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即清淨心
我們往往悲嘆:「我沒有清淨心啊,要怎樣才能達到清淨心?」
以凡夫來說,只有信心是清淨的,其他都是沒有清淨可言的。一般都誤解說「我這樣打坐,坐得好清淨哦!」其實那都是染污的、不清淨的,他不認識什麼叫清淨。信佛了,信受彌陀救度的心就是清淨心,所以叫「信心清淨」。
關於「信」,在佛門裡有專門的定義,唯識學的定義是這樣的:
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
所謂「信」,並不是要抓住什麼。這裡的「信」,其實跟世間講的「信」不一樣。世間講的「信」是信用,要遵守諾言。佛門講的「信」,內涵非常豐富,有特別的指向。
「於實德能,深忍樂欲」,「於」就是對於,「實」是真實的,「德」是具足功德的,「能」就是能夠給我們利益的,能夠救度我們的,能夠讓我們心生希望的,能夠讓我們有所期盼、可以達到的。這個真理、真實的功德,能讓我們也可以契入,內心對這些深深地歸命、信仰、順從、認可、好樂。你如果覺得達不到,那麼你的好樂心就發不起來;如果對方不是真實的,是虛幻的,當然好樂心也發不起來。要追求真理;有的人追求的是染污法,那是煩惱。這裡講的「信」,就是這幾方面,尤其指三寶的功德。
三寶所展現的,就是真實、真理;這種真實、真理,具足無上功德,這叫「德」。它能救度我們,施以我們大的利益,這叫「能」。而這種「能」,在我們心中能夠生起希望。比如念佛往生,念佛往生是不是真實的?是真實的。它有沒有救度我們的功德?有。能不能救度我們?能!我們能肯定。我們肯定之後,說:「我就是一信到底,絕不動搖!」這叫「深忍樂欲」,這種信心非常深固。
「忍」是忍可、決定,沒有任何人可以破壞,這就是無生法忍,因為這是阿彌陀佛的境界,極樂淨土就是無生界,這句名號也是無生界,那我們信仰這句名號,對這句名號的實、德、能,完全認可,「深忍樂欲」,這就是無生法忍,這就是現生不退轉。
「樂」就是好樂、歡喜,由樂而生出這種清淨的願望。
「欲」就是一定要獲得,一定要往生,一定要成佛。
所以,這些詞都是形容對實、德、能的一種盼望。
「心淨為性」,對三寶、對彌陀名號所具足的真理性、功德和救度的能力產生信心,這種信就能讓我們的心清淨,這叫「心淨為性」。有這種作用和功能,使得我們的心趨向清淨,這是「信」本身的作用。
「樂善為業」,在這種信心的狀態下,就願意去行持善法。有人說「信了彌陀救度會造罪」,這怎麼可能呢?「樂善為業,心淨為性」,怎麼會喜歡染污呢?從定義上是講不通的。
如果對彌陀的救度有所感悟,一定知道什麼是清淨,而這種清淨和我們心的本性是非常相應的。就好像一個人在麻將館裡,熏染得已經習慣了,但是把窗戶一打開,他就馬上覺得外面的空氣很清新。如果沒有打開窗戶,他固然不知道,可是一打開,立刻就知道了。我們的心,既然呼吸到了極樂淨土的新鮮空氣,呼吸到了名號的清淨功德,那當然知道什麼是不淨的,馬上就有一個對照,知道「信」為什麼清淨,其他為什麼不清淨。
這種清淨,跟所謂的禪定、伏住妄念相比,那是不一樣的。在體性上是不一樣的,在階位上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就知道什麼是尊貴,什麼是下劣。如果不了解這一點,那些沒有信心的人,往往就會去追求那些東西,而那些對我們來說,沒什麼可貴的。
《易行品》說:
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
