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道場中的人事煩惱(上)
南無阿彌陀佛,今晚座談的題目是:如何應對道場中的人事煩惱。寫了一篇簡單的條文,很簡單,大家都看得懂。我也不按這個講了,就跟大家隨便說說。
我本人出家也將近二十年了,住過道場,也建立了自己的道場,也觀察過別的道場和其他念佛的團體,看到一些道場、團體往往被人事煩惱所糾纏,成為一個問題。
那麼個人如果遇到這樣的問題怎麼辦呢?當然不快樂也不能安住。在團體中,就會產生負面的效果。我們大家在座的會不會也有這方面的困擾?
一般遇到人事煩惱,心裡就很不快樂,主要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就是責怪這個道場怎麼這樣啊!一般人都不會反觀自己,認為都是人家的錯,認為整個道場都不好。人遇到事情,他往往就覺得,是誰對他不好,甚至有時候戰火蔓延,覺得別人都對他不好。如果領導再說句話,就覺得領導也袒護別人,這個團體沒法待了——「我抱著一腔熱情來。你看,這裡一點也不公正!」這就是缺乏迴光反照的能力,不知道自己的過錯,他需要人家來贊成他說「對方就是不好」,他就覺得自己正確,快活了,高興了。如果人家來說:「要看對方也有長處啊,我們自己反省一下哪裡有什麼不足。」這話他不願意聽,首先怪罪對方,看不到自己的過錯。
第二種,就是有一種人,他也知道自己不對,但是他不知道怎麼應對:「我知道我不對,可是改正不了,那我走吧。」採取三十六計最上一計——一走了之的辦法,這樣在團體中也待不住。
這第二種要比第一種好一些。第一種人有很大的破壞力:他在道場裡像個泥鰍一樣到處竄,專找那些跟他「志同道合」、同樣見解的人,如此這個團體會分裂、分化;再一個,他在團體裡會到處講,講許多話,因為感到不平啊,覺得自己正確,這麼受不白之冤,人家對他不理解,他就有不平的情緒;另外呢,他告別團體之後也不是心平氣和、公正客觀的,他在外面也會說:「那個地方看著很清靜,其實不咋地,我待了三五年,我還不知道嗎?!」他這樣的話一講,人家一聽就覺得:對對對,他在那待那麼長時間,說的話想必是不錯的。這個殺傷力特別大,而且他也完全認識不到自己的過錯。第二種情況好一些,出去之後他不會亂講,因為他知道是自己有所不足。
所以我們佛門裡講,知見特別重要。「寧可破戒,不可破見」,破戒是自己做不到,他對戒律有違反,但是他在知見上是正確的。我們念佛人,作為佛弟子,首先要建立一個基本的觀念與知見,那就是:只要起了煩惱,就一定是自己的錯,絕對不是人家的錯誤,這樣就百分之百沒有問題。
我們心裡起煩惱了,不愉快了,這個過錯在哪裡——在自己身上!肯定是自己錯了。我們是怎麼錯的,有沒有能力改,那是另外一回事。首先要知道是自己錯了,沒錯你怎麼會在那煩惱,睡不著覺呢?如果你真的跟真理到一起了,聖人無夢,聖人沒有睡不著覺的,正確就是得理啊,內心很坦蕩,和真理合一,怎麼會睡不著覺呢?怎麼會高血壓,怎麼會起煩惱呢?怎麼會跟人家過不去?所以,首先要肯定是自己的錯。
佛門裡說: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因為不會有任何人造成你的痛苦。我們所謂的煩惱、痛苦,本質都是自己造成的,是我們自己所感召的。因為我們喜歡找是非,所以就有人家評論我們的是非;因為我們老是冤枉人,所以人家也老是冤枉我們。你種什麼因,才得什麼果,絕對不會是人家造成的。「就是他造成我這麼痛苦」——如果有這種觀點,就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至少不是一個持正知正見的佛教徒。
