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名為體
1.《往生論註》判「以佛名號為經體」
「以佛名號為經體」,出自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上卷玄義分,是在解釋「無量壽經優婆提舍」的「無量壽」三個字時說明的。
《往生論註》言:
「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於大眾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為經體。
佛有通號和別號。通號有十種: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別號,比如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等。無量壽佛,「無量壽」是別號。
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說的是《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在舍衛國說的是《阿彌陀經》,這三部經都是說無量壽佛的莊嚴功德。
無量壽佛莊嚴功德有三種: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即是正報和依報。這三種莊嚴皆「以佛名號為經體」。這句話看上去似乎平淡無奇,但是又讓人感覺好像別有深義。
佛名號怎麼為經體?整個淨土三經,每文每句,都是阿彌陀佛名號功德的體現,所以是名號為體。就是說,這三部經,不管是哪一段文句,展現出來的都是六字名號的功德。
比如判「實相為體」,這部經不論哪一句所講的都契合實相,七寶池、八功德水、天雨妙花等等,這些不是我們在這個世間想像的樣子,講的都是實相,所謂「第一義諦妙境界相」「相好莊嚴即法身」。從淨土宗的立場來看,不管講什麼,講的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叫作「名號為體」。好比這張桌子,不論是桌面桌腿、前面後面,都是木頭的,以木頭為體。
「三經以佛名號為經體」,這句話是非常不容易講出來的。就憑這一句話,曇鸞大師就可以被頂戴為我們淨土宗的大祖師。這句話奠定了淨土法門的根本基礎,抓住了淨土法門的核心、本質,切入要點。一個人憑什麼被稱為大祖師?因為在對淨土三經教理本質的把握方面,曇鸞大師深具智慧,最早說出這句話,具有相當的分量。這就是超一流的祖師,除了曇鸞大師,沒有第二個人說出來。
2.佛名為體出自第十七願
出第十七願,咨嗟稱名故。
「佛名為體」出自第十七願「諸佛稱揚願」: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釋迦牟尼佛講淨土三經,固然是他自己成就了正覺所講,那麼他成正覺得到了什麼?就得到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釋迦牟尼佛也是順承了法藏比丘當初發的第十七願。法藏比丘說「我成佛時,十方諸佛都要讚歎我的名號」,所以釋迦牟尼佛順這一願,要讚歎阿彌陀佛的名號。怎麼讚歎呢?就是把這句名號廣泛地開演,宣說了淨土三部經。因此,淨土三部經都是從第十七願展發而來的。而第十七願說什麼?「咨嗟稱我名號」,很顯然,淨土三部經都是從名號裡散發出來的。
就好比一顆香丸,香氣向外散發,瀰漫在周圍,香氣的體就是這顆香丸。同理,不管淨土三經有多少文句,它的作用、功能、得益,瀰漫在周圍,它的體就是這句名號。所以,由「十方諸佛咨嗟稱我名者」展現出淨土三經。當然,佛辯才無礙,可以有更多的讚歎,講更多的經典,但在此土翻譯的專講西方淨土的,只有這三部經。
3.經文即名號功德的展現
每文每句,國土莊嚴、如來法力、菩薩功德、眾生往生,都是阿彌陀佛名號功德的展現。
我們看《觀經》下品中生的經文(《淨土宗聖教集》696頁):
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
這個下品中生的人,他現在快要命終了,地獄的猛火一時燃燒起來,燒到他的腳板底了。
這時,「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他乘過去世的善根力,遇到善知識,為他讚說佛的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等。