龍樹菩薩在這裡說得就特別清楚:信心就是清淨心。怎麼理解呢?有人說「我信佛了,可我還是妄想很多,感到不清淨」,這裡需要說清楚,如果說不清楚,或者我們不能正確理解,那就可能把「信願」置之不顧,然後去追求一種功夫,可是又做不到,這就危險了,走錯路了。所以,這個地方有必要把它辨析得清楚明白一些。
信心稱為清淨心,主要的原理就是因為我們所信的對象是清淨的。所信的對象清淨,決定了能信的信心也是清淨的,這是根本的原理。如果所信是染污的,當然能信也是染污的。
「信」,本來是以所信作為它的本質內容。好像這個房間一樣,裡面是清新的空氣,它當然就是清淨的;裡面是濁染的空氣,它當然就是濁染的。因為信心是以所信的對象、內容,成為它本身的內容。你信什麼,信心所包含的就是什麼。我們信的對象——三寶是清淨的,當然我們的信心就是清淨的。
所謂「信心」,一方面是倚靠、倚仗、依賴,就是說「我倚賴對方,我就信他」;另一方面,它有個功能,就是把對方拿來為我所用,所以叫信任、信用,「我相信你,就用了你。你講的話,你怎麼說,我怎麼依;你的思想,你的行為,我用了你,我自己是空的,我完全信你。那麼,你的就是我的,就把你的拿來給我」:信有這種神奇的作用。
我們信佛,無條件地信佛,心空空蕩蕩來信佛,等於是把佛拿到我們心中來。佛是清淨的,拿過來我們就清淨了;如果拿過來的是黑的、染污、墮落的,當然也就不清淨了:根本原理在這裡。
同時,「信心清淨」也有體和相兩方面。體就是它的本質、體性,這裡講「信心清淨」,就是講它的本性是清淨的,它的性質是清淨的。至於說「現在我還有妄想雜念」,這是一個「相」。「相」上未必有那麼清淨,但是體性清淨是最根本的。
這需要打個比喻。比如一團由灰塵構成的泥土,它的體性是染污的,裡裡外外都是灰塵。現在我們把它捏在一塊兒,甚至把它壓縮得很結實,這不就乾淨了嗎?也沒有灰塵了。但是,它的體不淨,雖然相上很淨。你看,捏得很緊,也不灰塵遍布的,甚至可以做一個紫砂壺,不是很乾淨嗎?但它的體性是不淨的。
再看黃金,黃金的體性本來是清淨的,明亮、純淨、不染,可是黃金成了碎片、粉末,即使化為粉末,它仍然每一粒每一粒都是金燦燦的,都是很乾淨的。
這個比喻說明什麼呢?就像我們這種人,有很多妄想雜念,妄想雜念是因為貪瞋癡三毒本性,現在通過禪定克服它、遮障它,用強力把它凝聚,讓它不要浮動,那就好像把塵埃凝成團,做成紫砂壺一樣。但是貪瞋癡三毒的體性沒有改變,所以它仍然是染污的,它的體性是染污的;相上,「我最近妄念比較少一些,不那麼塵土飛揚」,相上你感覺有一分清淨,但這不是真實的清淨,這是「相」。
在體性方面,我們信阿彌陀佛,雖然相上是妄想紛飛,這個事,那個事,好像粉末一樣,但都在信心當中,都沾染了阿彌陀佛信心的色彩,以這個信心在生活中處理一切,它本身就是清淨的。
希望這樣的譬喻,能夠讓大家理解到底什麼是清淨。
前面也說到佛教唯識學對「信心」的定義:「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也稍微解釋了一下。信心的功能、作用、趨向就是清淨的,這是它的體性所決定的。如果我們細心檢點的話,對於三寶,對於阿彌陀佛真實救度功德的信心,所謂「實、德、能」,我們能夠蒙受彌陀的救度,所謂「信心歡喜」,這樣的信心,我們說它是清淨的。我列了五點,跟大家分享:
第一,信是不疑,不疑故清淨。想想,如果心裡懷疑,疑神疑鬼,這個心清淨嗎?疑心是一個典型的煩惱。在唯識學的名相當中,疑,不信,是一個大煩惱,根本煩惱,因為它是有遮障性的,是染污的,是隔礙的,是模糊的。懷疑一件事情的時候,心裡是明朗的嗎?是很模糊的,「是這樣嗎?不是這樣嗎?」心裡是隔障的。懷疑一個人,你的心跟他能相通嗎?你懷疑時,心裡一定是七上八下的,這都很染污。夫妻之間也好,交朋友也好,就拿世間淺顯的例子來比喻,疑心一起,馬上是不舒服的,很負面,很染污。如果你非常有信心,彼此信任無礙,這樣心裡就透亮,就舒服。這是從淺顯的事來看信的作用和體性。那何況我們信仰的三寶,如果跟三寶之間有隔障,擋住了,甚至懷疑、排拒,這當然就是染污。反過來講,如果信順無疑,這就是清淨。
