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的危機與希望
文/釋淨宗
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多年,已經被國人全面接納、消化、吸收,轉化為滋養國民精神、造就民族魂魄的有益養分,在哲學、宗教、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無不深深打上佛教的印跡;由此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中國人的民俗、生活、心理息息相關。中國也成為佛教第二祖國。
中國佛教如何在當代生存發展,不僅是佛教界,也是廣大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話題,對於如何維護民族文化的根,增進國民幸福安樂,促進國家社會穩定祥和,乃至面對世界多元文化和平相處、共同繁榮,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本文試圖通過對中國佛教現狀及未來的分析探討,規避危機,點燃希望,深知短慮不及,唯希拋磚引玉。
一、中國佛教之現狀危機
中國佛教之現狀,簡言之即是「危機」。其具體危機的表相雖有多方面,本文擬從縱橫兩方面來看。
從歷史的縱向面,佛教從最初傳入譯經開始,經過本土化的整合,至隋唐時期八宗並立,如日中天,光芒四射,傳布至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廣大地區,獨執牛耳,領袖群倫;接下來盛極而衰,如滿弓之箭,峰巔而墮,經宋、元、明、清一路衰頹,到今天早已是強弩之末,不論教義釋出、人才培養、法門拓展,皆建樹甚微。昔日的紅火熾熱早已涼卻,只剩下一星火種未絕,深埋在歷史的灰燼中。
從現實的橫切面,現代交通、通信,特別是互聯網的興起,世界加速一體化,遼闊的太平洋成了家門口的窄溝,遙遠的南美、西歐如同用魔法變焦鏡驟然拉至眼前,於是一時間各色人種,各種語言、宗教、文化、信仰,伴隨著各色貨品,同聚一室,雜呈目前。面對新形勢,中國佛教顯然準備不足,一時錯愕,不知如何應對;如同一夜之間,家裏湧進許多陌生客人,原主人不僅不諳待客之道,連自己的身分地位認同都受到威脅,活動空間也驟感逼迫。這就是中國佛教面臨的窘境。
一個典型的例證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基督教徒增長數千萬。這無論如何都要激起中國佛教的反思:還能說中國人沒有宗教需求嗎?是中國人對佛沒感情嗎?是基督教義勝過佛教嗎?何以二千年不敵三十年?
一句話,中國佛教未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猶沉浸於二千年平靜的封建農耕時代,被三十年的改革開放驟然拋到紛繁的現代,只能駭異地看著現代社會,而現代社會也怪異地看待佛教。佛教與現代社會,他們彼此陌生,互不認識,皆不知如何應對。有些人甚至把佛教當做搖錢樹,搞「宗教搭臺,經濟唱戲」,屢禁不絕。
中國佛教如果不從自身完成蛻變及奮起,實行時代化的轉變,前景堪憂。
二、中國佛教的未來希望
只要火種不滅,便有點燃的希望。
中國佛教雖然面臨重重危機,但依然二千年根底堅實,只要找準傳承火種,必能再度發揚光大,光照人天。
契理契機,是佛教生存發展的永恆主題。契理,必須以涅槃成佛為目標;契機,必須為此時、此地、此人所需要,所堪行。也就是必須找到能使現代人在其現代生活的環境中也能成佛的法門,中國佛教才有希望。
從契理來說,中國佛教八大宗派平等無二,但從契機來說,現代人生活匆忙,煩惱重,壓力大,節奏快,淨土法門更能契合現代人的根機,所謂「不斷煩惱得涅槃分」,所以我們說中國佛教的未來希望在淨土,「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便是佛教永不熄滅的火種。
茲分五點說明之:
1.歷史的演進
二千年中國佛教演化的歷史,可以概括為兩句話:「禪為特質,淨為結歸。」
隋唐諸宗成立標誌著佛教中國化的完成,在此之前多屬移植、模仿、摸索的過程。雖說八宗,以時間久遠、人數眾多、影響普及來說,主要是禪淨兩家。禪則單接上機,一路高歌,尤以唐宋時代高人輩出,此後餘聲不絕,直到晚近,成為中國佛教主基調。淨則普攝三根,而以中下根為主,因上根之人入淨也必以下根自居,故極低調隱含,潛移默化,成為佛教人數最多、最為根深蒂固的宗派。畢竟上根之人少,而中下根人多。
禪淨兩家,或隱或顯,或剛或柔,密切互動,總以禪為表,淨為裏,禪為開導,淨為結歸。從宋永明大師開啟禪淨合流,導禪歸淨;歷經諸大祖師共同提倡,到近代印光大師專倡淨土。可說中國佛教已經完成了第一棒「禪」向第二棒「淨」的交接。誠如近代太虛大師所總結:「一句阿彌陀佛,已成為整個中國佛教的代表」。淨土宗念佛法門受到整個中國佛教的共同認可,共同推崇,是全體中國佛教的共同歸宿,擁有最廣大的信眾、最廣泛的信仰基礎,是全體中國佛教的最大公約數。
在這種形勢下,淨土法門必須擔當起領跑中國佛教第二棒的重任。離開這樣的歷史及現實背景,去談中國佛教的未來發展,顯然不切實際。
2.時代的呼喚
放眼望去,現在可以說完全是一個他力的時代。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分工日益密集,交通、通信、互聯網……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依賴他人,自給自足的農耕時代一去不復返,這是一個高度他力緣起的時代。從穿衣吃飯,到交通旅行,通訊購物……一切都在無形地提供證明。