「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佛有光明神力、五分法身、十力威德等很多的德目。
「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每當讀到《觀經》下品往生文,我都為這個人感到慶幸,也為自己感到慶幸。這樣殊勝莊嚴,一剎那間天地大翻轉,剛才還是「地獄眾火一時俱至」;可是聽到佛名就「如一念頃,即得往生」,往生成佛了。
我們來看善導大師對這段文的解釋。善導大師很慈悲,解釋得很細,分成九個小點,我們看前五點:
(一)明罪人命延不久。
解釋「命欲終時」。
(二)明獄火來現。
解釋「地獄眾火一時俱至」。
(三)明正火現時,遇善知識。
解釋「遇善知識」。是在什麼時候遇到善知識的呢?在這非常危急的時候,地獄眾火燒起來了,正當此時,不早不晚遇到了善知識。
(四)明善人為說彌陀功德。
解釋「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些都是讚阿彌陀佛功德的,簡略描述。
(五)明罪人既聞彌陀名號,即除罪多劫。
解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我們來看第四點和第五點。第四點說「善人為說彌陀功德」,第五點說「罪人既聞彌陀名號」,這顯示什麼?這顯示,讚歎彌陀功德的一大段經文都收縮在阿彌陀佛名號中。所謂「名號為體」,十力威德,光明神力,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無量慈悲、無量光明、無量神通、無量道力、無量誓願等等,都包含在彌陀名號中。所以,善導大師在這裡講的話稍微換了兩個字,將「彌陀功德」換為「彌陀名號」,是有非常大的意義的。
經文中的「此人聞已」,是指聞前面說「彌陀功德」的一大段話。如果善導大師不解釋為「聞彌陀名號」,我們很可能會誤解,認為這個人是聽到善知識給他講了一大堆道理。如果這樣理解,很可能會有眾生遺漏在彌陀救度之外,臨終開示時也就會講一大堆。其實講這麼多,是要顯示阿彌陀佛固然有廣大的功德,不過,這都在這句名號之內。臨終的人聽了這麼多開示,也不過是聽到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聽到了,信順,接受,即使其他的都沒聽到,也都包含在名號之內了。
這就是「名號為體」。
4.體必具用
經以無量光壽名號為體,有攝眾生同生淨土、同證無量光壽之用。
「實相為體」有它的用,「名號為體」也有它的用。實相為體,能讓人證實相、成佛道。名號為體,阿彌陀佛是以名號度眾生的佛,就能攝受眾生往生。稱念名號,阿彌陀佛就把你抓住,所謂「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就能攝受你往生。往生之後,因為你是靠名號往生的,證得的一定是名號的無量光壽,這是一體的,所謂「十方三世無量慧,同乘一如號正覺」。我們都是念無量光壽的名號去往生的,將來到極樂世界也證悟無量光壽的佛身,這就是名號的體和用的關係。
實相為體與佛名為體
「實相為體」和「佛名為體」,這是兩大解釋體系。
1.實相與佛名一體
「實相為體」與「佛名為體」,兩者之間不矛盾。雖然不矛盾,但是佛名為體更加殊勝。為什麼?因為佛名為究竟圓滿之實相。
所謂實相,如果以佛菩薩的道眼來看,凡夫眼睛所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比如桌子、板凳等等,無有一處不是實相,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實相。但是以凡夫來講,因為沒有證悟這樣的境界,看到的仍然都是虛妄相、生滅相,所以有掛礙、恐怖、擔心、害怕、困擾,有生死、好壞、有無、窮富。如果證悟實相就沒有這些。
實相有不同的階位,像天臺宗所講的「六即佛」,是在不同的階位上說的。佛名是在最究竟圓滿的位置上,阿彌陀佛證悟諸法實相,這個實相就體現在佛名當中。究竟,相對於方便、不究竟。究竟,是果位圓滿,也就是極位,是在最上、最極的果位上顯示它是實相。
