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人間佛教
我極贊成星雲大師所說的:佛教本來就是人間的佛教,存在人間,服務人群,利益人眾;但由於歷史風俗的影響,及一些人士的誤導,漸漸變得疏遠了社會,脫離了民眾,致使一般社會人士提到佛教多認為是消極避世,或以為是哲學玄談,甚至與神怪虛誕劃等號,看不到佛教對人心、人生、人世的利益,發不起尊重、追求、信仰。為了改善這種局面,大師奮而提出「人間佛教」的主張,數十年來孜孜努力,將佛教的真義推向人間,目的就是為了達成佛陀出世的本懷,讓佛法的光明在這人世間燃放。茲分六點說明人間佛教的特質。
一、能夠人間落實的佛教
道理無論多麼玄妙,境界無論多麼高深,如果不能在人間落實,也就毫無意義。所以談玄說妙的佛教不是人間佛教,篤行實踐的佛教才是人間佛教。
二、適應人性需求的佛教
人性需求什麼?幸福安樂!幸福與人性根本一致,苦惱與人性天然對立。隨眾生樂欲不同,幸福的品質分五等: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開示達到這五種幸福的教法稱為五乘佛教。身為人道眾生,只要適合各自需求,五乘佛教莫不皆是人間佛教。若機教相違、徒增苦惱的佛教即非人間佛教;機法相應、能得法喜的佛教才是人間佛教。
三、具足人情溫暖的佛教
人情雖非佛法,佛法不離人情。佛法如春光,能溫暖人心的大地;佛法似冬陽,能化解冷漠的寒冰。倘若學佛的人沒有一點人情味,自心冷漠,他人不喜,決定可以說他沒有學到佛法的真義。其實,從來開悟證果的聖者,因為體達真理,湧生大愛,對眾生無盡憐愍,無一不是善解人意、充滿人情味的;乃至心懷平等慈悲,而行因緣差別,對自己親近有緣的人格外關愛,也是不離世法而行佛法的人情味。
四、善盡人事義務的佛教
人在世間,必須仰仗他人的關懷幫助才能生存,同時也都有各自應盡的責任義務。大乘菩薩發心承擔一切眾生罪苦,救度一切眾生安樂,固然不是凡夫境界,但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學佛人至少要善盡當盡之人事,佛法方能在人間立足。有人學佛,連父母家人的疾苦都不顧,還自命看破放下,不能不說走入了死胡同。
五、廣結人緣善因的佛教
佛法以因緣解釋一切世間萬象。人際相處,因緣和合即安樂,因緣不和即痛苦。常懷慈悲利他之心,肯吃虧,不計較,自然一切人事因緣和樂。相反,自我為中心,事事計較,不肯吃虧,不可能有好因好緣。常言道:「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諸佛菩薩因地無不以與眾生結菩提因緣為首務,才能果極菩提,眾生歸仰,見像聞名,自然得度。滿腹經論,渾身神通,沒有人緣,佛教也不能發揚。
六、圓滿人生目的的佛教
人生究竟的目的是解脫,佛法真實的利益在成佛。倘若以上諸條皆得實現,而獨不能達成生而為人的目的,沒有解脫成佛,反而再度輪迴,不能說他真實奉行了人間佛教,只能說他在人間與佛教結了一個緣而已。
三藏教典,八萬法門,五乘船筏,八大宗派,皆是人間佛教的內容。少數上根利智,隨其所修皆能成就。芸芸凡夫,則以淨土念佛法門易於奉行。
念佛法門,凡夫為本,男女老少,智愚賢不肖,人人都可以念,是最能在人間落實的佛教。現生蒙彌陀光照,安穩利樂;未來生佛國淨土,光壽同佛,是最稱人性需求的佛教。感受到彌陀的慈悲大愛,對自己謙卑柔和,對他人恩慈體貼,是最富人情、最有愛心的佛教。不簡出家在家,不擇士農工商,即倫常而行佛道,是最善人事義務的佛教。合掌即是慈心,聞名即種佛緣,不看僧面看佛面,是最能廣結善緣的佛教。十念頓超生死,一生速疾成佛,是徹底圓滿人生的佛教。