第二,信是透明,故清淨。信怎麼透明呢?能信和所信之間沒有隔障,就像透明的玻璃一樣。我們信阿彌陀佛,信佛所說。佛說有三世因果,我們就相信;佛說有極樂世界,我們就相信。這樣,我們跟佛之間完全像透明的窗戶一樣,看過去是沒有障礙的。佛說有三世因果,你說:「這個,還沒證明;極樂世界,望遠鏡還沒望著,到底有沒有?」你的心跟佛之間肯定是擋住了。如果不完全肯定,那等於就是一塊毛玻璃,看外面隱隱約約似乎有點光,但什麼東西看不清,這就是一般的狀況,這就是染污。如果完全不相信,「這是你們自己編出來的神話!」那等於就是一面牆,全部擋住了。
所以,信,就是透明。「明信佛智」,「生淨明」,信心就是透明,這就是清淨。窗戶的玻璃上有很多髒物擋住了,灰塵沾滿了,這乾淨嗎?不乾淨。擦得透明了,它就乾淨了。我們的信心也是一樣,如果疑惑的話,就不乾淨,染污。
第三,透達,故清淨。透明,是我們用眼睛看;透達,不光看出去無障礙,而且是凡心跟佛心之間直接透過、通達,達到佛心那裡。我們凡心跟佛心怎麼能結合?你走去嗎?寫信?沒辦法達到。但是通過信心,凡夫的心就可以入佛的心。唯有信,是我們跟佛之間溝通的橋樑、頻道。我們信阿彌陀佛,就跟他的心交融了,光波的振動頻率是一樣的,就在一個頻道上了。
信,就是透達,凡心直契佛心。凡心就像濁水,我們的心雖然是濁染的,濁染的水進了清淨的大海,會怎麼樣?就變得清淨了,被大海水蕩淨了。我們的心雖然是濁染的,可是通過信心,能透達到佛心,這樣就變得清淨。
第四點,用淨摩尼珠的譬喻來說明。這個譬喻出自《往生論註》。一方面我們信佛,是凡心入佛心;同時,「信心為手」,是把佛心拿到我們心裡來,也是佛心入凡心。我們信了佛,佛所有的一切,就成為我們所擁有的,「我信了你講的話,你講什麼就是什麼,你的意見就成為我的意見,那我就完全聽你的。你錯了,我也錯了;你對了,我也對了」。我們信佛也一樣,我們信了佛,佛心入了我們的心,他的語言、道路、所有功德,他的全部就是我們的,這就是「信心為手」,非常善巧,根本就不需要自己去修行功德。
告訴你,你修行功德是白費、沒用。等一下我會作個譬喻,讓你知道,你修行簡直沒有用,絲毫沒有用;不是可能有點用,是百分之百沒有用。
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的功德,就好像一顆淨摩尼寶珠一樣。淨摩尼珠如果放在水中,無量生死罪濁之水自然就清淨了。因為摩尼寶珠有這種功能,能夠淨化,放在水裡什麼毒都能消掉,什麼染污都全部清淨。現在發明了酵素,有人向湖裡倒酵素,藍藻都沒有了。為什麼?它有這個作用。酵素都這樣了,何況淨摩尼寶珠?這顆寶珠往裡一放,大海都清淨了。我們的心雖然有無量罪垢,但是我們信了六字名號,自然地,心就清淨。
第五點,信心讓我們產生希望,有光明喜樂,生死無懼,故清淨。這不是清淨的自然體相表現嗎?你有了信心,心裡是光明的,心生希望。「哎呀!這次生死真了了,到極樂世界有分,能夠成佛!」
為什麼你能相信?為什麼他不能相信?信了就信了,心裡就非常光明,是一片光明景象,有歡喜,有喜樂,這樣都是與清淨相應的,生死沒有恐懼。他不信,疑惑,擔心,「哎呀,我到底怎麼辦?我要輪迴,我要墮落」,這些都讓他的心是絕望、黑暗的,是憂愁、恐懼的,這都是染污的。反過來,信就如光破暗,如同光明破除黑暗一樣,就有清淨。
所以說淨土就用兩個詞來形容:「清淨」,「光明」。光明也就是清淨,清淨也就是光明。