在佛菩薩看來,娑婆世界的樹葉也是實相,但是它與極樂世界七寶樹葉的實相一樣嗎?佛菩薩來看是一樣的,我們來看大不一樣。我們這裡秋風一起,樹葉飄零,掀起世人無限的感歎:「黃葉飄零,白髮臨頭,無常到來,吾歸何處!」在極樂世界會有這樣的感歎嗎?所謂「無衰無變湛然常」。所以,這兩個實相是不一樣的,極樂世界的實相能讓眾生安住在實相之中,能破虛妄無明;而娑婆世界反而增加我們的悲歎。
這是說明佛名和實相是一體的性質,不過有分位的不同。
2.實相如稻米,佛名如香飯
實相如稻米,佛名如香飯,成分雖一樣,作用大不同。
打個比喻,實相如同稻米。當然,實相也可以如米飯;不過這裡是就我們這個世間來講,一切萬法體現的實相是素的、樸實的,沒有經過佛菩薩累劫修行加工為成品,像稻米。
佛名的實相是什麼呢?如同香飯,稻米的殼也剝了,然後煮熟了,香噴噴的。稻米和香飯成分雖然一樣,但是作用大不相同。如果大富長者請吃飯,端來了一碗生米,怎麼吃?我們的胃沒辦法消化。如果端來香噴噴的飯,那就好消化了。
以我們凡夫這樣的「腸胃」,能消化「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那種實相嗎?消化不了,吃下去肚子會脹,胃穿孔,然後要急救,怎麼能消化這個實相呢?我們聞《金剛經》《心經》,聞如未聞。聞如未聞還不錯,沒有吞進去就算有福報了。有的人為什麼豁達空,破滅佛法,魯莽地招來無窮劫的生死之殃?這就如同吃了不能消化的東西,得了胃穿孔,他的胃消化不了。
3.實相有性有修
「實相」,又稱真如、法性、佛性、心性、空性、一真法界等等,也就是萬法本來的體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具含萬德。
實相是真理的本身,萬法本來就是這樣的,萬法本自寂滅。不是等到我們悟了之後才寂滅,在我們凡夫開悟之前,它也是本自寂滅相;只是我們心中有生有滅。就像一棵樹,掉葉子了,但是它本自寂滅,無生無滅,是在有生有滅中本來無生無滅。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心經》裡的話,都很好,不過對我們而言是理論上說說而已,我們一定是有增有減的。房價上漲了,你不著急嗎?「哎呀,去年買房就好了,那時才四千一平方,現在漲到六千了」;白頭髮長上來了,「不增不減」,怎麼不增不減?白頭髮在增,黑頭髮在減嘛。我們都落在相上面。
然有性有修,於凡唯是性德,不見修德,故眾生佛性雖與如來等,依然不免輪迴。
實相具含萬德,不過有性有修。「性」是本性所含攝的。「修」是通過修行顯示出來的。打個比喻,一塊木頭含有火性,但如果燧人氏不鑽木取火,火能出來嗎?出不來。如果不是木頭,一碗水放在那裡,能鑽出火嗎?有再大的本事也鑽不出火,因為它沒有火性。能在木頭上鑽出火,是因為它本來就有火性。
再比如礦石,它裡面有金性,你才能煉出金來。如果不煉,它還只是石頭而已。但如果它裡面沒有金性,無論怎麼煉它,都沒有金。所以,要有性德和修德兩方面。
慧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都是從本性上講的,凡夫的自性具有和佛菩薩一樣的智慧德相。可是如果修德不到,性德就顯現不出來,雖然眾生的佛性跟如來平等,但仍不免輪迴。因為眾生沒有足夠的修持力把佛性之火點燃,得不到它的作用。
凡夫都有佛性,「我本來是佛」,本來是佛怎麼成了這樣子?雖然成了這樣子,但本來還是佛。有人會覺得「本來是佛,是五千年以前?還是五萬年、五億年以前?」本來是佛,不是一個時間概念,它是指本體、原來、當下。就像水杯扣倒之後,顛倒了,倒不進水,但依然是水杯,不是說之前是而現在不是。現在倒扣在那裡還是水杯,這叫「本來」。佛看我們這樣的眾生,顛倒、迷妄,執無為有,執妄為真,但佛說「眾生本來是佛」,是指現在這個狀態當下就是佛。
就像水杯倒扣在那裡,現在它就是水杯,但是你不知道它的作用;一翻過來就可以了。眾生顛倒見一旦倒轉過來,當下悟了,就是佛了。比如你迷失了方向,指東為西,指西為東,不是要讓地球轉一個彎,然後方向才正過來。你當下知道,起一念,「哦,搞錯了,原來這是東」,地球沒變,人也還是這個人,整個心境不一樣了,方向就正過來了。
但是,我們罪惡凡夫修德沒有顯現,所以佛性的功用還是顛倒的。你說你本來是佛,這是佛講的,當然你本來是佛;但你是顛倒的,就像雖然是杯子,但就是裝不進水,不能用來裝水喝。
修德有功,超凡入聖,方乃證顯性德。然有分滿,菩薩分證,唯佛滿證。
我們本性具有和佛一樣的功德,但必須超凡入聖,破除人法二執,才能顯示出它的功能力用。雖然這樣,有分,有滿。「分」是部分的。「滿」是全部的。菩薩是部分證悟性德實相,佛是圓滿證悟性德實相,成為修德實相。