當然確實要承認,認錯是比較痛苦的。承認自己不對,一般人沒有這種勇氣,也不願意這樣承認。可是我們既然學佛,就是要用佛的知見,來端正自己的知見,來建立正確的知見。至於能不能改正,改正到什麼程度,那是第二步。有了正確的知見之後,我們絕對會不斷進步的!我們每一次心裡起了情緒、煩惱,馬上想到:「我錯了!」,這樣就會在無形中漸漸改變。抱著這樣的知見,來看祖師大德的開示,看佛的經教語錄,看善知識對我們的講解、開示以及一些同參道友對我們的安慰開導,都會入心,不會產生對立,這樣心境就會提高了。這是一個基本的認識。
就我個人來講呢,也可能我這個人在這方面「老油條」一點,反正是老油條了,已經在油鍋裡炸得焦了,無所謂了,這是一個方面。再一個,我的個性也強勢一點,很可能把對方給衝撞了自己都沒感覺到,這麼多年,可能有不少人被我無形中打回去了,自己還不知道。今天就在此,當著你們大眾的面,對你們中間過去傷到的人和沒有傷的人一道懺悔,因為我個人在這方面感覺比較遲鈍。
另外呢,也是因為自己發了一點小小的願心。人有了願心以後,就會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就不再會為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產生什麼煩惱。因為這個願心是佛法所引導的願心,我們就站到了比較高的立場上。就像登山,你順著這個山道走,路上有很多棘荊叢林,那些刺一定會掛著你的衣服,因為你在那裡面走嘛;如果你坐飛機走,它再怎麼樣也不會掛著你。這是什麼意思呢?你的心如果在一定的高度,那麼這些具體的、小小的人事糾紛就不會障礙你,因為根本就不是一個層面的問題,它對你完全沒有障礙。
我們瞭解彌陀的慈悲,弘揚這個法門,弘揚彌陀的救度,我們做點點滴滴的事,是給阿彌陀佛做的。在這個立場上,你怎麼會降下來說:「某某人講這個話,就是他對我不好。」不會有這種想法。所以我覺得,如果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還是我們的立場要高,心量要寬,願心要大。我們找準要點——我們是為彌陀做事,一切看彌陀的臉色,一切聽彌陀的聲音,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感念彌陀的恩德!這是站在佛這一方面。
那麼站在眾生這一方面呢,和佛那一面也是一致的。因為我們得到了佛法的利益,就要利益眾生,就要把好處給眾生。眾生是我們的歷劫父母——如果有這樣的心念貫徹在我們的心中,那跟人家發生了矛盾,我們就會不好意思,本來都要給人家好處的,怎麼會去與之計較呢?這樣自然不會跟人有矛盾、衝突,不會認為都是別人不好,也就不會跟人產生對立。
當然,這也是要我們深入法義。慈悲心要廣大,也是要一步步地來。上人在這一方面就非常淳和,他時刻把眾生放在前面。我們果然能視眾生如兒女,如父母,本來就要給別人好處了,給人講一兩句也就無所謂了。比如說,兩人搶凳子,就要吵起來了,他一想:「哎呀!我正是準備給人讓凳子的,還讓你開口講,太不好意思了!因為你是我父母,我本來就要把凳子給你坐,你不提醒,我都忘記了。」他本來就想把凳子讓給人家坐,那人家說出來了,那不剛好嗎?我想,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能這樣,那就自然不會有人事糾紛煩惱了。
其實在宗風俗諦裡面,任何一條去貫徹落實,也都是相通的。如果我們站不到這樣的高度,比如說有一個廣大的願心,可能有些人還提不到這個高度,那怎麼辦呢?我們還有一個方法,可以講是訣竅——那就是不計較。
「不計較」這三個字啊,是非常妙的。我第一次聽上人說:「多一分計較,就多一分苦惱;少一分計較,就多一分自在。」我聽了特別受用。一切的苦惱從計較而生,特別是人和人之間打交道,你不計較,他怎麼講都可以,不就行了嗎?