總之,信心就是清淨。剛才說過了,清淨有體有相,以六字名號為我們的信,這是體性清淨;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我們多念佛,就會少些妄念,這樣在相上也能進一步清淨。這是兩層。如果比較的話,一般的用功,所謂遮伏妄念、深入禪定,這還不是真的清淨,頂多叫「一分相似清淨」。人的心一旦沉澱下來,跟佛性的一些內涵就比較相通,就能感受到一份寂靜和安寧。但究竟來講,凡夫這種禪定是通外道的,在達到無漏境界之前,都是貪瞋癡煩惱具足,這樣的話,就不能稱為真的清淨。
可是六字名號不一樣,「不斷煩惱得涅槃分」。我們信佛念佛,雖然從表相來看是凡夫,東想西忙,吃喝拉撒,但是不一樣,是清淨人;清淨就不受罪染,信心是清淨的。因為無論如何深入禪定,無論如何克服妄念,如果沒達到無漏,還是貪瞋癡三毒具足,再怎樣都不出三界;既然不出三界,三界之內完全都是染污,都是黑暗,都是顛倒。三界是顛倒法、虛偽法、染污法,在這當中,從本體來講,就沒有真正的清淨可言。
就剛才打的比喻,有「一分相似清淨」,把塵埃暫時收在一起,用一種禪定力把它壓縮,但是並沒有把它斷除。就像一缸水一樣,慢慢沉澱,不斷沉澱下來,好像水乾淨了,但泥還在下面,一攪和馬上就混了,必須把泥拿走。
聖道修行首先是要伏煩惱,然後斷煩惱、滅煩惱。先要把煩惱的塵埃伏住,讓它不湧現,然後再把它洗乾淨,拋除掉,斷滅,沒有任何貪瞋癡,這個時候你才清淨。
清淨本身跟禪定幾乎沒什麼關係,禪定或許是聖道法門走向清淨的一個手段、方法,但它本身不代表清淨,它是一個方法問題,它本體不是清淨的。在三界裡你就是染污的,沒辦法。處在三界當中,就好像入了黃河之水,你跳進黃河,到處都是染污的,你是洗不清的。你左邊右邊、前面後面都是黃河水,都洗不清;水面不行就一個猛子紮下去,到哪裡都不行;「這裡不行,我到下游」,下游更黃,這都不行。
在三界當中,不管在哪一道,都是不清淨的。「我使勁拱到天上」,還是不清淨;「那紮下面」,也不清淨;這輩子、下輩子,在上游、中游、下游,都是不清淨的。
又好像入了伊蘭林,伊蘭林是佛經裡經常說的,也叫臭樹林。這種臭樹的林子,大象走進去都要狂掉,人鼻子一聞馬上就瘋了,臭得不得了,濁氣熏天。你到了這樣一個臭的林子裡,還想呼吸到新鮮空氣嗎?那是不可能的,怎麼聞都是臭氣。我們在三界當中,不管怎麼樣,都是沒有真實的清淨可言。
所以曇鸞大師就說有兩種功德:一者不實功德,一者真實功德。真實功德就能出離三界,是諸佛菩薩所修。
凡夫的心怎樣才能得到清淨?念佛!念佛就是清淨心了。信願、信心、信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清淨心。就好像房間濁染了,要怎樣才能清淨?打開窗戶,風一吹,房間裡煙氣不就沒有了?如果現在空氣不乾淨,我們肺裡都是濁氣,那怎樣才可以清淨?到樹林裡呼吸新鮮空氣,對不對?「哎呀,真透,真舒服!」如果不到外面,不借助外力,不讓外面清新的空氣進到胸腔裡,它自己會乾淨嗎?不可能。房間裡如果濁染了,你拿扇子使勁扇,不打開窗戶,沒用,仍然是濁染的。如果水流濁染了,怎麼能清淨?要有源頭的活水流進來,濁染的水就會自然乾淨。
大家可能缺乏這樣的經驗,我小時候在農村玩水、玩泥,就有這個經驗。牛,或者小孩子在水裡攪,水渾得不得了,就像米湯一樣。心想:「這水肯定沒辦法乾淨了。」第二天早上去看,它乾淨了,所有泥漿都沉澱下來,很細很細的那種,沉下去了。那是為什麼呢?因為昨天攪得很髒的時候,它底下有個泉眼,這個泉眼雖然很細,只是一股水,像煙一樣,因為它是清淨的,慢慢流出來,第二天早上來看,整個一潭水都乾淨了,泥沙自然就沉澱下來了。有源頭活水過來,這潭水自然會清淨;如果沒有這個泉眼,過好幾天來看,還是渾水。