又,諸佛所證三身四智雖皆平等,願行因緣有別故,獨有阿彌陀佛攝其滿證實相、一切依正功德,於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中,全體授與濁惡眾生。
這是拿諸佛和阿彌陀佛來比。雖然諸佛所證三身四智完全平等,但如果從度化眾生的方便善巧來說,因地的誓願不同,果上的功用、方便就不同。諸佛都滿證實相,但唯有阿彌陀佛把他所證窮滿的實相、一切依正功德都濃縮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中,然後授與濁惡眾生。也就是說,諸佛的實相在他們自己那邊,沒法給我們,而阿彌陀佛的實相不一樣,變成六字名號,可以交給我們凡夫眾生;交給我們之後,我們得到六字名號,就得到實相法。
你修禪宗,釋迦牟尼佛能把實相拿出來給你嗎?「吾有涅槃妙心,付與大迦葉」,然後拈花微笑。他無法拿出來,禪宗不立語言,不立文字,因為語言、文字無法作為載體。大迦葉破顏微笑,世尊以心傳心就傳過去了。可我們呢?我們只能傻笑。佛所證悟的甚深境界無法來表達,所以佛當初成佛時就準備入滅,「吾法甚深微妙,非語言文字所能傳達,一切眾生難思難解,我不如就此寂滅」。諸天就來請佛悲憫眾生,轉大法輪。佛說,這樣的實相法無法用語言表達,於是破一分三,講三乘教法,慢慢引導。
「諸佛光明所不能及」,《無量壽經》明確地說:「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佛佛平等,佛佛道同,那為什麼諸佛光明比不上阿彌陀佛呢?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呢?諸佛是在哪方面不如阿彌陀佛呢?通過前面舉的「拈花微笑」這個例子就知道了。釋迦牟尼佛所證的實相要交給我們,不知道怎麼交。當然,佛並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是眾生根機沒有成熟,佛這種滿證的實相功德給不了眾生。
釋迦牟尼佛及十方諸佛推功於阿彌陀佛,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有辦法,他把證滿的實相成就為六字名號,說:「娑婆世界的苦惱眾生,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將涅槃法傳給大迦葉;只會傻笑的眾生,我給你『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實相法。汝好持是語,你把這句名號抓住了,就得到了實相法。」所以才引起十方諸佛的讚歎「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讚歎阿彌陀佛是「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十方諸佛本身也是不可思議功德;但是要利益眾生挺為難,利益送不出去,十方眾生接受不了,不能理解這個實相法。而阿彌陀佛把這個不可思、不可議、不可說、不可言傳、不可表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實相,整個濃縮在六字名號裡,讓我們能夠聽到,能夠稱念,能夠執持,抓得住,看得見,摸得著,念得出來——「南無阿彌陀佛」,這才是究竟的方便。
所以,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中說彌陀名號「是實相身,是為物身」,解釋得非常到位,超一流的祖師所說的話總是讓我們振奮、歡喜。「實相身」,諸佛都是實相身,都證了實相。「為物」就是為了利益眾生。這種實相怎麼能利益眾生呢?它必須同時具備這兩個特點,才能讓我們這樣的凡夫得利益。打一個比喻,諸佛所證的實相、智慧,如同三昧真火,可以燃盡一切。現在把這個火交給你,讓你用手拿,行嗎?不行,手要燒壞了。但如果用火鏟取,火就取來了,因為火鏟不怕火燒,還可以用手接觸。
六字名號就是火鏟,能取到阿彌陀佛的智慧之火,燒不著我們,還可以起作用,因為有「為物身」的功能作用在當中。六字名號是雙方面的,靠佛的一面是實相,能破一切虛妄相;靠眾生這一面,不妨是有相的。實相是無相,眾生可以有相;實相是無為,眾生可以有為。名號讓我們可以執著、執持、把握、稱念、記憶,它很好地連接著佛和眾生。眾生是在分別、顛倒、黑暗中,諸佛是在平等、光明的境界;一個是現象界,一個是真理界,兩者之間無法溝通。兩者要溝通,必須有溝通的器具,這個器具必須連接兩頭,一頭要連接實相,另一頭要連接眾生。