我小時候聽到母親說的一句話,對我的影響真的是一輩子的,現在才知道是《增廣賢文》裡面的一句話。她說:「來說是非者,即是是非人!」。就是說,如果有人來到你的面前來說是非,說張家長、李家短,說誰好、誰不好,這個人就是搞是非的人,我們就不要聽他的。
如果我們心中有不平,出去到處講是非,是不是也是是非人呢?我們要是被別人說是搞是非的人,心中都不服氣,但其實要做到沒有是非,還是不容易的。可以講,我們或多或少都是是非人。心中沒有是非的人,聽到是非,在他心中自然就消音了!他的心是一個消音器,是非一來到他這就吸收掉了,他絕對不可能再去轉播的。
佛陀成佛的時候,魔王來考驗、干擾佛陀。魔就對佛陀放射毒箭。這些箭一靠近釋迦摩尼佛都變成了蓮花,紛紛墜落。很多人認為這只是故事。其實這個是必然的,不是故事。這是佛陀的威德、慈悲,自然產生的感應。
不要講佛陀,就是一些德行非常好的修行人,像上人,不管聽到誹謗、侮辱的話,還是恭敬的話,他的心始終是慈愛的,是憐憫對方的。別人的話不可能傷害到他,他只會善意地理解、體貼對方,來化解問題。有毒的信息來了之後,就如同變成朵朵蓮花墜落下來,這是必然的。一般人就吸收了,中箭了,拔不出來了,因為他沒有這種慈愛的心量。所以,魔王不可能傷害到佛陀,就像光一樣——黑暗撲過來,光自然就把它化解了。如果你有一顆慈愛、柔軟、利益眾生的心,對方不管怎麼樣來,你都能夠把他化掉。
如果我們化不掉,最起碼能空得掉,過去了就完了;如果空不掉,就要躲得掉。如果化不掉,又空不掉,還躲不掉,對方來一句批評的語言,你馬上頂回去,這是自己充當靶子。這樣你來我往,無窮無盡,是非就沒完沒了,沒辦法收拾了。
所以這個「不計較」非常非常的好!俗話說:「三天不開口,神仙難下手」,只要你不計較,誰拿你也沒辦法。
好計較的人,如果有人跟你結了仇,他想讓你跳就能讓你跳,想讓你笑就能讓你笑,你就成了他手上的一個木偶,你還覺得自己了不起。因為他說一句話,馬上你就要計較了,就要蹦了,要跳了,你不就是木偶嗎?這樣的人就是沒有主見。
不計較就是聽到什麼話都不計較。為什麼不計較呢?因為說話的是別人,他有權說話,舌頭長在人家嘴裡,還能要人家不開口嗎?這是最起碼的。現在講言論自由,他要怎麼講話,這是他的事,他怎麼講都行。他不過是用了你的名字,講了一句話而已,他要講就講吧——這樣你就不計較了。
有個公案,昔日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唐朝布袋和尚念偈道:「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就是說,你要罵我,我跟著你一道罵;你要打我一拳,我自己躺到地上;你要吐我唾沫,我讓它自己乾,我也省了事,他也少煩惱。我掏一個洗手巾擦一下,我還多費事,他還起煩惱,這就是不計較。
「不計較」是在團體裡面生存和自我保護的最佳妙方。很多人在團體裡住著傷痕纍纍,這是別人的原因嗎?有的人會認為是別人的原因,其實站在佛法立場上,都是自己的原因。那麼用什麼辦法可以保護自己呢?就是不計較,任對方怎麼說,「哈哈」一笑了之。
在我們這個團體裡面,有很多人是不計較的。不計較,人就過得自在。誰說什麼,你淺淺一笑,不計較,事情不就過去了嗎。要心寬,心一寬你就不計較了,心寬天地寬,天地有多寬就看你心有多寬。
人在團體當中生存要有招數,也就是人際交往的招數,有主動與被動的招數。不計較是被動的,是躲過去;主動的招數就是利他,這是主動出擊,主動地去利益別人。可能我們還難以做利他的事,那你一片春風就好了,最起碼是不計較。
