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年秋剃度勸勉
一、盡形壽,專修念佛,任何情況下,決不背棄。念佛是我們的生命,是比身體生命還寶貴無量倍的真實生命。能念佛,永出生死;不念佛,永在輪迴。以今生短暫之一生,便滅無量劫之罪業,出無量苦之輪迴,生無量樂之淨土,證無上之佛道,這是何等大利!何等大恩!世上有何等事業比此更有價值?更值得我們追求?一切皆可捨,念佛不能捨。
二、安貧樂道,安分守己。生活崇尚儉樸,道業追求豐足。君子素位而行,是清眾做好清眾,是執事做好執事;在什麼崗位說什麼話,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智者安其智,愚者安其愚。我為念佛而來,不是為與人家比高低而來。果能安分守已,個人能內心平安,少煩少惱;團體能協同運作,和合興隆。若因智自驕,或因愚自卑,皆是妄分不安。如松安於松,竹安於竹,各個自然成長,方成萬物之世界。又如一部機器,零件眾多,各安其位,各司其守,才能很好運行。
三、淡泊名利,遠離是非。出家之初,道心純潔,一沾名利,即被污染,終成廢器,如鮮美的水果,一有黴斑,終必腐爛。今日佛教之濫,濫在追逐名利。好論他人長短,喜聽小道消息,是人性的弱點,煩惱的表現,最能破壞團體的和合,擾亂道場的清淨,離間道友的法情。古諺: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好說是非者,即是是非人。又說「只看見你弟兄眼中的刺,而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樑。」我們自己身上有一大堆污點,哪有資格去說人家好壞長短。自己不說,也不聽人說;他人所說,到我為止,不再傳播。
四、不爭理,不抱怨。爭理是一種好勝的心理,抱怨是一種受屈的心理,都是不明智、不健康的負面心態。爭理已經違理,抱怨更加積怨。因果觀念淡,是非觀點強,自我為中心,便好爭理,好抱怨。明信因果,知道萬事皆是因緣,又凡事也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就能遇事心平氣和,不爭不怨。
五、責任在先,福利在後。同等情況下,未盡的責任,已有的過失,我要多擔一分;利養不足,難以均等時,我自願取下等的。
三點要求
1. 鼓勵學習電腦。設置電腦室。年青人皆要掌握打字、文檔編排等基本電腦操作。
2. 限制使用手機。不用,少用,用則得當,取其利,避其害。
3. 每月一篇作文。解釋法義、心得感想、活動報導等等皆可。勤於寫作、文理通暢者,如有必要可配專用電腦。
手機六過患、六節制
現代工具,既能提供便利,也能增長煩惱。善用於弘法利生,功德無量,人天歡喜;惡用於餵養煩惱,罪業無邊,佛祖發愁。
略說手機六種過患:
一、無孔不入。使用手機的人,不管走到哪,都被一根無形的線牽著,隨時被人找到,個人最後的安寧防線也被摧毀。
二、無時不擾。萬事皆小,手機最大,一有電話,必須接聽,從來沒有時限。除了隨時要接打電話,收發資訊,還常常會下意識、神經質地拿出來看看有沒有漏掉的電話、資訊等,心靈無片時之安。
三、損害健康。強烈的輻射,不僅減損聽力,重者可以失聰;經常發資訊,視力明顯受損;有心臟病的人,手機放在上衣口袋,就會覺得心慌不安;看不見的資訊場、電磁波,無時不對身心起到干擾。不少人患有手機依賴症,手機不在身邊就發慌、害怕,好像身處孤島般的孤立不安。
四、虛耗信施。凡與公事及弘法利生無關的開銷,皆損耗信施,損己福報。手機月月交費,使用不當,所損甚多。
五、增長貪欲。選款式,換機型,看見別人的更好,心中也想擁有。
六、引多過失。手機私密,若道心不固,知見未純,容易受外緣干擾,成為流言邪見的孔道,滋生煩惱的溫床,乃至因此罷道還俗者不乏其人,可嘆也哉!
茲提出使用手機六節制,期能取其利而避其害。
(一)能不用,儘量不用。
(二)杜絕無義閒聊。
(三)上殿、過堂、聽課、會議時關閉。
(四)選擇方便時間段,定時開機,其餘時間關閉。
(五)不宜貼耳太近,一次通話時間不宜太長。
(六)宜閒靜,不張揚。
僧人與錢
佛陀時代,凡出家人接受供養只限於房舍、衣服、飲食、湯藥等生活必需品,僧人不蓄錢財,比丘原是乞士,可說是與錢無緣,堪稱真正的無產者。現代商品經濟社會,一切皆賴貨幣交易,沒有錢可說寸步難行,因此僧人有少量的錢,以備不時之需,也就勢所難免。
雖然如此,我們對於錢財卻要有著正確的看法。
一、當思從何而來。才一出家,即受人供養,是我們勞動所獲嗎?是我們德行所感嗎?絲毫也不是,俗話說「不看僧面看佛面」,我們不過是沾了佛的光明,不信脫了這身衣服,誰也不會給你半文錢。既然如此,我們要怎樣才能對得起這身衣服呢?怎樣做才配一個佛的出家弟子呢?
二、當思為誰所有。一般人錢在自己口袋就認為是「我的」,我想怎麼花就怎麼花。但僧人口袋中的錢,並不是屬於我們,而是屬於信眾,我們不過代信眾保管,代信眾使用,還有代信眾「增值」的義務。因為世間人往往不會用錢培福,多多是享受、造罪、賠福,而佛教就是所有眾生的福報銀行,所以世人把僧人當作福田來供養,把錢交給我們,以便我們幫他使用,用於弘法利生,替他增福。這就如同儲戶把錢存在銀行,請銀行代為投資經營而取利息一樣。所以說錢雖在我們的口袋,但所有權卻是眾生的。
三、當思如何使用。既然袋中的錢不屬於自己,我們就不能隨意使用。用時要心存戒慎恐懼,就像忠誠的僕人用主人的錢財一樣小心,不敢隨便。又像掌管國庫的職員一樣,嚴守法律的約束,不敢妄為。主人即是信眾,法律即是因果。雖無人監督,而更嚴更密。若把信眾用於植福的錢當作自己的,隨便取用亂花,這和世間的貪污犯性質一樣,而罪業更深。銀行收了儲戶的錢,不僅要保證儲戶的本金,還要善加經營付給利息,不然就要破產。出家享受一切供養,若能安守本分,老實念佛,弘法利生,便是上好福田,能為佛教增光,能為世人增福,不然就會破法。破產不過生計沒有著落;破法即人天眼暗,眾生失去歸依,罪過就大了。
四、當思少量知足。錢物用於弘法利生,多多益善;用於自身消費,自當少量知足。若對錢物有貪取心、蓄積心、盤算心,就背上了深重的煩惱。有人說:才出家時,身上只要有一點點錢,就覺得很足夠了,所以身心輕利;後來時間久了,不知不覺信眾的供養也多了,反而覺得不夠,希望更多,遠不如初出家時身心安樂。真人實語,現身說法,真是值得警惕啊!
聽讀講寫——弘法必需
只要是出家人,就有被信眾問法的因緣,因此除了一般敲、打、唱、念技能,要注重培養聽、讀、講、寫的弘法能力。
聽:有緣教法,樂聞不厭,善能鑑別精粗真偽。
讀:能慧眼見真,掌握所讀經法的核心要點。
講:能用語言清晰地表達思想,解釋法義。
寫:能用文字清晰地表達思想,解釋法義。
念佛四句
一、堅定念佛的信仰
二、養成念佛的習慣
三、增長念佛的法喜
四、光大念佛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