這個器具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就是彌陀的光明,「阿彌陀佛」四個字就連到阿彌陀佛那裡,「南無」兩個字就連在我們心中——歸命。所以,這句名號從我們這裡念出來,直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沒有六字名號,我們怎麼跟阿彌陀佛溝通?他住在佛的報土境界中,不要說我們不行,連阿羅漢都不能到達。只有破無明、證實相的菩薩才可以跟阿彌陀佛氣分相通,才可以感覺,不然沒有辦法。
這是阿彌陀佛名號實相的長處、優點。
4.理事不同
聖道門,理實相;
淨土門,事實相。
聖道門也講實相,不過就凡夫來講,那是理體上、道理上的實相,在事實上對凡夫還是虛妄相;淨土門所講的實相,在事實上就是實相。就像前面打的比喻,我們這裡的一片秋葉,和極樂世界七寶樹上的一片樹葉,在佛菩薩看來都是實相,但是對我們凡夫來說,有理和事的差別。在娑婆世界只是一個說理的問題,從事相來看完全是生滅的。極樂世界就不一樣,它的事能給我們理的啟發,它的理完全在事上表現出來,這就是「依法性入清淨相」。
5.理深解微,難行道
理深解微,難行道。
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
這是從前面第四點衍生出來的。理實相是實相,事實相也是實相,它們有什麼區別呢?「理深解微」,這個理非常幽妙、幽微、精深,凡夫要想理解它很困難,甚至產生邪見,不能正確理解,更不要講證悟了。信、解、行、證,悟都沒有,還要行,還要證,那就差得太遠了,這樣就成為難行道。道綽大師在《安樂集》中說「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措」是放、安置的意思,就是說,理實相是心思、語言所不能及的,我們的心根本攀緣不上去。這樣的大乘真如實相法,如果從理體來講,我們凡夫不是上根利智之人,沒有人修得了。
6.事顯可依,易行道
事顯可依,易行道。但稱佛名,暗合道妙,潛通佛智。如手機、飛機。
如果以事相來講,「事顯可依,易行道」。極樂世界已經成為一個事實了,就可以依據它,這就是易行道。這句名號就可以念;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盡可以按照自己的想像來想,比如觀極樂世界的相,先觀日想觀,再觀水想觀。這個日想和水想,其實是就我們娑婆世界的假想觀——觀我們娑婆世界的落日,再觀水,水再觀成冰,冰再觀為琉璃地,就可以從假入真。為什麼?我們是在凡夫虛妄境界中;但是如果指向阿彌陀佛,有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我們就可以從假入真。
觀佛法門都這樣,何況念佛法門?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假心念真佛,同樣有利益。這樣說不是鼓勵假心,而是因為凡夫的心都是假的。但是假的心念了真的佛之後,真佛名號進來,能破斥一切虛妄相,就能得真實利益。貴在你真的念佛,而不貴在你是真是假,不是說「我要達到怎樣真心再去念佛」,所以這就成了易行道。我們但稱佛名,「暗合道妙,潛通佛智」。
「暗合道妙,潛通佛智」這兩句話很好,很妙,只要念佛,「暗合道妙」。這個「道」是無上佛道,非常微妙。如果是大祖師,他開悟了就合了道妙。我們沒開悟怎麼「暗合道妙」?「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是「道妙」,就是實相法,就是佛的究竟本極境界。「暗合」是說你自己不知道,心裡是迷暗的,搞不清楚,連念的人自己都不知道念的是實相,但是跟實相法合到一起了,這個微妙啊!念佛雖然沒有心花怒放的感覺,沒有大徹大悟的灑脫,也沒有觀音菩薩「無掛礙故,無有恐怖」的安全、無畏、自在,但是暗合道妙。「暗」是說沒有開悟,卻合上了「道妙」。曇鸞大師說「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煩惱沒有斷,涅槃有分。這個誰能說得出來?又是曇鸞大師,所以我們要頂禮曇鸞大師,第一流的大祖師、大智慧的人!
