一個鼻孔,那豈不是就是上人的化身,甚至也是彌陀的化身。

 

       我們對經文不能亂理解、亂解釋。要有標準、有傳承,第十八願講話的基礎打牢,在我們這個法門就算有了穩固的基礎,以後再聽祖典,才會比較順,能更深入,不然次第一亂,下面不可能深入。

 

       其實從安心來說,第十八願講話已到極處,沒有再深的,所謂深入是指教理的研修方面,更精細一些,但也不會出此範圍,那要看有能力研究的人,一般人十八願講話足足夠了。

 

       再看名相索引,大約五百幾十條,這些名相也都是必須瞭解的,也是最基本的,都可以提問、入題。

 

       請大家翻到倒數12頁的故事索引。這些故事可提供作為講法的資料。

 

       請大家翻到倒數13頁的比喻索引。比喻用得好,有時比講一大堆還管用,故事也讓人聽到輕鬆有趣。

 

       我們編的書,只要有心人,一定會覺得學起來很方便、很受用,這裏有上人的心在。

 

       請大家翻到倒數15頁。法語索引的無量壽經。(48則法語)無量壽經很長,不可能一下全部掌握,但掌握這48條就夠了。

 

       請大家翻到倒數29頁,天親菩薩8則、曇鸞大師35則法語。《往生論》和《往生論註》也不太好懂,那麼掌握這8則、35則就夠了。

 

       《善導大師語錄》總共列了一百幾十條法語,但沒有解釋。這裏共收了58則,一一都有解釋,那就是我們理解善導大師思想的最好幫助。

 

       上人的法語115則,也是很好懂、很有力量的。這是我要求加入的。因為我覺得很契機,而且也很美,有條理。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