處在這個時代的眾生需要什麼樣的佛法?佛說:外境是內心的投影,依報反映正報。當人們在有形的物質世界生活中如此依賴他力外緣時,他在無形的精神生活層面也必然更加倚重於他力外緣。
淨土宗念佛法門,以其仰仗佛力、簡便、易行,口稱佛名,人人皆會;佛願保證,個個往生,最為契合時代眾生的需要,盡顯實際、實用、實效,能夠使現代人在匆忙逼迫的現實生活中得到真實受用,生有所安、死無所懼,二世圓滿、幸福安樂。
3.佛經的預言
佛在諸經中早已明示,佛入滅後佛教依次經過正法時代(五百年)、像法時代(一千年)、末法時代(一萬年),而後進入法滅時代。《大集經》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無量壽經》說:「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現入末法一千餘年,正是淨土念佛大行其道之時。
4.事實的證明
世間人見到出家人,第一句想到的便是「阿彌陀佛」。到任何寺院,首先映入眼簾的一定是「南無阿彌陀佛」。各寺院早晚課一定誦《阿彌陀經》。僧俗亡世,一定念阿彌陀佛送往生。各大叢林,禪堂次第關閉;都市鄉村,念佛堂鱗次櫛比。諸宗證悟至今少有耳聞,念佛往生常常現於眼前。中國佛教如果不是還有念佛往生的不滅火種給人希望,恐怕早已被掃入歷史的故跡。
5.希望的萌芽
縱觀歷史,淨土念佛法門在中國雖極為發達,但還沒有完全展現它本有的活力,這主要受制於理論及實修兩方面的因素。亦即在理論上,淨土宗雖然在隋唐時期,由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創立了完整的理論,但實際上並沒有傳承下來,大約經唐末會昌法難及五代戰亂,便失傳於中國;中國歷代的淨土修學理論皆傍倚天臺宗或華嚴宗。而在實修上,又多受禪宗自力的影響,不能完全張顯阿彌陀佛本願力的救度特色。
剛好百年前,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的淨土著作從日本回歸祖國,為淨土宗新時代的開啟預備了理論基石。目前佛教界、學術界研習、修學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蔚然成風,淨土宗的興起初現曙光。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略說有四項特勝:一是有自己獨立、嚴整的判教理論,不必假藉他宗。二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行法上不再受聖道諸宗自力觀念的影響。三是宣稱「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利益更為廣大圓滿,直入報土成佛,而又通貫現世。四是淨土門內「要門」「弘願」的分判,極為善巧地以「定散二善迴向求生」之要門,統攝諸宗萬行歸於淨土,由此形成淨土宗完整嚴密而又開合自如的理論系統,善能安立淨土法門各個時代的思想觀點,使一千多年的淨土法門發展歸於整然有序,形成合力教化眾生,結束理論紛爭的局面,有助於淨土法門的團結。
本文無從展開教理之深究,但以弘願寺僧團多年修學弘法之實踐,我們深信:隋唐時代善導大師所開啟的中國淨土宗,能為中國佛教的現代轉型,普適眾機,開闢嶄新的未來。
為促成中國佛教的現代轉型,筆者以為尚有幾項具體工作:
1.加強理論研究
理論為實踐之先導。以佛說淨土三經、相承祖師論釋為骨幹,旁及佛教通途法門,統攝世間善法,構建淨土宗真俗二諦教義體系,並注重其在現實社會之應用。
2.念佛堂合法化
中國佛教歷來就有結社念佛的傳統。念佛人深信因果,覺悟無常,謙卑處下,蒙佛慈光,生命有依有靠,內心平和平安,是社會正因數、正能量。一座念佛堂便是一所社區心靈綠地公園,對於老年安養,國民幸福,減少社會壓力,舒解負面情緒,提升淨化人心,穩定和諧社會,化解矛盾衝突,皆有潛移密化的作用。在當今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讓各地念佛堂所登記合法化,以法律保障其傳遞社會正能量,很有必要。
3.加強組織建設
目前的佛教組織,各級佛教協會附屬政府行政區劃設立,有些地方官僚作風濃厚,與信眾脫節,甚至成為名利場。是否可以開放登記信眾自主成立的佛教組織,如佛學青年會、淨土宗學會等,以形成競爭機制,帶動教風建設,並切實起到黨和政府密切聯繫信教群眾紐帶的作用。
4.注重講經人才的培養
大興講學之風,注重人才的實戰性、實用性,真正打造信仰端正、佛法專精、信眾歡迎、國家需要的佛教人才隊伍。如東林寺淨土人才培訓班,及弘願寺正在推行的「弘願寺淨土宗講師考核辦法」,這種以某一道場為主體自覺舉辦的佛教人才培養的舉措,算是有益的探索。
5.加快宗教立法
目前有關宗教法規過於單薄,不成體系。有些地方宗教事務管理隨機性、隨意性、隨便性較大。有些人抱左的思想,對宗教缺少包容,處處提防、設限,人為製造增加緊張。也有的地方失之過寬,以政府行為從事宗教相關事業,侵害宗教界合法權益。從世界範圍來看,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的衝突,引發諸多不安,日益開放、信仰多元的中國要如何規避可能的矛盾衝突?這些都需要更為明晰的法律規範。
最後,限於筆者的見識淺薄,視野狹窄,文中唐突冒昧乃至武斷錯謬之處,定所難免,但拋赤心,不計遺笑,敬希一切關心中國佛教的有德高士、大心菩薩珍賜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