「潛通佛智」,「潛」也是暗的意思,埋在下面的。比如地下水,表面看不出來,但在下面有,潛伏。「佛智」是佛的智慧。如果登地的菩薩破了無明,證悟了實相,跟佛就相通了,明瞭就通了。我們凡夫念這句名號,我們的心跟佛的智慧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通上了。
「明信佛智」,念這句名號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佛的智慧。既然是佛的智慧,就不要去問凡夫,「某某居士,請問我念這句佛號一定能往生嗎?」「那是不行的!我都是老居士了,修行好幾十年了,哪有那麼容易?」不要問凡夫老和尚,因為這是佛智,凡夫能給佛打分嗎?你要問就問東方世界阿閦鞞佛:「南無阿閦鞞佛,我念這句名號能往生嗎?」「十方如來舒舌證」,證我凡夫得往生,阿閦鞞佛說:「然也!」——「潛通佛智」。
「暗合道妙,潛通佛智」,這八個字非常妙,這只能「心有靈犀一點通」。懂得善導大師教義、專修念佛的人,聽到這裡真是心心相印,心心溝通,心有靈犀一點通,跟阿彌陀佛完全相通,他就會覺得真的是暗合道妙,真的是潛通佛智。不然他會查字典,「暗」是何義,「潛」是何義,研究來研究去跟他自身沒有關係。
打一個比喻,比如手機。手機是基於無線通信原理的,那麼它的事實、實相是什麼呢?無線電波充滿整個虛空,手機的信號、頻道跟它相應,它就可以收到信息。如果我把這個道理告訴你,「這是理實相」,周圍有電波,你抓得來嗎?使勁聽,耳朵聽得到嗎?不行,這個理沒有顯現為事。這個理通過發射台發射,通過手機接收,你就可以用了。老太太雖然不懂得無線電的實相,但她手機照樣用得挺好。
所以說「理深解微」,「事顯可依」,成為事實上的實相之後,我們就能用得上,非常方便、好用,大家都可以得利益。而理上的實相,講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都不是你的。但成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老太婆可以念,教授可以念;凡夫可以念,聖人可以念;愚昧的人可以念,開悟的人照樣念。
就像用手機,你懂得無線電通信原理,但使用起來跟我還是一模一樣的,是平等的。不會因為你懂得無線電原理,打的聲音就大一點,我不懂,打的聲音就小一點,不可能的,都是一模一樣。六字名號誰念都一樣,不要迷信。
從今天開始,我們各位,不管是師父還是居士,不要迷信。這個法門能破除一切迷信,不要認為「出家多少年的大和尚,他念這句佛號就靈光一些吧?」那是你自己把權交出去了。像打手電筒一樣,他打就亮一點,你打就不亮嗎?是一模一樣的。六字名號誰來念都是一樣的,光明一點不少,平等法,平等救度,誰念都往生。
家裡老人死了,你念照樣可以超度。為什麼你不敢?你不相信這一點。當然,環境、因緣能觸發我們的信心。比如到寺院去,一百位師父一道念佛,你感到很好,實際上是你的心跟境界相應了。你在家裡一個人憶念父母,稱念名號迴向給父母,一樣能超度,絕對靈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觀世音菩薩說:「如果從懸崖墜落的時候,稱念我的名號,馬上懸崖變為平地;如果將要掉入火坑,稱念我的名號,馬上火坑變為水池。」那時你還來得及喊人助念嗎?「我一個人念怕不管用,喊一百個人來念吧」,不等喊夠一百個人,你已經掉下去摔死了。根本就不需要許多人,只要你相信,當下念佛,當下成為現實,不會是假的。大家要相信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誓願功德,尤其是阿彌陀佛名號的作用。所以,從今天開始,大家破除迷信,建立正信,好不好?
還有飛機的比喻。阿彌陀佛有一個法界航空公司,有六字名號的飛機,可以運載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飛機是依據空氣動力學原理發明的,跟你講空氣動力學,講得那麼好聽,那麼微妙,你自己能上天嗎?你有再怎樣的聰明智慧,懂得空氣動力學原理,仍然飛不起來。現在發明了飛機,有了航空公司,飛機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一種交通工具,大家坐飛機不都坐得很好嗎?往飛機上一坐,「我沒有翅膀,能到彼岸嗎?」你會這樣擔心嗎?