我們內心是染污的,一定要有外面清淨的東西加進來,把它替換掉,它才可以乾淨。凡夫在三界當中,所思、所想、所見、所聞,這一切都是染污的,靠自己在三界裡面淘出個清淨,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借助外面真正清淨的本體進來把它替換掉,這就是所謂信心。讓佛心入我心,讓佛的名號功德進入我們心中。
佛怎麼能進來?佛怎麼到你家裡來?就是信。佛本來就在你家門口敲門,他說:「我要進去,我要進去。」你一信就打開門了。如果你在裡面把門關得很緊,他就進不來。所以信心就是打開門,你一信佛,佛就進來。就像光線本來就在窗戶外面,不要把窗簾拉得緊緊的,把門關得緊緊的,只要一打開,光線自然就進來了。阿彌陀佛遍十方界,就在你門口,就在你心門上,你只要信心門一打開,佛就進來了,這樣心就清淨了。
關於這些,我們再引用兩句祖師的話作為引證。第一句是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中所說的:
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淨。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
「淨摩尼珠」就是阿彌陀佛名號,「濁水」就是凡夫三毒染污的心,心水混濁。
「置之濁水,水即清淨」,這是摩尼寶珠的作用、功能。
「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罪業是濁染的,有罪,心就濁染。
「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把阿彌陀佛寶珠名號放在我們濁染的心中,怎麼「投之濁心」?就是信!信,投入進來。
「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這就是清淨心。所以,清淨心就是信心。信心寶貴不寶貴啊?信心清淨不清淨啊?信心清淨!不要認錯了爹娘,不要認錯了寶物;把寶珠當作魚眼睛扔掉,把魚眼睛當作寶珠留下來。什麼遮伏妄想、深入禪定、克服妄念,那是魚眼,不要魚目混珠。真正的寶珠就是信心。
有的人念佛,不在信心上做文章,不在信願方面下功夫,把信願擱在一邊,「怎麼伏住妄念……」,去修那些,這太可惜了!這叫魚目混珠,以珠換目,拿一個寶珠換了一個魚眼睛。換了之後還炫耀呢,「你看,這下我真有所得,非常寶貴。」拿一個魚眼睛來炫耀,結果另一個人看到了:「哎呀,你得到魚眼睛了!」把自己的寶珠也丟掉,向他學習,也去貪求這些——沒有必要!大家要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寶物。
善導大師《觀經疏》說:
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
「貪瞋煩惱」,就是無量生死罪濁之心。
「清淨願往生心」,就是中間的白道,白道就是六字名號。所以很顯然,這個「清淨願往生心」,也就是信佛念佛願往生心,以信念阿彌陀佛為本體,特別加了兩個字——「清淨」。貪瞋是罪濁、染污、不淨的,而願往生心是清淨的。這裡信心、願心,本質是一樣的,或者講信,或者講願,都一樣的,所以用了「清淨」,龍樹菩薩說「信心清淨者」。
所以,大家不要錯認,要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清淨。
《易行品》講記第37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