如果說平輩的之間計較,還情有可原,因為他們都是工作同事。這就看誰聰明了——不計較的人很聰明,計較的人當然不聰明,自己傷害了自己。還有做執事的,做領導的,做當家的,做師父的,就更不能計較了。就像做父母的會跟孩子計較嗎?父母只有一片心要照顧他,不僅不計較,還要去安慰他。所以做當家的不容易,當家的不能計較,他一計較,他的身分就失掉了。人家說:「哎呀,你當家的怎麼能跟我計較?我可以計較你,你就不應該計較我。」那當家的只好說:「對對對,是應該這樣的。」這樣他得到的好處是心量擴大,福報增長了。好像也有「壞處」,就是他沒有資格計較,什麼事情都要吞下去。
我們這些執事們、法師們、老參們,我們應該主動地、自覺地、心甘情願地做掃把、畚箕和垃圾桶。因為道場裡面人事比較多,作為工作人員,或者歷練還不夠,或者年齡小,他站在自己這個高度和角度,考慮問題有一定局限性,他就會有一些負面的情緒和牢騷,這些就好像是團體裡面的垃圾。
道場如果不掃會很髒,房間都要打掃,那麼身體也要打掃。我聽說身體裡有類細胞是專門清除體內垃圾的,不然的話,身體就會很髒;老了就不行了,體內的環衛工人——清理體內垃圾的細胞們老了,幹不動了,能量不足了,所以老年斑就出來了。團體也需要有清潔工。
信眾也要體諒師父、執事和當家,他們就是掃垃圾的,什麼話他們都要聽著,他們得有量。如果他也到處發牢騷,那就亂套了,怎麼還能成為一個團體呢?那就家不像家,道場不像道場了。弟子有什麼話,要去跟師父講,往往是情緒不好的時候,來講牢騷話,埋怨話。高興的時候他哪裡會來講,蹦蹦跳跳玩去了。那麼當家師就要發揮觀世音菩薩的精神了,就在這聽,聽他心裡的聲音;不僅要聽,而且也要教會大家打掃內心的垃圾,這也是一個基本功。
當然,掃垃圾掃得再乾淨,也不如保持衛生乾淨,保持衛生才比較好。我們每一個人保持衛生有多大的難度呢?我們每一個人修行也好,在團體裡相處也好,都是很笨的,我們能做多少工作?但都覺得自己很能幹。仔細這麼一想啊,其實是連掃地的都不如,就是連基本的衛生習慣都沒養成。什麼衛生習慣?就是不隨便製造垃圾,不隨便亂丟垃圾。這些連孩子都知道,不要隨便把紙到處亂丟。我們很多成年人,卻連這個基本的概念都沒有。我所講的是心靈垃圾——稍微有一點不愉快,就到處去講,這等於是把垃圾到處丟。你告訴了誰,就是把垃圾丟到誰的心地上。你丟給我沒關係,目前在悟真寺這個地方,我就是大垃圾桶,儘管往這丟,我就儘管收,這是我的工作,是我的職責,沒關係。如果你到別的地方丟,你丟一塊 ,別人再給你加一塊。就是說,你丟完之後,沒有好的結果,不是說你丟完之後心裡就舒服了,就像迴向一樣——迴向給別人,自己還留著這些負面的語言、情緒。這些個負面的情緒、語言,比瘟疫還有殺傷力,比什麼病菌傳播對我們還要有傷害。
所以我們不要養成亂丟垃圾的習慣。最好是不要製造垃圾,然後不要亂丟垃圾。所謂亂丟就是跟別人講不高興,不滿意,甩臉色,摔盤子,講一些負面的話,鬧情緒。如果在悟真寺這個範圍,我天天鬧情緒,一個個全部殺傷,沒有一個能漏掉——「哎呀!師父怎麼搞的,怎麼回事?」,這多緊張。你們一緊張,對我就有反饋,那能好嗎?好不了。
我們每一個部門的負責人,就應該把陽光、樂觀向上的情緒帶給大家。有些成員多少有點不足,要及時給予安慰、疏導。所以有句話說:「主婦的微笑是家庭的光明。」主婦就是一個家裡面做主的,就是家庭的媽媽,她有笑容,整個家裡面就有光明。這句話講得非常生動、形象。每一個部門的負責人就是這個部門的「主婦」,我也算是「主婦」之一,宗報法師也是「主婦」,帶殿堂的宗圓法師也是「主婦」,發行部等各個部門的也都有「主婦」。如果我們都有一個和藹、溫暖、有笑意的面孔,就能帶來光明;如果整天吊著一個苦瓜臉,那就陰了,就像如果陽光明媚,我們就說是好天;如果天很陰,霧氣沉沉的,當然就不好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