有的人坐在飛機上,使勁把頭髮抓了往上提,「我飛高一點,飛快一點」;有人抓住耳朵往前拽,「飛機,我幫你加速」。機長只是在那裡笑,「不必了吧」。我們已經坐上了六字名號的航班,就不要再搞自我的東西。
這不是讓大家不努力,而是讓大家努力地、好好地坐在航班上,老老實實地坐在上面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要一心靠倒阿彌陀佛,要稱名「如實修行相應」,不要作無用功,不要「幫忙幫忙,越幫越忙」。「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要死了那個自我執著的心。拜託大家,也包括我個人,好好地、老老實實地念這句佛號,不要搞些沒用的動作,要老實。
「老實」兩個字大家都在說,但就是老實不下來,「我要這樣,我要那樣」,就是要作怪。你就過凡夫日子,念阿彌陀佛名號,不亦樂乎?悠哉悠哉往生極樂,不亦悅乎?這樣不亦可乎?稱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完全放下,坦然放下,「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不要掛礙那麼多,「我臨死怎麼辦?我沒有清淨心怎麼辦?我妄念沒有斷除怎麼辦?」那些都是阿彌陀佛為你辦,你統統交給他。阿彌陀佛沒有那些條件。那些都是虛空幻影,沒有意義,不要擔心,不要操心。
凡夫虛妄相,阿彌陀佛彈一個六字名號的小石頭到你的心中,就把那些統統打碎。
7.通和別的差別
實相為體,廣通諸大乘經;
佛名為體,別顯淨土三經。
實相為體,廣通一般大乘經典;佛名為體,別顯淨土三經的高超。這是通和別的差別。
8.純和雜的差別
佛名為體,純彰願力;
實相為體,可能容混自力。
佛名為體,是純而又純的,是黃金中的黃金;實相為體,有可能雜有自力。
佛名為體,純是他力,靠阿彌陀佛名號,你自力用不上。因為佛的名號究竟圓滿了,你即使是普賢王菩薩,也用不上自力。就像《無量壽經》所說的,阿彌陀佛的光明一旦生起,就如同太陽一樣,其他的光都看不到了,菩薩的光都隱蔽了,「猶如聚墨」,好像黑墨一樣,不亮了。即使有自力也用不上,所以,「佛名為體,純彰願力」,彰顯阿彌陀佛的願力。
「實相為體,可能容混自力」,為什麼說「可能」呢?因為實相也包含六字名號,如果以六字名號來講,當然還是靠佛力的。靠自己開悟的話,當然就夾雜自力,夾雜自力就很難了,這裡很微細,有很多變數。
9.實相起修,自力、難行
直據實相起修,則成自力、難行。
直接從實相起修的話,所謂「悟後起修」,一定要豁破無明、證悟實相,這個時候才談得上修行;不然都是在前面做準備工作,還沒有走上修行路子。悟後起修,這當然就很難了,開悟以前都還在摸索。
10.佛名起修,他力、易行
若依佛名起行,自成他力、易行。
佛名本來就是果地的,是阿彌陀佛修行好直接給我們的,這樣就是他力、易行。
《往生論》「稱名如實修行」。
《往生論註》判彌陀佛名是「實相身、為物身」。
這是引用兩句話來證明稱名是如實修行,是實相行。依據就是《往生論》,不過原句比較長,這裡把它濃縮為一句。原句說: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稱名稱為「如實修行」,如實修行者,「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就是沒有修行相,一切任運自然,一切隨順真理,這叫如實修行。
如實修行,在《往生論》裡是指極樂世界的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即不動遍至德、一時遍至德、無餘供佛德、遍示三寶德,這不是一般凡夫能做到的。
可是我們在娑婆世界稱名,就能稱為如實修行。就像前面說過的,老太太拿著手機,所有無線電、電信的道理都在裡面,她都已經使用到了,這就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往生論註》就判彌陀佛名為「實相身、為物身」。
(摘自《佛說阿彌陀經》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